fbpx
维基百科

台灣史學史

台灣史學史,可上溯清代至日治時期間的各種史學書寫與研究成果,參考政權變更的時間,以1945年8月15日終戰日為分界,界定出戰前與戰後兩個時期。

戰前台灣史學 编辑

中國傳統史學概念的臺灣史 编辑

日治時期由台人以中國傳統史學體例撰寫的台灣史,多為延續清代政府編纂方志之習慣進行,乙未割台後因台灣與中國的關聯切斷,這批台灣文人轉向以台灣為本體的書寫架構,並以連橫《臺灣通史》為例。[1]詳參清代臺灣史學史

日治時期殖民地研究傳統 编辑

又可分初期、中期與後期。初期主要是針對台灣全島的調查報告,奠定台灣史書寫的里程碑。如:東京帝國大學史學科教授路德維格·里斯的《臺灣島史》 (1897)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1905) 與後藤新平推動的舊慣調查事業等;中期以台灣史料編纂為主,如:1922年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台灣史料稿本》、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後期著重在台灣歷史民俗的研究,以《民俗臺灣》雜誌為代表,致力保存台灣地方文化。[2]

戰後台灣史學 编辑

從「中國地方史」走向台灣史 编辑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官方成立台灣省文獻會來主持修志事業,修纂「台灣省通志」,因此,1960年代臺灣史被視為「中國地方史」一部分;此外,歐美學者也將台灣視為研究中國的實驗室,將台灣作為區域研究的對象;海外反對運動者也撰寫台灣史作為凝聚台灣意識的手段;本土學者則投入台灣民俗、古蹟的研究中。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史學界以台灣為主體歷史研究逐漸興起,如林本源文教基金會大力資助台灣研究;而官方支持的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也成立。1981年官方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行古物行政,在指定古蹟過程中,也深化台灣史研究;文建會也在各縣市設立文化中心(日後升格為局),強化地方史研究,此後,史蹟調查、口述歷史逐漸累積,甚至開始擴展到「村」作為修志單位;以及增加原住民(含平埔族群研究)。[3]

1986年台灣解嚴,學院中的台灣史課程從選修轉為必修,產生「臺灣史學程」,歷史學的博碩士論文也出現台灣史作品,迄今約佔3-4成左右。[3]1988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前身「臺灣史田野工作室」成立,是80年代中期由張光直院士的建議所設立,初期階段以平埔族研究作為工作室的主要計畫之一。南岛民族的平埔族群是漢人來臺之前的臺灣主人,臺灣歷史研究最晚當從平埔族講起。然而進入二十世紀,尤其二戰之後,平埔族卻「消失」了,所以張光直先生 為《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作的〈發刊詞〉說:田野工作室開啟一個具有很大象徵意義的計畫。而此研究取向,也和當時本土化運動有所關連。[4]2004年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政大台灣史研究所、台師大台灣史究所成立,建立了學術研究台灣史重鎮。加上大量史料出版、數位化,工具書編訂、跨界研究等,使台灣史研究達到高峰。[3]

西方研究傳統之台灣史研究 编辑

除了1903年William Campbell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及James Davidson 的The Island of Formosa 等代表作外,大多數西方學者為1960年代後期來台灣、港澳、泰國等華人社群進行研究,相關組織有: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台灣研究小組、哈佛燕京學社等,其中,猶他家譜學會致力於台灣等地族譜調查,並在王世慶協助下編纂採集到的民間古古文書為〈台灣公私藏古文書〉(5,691件);1970年代出版許多關於台灣史的名作,另由旅美考古學家張光直主持「濁大流域自然與文化史科技研究計劃」及近史所「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計畫」等科技合作集體研究計畫。培育出新的台灣史研究人才同時,李國祁等人提出之「土著化」、「內地化」也成為80年代台灣史重要討論課題,[2]開啟台灣關於城鄉與都市聚落體系結構的新議題。[5]

