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切韻

切韻》是中國可見的最早的韻书,有「韻書之首」之稱。現已無法看到原貌,因此一般是指敦煌出土的人傳抄的《切韻》和故宮博物院館藏《刊謬補缺切韻》。後世的韻書,如唐《唐韻》和宋《廣韻》,都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1]

切韻
山西省晋城市中华字典博物馆的《切韻》
繁体字 切韻
简化字 切韵

切韻其書 编辑

源起和成書 编辑

隋文帝開皇(公元581至600年)年间,由陸法言集當時八名文人(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於家聚會時討論商定,並於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成《切韻》。

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5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同音字全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稱為韻紐),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陆法言《切韻序》所说切韻之目的不在於「詩家承譜」,而是放眼「範式方音」和「廣文路」、「賞知音」,即是建立可以廣泛應用的音韻規範。他還指出,不單止當時各地的流傳俗音有好大分別[註 1],就連歷代韻書都對南北雅音有所取捨,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韻書[2]

 
中华字典博物馆展《唐韵》摘录

这些学者其实没有一位是长安人—5名来自北方,3名来自南方。[3]:25[4]:37不过,韵书的编写工作实际上大都由陆法言一人完成,是综合数部早已佚失的早期韵书而成。[5]:89–90

唐朝迎来中国古诗发展的顶峰,《切韵》随之成为文学作品读音的权威来源,并产生许多修订本、增补本。長孫訥言于677年作注,王仁煦于706年写成修订本《刊謬補缺切韻》,孫愐于751年校勘为《唐韻》,宋朝官修扩充本《广韵》和《集韵》幸存至今。[4]:38–39尽管大多数唐代编校本目前已经散佚,敦煌文献和吐鲁番手稿仍能发现一些早期残卷。[4]:38–39[6]:35–37

《切韵》反映了引入佛教后受到印度语言学传统启发,音韵意识提高。[7]:168

9世纪初呉彩鸞抄写的《刊謬補缺切韻》轰动一时。[8]:333唐朝《切韵》诸抄本中,其中一份由宋徽宗获得,直到1926年都收藏在宫廷图书馆中,当时溥仪从天津迁往长春。1945年日本投降后辗转到长春书商手中,1947年两名学者于北京琉璃厂书市中发现了它。[9]:299–300

对这份几乎完整的残卷的研究见董同龢(1948,1952)和李荣(1956)。[4]:39

對比和批評 编辑

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韻》中流传至今,《廣韻》也收錄了切韻序一章。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韻》相印证。

而也正因為氏追求的是「辨析毫釐,分別黍累」,所以也常在此處被人指摘。關於古今學者對《切韻》(廣義指以切韻為基礎的一系列韻書,包括《廣韻》等)一般有三派批評: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依《切韻序》所敘,《切韻》依據劉臻等八人討論出《切韻》,按陈寅恪查實其中刘臻颜之推、萧该皆在金陵长大,魏彥渊、李若、辛德源、薛道衡四人在邺下(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北省临漳县)长大,卢思道十五岁入邺下,無一人世居長安。[10]

学界普遍认同,《切韻》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语音系统完整保存在后来的《广韻》,甚而《集韻》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復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韻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

《切韻》开创了韻书修撰的体例,从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韻》、《廣韻》、《集韻》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成為了一係系統,直到《中原音韻》時代才打破。[11]:4

切韻音系聲母 编辑

切韵系韵书 编辑

《切韵》是实用书,陆续有修订、增补本,因此传世《切韵》原本散佚,但基于它的各式改订本却留存了下来。这些改订本统称为切韻系韻書

基于現存的切韻系諸本和他書中的引用,上田正、李永富等复原了一部分切韵原文。

据《唐五代韻書集存》,主要的改订本有:

長孫訥言箋注本切韻 编辑

長孫訥言作增字、箋注本。序言作于儀鳳2年(677)。敦煌残卷中有片段。一般简称《笺注本切韻》。

王仁昫刊謬補欠切韻 编辑

王仁昫作改訂本。成书年有争议,唐蘭认为是神龙2年(706),周祖謨则认为是中宗復辟后国号改回唐的时期(706-710)[12]:483-493。二战后发现了完本,敦煌残卷中也有片段。

大幅增加了收字,上、去声各增一韻,共计195韻。简称《王韻》。

裴務齐正字本刊謬補欠切韻 编辑

王仁昫《刊謬補欠切韻》的改訂版,变更很大。成書年代不明。清宫廷藏本缺上声一部。

唐韻 编辑

成书年代有開元21年(733)[13]、天宝10載(751)[14]两说,孫愐作改訂本。敦煌残卷与蒋斧旧藏残卷中均有。

五代切韻系韻書 编辑

宣韻(仙韻合口)独立,审韵详细。敦煌、吐鲁番残卷中有片段。

广韵 编辑

陳彭年撰、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刊行,正式名称《大宋重修广韻》。区分《切韵》的几韵,共计206韻。整体音韵体系与《切韵》相比基本无变化。

清代顧炎武重新发现后,迅速重新变得流行,在完本《王韵》发现前一直都是切韵系韵书的表表者。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王, 力. 《中國語言學史》. 香港: 中國圖書刊行社 (China Book Press). 1984. ISBN 9620403282. 
  2. ^ 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序. 
  3. ^ Norman (1988).
  4. ^ 4.0 4.1 4.2 4.3 Baxter (1992).
  5. ^ Coblin (1996).
  6. ^ Bottéro (2013).
  7. ^ Mair (1998).
  8. ^ Takata (2004).
  9. ^ Malmqvist (2010).
  10. ^ 陳寅恪《從史實論切韻》
  11. ^ 李, 新魁. 漢語等韻學. 中華書局. 1983年11月. 
  12. ^ 周祖謨. 王仁昫切韻著作年代釋疑. 問学集(上冊). 中華書局. 1981 [1966].  已忽略文本“和書 ” (帮助)
  13. ^ 据《三僧記》。卞永誉《式古堂書画彙考》引唐元和9年(814)《唐韻》序作“開元廿年”(732)。
  14. ^ 《广韻》引《唐韻》序

註釋 编辑

  1. ^ 同出自《廣韻・切韻序》:「以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吳楚(今浙蘇)則時傷輕淺,燕趙(今晉冀)則多傷重濁,秦隴(今陝甘)則去聲為入,梁益(今巴蜀)則平聲似去。」

外部連結 编辑

  • , Marjorie Chan's webpage version of Baxter's (1992: 39) table
  • 《切韻》音系自動推導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编辑

