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愛德華·利奧波德·冯·俾斯麦(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申豪森公爵(Graf von Bismarck-Schönhausen;1865年),俾斯麥親王(Fürst von Bismarck;1871年),勞恩堡公爵Herzog zu Lauenburg;1890年)[註 1]。出生於德意志邦聯申豪森英语Schönhausen,逝世於奧米勒弗里德里希斯魯英语Friedrichsruh。於1867年至1871年出任北德意志邦聯首相英语Bundeskanzler (Norddeutscher Bund)。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時成為德意志帝國首相英语Reichskanzler,直至1890年辭職告終。

奥托·冯·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
1881年的俾斯麦
第1任德意志帝国首相
任期
1871年3月21日-1890年3月20日
君主威廉一世
腓特烈三世
威廉二世
前任职位创立
继任列奥·冯·卡普里维
普鲁士王国首相
任期
1873年11月9日-1890年3月20日
君主威廉一世
腓特烈三世
威廉二世
前任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
继任列奥·冯·卡普里维
任期
1862年9月23日-1873年1月1日
君主威廉一世
前任阿道夫,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亲王
继任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
北德意志邦联首相
任期
1867年7月1日-1871年3月21日
君主威廉一世
前任职位创立
继任职位废除
普鲁士王国外交大臣
任期
1862年11月23日-1890年3月20日
前任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施托夫
继任列奥·冯·卡普里维
个人资料
出生(1815-04-01)1815年4月1日
 普魯士王國薩克森省施滕達爾阿爾特馬克申豪森德语Schönhausen (Elbe)
(今 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申豪森堡德语Schloss Schönhausen (Altmark)
逝世1898年7月30日(1898歲-07-30)(83歲)
 德意志帝國弗里德里希斯鲁英语Friedrichsruh
(今 德國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奥米勒
政党
配偶乔安娜·冯·普特卡默德语Johanna von Puttkamer
母校哥廷根大学
柏林大学
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1]
宗教信仰信义宗
签名

作為一名政治人物,他首先為普魯士地區以容克階級為主的保守派利益發聲,並成為他們的代表,藉此拓展自己的名聲。隨後在保守時代德语Reaktionsära中成為一名外交官。1862年普魯士憲政危機德语Preußischer Verfassungskonflikt期間,他被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在與自由派的鬥爭中,俾斯麥無視議會的存在,在1864年到1866年間連續對丹麥奧地利開戰,讓普魯士為主的小德意志方案變成德國問題的解答。藉由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戰爭,他促使了德意志帝國成立

作為首相,俾斯麥為新生的德意志帝國制定了許多新穎的政策,尤其是其「鐵血政策」,更因此被史學家和人們稱作「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軍人的鮮血,可指戰爭)。於1862年至1890年(於1873年短暫中斷)擔任普魯士首相,為德意志帝國貢獻良多。對外他致力於歐洲的權力平衡德语Bündnispolitik Otto von Bismarcks。俾斯麦在1861年掌權後,其國內政策可以粗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與溫和派自由主義者結盟,並推行許多政治改革,包括引入民事婚姻等,以此與天主教會相對抗。1870年開始,俾斯麥開始與自由主義者劃清界線,轉向實施保護政策德语Schutzzollpolitik經濟干預政策,並建立社會保險系統。在1880年代時,更推動社會黨人法壓制社會主義者。

俾斯麥與1888年登基的威廉二世,一直有著諸多不合,使得俾斯麥在1890年被後者解職下台。卸下首相職務的俾斯麥,在政治上仍佔有一席之地,並常常批評其後繼者的政策。此外,他為自己撰寫了名為《回憶與思考德语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的自傳,裡面描述了他記憶中,自己為德國還有德國人民的諸多貢獻,以及自己會不斷地為德國和德國人民做出貢獻。

一直到20世紀中葉,史學家對俾斯麥的評價一直都是相當正面,或多或少體現了其理想化民族主義者的特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對俾斯麥的批評開始出現,認為德國民主發展的失敗,以及德意志帝國不正確的國家結構,俾斯麥都脫離不了關係。近幾年對俾斯麥的評論,逐漸跳脫這種兩極化的對比,開始平等的探討於其政策的成就和缺點,並將之與當代的政治結構和進程相對比。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偉大的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少年時期

 
1836年,21歲的俾斯麥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省施滕達爾內,阿爾特馬克小鎮申豪森德语Schönhausen (Elbe)(今處於薩克森-安哈特州)的申豪森堡德语Schloss Schönhausen (Altmark)。其父名為斐迪南·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1771–1845),是一位地主、傳統容克,以及退休騎兵上尉德语Rittmeister,母親則名為威廉明妮·露易絲·門肯(Wilhelmine Luise Mencken,1789–1839)。俾斯麥的父親為俾斯麥家族英语House of Bismarck的一員,俾斯麥家族自18世紀便已存在。一個世紀以來,俾斯麥家族在後波美拉尼亞諾加德郡德语Landkreis Naugard擁有3處房產和土地。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自小生活在中產階級的家庭,其父阿納斯塔修斯·路德維希·門肯德语Anastasius Ludwig Mencken腓特烈二世的內閣秘書,而門肯家族曾孕育出數位學者和政府高官。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的哥哥和一個妹妹。哥哥名為伯恩哈特·馮·俾斯麥德语Bernhard von Bismarck(1810-1893),後來也擔任多個行政首長職位[3][4][5]。妹妹則叫做瑪文娜·馮·俾斯麥(Malwine von Bismarck)。1816年,俾斯麥一家搬遷至位於斯德丁(現斯塞新)東北方、波美拉尼亞奈弗夫(Kniephof;現波蘭柯納澤沃英语Konarzewo, Goleniów County)的莊園,當時該地屬於後波美拉尼亞。俾斯麥的童年就在該地的田園中度過[6]

一般人會因為俾斯麥著戎裝的樣子,而認為俾斯麥是典型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魯士容克。其實不然,俾斯麥所受的教育水平相當高,且學識豐富,見聞廣博,更精通或理解英語、法語、義大利語、波蘭語以及俄語等多國語言[7]

父母親差異極大的出身背景,給俾斯麥的社會化過程帶來極大的影響。俾斯麥繼承了父親身為俾斯麥家族一員的驕傲,他的母親除了賦予他機敏的頭腦、三思而後行的能力,更給了他敏捷的語言能力,使俾斯麥有能力跳脫出家族背景的框架。也因為他的母親,俾斯麥才能接受到類似文化市民階級德语Bildungsbürgertum子女所受的教育,而非鄉村紳士(Landedelmann;居住在鄉村地區的貴族或名流)的教育。俾斯麥的母親使他不只能扮演好容克的角色,更能投身從事公共事務。但是面對母親的嚴厲教導,俾斯麥自己寫道,自己在家中與父母相處時,從未感到歸屬感。俾斯麥對母親始終有層隔閡,不如他對父親的親愛之情[3][4][5]

俾斯麥小學時就讀於約翰·恩斯特·普拉曼英语Johann Ernst Plamann創建的小學[8],中學時則先後就讀腓特烈-威廉(Friedrich-Wilhelm)中學和格勞·恩克洛斯英语Evangelisches Gymnasium zum Grauen Kloster中學。

1832年,未滿17歲的俾斯麥便入讀了哥廷根大學。然而,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並染上很多惡習,曾与同学作过27次決鬥。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1833-35),但仍然沒有滿意。1838年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作為後備軍參加軍訓時,進入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學習農業。[9]

