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七和卓之亂

七和卓之亂,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流亡於浩罕汗國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清朝新疆的事件。19世紀的文獻認為,這次入侵以邁買的明(Muḥammad Emīn)、倭里罕(Walī Khān)、阿布都拉(ʿAbd ul-Lāh)、塔瓦克爾(Tawakkul Khan)、薩比爾、阿克恰甘、依山(Īshān)七人為首,七人皆為和卓波羅尼都後裔、邁瑪特玉素普的子侄,故稱“七和卓之亂”。現代研究認為,所謂的“七和卓”實際上只有三人是真正的和卓後裔。[1]

卡塔條勒等人在浩罕伯克胡達雅爾的支持下,帶領浩罕軍隊和布魯特部落入侵新疆西南部,攻佔了喀什噶爾回城,並一度包圍喀什噶爾漢城和英吉沙爾大清朝廷調兵南下後,在英吉沙爾附近擊潰七和卓,隨即收復喀什噶爾回城。卡塔條勒等人逃回浩罕境內。浩罕軍隊撤離時,裹挾喀什噶爾附近居民37000餘人遷往浩罕,並掠走大量財物。胡達雅爾伯克收繳了掠奪的財物後,將卡塔條勒拘押,並遣使向清廷辯解自己與入侵行動無關。從卡塔條勒等人侵入邊界到其逃回浩罕,共歷時三個月。

背景 编辑

和卓家族源於中亞的伊斯蘭教蘇菲派領袖瑪哈圖木·阿雜木。瑪哈圖木·阿雜木的後裔號稱“和卓”,於明代末年遷入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等地,分為黑山派白山派。清乾隆年間,白山派和卓波羅尼都霍集占兄弟擁兵反叛,被清軍平定,史稱“大小和卓之亂”。此後,波羅尼都之子薩木薩克流亡於布哈爾、浩罕一帶,有三子:玉素普張格爾巴布頂。浩罕伯克認為和卓後裔奇貨可居,將其視為入侵清朝新疆的工具。

道光初年,張格爾、玉素普在浩罕的支持下先後進入新疆西部作亂,皆被清兵平定。浩罕則通過入侵戰爭掠奪了大量財富,並逐步攫取在新疆西部的貿易特權。平定張格爾之亂後,欽差大臣直隸總督那彥成嚴禁新疆與浩罕通商,使浩罕經濟遭受重創。道光十一年(1831年),浩罕遣使議和,並重新開始進貢。清廷爲了換取邊境的安寧,於次年准許重開貿易。此後的十幾年間,雖然軍事行動暫時收斂,但浩罕利用其庇護的和卓後裔侵略新疆的政策並未改變。居住在浩罕的和卓子嗣也長大成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胡雅達爾即任浩罕汗[a],重新開始糾集和卓後裔並聯合清朝境外的布魯特部落侵擾新疆。

玉素普、張格爾、巴布頂兄弟的子孫很多,幾乎全部住在浩罕。邁買的明(號稱“依山罕”)、阿布都拉(號稱“克齊克罕”(Kichik Khan))是玉素普之子。邁買的明在同輩人中最年長,因此被稱為“卡塔條勒”,意為“大王公”。倭里罕是巴布頂次子。“七和卓之亂”中只有此三人是和卓後裔。其他四人中,只有薩比爾的身份明確,此人是安集延人。塔瓦克爾的身份不明。阿克恰甘是维吾尔语中“白棉袍”之意,并非人名,可能是某人的绰号。而文獻中記載的依山就是卡塔條勒的別號。

經過 编辑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底,卡塔條勒等人率騎兵千餘人從浩罕出發,突破新疆邊境的兩處卡倫,到達玉斯圖阿爾圖什(在今阿圖什市),由此向喀什噶爾進發。

以迈买的明、倭里罕为首的七和卓,纠集安集延、布鲁特进犯喀什噶尔、英吉沙尔,攻佔喀什噶爾回城(今喀什市),引水淹灌徠寧城(喀什噶尔汉城)。当时形势十分紧张。清政府命葉爾羌參贊大臣率军征讨,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了这次叛乱。

注释 编辑

  1. ^ 浩罕首領的稱號原為伯克,在伯克愛里木時期加號,但清廷仍稱其為浩罕伯克。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清代新疆和卓叛亂研究》第八章第二節:關於“七和卓”的人名等問題