從顯學走向險學 编辑

戰後台灣史,從戰後初期政府反共復國意識形態下,台灣設定為「反攻復國基地」,只為中華民國而生,因此,官方教育重點是中國史。台灣人想要學習台灣史,資源相當有限。戰後楊雲萍提倡台灣史,一直到1983年全台才有第一本歷史所的台灣史博士論文。1993-2004年,台灣史研究走向顯學,歷史學博碩論文中,臺灣史論文達到四成。但由於中國產製《台灣文獻匯刊》、《館藏台灣研究檔案》,以超越台灣數量達數百冊的《臺灣文獻叢刊》;加上廈大、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武漢等地有關台灣史的任務性研究,加上廈大台灣研究院快速培養學生,有步步逼近本地台灣史研究的趨勢。反觀台灣歷史研究所目前只有2間,且沒有學系,因此台灣史也進入險學的局面。[3]:97-98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吳密察. 「歷史」的出現:台灣史學史素描. 當代. 2006, (224): 42-49. 
  2. ^ 2.0 2.1 張隆志. 斷裂與匯聚:當代臺灣史研究的多重知識系譜. 週報 (中央研究院): 6-8. 
  3. ^ 3.0 3.1 3.2 3.3 許雪姬. 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 思想. 2010, (16): 71-72. 
  4. ^ 杜正勝. 後現代與前近代之間──我的轉折所見臺灣史學的一些面向. 古今論衡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2016-12-30, (29): 18. 
  5. ^ 林玉茹、李毓中. 戰後以來臺灣地區臺灣史研究的回顧(1845-2000): 8-9. 

