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鸚鵡嘴龍屬的種

鸚鵡嘴龍屬Psittacosaurus)屬於鳥臀目角龍下目,自從在1923年由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命名以來,已有18個已命名種被歸類於鸚鵡嘴龍,但其中只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1][2][3][4]。鸚鵡嘴龍是目前恐龍中,擁有最多有效種的單一屬。大部分其他恐龍屬都只有單一種[5]。這些不同差異極可能因為化石記錄。因為鸚鵡嘴龍已發現了數百個化石標本,而大部分其他恐龍標本遠少於這個數目,許多甚至只發現單一標本。因為眾多的化石,古動物學家能更完整地研究鸚鵡嘴龍的不同差異,進而造成更多的有效種。

鸚鵡嘴龍的八個種復原圖,依照比例縮小。
左排由上到下為:陸家屯鸚鵡嘴龍、梅勒營鸚鵡嘴龍、內蒙古鸚鵡嘴龍、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右排由上到下為:大鸚鵡嘴龍、蒙古鸚鵡嘴龍、額多鸚鵡嘴龍、中國鸚鵡嘴龍

目前已發現超過400個鸚鵡嘴龍標本,發現於中國蒙古國俄羅斯,可能還有泰國。古動物學家主要根據頭顱骨、牙齒的不同差異,或者是採用骨盆的特徵,來建立、鑑定鸚鵡嘴龍的不同種[6]。部分物種由於化石材料的殘缺或不齊全,並沒有體型的估計值,但可藉由比較不同種的頭顱骨、股骨長度,來估算大致的身長。

就目前的18個已命名種中,模式種蒙古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國與中國內蒙古,是唯一分佈於蒙古國的種,Protiguanodon、奧氏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tingi、固陽鸚鵡嘴龍都是蒙古鸚鵡嘴龍的次異名。化石數量次多的中國鸚鵡嘴龍,發現於中國山東省,發現於同地區的楊氏鸚鵡嘴龍則是中國鸚鵡嘴龍的次異名。有三個種發現於遼寧省,陸家屯鸚鵡嘴龍、大鸚鵡嘴龍發現於年代較早的義縣組,而梅勒營鸚鵡嘴龍來自於年代較晚的九佛堂組。內蒙古鸚鵡嘴龍、額多鸚鵡嘴龍的化石都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伊金霍洛組;最新命名的戈壁鸚鵡嘴龍也是來自於中國內蒙古,屬於巴顏戈壁組。馬鬃山鸚鵡嘴龍發現於甘肅省。新疆鸚鵡嘴龍發現於中國新疆。體型最大的種是西伯利亞鸚鵡嘴龍,化石發現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

除了上述有效種,有情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於泰國,化石過於零碎,而被認為是疑名。目前在分別在義縣組發現超過200個標本,蒙古國則發現將近100個標本,都還沒有經過正式的研究、命名。

模式種:蒙古鸚鵡嘴龍 编辑

 
蒙古鸚鵡嘴龍,目前標本最多、研究最深的一種
 
蒙古鸚鵡嘴龍的正模標本
 
Protiguanodon的標本,目前被編入蒙古鸚鵡嘴龍

鸚鵡嘴龍的模式種蒙古鸚鵡嘴龍P. mongoliensis)。在1922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第三次蒙古挖掘活動中,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了鸚鵡嘴龍的第一批化石,包含模式標本(編號AMNH 6254)在內。在1923年,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正式將這些化石命名[7]。這次挖掘活動還發現原角龍偷蛋龍迅猛龍的化石[8]。之後,蒙古、蘇聯中國波蘭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組成的挖掘團隊,陸續在蒙古國、中國內蒙古發現蒙古鸚鵡嘴龍的化石。

目前已經發現超過75個蒙古鸚鵡嘴龍的個體化石,其中有接近20個是完整的頭顱骨與骨骼。蒙古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於下白堊紀的地層,相當於阿普第階阿爾比階,約1億2500萬到1億年前[9]。這些化石來自於各種年齡層,包含小於13公分的剛孵化幼體,到身長接近2公尺的成年個體[10]

蒙古鸚鵡嘴龍有平坦的頭顱頂,頭顱骨的後方尤其平坦,上頜兩側的的眶前孔呈三角形。下頜齒骨的下緣有個突出段落,但沒有梅勒營鸚鵡嘴龍、大鸚鵡嘴龍的明顯。蒙古鸚鵡嘴龍是體型較大的種。模式標本是個幼年個體[11],其顱骨長度約15.2公分,股骨長度約16.2公分[12]。最大型的蒙古鸚鵡嘴龍標本,股骨長度為21公分[13]。截至目前為止,蒙古國的鸚鵡嘴龍有效種,只有蒙古鸚鵡嘴龍。

Protiguanodon 编辑

奧斯本在挖掘蒙古鸚鵡嘴龍的化石時,在附近地點發現了一具骨骼化石。奧斯本認為這個標本是種禽龍的祖先,於是在1923年將這標本命名為Protiguanodon mongoliense。屬名意為「第一個禽龍」,種名則意指「蒙古」[7]當這些化石進行清理處理後,被發現幾乎與蒙古鸚鵡嘴龍一致[12]。在1958年,中國古動物學家楊鍾健將這物種改歸類於鸚鵡嘴龍屬,並改名為Psittacosaurus protiguanodonensis[14]。這個標本目前被編入蒙古鸚鵡嘴龍,而Protiguanodon mongoliensePsittacosaurus protiguanodonensis都成為蒙古鸚鵡嘴龍的次異名[9]

奧氏鸚鵡嘴龍 编辑

在1933年,中國恐龍學家楊鍾健將一個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部分頭顱骨,命名為奧氏鸚鵡嘴龍P. osborni[15],種名是以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為名。奧氏鸚鵡嘴龍的有效性仍有爭議。在1990年,古動物學家保羅·塞里諾認為這個標本的化石發現處,接近蒙古鸚鵡嘴龍,年代相近,因此將這個標本編入蒙古鸚鵡嘴龍[16]。在2004年,尤海魯與彼得·道達森提出奧氏鸚鵡嘴龍是有效種[9]。在2000年,保羅·塞里諾再度把奧氏鸚鵡嘴龍歸類為蒙古鸚鵡嘴龍的異名,但塞里諾,注意到內蒙古地區有許多地區發現不同種的鸚鵡嘴龍化石,因此這次是暫時性的編入為蒙古鸚鵡嘴龍的異名[4]

丁氏鸚鵡嘴龍 编辑

在1931年,楊鍾健命名了丁氏鸚鵡嘴龍P. tingi)。化石是數個頭顱骨的碎片[15]。在1958年,楊鍾健將P. tingi列為奧氏鸚鵡嘴龍的次異名[14]。在2004年,尤海魯與彼得·道達森提出P. tingi是有效種[9]。而保羅·塞里諾兩度將奧氏鸚鵡嘴龍、P. tingi都編入蒙古鸚鵡嘴龍,都是蒙古鸚鵡嘴龍的次異名[16][4],而近年將P. tingi視為疑名[4]

中國鸚鵡嘴龍 编辑

 
中國鸚鵡嘴龍,具有明顯的顴角與眶後角,是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近親

在1958年,楊鍾健命名了中國鸚鵡嘴龍P. sinensis),化石發現於山東省的青山組地層,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阿爾比階[14]。目前已經發現超過20個個體的化石,其中有7個是完整的頭顱骨與骨骼,是目前研究資料第二多的種,僅次於蒙古鸚鵡嘴龍[9]

