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鄭天佐

鄭天佐(1934年9月6日—2022年5月28日),男,台灣台中潭子鄉人,中華民國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鄭天佐
出生(1934-09-06)1934年9月6日
 中華民國台灣
逝世2022年5月28日2022-05-28[1]
 美國西雅圖
国籍 美國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
配偶林妙芳
1964年结婚—2022年结束)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
  • 表面物理
  • 奈米科學
  • 原子分辨率顯微鏡學
机构

生平

郑天佐出生於台灣基隆,幼童時搬到台中縣潭子鄉。1958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化系,1964年獲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碩士,1966年獲得博士學位。1967年至1969年從事博士後研究,1969年至1992年於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擔任助教授直至傑出教授。1990年至1993年回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1993年至1999年擔任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1999年至2007年擔任該所特聘研究員[2]

他是場離子顯微鏡和原子探針的先驅研究開發者,對發展此技術有傑出和創新性的貢獻。在原子尺度表面物理的研究上,他享有國際聲譽,並發表論文近三百篇。在原子顯微學和原子、分子動態學等領域,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國際權威性,每年論文被引用次數都在兩百次左右[3]。1992年,獲選為第1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貢獻 [4]

  • 在儀器發展他作了很多創新性貢獻。1980年開創的雷射原子探針,解決了米勒教授奈秒電壓脈衝原子探針缺陷。解析度提高了1000倍, 且首次可分析半導體與絕緣體等重要材料。
  • 他是場離子發射現象和FIM成像原理的權威,他對於場離子化、場蒸發和場吸附現象都有深入研究,他也發現複合離子HeRh2+場分離現象。這離子分離係以原子穿隧達成,且受到質心轉換而呈現強烈同位素效應,是很新奇的離子物理現象。
  • 在表面原子動慇學,1966年Ehrlich研究單原子擴散現象後,1972年鄭教授指出原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強調在這類實驗參與實驗原子數目必須先指定,才能把擴散與原子作用效應分開。他首次研究表面原子間相互作用,發現作用勢能有震盪現象。理論經諾貝爾物理獎得主Schrieffer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Kohn與學生提出。這題目已經成為基礎表面物理重要課題。

榮譽 [4]

著作 [4]

  • 著作超過300多篇論文。
  • 重要代表
    • T. T. Tsang, "Direct Observation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toms on Tungsten Surfaces",Phys. Rev. B6, 417-426 (1972)。
    • T. T. Tsang and Gary Kellogg, "Direct Observation of Surface Diffusion with a Driving Force and Adatom Polanzab1hty , Phys. Rev. B12, 1343-1353(1975)。
    • Yee S. Ng, T. T. Tsang and S. B. McLane, "Absolute Composition Depth Profile of a NiCu Alloy in a Surface Segregation Study", Phys. Rev. Lett., 42,588-591 (1979)。
    • G. L. Kellogg and T. T. Tsong, "Pulsed-Laser Atom-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J. Appl. Phys. 51, 1184-1193 (1980)。
    • T. T. Tsong, "Effects of Electric Field in the Manipulation of Atoms in STM Experiments", Phys. Rev. B44, 13703-13710 (1991)。
    • T. T. Tsang and C. L. Chen, "Atomic Replacement and Formation and Annihilation of a Vacancy on Ir Surfaces", Nature 355, 328-331 (1992)。
    • T. T. Tsang, "Atom-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Physics Today 46, 24-31 (1993), May issue.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in Parity, 9(2), 14-23(February, 1994)。
    • I-S. Hwang, R-L. Lo, and T. T. Tsang, "Site Hopping of Single Chemisorbed Oxygen Molecules on Si(lll)-7x7 Surfaces" , Phys. Rev. Lett. 78, 4797-4800(1997)。
    • T-C Chang, I-S Hwang and T. T. Tsang, "Direct Observation of Reaction Limited Aggregation on Crystalline Surfaces" , Phys. Rev. Lett., 83, 1191-1194 (1999)。
    • W. B. Su, S. H. Chang, W. B. Jian, C. S. Chang, L. J. Chen and T. T. Tsang, "Quantum Size Effects in Low Temperature Growth of Pb Islands on Si(l11)7x7 Surfaces" , Phys. Rev. Lett. 86, 5116-5119 (2001)。
    • T. Y. Fu, L. C. Cheng, C. H. Nien and T. T. Tsa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Single Atom Pyramidal Tip Formation from a Pd Covered W Tip" , Phys. Rev. B 64, 113401- 113404 (2001)。
    • 1-S Hwang, S-H Chang, C-K Fang, L-J. Chen and T. T. Tsang, "Observation of Finite Size Effects on a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 of 2D Nanoislands., Phys. Rev. Lett. 93, 106101 (2004)。
    • Y-P Chiu, L-W Huang, C-M Wei, C-S Chang and T. T. Tsang, "Magic Number of Atoms in Surface Supported Planar Clusters" , Phys. Rev. Lett. 97, 165504 1-4 (2006)。
    • H-S Kuo, I-S Hwang, T-Y Fu, J-Y Wu, C-C Chang and T. T. Tsa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Atom Tips" , Nano Letters 4, 2379-2382 (2004)。
    • T. T. Tsang, "Fifty Years of Seeing Atoms" , Physics Today 59, 31-37 (March, 2006).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Parity 21 , 14-23 (October, 2006)。

