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批判

大批判指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大陆的一类批评、谴责式政治活动的通称。

来由 编辑

批判”一词来源于德语词Kritik(英语:criticism)。在康德那里,批判是扬弃和理解、超越(否定)和熔铸(保留),“彻底的检讨、反省”,“独立于所有经验去追求一切知识的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它主张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查。其本意包含有分析、探讨、评价、判断等多方面内容,可以偏于肯定性的,也可以偏于否定性的,或两者兼有;否定性的也可引申为批评、谴责的意思。词性为中性的。王国维译为“批评”,胡适译为“评判”,北京大学胡仁源译为“批判”,贺麟译作“论衡”。后来“批判”成为公认共用的定名译法。

本质 编辑

大批判实际上是以权力为背景、倚仗而非以事实、逻辑为归依的政治审判、裁断。“批判”被冠以“大”的词头(政治运动要“大搞”,阶级斗争要“大抓”,生产速度要“大上”,人民公社要“大办”,钢铁要“大炼”——已经成为一种修辞、思维定式),使它超出说理、论理范畴,成了用阶级斗争眼光看待一切,情绪化、非理性的政治斗争、群众运动。

有人把它的特征概括为:群众运动,一哄而上,乱拳锤打,践踏说理的基本规则;不顾批判对象的实际,断章取义,深文周纳,无限上纲,甚至随意虚构对象文本,怎么耸人听闻怎么编造;以政治正确(“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敌我界限为判断标准,不用事实和逻辑讲道理,以人划线,权势压人(1949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社论将胡适、傅斯年钱穆定性为“反动文人学者”,1955年定胡风为反革命集团的也是毛泽东);不容申辩,哪怕顺着批判势头的自我贬损也被认定“假检讨真反扑”,越批判调子越高,必欲打倒为止。

发展经过 编辑

1957年反右运动中成为“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的核心“大批判”,其表现形式是批判斗争(简称批斗)。在基层单位对判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进行批斗,除了“乱扣大帽子”(对领导有意见就是反党)的政治审判,还伴之以辱骂、体罚。挨批者只能唯唯诺诺、丑化自己。甚至在报刊广播媒体出现上万人同声的口诛笔伐。

作为政治化的话语方式,大批判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就已经成型、普及,较著名的计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1957)、对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批判(1965)等5次大批判(见周扬《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 ——1965年11月29日 在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66年1月1日)。

文革时期十六条把大批判规定为文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斗批改的主要阶段,两报一刊甚至专门发了社论《抓紧革命大批判》(1969年8月25日)。并把它确定为文科大学的教改方向和内容。大批判被加上“革命”的定语后,更加恶性发展到打倒一切、以言杀人的地步。虽然语气、措辞、逻辑、分析方法、视角与文革前一样,但大批判的战场由报刊、学术转向社会生活,对象指向从官员到历次运动挨整者、普通百姓,战线散乱,到处开花,除了无产阶级司令部本身无人可以幸免。今天批判人,明天被批判。阶级斗争的敌情观念成为左右大批判方向的神经质主宰。大批判在当时实际上为政治上的前面整肃清算提供民意—舆论合法性支撑。典型的有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和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批三家村、批周扬、批陶铸的文章)。

群众性大批判的战场由报刊、学术转向社会生活,被暴力化的大批判直接成为政治运动本身,大字报、大辩论、声讨通电、传单标语口号漫天飞,高帽子、黑牌、批斗砸烂了国家行政机器。天下大乱。甚至形成各说各话的群众性派别组织(大字报、大批判的文斗成为日后武斗的前期准备),看似这一切出于自发,其实仍然是使用着统一的官方意识形态(指责对方背叛“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仍然听命于中央集权——中央文革指示、两报一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的联名通令指挥、控制着一切。清理阶级队伍、整党时人人过关的斗私随时可以迅速发展到批修,再没有人民内部与敌我矛盾的明确界限。

1970年代大批判出现正规化趋势,各级党政机构都设有专业的大批判组。其中最著名大批判组的有梁效(清华、北大两校)、罗思鼎(上海市委)、池恒(《红旗》杂志)、唐晓文(中共中央党校)、初澜(文化部)、洪广思(北京市委)等。他们不但通过“评法批儒”、“全面专政”等意识形态美容术,为造成文革社会震荡的政策修补合法化,而且给邓小平收拾残局的整顿制造麻烦,使震动进一步制度化。

反思 编辑

后文革时期,人们清算这一话语方式时,认为它是“文艺以至整个思想战线上的‘打砸抢’”;把不讲道理、权势(政治权力、话语权力)唬人、唯我正确(革命)、泛道德化的说话/论证方式,称之为“大批判”。其中有愤怒、轻蔑、无奈和残留的恐惧。坚持一元化真理观的排他性论证,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大批判基因。而明火执仗地以大批判相标榜的多半是用戏拟方式开玩笑,以加强修辞效果,吸引受众眼球。

