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是以其大規模的環境藝術英语Environmental art場域特定藝術而聞名的兩名藝術家。他們透過使用织物包裹的大型地標、裝置藝術等景觀元素創作作品,最為知名的作品包括《包裹德國國會大廈英语Wrapped Reichstag》、《包裹新橋英语The Pont Neuf Wrapped》,《奔跑的柵欄英语Running Fence》以及《大門(環境藝術)英语The Gates》等藝術作品。[1][2]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
攝於2009年
知名于環境藝術英语Environmental art
場域特定藝術
知名作品
  • 奔跑的柵欄英语Running Fence》 (1972–1976)
  • 包裹德國國會大廈英语Wrapped Reichstag》 (1979–1995)
  • 大門(環境藝術)英语The Gates》 (1979–2005)
  • 被包圍的島嶼英语Surrounded Islands》 (1980-1983)
  • 浮碼頭英语The Floating Piers》 (2014–2016)
  • 凱旋門,包裹英语L'Arc de Triomphe, Wrapped》 (1961–2021)
运动新寫實主義英语新寫實主義(藝術)
儿女西里爾·克里斯托英语Cyril Christo
克里斯多·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切夫
出生(1935-06-13)1935年6月13日
 保加利亚加布羅沃
逝世2020年5月31日(2020歲—05—31)(84歲)
 美國紐約市
教育程度索菲亞美術學院英语National_Academy_of_Arts
维也纳美术学院
珍妮-克洛德·德納·德吉勒邦
出生(1935-06-13)1935年6月13日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逝世2009年11月18日(2009歲—11—18)(74歲)
 美國紐約市

該兩人分別出生在保加利亞摩洛哥,在1950年代末在巴黎相遇並結婚。起初他們以克里斯多的名義從事藝術活動,後則改為「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之名。 儘管珍妮-克勞德於2009年去世,但克里斯多在2020年去世之前仍然繼續規劃和執行兩人的專案。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的作品通常是大型、引人注目的視覺藝術,同時也頗具爭議。這些作品往往需要經過多年、有時甚至幾十年的精心準備,包括技術解決方案、政治協商、許可和環境批准、聽證和公眾說服。並堅持不接受助學金、獎學金、捐贈或公共資金,而是透過銷售自己的藝術品來資助計畫。他們將作品成功所需的各個元素視為藝術作品的組成部分,並表示他們的作品除了帶來即時的美學衝擊外,並沒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生平 编辑

克里斯多 编辑

 
年輕的克里斯多
 
克里斯多的簽名

克里斯多·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切夫保加利亞語Христо Владимиров Явашев保加利亚语发音:[xrisˈtɔ vlɐˈdimirof jaˈvaʃɛf])於1935年6月13日出生在保加利亞加布羅沃。他是茨維塔·迪米特羅娃(Tzveta Dimitrova)和弗拉基米爾·賈瓦切夫(Vladimir Javacheff)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該家庭從事紡織品製造商的工作[3],他自小就接受私人藝術指導[4],並在一個支持藝術的家庭中長大,[3]並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們經常邀請藝術家到家中拜訪。[5]

在克里斯多的童年時,該家庭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和國家不穩定邊界的影響。在疏散期間,他與兄弟們住在城外的鄉間,這段時間使他與大自然和手工藝建立了深厚的聯繫。[6]1953年,克里斯多開始追求寫實主義繪畫,進入索菲亞美術學院英语Sofia Academy of Fine Arts就讀[7],但他對這所學校的教學方式感到沉悶且壓抑。他的藝術靈感主要來自斯基拉藝術書籍英语Skira (publisher)以及訪問比他年長、曾經活躍於現代主義蘇聯前衛藝術的教授。在學院,克里斯多主要在周末被派去參與繪製宣传画,這是他不情願參加的活動。同時在國家電影公司擔任現場勘察員,並在暑假期間參與了三個巡迴演出。[8]

1956年,他借助學院的人脈取得許可,前往位於布拉格的家人居住的地方[9],那裡他受到埃米爾·弗蘭茨·布里安英语Emil František Burian所開設的劇院啟發[10]。由於擔心匈牙利將進一步受到蘇聯的壓制,克里斯托決定在保加利亞兵役期間,以火車躲藏的方式逃往維也納尋求無國籍人的政治庇護。他不得不支付賄賂使他身無分文,在難民營受困的經歷也令他感到恐懼。[11]

在維也納,他與一位家庭朋友共同居住,並開始在维也纳美术学院學習,由於追求政治庇護而放棄了護照[12]。因此他以佣金方式賺取生活費,在一位從索菲亞搬來的朋友的建議下,他開始積攢錢,在1957年底訪問了日內瓦。儘管違反了他的簽證條例,他仍繼續尋找佣金機會。並在訪問了巴塞爾蘇黎世的美術館後受到影響[13],並在1958年1月首次開始包裝藝術品,從一罐油漆開始[14],而這也成為他日後的標誌性風格。他所包裝的日常用品的收藏被稱為他的「庫存」。1958年2月,克里斯托前往巴黎,並得到了索非亞美術學院的協助,成功獲得簽發簽證。[15]

在無國籍的17年後,克里斯托於1973年成為美國公民[16]。他於2020年5月31日在紐約市家中去世,享壽84歲。[17][18][19]

珍妮-克洛德 编辑

珍妮-克洛德·德納·德吉勒邦(法語:Jeanne-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法语发音:[ʒan klod dəna də gijəbɔ̃])於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出生,他的父親是一名駐紮當地的陸軍軍官。在珍妮-克洛德出生後不久,她的母親普瑞西爾達與父親李昂‧德納離婚。隨後,普瑞西爾達再婚了三次。珍妮-克洛德於1952年從突尼斯大学取得拉丁文哲學的文憑。普瑞西爾達則在1947年嫁給雅克‧德‧吉約邦將軍後,先後在伯恩(1948–1951)和突尼斯(1952–1957)居住,然後返回巴黎。[20]

成年後,珍妮-克洛德被描述為「外向」並具有天生的組織能力。在成為藝術家後,他染了紅色頭髮,並稱這是由他的丈夫選擇的[21]。在處理項目規劃時,他主要負責監督工作人員並籌集資金。[22]珍妮-克洛德最後於2009年11月18日在紐約市因腦動脈瘤併發症而去世。她的遺體將捐贈給科學,這是她的最後一個願望之一。他曾說道:「藝術家不會退休直到他們死去。就這樣。當他們停止創作藝術時,他們就死了。」[23][24][25]

婚姻 编辑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最初於1958年10月相識,當時克里斯多受委託為珍妮-克勞德的母親普雷西爾達·德·吉約邦畫一幅肖像[26]。起初,克里斯多被珍妮-克勞德的同父異母妹妹喬伊斯吸引。當時,珍妮-克勞德與菲利普‧普朗翁(Philippe Planchon)已經訂婚[27]。然而在婚禮前不久,珍妮-克勞德發現自己懷了克里斯多的孩子。儘管她最終與普朗翁結婚,但珍‧克勞德在度完蜜月後立即離開了他。[28]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的兒子西里爾·克里斯托英语Cyril Christo於1960年5月11日出生。[29]

職業生涯 编辑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的的第一次展覽在1961年在科隆舉辦,展示了後來以聞名的三類藝術品:包裹物品、油桶和短暫的大型作品[30]。1962年,克里斯多在巴黎首次舉辦的個展附近的巷子,裡擺放了240個油桶達數小時,這個作品被稱為《鐵幕》,是對柏林圍牆的一種富有詩意的回應。[31]

隨後,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他們共同構思項目,當中由克里斯多製作草圖和預備作品,後來將其出售以籌集資金支持最終的裝置。他們兩人則聘請助手來完成包裹目標物品的工作。最初,為了簡化交易和提升品牌,他們以「克里斯多」的名義工作[32],但考慮到建立藝術家聲譽的困難以及當時對女性藝術家的偏見[33],事後將他們的大型戶外作品歸功於「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雙方。甚至選擇分別搭乘不同的飛機,以防一方出事,另一方能夠繼續他們的工作。[22]

1964年,這對夫婦搬到紐約後,共耗費四年的時間內製作一款木製立面,以模擬商店櫥窗的作品《店面》(Store Fronts)[34]。在同期則創作了《空氣包裝》[35],該作品透過充氣並包裹氣球,並在1968年的4.文獻展英语4. documenta首度公開展示[36]。1969年,應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館館長揚·范德·馬爾克英语Jan van der Marck的邀請,他們包裹了整座博物館,而館舍仍然對外開放。[37]起初,該作品曾引起公眾的反感,並被消防部門要求解開,但最終未被執行。[38]

澳洲收藏家約翰·卡爾多爾英语John Kaldor的幫助下,克里斯多和讓娜-克洛德在隔年與100名志工則在悉尼新南威爾斯州小灣英语Little Bay, New South Wales的一處沙灣進行包裹,這件被稱為《包裹海岸英语Wrapped Coast》的作品,因而成為卡爾多爾公共藝術計畫英语Kaldor Public Art Projects的第一件作品。[39]