中國鸚鵡嘴龍的頭顱骨有許多特徵,可與其他種區別開來。中國鸚鵡嘴龍的成年個體頭顱骨小於蒙古鸚鵡嘴龍,牙齒數量也較少。前上頜骨顴骨在臉側接觸,相當獨特。顴骨往兩側突出,形成顴角;中國鸚鵡嘴龍的顴角寬,僅次於西伯利亞鸚鵡嘴龍、陸家屯鸚鵡嘴龍。若將顴角列入計算,中國鸚鵡嘴龍的頭顱骨寬度,大於前後的長度。眼睛後方還有一個骨質突起,由顴骨、眶後骨構成,西伯利亞鸚鵡嘴龍也有相同的眶後突起。與其他種不同,中國鸚鵡嘴龍的下頜沒有洞孔。下頜往外彎曲,形成反頜的外表[1][16]。中國鸚鵡嘴龍的成年個體,頭顱骨長度為11.5公分[11]

楊氏鸚鵡嘴龍 编辑

在1962年,中國古動物學家趙喜進命名了楊氏鸚鵡嘴龍P. youngi),種名是以楊鍾健為名[17]。楊氏鸚鵡嘴龍的模式標本是一個部分骨骼與頭顱骨,同樣發現於山東省的青山組,與中國鸚鵡嘴龍之間有許多類似特徵。楊氏鸚鵡嘴龍目前是中國鸚鵡嘴龍的次異名,標本被編入中國鸚鵡嘴龍[16][4]。在2004年,尤海魯與彼得·道達森曾提出楊氏鸚鵡嘴龍是有效種[9]

固陽鸚鵡嘴龍 编辑

在1983年,中國古動物學家程政武命名了固陽鸚鵡嘴龍P. guyangensis),種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中國內蒙古固陽縣為名。化石是前半個頭顱骨,之後在同一挖掘地點,發現數個關節脫落的身體骨頭,來自於數個個體[18]。頭顱骨與蒙古鸚鵡嘴龍有顯著不同。但是,這些標本目前被視為是蒙古鸚鵡嘴龍的變異個體,而被編入蒙古鸚鵡嘴龍。固陽鸚鵡嘴龍不再被視為有效種[16]。在2004年,尤海魯與彼得·道達森曾提出固陽鸚鵡嘴龍是有效種[9]

新疆鸚鵡嘴龍 编辑

在1988年,美國恐龍學家保羅·賽里諾與趙喜進命名了新疆鸚鵡嘴龍P. xinjiangensis),種名是以中國新疆為名[19]。在1970年代早期,就已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化石,但正模標本與最完整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直到近年在另在一個地點發現成年個體的化石[6]。新疆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於新疆的吐谷魯群上層,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阿爾比階。

新疆鸚鵡嘴龍的顴骨有明顯的顴角,顴角的前端平坦,而牙齒也有不同特徵。腸骨髖臼後方,有個明顯的長骨突[1]。一個成年個體的股骨長約16公分[6]

梅勒營鸚鵡嘴龍 编辑

 
梅勒營鸚鵡嘴龍,具有最短小的頭部
 
梅勒營鸚鵡嘴龍的化石
 
梅勒營鸚鵡嘴龍的化石

在1988年的另一份研究裡,保羅·賽里諾與趙喜進、程政武、饒成剛命名了梅勒營鸚鵡嘴龍P. meileyingensis,又譯梅勒營子鸚鵡嘴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梅勒營子盆地,屬於九佛堂組。目前已經發現4個頭顱骨,其中一個與骨骼相連,都是在1973年發現[20]。九佛堂組的地質年代仍不確定,但參考中國內蒙古的年代相近地層,可能是距今約1億1000萬年前,相當於下白堊紀的阿爾比階[21]

梅勒營鸚鵡嘴龍有最短的口鼻部、最短小的頭盾,頭部的輪廓略呈圓形。眼眶略呈三角形。齒骨下緣有明顯突出段落,與大鸚鵡嘴龍相同,但比蒙古鸚鵡嘴龍、陸家屯鸚鵡嘴龍、有情鸚鵡嘴龍、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類似特徵小型[1][2]。根據模式標本的完整頭顱骨,可能是個成年個體,頭顱骨長度為13.7公分[20]

有情鸚鵡嘴龍 编辑

在1992年,法國古動物學家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與泰國學者Varavudh Suteethorn命名了有情鸚鵡嘴龍P. sattayaraki),化石是一個部分上頜與下頜,發現於泰國的Khok Kruat組,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阿爾比階[22]。在2000年,保羅·賽里諾認為這些化石曾遭到侵蝕,且過於零碎,沒有鸚鵡嘴龍屬的某些特徵,而質疑這個種的有效性[23]在2002年,埃瑞克·比弗托與Varavudh Suteethorn使用照片提出反駁,表示有情鸚鵡嘴龍的下頜有球根狀垂直稜脊,是鸚鵡嘴龍屬的特徵[24]。某些學者認為有情鸚鵡嘴龍是有效種[2],而其他學者則認為是個疑名[1][9][4]。在2010年,保羅·塞里諾建議把有情鸚鵡嘴龍歸類為角龍下目的分類未定屬[4]

有情鸚鵡嘴龍的齒骨下緣有個突出段落,類似蒙古鸚鵡嘴龍、西伯利亞鸚鵡嘴龍、大鸚鵡嘴龍、陸家屯鸚鵡嘴龍、梅勒營鸚鵡嘴龍,但較小。根據有情鸚鵡嘴龍的化石,牠們的體型接近中國鸚鵡嘴龍[22]。如果有情鸚鵡嘴龍是個有效種,牠們將是唯一生存於東南亞的鸚鵡嘴龍物種。

內蒙古鸚鵡嘴龍 编辑

 
內蒙古鸚鵡嘴龍,頭顱骨形狀狹長

在1996年,加拿大恐龍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與趙喜進命名兩個鸚鵡嘴龍的種,第一個是內蒙古鸚鵡嘴龍P. neimongoliensis),種名是以中國內蒙古為名。模式標本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與大部分頭顱骨,還有其他7個標本,發現於伊金霍洛組(Ejinhoro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11]

與其他種相比,內蒙古鸚鵡嘴龍的額骨相當狹窄,頭顱骨的形狀也很狹窄。坐骨的長度大於股骨,這點也與其他種不同[1]。模式標本是一個長13.2公分的頭顱骨,以及一個長13公分的股骨,是個不完全成長的個體。由於蒙古鸚鵡嘴龍的頭顱骨、尾巴較為修長,成年的內蒙古鸚鵡嘴龍,身長可能小於蒙古鸚鵡嘴龍[11]

額多鸚鵡嘴龍 编辑

 
額多鸚鵡嘴龍,體型最小的一種

在1996年,戴爾·羅素與趙喜進命名的第二個種是額多鸚鵡嘴龍P. ordosensis,又譯鄂爾多斯鸚鵡嘴龍),種名是以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為名。模式標本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一個部分頭顱骨。但是,目前只有頭顱骨、下頜、腳掌等部分被研究過。還有三個標本被編入額多鸚鵡嘴龍,也還沒有被研究過。這些標本被發現於伊金霍洛組,與內蒙古鸚鵡嘴龍相同[11]。在2010年,保羅·塞里諾發現額多鸚鵡嘴龍、中國鸚鵡嘴龍有許多類似特徵,但認為若更詳細研究應可發現額多鸚鵡嘴龍的其他可鑑定特徵。塞里諾將額多鸚鵡嘴龍視為疑名[4]

額多鸚鵡嘴龍的顴骨有許多不同特徵,例如非常明顯的顴角[1]。額多鸚鵡嘴龍是體型最小的種,一個成年個體的頭顱骨,長度只有9.75公分[11]

馬鬃山鸚鵡嘴龍 编辑

在1997年,中國古動物學家徐星命名了馬鬃山鸚鵡嘴龍P. mazongshanensis),種名是以馬鬃山為名。化石是一個完整頭顱骨與相連的脊椎、以及一個前肢,發現於中國甘肅省的新民堡群下層[25]。這些標本是在清理處理前就被命名,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化石的處理過程時,頭顱骨遭到損毀,數個骨頭與全部牙齒消失[26]。馬鬃山鸚鵡嘴龍的所屬地層還沒有經過年代測定,但可能屬於巴列姆階晚期到阿普第階之間[27]