台灣史學史, 可上溯清代至日治時期間的各種史學書寫與研究成果, 參考政權變更的時間, 以1945年8月15日終戰日為分界, 界定出戰前與戰後兩個時期, 目录, 戰前台灣史學, 中國傳統史學概念的臺灣史, 日治時期殖民地研究傳統, 戰後台灣史學, 中國地方史, 走向台灣史, 西方研究傳統之台灣史研究, 從顯學走向險學, 參考文獻戰前台灣史學, 编辑中國傳統史學概念的臺灣史, 编辑, 日治時期由台人以中國傳統史學體例撰寫的台灣史, 多為延續清代政府編纂方志之習慣進行, 乙未割台後因台灣與中國的關聯切斷, 這批台灣文人轉. 台灣史學史 可上溯清代至日治時期間的各種史學書寫與研究成果 參考政權變更的時間 以1945年8月15日終戰日為分界 界定出戰前與戰後兩個時期 目录 1 戰前台灣史學 1 1 中國傳統史學概念的臺灣史 1 2 日治時期殖民地研究傳統 2 戰後台灣史學 2 1 從 中國地方史 走向台灣史 2 2 西方研究傳統之台灣史研究 2 3 從顯學走向險學 3 參考文獻戰前台灣史學 编辑中國傳統史學概念的臺灣史 编辑 日治時期由台人以中國傳統史學體例撰寫的台灣史 多為延續清代政府編纂方志之習慣進行 乙未割台後因台灣與中國的關聯切斷 這批台灣文人轉向以台灣為本體的書寫架構 並以連橫 臺灣通史 為例 1 詳參清代臺灣史學史 日治時期殖民地研究傳統 编辑 又可分初期 中期與後期 初期主要是針對台灣全島的調查報告 奠定台灣史書寫的里程碑 如 東京帝國大學史學科教授路德維格 里斯的 臺灣島史 1897 竹越與三郎 台灣統治志 1905 與後藤新平推動的舊慣調查事業等 中期以台灣史料編纂為主 如 1922年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台灣史料稿本 伊能嘉矩 臺灣文化志 矢內原忠雄 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後期著重在台灣歷史民俗的研究 以 民俗臺灣 雜誌為代表 致力保存台灣地方文化 2 戰後台灣史學 编辑從 中國地方史 走向台灣史 编辑 二戰後 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 官方成立台灣省文獻會來主持修志事業 修纂 台灣省通志 因此 1960年代臺灣史被視為 中國地方史 一部分 此外 歐美學者也將台灣視為研究中國的實驗室 將台灣作為區域研究的對象 海外反對運動者也撰寫台灣史作為凝聚台灣意識的手段 本土學者則投入台灣民俗 古蹟的研究中 1970年代後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史學界以台灣為主體歷史研究逐漸興起 如林本源文教基金會大力資助台灣研究 而官方支持的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也成立 1981年官方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推行古物行政 在指定古蹟過程中 也深化台灣史研究 文建會也在各縣市設立文化中心 日後升格為局 強化地方史研究 此後 史蹟調查 口述歷史逐漸累積 甚至開始擴展到 村 作為修志單位 以及增加原住民 含平埔族群研究 3 1986年台灣解嚴 學院中的台灣史課程從選修轉為必修 產生 臺灣史學程 歷史學的博碩士論文也出現台灣史作品 迄今約佔3 4成左右 3 1988年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前身 臺灣史田野工作室 成立 是80年代中期由張光直院士的建議所設立 初期階段以平埔族研究作為工作室的主要計畫之一 南岛民族的平埔族群是漢人來臺之前的臺灣主人 臺灣歷史研究最晚當從平埔族講起 然而進入二十世紀 尤其二戰之後 平埔族卻 消失 了 所以張光直先生 為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作的 發刊詞 說 田野工作室開啟一個具有很大象徵意義的計畫 而此研究取向 也和當時本土化運動有所關連 4 2004年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政大台灣史研究所 台師大台灣史究所成立 建立了學術研究台灣史重鎮 加上大量史料出版 數位化 工具書編訂 跨界研究等 使台灣史研究達到高峰 3 西方研究傳統之台灣史研究 编辑 除了1903年William Campbell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及James Davidson 的The Island of Formosa 等代表作外 大多數西方學者為1960年代後期來台灣 港澳 泰國等華人社群進行研究 相關組織有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台灣研究小組 哈佛燕京學社等 其中 猶他家譜學會致力於台灣等地族譜調查 並在王世慶協助下編纂採集到的民間古古文書為 台灣公私藏古文書 5 691件 1970年代出版許多關於台灣史的名作 另由旅美考古學家張光直主持 濁大流域自然與文化史科技研究計劃 及近史所 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計畫 等科技合作集體研究計畫 培育出新的台灣史研究人才同時 李國祁等人提出之 土著化 內地化 也成為80年代台灣史重要討論課題 2 開啟台灣關於城鄉與都市聚落體系結構的新議題 5 從顯學走向險學 编辑 戰後台灣史 從戰後初期政府反共復國意識形態下 台灣設定為 反攻復國基地 只為中華民國而生 因此 官方教育重點是中國史 台灣人想要學習台灣史 資源相當有限 戰後楊雲萍提倡台灣史 一直到1983年全台才有第一本歷史所的台灣史博士論文 1993 2004年 台灣史研究走向顯學 歷史學博碩論文中 臺灣史論文達到四成 但由於中國產製 台灣文獻匯刊 館藏台灣研究檔案 以超越台灣數量達數百冊的 臺灣文獻叢刊 加上廈大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南京 武漢等地有關台灣史的任務性研究 加上廈大台灣研究院快速培養學生 有步步逼近本地台灣史研究的趨勢 反觀台灣歷史研究所目前只有2間 且沒有學系 因此台灣史也進入險學的局面 3 97 98參考文獻 编辑 吳密察 歷史 的出現 台灣史學史素描 當代 2006 224 42 49 2 0 2 1 張隆志 斷裂與匯聚 當代臺灣史研究的多重知識系譜 週報 中央研究院 6 8 3 0 3 1 3 2 3 3 許雪姬 台灣史研究三部曲 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 思想 2010 16 71 72 杜正勝 後現代與前近代之間 我的轉折所見臺灣史學的一些面向 古今論衡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2016 12 30 29 18 林玉茹 李毓中 戰後以來臺灣地區臺灣史研究的回顧 1845 2000 8 9 请检查 access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台灣史學史 amp oldid 7920992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