1970年代 编辑

 
山谷簾幕英语Valley Curtain》 (1972年)

在《包裹海岸》計畫完成後的一年,克里斯多著手籌備《山谷簾幕英语Valley Curtain》的計畫[40]:一條橘色的帷幕懸掛在科羅拉多州325號公路英语Colorado_State_Highway_325多山的區域。[41]同時,他們也計劃了《包裹行道》(東京荷蘭)和《包裹島嶼》(南太平洋),但這兩個項目最終未能實現[40]。為了從稅收和其他責任中受益,克里斯多成立了一家公司,這種形式後來被用於後續項目。在1971年底試圖在公路懸掛帷幕未遂後,新的工程師和建築承包商於1972年8月成功懸掛了帷幕。然而,這項工程僅持續了28小時,強風則摧毀了布料。《山谷簾幕》也成為他們至今最昂貴的項目之一,也是首次涉及到建築工人協助的作品,《山谷簾幕》的搭建過程後由大衛和阿爾伯特·梅斯爾斯英语Albert_and_David_Maysles[41]拍攝成紀錄片《克里斯多山谷簾幕英语Christo's Valley Curtain》。該片後被提名為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紀錄短片獎[42]梅斯爾斯兄弟後來也多次參與克里斯多的拍攝工作。[41]

受到雪籬笆的啟發,1972年,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開始籌備《奔跑的柵欄英语Running Fence》:一條長達24.5英里的白色尼龍圍欄,由鋼柱和鋼纜支撐,貫穿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水,一直延伸到大海。為了獲得牧場土地的臨時使用權,藝術家同意提供支付和使用拆卸後的建築材料。然而,該項目遭到了其他人的多次公開質疑,包括在18次公開聽證會和三次州法庭會議。該圍籬最後在1976年4月開始建設,並在9月進行為期兩週的展示後進行拆除。[43]

1978年,他們進行了《包裹行道》(Wrapped Walk Ways)項目,該作品涵蓋了堪薩斯城寬鬆公園英语Loose Park的路徑。他們用藏紅花色的尼龍布覆蓋了佔地12,540平方公尺(135,000平方英尺)的正式花園步道和慢跑徑的4.4公里(2.7英里)。[44]

1980年代 编辑

1980年代初期,兩人策劃了一項基於珍妮-克洛德構思的項目,旨在用603,850平方米(6,499,800平方英尺)的粉紅色聚丙烯浮動織物,環繞邁阿密比斯坎湾的十一個島嶼。[45]被包圍的島嶼英语Surrounded Islands》最後於1983年5月7日完成,共有430名工人參與其中,展覽為期兩週。這些工人穿著粉紅色長袖襯衫,上面寫著淡藍色字體「克里斯托被包裹的群島」,下方註明衣服的設計師威利·史密斯英语Willi Smith的名字:「由威利·史密斯設計和製作」。[46]

1984年3月,珍妮-克洛德成為美国公民[[47]。夫婦獲准在1985年8月包裹巴黎的新橋,《包裹新橋英语The Pont Neuf Wrapped》最後完成後,共展示為期兩週(1985年9月22日至10月5日)。吸引了三百萬遊客參觀。[48]該項計畫延續了將雕塑維度轉化為藝術品的傳統。其中織物保留了新橋的主要形狀,並強調了細節和比例。與《被包裹的群島》一樣,協助安裝和拆卸新橋的工人也穿著威利·史密斯設計的制服。[46]

1990年代 编辑

 
雨傘:日本-美國英语The_Umbrellas_(Christo_and_Jeanne-Claude)》 (1991年)

1991年,《雨傘:日本-美國英语The_Umbrellas_(Christo_and_Jeanne-Claude)》計畫在日本和加利福尼亞同時展開,該作品共設立總計約3100個藍色、金色的傘[49]。耗資共2600萬美元,該作品吸引了三百萬名參觀者。然而在加利福尼亞州則發生了一起因風吹飛的傘砸中一名女性參觀者致死的事故,最後克里斯多提前結束了整個展覽[50]。同時在拆卸日本的展覽時,一名工人也因意外不幸喪生。[51]

1995年,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展開《包裹德國國會大廈英语Wrapped Reichstag》項目,該項目在歷時24年的遊說後得到批准,經涉及六位德國國會主席。這次展覽使用了10萬平方米的銀色織物將整個德國國會大廈包覆,並用藍繩繫住[52]。克里斯托形容這次包裹是「基於他在保加利亞成長的自傳」[53]。這項藝術裝置被視為德國統一的象徵,標誌著柏林重新成為一座世界級城市的地位[54]。事後,《衛報》將這項工程譽為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的「最壯觀的成就」。[55]

1998年,兩人在貝耶勒基金會及其附近的貝羅瓦公園包裹了樹木。雖然此前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和巴黎未能獲得政府支持,但這次裝置是透過售賣攝影文件和準備工作的自資方式實現,這也成為克里斯多和讓娜-克洛德標準作法的一部分。[56]

21世紀 编辑

大門 编辑

 
大門(環境藝術)英语The Gates》 (2005年)

克里斯托和讓娜-克洛德最耗時的藝術項目之一《大門(環境藝術)英语The Gates》,於2005年1月在紐約市中央公園展開。完整標題為《|大門:紐約市中央公園, 1979–2005》,表示了藝術家首次提案的年份以及獲得時任紐約市長迈克尔·布隆伯格許可的年份。[57]《大門》對公眾開放的時間為2005年2月12日至27日,該藝術裝置在中央公園的小徑上擺放了7503個高5公尺(16英尺),總長37公里(23英里)的藏紅花色織物門。市長針對此作品授予他們多莉斯·弗里德曼英语Doris_Freedman公共藝術獎。[58]該計畫共耗資2100萬美元,計劃透過銷售項目文件來收回成本。[59]

大空氣包 编辑

《大空氣包》(Big Air Package)是克里斯多於2013年3月16日至12月30日在奧伯豪森煤氣罐英语Gasometer_Oberhausen中展出的作品。作為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的最後裝置,這是克里斯托在煤氣罐發表的第二件藝術品。作品最初在2010年構思完成。這座雕塑設置在這座工業紀念建築的內部,由20,350平方公尺(719,000立方英尺)的半透明織物和4,500米(14,800英尺)的繩子製成。

在充氣狀態下,這個重達5.3噸(5.8短噸)的包裹可達到了90公尺(300英尺)以上的高度,直徑50公尺(160英尺),體積177,000立方公尺(6,300,000立方英尺)。這件巨大的藝術品曾經世界上臨時最大的自立雕塑。參觀者可入內參觀。[60]

X-TO + J-C 编辑

2014年,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英语Museum_of_Contemporary_Art_San_Diego展出了《X-TO + J-C: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特展:戴維·C·科普利遺產作品》。該展覽呈現了博物館的贊助人和受託人之一大衛·C·科普利(David C. Copley)的遺產,他也擁有美國最大的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作品收藏之一。《X-TO + J-C》主要展出兩人早年的五十多件作品,包括克里斯多引人注目的《包裹》(Package、1960年),以及與早期的相關的素描:椅子、路標和其他日常物品。[61]

克里斯多本人在一場講座中討論了兩個新作品:《河流之上》和《馬斯塔巴》的籌備過程。[62]

浮碼頭 编辑

 
浮碼頭英语The Floating Piers》(2016年)

浮碼頭英语The Floating Piers》(2016年)是一系列在義大利布雷西亚附近的伊塞奧湖安裝的人行道。從2016年6月18日到7月3日展示,遊客可以步行在水面上,從陸地的苏尔扎诺前往蒙特伊索拉島和聖保羅島。《浮碼頭》約200,000個聚乙烯立方體製成,表面覆蓋著70,000平方公尺(750,000平方英尺)的鮮豔黃色織物,其中3公里(1.9英里)的碼頭漂浮在水面上;另外1.5公里(0.93英里)的金色織物則延伸沿著蘇爾扎諾和佩斯基埃拉馬拉利奧的步行街。[63]

展覽結束後,所有組件都將被拆除並回收。這項裝置是由貝瑞塔家族協助實現的,這項作品在義大利的公眾和評論家中都取得了成功。[64][65][66][67]

倫敦馬斯塔巴 编辑

 
《倫敦馬斯塔巴》 (2018年)

《倫敦馬斯塔巴》是在2018年6月至9月在倫敦九曲湖展出的臨時浮動裝置。該裝置由7,506個油桶組成,呈馬斯塔巴的形狀,該者為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使用的一種墓葬風格,具有平坦的屋頂和向內傾斜的側面。該作品坐落在一個由高密度聚乙烯製成的浮動平台上,共有32個錨固定在此處。其高度為20米(66英尺),重600噸(660短噸)。垂直端部塗有紅色、藍色和淺紫色的馬賽克,而傾斜的側面則為紅色,帶有白色條紋。[68]