在2000年,保羅·塞里諾提出馬鬃山鸚鵡嘴龍是個疑名,因為沒有可與其他種作出區別的鑑定特徵[23]。但近年的其他學者多認為,與其他種相比,馬鬃山鸚鵡嘴龍的口鼻部比例較長,而上頜骨有明顯的骨質隆起,往兩側與下緣突出[2]。上頜骨的骨質龍起部目前已遺失[4][26]。在化石化過程中,這個頭顱骨曾經遭到外力而變形,在過去曾被誤認是該種的特徵之一[26]。在2010年,保羅·塞里諾再度提出馬鬃山鸚鵡嘴龍是個疑名[4]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编辑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頭部有多個角,是體型最大的種

在1950年代,蘇聯古動物學家在西伯利亞科麥羅沃州的Shestakovo村,發現許多鸚鵡嘴龍的化石。在1990年代,兩個臨近的地點也發現鸚鵡嘴龍的化石,其中一個有數個完整骨骼化石。在2000年,俄羅斯古動物學家Alexei Voronkevich、亞歷山大·阿維里安諾夫(Alexander Averianov)等人將這些化石命名為西伯利亞鸚鵡嘴龍P. sibiricus[28]。但直到2006年,才有這些化石的完整研究。這些化石發現於伊列克組(Ilek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阿爾比階。其中有兩個接近完整、關節仍相連的骨骼,其他化石則關節脫落,來自於各種年齡層[2]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是體型最大的種。模式標本的頭顱骨長約20.7公分,股骨長度為22.3公分。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頭盾長於其他種,約是頭顱骨長度的15到18%。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眼睛周圍有許多角,每邊眶後骨有三個,而每塊眼瞼骨有一個。中國鸚鵡嘴龍的眶後骨也有類似、較小型的角,這可能是同源演化的結果。顴骨有明顯的顴角,顴骨與前上頜骨相接,中國鸚鵡嘴龍也有類似的特徵,代表牠們可能是近親。齒骨下緣有突出段落,與蒙古鸚鵡嘴龍、梅勒營鸚鵡嘴龍、有情鸚鵡嘴龍類似。古動物學家列出西伯利亞鸚鵡嘴龍與其他種的不同特徵,總計32個,其中有6個是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獨有特徵。這些特徵多位於頭顱骨。頸部到骨盆之間的脊椎骨總共有23節,而其他種的頸部到骨盆之間脊椎骨,總共有21或22節[2]

陸家屯鸚鵡嘴龍 编辑

 
陸家屯鸚鵡嘴龍,是最原始、生存年代最早的一種

在2006年,中國古動物學家周長付等人命名了陸家屯鸚鵡嘴龍,化石是4個頭顱骨,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陸家屯,屬於義縣組[26]。陸家屯鸚鵡嘴龍的生存年代有些爭議,有些學者主張是1億2800萬年前的巴列姆階[29]另一派則主張是1億2500萬年前的阿普第階最早期[30]。陸家屯鸚鵡嘴龍是已知最早的鸚鵡嘴龍,與鸚鵡嘴龍科紅山龍生存於相同時期,兩者的化石都發現於同一地層[31]。在2010年,保羅·塞里諾提出紅山龍、陸家屯鸚鵡嘴龍可能是同種動物,但由於紅山龍的化石過於稀少,因此仍將兩者暫定為不同種動物[4]

 
陸家屯鸚鵡嘴龍的顱骨

陸家屯鸚鵡嘴龍的模式標本頭顱骨,長度為19公分,而最大型標本的頭顱骨長度為20.5公分,由此可知牠們的體型接近蒙古鸚鵡嘴龍、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牠們的眼睛前方有個小孔,類似蒙古鸚鵡嘴龍。顴骨向兩側突出,始頭顱骨的寬度大於前後的長度,這點類似中國鸚鵡嘴龍。西伯利亞鸚鵡嘴龍、大鸚鵡嘴龍也有寬顴骨。但是,陸家屯鸚鵡嘴龍沒有眶後骨的角,這點不同於中國鸚鵡嘴龍、大鸚鵡嘴龍。整體而言,陸家屯鸚鵡嘴龍有數個較原始的特徵,與牠們的較早生存年代符合[26]

大鸚鵡嘴龍 编辑

 
大鸚鵡嘴龍,有較大型的頭顱骨

在2007年,保羅·賽里諾、趙喜進、Loren Brown、譚琳命名了大鸚鵡嘴龍P. major),種名意指牠們的大型頭顱骨。化石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與頭顱骨,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接近陸家屯鸚鵡嘴龍的發現地點[32]。在2008年,尤海魯等人研究大鸚鵡嘴龍的其他標本時,認為大鸚鵡嘴龍、陸家屯鸚鵡嘴龍是不同物種[3]

大鸚鵡嘴龍的頭顱骨相當大,長度約是身體的30%長度,而蒙古鸚鵡嘴龍的頭顱骨/身體比例為30%。頭顱骨的長度為20.3公分,而股骨的長度為19.7公分。大鸚鵡嘴龍比蒙古鸚鵡嘴龍的模式標本大,但仍小於蒙古鸚鵡嘴龍的最大型標本。大鸚嘴龍的口鼻部狹窄。顴骨的顴角長度,僅次於中國鸚鵡嘴龍、陸家屯鸚鵡嘴龍、新疆鸚鵡嘴龍。其他種的顴角往兩側突出,只有大鸚鵡嘴龍的顴角微向下彎。大鸚鵡嘴龍的齒骨下緣突出段落,類似梅勒營鸚鵡嘴龍,但較為明顯[32]。大鸚鵡嘴龍、陸家屯鸚鵡嘴生存於相同環境,但陸家屯鸚鵡嘴龍的頭顱骨也很大;兩者的差異在於,大鸚鵡嘴龍的頭顱骨長而狹窄,陸家屯鸚鵡嘴龍的頭顱骨較寬[3]

戈壁鸚鵡嘴龍 编辑

在2009年,保羅·塞里諾、趙喜進、譚琳命名了最新種,戈壁鸚鵡嘴龍P. gobiensis)。化石是在2001年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巴顏戈壁組(Bayan Gobi Formation)。戈壁鸚鵡嘴龍是種小型鸚鵡嘴龍,身長約有1公尺。化石是一個頭顱骨、關節連接的部分身體骨骼、以及胃石。戈壁鸚鵡嘴龍有許多不同於其他種的明顯特徵,例如:眶後骨上有椎形角、眶後骨與顴骨接觸面有凹處、牙齒琺瑯質較厚。戈壁鸚鵡嘴龍、蒙古鸚鵡嘴龍生存於相同環境[33]

未歸類標本 编辑

目前有許多標本無法歸類於上述任何一種,或者還沒被建立為新種,目前都被標名為鸚鵡嘴龍的未命名種,Psittacosaurus sp.,但這不代表這些化石是屬於相同種[9]

目前在中國遼寧省義縣組發現了超過200個鸚鵡嘴龍的標本,其中有一個標本的背部具有管狀刺毛。這些標本大多數的保存狀況良好,其中某些化石已經被研究過,但還沒有被歸類於任何種[34][35][36]