專書 [4]

  • 著作有專書3冊
  • 重要代表
    • E. W. M Iler and T. T. Tsang, "Field Ion Microscop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 Elsevier Publishing Co.,Inc. , New York, London, Amsterdam, 314 pages (1969).Translated to Russian by L. P. Potapova, Moscow, "Metallurgica", (1972) with the title "Atomic Microscopy"。
    • T. T. Tsang, "Atom-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Field Ion Emission and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at Atomic Resolution", 387 p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New York (1990)。

家庭

  • 出生前鄭天佐的祖父夢見一支甘蔗的上端長出兩支新芽,因此將雙胞胎兄弟取名為「天佐」、「天佑」。
  • 鄭天佐的雙胞胎弟弟鄭天佑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知名教授,兩人同為台灣奈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人物[5]
  • 配偶林妙芳也是鄭天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化系的同學。
  • 育有三名女兒,也都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博士。

參考資料

  1. ^ 中研院院士鄭天佐辭世享壽88歲 開發原子探針影響深遠. [2022-08-05]. (原始内容于2022-08-03). 
  2. ^ 2.0 2.1 《院士基本資料查詢 鄭天佐》,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網站. [2020-09-20]. (原始内容于2019-06-14). 
  3. ^ 《傑出校友 鄭天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網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8-10-11.
  4. ^ 4.0 4.1 4.2 4.3 總統科學獎委員會. 國家桂冠的故事: 總統科學獎. 2007. 總統科學獎委員會, 2007. 2007年: P12, P14–P15 [2022-09-12]. (原始内容于2022-09-12). 
  5. ^ 鄭天佐 國際論文激增籲設評鑑制度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4-02-20.