在倫敦馬斯塔巴向公眾展示同時,附近的九曲湖畫廊還舉辦一場名為「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桶和馬斯塔巴1958–2018」的藝術家作品展覽。該展覽包括藝術家過去60年的雕塑、素描、拼貼、比例模型和照片。[69]另一個由超過400,000個油桶組成的馬斯塔巴,計劃在阿布達比市以東約160公里(100英里)的艾爾加比亞英语Al_Dhafra,_Abu_Dhabi建造。[70][71]

河流之上 编辑

2010年代,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計劃了一個名為《河流之上英语Over The River》的未來項目,該作品計劃在科羅拉多州薩萊達峽谷城之間的阿肯色河上建造,位於洛磯山脈的東坡。這個項目計劃橫向懸掛10.8公里(6.7英里)的反射透明布板,高懸在鋼纜上,錨固在河岸上。項目計劃最早在2015年夏季進行兩週,並且在安裝期間保持河流對娛樂的開放。該作品靈感來自於1985年的《包裹新橋》,他們於1992年展開了為期三年的尋找適當地點的工作,並在考慮大約八十九個河流位置後選擇阿肯色河,因為其河岸高度足夠。[72]

《河流之上》在環境研究、設計工程和風洞測試布料上花費了超過600萬美元。與過去的項目一樣,《河流之上》將完全由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出資,通過出售克里斯多的預備素描、拼貼、比例模型和1950年代/1960年代早期作品籌措資金。2010年7月16日,美國土地管理局發布了其四卷的《環境影響聲明書》,報告了許多可能帶來的的嚴重不良影響,同時提出了許多建議的緩解選項。[73][74]

美國內政部土地管理局於2011年11月7日發布了批准該項目的決策記錄[75][76][77]。然而,該項目的工作不能開始,直到土地管理局發布繼續進行通知為止。一個反對該項目的當地組織「阿肯色河上的破布」(ROAR)於2011年7月22日向科羅拉多州公園和野生動物園提起了訴訟[78] [79]。當地居民的反應對於架設作品的反應非常激烈,部分支持者認為該作品能夠帶來旅遊業的繁榮,反對者則認為作品將破壞當地自然景觀的視覺吸引,並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損害。一名當地的泛舟嚮導將該項目比喻為「在教堂中懸掛色情作品」。

2017年,唐納·川普當選總統後,克里斯多取消了《河流之上》項目,理由是抗議新政府以及對當地居民進行的激烈的法律戰爭,已經使他感到疲憊。[80][81]

凱旋門,包裹 编辑

 
正在進行前置準備的《凱旋門,包裹英语L'Arc de Triomphe,Wrapped》 (2021年)

2021年,克里斯多的最後一個作品將巴黎凯旋门包裹在3萬平方公尺的可回收聚丙烯纖維布,並使用7,000公尺(23,000英尺)的紅繩固定。該作品原定於2020年秋季進行,由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了法國以及全球藝術和文化部門,該作品因此推遲了一年,最後2021年9月18日(星期六)至10月3日(星期日)舉行。克里斯多去世後,他的辦公室表示項目將仍然持續進行,作品將由克里斯多的團隊與法國國家古蹟合作繼續完成。[82][83][84]

一些報章在報導該事件時刪除了珍妮-克勞德的名字,引起了有關藝術史中壓制女性藝術家地位的辯論。[85][86][87][88]

評價 编辑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的作品現由許多主要公共收藏機構所擁有[89]。這對藝術家獲得了1995年的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90]、2006年的維爾切克獎英语Vilcek_Foundation#Vilcek_Prizes[91]以及2004年的國際雕塑中心英语International_Sculpture_Center的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92]

藝術評論家大衛·伯登形容克里斯多的包裝作品是一種「透過掩飾的啟示」。對於批評者,克里斯多回應道:「我是一位藝術家,我必須擁有勇氣... 你知道我沒有任何實際存在的藝術品嗎?它們在完成時都會消失。只有預備的素描和拼貼留下,以賦予我的作品一種幾乎傳奇的特質。我認為創作那些注定會消失的事物需要更大的勇氣,相較之下,創作那些將永久存在的事物相對較容易。」[93]珍妮-克勞德則堅信藝術品的美學之美,他稱:「我們想要創造充滿歡樂和美麗的藝術品,我們會建造它們,因為我們相信它們將會很美。」[32]

2022年,邁阿密佩雷茲藝術博物館英语Pérez_Art_Museum_Miami展出了《克里斯多素描:瑪麗亞·貝奇利和斯科特·霍德斯收藏捐贈》,其中包括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在1960年代至2000年代製作的素描和項目草圖。[94]