切韻, 是中國可見的最早的韻书, 韻書之首, 之稱, 現已無法看到原貌, 因此一般是指敦煌出土的唐人傳抄的, 和故宮博物院館藏, 刊謬補缺, 後世的韻書, 如唐, 唐韻, 和宋, 廣韻, 都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 山西省晋城市中华字典博物馆的, 繁体字简化字切韵标音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qièyùn, 威妥瑪拼音ch, ieh4, yün4, 國際音標, tɕʰjɛ, 國語羅馬字chiehyunn其他官话, 南京官话拼音cie5, üin4闽语, 台語羅馬字拼音tshiat, ūn粤语, 粵語反切清屑, 云. 切韻 是中國可見的最早的韻书 有 韻書之首 之稱 現已無法看到原貌 因此一般是指敦煌出土的唐人傳抄的 切韻 和故宮博物院館藏 刊謬補缺切韻 後世的韻書 如唐 唐韻 和宋 廣韻 都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 1 切韻山西省晋城市中华字典博物馆的 切韻 繁体字切韻简化字切韵标音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qieyun 威妥瑪拼音ch ieh4 yun4 國際音標 tɕʰjɛ y n 國語羅馬字chiehyunn其他官话 南京官话拼音cie5 uin4闽语 台語羅馬字拼音tshiat un粤语 粵語反切清屑 云引 国际音标 tsʰit wɐn 或wɐn 粵拼cit3 wan5或6 耶魯拼音chit wahn中古漢語 廣韻反切千結 王問 廣韻音清屑開四入 云問合三去 中古汉语tshet ɦɨun去 誰的擬音 來源請求 目录 1 切韻其書 1 1 源起和成書 1 2 對比和批評 2 切韻音系聲母 3 切韵系韵书 3 1 長孫訥言箋注本切韻 3 2 王仁昫刊謬補欠切韻 3 3 裴務齐正字本刊謬補欠切韻 3 4 唐韻 3 5 五代切韻系韻書 3 6 广韵 4 參考文獻 5 註釋 6 外部連結 7 參見切韻其書 编辑源起和成書 编辑 参见 韻書和反切 隋文帝開皇 公元581至600年 年间 由陸法言集當時八名文人 劉臻 顏之推 盧思道 李若 蕭該 辛德源 薛道衡 魏彥淵 於家聚會時討論商定 並於仁壽元年 公元601年 成 切韻 全书以韵目为纲 共分195韵 韵又按声 参见四声 归平 上 去 入四部分 同韵的字又以声类 等呼排序 同音字全归在一起 每一音前标以圆圈 稱為韻紐 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 每字均有释义 據陆法言 切韻序 所说切韻之目的不在於 詩家承譜 而是放眼 範式方音 和 廣文路 賞知音 即是建立可以廣泛應用的音韻規範 他還指出 不單止當時各地的流傳俗音有好大分別 註 1 就連歷代韻書都對南北雅音有所取捨 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韻書 2 nbsp 中华字典博物馆展 唐韵 摘录这些学者其实没有一位是长安人 5名来自北方 3名来自南方 3 25 4 37不过 韵书的编写工作实际上大都由陆法言一人完成 是综合数部早已佚失的早期韵书而成 5 89 90唐朝迎来中国古诗发展的顶峰 切韵 随之成为文学作品读音的权威来源 并产生许多修订本 增补本 長孫訥言于677年作注 王仁煦于706年写成修订本 刊謬補缺切韻 孫愐于751年校勘为 唐韻 宋朝官修扩充本 广韵 和 集韵 幸存至今 4 38 39尽管大多数唐代编校本目前已经散佚 敦煌文献和吐鲁番手稿仍能发现一些早期残卷 4 38 39 6 35 37 切韵 反映了引入佛教后受到印度语言学传统启发 音韵意识提高 7 1689世纪初呉彩鸞抄写的 刊謬補缺切韻 轰动一时 8 333唐朝 切韵 诸抄本中 其中一份由宋徽宗获得 直到1926年都收藏在宫廷图书馆中 当时溥仪从天津迁往长春 1945年日本投降后辗转到长春书商手中 1947年两名学者于北京琉璃厂书市中发现了它 9 299 300对这份几乎完整的残卷的研究见董同龢 1948 1952 和李荣 1956 4 39 對比和批評 编辑 参见 廣韻 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 广韻 中流传至今 廣韻 也收錄了切韻序一章 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 得以与 广韻 相印证 而也正因為陸氏追求的是 辨析毫釐 分別黍累 所以也常在此處被人指摘 關於古今學者對 切韻 廣義指以切韻為基礎的一系列韻書 包括 廣韻 等 一般有三派批評 因论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 欲更捃选精切 除削疏缓 萧颜多所决定 依 切韻序 所敘 切韻 依據劉臻等八人討論出 切韻 按陈寅恪查實其中刘臻 颜之推 萧该皆在金陵长大 魏彥渊 李若 辛德源 薛道衡四人在邺下 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北省临漳县 长大 卢思道十五岁入邺下 無一人世居長安 10 学界普遍认同 切韻 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 这语音系统完整保存在后来的 广韻 甚而 集韻 等书中 