在2005年到2006年之間,蒙古古動物學家Bolortsetseg Minjin與蒙大拿州洛磯山博物館的傑克·霍納率領一個化石挖掘團隊,在蒙古發現了將近100個鸚鵡嘴龍的標本。這些新標本仍在進行化石的清潔處理中,還沒有進行正式的研究、分類[37]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Xu Xing & Zhao Xijin. (1999). Psittacosaur fossils and their stratigraphical implications. In: Wang Y. & Deng T. (Ed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Pp. 75–80.
  2. ^ 2.0 2.1 2.2 2.3 2.4 2.5 Averianov, Alexander O., Voronkevich, Alexei V., Leshchinskiy, Sergei V. & Fayngertz, Alexei V. (2006). A ceratops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sibiricu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West Siberia, Russia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 4(4): 359-395. doi:10.1017/S1477201906001933
  3. ^ 3.0 3.1 3.2 Hai-Lu You, Kyo Tanoue & Peter Dodson. (2008). New data on cranial anatomy of the ceratops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maj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3(2):183–196.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Sereno, Paul C. (2010). Taxonomy, cranial morph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parrot-beaked dinosaurs (Ceratopsia:Psittacosaurus). In: Ryan, Michael J., Chinnery-Allgeier, Brenda J. & Eberth, David A.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Horned Dinosaurs: The Royal Tyrrell Museum Ceratopsian Symposiu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21–58. ISBN 978-0-253-35358-0
  5. ^ Sereno, Paul C. (1997). Psittacosauridae. In: Currie, Phil J. & Padian, Kevin P.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611-613.
  6. ^ 6.0 6.1 6.2 Brinkman, Donald B., Eberth, David A., Ryan, M.J. & Chen Peiji. (2001). The occurrence of 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 Sereno and Chao, 1988 in the Urho area, Junggar basin, Xinjiang.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8: 1781-1786.
  7. ^ 7.0 7.1 Osborn, Henry F. (1923). Two Lower Cretaceous dinosaurs of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95: 1-10.
  8. ^ Osborn, Henry F. (1924). Three new Theropoda, Protoceratops zone, Central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44: 1-12.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You Hailu & Dodson, Peter. (2004). Basal Ceratopsia. In: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 Osmó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478-493.
  10. ^ Coombs, Walter P. (1982). Juvenile specimens of the ornithisch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Palaeontology 25: 89-107.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Russell, Dale A. & Zhao Xijin. (1996). New psittacosaur occurrences in Inner Mongoli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3: 637-648.
  12. ^ 12.0 12.1 Osborn, Henry F. (1924). Psittacosaurus and Protiguanodon: Two Lower Cretaceous iguanodonts from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27: 1-16.
  13. ^ Erickson, Gregory M. & Tumanova, Tatyana A. (2000). Growth curve of 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Osborn (Ceratopsia: Psittacosauridae) inferred from long bone histology.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30: 551–566.
  14. ^ 14.0 14.1 14.2 Young C.C. (1958). The dinosaur remains of Laiyang, Shantung. Palaeontologia Sinica Series C 16: 53-159.
  15. ^ 15.0 15.1 Young C.C. (1931). On some new dinosaurs from western Suiyuan, Inner Mongoli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1: 259-266.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Sereno, Paul C. (1990). New data on parrot-beaked dinosaurs (Psittacosaurus). In: Carpenter, Ken & Currie, Philip J. (Eds.). Dinosaur Systematics: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3–210.
  17. ^ Zhao Xijin. (1962). [Concerning a new species of Psittacosaurus from Laiyang, Shantung.] Vertebrata PalAsiatica 6: 349-360. [in Chinese]
  18. ^ Cheng Zhengwu. (1983). [Reptilia.] In: [The Mesozoic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Guyang Coal-bearing Basin, Nei Monggol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Beijing: Geology Press. Pp. 123–136. [in Chinese]
  19. ^ Sereno, Paul C. & Zhao Xijin. (1988). 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 (Ornithischia: Ceratopsia), a new psittac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8: 353-365.
  20. ^ 20.0 20.1 Sereno, Paul C., Zhao Xijin, Chang Zhengwu, & Rao Chenggang. (1988). 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Ornithischia: Ceratopsia), a new psittac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nor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8: 366-377.
  21. ^ Eberth, David A., Russell, Dale A., Braman, D.R. & Deino, A.L. (1993). The age of the dinosaur-bearing sediments at Tebch, Inner Mongoli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0: 2101–2106.
  22. ^ 22.0 22.1 Buffetaut, Eric & Suteethorn, Varavudh. (1992). A new species of the ornithisch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Thailand. Palaeontology 35: 801-812.
  23. ^ 23.0 23.1 Sereno, Paul C. (2000). The fossil record,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pachycephalosaurs and ceratopsians from Asia. In: Benton, Michael J., Shishkin, Mikhail A., Unwin, David M. & Kurochkin, Evgeny N. (Eds.).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80-516.
  24. ^ Buffetaut, E. & Suteethorn, V. 2002. Remarks on Psittacosaurus sattayaraki Buffetaut & Suteethorn, 1992, a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Thailand. Oryctos 4: 71-73.
  25. ^ Xu Xing. (1997). A new psittacosaur (Ps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 sp. nov.) from Mazongshan area, Gansu Province, China. In: Dong Z. (Ed.). Sino-Japanese Silk Road Dinosaur Expedition.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Pp. 48–67.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Zhou Changfu, Gao Keqin, Fox, Richard C. & Chen Shuihua. (2006). A new species of Psittacosaurus (Dinosauria: Ceratops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Liaoning, China. Palaeoworld 15: 100-114.
  27. ^ Tang F., Luo Z., Zhou Z., You H., Georgi, J.A., Tang Z. & Wang X. (2001). Biostratigraphy and palaeoenvironment of the dinosaur-bearing sediments in Lower Cretaceous of Mazongshan area, Gansu Province,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22: 115–129.
  28. ^ Leshchinskiy, Sergei V., Fayngertz, Alexei V., Voronkevich, Alexei V., Maschenko, E.N. & Averianov, Alexander O. (2000).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hestakovo localities of Early Cretaceous vertebrates. In: Komarov, A.V. (Ed.). Materials of the Regional Conference of the Geologists of Siberia, Far East and North East of Russia. Tomsk: GalaPress. Pp. 363–366. [In Russian]
  29. ^ Wang S, Hu H, Li P & Wang Y. (2001).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geologic age of Sihetun vertebrate assemblage in western Liaoning, China: evidence from Ar-Ar dating.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17: 663–668.
  30. ^ Yang Wei, Li Shuguang & Jiang Baoyu. (2007). New evidence for Cretaceous age of the feathered dinosaurs of Liaoning: zircon U-Pb SHRIMP dating of the Yixian Formation in Sihetun, northeast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doi:10.1016/j.cretres.2006.05.011
  31. ^ You Hailu & Xu Xing. (2005). An adult specimen of Hongshanosaurus houi (Dinosauria: Psittacosaurida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79(2): 198-173.
  32. ^ 32.0 32.1 Sereno, Paul C, Zhao Xijin, Brown, Loren & Tan Lin. (2007). New psittacosaurid highlights skull enlargement in horned dinosau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2(2): 275-284.
  33. ^ Sereno, Paul C., Zhao Xijin, Tan Lin. (2010). A new psittacosaur from Inner Mongolia and the parrot-lik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sittacosaur skull.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77(1679):199–209.
  34. ^ Mayr, Gerald, Peters, D. Stephan, Plodowski, Gerhard & Vogel, Olaf. (2002). Bristle-like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at the tail of the horned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Naturwissenschaften 89: 361–365.
  35. ^ Meng Qingjin, Liu Jinyuan, Varrichio, David J., Huang, Timothy & Gao Chunling. (2004). Parental care in an ornithischian dinosaur. Nature 431: 145-146.
  36. ^ Lü Junchang, Kobayashi, Yoshitsugu, Lee Yuong-Nam & Ji Qiang. (2007). A new Psittacosaurus (Dinosauria: Ceratopsia) specimen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the first pathological psittacosaurid. Cretaceous Research. doi|10.1016/j.cretres.2006.08.005 [published online]
  37. ^ "MSU, Mongolian paleontologists find 67 dinosaurs in one wee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Evelyn Boswell.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News Service. 13 September 2006. Accessed 5 May 2007.