在哥廷根時,俾斯麥與美國學生、後來的美國歷史學家和外交約翰·洛斯羅普·莫特利成為好友。後來此人在1839年寫作的小說《莫頓的希望,或鄉下人的記憶》(Morton's Hope, or the Memoirs of a Provincial)中說俾斯麥當時魯莽而古怪,但卻是一個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輕人。[10]且求学时启,显现俾沖动好斗性格,常找同学斗剑,以致脸被刀划伤,终生脸留一刀疤,雖然俾斯麥畢業後成為了律師,但他並不甘於此,於是投考公務員,當上了一個小書記

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兩人訂婚,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聘金,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並訂婚,但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可是他並不滿意這種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政治生涯

議員生涯

 
1847年,32歲的俾斯麥

這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象。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麥當時只有32歲。[11][12]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該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德意志1848年革命爆發,普魯士國王被俘。[13] 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他遇上了已經逃往英格蘭的威廉親王的妻子奥古斯塔,後者打算將其子腓特烈扶上王位,但奧古斯塔沒有接受俾斯麥的幫助。[14] 俾斯麥最初的設想是動員自己領地內的農民參軍勤王[15] 但到達柏林後,上級只讓他為軍隊提供補給。[16]

1849年俾斯麥被選入新的普魯士州議會(Preußischer Landtag),當時他的立場是「反德意志統一」。隨後他當上了埃爾福特議會(Erfurt Parliament)的普魯士代表,但其目的仍然是阻撓德意志統一的進行。最終該議會因為無法得到德意志最大的兩個組成部分,即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支持而以失敗告終。

外交官生涯

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做了8年。[17] 他在邦聯議會中與議長國奧地利針鋒相對,多次阻礙奧地利推動不同法案與預算。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俄羅斯向鄂圖曼帝國宣戰,英法為防止俄國擴張而支持鄂圖曼對俄羅斯宣戰,而奧地利打算與英法一起參戰,但由於奧地利財政壓力很大,於是希望在議會中通過令邦聯參戰,使各小國共同負擔軍費,俾斯麥立即串聯各小國共同杯葛修改奧地利的原議案,結果議案在大幅修改下通過,未能成功把邦國拉進參戰中。結果奧地利沒有正式參戰,雖然成功爭取簽署巴黎條約,不過英法不滿奧地利沒有參戰,而俄羅斯與奧地利從此反目,神聖同盟崩潰。結果令奧地利被孤立起來。而俄國則與反對參戰的普魯士走得很近。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即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只當內相,故此並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1862年的擔任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發表「鐵血演說」:“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18]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麥則回應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統一戰爭

 
德國統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麥、羅恩、毛奇

普丹戰爭(丹麥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1863年石勒苏益格波蘭革命中被納入丹麥。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為普奧戰爭作好準備。

在1861年,丹麥国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这兩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和約》中,規定丹麥放棄两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苏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尔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計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普奧戰爭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意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意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地利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對於普魯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滅奧地利,而是將奧地利逐出德意志邦聯,並且讓其作為抵擋俄國西進的屏障。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地利的良好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普法戰爭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俾斯麦為衣着白色者。巴登大公立于威廉身后,领衔欢呼。时为储君的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立于其父加冕德意志皇帝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右侧。安东·冯·维尔纳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色當會戰中,普軍戰勝法軍,拿破侖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中登基,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後期政治生涯

 
俾斯麥的辦公室

雖然德意志統一了,但俾斯麥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因此他採行內、外兩種態度理政。在德意志帝國內,他依然保持高壓強橫的作風,打壓天主教勢力與左派勞工;國外方面,他避免樹立外敵,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表現出與過往「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態和風格。

國內問題

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反社會主義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只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國外問題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国締結「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結果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匈,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而自稱「誠實經紀人」。這使得俄國成了大輸家,导致德俄關係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俾斯麥隨即與奧匈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意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退出政壇

1888年3月9日(三帝之年),90歲的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三世繼位,但在位99日就病故(故稱百日皇帝)。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已執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權力鬥爭後,俾斯麥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結束30年執政。

逝世

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該書的精確性飽受質疑,俾斯麥將各個歷史事件渲染地過度戲劇性,而且總是將其中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

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壽83歲。俾斯麥離世后不久,俾斯麥的政敵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勢力,改革從此終止,德國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軍國主義,最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头衔和称号

  • 1815年4月1日 - 1865年: 容克 奥托·冯·俾斯麦
  • 1865年–1871年: 高贵出身的 俾斯麦-顺豪森的奥托伯爵
  • 1871年–1890年: 俾斯麦亲王殿下
  • 1890年 – 1898年7月30日: 俾斯麦亲王,劳恩堡公爵殿下

後代

  • 長女:瑪麗·馮·俾斯麥女伯爵
  • 長子:赫伯特·馮·俾斯麥親王
    • 孫女:漢娜·馮·俾斯麥女伯爵
    • 孫女:瑪麗亞·馮·俾斯麥女伯爵
    • 孫:奧托·克里斯蒂安·阿奇博爾德·馮·俾斯麥親王
    • 孫:戈特弗里德·格拉夫·馮·俾斯麥伯爵
    • 孫:阿爾布雷希特·馮·俾斯麥伯爵
  • 次子:威廉·馮·俾斯麥伯爵

相關條目

註解

  1. ^ 據歷史學家沃爾克·烏爾里希德语Volker Ullrich (Historiker)的說法,俾斯麥一直不接受這個稱謂,甚至以此稱謂作為收件人的信件都會被他所退回[2]

参考文献

  1. ^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 51 [2015-02-05]. ISBN 9780199782529. (原始内容于2021-02-21). 
  2. ^ Ullrich, Volker. Otto von Bismarck 4. 赖恩贝克: 羅渥特德语Rowohlt Verlag. 1998. 
  3. ^ 3.0 3.1 克里斯多福·克拉克英语Christopher Clark. Preußen.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1600–1947. 司徒加特: 德意志出版社德语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7: 592-593. ISBN 978-3-421-05392-3. 
  4. ^ 4.0 4.1 洛塔爾·蓋爾英语Lothar Gall. Bismarck. Der weiße Revolutionär 2. 柏林: 烏爾斯坦出版社英语Ullstein Verlag. 2002: 27-30. ISBN 3-548-26515-4. 
  5. ^ 5.0 5.1 福克·烏爾里希德语Volker Ullrich (Historiker). Otto von Bismarck. 漢堡赖恩贝克: 羅渥特出版社. 1998: 14-15. ISBN 3-499-50602-5. 
  6. ^ Hesekiel, George. Das Buch vom Fürsten Bismarck. 比勒費爾德萊比錫. 1873: 55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21-03-07). 
  7. ^ Lowe, 2005, pp.538-540, 「他(俾斯麥)的法語是如此的清楚跟流利,幾乎跟母語是法語的人一模一樣,而他的英語也是如此......但是首相的義大利語就沒有這麼流利了,不過他還是能看懂羅馬報刊上的文章......有一次,他曾經吹噓自己是外交部中唯一理解俄文的人,他的俄語是在他......居住於聖彼得堡時所習得的......除了精通俄語之外,他的波蘭語也有一定水平,至少能讓他聽懂波蘭語」(原文:"French he speaks with the purity and fluency almost of a native, and the same may be said of his English. [...] Not so fluent is the Chancellor's Italian as his French, but yet he can read the journals of Rome. [...] Once, too, he boasted that he was 'about the only man in the Foreign Office who understands Russian'—a language which he [...] acquired during his residence at St. Petersburg. [...] And not only did he master Russian, but he also learned Polish to a degree enabling him to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8. ^ Field 1898,第603–04頁.
  9. ^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 51 [2015-02-05]. ISBN 9780199782529. (原始内容于2021-02-21). 
  10. ^ Steinberg, 2011, pp. 39–41.
  11. ^ Steinberg, 2011, p. 93.
  12. ^ Pflanze 1971,第56頁.
  13. ^ Steinberg, 2011, p. 89.
  14. ^ Steinberg, 2011, p. 87-89.
  15. ^ Steinberg, 2011, p. 86.
  16. ^ Steinberg, 2011, pp. 87–88.
  17. ^ Steinberg, 2011, p. 117.
  18. ^ Hollyday 1970,第16–18頁.