书目 编辑

  •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新疆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佐口透著,凌頌純譯,1983,《18-19世紀新疆社會史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7,《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
  • 刘正寅、魏良弢,1998,《西域和卓家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1993,《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马大正,2006,《新疆史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七和卓之亂, 是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年, 流亡於浩罕汗國的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清朝新疆的事件, 19世紀的文獻認為, 這次入侵以邁買的明, muḥammad, emīn, 倭里罕, walī, khān, 阿布都拉, ʿabd, lāh, 塔瓦克爾, tawakkul, khan, 薩比爾, 阿克恰甘, 依山, Īshān, 七人為首, 七人皆為和卓波羅尼都後裔, 邁瑪特玉素普的子侄, 故稱, 現代研究認為, 所謂的, 七和卓, 實際上只有三人是真正的和卓後裔, 卡塔條勒等人在浩罕伯克胡達雅爾的支持下, 帶領浩. 七和卓之亂 是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年 流亡於浩罕汗國的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清朝新疆的事件 19世紀的文獻認為 這次入侵以邁買的明 Muḥammad Emin 倭里罕 Wali Khan 阿布都拉 ʿAbd ul Lah 塔瓦克爾 Tawakkul Khan 薩比爾 阿克恰甘 依山 ishan 七人為首 七人皆為和卓波羅尼都後裔 邁瑪特玉素普的子侄 故稱 七和卓之亂 現代研究認為 所謂的 七和卓 實際上只有三人是真正的和卓後裔 1 卡塔條勒等人在浩罕伯克胡達雅爾的支持下 帶領浩罕軍隊和布魯特部落入侵新疆西南部 攻佔了喀什噶爾回城 並一度包圍喀什噶爾漢城和英吉沙爾 大清朝廷調兵南下後 在英吉沙爾附近擊潰七和卓 隨即收復喀什噶爾回城 卡塔條勒等人逃回浩罕境內 浩罕軍隊撤離時 裹挾喀什噶爾附近居民37000餘人遷往浩罕 並掠走大量財物 胡達雅爾伯克收繳了掠奪的財物後 將卡塔條勒拘押 並遣使向清廷辯解自己與入侵行動無關 從卡塔條勒等人侵入邊界到其逃回浩罕 共歷時三個月 目录 1 背景 2 經過 3 注释 4 參考文獻 4 1 引用 4 2 书目背景 编辑主条目 浩罕汗國 和卓家族源於中亞的伊斯蘭教蘇菲派領袖瑪哈圖木 阿雜木 瑪哈圖木 阿雜木的後裔號稱 和卓 於明代末年遷入葉爾羌 今新疆莎車 喀什噶爾 今喀什市 等地 分為黑山派和白山派 清乾隆年間 白山派和卓波羅尼都 霍集占兄弟擁兵反叛 被清軍平定 史稱 大小和卓之亂 此後 波羅尼都之子薩木薩克流亡於布哈爾 浩罕一帶 有三子 玉素普 張格爾 巴布頂 浩罕伯克認為和卓後裔奇貨可居 將其視為入侵清朝新疆的工具 道光初年 張格爾 玉素普在浩罕的支持下先後進入新疆西部作亂 皆被清兵平定 浩罕則通過入侵戰爭掠奪了大量財富 並逐步攫取在新疆西部的貿易特權 平定張格爾之亂後 欽差大臣直隸總督那彥成嚴禁新疆與浩罕通商 使浩罕經濟遭受重創 道光十一年 1831年 浩罕遣使議和 並重新開始進貢 清廷爲了換取邊境的安寧 於次年准許重開貿易 此後的十幾年間 雖然軍事行動暫時收斂 但浩罕利用其庇護的和卓後裔侵略新疆的政策並未改變 居住在浩罕的和卓子嗣也長大成人 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 胡雅達爾即任浩罕汗 a 重新開始糾集和卓後裔並聯合清朝境外的布魯特部落侵擾新疆 玉素普 張格爾 巴布頂兄弟的子孫很多 幾乎全部住在浩罕 邁買的明 號稱 依山罕 阿布都拉 號稱 克齊克罕 Kichik Khan 是玉素普之子 邁買的明在同輩人中最年長 因此被稱為 卡塔條勒 意為 大王公 倭里罕是巴布頂次子 七和卓之亂 中只有此三人是和卓後裔 其他四人中 只有薩比爾的身份明確 此人是安集延人 塔瓦克爾的身份不明 阿克恰甘是维吾尔语中 白棉袍 之意 并非人名 可能是某人的绰号 而文獻中記載的依山就是卡塔條勒的別號 經過 编辑道光二十七年 1847年 七月底 卡塔條勒等人率騎兵千餘人從浩罕出發 突破新疆邊境的兩處卡倫 到達玉斯圖阿爾圖什 在今阿圖什市 由此向喀什噶爾進發 以迈买的明 倭里罕为首的七和卓 纠集安集延 布鲁特进犯喀什噶尔 英吉沙尔 攻佔喀什噶爾回城 今喀什市 引水淹灌徠寧城 喀什噶尔汉城 当时形势十分紧张 清政府命葉爾羌參贊大臣率军征讨 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平定了这次叛乱 注释 编辑 浩罕首領的稱號原為伯克 在伯克愛里木時期加汗號 但清廷仍稱其為浩罕伯克 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 清代新疆和卓叛亂研究 第八章第二節 關於 七和卓 的人名等問題 书目 编辑 清史稿 中華書局點校本 譚其驤等 1974 中國歷史地圖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1978 新疆简史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佐口透著 凌頌純譯 1983 18 19世紀新疆社會史研究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987 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刘正寅 魏良弢 1998 西域和卓家族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費正清 劉廣京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 1993 剑桥中国晚清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大正 2006 新疆史鉴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七和卓之亂 amp oldid 7927366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