外部連結 编辑

  • 鸚鵡龍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 Thescelosaurus

鸚鵡嘴龍屬的種, 鸚鵡嘴龍屬, psittacosaurus, 屬於鳥臀目的角龍下目, 自從在1923年由亨利, 費爾費爾德, 奧斯本, henry, fairfield, osborn, 命名以來, 已有18個已命名種被歸類於鸚鵡嘴龍, 但其中只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 鸚鵡嘴龍是目前恐龍中, 擁有最多有效種的單一屬, 大部分其他恐龍屬都只有單一種, 這些不同差異極可能因為化石記錄, 因為鸚鵡嘴龍已發現了數百個化石標本, 而大部分其他恐龍標本遠少於這個數目, 許多甚至只發現單一標本, 因為眾多的化石, 古動. 鸚鵡嘴龍屬 Psittacosaurus 屬於鳥臀目的角龍下目 自從在1923年由亨利 費爾費爾德 奧斯本 Henry Fairfield Osborn 命名以來 已有18個已命名種被歸類於鸚鵡嘴龍 但其中只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 1 2 3 4 鸚鵡嘴龍是目前恐龍中 擁有最多有效種的單一屬 大部分其他恐龍屬都只有單一種 5 這些不同差異極可能因為化石記錄 因為鸚鵡嘴龍已發現了數百個化石標本 而大部分其他恐龍標本遠少於這個數目 許多甚至只發現單一標本 因為眾多的化石 古動物學家能更完整地研究鸚鵡嘴龍的不同差異 進而造成更多的有效種 鸚鵡嘴龍的八個種復原圖 依照比例縮小 左排由上到下為 陸家屯鸚鵡嘴龍 梅勒營鸚鵡嘴龍 內蒙古鸚鵡嘴龍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右排由上到下為 大鸚鵡嘴龍 蒙古鸚鵡嘴龍 額多鸚鵡嘴龍 中國鸚鵡嘴龍目前已發現超過400個鸚鵡嘴龍標本 發現於中國 蒙古國 俄羅斯 可能還有泰國 古動物學家主要根據頭顱骨 牙齒的不同差異 或者是採用骨盆的特徵 來建立 鑑定鸚鵡嘴龍的不同種 6 部分物種由於化石材料的殘缺或不齊全 並沒有體型的估計值 但可藉由比較不同種的頭顱骨 股骨長度 來估算大致的身長 就目前的18個已命名種中 模式種蒙古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國與中國內蒙古 是唯一分佈於蒙古國的種 Protiguanodon 奧氏鸚鵡嘴龍 Psittacosaurus tingi 固陽鸚鵡嘴龍都是蒙古鸚鵡嘴龍的次異名 化石數量次多的中國鸚鵡嘴龍 發現於中國山東省 發現於同地區的楊氏鸚鵡嘴龍則是中國鸚鵡嘴龍的次異名 有三個種發現於遼寧省 陸家屯鸚鵡嘴龍 大鸚鵡嘴龍發現於年代較早的義縣組 而梅勒營鸚鵡嘴龍來自於年代較晚的九佛堂組 內蒙古鸚鵡嘴龍 額多鸚鵡嘴龍的化石都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伊金霍洛組 最新命名的戈壁鸚鵡嘴龍也是來自於中國內蒙古 屬於巴顏戈壁組 馬鬃山鸚鵡嘴龍發現於甘肅省 新疆鸚鵡嘴龍發現於中國新疆 體型最大的種是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化石發現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 除了上述有效種 有情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於泰國 化石過於零碎 而被認為是疑名 目前在分別在義縣組發現超過200個標本 蒙古國則發現將近100個標本 都還沒有經過正式的研究 命名 目录 1 模式種 蒙古鸚鵡嘴龍 2 Protiguanodon 3 奧氏鸚鵡嘴龍 4 丁氏鸚鵡嘴龍 5 中國鸚鵡嘴龍 6 楊氏鸚鵡嘴龍 7 固陽鸚鵡嘴龍 8 新疆鸚鵡嘴龍 9 梅勒營鸚鵡嘴龍 10 有情鸚鵡嘴龍 11 內蒙古鸚鵡嘴龍 12 額多鸚鵡嘴龍 13 馬鬃山鸚鵡嘴龍 14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15 陸家屯鸚鵡嘴龍 16 大鸚鵡嘴龍 17 戈壁鸚鵡嘴龍 18 未歸類標本 19 參考資料 20 外部連結模式種 蒙古鸚鵡嘴龍 编辑 nbsp 蒙古鸚鵡嘴龍 目前標本最多 研究最深的一種 nbsp 蒙古鸚鵡嘴龍的正模標本 nbsp Protiguanodon的標本 目前被編入蒙古鸚鵡嘴龍鸚鵡嘴龍的模式種是蒙古鸚鵡嘴龍 P mongoliensis 在1922年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第三次蒙古挖掘活動中 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了鸚鵡嘴龍的第一批化石 包含模式標本 編號AMNH 6254 在內 在1923年 亨利 費爾費爾德 奧斯本正式將這些化石命名 7 這次挖掘活動還發現原角龍 偷蛋龍 迅猛龍的化石 8 之後 蒙古 蘇聯 中國 波蘭 美國 加拿大 日本等國組成的挖掘團隊 陸續在蒙古國 中國內蒙古發現蒙古鸚鵡嘴龍的化石 目前已經發現超過75個蒙古鸚鵡嘴龍的個體化石 其中有接近20個是完整的頭顱骨與骨骼 蒙古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於下白堊紀的地層 相當於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 約1億2500萬到1億年前 9 這些化石來自於各種年齡層 包含小於13公分的剛孵化幼體 到身長接近2公尺的成年個體 10 蒙古鸚鵡嘴龍有平坦的頭顱頂 頭顱骨的後方尤其平坦 上頜兩側的的眶前孔呈三角形 下頜齒骨的下緣有個突出段落 但沒有梅勒營鸚鵡嘴龍 大鸚鵡嘴龍的明顯 蒙古鸚鵡嘴龍是體型較大的種 模式標本是個幼年個體 11 其顱骨長度約15 2公分 股骨長度約16 2公分 12 最大型的蒙古鸚鵡嘴龍標本 股骨長度為21公分 13 截至目前為止 蒙古國的鸚鵡嘴龍有效種 只有蒙古鸚鵡嘴龍 Protiguanodon 编辑奧斯本在挖掘蒙古鸚鵡嘴龍的化石時 在附近地點發現了一具骨骼化石 奧斯本認為這個標本是種禽龍的祖先 於是在1923年將這標本命名為Protiguanodon mongoliense 屬名意為 第一個禽龍 種名則意指 蒙古 7 當這些化石進行清理處理後 被發現幾乎與蒙古鸚鵡嘴龍一致 12 在1958年 中國古動物學家楊鍾健將這物種改歸類於鸚鵡嘴龍屬 並改名為Psittacosaurus protiguanodonensis 14 這個標本目前被編入蒙古鸚鵡嘴龍 而Protiguanodon mongoliense與Psittacosaurus protiguanodonensis都成為蒙古鸚鵡嘴龍的次異名 9 奧氏鸚鵡嘴龍 编辑在1933年 中國恐龍學家楊鍾健將一個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部分頭顱骨 命名為奧氏鸚鵡嘴龍 P osborni 15 種名是以亨利 費爾費爾德 奧斯本為名 奧氏鸚鵡嘴龍的有效性仍有爭議 在1990年 古動物學家保羅 塞里諾認為這個標本的化石發現處 接近蒙古鸚鵡嘴龍 年代相近 因此將這個標本編入蒙古鸚鵡嘴龍 16 在2004年 尤海魯與彼得 道達森提出奧氏鸚鵡嘴龍是有效種 9 在2000年 保羅 塞里諾再度把奧氏鸚鵡嘴龍歸類為蒙古鸚鵡嘴龍的異名 但塞里諾 注意到內蒙古地區有許多地區發現不同種的鸚鵡嘴龍化石 因此這次是暫時性的編入為蒙古鸚鵡嘴龍的異名 4 丁氏鸚鵡嘴龍 编辑在1931年 楊鍾健命名了丁氏鸚鵡嘴龍 P tingi 化石是數個頭顱骨的碎片 15 在1958年 楊鍾健將P tingi列為奧氏鸚鵡嘴龍的次異名 14 在2004年 尤海魯與彼得 道達森提出P tingi是有效種 9 而保羅 塞里諾兩度將奧氏鸚鵡嘴龍 P tingi都編入蒙古鸚鵡嘴龍 都是蒙古鸚鵡嘴龍的次異名 16 4 而近年將P tingi視為疑名 4 中國鸚鵡嘴龍 编辑 nbsp 中國鸚鵡嘴龍 具有明顯的顴角與眶後角 是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近親在1958年 楊鍾健命名了中國鸚鵡嘴龍 P sinensis 化石發現於山東省的青山組地層 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 阿爾比階 14 目前已經發現超過20個個體的化石 其中有7個是完整的頭顱骨與骨骼 是目前研究資料第二多的種 僅次於蒙古鸚鵡嘴龍 9 中國鸚鵡嘴龍的頭顱骨有許多特徵 可與其他種區別開來 中國鸚鵡嘴龍的成年個體頭顱骨小於蒙古鸚鵡嘴龍 牙齒數量也較少 前上頜骨與顴骨在臉側接觸 相當獨特 顴骨往兩側突出 形成顴角 中國鸚鵡嘴龍的顴角寬 僅次於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陸家屯鸚鵡嘴龍 若將顴角列入計算 中國鸚鵡嘴龍的頭顱骨寬度 大於前後的長度 眼睛後方還有一個骨質突起 由顴骨 眶後骨構成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也有相同的眶後突起 與其他種不同 中國鸚鵡嘴龍的下頜沒有洞孔 下頜往外彎曲 形成反頜的外表 1 16 中國鸚鵡嘴龍的成年個體 頭顱骨長度為11 5公分 11 楊氏鸚鵡嘴龍 编辑在1962年 中國古動物學家趙喜進命名了楊氏鸚鵡嘴龍 P youngi 種名是以楊鍾健為名 17 楊氏鸚鵡嘴龍的模式標本是一個部分骨骼與頭顱骨 同樣發現於山東省的青山組 與中國鸚鵡嘴龍之間有許多類似特徵 楊氏鸚鵡嘴龍目前是中國鸚鵡嘴龍的次異名 標本被編入中國鸚鵡嘴龍 16 4 在2004年 尤海魯與彼得 道達森曾提出楊氏鸚鵡嘴龍是有效種 9 固陽鸚鵡嘴龍 编辑在1983年 中國古動物學家程政武命名了固陽鸚鵡嘴龍 P guyangensis 種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中國內蒙古固陽縣為名 化石是前半個頭顱骨 之後在同一挖掘地點 發現數個關節脫落的身體骨頭 來自於數個個體 18 頭顱骨與蒙古鸚鵡嘴龍有顯著不同 但是 這些標本目前被視為是蒙古鸚鵡嘴龍的變異個體 而被編入蒙古鸚鵡嘴龍 固陽鸚鵡嘴龍不再被視為有效種 16 在2004年 尤海魯與彼得 道達森曾提出固陽鸚鵡嘴龍是有效種 9 新疆鸚鵡嘴龍 编辑在1988年 美國恐龍學家保羅 賽里諾與趙喜進命名了新疆鸚鵡嘴龍 P