參考書目

傳記

  • Crankshaw, Edward. Bismarck. The Viking Press. 1981. ISBN 978-0670169825. 
  • Darmstaedter, Friedrich. Bismarck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econd Reich. Russel & Russel. 2008. ISBN 978-0846206248. 
  • Dawson, William Harbutt.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Germany.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1908. ISBN 978-1519547781. 
  • Engelberg, Ernst. Bismarck 1–2. Fayard. 1986–90. ISBN 978-3827500243 (德语). 
  • Eyck, Erich.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W.W. Norton & Company; 1st edition. 1964. ISBN 978-0393002355. 
  • Feuchtwanger, Edgar. Bismarck. Historical Biographies. Routledge. 2002. ISBN 978-0415216135. 
  • Gall, Lothar. Bismarck: The White Revolutionary 1. Unwin Hyman. 1990. ISBN 978-0044457787. 
  • Gall, Lothar. Bismarck: The White Revolutionary 2. Trans. J. A. Underwood. Unwin Hyman. 1990. ISBN 978-0044457794. 
  • Headlam, James Wycliffe. Bismarck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IndyPublish. 1899. ISBN 978-1414232713. 
  • Heuston, Kimberley Burton. Otto von Bismarck: Iron Chancellor of Germany. A Wicked History. Franklin Watts. 2010. ISBN 978-0531228241.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Hollyday, F. B. M. Bismarck. Great Lives Observed. Prentice-Hall. 1970. ISBN 978-0130773623. 
  • Kent, George O. Bismarck and His Time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8. ISBN 978-0809308590. 
  • Lerman, Katharine Anne. Bismarck: Profiles in Power. Longman. 2004. ISBN 978-0-582-03740-3. 
  • Ludwig, Emil. Wilhelm Hohenzollern: The last of the Kaisers. Trans. Ethel Colburn Mayne. New York: Kessinger Publishing, LLC. 1927. ISBN 978-0766143418. 
  • Ludwig, Emil. Bismarck: The Story of a Fighter. Skyhorse Publishing. 1927. ISBN 978-1620871768. 
  • Pflanze, Otto.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The Period of Unification, 1815–1871 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2020-07-05]. ISBN 978-0691007656. (原始内容于2008-10-10). 
  • Pflanze, Otto.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The Period of Consolidation, 1871–1880 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63]. ISBN 978-0-691-05588-6. 
  • Pflanze, Otto. Bismarck and German Nationalism.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April 1955, 60 (3): 548–66. JSTOR 1845577. doi:10.2307/1845577. 
  • Robertson, Charles Grant. Bismarck. London: Constable and Company. 1919. ISBN 978-1357142797.  online review calls it best study in any langu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975396. 
    • Kissinger, Henry A. Otto von Bismarck, Master Statesma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31 March 2011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21-03-08). 
  • Stern, Fritz.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ö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Vintage. 1977. ISBN 978-0394740348. 
  • Taylor, A.J.P. Bismarck: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9 [1955] [2020-07-05]. ISBN 978-0394703879. (原始内容于2011-06-24). 

論述

  • Berghahn, Volker. Imperial Germany, 1871–1914: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nd Politics. Berghahn Books. 1994. ISBN 978-1845450113. 
  • Blackbourn, David. History of Germany, 1780–1918: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Revised second. Blackwell. 1998. ISBN 978-0631231967. 
  • Clark, Christopher. 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 1600–1947. Belknap Press: An Impri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674031968. 
  • Craig, Gordon A. Germany, 1866–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020-07-05]. ISBN 978-0195027242. (原始内容于2011-06-24). 
  • Holborn, Hajo. The Constitutional Conflict in Prussia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Bismarck Ministry. The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40–1945 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1–72. ISBN 978-0691007977. 
  • Holborn, Hajo.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German Empire, 1865–71. The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40–1945.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173–229. ISBN 978-0691007977. 
  • Holborn, Hajo. Bismarck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1871–90. The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40–1945.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233–97. ISBN 978-0691007977. 
  • Langer, William L. 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 1871–1890. 1931. ASIN B001GJV44A. 
    • Highly detailed diplomatic history of all major European powers.
  • Retallack, James N. Imperial Germany, 1871–191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9204878. 
  • Robinson, Janet; Robinson, Joe. Handbook of Imperial Germany. AuthorHouse. 2009. ISBN 978-1449021139. 
  • Sheehan, James J. German History, 1770–1866 Reprint. Clarendon Press. 1989. ISBN 978-0198204329. 
  • Sheehan, James J.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ury centu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CLS. 1978. hdl:2027/heb.01317.0001.001. 