参考资料 编辑

  • 陈兆福《一词之译 七旬 半世纪(之一)[失效連結]》,载《博览群书》
  • 李评《彻底否定“大批判”》,198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 申涛声《“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急先锋 ——清算原上海市委写作组的反革命罪行》,197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大批判,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1年2月23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21年2月23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这篇条目,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2月2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1年2月23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21年2月23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这篇条目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2月2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大批判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大批判指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大陆的一类批评 谴责式政治活动的通称 目录 1 来由 2 本质 3 发展经过 4 反思 5 参考资料来由 编辑 批判 一词来源于德语词Kritik 英语 criticism 在康德那里 批判是扬弃和理解 超越 否定 和熔铸 保留 彻底的检讨 反省 独立于所有经验去追求一切知识的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 它主张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查 其本意包含有分析 探讨 评价 判断等多方面内容 可以偏于肯定性的 也可以偏于否定性的 或两者兼有 否定性的也可引申为批评 谴责的意思 词性为中性的 王国维译为 批评 胡适译为 评判 北京大学胡仁源译为 批判 贺麟译作 论衡 后来 批判 成为公认共用的定名译法 本质 编辑大批判实际上是以权力为背景 倚仗而非以事实 逻辑为归依的政治审判 裁断 批判 被冠以 大 的词头 政治运动要 大搞 阶级斗争要 大抓 生产速度要 大上 人民公社要 大办 钢铁要 大炼 已经成为一种修辞 思维定式 使它超出说理 论理范畴 成了用阶级斗争眼光看待一切 情绪化 非理性的政治斗争 群众运动 有人把它的特征概括为 群众运动 一哄而上 乱拳锤打 践踏说理的基本规则 不顾批判对象的实际 断章取义 深文周纳 无限上纲 甚至随意虚构对象文本 怎么耸人听闻怎么编造 以政治正确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的敌我界限为判断标准 不用事实和逻辑讲道理 以人划线 权势压人 1949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社论将胡适 傅斯年 钱穆定性为 反动文人学者 1955年定胡风为反革命集团的也是毛泽东 不容申辩 哪怕顺着批判势头的自我贬损也被认定 假检讨真反扑 越批判调子越高 必欲打倒为止 发展经过 编辑1957年反右运动中成为 大鸣 大放 大字报 大辩论 四大的核心 大批判 其表现形式是批判斗争 简称批斗 在基层单位对判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进行批斗 除了 乱扣大帽子 对领导有意见就是反党 的政治审判 还伴之以辱骂 体罚 挨批者只能唯唯诺诺 丑化自己 甚至在报刊广播媒体出现上万人同声的口诛笔伐 作为政治化的话语方式 大批判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就已经成型 普及 较著名的计有对电影 武训传 的批判 1951 对 红楼梦 研究 的批判 1954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1955 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 1957 对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批判 1965 等5次大批判 见周扬 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 1965年11月29日 在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1966年1月1日 文革时期十六条把大批判规定为文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斗批改的主要阶段 两报一刊甚至专门发了社论 抓紧革命大批判 1969年8月25日 并把它确定为文科大学的教改方向和内容 大批判被加上 革命 的定语后 更加恶性发展到打倒一切 以言杀人的地步 虽然语气 措辞 逻辑 分析方法 视角与文革前一样 但大批判的战场由报刊 学术转向社会生活 对象指向从官员到历次运动挨整者 普通百姓 战线散乱 到处开花 除了无产阶级司令部本身无人可以幸免 今天批判人 明天被批判 阶级斗争的敌情观念成为左右大批判方向的神经质主宰 大批判在当时实际上为政治上的前面整肃清算提供民意 舆论合法性支撑 典型的有毛泽东 炮打司令部 戚本禹 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和姚文元 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 批三家村 批周扬 批陶铸的文章 群众性大批判的战场由报刊 学术转向社会生活 被暴力化的大批判直接成为政治运动本身 大字报 大辩论 声讨通电 传单标语口号漫天飞 高帽子 黑牌 批斗砸烂了国家行政机器 天下大乱 甚至形成各说各话的群众性派别组织 大字报 大批判的文斗成为日后武斗的前期准备 看似这一切出于自发 其实仍然是使用着统一的官方意识形态 指责对方背叛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仍然听命于中央集权 中央文革指示 两报一刊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的联名通令指挥 控制着一切 清理阶级队伍 整党时人人过关的斗私随时可以迅速发展到批修 再没有人民内部与敌我矛盾的明确界限 1970年代大批判出现正规化趋势 各级党政机构都设有专业的大批判组 其中最著名大批判组的有梁效 清华 北大两校 罗思鼎 上海市委 池恒 红旗 杂志 唐晓文 中共中央党校 初澜 文化部 洪广思 北京市委 等 他们不但通过 评法批儒 全面专政 等意识形态美容术 为造成文革社会震荡的政策修补合法化 而且给邓小平收拾残局的整顿制造麻烦 使震动进一步制度化 反思 编辑后文革时期 人们清算这一话语方式时 认为它是 文艺以至整个思想战线上的 打砸抢 把不讲道理 权势 政治权力 话语权力 唬人 唯我正确 革命 泛道德化的说话 论证方式 称之为 大批判 其中有愤怒 轻蔑 无奈和残留的恐惧 坚持一元化真理观的排他性论证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大批判基因 而明火执仗地以大批判相标榜的多半是用戏拟方式开玩笑 以加强修辞效果 吸引受众眼球 参考资料 编辑陈兆福 一词之译 七旬 半世纪 之一 失效連結 载 博览群书 李评 彻底否定 大批判 1984年9月21日 人民日报 申涛声 四人帮 篡党夺权的急先锋 清算原上海市委写作组的反革命罪行 1977年10月27日 人民日报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批判 amp oldid 7816456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