xinjiangensis 種名是以中國新疆為名 19 在1970年代早期 就已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化石 但正模標本與最完整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 直到近年在另在一個地點發現成年個體的化石 6 新疆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於新疆的吐谷魯群上層 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 阿爾比階 新疆鸚鵡嘴龍的顴骨有明顯的顴角 顴角的前端平坦 而牙齒也有不同特徵 腸骨的髖臼後方 有個明顯的長骨突 1 一個成年個體的股骨長約16公分 6 梅勒營鸚鵡嘴龍 编辑 nbsp 梅勒營鸚鵡嘴龍 具有最短小的頭部 nbsp 梅勒營鸚鵡嘴龍的化石 nbsp 梅勒營鸚鵡嘴龍的化石在1988年的另一份研究裡 保羅 賽里諾與趙喜進 程政武 饒成剛命名了梅勒營鸚鵡嘴龍 P meileyingensis 又譯梅勒營子鸚鵡嘴龍 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梅勒營子盆地 屬於九佛堂組 目前已經發現4個頭顱骨 其中一個與骨骼相連 都是在1973年發現 20 九佛堂組的地質年代仍不確定 但參考中國內蒙古的年代相近地層 可能是距今約1億1000萬年前 相當於下白堊紀的阿爾比階 21 梅勒營鸚鵡嘴龍有最短的口鼻部 最短小的頭盾 頭部的輪廓略呈圓形 眼眶略呈三角形 齒骨下緣有明顯突出段落 與大鸚鵡嘴龍相同 但比蒙古鸚鵡嘴龍 陸家屯鸚鵡嘴龍 有情鸚鵡嘴龍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類似特徵小型 1 2 根據模式標本的完整頭顱骨 可能是個成年個體 頭顱骨長度為13 7公分 20 有情鸚鵡嘴龍 编辑在1992年 法國古動物學家埃瑞克 比弗托 Eric Buffetaut 與泰國學者Varavudh Suteethorn命名了有情鸚鵡嘴龍 P sattayaraki 化石是一個部分上頜與下頜 發現於泰國的Khok Kruat組 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 阿爾比階 22 在2000年 保羅 賽里諾認為這些化石曾遭到侵蝕 且過於零碎 沒有鸚鵡嘴龍屬的某些特徵 而質疑這個種的有效性 23 在2002年 埃瑞克 比弗托與Varavudh Suteethorn使用照片提出反駁 表示有情鸚鵡嘴龍的下頜有球根狀垂直稜脊 是鸚鵡嘴龍屬的特徵 24 某些學者認為有情鸚鵡嘴龍是有效種 2 而其他學者則認為是個疑名 1 9 4 在2010年 保羅 塞里諾建議把有情鸚鵡嘴龍歸類為角龍下目的分類未定屬 4 有情鸚鵡嘴龍的齒骨下緣有個突出段落 類似蒙古鸚鵡嘴龍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大鸚鵡嘴龍 陸家屯鸚鵡嘴龍 梅勒營鸚鵡嘴龍 但較小 根據有情鸚鵡嘴龍的化石 牠們的體型接近中國鸚鵡嘴龍 22 如果有情鸚鵡嘴龍是個有效種 牠們將是唯一生存於東南亞的鸚鵡嘴龍物種 內蒙古鸚鵡嘴龍 编辑 nbsp 內蒙古鸚鵡嘴龍 頭顱骨形狀狹長在1996年 加拿大恐龍學家戴爾 羅素 Dale Russell 與趙喜進命名兩個鸚鵡嘴龍的種 第一個是內蒙古鸚鵡嘴龍 P neimongoliensis 種名是以中國內蒙古為名 模式標本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與大部分頭顱骨 還有其他7個標本 發現於伊金霍洛組 Ejinhoro Formation 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 11 與其他種相比 內蒙古鸚鵡嘴龍的額骨相當狹窄 頭顱骨的形狀也很狹窄 坐骨的長度大於股骨 這點也與其他種不同 1 模式標本是一個長13 2公分的頭顱骨 以及一個長13公分的股骨 是個不完全成長的個體 由於蒙古鸚鵡嘴龍的頭顱骨 尾巴較為修長 成年的內蒙古鸚鵡嘴龍 身長可能小於蒙古鸚鵡嘴龍 11 額多鸚鵡嘴龍 编辑 nbsp 額多鸚鵡嘴龍 體型最小的一種在1996年 戴爾 羅素與趙喜進命名的第二個種是額多鸚鵡嘴龍 P ordosensis 又譯鄂爾多斯鸚鵡嘴龍 種名是以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為名 模式標本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 一個部分頭顱骨 但是 目前只有頭顱骨 下頜 腳掌等部分被研究過 還有三個標本被編入額多鸚鵡嘴龍 也還沒有被研究過 這些標本被發現於伊金霍洛組 與內蒙古鸚鵡嘴龍相同 11 在2010年 保羅 塞里諾發現額多鸚鵡嘴龍 中國鸚鵡嘴龍有許多類似特徵 但認為若更詳細研究應可發現額多鸚鵡嘴龍的其他可鑑定特徵 塞里諾將額多鸚鵡嘴龍視為疑名 4 額多鸚鵡嘴龍的顴骨有許多不同特徵 例如非常明顯的顴角 1 額多鸚鵡嘴龍是體型最小的種 一個成年個體的頭顱骨 長度只有9 75公分 11 馬鬃山鸚鵡嘴龍 编辑在1997年 中國古動物學家徐星命名了馬鬃山鸚鵡嘴龍 P mazongshanensis 種名是以馬鬃山為名 化石是一個完整頭顱骨與相連的脊椎 以及一個前肢 發現於中國甘肅省的新民堡群下層 25 這些標本是在清理處理前就被命名 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化石的處理過程時 頭顱骨遭到損毀 數個骨頭與全部牙齒消失 26 馬鬃山鸚鵡嘴龍的所屬地層還沒有經過年代測定 但可能屬於巴列姆階晚期到阿普第階之間 27 在2000年 保羅 塞里諾提出馬鬃山鸚鵡嘴龍是個疑名 因為沒有可與其他種作出區別的鑑定特徵 23 但近年的其他學者多認為 與其他種相比 馬鬃山鸚鵡嘴龍的口鼻部比例較長 而上頜骨有明顯的骨質隆起 往兩側與下緣突出 2 上頜骨的骨質龍起部目前已遺失 4 26 在化石化過程中 這個頭顱骨曾經遭到外力而變形 在過去曾被誤認是該種的特徵之一 26 在2010年 保羅 塞里諾再度提出馬鬃山鸚鵡嘴龍是個疑名 4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编辑 nbsp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頭部有多個角 是體型最大的種在1950年代 蘇聯古動物學家在西伯利亞科麥羅沃州的Shestakovo村 發現許多鸚鵡嘴龍的化石 在1990年代 兩個臨近的地點也發現鸚鵡嘴龍的化石 其中一個有數個完整骨骼化石 在2000年 俄羅斯古動物學家Alexei Voronkevich 亞歷山大 阿維里安諾夫 Alexander Averianov 等人將這些化石命名為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P sibiricus 28 但直到2006年 才有這些化石的完整研究 這些化石發現於伊列克組 Ilek Formation 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阿爾比階 其中有兩個接近完整 關節仍相連的骨骼 其他化石則關節脫落 來自於各種年齡層 2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是體型最大的種 模式標本的頭顱骨長約20 7公分 股骨長度為22 3公分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頭盾長於其他種 約是頭顱骨長度的15到18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眼睛周圍有許多角 每邊眶後骨有三個 而每塊眼瞼骨有一個 中國鸚鵡嘴龍的眶後骨也有類似 較小型的角 這可能是同源演化的結果 顴骨有明顯的顴角 顴骨與前上頜骨相接 中國鸚鵡嘴龍也有類似的特徵 代表牠們可能是近親 齒骨下緣有突出段落 與蒙古鸚鵡嘴龍 梅勒營鸚鵡嘴龍 有情鸚鵡嘴龍類似 古動物學家列出西伯利亞鸚鵡嘴龍與其他種的不同特徵 總計32個 其中有6個是西伯利亞鸚鵡嘴龍的獨有特徵 這些特徵多位於頭顱骨 頸部到骨盆之間的脊椎骨總共有23節 而其他種的頸部到骨盆之間脊椎骨 總共有21或22節 2 陸家屯鸚鵡嘴龍 编辑 nbsp 陸家屯鸚鵡嘴龍 是最原始 生存年代最早的一種在2006年 中國古動物學家周長付等人命名了陸家屯鸚鵡嘴龍 化石是4個頭顱骨 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陸家屯 屬於義縣組 26 陸家屯鸚鵡嘴龍的生存年代有些爭議 有些學者主張是1億2800萬年前的巴列姆階 29 另一派則主張是1億2500萬年前的阿普第階最早期 30 陸家屯鸚鵡嘴龍是已知最早的鸚鵡嘴龍 與鸚鵡嘴龍科的紅山龍生存於相同時期 兩者的化石都發現於同一地層 31 在2010年 保羅 塞里諾提出紅山龍 陸家屯鸚鵡嘴龍可能是同種動物 但由於紅山龍的化石過於稀少 因此仍將兩者暫定為不同種動物 4 nbsp 陸家屯鸚鵡嘴龍的顱骨陸家屯鸚鵡嘴龍的模式標本頭顱骨 長度為19公分 而最大型標本的頭顱骨長度為20 5公分 由此可知牠們的體型接近蒙古鸚鵡嘴龍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牠們的眼睛前方有個小孔 類似蒙古鸚鵡嘴龍 顴骨向兩側突出 始頭顱骨的寬度大於前後的長度 這點類似中國鸚鵡嘴龍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 大鸚鵡嘴龍也有寬顴骨 但是 陸家屯鸚鵡嘴龍沒有眶後骨的角 這點不同於中國鸚鵡嘴龍 大鸚鵡嘴龍 整體而言 陸家屯鸚鵡嘴龍有數個較原始的特徵 與牠們的較早生存年代符合 26 大鸚鵡嘴龍 编辑 nbsp 大鸚鵡嘴龍 有較大型的頭顱骨在2007年 保羅 賽里諾 趙喜進 Loren Brown 譚琳命名了大鸚鵡嘴龍 P major 種名意指牠們的大型頭顱骨 化石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與頭顱骨 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 接近陸家屯鸚鵡嘴龍的發現地點 32 在2008年 尤海魯等人研究大鸚鵡嘴龍的其他標本時 