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復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 切韻音 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 切韻 开创了韻书修撰的体例 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 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 经 唐韻 廣韻 集韻 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 成為了一係系統 直到 中原音韻 時代才打破 11 4切韻音系聲母 编辑中古早期漢語 切韻音 聲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唇音 幫 滂 並 明舌音 端 透 定 泥知 徹 澄 娘來齿音 精 清 從 心 邪莊 初 崇 生 俟章 昌 常 日 書 船牙音 見 溪 羣 疑喉音 影 云 以 曉 匣切韵系韵书 编辑 切韵 是实用书 陆续有修订 增补本 因此传世 切韵 原本散佚 但基于它的各式改订本却留存了下来 这些改订本统称为切韻系韻書 基于現存的切韻系諸本和他書中的引用 上田正 李永富等复原了一部分切韵原文 据 唐五代韻書集存 主要的改订本有 長孫訥言箋注本切韻 编辑 長孫訥言作增字 箋注本 序言作于儀鳳2年 677 敦煌残卷中有片段 一般简称 笺注本切韻 王仁昫刊謬補欠切韻 编辑 王仁昫作改訂本 成书年有争议 唐蘭认为是神龙2年 706 周祖謨则认为是中宗復辟后国号改回唐的时期 706 710 12 483 493 二战后发现了完本 敦煌残卷中也有片段 大幅增加了收字 上 去声各增一韻 共计195韻 简称 王韻 裴務齐正字本刊謬補欠切韻 编辑 王仁昫 刊謬補欠切韻 的改訂版 变更很大 成書年代不明 清宫廷藏本缺上声一部 唐韻 编辑 主条目 唐韻 成书年代有開元21年 733 13 天宝10載 751 14 两说 孫愐作改訂本 敦煌残卷与蒋斧旧藏残卷中均有 五代切韻系韻書 编辑 宣韻 仙韻合口 独立 审韵详细 敦煌 吐鲁番残卷中有片段 广韵 编辑 主条目 广韵 陳彭年撰 于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刊行 正式名称 大宋重修广韻 区分 切韵 的几韵 共计206韻 整体音韵体系与 切韵 相比基本无变化 清代顧炎武重新发现后 迅速重新变得流行 在完本 王韵 发现前一直都是切韵系韵书的表表者 參考文獻 编辑 王 力 中國語言學史 香港 中國圖書刊行社 China Book Press 1984 ISBN 9620403282 大宋重修廣韻 切韻序 Norman 1988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orman1988 help 4 0 4 1 4 2 4 3 Baxter 1992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axter1992 help Coblin 1996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Coblin1996 help Bottero 2013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ottero2013 help Mair 1998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Mair1998 help Takata 2004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Takata2004 help Malmqvist 2010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Malmqvist2010 help 陳寅恪 從史實論切韻 李 新魁 漢語等韻學 中華書局 1983年11月 周祖謨 王仁昫切韻著作年代釋疑 問学集 上冊 中華書局 1981 1966 已忽略文本 和書 帮助 据 三僧記 卞永誉 式古堂書画彙考 引唐元和9年 814 唐韻 序作 開元廿年 732 广韻 引 唐韻 序註釋 编辑 同出自 廣韻 切韻序 以今聲調既自有別 諸家取捨亦復不同 吳楚 今浙蘇 則時傷輕淺 燕趙 今晉冀 則多傷重濁 秦隴 今陝甘 則去聲為入 梁益 今巴蜀 則平聲似去 外部連結 编辑 切韵 的主要版本 Marjorie Chan s webpage version of Baxter s 1992 39 table Cite for looking up characters in Middle Chinese 切韻 音系自動推導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编辑王仁昫 刊謬補缺切韻 廣韻 韻圖 中古漢語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切韻 amp oldid 7747305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