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陳伯陶

陳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華[1]子礪[2],號九龍真逸[3],別署礪道人九龍山人,晚更名永燾廣東東莞縣(今東莞市中堂鎮鳳涌鄉人。 清末政治人物、學者。光緒十八年探花及第。官至江寧提學使,署布政使。清亡後以遺老自況,移居香港

陳伯陶

陳伯陶朝服像


大清江寧提學使署布政使
籍貫 廣東東莞縣中堂鎮鳳涌鄉
族裔 漢族
諡號 文良
出生 咸豐五年(1855年)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縣城
逝世 民國十九年(1930年)
 英屬香港九龍城
出身
  • 光緒元年秀才
  • 光緒五年廣東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
  •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探花

生平 编辑

陳伯陶之父陳銘珪為咸豐二年(1852年)副貢咸豐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陳伯陶生於東莞縣城家中。五歲啟蒙,六歲時,其父故交、學者陳澧主講東莞石龍的龍溪書院,陳伯陶拜陳澧為師,後來其經學詞章受陳澧影響頗大。十歲,通曉五經光緒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緒五年(1879年)中解元廣東鄉試考取第一名)。 [4]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賜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等職。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陳伯陶外派往雲南、貴州、山東出任鄉試副考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天津,陳伯陶攜眷返回東莞安頓妥當後,隨即趕赴西安追隨慈禧太后光緒帝。《辛丑條約》簽訂後,陳伯陶跟隨光緒帝回京,並入值南書房行走,充當皇帝的近身文學侍從。南書房行走雖無實務,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嚮往的榮譽;事實上陳伯陶後來亦非常緬懷這段在皇帝身邊的歲月。

光緒三十二年,陳伯陶外調江寧提學使,開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他曾經到日本考察教育發展,回國後在南京推廣實業高等學堂。他創辦了方言學堂和暨南學堂;前者是外語學校,後者是華僑學校,亦即暨南大學的前身。

光緒三十四年,陳伯陶遷任江寧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際,光緒帝遽然去世。陳伯陶受此打擊,復見政局日漸緊張,遂於宣統二年棄官回歸東莞。

宣統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發的同年,陳伯陶出任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武昌起義後,廣東變天,革命軍一度包圍東莞陳宅,陳伯陶於是攜眷逃往香港紅磡暫避。未幾宣統遜位,陳伯陶遂遷往九龍城,打算以此地為長居之所,並以秦朝東陵侯召平於秦亡後種瓜自給的典故,署其小樓名為「瓜廬」,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

陳伯陶來港後不剪辮,不易服,以前清遺老面目示人;又自號「九龍真逸」,決心以隱逸度其餘生。其間龍濟光入主廣東,曾力邀陳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設廣東省志局為名,請其主持修志。陳伯陶始終不為所動,堅拒不就;反而應東莞同鄉葉湘南之邀,就地於九龍設局纂修《東莞縣志》。六年後志書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書一百卅十餘萬字,於時堪稱巨著。

《東莞縣志》是陳伯陶的專業製作,頗得學界好評。他又著手編纂宋元以來廣東遺民傳記資料,寫成《勝朝粵東遺民錄》、《宋東莞遺民錄》、《元廣東遺民錄》、《明東莞三忠傳》等書,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

1922年溥儀大婚,陳伯陶攜一萬元巨款入京祝賀,以盡為臣之禮。陳伯陶去國多年後重回昔日入值的南書房,感慨萬分,不勝唏噓。

陳伯陶隱居的九龍城,曾經是南宋末二帝的棲身之所。此地有宋王台侯王廟兩處遺址;前者為紀念二帝而設,後者則來歷不詳。此段亡國史事不但惹起陳伯陶的遺民思緒,更引起其尋根探低的興趣,最後考訂侯王乃宋末楊淑妃親弟楊亮節。未幾港府計劃收回宋王台遺址轉售,事件為一眾遺老上書陳情勸止;結果港府不但撤回計劃,更容許遺老於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為屏護。風波平息後,陳伯陶特此撰寫《九龍宋王台新築石垣記》以表慶賀。陳伯陶不時邀約遺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國之思。

陳伯陶一生埋首經籍,著述甚豐。來港之前曾經參與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兩傳;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遺民傳記之外,尚有《瓜廬文剩》、 《瓜廬詩剩》、《孝經說》、《袁督師遺稿》、《東江考》等多種。另外,陳伯陶亦不忘薪傳後代,與一眾遺老於學海書樓設壇講學,光大孔門事業。