認為大鸚鵡嘴龍 陸家屯鸚鵡嘴龍是不同物種 3 大鸚鵡嘴龍的頭顱骨相當大 長度約是身體的30 長度 而蒙古鸚鵡嘴龍的頭顱骨 身體比例為30 頭顱骨的長度為20 3公分 而股骨的長度為19 7公分 大鸚鵡嘴龍比蒙古鸚鵡嘴龍的模式標本大 但仍小於蒙古鸚鵡嘴龍的最大型標本 大鸚嘴龍的口鼻部狹窄 顴骨的顴角長度 僅次於中國鸚鵡嘴龍 陸家屯鸚鵡嘴龍 新疆鸚鵡嘴龍 其他種的顴角往兩側突出 只有大鸚鵡嘴龍的顴角微向下彎 大鸚鵡嘴龍的齒骨下緣突出段落 類似梅勒營鸚鵡嘴龍 但較為明顯 32 大鸚鵡嘴龍 陸家屯鸚鵡嘴生存於相同環境 但陸家屯鸚鵡嘴龍的頭顱骨也很大 兩者的差異在於 大鸚鵡嘴龍的頭顱骨長而狹窄 陸家屯鸚鵡嘴龍的頭顱骨較寬 3 戈壁鸚鵡嘴龍 编辑在2009年 保羅 塞里諾 趙喜進 譚琳命名了最新種 戈壁鸚鵡嘴龍 P gobiensis 化石是在2001年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巴顏戈壁組 Bayan Gobi Formation 戈壁鸚鵡嘴龍是種小型鸚鵡嘴龍 身長約有1公尺 化石是一個頭顱骨 關節連接的部分身體骨骼 以及胃石 戈壁鸚鵡嘴龍有許多不同於其他種的明顯特徵 例如 眶後骨上有椎形角 眶後骨與顴骨接觸面有凹處 牙齒琺瑯質較厚 戈壁鸚鵡嘴龍 蒙古鸚鵡嘴龍生存於相同環境 33 未歸類標本 编辑目前有許多標本無法歸類於上述任何一種 或者還沒被建立為新種 目前都被標名為鸚鵡嘴龍的未命名種 Psittacosaurus sp 但這不代表這些化石是屬於相同種 9 目前在中國遼寧省義縣組發現了超過200個鸚鵡嘴龍的標本 其中有一個標本的背部具有管狀刺毛 這些標本大多數的保存狀況良好 其中某些化石已經被研究過 但還沒有被歸類於任何種 34 35 36 在2005年到2006年之間 蒙古古動物學家Bolortsetseg Minjin與蒙大拿州洛磯山博物館的傑克 霍納率領一個化石挖掘團隊 在蒙古發現了將近100個鸚鵡嘴龍的標本 這些新標本仍在進行化石的清潔處理中 還沒有進行正式的研究 分類 37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Xu Xing amp Zhao Xijin 1999 Psittacosaur fossils and their stratigraphical implications In Wang Y amp Deng T Ed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Pp 75 80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Averianov Alexander O Voronkevich Alexei V Leshchinskiy Sergei V amp Fayngertz Alexei V 2006 A ceratops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sibiricu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West Siberia Russia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 4 4 359 395 doi 10 1017 S1477201906001933 3 0 3 1 3 2 Hai Lu You Kyo Tanoue amp Peter Dodson 2008 New data on cranial anatomy of the ceratops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majo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3 2 183 196 4 00 4 01 4 02 4 03 4 04 4 05 4 06 4 07 4 08 4 09 4 10 Sereno Paul C 2010 Taxonomy cranial morph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parrot beaked dinosaurs Ceratopsia Psittacosaurus In Ryan Michael J Chinnery Allgeier Brenda J amp Eberth David A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Horned Dinosaurs The Royal Tyrrell Museum Ceratopsian Symposiu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21 58 ISBN 978 0 253 35358 0 Sereno Paul C 1997 Psittacosauridae In Currie Phil J amp Padian Kevin P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611 613 6 0 6 1 6 2 Brinkman Donald B Eberth David A Ryan M J amp Chen Peiji 2001 The occurrence of 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 Sereno and Chao 1988 in the Urho area Junggar basin Xinjiang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8 1781 1786 7 0 7 1 Osborn Henry F 1923 Two Lower Cretaceous dinosaurs of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95 1 10 Osborn Henry F 1924 Three new Theropoda Protoceratops zone Central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44 1 12 9 0 9 1 9 2 9 3 9 4 9 5 9 6 9 7 9 8 You Hailu amp Dodson Peter 2004 Basal Ceratopsia In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mp Osmo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478 493 Coombs Walter P 1982 Juvenile specimens of the ornithisch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Palaeontology 25 89 107 11 0 11 1 11 2 11 3 11 4 11 5 Russell Dale A amp Zhao Xijin 1996 New psittacosaur occurrences in Inner Mongoli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3 637 648 12 0 12 1 Osborn Henry F 1924 Psittacosaurus and Protiguanodon Two Lower Cretaceous iguanodonts from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27 1 16 Erickson Gregory M amp Tumanova Tatyana A 2000 Growth curve of 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Osborn Ceratopsia Psittacosauridae inferred from long bone histology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30 551 566 14 0 14 1 14 2 Young C C 1958 The dinosaur remains of Laiyang Shantung Palaeontologia Sinica Series C 16 53 159 15 0 15 1 Young C C 1931 On some new dinosaurs from western Suiyuan Inner Mongoli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1 259 266 16 0 16 1 16 2 16 3 16 4 Sereno Paul C 1990 New data on parrot beaked dinosaurs Psittacosaurus In Carpenter Ken amp Currie Philip J Eds Dinosaur Systematics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3 210 Zhao Xijin 1962 Concerning a new species of Psittacosaurus from Laiyang Shantung Vertebrata PalAsiatica 6 349 360 in Chinese Cheng Zhengwu 1983 Reptilia In The Mesozoic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Guyang Coal bearing Basin Nei Monggol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Beijing Geology Press Pp 123 136 in Chinese Sereno Paul