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兩裂狸藻

兩裂狸藻學名Utricularia bifida),又称挖耳草[1][2][3][4][5][6][注 1]耳挖草[1]金耳挖[1]割鸡芒[1],為小型陸生狸藻屬食虫植物。其种加词bifida」来源于拉丁文bi-”和“fidum”,意为“两点”,指其叉形的叶片。1753年,卡爾·林奈最先描述了兩裂狸藻。[8]

兩裂狸藻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唇形目 Lamiales
科: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属: 狸藻属 Utricularia
种: 兩裂狸藻 U. bifida
二名法
Utricularia bifida
異名
  • Askofake recurva
    (Lour.Raf.
  • Nelipus bifida
    (L.) Raf.
  • Philydrum cavaleriei
    H.Lév.
  • Utricularia alata
    Benj.
  • Utricularia antirrhinoides
    Wall.
  • Utricularia biflora
    Wall.
  • Utricularia biflora
    Hayata
  • Utricularia brevicaulis
    Benj.
  • Utricularia diantha
    A.DC.
  • Utricularia humilis
    Vahl
  • Utricularia ramosa
    Vahl
  • Utricularia recurva
    Lour.
  • Utricularia sumatrana
    Miq.
  • Utricularia wallichiana
    Benj.

形态特征

 
日本兩裂狸藻种群
 
兩裂狸藻的花朵

兩裂狸藻为陆生草本植物[1][4],一年生[2][3][4][5]

两裂狸藻的茎匍匐,丝状,具分枝。[1][4]叶为狭线形[1][3][5][6]、线状倒披针形[1][6]或线状匙形[2][3][4][5],全缘[5][6],末端钝形[1][4]、急尖[1][4]、圆[6]或略锐尖[6],长7至30毫米,宽1至4毫米,膜质,具1脉。[1][4]叶于花前凋萎或于花期宿存。[1][4][5]

两裂狸藻的捕虫囊为球形[6],侧扁,长0.6至1毫米,具柄。[1][4]口基生,上唇具2条齿状[6]或钻形[1]附属物,下唇钝形。[1]

两裂狸藻的花序为总状花序[2][3][4][5],直立,长2至40厘米。[1]花位于中部以上,共1至16朵。[1]花序轴圆柱形,直径0.3至1毫米,上部光滑,下部具细小腺体,具1至5鳞片[4],鳞片基部着生[2][1]苞片与鳞片相似,为宽卵状长圆形,末端钝,两侧内卷[2],长约1毫米。[1][4]小苞片为线状披针形[4],长约0.5毫米。[1]花梗长2至5毫米,丝状,具翅。[1][4]花时直立,花后伸长并下弯。[1][2][3][4][5]花萼2裂至基部,上唇大,裂片为宽卵形[1][5]或倒卵形[3][5],末端钝[1][4][5]或尖[3],基部下延[4],赤褐色[5];花期长3至4毫米,果期长5至6毫米,包被蒴果[2][3][4][5][1]花冠黄色[1][3][4][5][6]或初始为红色,后逐渐变黄[2],长6至10毫米;上唇为狭长圆形或长卵形[4],末端圆,长3至4.5毫米,宽2至3毫米;下唇近圆形[4],末端圆或具2至3浅圆齿,长4至4.5毫米,宽3.5至4毫米;喉凸隆起呈浅囊状[4],具半月形桔黄黄色附属物[3];距钻形,长3至5毫米,与下唇呈锐角或钝角。[1]雄蕊无毛被;花丝线形,长约1毫米,上部略膨大;药室于顶端汇合[4][1]雌蕊2枚[3][5],无毛被;子房为卵球形[4],上位[3][5],1室[3][5]花柱[4][5],宿存[5]柱头下唇近圆形,反卷,上唇短,钝形。[1][4]花期6月至12月。[1]

两裂狸藻的蒴果为椭圆球形[1]或卵形[3],长2.5至3毫米,背腹扁,果皮膜质,室背开裂。[1]种子为卵球形[4][9]或长球形[4],黄色[9],长0.4至0.6毫米,外表具网状突起[3][4][5],网格纵向延长。[1]果期7月至次年1月。[1]

两裂狸藻的假根丝状,基部增厚,具长0.5至1毫米的乳头状分枝。[1][4]