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陳伯陶親題對聯誌慶。其聯云:「遵海而來杯渡情依中國土,高山仰止韓公名重異邦人」,對金文泰來港主政頗有讚許之意。

1930年8月20日,陳伯陶卒於香港九龍城寓所。溥儀聞訊後賜予謚號「文良」,為遺老一生畫上圓滿句號。[5] 女婿乃淩鴻勛之侄駐牙買加特命全權大使淩崇熙 (Samuel C.H. Ling)。

著述 编辑

陈伯陶著述甚多,主要有:

  • 《孝经说》三卷
  • 《胜朝粤东遗民录》四卷
  • 《宋东莞遗民录》二卷
  • 《明季东莞五忠传》二卷
  • 《袁督师遗稿》三卷
  • 《東莞縣志》九十八卷等
  • 《宋臺秋唱》一卷
  • 《瓜廬詩賸》四卷
  • 《瓜廬文賸》四卷
  • 《沙田志》四卷

參考文獻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 ,913
  2. ^ 清代職官年表 ,4冊 ,3223
  3. ^ 廣清碑傳集 ,17卷 ,1159-1160
  4. ^ 《清秘述聞續·卷八》
  5. ^ am730 劉智鵬 香港人香港史 - 陳伯陶──寓居九龍城的前清探花 2011年12月08日, 2011年12月09日, 2011年12月15日