專題研究

  • Beck, Hermann. Origins of the Authoritarian Welfare State in Prussia, 1815–1870.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 ISBN 978-0-472-08428-9. 
  • Brandenburg, Erich. From Bismarck to the World War: A History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 1870–1914 Reprint. Howard Fertig Publisher. 1933 [2020-07-05]. ISBN 978-0865274228. (原始内容于2017-03-15). 
  • Carroll, E. Malcolm. Germany and the great powers, 1866–1914: A Study in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Octagon Books. 1975 [2020-07-05]. ISBN 978-0374912994. (原始内容于2018-09-20). 
  • Clark, Chester Wells. Franz Joseph and Bismarck: The Diplomacy of Austria before the War of 186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ASIN B0006BUIOG. 
  • Field, W. G. Bismarck's First School.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October 1898, 20: 603–04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20-12-25). 
  • Goddard, Stacie E. When Right Makes Might: How Prussia Overturned the European Balance of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08, 33 (3 Winter): 110–42 [2020-07-05]. JSTOR 40207143. doi:10.1162/isec.2009.33.3.110. (原始内容于2021-07-12). 
  • Gross, Michael B. The War against Catholicism: Liberalism and the Anti-Catholic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 New.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 ISBN 978-0472031306. 
  • Hennock, E. P. The Origin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England and Germany, 1850–1914: Social Policies Compar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521597708. 
  • Hennock, E. P. Social Policy in the Bismarck Era: A Progress Report. German History. 2003, 21 (2): 229–38. doi:10.1191/0266355403gh283xx. 
  • Howard, Michael.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invasion of France, 1870–1871 2nd. Routledge. 1991 [1961] [2020-07-05]. ISBN 978-0415266710. (原始内容于2020-12-25). 
  • Kennedy, Paul M. The Rise of the Anglo-German Antagonism, 1860–1914. Humanity Books. 1988. ISBN 157392301X. 
  • Kissinger, Henry. The White Revolutionary: Reflections on Bismarck. Daedalus. 1968, 97 (3): 888–924. JSTOR 20023844. 
  • Lord, Robert H. Bismarck and Russia in 1863.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23, 29 (1): 2–48. JSTOR 1839273. doi:10.2307/1839273. 
  • Medlicott, W. N. Bismarck and the Three Emperors' Alliance, 1881-87.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1945, 27: 61–83. JSTOR 3678575. doi:10.2307/3678575. 
  • Mork, Gordon R. Bismarck and the 'Capitulation' of German Liberalism.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71, 43 (1): 59–75. JSTOR 1877926. doi:10.1086/240588. 
  • Paur, Philip. The Corporatist Character of Bismarck's Social Policy.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1981, 11 (4): 427–60. doi:10.1177/026569148101100401. 
  • Ross, Ronald J. The Failure of Bismarck's Kulturkampf: Catholicism and State Power in Imperial Germany, 1871–1887.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98. ISBN 978-0813208947. 
  • Stone, James. Bismarck Ante Portas! Germany and the Seize Mai Crisis of 1877. Diplomacy & Statecraft. 2012, 23 (2): 209–35. doi:10.1080/09592296.2012.679466. 
  • Stern, Fritz. Gold and Iron: Bismark, Bleichro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Vintage. 1979. ISBN 978-0394740348. 
  • Stone, James. Bismarck and the Containment of France, 1873–1877.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1994, 29 (2): 281–304. doi:10.3138/cjh.29.2.281. 
  • Waller, Bruce. Bismarck at the Crossroads. The Reorientation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ngress of Berlin 1878–1880. The Athlone Press. 1974. ISBN 978-0485131352. 
  • Wawro, Geoffrey.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in 1870–187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521617437. 
  • Wawro, Geoffrey. The War Scare of 1875: Bismarck and Europe in the Mid-1870s. German History. 2012, 30 (1): 140–41. doi:10.1093/gerhis/ghr079. 
  • Wehler, Hans-Ulrich. Bismarck's Imperialism 1862–1890. Past and Present. 1970, 4 8 (48): 119–55. JSTOR 650484. doi:10.1093/past/48.1.119. 
  • Wetzel, David. A Duel of Nations: Germany, France, and the Diplomacy of the War of 1870–187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12. ISBN 978-0299291341. 
  • Wetzel, David. A Duel of Giants: Bismarck, Napoleon III,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1. ISBN 978-0-299-17490-3. 

編史及回憶錄

  • Cowen, Ron. Restored Edison Records Revive Giants of 19th-Century Germany. The New York Times. 30 January 2012 [31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于2018-06-12). 
  • Frankel, Richard E. From the Beer Halls to the Halls of Power: The Cult of Bismarck and the Legitimization of a New German Right, 1898–1945. German Studies Review. 2003, 26 (3): 543–60. JSTOR 1432746. doi:10.2307/1432746. 
  • Frankel, Richard E. Bismarck's Shadow. The Cult of Leadership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 Right, 1898–1945. Berg Publishers. 2005. ISBN 978-1-84520-033-6. 
  • Gerwarth, Robert. Inventing the Iron Chancellor. History Today. 2007, 57 (6): 43–49. 
  • Gerwarth, Robert. The Bismarck Myth: Weimar Germany and the Legacy of the Iron Chancellor. Clarendon Press. 2005. ISBN 978-0199236893. 
  • Hamerow, Theodore S. Otto von Bismarck and Imperial Germany: A Historical Assessment 2nd. D C Heath & Co. 1993. ISBN 978-0669294446. 
  • Müller, Frank Lorenz. Man, Myth and Monuments: The Legacy of Otto von Bismarck (1866–1998).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2008, 38 (4): 626–36. doi:10.1177/0265691408094517. 
  • O'Shea, John J. Bismarck's Decline and Fall. The American Catholic Quarterly Review. 1898, XXIII: 836–51. 
  • Pearce, Robert. The Austro-Prussian War. History Review. 2010, (66). 
  • Russell, Mark A. The Building of Hamburg's Bismarck Memorial, 1898–1906. Historical Journal. 2000, 43 (1): 133–56. JSTOR 3021016. doi:10.1017/S0018246X99008961. 
  • Spencer, Frank. "Bismarck And The Franco-Prussian War" History 40#140 (1955), pp. 319–25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storiography
  • Steefel, Lawrence D. Bismarck.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30, 2 (1): 74–95. JSTOR 1871140. doi:10.1086/235557. 
  • Stürmer, Michael. Bismarck in Perspective.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1971, 4 (4): 291–331. JSTOR 4545614. doi:10.1017/S0008938900015399. 
  • Urbach, Karina. Between Saviour and Villain: 100 Years of Bismarck Biographies. Historical Journal. 1998, 41 (4): 1141–60. JSTOR 3020865. doi:10.1017/s0018246x98008206. 

第一手資料來源

  • Bismarck, Otto von. Bismarck, the Man & the Statesman: Being the Reflections and Reminiscences of Otto, Prince von Bismarck 1. Trans. A. J. Butler. New York and London: Harper & Brothers. 1899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11-06-24). 
  • Bismarck, Otto von. 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 I. Gotta. 1898.  (German)
  • Bismarck, Otto von. 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 II. Gotta. 1898.  (German)
  • Bismarck, Otto von. Memoirs II. New York Harper. 1898. 
  • Hohenzollern, William I; Bismarck, Otto vo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illiam I. and Bismarck: with other letters from and to Prince Bismarck. 由Ford, J. A.翻译. New York : Stokes. 1903. 
  • Coveney, Dorothy Kathleen; Medlicott, William Norton. Bismarck and Europe. Hodder Arnold. 1971. ISBN 978-0312082253. 

外部連結

前任:
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王子
普魯士王國首相
1862年—1873年
繼任:
羅恩
首任 德意志帝國宰相
1871年—1890年
繼任:
卡普里維伯爵
前任:
羅恩
普魯士王國首相
1873年—1890年
前任:
新設爵位
俾斯麥侯爵
1871年—1898年
繼任:
赫伯特·冯·俾斯麦