生态关系

兩裂狸藻生长于海拔40米至1350米的沼泽、湿地附近。[5][6]其分布于亞洲大洋洲,存在于澳大利亚[10]孟加拉緬甸柬埔寨中國大陸南部[2]香港台灣關島印度印尼日本[11]韓國[12]寮國馬來西亞尼泊爾新幾內亞帛琉密克罗尼西亚[13]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14]以及越南等地。[1][3][4][5]

分类学

2002年,一项基于ISSR技术的研究对狸藻属的10个陆生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ISSR扩展共使用了6个引物,共产生了236个片段。两裂狸藻被确定与洪堡狸藻U. humboldtii之间存在着最为密切的种间关系。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下类似的形态特征,包括钻形的距、明显的花药鞘、基部着生的苞片、线形或线形值钻形的小苞片。[15]

高山狸藻

长叶狸藻

两裂狸藻

洪堡狸藻

延长狸藻

湿地狸藻

短梗狸藻

三花狸藻

注释

  1. ^ 坊間典籍对于部分陆生狸藻多以「挖耳草」稱之,然而黃芩屬的植物亦有近似的俗稱,例如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又名「挖耳草」、「金挖耳」,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常稱其為「耳挖草」。由於上述的黃芩屬植物皆是常用中草藥,為避免混淆,夏洛特认为将所有狸藻属物种以狸藻命名更优。[7]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李振宇. 黄花狸藻 (PDF). 中国植物志 69. 科学出版社: 588–589. 1990.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黄花狸藻 (PDF). 海南植物志 3. 科学出版社: 518. 1974. [永久失效連結]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钱啸虎 (编). 黄花狸藻 (PDF). 安徽植物志 4.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14–415. 1991.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郑朝宗 (编). 黄花狸藻 (PDF). 浙江植物志 6.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3–74. 1993. ISBN 9787534106477. [永久失效連結]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黄花狸藻 (PDF). 河南植物志 3.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67–468. 1997. ISBN 7-5349-2101-5. [永久失效連結]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楊遠波, 劉和義, 彭鏡毅, 施炳霖, 呂勝由.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肆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00: 194 [2008-11-17]. ISBN 9570253479. (原始内容于2009-09-30). 
  7. ^ 夏洛特. 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 商周出版. 2007: 218. ISBN 978-986-124-850-9. 
  8. ^ Taylor, Peter. (1989). The genus Utricularia - a taxonomic monograph. Kew Bulletin Additional Series XIV: London.
  9. ^ 9.0 9.1 林春吉. 台灣的水生與濕地植物. 綠世界出版. 2005: 33. ISBN 9572972510. 
  10. ^ Lavarack, P. S. (1977). Notes on Nepenthes mirabilis and other Carnivorous Plants in Queens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6(3): 49-50.
  11. ^ Suzuki, Mikkio and Conservation group for the Icchouda Bog. (2002). Plant community and carnivorous plants of Icchouda Bo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c. 4th Intl. Carniv. Pl. Conf. 193.
  12. ^ Yoon, Wook Hyon Max. (2011). [Carnivorous plant protection project in Korea].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40(2): 60-62.
  13. ^ Ziemer, Robert R. (1988). Carnivorous Plants in Microne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17(3): 70-73.
  14. ^ Kahl, Tom. (2003). Amazing Thai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32(1): 8-9.
  15. ^ Rahman, M. Oliur and Katsuhiko Kondo (2002) Evaluation of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for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of some terresetrial species of Utricularia L. (Lentibulariacea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c. 4th Intl. Carniv. Pl. Conf. 175–188.

外部連結

  • 食虫植物照片搜寻引擎中两裂狸藻的照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兩裂狸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2007-5-8.
  • Utricularia bifida. FloraBase. 西澳政府環境保育局.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两裂狸藻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两裂狸藻