外部連結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鄭天佐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鄭天佐, 1934年9月6日, 2022年5月28日, 台灣台中潭子鄉人, 中華民國物理學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 出生, 1934, 1934年9月6日, 中華民國台灣逝世2022年5月28日, 2022, 美國西雅圖国籍, 美國, 中華民國教育程度初中, 台中一中1946, 1949, 高中, 台中高工1949, 1952, 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54, 1958, 硏究所,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1962, 1966, d配偶林妙芳, 1964年, 结婚, 2022年, 结束, 科学生涯研究领域表面物理, 奈米. 鄭天佐 1934年9月6日 2022年5月28日 男 台灣台中潭子鄉人 中華民國物理學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 鄭天佐出生 1934 09 06 1934年9月6日 中華民國台灣逝世2022年5月28日 2022 05 28 1 美國西雅圖国籍 美國 中華民國教育程度初中 台中一中1946 1949 高中 台中高工1949 1952 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54 1958 硏究所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1962 1966 MS amp Ph D配偶林妙芳 1964年 结婚 2022年 结束 科学生涯研究领域表面物理 奈米科學 原子分辨率顯微鏡學机构台灣電信局 技佐1952 1954 台大醫院 物理技師1958 1962 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 博士後至傑出教授1967 1990 中研院物理所 研究員兼所長1990 1992 特聘研究員兼所長1992 1999 特聘研究員2000 2005 特聘講座2006 2007 目录 1 生平 2 貢獻 4 3 榮譽 4 4 著作 4 5 專書 4 6 家庭 7 參考資料 8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郑天佐出生於台灣基隆 幼童時搬到台中縣潭子鄉 1958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化系 1964年獲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碩士 1966年獲得博士學位 1967年至1969年從事博士後研究 1969年至1992年於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擔任助教授直至傑出教授 1990年至1993年回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1993年至1999年擔任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1999年至2007年擔任該所特聘研究員 2 他是場離子顯微鏡和原子探針的先驅研究開發者 對發展此技術有傑出和創新性的貢獻 在原子尺度表面物理的研究上 他享有國際聲譽 並發表論文近三百篇 在原子顯微學和原子 分子動態學等領域 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國際權威性 每年論文被引用次數都在兩百次左右 3 1992年 獲選為第1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貢獻 4 编辑在儀器發展他作了很多創新性貢獻 1980年開創的雷射原子探針 解決了米勒教授奈秒電壓脈衝原子探針缺陷 解析度提高了1000倍 且首次可分析半導體與絕緣體等重要材料 他是場離子發射現象和FIM成像原理的權威 他對於場離子化 場蒸發和場吸附現象都有深入研究 他也發現複合離子HeRh2 場分離現象 這離子分離係以原子穿隧達成 且受到質心轉換而呈現強烈同位素效應 是很新奇的離子物理現象 在表面原子動慇學 1966年Ehrlich研究單原子擴散現象後 1972年鄭教授指出原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強調在這類實驗參與實驗原子數目必須先指定 才能把擴散與原子作用效應分開 他首次研究表面原子間相互作用 發現作用勢能有震盪現象 理論經諾貝爾物理獎得主Schrieffer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Kohn與學生提出 這題目已經成為基礎表面物理重要課題 榮譽 4 编辑1975年任教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期間獲得德國政府的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 1980年獲得日本科學振興會會士 Fellow 1985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Fellow 1987年賓州州立大學理工學門傑出成就獎 1990 1992年國科會特約講座 1992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4年獲得中華物理學會會士 1997年台美基金會學術成就獎 1999年中研院菁英講座 2002年第三國際科學院院士 2004年獲得英國物理學會會士 Fellow 2007年獲得第4屆總統科學獎 數理科學組 2 著作 4 编辑著作超過300多篇論文 重要代表 T T Tsang Direct Observation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toms on Tungsten Surfaces Phys Rev B6 417 426 1972 T T Tsang and Gary Kellogg Direct Observation of Surface Diffusion with a Driving Force and Adatom Polanzab1hty Phys Rev B12 1343 1353 1975 Yee S Ng T T Tsang and S B McLane Absolute Composition Depth Profile of a NiCu Alloy in a Surface Segregation Study Phys Rev Lett 42 588 591 1979 G L Kellogg and T T Tsong Pulsed Laser Atom 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J Appl Phys 51 1184 1193 1980 T T Tsong Effects of Electric Field in the Manipulation of Atoms in STM Experiments Phys Rev B44 13703 13710 1991 T T Tsang and C L Chen Atomic Replacement and Formation and Annihilation of a Vacancy on Ir Surfaces Nature 355 328 331 1992 T T Tsang Atom 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Physics Today 46 24 31 1993 May issue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in Parity 9 2 14 23 February 1994 I S Hwang R L Lo and T T Tsang Site Hopping of Single Chemisorbed Oxygen Molecules on Si lll 7x7 Surfaces Phys Rev Lett 78 4797 4800 1997 T C Chang I S Hwang and T T Tsang Direct Observation of Reaction Limited Aggregation on Crystalline Surfaces Phys Rev Lett 83 1191 1194 1999 W B Su S H Chang W B Jian C S Chang L J Chen and T T Tsang Quantum Size Effects in Low Temperature Growth of Pb Islands on Si l11 7x7 Surfaces Phys Rev Lett 86 5116 5119 2001 T Y Fu L C Cheng C H Nien and T T Tsa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Single Atom Pyramidal Tip Formation from a Pd Covered W Tip Phys Rev B 64 113401 113404 2001 1 S Hwang S H Chang C K Fang L J Chen and T T Tsang Observation of Finite Size Effects on a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 of 2D Nanoislands Phys Rev Lett 93 106101 2004 Y P Chiu L W Huang C M Wei C S Chang and T T Tsang Magic Number of Atoms in Surface Supported Planar Clusters Phys Rev Lett 97 165504 1 4 2006 H S Kuo I S Hwang T Y Fu J Y Wu C C Chang and T T Tsa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 Atom Tips Nano Letters 4 2379 2382 2004 T T Tsang Fifty Years of Seeing Atoms Physics Today 59 31 37 March 2006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Parity 21 14 23 October 2006 專書 4 编辑著作有專書3冊 重要代表 E W M Iler and T T Tsang Field Ion Microscop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lsevier Publishing Co Inc New York London Amsterdam 314 pages 1969 Translated to Russian by L P Potapova Moscow Metallurgica 1972 with the title Atomic Microscopy T T Tsang Atom 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Field Ion Emission and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at Atomic Resolution 387 p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New York 1990 家庭 编辑出生前鄭天佐的祖父夢見一支甘蔗的上端長出兩支新芽 因此將雙胞胎兄弟取名為 天佐 天佑 鄭天佐的雙胞胎弟弟鄭天佑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知名教授 兩人同為台灣奈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人物 5 配偶林妙芳也是鄭天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化系的同學 育有三名女兒 也都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博士 參考資料 编辑 中研院院士鄭天佐辭世享壽88歲 開發原子探針影響深遠 2022 08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3 2 0 2 1 院士基本資料查詢 鄭天佐 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網站 2020 09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14 傑出校友 鄭天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網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 10 11 4 0 4 1 4 2 4 3 總統科學獎委員會 國家桂冠的故事 總統科學獎 2007 總統科學獎委員會 2007 2007年 P12 P14 P15 2022 09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12 鄭天佐 國際論文激增籲設評鑑制度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4 02 20 外部連結 编辑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鄭天佐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鄭天佐 amp oldid 7520914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