奥托, 俾斯麦, 俾斯麦,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 请见, 俾斯麦, 消歧义, 奥托, 愛德華, 利奧波德, 俾斯麦, 德語, otto, eduard, leopold, bismarck, 1815年4月1日, 1898年7月30日, 俾斯麥, 申豪森公爵, graf, bismarck, schönhausen, 1865年, 俾斯麥親王, fürst, bismarck, 1871年, 勞恩堡公爵, herzog, lauenburg, 1890年, 出生於德意志邦聯申豪森, 英语, schönhau. 俾斯麦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 请见 俾斯麦 消歧义 奥托 愛德華 利奧波德 冯 俾斯麦 德語 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 1815年4月1日 1898年7月30日 俾斯麥 申豪森公爵 Graf von Bismarck Schonhausen 1865年 俾斯麥親王 Furst von Bismarck 1871年 勞恩堡公爵 Herzog zu Lauenburg 1890年 註 1 出生於德意志邦聯申豪森 英语 Schonhausen 逝世於奧米勒弗里德里希斯魯 英语 Friedrichsruh 於1867年至1871年出任北德意志邦聯首相 英语 Bundeskanzler Norddeutscher Bund 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時成為德意志帝國首相 英语 Reichskanzler 直至1890年辭職告終 奥托 冯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81年的俾斯麦第1任德意志帝国首相任期 1871年3月21日 1890年3月20日君主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威廉二世前任职位创立继任列奥 冯 卡普里维普鲁士王国首相任期 1873年11月9日 1890年3月20日君主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威廉二世前任阿尔布雷希特 冯 罗恩继任列奥 冯 卡普里维任期 1862年9月23日 1873年1月1日君主威廉一世前任阿道夫 霍恩洛厄 英格尔芬根亲王继任阿尔布雷希特 冯 罗恩北德意志邦联首相任期 1867年7月1日 1871年3月21日君主威廉一世前任职位创立继任职位废除普鲁士王国外交大臣任期 1862年11月23日 1890年3月20日前任阿尔布雷希特 冯 伯恩施托夫继任列奥 冯 卡普里维个人资料出生 1815 04 01 1815年4月1日 普魯士王國薩克森省施滕達爾阿爾特馬克申豪森 德语 Schonhausen Elbe 今 德國薩克森 安哈特州申豪森堡 德语 Schloss Schonhausen Altmark 逝世1898年7月30日 1898歲 07 30 83歲 德意志帝國弗里德里希斯鲁 英语 Friedrichsruh 今 德國什勒斯維希 霍爾斯坦奥米勒 政党无配偶乔安娜 冯 普特卡默 德语 Johanna von Puttkamer 母校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 1 宗教信仰信义宗签名作為一名政治人物 他首先為普魯士地區以容克階級為主的保守派利益發聲 並成為他們的代表 藉此拓展自己的名聲 隨後在保守時代 德语 Reaktionsara 中成為一名外交官 1862年普魯士憲政危機 德语 Preussischer Verfassungskonflikt 期間 他被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 在與自由派的鬥爭中 俾斯麥無視議會的存在 在1864年到1866年間連續對丹麥 奧地利開戰 讓普魯士為主的小德意志方案變成德國問題的解答 藉由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戰爭 他促使了德意志帝國成立 作為首相 俾斯麥為新生的德意志帝國制定了許多新穎的政策 尤其是其 鐵血政策 更因此被史學家和人們稱作 鐵血宰相 德語 Eiserner Kanzler 鐵 指武器 血 指軍人的鮮血 可指戰爭 於1862年至1890年 於1873年短暫中斷 擔任普魯士首相 為德意志帝國貢獻良多 對外他致力於歐洲的權力平衡 德语 Bundnispolitik Otto von Bismarcks 俾斯麦在1861年掌權後 其國內政策可以粗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與溫和派自由主義者結盟 並推行許多政治改革 包括引入民事婚姻等 以此與天主教會相對抗 1870年開始 俾斯麥開始與自由主義者劃清界線 轉向實施保護政策 德语 Schutzzollpolitik 和經濟干預政策 並建立社會保險系統 在1880年代時 更推動社會黨人法壓制社會主義者 俾斯麥與1888年登基的威廉二世 一直有著諸多不合 使得俾斯麥在1890年被後者解職下台 卸下首相職務的俾斯麥 在政治上仍佔有一席之地 並常常批評其後繼者的政策 此外 他為自己撰寫了名為 回憶與思考 德语 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 的自傳 裡面描述了他記憶中 自己為德國還有德國人民的諸多貢獻 以及自己會不斷地為德國和德國人民做出貢獻 一直到20世紀中葉 史學家對俾斯麥的評價一直都是相當正面 或多或少體現了其理想化民族主義者的特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對俾斯麥的批評開始出現 認為德國民主發展的失敗 以及德意志帝國不正確的國家結構 俾斯麥都脫離不了關係 近幾年對俾斯麥的評論 逐漸跳脫這種兩極化的對比 開始平等的探討於其政策的成就和缺點 並將之與當代的政治結構和進程相對比 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 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 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 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 他排名第九 次於第八偉大的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 古騰堡 目录 1 少年時期 2 政治生涯 2 1 議員生涯 2 2 外交官生涯 2 3 首相生涯 3 統一戰爭 3 1 普丹戰爭 丹麥戰爭 3 2 普奧戰爭 3 3 普法戰爭 4 後期政治生涯 4 1 國內問題 4 2 國外問題 5 退出政壇 6 逝世 7 头衔和称号 8 後代 9 相關條目 10 註解 11 参考文献 12 參考書目 12 1 傳記 12 2 論述 12 3 專題研究 12 4 編史及回憶錄 12 5 第一手資料來源 13 外部連結少年時期 编辑 1836年 21歲的俾斯麥 1815年4月1日 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省施滕達爾內 阿爾特馬克小鎮申豪森 德语 Schonhausen Elbe 今處於薩克森 安哈特州 的申豪森堡 德语 Schloss Schonhausen Altmark 其父名為斐迪南 冯 俾斯麦 Ferdinand von Bismarck 1771 1845 是一位地主 傳統容克 以及退休騎兵上尉 德语 Rittmeister 母親則名為威廉明妮 露易絲 門肯 Wilhelmine Luise Mencken 1789 1839 俾斯麥的父親為俾斯麥家族 英语 House of Bismarck 的一員 俾斯麥家族自18世紀便已存在 一個世紀以來 俾斯麥家族在後波美拉尼亞的諾加德郡 德语 Landkreis Naugard 擁有3處房產和土地 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 自小生活在中產階級的家庭 其父阿納斯塔修斯 路德維希 門肯 德语 Anastasius Ludwig Mencken 為腓特烈二世的內閣秘書 而門肯家族曾孕育出數位學者和政府高官 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的哥哥和一個妹妹 哥哥名為伯恩哈特 馮 俾斯麥 德语 Bernhard von Bismarck 1810 1893 後來也擔任多個行政首長職位 3 4 5 妹妹則叫做瑪文娜 馮 俾斯麥 Malwine von Bismarck 1816年 俾斯麥一家搬遷至位於斯德丁 現斯塞新 東北方 波美拉尼亞奈弗夫 Kniephof 現波蘭柯納澤沃 英语 Konarzewo Goleniow County 的莊園 當時該地屬於後波美拉尼亞 俾斯麥的童年就在該地的田園中度過 6 一般人會因為俾斯麥著戎裝的樣子 而認為俾斯麥是典型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魯士容克 其實不然 俾斯麥所受的教育水平相當高 且學識豐富 見聞廣博 更精通或理解英語 法語 義大利語 波蘭語以及俄語等多國語言 7 父母親差異極大的出身背景 給俾斯麥的社會化過程帶來極大的影響 俾斯麥繼承了父親身為俾斯麥家族一員的驕傲 他的母親除了賦予他機敏的頭腦 三思而後行的能力 更給了他敏捷的語言能力 使俾斯麥有能力跳脫出家族背景的框架 也因為他的母親 俾斯麥才能接受到類似文化市民階級 德语 Bildungsburgertum 子女所受的教育 而非鄉村紳士 Landedelmann 居住在鄉村地區的貴族或名流 的教育 俾斯麥的母親使他不只能扮演好容克的角色 更能投身從事公共事務 但是面對母親的嚴厲教導 俾斯麥自己寫道 自己在家中與父母相處時 從未感到歸屬感 俾斯麥對母親始終有層隔閡 不如他對父親的親愛之情 3 4 5 俾斯麥小學時就讀於約翰 恩斯特 普拉曼 英语 Johann Ernst Plamann 創建的小學 8 中學時則先後就讀腓特烈 威廉 Friedrich Wilhelm 中學和格勞 恩克洛斯 英语 Evangelisches Gymnasium zum Grauen Kloster 中學 1832年 未滿17歲的俾斯麥便入讀了哥廷根大學 然而 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 在其就讀大學期間 他經常腰間佩劍 並牽著一隻大狼狗 但卻無心向學 並染上很多惡習 曾与同学作过27次決鬥 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 1833 35 但仍然沒有滿意 1838年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作為後備軍參加軍訓時 進入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學習農業 9 在哥廷根時 俾斯麥與美國學生 後來的美國歷史學家和外交約翰 洛斯羅普 莫特利成為好友 後來此人在1839年寫作的小說 莫頓的希望 或鄉下人的記憶 Morton s Hope or the Memoirs of a Provincial 中說俾斯麥當時魯莽而古怪 但卻是一個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輕人 10 且求学时启 显现俾沖动好斗性格 常找同学斗剑 以致脸被刀划伤 终生脸留一刀疤 雖然俾斯麥畢業後成為了律師 但他並不甘於此 於是投考公務員 當上了一個小書記 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 兩人訂婚 可是他沒錢 想以賭博賺聘金 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 並欠下很多債務 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 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並訂婚 但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 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 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 他與其哥哥分家 當上了莊園主人 可是他並不滿意這種生活 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政治生涯 编辑議員生涯 编辑 1847年 32歲的俾斯麥 這次步入政壇 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 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 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 因此他當得很稱職 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象 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 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 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 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 這年是1847年5月 俾斯麥當時只有32歲 11 12 同年 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 並於該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 著名的德意志1848年革命爆發 普魯士國王被俘 13 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 打探虛實 他遇上了已經逃往英格蘭的威廉親王的妻子奥古斯塔 後者打算將其子腓特烈扶上王位 但奧古斯塔沒有接受俾斯麥的幫助 14 俾斯麥最初的設想是動員自己領地內的農民參軍勤王 15 但到達柏林後 上級只讓他為軍隊提供補給 16 1849年俾斯麥被選入新的普魯士州議會 Preussischer Landtag 當時他的立場是 反德意志統一 隨後他當上了埃爾福特議會 Erfurt Parliament 的普魯士代表 但其目的仍然是阻撓德意志統一的進行 最終該議會因為無法得到德意志最大的兩個組成部分 即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支持而以失敗告終 外交官生涯 编辑 1851年 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 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 而這份差事他足足做了8年 17 他在邦聯議會中與議長國奧地利針鋒相對 多次阻礙奧地利推動不同法案與預算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俄羅斯向鄂圖曼帝國宣戰 英法為防止俄國擴張而支持鄂圖曼對俄羅斯宣戰 而奧地利打算與英法一起參戰 但由於奧地利財政壓力很大 於是希望在議會中通過令邦聯參戰 使各小國共同負擔軍費 俾斯麥立即串聯各小國共同杯葛修改奧地利的原議案 結果議案在大幅修改下通過 未能成功把邦國拉進參戰中 結果奧地利沒有正式參戰 雖然成功爭取簽署巴黎條約 不過英法不滿奧地利沒有參戰 而俄羅斯與奧地利從此反目 神聖同盟崩潰 結果令奧地利被孤立起來 而俄國則與反對參戰的普魯士走得很近 1857年 腓特烈 威廉四世精神失常 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 威廉親王攝政後 即時召見俾斯麥 