兩裂狸藻, 學名, utricularia, bifida, 又称挖耳草, 耳挖草, 金耳挖, 割鸡芒, 為小型陸生狸藻屬食虫植物, 其种加词, bifida, 来源于拉丁文, fidum, 意为, 两点, 指其叉形的叶片, 1753年, 卡爾, 林奈最先描述了, 保护状况无危, iucn, 科学分类界, 植物界, plantae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目, 唇形目, l. 兩裂狸藻 學名 Utricularia bifida 又称挖耳草 1 2 3 4 5 6 注 1 耳挖草 1 金耳挖 1 割鸡芒 1 為小型陸生狸藻屬食虫植物 其种加词 bifida 来源于拉丁文 bi 和 fidum 意为 两点 指其叉形的叶片 1753年 卡爾 林奈最先描述了兩裂狸藻 8 兩裂狸藻保护状况无危 IUCN 3 1 科学分类界 植物界 Plantae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目 唇形目 Lamiales科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属 狸藻属 Utricularia种 兩裂狸藻 U bifida二名法Utricularia bifidaL 異名Askofake recurva Lour Raf Nelipus bifida L Raf Philydrum cavalerieiH Lev Utricularia alataBenj Utricularia antirrhinoidesWall Utricularia bifloraWall Utricularia bifloraHayata Utricularia brevicaulisBenj Utricularia dianthaA DC Utricularia humilisVahl Utricularia ramosaVahl Utricularia recurvaLour Utricularia sumatranaMiq Utricularia wallichianaBenj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生态关系 3 分类学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連結形态特征 编辑 日本兩裂狸藻种群 兩裂狸藻的花朵 兩裂狸藻为陆生草本植物 1 4 一年生 2 3 4 5 两裂狸藻的茎匍匐 丝状 具分枝 1 4 叶为狭线形 1 3 5 6 线状倒披针形 1 6 或线状匙形 2 3 4 5 全缘 5 6 末端钝形 1 4 急尖 1 4 圆 6 或略锐尖 6 长7至30毫米 宽1至4毫米 膜质 具1脉 1 4 叶于花前凋萎或于花期宿存 1 4 5 两裂狸藻的捕虫囊为球形 6 侧扁 长0 6至1毫米 具柄 1 4 口基生 上唇具2条齿状 6 或钻形 1 附属物 下唇钝形 1 两裂狸藻的花序为总状花序 2 3 4 5 直立 长2至40厘米 1 花位于中部以上 共1至16朵 1 花序轴圆柱形 直径0 3至1毫米 上部光滑 下部具细小腺体 具1至5鳞片 4 鳞片基部着生 2 1 苞片与鳞片相似 为宽卵状长圆形 末端钝 两侧内卷 2 长约1毫米 1 4 小苞片为线状披针形 4 长约0 5毫米 1 花梗长2至5毫米 丝状 具翅 1 4 花时直立 花后伸长并下弯 1 2 3 4 5 花萼2裂至基部 上唇大 裂片为宽卵形 1 5 或倒卵形 3 5 末端钝 1 4 5 或尖 3 基部下延 4 赤褐色 5 花期长3至4毫米 果期长5至6毫米 包被蒴果 2 3 4 5 1 花冠黄色 1 3 4 5 6 或初始为红色 后逐渐变黄 2 长6至10毫米 上唇为狭长圆形或长卵形 4 末端圆 长3至4 5毫米 宽2至3毫米 下唇近圆形 4 末端圆或具2至3浅圆齿 长4至4 5毫米 宽3 5至4毫米 喉凸隆起呈浅囊状 4 具半月形桔黄黄色附属物 3 距钻形 长3至5毫米 与下唇呈锐角或钝角 1 雄蕊无毛被 花丝线形 长约1毫米 上部略膨大 药室于顶端汇合 4 1 雌蕊2枚 3 5 无毛被 子房为卵球形 4 上位 3 5 1室 3 5 花柱短 4 5 宿存 5 柱头下唇近圆形 反卷 上唇短 钝形 1 4 花期6月至12月 1 两裂狸藻的蒴果为椭圆球形 1 或卵形 3 长2 5至3毫米 背腹扁 果皮膜质 室背开裂 1 种子为卵球形 4 9 或长球形 4 黄色 9 长0 4至0 6毫米 外表具网状突起 3 4 5 网格纵向延长 1 果期7月至次年1月 1 两裂狸藻的假根丝状 基部增厚 具长0 5至1毫米的乳头状分枝 1 4 生态关系 编辑兩裂狸藻生长于海拔40米至1350米的沼泽 湿地附近 5 6 其分布于亞洲與大洋洲 存在于澳大利亚 10 孟加拉 緬甸 柬埔寨 中國大陸南部 2 香港 台灣 關島 印度 印尼 日本 11 韓國 12 寮國 馬來西亞 尼泊爾 新幾內亞 帛琉 密克罗尼西亚 13 菲律賓 斯里蘭卡 泰國 14 以及越南等地 1 3 4 5 分类学 编辑2002年 一项基于ISSR技术的研究对狸藻属的10个陆生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 ISSR扩展共使用了6个引物 共产生了236个片段 两裂狸藻被确定与洪堡狸藻 U humboldtii 之间存在着最为密切的种间关系 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下类似的形态特征 包括钻形的距 明显的花药鞘 基部着生的苞片 线形或线形值钻形的小苞片 15 高山狸藻 长叶狸藻 紫水晶狸藻 双裂苞狸藻 两裂狸藻 洪堡狸藻 延长狸藻 湿地狸藻 短梗狸藻 三花狸藻 注释 编辑 坊間典籍对于部分陆生狸藻多以 挖耳草 稱之 然而黃芩屬的植物亦有近似的俗稱 例如半枝蓮 Scutellaria barbata 又名 挖耳草 金挖耳 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常稱其為 耳挖草 由於上述的黃芩屬植物皆是常用中草藥 為避免混淆 夏洛特认为将所有狸藻属物种以狸藻命名更优 7 参考文献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17 1 18 1 19 1 20 1 21 1 22 1 23 1 24 1 25 1 26 1 27 1 28 1 29 1 30 1 31 1 32 1 33 1 34 1 35 李振宇 