另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雜誌. 倫敦海德公園湖上的金字塔──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的包覆執念. www.artist-magazine.com. [2023-11-20]. (原始内容于2023-11-20) (中文(臺灣)). 
  2. ^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 非池中藝術網. [2023-11-20]. (原始内容于2023-11-20). 
  3. ^ 3.0 3.1 Chernow 2002,第4頁.
  4. ^ Chernow 2002,第11頁.
  5. ^ Chernow 2002,第5–6頁.
  6. ^ Chernow 2002,第9頁.
  7. ^ Chernow 2002,第15頁.
  8. ^ Chernow 2002,第20頁.
  9. ^ Chernow 2002,第22頁.
  10. ^ Chernow 2002,第23頁.
  11. ^ Chernow 2002,第24頁.
  12. ^ Chernow 2002,第25頁.
  13. ^ Chernow 2002,第49頁.
  14. ^ Chernow 2002,第50頁.
  15. ^ Chernow 2002,第51–52頁.
  16. ^ Randy Kennedy. Christo, Trump and the Art World's Biggest Protest Yet.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5, 2017 [January 25, 2017]. (原始内容于January 25, 2017). 
  17. ^ 「地景藝術之父」克里斯多與世長辭. 典藏ARTouch.com. 2020-06-01 [2023-11-20]. (原始内容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18. ^ Artist Christo, known for wrapping exteriors of landmarks, dies at 84. Reuters. 2020-05-31 [2023-11-20] (英国英语). 
  19. ^ Christo, artist known for massive, fleeting displays, dies. Associated Press. May 31, 2020 [May 31, 2020]. (原始内容于March 8, 2021). 
  20. ^ Chernow 2002,第37–43頁.
  21. ^ Vogel, Carol. Next From Christo: Art That Lets You Walk on Water.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1, 2015 [April 15, 2018]. (原始内容于August 14, 2018). 
  22. ^ 22.0 22.1 Miller, Stephen; Crow, Kelly. Part of a Creative Powerhouse Behind Ephemeral Artwork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November 20, 2009 [November 20, 2009]. (原始内容于July 7, 2015). 
  23. ^ Artist Jeanne-Claude dies aged 74. BBC News. November 20, 2009 [November 19, 2009]. (原始内容于November 23, 2009). 
  24. ^ Hoelterhoff, Manuela. Jeanne-Claude – Christo's Dynamic Muse. Bloomberg News. November 20, 2009 [November 20,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8, 2013). 
  25. ^ Schudel, Matt. Jeanne-Claude and Christo.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20, 2009 [November 20, 2009]. (原始内容于September 13, 2012). 
  26. ^ Chernow 2002,第60–61頁.
  27. ^ Chernow 2002,第69–70頁.
  28. ^ Chernow 2002,第75頁.
  29. ^ Bryan, Kate. The Art of Love: The Romantic and Explosive Stories Behind Art's Greatest Couples. White Lion Publishing. 2019: 32 [June 1, 2020]. ISBN 978-0-7112-4032-2. (原始内容于July 29, 2020). 
  30. ^ Fineberg 2004,第18頁.
  31. ^ Fineberg 2004,第19頁.
  32. ^ 32.0 32.1 Grimes, William. Jeanne-Claude, Christo's Collaborator on Environmental Canvas, Is Dead at 74.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9, 2009 [February 6, 2017].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于June 25, 2017) (美国英语). 
  33. ^ Lewis, Richard, and Susan Lewis. "Cengage Advantage Books: The Power of Art." Google Books. Cengage Learning, January 23, 2008. Web. March 4, 2015.
  34. ^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christojeanneclaude.net. [2023-11-20]. (原始内容于2023-11-20). 
  35. ^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christojeanneclaude.net. [2023-11-20]. (原始内容于2023-02-05). 
  36. ^ Baal-Teshuva 2001,第27頁.
  37. ^ Grimes, William. Jan van der Marck, Museum Administrator, Dies at 80 (Published 2010). The New York Times. May 8, 2010 [January 30, 202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于February 8, 2021) (美国英语). 
  38. ^ Baal-Teshuva 2001,第32頁.
  39. ^ Blake, Elissa. Christo's Wrapped Coast: how the monumental Australian work was made – and changed art history. The Guardian. June 1, 2020 [June 2, 2020].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于June 2, 2020) (英国英语). 
  40. ^ 40.0 40.1 Fineberg 2004,第31頁.
  41. ^ 41.0 41.1 41.2 Fineberg 2004,第32頁.
  42. ^ Gates, Anita. Albert Maysles, Pioneering Documentarian,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6, 2015 [June 1, 2020].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于February 9, 2020) (美国英语). 
  43. ^ Hendry, Erica R. Christo's California Dreamin'. Smithsonian Magazine. June 2010 [June 1, 2020]. (原始内容于June 18, 2020) (英语). 
  44. ^ Cowdy, Richard. Review of Christo: Wrapped Walk Ways. Loose Park, Kansas City, Missouri, 1977-78. Leonardo. 1982, 15 (1): 79. ISSN 0024-094X. JSTOR 1574371. doi:10.2307/1574371. 
  45. ^ perezartmuseummiami.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Surrounded Islands, Biscayne Bay, Greater Miami, Florida, 1980–83 | A Documentary Exhibition. pammportraits.org. 2018-09-21 [2023-02-21]. (原始内容于2023-06-07) (美国英语). 
  46. ^ 46.0 46.1 Earnest, Jarrett. Willi Smith in Pieces. Cunningham Cameron, Alexandra (编). Willi Smith: Street Couture. New York: Rizzoli Electa. 2020: 50–53. ISBN 978-0-8478-6819-3. 
  47. ^ Chernow 2002,第312頁.
  48. ^ Fineberg 2004,第42頁.
  49. ^ Fineberg 2004,第44頁.
  50. ^ Christo Umbrella Crushes Woma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Associated Press. October 28, 1991 [February 6, 2017].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于February 5, 2017) (美国英语). 
  51. ^ 2d Person Is Killed in Christo Art Projec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 1991 [February 6, 2017].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于January 13, 2017) (美国英语). 
  52. ^ da Silva, José.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s greatest hits. The Art Newspaper. June 1, 2020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于June 2, 2020). 
  53. ^ Artner, Alan G. Christo Finds the Going Getting Rougher as He Wraps His Way Around the World. Chicago Tribune. April 6, 1986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于June 13, 2022) (美国英语). 
  54. ^ Warde-Aldam, Digby. Understanding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hrough 6 Pivotal Artworks. Artsy. June 19, 2018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于June 13, 2020) (英语). 
  55. ^ Needham, Alex. Christo, artist who wrapped the Reichstag, dies aged 84. The Guardian. May 31, 2020 [June 1, 2020].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于June 1, 2020) (英国英语). 
  56. ^ Greenberger, Alex. Enormous Wrappings by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Ranked by Size: From Covered Monuments to Mountainside Curtains. ARTnews.com. April 3, 2020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于June 3, 2020) (美国英语). 
  57. ^ Tompkins, Calvin. The Gates to the City. How the Christos plan to transform Central Park. The New Yorker. No. March 29, 2004: 74–85. [August 6, 2019]. (原始内容于November 27, 2009). 
  58. ^ . Artinfo. December 25, 2005 [April 1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4, 2012). 
  59. ^ McIntire, Mike. Enough About 'Gates' as Art; Let's Talk About That Price Tag.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5, 2005 [June 1, 2020].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于June 3, 2020) (美国英语). 
  60. ^ NoFavorite. Projects – Big Air Package. www.christojeanneclaude.net. [April 15, 2018]. (原始内容于June 23, 2018). 
  61. ^ XTO + J-C: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exhibition opens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artdaily.cc. [January 24, 2022]. (原始内容于January 24, 2022) (英语). 
  62.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MCASD) PRESENTS X-TO + J-C: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FEATURING WORKS FROM THE BEQUEST OF DAVID C. COPLE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January 13, 2014 [January 24, 2022]. (原始内容于January 24, 2022) (英语). 
  63. ^ Christo: The Floating Piers, Project for Lake Iseo, Italy. christojeanneclaude.net. [September 7, 2015]. (原始内容于September 30, 2015). 
  64. ^ Mesco, Manuela. Christo Walks on Water With New Italian Installa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8, 2016 [July 19, 2016]. (原始内容于July 24, 2016). 
  65. ^ I 10 tipi da The Floating Piers Analisi ironica di un successo. July 7, 2016 [May 31, 2020]. (原始内容于July 28, 2020). 
  66. ^ The Floating Piers, Christo: "E' stato un successo". ilgiorno.it. ilgiorno.it. July 13, 2016 [May 31, 2020]. (原始内容于July 28, 2020). 
  67. ^ Christo. Riflessioni finali su The Floating Piers. darsmagazine.it. July 4, 2016 [May 31, 2020]. (原始内容于September 19, 2020). 
  68. ^ Block, India. Christo unveils floating Serpentine sculpture made from 7,506 barrels. De Zeen. June 18, 2018 [June 18, 2018]. (原始内容于June 18, 2018). 
  69. ^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Barrels and The Mastaba 1958–2018. Serpentine Gallery. [June 22, 2018]. (原始内容于June 22, 2018). 
  70. ^ The Mastaba.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January 27, 2017]. (原始内容于January 26, 2017). 
  71. ^ Ng, David. .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6, 2012 [March 1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6, 2013). 
  72. ^ Cathy, Newman.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Unwrapped. National Geographic. November 2006. 
  73. ^ Johnson, Kirk. Bureaucracy Meets Art, Delighting Christo.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7, 2010. July 16, 2010 [February 6, 2017]. (原始内容于December 1, 2016). 
  74. ^ Crow, Kelly. Christo vs. Colorad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10, 2010 [April 15, 2018]. (原始内容于November 6, 2018) –通过www.wsj.com. 
  75. ^ Blevins, Jason. Local viewpoints wide apart on Christo's plan to drape fabric over Arkansas River. Denver Post. August 22, 2010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于July 28, 2020). 
  76. ^ Crow, Kelly. Christo vs. Colorad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10, 2010. September 10, 2010 [August 3, 2017]. (原始内容于July 9, 2017). 
  77. ^ .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November 7,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 2012). 
  78. ^ Blevins, Jason. Foes of Christo's plan to cover Arkansas River with fabric sue state park board. Denver Post. July 27, 2011 [November 26, 2011]. (原始内容于November 12, 2011). 
  79. ^ Ericka, Kastner. OTR lawsuit awaits court date. The Mountain Mail. November 1, 2011 [November 26, 2011]. (原始内容于December 7, 2011). 
  80. ^ Randy Kennedy, Christo, Trump and the Art World's Biggest Protest Ye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January 25,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1/25
  81. ^ Corey H. Jones, Artist Christo Calls Off Colorado Project After Long Legal Batt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January 25, 2017,. Colorado Public Radio January 25, 2017
  82. ^ Artist Christo, famed for wrapping landmarks in cloth, dies at 84, France24, May 31, 2020, online: france24.co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June 4, 2020,.
  83. ^ 打包「凱旋門」,克里斯多遺願成真. 典藏ARTouch.com. 2021-09-17 [2023-11-20]. (原始内容于2023-02-09) (中文(臺灣)). 
  84. ^ 地景包裹之父克里斯多遺作《凱旋門,包裹》將於9月實現. 典藏ARTouch.com. 2021-06-22 [2023-11-20]. (原始内容于2023-03-28) (中文(臺灣)). 
  85. ^ Brugvin, Margaux. Le triomphe de Christo et l'effacement de Jeanne-Claude. i-D. September 21, 2021 [September 29, 2021]. (原始内容于September 29, 2021) (法语). 
  86. ^ Jeanne-Claude, the artist hidden behind the Arc de Triomphe packaged (not only by Christo). News in 24 Lifestyle English. September 18, 2021 [September 29, 2021] (美国英语). 
  87. ^ Pourquoi l'installation de Christo et Jeanne-Claude sur l'Arc de triomphe fait débat ?. Konbini Arts - Photographie et arts sans filtre par Konbini. September 14, 2021 [September 29, 2021]. (原始内容于September 29, 2021) (法语). 
  88. ^ Rockefeller, Hall W. Give Jeanne-Claude Her Rightful Credit. Hyperallergic. September 22, 2021 [September 29, 2021]. (原始内容于September 28, 2021) (美国英语). 
  89. ^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Biography. Artnet. [June 1, 2020]. (原始内容于August 28, 2020). 
  90. ^ Lloyd Webber Wins Prize.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6, 1995 [June 1, 2020].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于September 3, 2020) (美国英语). 
  91. ^ Cash, Stephanie; Ebony, David. Awards & Grants. Art in America 94 (5). May 2006: 206. ISSN 0004-3214. ProQuest 219749045 (英语). 
  92. ^ ISC Board Meets in New York. Sculpture. 2004, 23: 80 (英语). 
  93. ^ Gilbert, Rita; Getlein, Mark. Gilbert's Living with Art. McGraw-Hill. 2002: 276. ISBN 978-0-07-231726-8 (英语). 
  94. ^ Christo Drawings: A Gift from the Maria Bechily and Scott Hodes Collection • Pérez Art Museum Miami. Pérez Art Museum Miami. [2023-02-21]. (原始内容于2023-05-29) (美国英语). 