C amp Zhao Xijin 1988 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 Ornithischia Ceratopsia a new psittac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8 353 365 20 0 20 1 Sereno Paul C Zhao Xijin Chang Zhengwu amp Rao Chenggang 1988 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Ornithischia Ceratopsia a new psittac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nor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8 366 377 Eberth David A Russell Dale A Braman D R amp Deino A L 1993 The age of the dinosaur bearing sediments at Tebch Inner Mongolia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0 2101 2106 22 0 22 1 Buffetaut Eric amp Suteethorn Varavudh 1992 A new species of the ornithisch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Thailand Palaeontology 35 801 812 23 0 23 1 Sereno Paul C 2000 The fossil record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pachycephalosaurs and ceratopsians from Asia In Benton Michael J Shishkin Mikhail A Unwin David M amp Kurochkin Evgeny N Eds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80 516 Buffetaut E amp Suteethorn V 2002 Remarks on Psittacosaurus sattayaraki Buffetaut amp Suteethorn 1992 a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Thailand Oryctos 4 71 73 Xu Xing 1997 A new psittacosaur Ps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 sp nov from Mazongshan area Gansu Province China In Dong Z Ed Sino Japanese Silk Road Dinosaur Expedition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Pp 48 67 26 0 26 1 26 2 26 3 26 4 Zhou Changfu Gao Keqin Fox Richard C amp Chen Shuihua 2006 A new species of Psittacosaurus Dinosauria Ceratops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Liaoning China Palaeoworld 15 100 114 Tang F Luo Z Zhou Z You H Georgi J A Tang Z amp Wang X 2001 Biostratigraphy and palaeoenvironment of the dinosaur bearing sediments in Lower Cretaceous of Mazongshan area Gansu Province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22 115 129 Leshchinskiy Sergei V Fayngertz Alexei V Voronkevich Alexei V Maschenko E N amp Averianov Alexander O 2000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hestakovo localities of Early Cretaceous vertebrates In Komarov A V Ed Materials of the Regional Conference of the Geologists of Siberia Far East and North East of Russia Tomsk GalaPress Pp 363 366 In Russian Wang S Hu H Li P amp Wang Y 2001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geologic age of Sihetun vertebrate assemblage in western Liaoning China evidence from Ar Ar dating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17 663 668 Yang Wei Li Shuguang amp Jiang Baoyu 2007 New evidence for Cretaceous age of the feathered dinosaurs of Liaoning zircon U Pb SHRIMP dating of the Yixian Formation in Sihetun northeast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06 05 011 You Hailu amp Xu Xing 2005 An adult specimen of Hongshanosaurus houi Dinosauria Psittacosaurida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79 2 198 173 32 0 32 1 Sereno Paul C Zhao Xijin Brown Loren amp Tan Lin 2007 New psittacosaurid highlights skull enlargement in horned dinosau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2 2 275 284 Sereno Paul C Zhao Xijin Tan Lin 2010 A new psittacosaur from Inner Mongolia and the parrot lik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sittacosaur skull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77 1679 199 209 Mayr Gerald Peters D Stephan Plodowski Gerhard amp Vogel Olaf 2002 Bristle like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at the tail of the horned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Naturwissenschaften 89 361 365 Meng Qingjin Liu Jinyuan Varrichio David J Huang Timothy amp Gao Chunling 2004 Parental care in an ornithischian dinosaur Nature 431 145 146 Lu Junchang Kobayashi Yoshitsugu Lee Yuong Nam amp Ji Qiang 2007 A new Psittacosaurus Dinosauria Ceratopsia specimen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the first pathological psittacosaurid Cretaceous Research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06 08 005 published online MSU Mongolian paleontologists find 67 dinosaurs in one week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Evelyn Boswell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News Service 13 September 2006 Accessed 5 May 2007 外部連結 编辑鸚鵡龍志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角龍下目的各屬簡介與演化樹 Thescelosaurus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鸚鵡嘴龍屬的種 amp oldid 6303003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