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 是為威廉一世 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 與議會發生衝突 無奈之下 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 但俾斯麥並不甘於只當內相 故此並不履行 在1862年春 俾斯麥回到柏林 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 並不能升他為首相 結果俾斯麥請辭 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 同年 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 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 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 在重大矛盾之下 俾斯麥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 1862年9月23日 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 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编辑 1862年的擔任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發表 鐵血演說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 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18 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 铁血宰相 的绰号 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 我很清楚结局 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 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 而俾斯麥則回應道 既然迟早要死 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 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 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必须抗争到底 从此 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 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 為此 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 並爭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 很快地 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統一戰爭 编辑主条目 德意志統一 德國統一的三大功臣 俾斯麥 羅恩 毛奇 普丹戰爭 丹麥戰爭 编辑 主条目 普丹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 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 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1863年石勒苏益格在波蘭革命中被納入丹麥 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 為普奧戰爭作好準備 在1861年 丹麥国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兩地 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 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 其他列強不會干涉 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 最後逼使丹麥放棄这兩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 維也納和約 中 規定丹麥放棄两地 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 奧兩國達成 加斯坦因專約 將石勒苏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 荷尔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計謀 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 而且被普魯士包圍 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 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普奧戰爭 编辑 主条目 普奧戰爭 在普丹戰爭後 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 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 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 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 黑海中立條款 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 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 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 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 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 最後 他在1866年4月8日 與意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 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 意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 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況下 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 奧皇因為不滿意 加斯坦因專約 的條款 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 因此俾斯麦以此藉口 指責奧地利毀約 結果在1866年5月 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 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 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 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 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 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 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 8萬奧軍發生大戰 即薩多瓦會戰 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地利講和 而不是乘勝追擊 因為他明白對於普魯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滅奧地利 而是將奧地利逐出德意志邦聯 並且讓其作為抵擋俄國西進的屏障 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 布拉格條約 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 以便於保持對奧地利的良好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 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普法戰爭 编辑 1871年1月18日 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 俾斯麦為衣着白色者 巴登大公立于威廉身后 领衔欢呼 时为储君的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立于其父加冕德意志皇帝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右侧 安东 冯 维尔纳作 主条目 普法戰爭和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 阻礙德國統一 因此 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 逼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 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 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 並向法國作出反攻 在色當會戰中 普軍戰勝法軍 拿破侖三世投降 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 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 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 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 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後期政治生涯 编辑 俾斯麥的辦公室 雖然德意志統一了 但俾斯麥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 因此他採行內 外兩種態度理政 在德意志帝國內 他依然保持高壓強橫的作風 打壓天主教勢力與左派勞工 國外方面 他避免樹立外敵 自稱 誠實經紀人 來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 表現出與過往 鐵血宰相 完全相反的姿態和風格 國內問題 编辑 在國內問題方面 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 文化鬥爭 中 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 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 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 圍剿左派 制定 反社會主義非常法 以打壓社會民主黨 但同時間 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 來進行攏絡 雖然很多只屬表面性質 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國外問題 编辑 主条目 1878年柏林會議 在國外問題方面 自德國統一後 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 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 培養國力 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 大量掠奪殖民地 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 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 孤立法國 首先在1873年 他與奧匈帝國 俄羅斯帝国締結 三帝同盟 而在1877年 俄土戰爭爆發 俄國大敗土耳其 並簽訂了 聖斯提法諾條約 結果在1878年 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 在會議中 他偏袒奧匈 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而自稱 誠實經紀人 這使得俄國成了大輸家 导致德俄關係惡化 俄國退出三帝同盟 俾斯麥隨即與奧匈重訂盟約 稱為 德奧同盟 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 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 再保險條約 在1882年 他又與義大利 意大利 奧匈帝國簽訂 三國同盟 退出政壇 编辑1888年3月9日 三帝之年 90歲的威廉一世逝世 其子腓特烈三世繼位 但在位99日就病故 故稱百日皇帝 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 時年29歲 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 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 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 更已執政了長達26年 結果在一系列權力鬥爭後 俾斯麥明白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的道理 感到心灰意冷 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 正式下野 結束30年執政 逝世 编辑俾斯麥下野之後 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 並著有回憶錄 思考與回憶 該書的精確性飽受質疑 俾斯麥將各個歷史事件渲染地過度戲劇性 而且總是將其中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 1898年7月30日 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 享壽83歲 俾斯麥離世后不久 俾斯麥的政敵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勢力 改革從此終止 德國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軍國主義 最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头衔和称号 编辑1815年4月1日 1865年 容克 