參考書目 编辑

  • Baal-Teshuva, Jacob.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aschen. 2001. ISBN 978-3-8228-5996-4 (英语). 
  • Chernow, Burt.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A Biography. Macmillan. 2002. ISBN 978-0-312-28074-1 (英语). 
  • Fineberg, Jonathan David.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n the Way to The Gates,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300-10405-9 (英语). 
  •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transl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article from the German Wikipedia, accessed on May 3, 2005, with additional material on the Over the River project from the artists' website and newspapers.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的早期作品
  • Matthias Koddenberg, Christo: The Paris Sculptures 1961, Kettler Verlag, Bönen, Germany 2011
  • Matthias Koddenberg,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Early Works 1958–64, Kettler Verlag, Bönen, Germany 2009
  • Matthias Koddenberg,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Realism's Newly Unveiled Face", in: Nouveau Réalisme, exh. cat. 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 Vienna, Austria 2005
  • David Bourdon, Christo, Harry N. Abrams, New York, 1971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的具體項目
  • 韋斯利·沃克|Wesley K. Wark, Christo: A New Work in Miami / An Imaginary Visit to 蘇格蘭, in Cencrastus No. 9, Summer 1982, pp. 10 – 12, ISSN 0264-0856
  • Anne L. Strauss,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he Gates,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1979–2005, Taschen Verlag, Cologne, Germany 2005
  • Christo: 5.600 Cubicmeter Package, Verlag Wort und Bild, Baierbrunn, Germany 1968
  • Five Films about Christo & Jeanne-Claude: A Maysles Films Production, New York: Plexifilm, 2004.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的生活和工作
  • Matthias Koddenberg,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In/out Studio, D.A.P., New York, 2015
  •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40 Years – 12 Exhibitions, exh. cat. Annely Juda Fine Art, London, Great Britain 2011
  • Jacob Baal-Teshuva,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aschen Verlag, Cologne, Germany 2005
  • Burt Chernow,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A Biography,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2002