書目 编辑

  • (清)法式善等,《清秘述聞三種》,中華書局,清代史料筆記叢刊,ISBN:ISBN 7101017428

外部链接 编辑

陳伯陶, 关于名为九龙山人的其他人物, 請見, 九龙山人, 1855年, 1930年, 字象華, 子礪, 號九龍真逸, 別署礪道人, 九龍山人, 晚更名永燾, 廣東東莞縣, 今東莞市, 中堂鎮鳳涌鄉人, 清末政治人物, 學者, 光緒十八年探花及第, 官至江寧提學使, 署布政使, 清亡後以遺老自況, 移居香港, 朝服像大清江寧提學使署布政使籍貫, 廣東東莞縣中堂鎮鳳涌鄉族裔, 漢族諡號, 文良出生, 咸豐五年, 1855年,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縣城逝世, 民國十九年, 1930年, 英屬香港九龍城出身光緒元年秀才. 关于名为九龙山人的其他人物 請見 九龙山人 陳伯陶 1855年 1930年 字象華 1 子礪 2 號九龍真逸 3 別署礪道人 九龍山人 晚更名永燾 廣東東莞縣 今東莞市 中堂鎮鳳涌鄉人 清末政治人物 學者 光緒十八年探花及第 官至江寧提學使 署布政使 清亡後以遺老自況 移居香港 陳伯陶陳伯陶朝服像大清江寧提學使署布政使籍貫 廣東東莞縣中堂鎮鳳涌鄉族裔 漢族諡號 文良出生 咸豐五年 1855年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縣城逝世 民國十九年 1930年 英屬香港九龍城出身光緒元年秀才 光緒五年廣東鄉試第一名舉人 解元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 探花 目录 1 生平 2 著述 3 參考文獻 3 1 注釋 3 2 書目 4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陳伯陶之父陳銘珪為咸豐二年 1852年 副貢 咸豐五年 1855年 三月十七日 陳伯陶生於東莞縣城家中 五歲啟蒙 六歲時 其父故交 學者陳澧主講東莞石龍的龍溪書院 陳伯陶拜陳澧為師 後來其經學詞章受陳澧影響頗大 十歲 通曉五經 光緒元年 1875年 中秀才 光緒五年 1879年 中解元 廣東鄉試考取第一名 4 光緒十八年 1892年 壬辰科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 探花 賜進士及第 任翰林院編修 文淵閣校理 武英殿協修等職 光緒二十一年 1895年 陳伯陶外派往雲南 貴州 山東出任鄉試副考官 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八國聯軍攻陷天津 陳伯陶攜眷返回東莞安頓妥當後 隨即趕赴西安追隨慈禧太后和光緒帝 辛丑條約 簽訂後 陳伯陶跟隨光緒帝回京 並入值南書房任行走 充當皇帝的近身文學侍從 南書房行走雖無實務 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嚮往的榮譽 事實上陳伯陶後來亦非常緬懷這段在皇帝身邊的歲月 光緒三十二年 陳伯陶外調江寧提學使 開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 他曾經到日本考察教育發展 回國後在南京推廣實業高等學堂 他創辦了方言學堂和暨南學堂 前者是外語學校 後者是華僑學校 亦即暨南大學的前身 光緒三十四年 陳伯陶遷任江寧布政使 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際 光緒帝遽然去世 陳伯陶受此打擊 復見政局日漸緊張 遂於宣統二年棄官回歸東莞 宣統三年 亦即辛亥革命爆發的同年 陳伯陶出任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 武昌起義後 廣東變天 革命軍一度包圍東莞陳宅 陳伯陶於是攜眷逃往香港紅磡暫避 未幾宣統遜位 陳伯陶遂遷往九龍城 打算以此地為長居之所 並以秦朝東陵侯召平於秦亡後種瓜自給的典故 署其小樓名為 瓜廬 以示效忠清廷 不事二朝 陳伯陶來港後不剪辮 不易服 以前清遺老面目示人 又自號 九龍真逸 決心以隱逸度其餘生 其間龍濟光入主廣東 曾力邀陳伯陶出山佐政 又以設廣東省志局為名 請其主持修志 陳伯陶始終不為所動 堅拒不就 反而應東莞同鄉葉湘南之邀 就地於九龍設局纂修 東莞縣志 六年後志書98卷修成 另附 沙田志 四卷 全書一百卅十餘萬字 於時堪稱巨著 東莞縣志 是陳伯陶的專業製作 頗得學界好評 他又著手編纂宋元以來廣東遺民傳記資料 寫成 勝朝粵東遺民錄 宋東莞遺民錄 元廣東遺民錄 明東莞三忠傳 等書 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 1922年溥儀大婚 陳伯陶攜一萬元巨款入京祝賀 以盡為臣之禮 陳伯陶去國多年後重回昔日入值的南書房 感慨萬分 不勝唏噓 陳伯陶隱居的九龍城 曾經是南宋末二帝的棲身之所 此地有宋王台及侯王廟兩處遺址 前者為紀念二帝而設 後者則來歷不詳 此段亡國史事不但惹起陳伯陶的遺民思緒 更引起其尋根探低的興趣 最後考訂侯王乃宋末楊淑妃親弟楊亮節 未幾港府計劃收回宋王台遺址轉售 事件為一眾遺老上書陳情勸止 結果港府不但撤回計劃 更容許遺老於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為屏護 風波平息後 陳伯陶特此撰寫 九龍宋王台新築石垣記 以表慶賀 陳伯陶不時邀約遺民雅士 聚集其上酬唱互答 以寄故國之思 陳伯陶一生埋首經籍 著述甚豐 來港之前曾經參與纂修 清史稿 儒林 和 文苑 兩傳 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遺民傳記之外 尚有 瓜廬文剩 瓜廬詩剩 孝經說 袁督師遺稿 東江考 等多種 另外 陳伯陶亦不忘薪傳後代 與一眾遺老於學海書樓設壇講學 光大孔門事業 1929年青山寺 香海名山 牌坊落成 陳伯陶親題對聯誌慶 其聯云 遵海而來杯渡情依中國土 高山仰止韓公名重異邦人 對金文泰來港主政頗有讚許之意 1930年8月20日 陳伯陶卒於香港九龍城寓所 溥儀聞訊後賜予謚號 文良 為遺老一生畫上圓滿句號 5 女婿乃淩鴻勛之侄駐牙買加特命全權大使淩崇熙 Samuel C H Ling 著述 编辑陈伯陶著述甚多 主要有 孝经说 三卷 胜朝粤东遗民录 四卷 宋东莞遗民录 二卷 明季东莞五忠传 二卷 袁督师遗稿 三卷 東莞縣志 九十八卷等 宋臺秋唱 一卷 瓜廬詩賸 四卷 瓜廬文賸 四卷 沙田志 四卷參考文獻 编辑注釋 编辑 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 913 清代職官年表 4冊 3223 廣清碑傳集 17卷 1159 1160 清秘述聞續 卷八 am730 劉智鵬 香港人香港史 陳伯陶 寓居九龍城的前清探花 2011年12月08日 2011年12月09日 2011年12月15日 書目 编辑 清 法式善等 清秘述聞三種 中華書局 清代史料筆記叢刊 ISBN ISBN 7101017428 外部链接 编辑陳伯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研院史語所 陈伯陶故居 永久失效連結 清末探花陈伯陶其人其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陳伯陶 amp oldid 7090180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