奥托 冯 俾斯麦 1865年 1871年 高贵出身的 俾斯麦 顺豪森的奥托伯爵 1871年 1890年 俾斯麦亲王殿下 1890年 1898年7月30日 俾斯麦亲王 劳恩堡公爵殿下後代 编辑長女 瑪麗 馮 俾斯麥女伯爵 長子 赫伯特 馮 俾斯麥親王 孫女 漢娜 馮 俾斯麥女伯爵 孫女 瑪麗亞 馮 俾斯麥女伯爵 孫 奧托 克里斯蒂安 阿奇博爾德 馮 俾斯麥親王 孫 戈特弗里德 格拉夫 馮 俾斯麥伯爵 孫 阿爾布雷希特 馮 俾斯麥伯爵 次子 威廉 馮 俾斯麥伯爵相關條目 编辑俾斯麥級戰艦 德意志帝國 德國歷史註解 编辑 據歷史學家沃爾克 烏爾里希 德语 Volker Ullrich Historiker 的說法 俾斯麥一直不接受這個稱謂 甚至以此稱謂作為收件人的信件都會被他所退回 2 参考文献 编辑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51 2015 02 05 ISBN 9780199782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1 Ullrich Volker Otto von Bismarck 4 赖恩贝克 羅渥特 德语 Rowohlt Verlag 1998 3 0 3 1 克里斯多福 克拉克 英语 Christopher Clark Preussen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1600 1947 司徒加特 德意志出版社 德语 Deutsche Verlags Anstalt 2007 592 593 ISBN 978 3 421 05392 3 4 0 4 1 洛塔爾 蓋爾 英语 Lothar Gall Bismarck Der weisse Revolutionar 2 柏林 烏爾斯坦出版社 英语 Ullstein Verlag 2002 27 30 ISBN 3 548 26515 4 5 0 5 1 福克 烏爾里希 德语 Volker Ullrich Historiker Otto von Bismarck 漢堡赖恩贝克 羅渥特出版社 1998 14 15 ISBN 3 499 50602 5 Hesekiel George Das Buch vom Fursten Bismarck 比勒費爾德和萊比錫 1873 55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7 Lowe 2005 pp 538 540 他 俾斯麥 的法語是如此的清楚跟流利 幾乎跟母語是法語的人一模一樣 而他的英語也是如此 但是首相的義大利語就沒有這麼流利了 不過他還是能看懂羅馬報刊上的文章 有一次 他曾經吹噓自己是外交部中唯一理解俄文的人 他的俄語是在他 居住於聖彼得堡時所習得的 除了精通俄語之外 他的波蘭語也有一定水平 至少能讓他聽懂波蘭語 原文 French he speaks with the purity and fluency almost of a native and the same may be said of his English Not so fluent is the Chancellor s Italian as his French but yet he can read the journals of Rome Once too he boasted that he was about the only man in the Foreign Office who understands Russian a language which he acquired during his residence at St Petersburg And not only did he master Russian but he also learned Polish to a degree enabling him to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Field 1898 第603 04頁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51 2015 02 05 ISBN 9780199782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1 Steinberg 2011 pp 39 41 Steinberg 2011 p 93 Pflanze 1971 第56頁 Steinberg 2011 p 89 Steinberg 2011 p 87 89 Steinberg 2011 p 86 Steinberg 2011 pp 87 88 Steinberg 2011 p 117 Hollyday 1970 第16 18頁 參考書目 编辑傳記 编辑 Crankshaw Edward Bismarck The Viking Press 1981 ISBN 978 0670169825 Rich Norman January 10 1982 Sinking the Bismarck Legend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ashington Post Darmstaedter Friedrich Bismarck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econd Reich Russel amp Russel 2008 ISBN 978 0846206248 Dawson William Harbutt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Germany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1908 ISBN 978 1519547781 Engelberg Ernst Bismarck 1 2 Fayard 1986 90 ISBN 978 3827500243 德语 Eyck Erich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W W Norton amp Company 1st edition 1964 ISBN 978 0393002355 Feuchtwanger Edgar Bismarck Historical Biographies Routledge 2002 ISBN 978 0415216135 Gall Lothar Bismarck The White Revolutionary 1 Unwin Hyman 1990 ISBN 978 0044457787 Gall Lothar Bismarck The White Revolutionary 2 Trans J A Underwood Unwin Hyman 1990 ISBN 978 0044457794 Headlam James Wycliffe Bismarck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IndyPublish 1899 ISBN 978 1414232713 Heuston Kimberley Burton Otto von Bismarck Iron Chancellor of Germany A Wicked History Franklin Watts 2010 ISBN 978 0531228241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ollyday F B M Bismarck Great Lives Observed Prentice Hall 1970 ISBN 978 0130773623 Kent George O Bismarck and His Time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8 ISBN 978 0809308590 Lerman Katharine Anne Bismarck Profiles in Power Longman 2004 ISBN 978 0 582 03740 3 Ludwig Emil Wilhelm Hohenzollern The last of the Kaisers Trans Ethel Colburn Mayne New York Kessinger Publishing LLC 1927 ISBN 978 0766143418 Ludwig Emil Bismarck The Story of a Fighter Skyhorse Publishing 1927 ISBN 978 1620871768 Pflanze Otto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The Period of Unification 1815 1871 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2020 07 05 ISBN 978 06910076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10 Pflanze Otto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The Period of Consolidation 1871 1880 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63 ISBN 978 0 691 05588 6 Pflanze Otto Bismarck and German Nationalism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April 1955 60 3 548 66 JSTOR 1845577 doi 10 2307 1845577 Robertson Charles Grant Bismarck London Constable and Company 1919 ISBN 978 1357142797 online review calls it best study in any langua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 0199975396 Kissinger Henry A Otto von Bismarck Master Statesma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31 March 2011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8 Stern Fritz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o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Vintage 1977 ISBN 978 0394740348 Taylor A J P Bismarck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9 1955 2020 07 05 ISBN 978 03947038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4 論述 编辑 Berghahn Volker Imperial Germany 1871 1914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nd Politics Berghahn Books 1994 ISBN 978 1845450113 Blackbourn David History of Germany 1780 1918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Revised second Blackwell 1998 ISBN 978 0631231967 Clark Christopher 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 1600 1947 Belknap Press An Impri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 0674031968 Craig Gordon A Germany 1866 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020 07 05 ISBN 978 01950272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4 Holborn Hajo The Constitutional Conflict in Prussia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Bismarck Ministry The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40 1945 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1 72 ISBN 978 0691007977 Holborn Hajo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German Empire 1865 71 The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40 1945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173 229 ISBN 978 0691007977 Holborn Hajo Bismarck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1871 90 The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40 1945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233 97 ISBN 978 0691007977 Langer William L 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 1871 1890 1931 ASIN B001GJV44A Highly detailed diplomatic history of all major European powers Retallack James N Imperial Germany 1871 191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 0199204878 Robinson Janet Robinson Joe Handbook of Imperial Germany AuthorHouse 2009 ISBN 978 1449021139 Sheehan James J German History 1770 1866 Reprint Clarendon Press 1989 ISBN 978 0198204329 Sheehan James J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ury centu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CLS 1978 hdl 2027 heb 01317 0001 001 專題研究 编辑 Beck Hermann Origins of the Authoritarian Welfare State in Prussia 1815 1870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 ISBN 978 0 472 08428 9 Brandenburg