外部連結 编辑

  • 官方网站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 christo, jeanne, claude, 是以其大規模的環境藝術, 英语, environmental, 場域特定藝術而聞名的兩名藝術家, 他們透過使用织物包裹的大型地標, 裝置藝術, 等景觀元素創作作品, 最為知名的作品包括, 包裹德國國會大廈, 英语, wrapped, reichstag, 包裹新橋, 英语, pont, neuf, wrapped, 奔跑的柵欄, 英语, running, fence, 以及, 大門, 環境藝術, 英语, gates, 等藝術作品, 攝於2.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是以其大規模的環境藝術 英语 Environmental art 場域特定藝術而聞名的兩名藝術家 他們透過使用织物包裹的大型地標 裝置藝術 等景觀元素創作作品 最為知名的作品包括 包裹德國國會大廈 英语 Wrapped Reichstag 包裹新橋 英语 The Pont Neuf Wrapped 奔跑的柵欄 英语 Running Fence 以及 大門 環境藝術 英语 The Gates 等藝術作品 1 2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攝於2009年知名于環境藝術 英语 Environmental art 場域特定藝術知名作品 奔跑的柵欄 英语 Running Fence 1972 1976 包裹德國國會大廈 英语 Wrapped Reichstag 1979 1995 大門 環境藝術 英语 The Gates 1979 2005 被包圍的島嶼 英语 Surrounded Islands 1980 1983 浮碼頭 英语 The Floating Piers 2014 2016 凱旋門 包裹 英语 L Arc de Triomphe Wrapped 1961 2021 运动新寫實主義 英语 新寫實主義 藝術 儿女西里爾 克里斯托 英语 Cyril Christo 克里斯多 弗拉基米羅夫 賈瓦切夫出生 1935 06 13 1935年6月13日 保加利亚加布羅沃逝世2020年5月31日 2020歲 05 31 84歲 美國紐約市教育程度索菲亞美術學院 英语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维也纳美术学院珍妮 克洛德 德納 德吉勒邦出生 1935 06 13 1935年6月13日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逝世2009年11月18日 2009歲 11 18 74歲 美國紐約市該兩人分別出生在保加利亞和摩洛哥 在1950年代末在巴黎相遇並結婚 起初他們以克里斯多的名義從事藝術活動 後則改為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 之名 儘管珍妮 克勞德於2009年去世 但克里斯多在2020年去世之前仍然繼續規劃和執行兩人的專案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的作品通常是大型 引人注目的視覺藝術 同時也頗具爭議 這些作品往往需要經過多年 有時甚至幾十年的精心準備 包括技術解決方案 政治協商 許可和環境批准 聽證和公眾說服 並堅持不接受助學金 獎學金 捐贈或公共資金 而是透過銷售自己的藝術品來資助計畫 他們將作品成功所需的各個元素視為藝術作品的組成部分 並表示他們的作品除了帶來即時的美學衝擊外 並沒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目录 1 生平 1 1 克里斯多 1 2 珍妮 克洛德 1 3 婚姻 2 職業生涯 2 1 1970年代 2 2 1980年代 2 3 1990年代 2 4 21世紀 2 4 1 大門 2 4 2 大空氣包 2 4 3 X TO J C 2 4 4 浮碼頭 2 4 5 倫敦馬斯塔巴 2 4 6 河流之上 2 4 7 凱旋門 包裹 3 評價 4 另見 5 參考文獻 5 1 參考書目 6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克里斯多 编辑 nbsp 年輕的克里斯多 nbsp 克里斯多的簽名克里斯多 弗拉基米羅夫 賈瓦切夫 保加利亞語 Hristo Vladimirov Yavashev 保加利亚语发音 xrisˈtɔ vlɐˈdimirof jaˈvaʃɛf 於1935年6月13日出生在保加利亞加布羅沃 他是茨維塔 迪米特羅娃 Tzveta Dimitrova 和弗拉基米爾 賈瓦切夫 Vladimir Javacheff 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 該家庭從事紡織品製造商的工作 3 他自小就接受私人藝術指導 4 並在一個支持藝術的家庭中長大 3 並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他們經常邀請藝術家到家中拜訪 5 在克里斯多的童年時 該家庭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和國家不穩定邊界的影響 在疏散期間 他與兄弟們住在城外的鄉間 這段時間使他與大自然和手工藝建立了深厚的聯繫 6 1953年 克里斯多開始追求寫實主義繪畫 進入索菲亞美術學院 英语 Sofia Academy of Fine Arts 就讀 7 但他對這所學校的教學方式感到沉悶且壓抑 他的藝術靈感主要來自斯基拉藝術書籍 英语 Skira publisher 以及訪問比他年長 曾經活躍於現代主義和蘇聯前衛藝術的教授 在學院 克里斯多主要在周末被派去參與繪製宣传画 這是他不情願參加的活動 同時在國家電影公司擔任現場勘察員 並在暑假期間參與了三個巡迴演出 8 1956年 他借助學院的人脈取得許可 前往位於布拉格的家人居住的地方 9 那裡他受到埃米爾 弗蘭茨 布里安 英语 Emil Frantisek Burian 所開設的劇院啟發 10 由於擔心匈牙利將進一步受到蘇聯的壓制 克里斯托決定在保加利亞兵役期間 以火車躲藏的方式逃往維也納尋求無國籍人的政治庇護 他不得不支付賄賂使他身無分文 在難民營受困的經歷也令他感到恐懼 11 在維也納 他與一位家庭朋友共同居住 並開始在维也纳美术学院學習 由於追求政治庇護而放棄了護照 12 因此他以佣金方式賺取生活費 在一位從索菲亞搬來的朋友的建議下 他開始積攢錢 在1957年底訪問了日內瓦 儘管違反了他的簽證條例 他仍繼續尋找佣金機會 並在訪問了巴塞爾和蘇黎世的美術館後受到影響 13 並在1958年1月首次開始包裝藝術品 從一罐油漆開始 14 而這也成為他日後的標誌性風格 他所包裝的日常用品的收藏被稱為他的 庫存 1958年2月 克里斯托前往巴黎 並得到了索非亞美術學院的協助 成功獲得簽發簽證 15 在無國籍的17年後 克里斯托於1973年成為美國公民 16 他於2020年5月31日在紐約市家中去世 享壽84歲 17 18 19 珍妮 克洛德 编辑 珍妮 克洛德 德納 德吉勒邦 法語 Jeanne 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 法语发音 ʒan klod dena de gijebɔ 於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出生 他的父親是一名駐紮當地的陸軍軍官 在珍妮 克洛德出生後不久 她的母親普瑞西爾達與父親李昂 德納離婚 隨後 普瑞西爾達再婚了三次 珍妮 克洛德於1952年從突尼斯大学取得拉丁文和哲學的文憑 普瑞西爾達則在1947年嫁給雅克 德 吉約邦將軍後 先後在伯恩 1948 1951 和突尼斯 1952 1957 居住 然後返回巴黎 20 成年後 珍妮 克洛德被描述為 外向 並具有天生的組織能力 在成為藝術家後 他染了紅色頭髮 並稱這是由他的丈夫選擇的 21 在處理項目規劃時 他主要負責監督工作人員並籌集資金 22 珍妮 克洛德最後於2009年11月18日在紐約市因腦動脈瘤併發症而去世 她的遺體將捐贈給科學 這是她的最後一個願望之一 他曾說道 藝術家不會退休直到他們死去 就這樣 當他們停止創作藝術時 他們就死了 23 24 25 婚姻 编辑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最初於1958年10月相識 當時克里斯多受委託為珍妮 克勞德的母親普雷西爾達 德 吉約邦畫一幅肖像 26 起初 克里斯多被珍妮 克勞德的同父異母妹妹喬伊斯吸引 當時 珍妮 克勞德與菲利普 普朗翁 Philippe Planchon 已經訂婚 27 然而在婚禮前不久 珍妮 克勞德發現自己懷了克里斯多的孩子 儘管她最終與普朗翁結婚 但珍 克勞德在度完蜜月後立即離開了他 28 克里斯多和珍妮 克勞德的兒子西里爾 克里斯托 英语 Cyril Christo 於1960年5月11日出生 29 職業生涯 编辑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的的第一次展覽在1961年在科隆舉辦 展示了後來以聞名的三類藝術品 包裹物品 油桶和短暫的大型作品 30 1962年 克里斯多在巴黎首次舉辦的個展附近的巷子 裡擺放了240個油桶達數小時 這個作品被稱為 鐵幕 是對柏林圍牆的一種富有詩意的回應 31 隨後 克里斯多和珍妮 克勞德形成了長期 穩定的合作關係 他們共同構思項目 當中由克里斯多製作草圖和預備作品 後來將其出售以籌集資金支持最終的裝置 他們兩人則聘請助手來完成包裹目標物品的工作 最初 為了簡化交易和提升品牌 他們以 克里斯多 的名義工作 32 但考慮到建立藝術家聲譽的困難以及當時對女性藝術家的偏見 33 事後將他們的大型戶外作品歸功於 克里斯多和珍妮 克勞德 雙方 甚至選擇分別搭乘不同的飛機 以防一方出事 另一方能夠繼續他們的工作 22 1964年 這對夫婦搬到紐約後 共耗費四年的時間內製作一款木製立面 以模擬商店櫥窗的作品 店面 Store Fronts 34 在同期則創作了 空氣包裝 35 該作品透過充氣並包裹氣球 並在1968年的4 文獻展 英语 4 documenta 首度公開展示 36 1969年 應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館館長揚 范德 馬爾克 英语 Jan van der Marck 的邀請 他們包裹了整座博物館 而館舍仍然對外開放 37 起初 該作品曾引起公眾的反感 並被消防部門要求解開 但最終未被執行 38 在澳洲收藏家約翰 卡爾多爾 英语 John Kaldor 的幫助下 克里斯多和讓娜 克洛德在隔年與100名志工則在悉尼新南威爾斯州小灣 英语 Little Bay New South Wales 的一處沙灣進行包裹 這件被稱為 包裹海岸 英语 Wrapped Coast 的作品 因而成為卡爾多爾公共藝術計畫 英语 Kaldor Public Art Projects 的第一件作品 39 1970年代 编辑 nbsp 山谷簾幕 英语 Valley Curtain 1972年 在 包裹海岸 計畫完成後的一年 克里斯多著手籌備 山谷簾幕 英语 Valley Curtain 的計畫 40 一條橘色的帷幕懸掛在科羅拉多州325號公路 英语 Colorado State Highway 325 多山的區域 41 同時 他們也計劃了 包裹行道 東京和荷蘭 和 包裹島嶼 南太平洋 但這兩個項目最終未能實現 40 為了從稅收和其他責任中受益 克里斯多成立了一家公司 這種形式後來被用於後續項目 在1971年底試圖在公路懸掛帷幕未遂後 新的工程師和建築承包商於1972年8月成功懸掛了帷幕 然而 這項工程僅持續了28小時 強風則摧毀了布料 山谷簾幕 也成為他們至今最昂貴的項目之一 也是首次涉及到建築工人協助的作品 山谷簾幕 的搭建過程後由大衛和阿爾伯特 梅斯爾斯 英语 Albert and David Maysles 41 拍攝成紀錄片 克里斯多山谷簾幕 英语 Christo s Valley Curtain 該片後被提名為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紀錄短片獎 42 梅斯爾斯兄弟後來也多次參與克里斯多的拍攝工作 41 受到雪籬笆的啟發 1972年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開始籌備 奔跑的柵欄 英语 Running Fence 一條長達24 5英里的白色尼龍圍欄 由鋼柱和鋼纜支撐 貫穿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水 一直延伸到大海 為了獲得牧場土地的臨時使用權 藝術家同意提供支付和使用拆卸後的建築材料 然而 該項目遭到了其他人的多次公開質疑 包括在18次公開聽證會和三次州法庭會議 該圍籬最後在1976年4月開始建設 並在9月進行為期兩週的展示後進行拆除 43 1978年 他們進行了 包裹行道 Wrapped Walk Ways 項目 該作品涵蓋了堪薩斯城寬鬆公園 英语 Loose Park 的路徑 他們用藏紅花色的尼龍布覆蓋了佔地12 540平方公尺 135 000平方英尺 的正式花園步道和慢跑徑的4 4公里 2 7英里 44 1980年代 编辑 1980年代初期 兩人策劃了一項基於珍妮 克洛德構思的項目 旨在用603 850平方米 6 499 800平方英尺 的粉紅色聚丙烯浮動織物 環繞邁阿密比斯坎湾的十一個島嶼 45 被包圍的島嶼 英语 Surrounded Islands 最後於1983年5月7日完成 共有430名工人參與其中 展覽為期兩週 這些工人穿著粉紅色長袖襯衫 上面寫著淡藍色字體 克里斯托被包裹的群島 下方註明衣服的設計師威利 史密斯 英语 Willi Smith 的名字 由威利 史密斯設計和製作 46 1984年3月 珍妮 克洛德成為美国公民 47 夫婦獲准在1985年8月包裹巴黎的新橋 包裹新橋 英语 The Pont Neuf Wrapped 最後完成後 共展示為期兩週 1985年9月22日至10月5日 吸引了三百萬遊客參觀 48 該項計畫延續了將雕塑維度轉化為藝術品的傳統 其中織物保留了新橋的主要形狀 並強調了細節和比例 與 被包裹的群島 一樣 協助安裝和拆卸新橋的工人也穿著威利 史密斯設計的制服 46 1990年代 编辑 nbsp 雨傘 日本 美國 英语 The Umbrellas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1991年 1991年 雨傘 日本 美國 英语 The Umbrellas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計畫在日本和加利福尼亞同時展開 該作品共設立總計約3100個藍色 金色的傘 49 耗資共2600萬美元 該作品吸引了三百萬名參觀者 然而在加利福尼亞州則發生了一起因風吹飛的傘砸中一名女性參觀者致死的事故 最後克里斯多提前結束了整個展覽 50 同時在拆卸日本的展覽時 一名工人也因意外不幸喪生 51 1995年 克里斯多和珍妮 克勞德展開 包裹德國國會大廈 英语 Wrapped Reichstag 項目 該項目在歷時24年的遊說後得到批准 經涉及六位德國國會主席 這次展覽使用了10萬平方米的銀色織物將整個德國國會大廈包覆 並用藍繩繫住 52 克里斯托形容這次包裹是 基於他在保加利亞成長的自傳 53 這項藝術裝置被視為德國統一的象徵 標誌著柏林重新成為一座世界級城市的地位 54 事後 衛報 將這項工程譽為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的 最壯觀的成就 55 1998年 兩人在貝耶勒基金會及其附近的貝羅瓦公園包裹了樹木 雖然此前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和巴黎未能獲得政府支持 但這次裝置是透過售賣攝影文件和準備工作的自資方式實現 這也成為克里斯多和讓娜 克洛德標準作法的一部分 56 21世紀 编辑 大門 编辑 主条目 大門 環境藝術 英语 The Gates nbsp 大門 環境藝術 英语 The Gates 2005年 克里斯托和讓娜 克洛德最耗時的藝術項目之一 大門 環境藝術 英语 The Gates 於2005年1月在紐約市中央公園展開 完整標題為 大門 紐約市中央公園 1979 2005 表示了藝術家首次提案的年份以及獲得時任紐約市長迈克尔 布隆伯格許可的年份 57 大門 對公眾開放的時間為2005年2月12日至27日 該藝術裝置在中央公園的小徑上擺放了7503個高5公尺 16英尺 總長37公里 23英里 的藏紅花色織物門 市長針對此作品授予他們多莉斯 弗里德曼 英语 Doris Freedman 公共藝術獎 58 該計畫共耗資2100萬美元 計劃透過銷售項目文件來收回成本 59 大空氣包 编辑 大空氣包 Big Air Package 是克里斯多於2013年3月16日至12月30日在奧伯豪森煤氣罐 英语 Gasometer Oberhausen 中展出的作品 作為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的最後裝置 這是克里斯托在煤氣罐發表的第二件藝術品 作品最初在2010年構思完成 這座雕塑設置在這座工業紀念建築的內部 由20 350平方公尺 719 000立方英尺 的半透明織物和4 500米 14 800英尺 的繩子製成 在充氣狀態下 這個重達5 3噸 5 8短噸 的包裹可達到了90公尺 300英尺 以上的高度 直徑50公尺 160英尺 體積177 000立方公尺 6 300 000立方英尺 這件巨大的藝術品曾經世界上臨時最大的自立雕塑 參觀者可入內參觀 60 X TO J C 编辑 2014年 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 英语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展出了 X TO J C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特展 戴維 C 科普利遺產作品 該展覽呈現了博物館的贊助人和受託人之一大衛 C 科普利 David C Copley 的遺產 他也擁有美國最大的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作品收藏之一 X TO J C 主要展出兩人早年的五十多件作品 包括克里斯多引人注目的 包裹 Package 1960年 以及與早期的相關的素描 椅子 路標和其他日常物品 61 克里斯多本人在一場講座中討論了兩個新作品 河流之上 和 馬斯塔巴 的籌備過程 62 浮碼頭 编辑 nbsp 浮碼頭 英语 The Floating Piers 2016年 主条目 浮碼頭 英语 The Floating Piers 浮碼頭 英语 The Floating Piers 2016年 是一系列在義大利布雷西亚附近的伊塞奧湖安裝的人行道 從2016年6月18日到7月3日展示 遊客可以步行在水面上 從陸地的苏尔扎诺前往蒙特伊索拉島和聖保羅島 浮碼頭 約200 000個聚乙烯立方體製成 表面覆蓋著70 000平方公尺 750 000平方英尺 的鮮豔黃色織物 其中3公里 1 9英里 的碼頭漂浮在水面上 另外1 5公里 0 