黄花狸藻 PDF 中国植物志 69 科学出版社 588 589 1990 永久失效連結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黄花狸藻 PDF 海南植物志 3 科学出版社 518 1974 永久失效連結 3 00 3 01 3 02 3 03 3 04 3 05 3 06 3 07 3 08 3 09 3 10 3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6 钱啸虎 编 黄花狸藻 PDF 安徽植物志 4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14 415 1991 永久失效連結 4 00 4 01 4 02 4 03 4 04 4 05 4 06 4 07 4 08 4 09 4 10 4 11 4 12 4 13 4 14 4 15 4 16 4 17 4 18 4 19 4 20 4 21 4 22 4 23 4 24 4 25 4 26 4 27 4 28 4 29 4 30 4 31 郑朝宗 编 黄花狸藻 PDF 浙江植物志 6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3 74 1993 ISBN 9787534106477 永久失效連結 5 00 5 01 5 02 5 03 5 04 5 05 5 06 5 07 5 08 5 09 5 10 5 11 5 12 5 13 5 14 5 15 5 16 5 17 5 18 5 19 5 20 5 21 黄花狸藻 PDF 河南植物志 3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67 468 1997 ISBN 7 5349 2101 5 永久失效連結 6 0 6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6 8 6 9 楊遠波 劉和義 彭鏡毅 施炳霖 呂勝由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肆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00 194 2008 11 17 ISBN 95702534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9 30 夏洛特 食蟲植物觀賞 amp 栽培圖鑑 商周出版 2007 218 ISBN 978 986 124 850 9 Taylor Peter 1989 The genus Utricularia a taxonomic monograph Kew Bulletin Additional Series XIV London 9 0 9 1 林春吉 台灣的水生與濕地植物 綠世界出版 2005 33 ISBN 9572972510 Lavarack P S 1977 Notes on Nepenthes mirabilis and other Carnivorous Plants in Queensla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6 3 49 50 Suzuki Mikkio and Conservation group for the Icchouda Bog 2002 Plant community and carnivorous plants of Icchouda Bo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c 4th Intl Carniv Pl Conf 193 Yoon Wook Hyon Max 2011 Carnivorous plant protection project in Korea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40 2 60 62 Ziemer Robert R 1988 Carnivorous Plants in Micrones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17 3 70 73 Kahl Tom 2003 Amazing Thaila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32 1 8 9 Rahman M Oliur and Katsuhiko Kondo 2002 Evaluation of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for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of some terresetrial species of Utricularia L Lentibulariacea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c 4th Intl Carniv Pl Conf 175 188 Ellis Richard 2000 Carnivores on stamps and currenc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9 3 90 92 外部連結 编辑食虫植物照片搜寻引擎中两裂狸藻的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兩裂狸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2007 5 8 Utricularia bifida FloraBase 西澳政府環境保育局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两裂狸藻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 两裂狸藻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兩裂狸藻 amp oldid 7196661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