Erich From Bismarck to the World War A History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 1870 1914 Reprint Howard Fertig Publisher 1933 2020 07 05 ISBN 978 0865274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3 15 Carroll E Malcolm Germany and the great powers 1866 1914 A Study in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Octagon Books 1975 2020 07 05 ISBN 978 03749129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20 Clark Chester Wells Franz Joseph and Bismarck The Diplomacy of Austria before the War of 186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ASIN B0006BUIOG Field W G Bismarck s First School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October 1898 20 603 04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25 Goddard Stacie E When Right Makes Might How Prussia Overturned the European Balance of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08 33 3 Winter 110 42 2020 07 05 JSTOR 40207143 doi 10 1162 isec 2009 33 3 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2 Gross Michael B The War against Catholicism Liberalism and the Anti Catholic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y New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 ISBN 978 0472031306 Hennock E P The Origin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England and Germany 1850 1914 Social Policies Compar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 0521597708 Hennock E P Social Policy in the Bismarck Era A Progress Report German History 2003 21 2 229 38 doi 10 1191 0266355403gh283xx Howard Michael The Franco Prussian War The German invasion of France 1870 1871 2nd Routledge 1991 1961 2020 07 05 ISBN 978 0415266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25 Kennedy Paul M The Rise of the Anglo German Antagonism 1860 1914 Humanity Books 1988 ISBN 157392301X Kissinger Henry The White Revolutionary Reflections on Bismarck Daedalus 1968 97 3 888 924 JSTOR 20023844 Lord Robert H Bismarck and Russia in 1863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23 29 1 2 48 JSTOR 1839273 doi 10 2307 1839273 Medlicott W N Bismarck and the Three Emperors Alliance 1881 87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1945 27 61 83 JSTOR 3678575 doi 10 2307 3678575 Mork Gordon R Bismarck and the Capitulation of German Liberalism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71 43 1 59 75 JSTOR 1877926 doi 10 1086 240588 Paur Philip The Corporatist Character of Bismarck s Social Policy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1981 11 4 427 60 doi 10 1177 026569148101100401 Ross Ronald J The Failure of Bismarck s Kulturkampf Catholicism and State Power in Imperial Germany 1871 1887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98 ISBN 978 0813208947 Stone James Bismarck Ante Portas Germany and the Seize Mai Crisis of 1877 Diplomacy amp Statecraft 2012 23 2 209 35 doi 10 1080 09592296 2012 679466 Stern Fritz Gold and Iron Bismark Bleichro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Vintage 1979 ISBN 978 0394740348 Stone James Bismarck and the Containment of France 1873 1877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1994 29 2 281 304 doi 10 3138 cjh 29 2 281 Waller Bruce Bismarck at the Crossroads The Reorientation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ngress of Berlin 1878 1880 The Athlone Press 1974 ISBN 978 0485131352 Wawro Geoffrey The Franco 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in 1870 187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 0521617437 Wawro Geoffrey The War Scare of 1875 Bismarck and Europe in the Mid 1870s German History 2012 30 1 140 41 doi 10 1093 gerhis ghr079 Wehler Hans Ulrich Bismarck s Imperialism 1862 1890 Past and Present 1970 4 8 48 119 55 JSTOR 650484 doi 10 1093 past 48 1 119 Wetzel David A Duel of Nations Germany France and the Diplomacy of the War of 1870 187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12 ISBN 978 0299291341 Wetzel David A Duel of Giants Bismarck Napoleon III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ranco Prussian Wa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1 ISBN 978 0 299 17490 3 編史及回憶錄 编辑 Cowen Ron Restored Edison Records Revive Giants of 19th Century Germany The New York Times 30 January 2012 31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12 Frankel Richard E From the Beer Halls to the Halls of Power The Cult of Bismarck and the Legitimization of a New German Right 1898 1945 German Studies Review 2003 26 3 543 60 JSTOR 1432746 doi 10 2307 1432746 Frankel Richard E Bismarck s Shadow The Cult of Leadership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 Right 1898 1945 Berg Publishers 2005 ISBN 978 1 84520 033 6 Gerwarth Robert Inventing the Iron Chancellor History Today 2007 57 6 43 49 Gerwarth Robert The Bismarck Myth Weimar Germany and the Legacy of the Iron Chancellor Clarendon Press 2005 ISBN 978 0199236893 Hamerow Theodore S Otto von Bismarck and Imperial Germany A Historical Assessment 2nd D C Heath amp Co 1993 ISBN 978 0669294446 Muller Frank Lorenz Man Myth and Monuments The Legacy of Otto von Bismarck 1866 1998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2008 38 4 626 36 doi 10 1177 0265691408094517 O Shea John J Bismarck s Decline and Fall The American Catholic Quarterly Review 1898 XXIII 836 51 Pearce Robert The Austro Prussian War History Review 2010 66 Russell Mark A The Building of Hamburg s Bismarck Memorial 1898 1906 Historical Journal 2000 43 1 133 56 JSTOR 3021016 doi 10 1017 S0018246X99008961 Spencer Frank Bismarck And The Franco Prussian War History 40 140 1955 pp 319 25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storiography Steefel Lawrence D Bismarck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30 2 1 74 95 JSTOR 1871140 doi 10 1086 235557 Sturmer Michael Bismarck in Perspective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1971 4 4 291 331 JSTOR 4545614 doi 10 1017 S0008938900015399 Urbach Karina Between Saviour and Villain 100 Years of Bismarck Biographies Historical Journal 1998 41 4 1141 60 JSTOR 3020865 doi 10 1017 s0018246x98008206 第一手資料來源 编辑 Bismarck Otto von Bismarck the Man amp the Statesman Being the Reflections and Reminiscences of Otto Prince von Bismarck 1 Trans A J Butler New York and London Harper amp Brothers 1899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4 Bismarck Otto von 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 I Gotta 1898 German Bismarck Otto von 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 II Gotta 1898 German Bismarck Otto von Memoirs II New York Harper 1898 Hohenzollern William I Bismarck Otto vo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illiam I and Bismarck with other letters from and to Prince Bismarck 由Ford J A 翻译 New York Stokes 1903 Coveney Dorothy Kathleen Medlicott William Norton Bismarck and Europe Hodder Arnold 1971 ISBN 978 0312082253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奥托 冯 俾斯麦维基语录上的奥托 冯 俾斯麦语录前任 霍恩洛厄 英格爾芬根王子 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 1873年 繼任 羅恩首任 德意志帝國宰相1871年 1890年 繼任 卡普里維伯爵前任 羅恩 普魯士王國首相1873年 1890年前任 新設爵位 俾斯麥侯爵1871年 1898年 繼任 赫伯特 冯 俾斯麦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奥托 冯 俾斯麦 amp oldid 7509007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