93英里 的金色織物則延伸沿著蘇爾扎諾和佩斯基埃拉馬拉利奧的步行街 63 展覽結束後 所有組件都將被拆除並回收 這項裝置是由貝瑞塔家族協助實現的 這項作品在義大利的公眾和評論家中都取得了成功 64 65 66 67 倫敦馬斯塔巴 编辑 nbsp 倫敦馬斯塔巴 2018年 倫敦馬斯塔巴 是在2018年6月至9月在倫敦九曲湖展出的臨時浮動裝置 該裝置由7 506個油桶組成 呈馬斯塔巴的形狀 該者為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使用的一種墓葬風格 具有平坦的屋頂和向內傾斜的側面 該作品坐落在一個由高密度聚乙烯製成的浮動平台上 共有32個錨固定在此處 其高度為20米 66英尺 重600噸 660短噸 垂直端部塗有紅色 藍色和淺紫色的馬賽克 而傾斜的側面則為紅色 帶有白色條紋 68 在倫敦馬斯塔巴向公眾展示同時 附近的九曲湖畫廊還舉辦一場名為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 桶和馬斯塔巴1958 2018 的藝術家作品展覽 該展覽包括藝術家過去60年的雕塑 素描 拼貼 比例模型和照片 69 另一個由超過400 000個油桶組成的馬斯塔巴 計劃在阿布達比市以東約160公里 100英里 的艾爾加比亞 英语 Al Dhafra Abu Dhabi 建造 70 71 河流之上 编辑 2010年代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計劃了一個名為 河流之上 英语 Over The River 的未來項目 該作品計劃在科羅拉多州薩萊達和峽谷城之間的阿肯色河上建造 位於洛磯山脈的東坡 這個項目計劃橫向懸掛10 8公里 6 7英里 的反射透明布板 高懸在鋼纜上 錨固在河岸上 項目計劃最早在2015年夏季進行兩週 並且在安裝期間保持河流對娛樂的開放 該作品靈感來自於1985年的 包裹新橋 他們於1992年展開了為期三年的尋找適當地點的工作 並在考慮大約八十九個河流位置後選擇阿肯色河 因為其河岸高度足夠 72 河流之上 在環境研究 設計工程和風洞測試布料上花費了超過600萬美元 與過去的項目一樣 河流之上 將完全由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出資 通過出售克里斯多的預備素描 拼貼 比例模型和1950年代 1960年代早期作品籌措資金 2010年7月16日 美國土地管理局發布了其四卷的 環境影響聲明書 報告了許多可能帶來的的嚴重不良影響 同時提出了許多建議的緩解選項 73 74 美國內政部土地管理局於2011年11月7日發布了批准該項目的決策記錄 75 76 77 然而 該項目的工作不能開始 直到土地管理局發布繼續進行通知為止 一個反對該項目的當地組織 阿肯色河上的破布 ROAR 於2011年7月22日向科羅拉多州公園和野生動物園提起了訴訟 78 79 當地居民的反應對於架設作品的反應非常激烈 部分支持者認為該作品能夠帶來旅遊業的繁榮 反對者則認為作品將破壞當地自然景觀的視覺吸引 並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損害 一名當地的泛舟嚮導將該項目比喻為 在教堂中懸掛色情作品 2017年 唐納 川普當選總統後 克里斯多取消了 河流之上 項目 理由是抗議新政府以及對當地居民進行的激烈的法律戰爭 已經使他感到疲憊 80 81 凱旋門 包裹 编辑 主条目 凱旋門 包裹 英语 L Arc de Triomphe Wrapped nbsp 正在進行前置準備的 凱旋門 包裹 英语 L Arc de Triomphe Wrapped 2021年 2021年 克里斯多的最後一個作品將巴黎凯旋门包裹在3萬平方公尺的可回收聚丙烯纖維布 並使用7 000公尺 23 000英尺 的紅繩固定 該作品原定於2020年秋季進行 由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了法國以及全球藝術和文化部門 該作品因此推遲了一年 最後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至10月3日 星期日 舉行 克里斯多去世後 他的辦公室表示項目將仍然持續進行 作品將由克里斯多的團隊與法國國家古蹟合作繼續完成 82 83 84 一些報章在報導該事件時刪除了珍妮 克勞德的名字 引起了有關藝術史中壓制女性藝術家地位的辯論 85 86 87 88 評價 编辑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的作品現由許多主要公共收藏機構所擁有 89 這對藝術家獲得了1995年的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 90 2006年的維爾切克獎 英语 Vilcek Foundation Vilcek Prizes 91 以及2004年的國際雕塑中心 英语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Center 的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 92 藝術評論家大衛 伯登形容克里斯多的包裝作品是一種 透過掩飾的啟示 對於批評者 克里斯多回應道 我是一位藝術家 我必須擁有勇氣 你知道我沒有任何實際存在的藝術品嗎 它們在完成時都會消失 只有預備的素描和拼貼留下 以賦予我的作品一種幾乎傳奇的特質 我認為創作那些注定會消失的事物需要更大的勇氣 相較之下 創作那些將永久存在的事物相對較容易 93 珍妮 克勞德則堅信藝術品的美學之美 他稱 我們想要創造充滿歡樂和美麗的藝術品 我們會建造它們 因為我們相信它們將會很美 32 2022年 邁阿密佩雷茲藝術博物館 英语 Perez Art Museum Miami 展出了 克里斯多素描 瑪麗亞 貝奇利和斯科特 霍德斯收藏捐贈 其中包括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在1960年代至2000年代製作的素描和項目草圖 94 另見 编辑大地艺术參考文獻 编辑 雜誌 倫敦海德公園湖上的金字塔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的包覆執念 www artist magazine com 2023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1 20 中文 臺灣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 非池中藝術網 2023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1 20 3 0 3 1 Chernow 2002 第4頁 Chernow 2002 第11頁 Chernow 2002 第5 6頁 Chernow 2002 第9頁 Chernow 2002 第15頁 Chernow 2002 第20頁 Chernow 2002 第22頁 Chernow 2002 第23頁 Chernow 2002 第24頁 Chernow 2002 第25頁 Chernow 2002 第49頁 Chernow 2002 第50頁 Chernow 2002 第51 52頁 Randy Kennedy Christo Trump and the Art World s Biggest Protest Yet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5 2017 January 2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5 2017 地景藝術之父 克里斯多與世長辭 典藏ARTouch com 2020 06 01 2023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5 中文 臺灣 Artist Christo known for wrapping exteriors of landmarks dies at 84 Reuters 2020 05 31 2023 11 20 英国英语 Christo artist known for massive fleeting displays dies Associated Press May 31 2020 May 3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8 2021 Chernow 2002 第37 43頁 Vogel Carol Next From Christo Art That Lets You Walk on Water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1 2015 April 15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4 2018 22 0 22 1 Miller Stephen Crow Kelly Part of a Creative Powerhouse Behind Ephemeral Artwork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November 20 2009 November 20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7 2015 Artist Jeanne Claude dies aged 74 BBC News November 20 2009 November 1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3 2009 Hoelterhoff Manuela Jeanne Claude Christo s Dynamic Muse Bloomberg News November 20 2009 November 20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8 2013 Schudel Matt Jeanne Claude and Christo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20 2009 November 20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3 2012 Chernow 2002 第60 61頁 Chernow 2002 第69 70頁 Chernow 2002 第75頁 Bryan Kate The Art of Love The Romantic and Explosive Stories Behind Art s Greatest Couples White Lion Publishing 2019 32 June 1 2020 ISBN 978 0 7112 4032 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9 2020 Fineberg 2004 第18頁 Fineberg 2004 第19頁 32 0 32 1 Grimes William Jeanne Claude Christo s Collaborator on Environmental Canvas Is Dead at 74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9 2009 February 6 2017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5 2017 美国英语 Lewis Richard and Susan Lewis Cengage Advantage Books The Power of Art Google Books Cengage Learning January 23 2008 Web March 4 2015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christojeanneclaude net 2023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1 20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christojeanneclaude net 2023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5 Baal Teshuva 2001 第27頁 Grimes William Jan van der Marck Museum Administrator Dies at 80 Published 2010 The New York Times May 8 2010 January 30 2021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8 2021 美国英语 Baal Teshuva 2001 第32頁 Blake Elissa Christo s Wrapped Coast how the monumental Australian work was made and changed art history The Guardian June 1 2020 June 2 2020 ISSN 0261 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 2020 英国英语 40 0 40 1 Fineberg 2004 第31頁 41 0 41 1 41 2 Fineberg 2004 第32頁 Gates Anita Albert Maysles Pioneering Documentarian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6 2015 June 1 2020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9 2020 美国英语 Hendry Erica R Christo s California Dreamin Smithsonian Magazine June 2010 June 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8 2020 英语 Cowdy Richard Review of Christo Wrapped Walk Ways Loose Park Kansas City Missouri 1977 78 Leonardo 1982 15 1 79 ISSN 0024 094X JSTOR 1574371 doi 10 2307 1574371 perezartmuseummiami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Surrounded Islands Biscayne Bay Greater Miami Florida 1980 83 A Documentary Exhibition pammportraits org 2018 09 21 2023 02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7 美国英语 46 0 46 1 Earnest Jarrett Willi Smith in Pieces Cunningham Cameron Alexandra 编 Willi Smith Street Couture New York Rizzoli Electa 2020 50 53 ISBN 978 0 8478 6819 3 Chernow 2002 第312頁 Fineberg 2004 第42頁 Fineberg 2004 第44頁 Christo Umbrella Crushes Woma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Associated Press October 28 1991 February 6 2017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5 2017 美国英语 2d Person Is Killed in Christo Art Projec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 1991 February 6 2017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3 2017 美国英语 da Silva Jose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s greatest hits The Art Newspaper June 1 2020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 2020 Artner Alan G Christo Finds the Going Getting Rougher as He Wraps His Way Around the World Chicago Tribune April 6 1986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3 2022 美国英语 Warde Aldam Digby Understanding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through 6 Pivotal Artworks Artsy June 19 2018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3 2020 英语 Needham Alex Christo artist who wrapped the Reichstag dies aged 84 The Guardian May 31 2020 June 1 2020 ISSN 0261 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 2020 英国英语 Greenberger Alex Enormous Wrappings by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Ranked by Size From Covered Monuments to Mountainside Curtains ARTnews com April 3 2020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3 2020 美国英语 Tompkins Calvin The Gates to the City How the Christos plan to transform Central Park The New Yorker No March 29 2004 74 85 August 6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7 2009 2005 Art World Year in Review Artinfo December 25 2005 April 1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4 2012 McIntire Mike Enough About Gates as Art Let s Talk About That Price Tag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5 2005 June 1 2020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3 2020 美国英语 NoFavorite Projects Big Air Package www christojeanneclaude net April 15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3 2018 XTO J C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exhibition opens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artdaily cc January 24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4 2022 英语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MCASD PRESENTS X TO J C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FEATURING WORKS FROM THE BEQUEST OF DAVID C COPLE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January 13 2014 January 24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4 2022 英语 Christo The Floating Piers Project for Lake Iseo Italy christojeanneclaude net September 7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30 2015 Mesco Manuela Christo Walks on Water With New Italian Installa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8 2016 July 19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4 2016 I 10 tipi da The Floating Piers Analisi ironica di un successo July 7 2016 May 3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8 2020 The Floating Piers Christo E stato un successo ilgiorno it ilgiorno it July 13 2016 May 3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8 2020 Christo Riflessioni finali su The Floating Piers darsmagazine it July 4 2016 May 3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9 2020 Block India Christo unveils floating Serpentine sculpture made from 7 506 barrels De Zeen June 18 2018 June 18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8 2018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Barrels and The Mastaba 1958 2018 Serpentine Gallery June 2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2 2018 The Mastaba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January 2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6 2017 Ng David Will Christo s oil barrel pyramid Mastaba finally rise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6 2012 March 1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6 2013 Cathy Newman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Unwrapped National Geographic November 2006 Johnson Kirk Bureaucracy Meets Art Delighting Christo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7 2010 July 16 2010 February 6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 2016 Crow Kelly Christo vs Colorad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10 2010 April 15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6 2018 通过www wsj com Blevins Jason Local viewpoints wide apart on Christo s plan to drape fabric over Arkansas River Denver Post August 22 2010 June 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8 2020 Crow Kelly Christo vs Colorad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10 2010 September 10 2010 August 3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9 2017 BLM Over The River Record of Decision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November 7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 2012 Blevins Jason Foes of Christo s plan to cover Arkansas River with fabric sue state park board Denver Post July 27 2011 November 26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2 2011 Ericka Kastner OTR lawsuit awaits court date The Mountain Mail November 1 2011 November 26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7 2011 Randy Kennedy Christo Trump and the Art World s Biggest Protest Ye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January 25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2017 01 25 Corey H Jones Artist Christo Calls Off Colorado Project After Long Legal Batt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January 25 2017 Colorado Public Radio January 25 2017 Artist Christo famed for wrapping landmarks in cloth dies at 84 France24 May 31 2020 online france24 co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June 4 2020 打包 凱旋門 克里斯多遺願成真 典藏ARTouch com 2021 09 17 2023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9 中文 臺灣 地景包裹之父克里斯多遺作 凱旋門 包裹 將於9月實現 典藏ARTouch com 2021 06 22 2023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8 中文 臺灣 Brugvin Margaux Le triomphe de Christo et l effacement de Jeanne Claude i D September 21 2021 September 29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9 2021 法语 Jeanne Claude the artist hidden behind the Arc de Triomphe packaged not only by Christo News in 24 Lifestyle English September 18 2021 September 29 2021 美国英语 Pourquoi l installation de Christo et Jeanne Claude sur l Arc de triomphe fait debat Konbini Arts Photographie et arts sans filtre par Konbini September 14 2021 September 29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9 2021 法语 Rockefeller Hall W Give Jeanne Claude Her Rightful Credit Hyperallergic September 22 2021 September 29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8 2021 美国英语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Biography Artnet June 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8 2020 Lloyd Webber Wins Prize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6 1995 June 1 2020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3 2020 美国英语 Cash Stephanie Ebony David Awards amp Grants Art in America 94 5 May 2006 206 ISSN 0004 3214 ProQuest 219749045 英语 ISC Board Meets in New York Sculpture 2004 23 80 英语 Gilbert Rita Getlein Mark Gilbert s Living with Art McGraw Hill 2002 276 ISBN 978 0 07 231726 8 英语 Christo Drawings A Gift from the Maria Bechily and Scott Hodes Collection Perez Art Museum Miami Perez Art Museum Miami 2023 02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29 美国英语 參考書目 编辑 Baal Teshuva Jacob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Taschen 2001 ISBN 978 3 8228 5996 4 英语 Chernow Burt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A Biography Macmillan 2002 ISBN 978 0 312 28074 1 英语 Fineberg Jonathan David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On the Way to The Gates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 0 300 10405 9 英语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transl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article from the German Wikipedia accessed on May 3 2005 with additional material on the Over the River project from the artists website and newspapers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的早期作品Matthias Koddenberg Christo The Paris Sculptures 1961 Kettler Verlag Bonen Germany 2011 Matthias Koddenberg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Early Works 1958 64 Kettler Verlag Bonen Germany 2009 Matthias Koddenberg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Realism s Newly Unveiled Face in Nouveau Realisme exh cat 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 Vienna Austria 2005 David Bourdon Christo Harry N Abrams New York 1971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的具體項目韋斯利 沃克 Wesley K Wark Christo A New Work in Miami An Imaginary Visit to 蘇格蘭 in Cencrastus No 9 Summer 1982 pp 10 12 ISSN 0264 0856 Anne L Strauss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The Gates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1979 2005 Taschen Verlag Cologne Germany 2005 Christo 5 600 Cubicmeter Package Verlag Wort und Bild Baierbrunn Germany 1968 Five Films about Christo amp Jeanne Claude A Maysles Films Production New York Plexifilm 2004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的生活和工作Matthias Koddenberg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In out Studio D A P New York 2015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40 Years 12 Exhibitions exh cat Annely Juda Fine Art London Great Britain 2011 Jacob Baal Teshuva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Taschen Verlag Cologne Germany 2005 Burt Chernow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A Biography St Martin s Press New York 2002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官方网站 nbsp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克里斯多與珍妮 克勞德 amp oldid 7997452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