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邯郸之难

邯郸之难或称魏拔都邯郸,是指中国戰國时期魏国攻占赵国国都邯郸的历史事件,当时邯郸被魏国攻占是诸侯间兼并战争的一件大事,当时人称之为邯郸之难。战争最终结果是魏国无力抵御周边各国的军事行动,只好和赵讲和归还邯郸城而结束。

背景

春秋时期赵韩魏三家关系极深,在晋国内部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反对其他诸卿和晋国宫室,虽然三方之间有矛盾,但是面对共同的利益和敌人,联盟仍然是三方的主流。但是进入战国以后,此时三方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特别是赵韩魏三家分晋后,关系由同盟变为对手,三方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而魏国通过改革后实力大增,在军事上连连得手,占据了中原大分布地区,还控制了宋、卫、鲁等小国,一时间称雄于诸侯。而赵国迁都邯郸后,为了逐鹿中原,参与诸侯的兼并战争,当然要采取以南进为主的战略方针,这样就同相邻的魏、卫、齐等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也无法避免和魏国之间的土地争夺[參⁠ 1]

赵敬侯四年(前383年)赵魏在兔台发生战争,魏国取胜。同年,赵国又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向卫国进攻,赵军初战得手,卫国国君仓皇出逃,后来魏军救援,形势急转直下,赵国连连受挫,连续丢失掉刚平和中牟两城[參⁠ 2]。第二年,赵国又联合楚国攻下魏国棘蒲(今河北魏县)[參⁠ 3],赵敬侯八年(前379年),魏国进犯赵国,赵国攻下黄城[參⁠ 4]。这时的赵魏两国在一系列交战中各有胜负。

此后的六年里,赵魏双方相安无事,一度还曾联合韩国一起灭掉了晋国公室的残余势力。赵成侯三年(前372年)大戊午出任赵国宰相,又向卫国进攻,攻下卫国城邑七十三座[參⁠ 5]。魏国以此为借口,援救卫国,赵军在此失利。这样双方又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引发了邯郸的陷落和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的发生[參⁠ 1]

过程

从史书记载来看,魏国在攻打赵国国都邯郸之前有意的使赵国靡费人力财力物力。赵成侯十七年(前358年),魏惠王和赵成侯在葛孽会见,赵成侯二十年(前355年)即战前的前一年,魏国给赵国送来一种名叫荣椽的建筑材料,后赵成侯用它来修建檀台[參⁠ 6],就是后来的信宫,是一处大型宫殿。从这也看得出魏国奉献荣椽有转移、麻痹赵国注意力并消耗赵国国力的意图[參⁠ 1]

前354年,魏国十万大军突然进攻赵国,赵国与魏国爆发战争。魏军乘赵国尚未准备就绪一路北上,包围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处于危机一下,使得赵国被迫拼死抵抗,同时向楚国齐国求援。

赵国派遣麝皮前往楚国,他向楚宣王提出了救援赵国的利弊。楚国内部围绕是否派兵救赵发生了意见分歧。楚宣王重臣昭奚恤反对出兵,他认为不去救赵,魏国可以继续保持战场优势,会对赵国提出更苛刻的土地要求,这样一来,赵国必然不会接受,并且奋力抵抗,其必然结果是两败俱伤。昭奚恤的主张实际上是坐山观虎斗,然后从中渔利。另一个大臣景舍不赞成昭奚恤的意见,他认为,魏国攻赵,本来就还怕楚国趁虚而入,袭击他的后方,现在如果不发兵救赵,一旦赵国灭亡,魏国则无所顾忌,而且实力会大增,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助魏攻赵,也会使得楚国失信于诸侯间,后患无穷。再者,魏国的割地要求过于苛刻而楚又不出兵,那么赵很有可能和魏国讲和,一起对付楚国[參⁠ 7]。景舍的主张其实比昭奚恤更阴险,他企图以少量的援兵为诱饵,消耗赵国和魏国的实力,最后达到破魏的目的。楚宣王最后采取了景舍的建议。由于楚国援兵较少,再加上出兵目的不纯,无补于大局,麛皮回到邯郸后,告诉赵王,认为楚国援助不可靠,并且力主赵王和魏国讲和。但是赵成侯在战和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赵国求援楚国的计划最终落空了[參⁠ 1]

但是求援齐国的努力获得了意外成功。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援后,马上召集大臣商议此时,问道:“援救赵国和不救赵国哪个好呢?”相国邹忌回答:“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对齐国不利。如果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齐国没有好处。”齐威王认为段干纶说的在理,于是出兵救赵,齐国以田忌为总将,孙膑为军师,领大军救赵。孙膑认为,魏国长驱直入赵国,其国都必然空虚,此时应当率军包围魏国国都大梁,使其魏军奔波救援,自然邯郸之围必解,这就是历史上的“围魏救赵[參⁠ 8]

但是此时邯郸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赵成侯二十二年(前353年)七月,邯郸在坚守一年之后被魏军攻克。虽然国都失陷,但是赵国君臣迁到外地(很有可能就是兴建不久,位于邯郸之北的檀台宫城)后继续抵抗。在齐军围困大梁的迫使下,魏军不得不回师驰援。后来段干纶建议齐威王,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齐国军队攻击削弱,此时应该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于是齐威王派田忌南下进攻襄陵,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擒获庞涓[參⁠ 9]。此时,楚国也加紧对魏国的侵攻,占领了“雎、涔之间”[參⁠ 10][參⁠ 1]

结果

魏国在攻打赵国之中本来就消耗了大量国力,加上桂陵之战又丧失十万之众、被楚国乘机蚕食,已经没有力量再去应付两面战场的压力,更不能再有余力去继续占领邯郸。为了摆脱不利的困境,魏国只好和赵国讲和,答应归还邯郸。前351年,赵魏双方在漳河订立盟约,正式归还邯郸。齐国此时也因此释放了庞涓。这场长达数年的赵魏战争最后以“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參⁠ 11]宣告结束[參⁠ 1]

影响

邯郸之难的产生了两个直接后果,作为很战国初年的强国魏国,由于桂陵之战大败后,国势大衰;赵国的南进计划一再受挫,邯郸失陷标志着这一战略方针的失败,因此,此后的赵肃侯赵武灵王时期又开始积极实施北进战略[參⁠ 1]

注释

    註:

  1. ^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作段干朋。

参考资料

    參: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孙继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 1990年: 第57—60页. ISBN 7507404676. 
  2. ^ 《战国策·卷十二·齐五·苏秦说齐闵王》:“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卫国城割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迎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
  3.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六年(前381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
  4.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八年(前379年),拔魏黄城”
  5.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多次伐卫,攻取卫乡邑七十三与甄地。”
  6.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
  7. ^ 《战国策·卷十四·邯郸之难》:不如少发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须 与魏战。魏怒赵之劲,而见楚之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8. ^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註⁠ 1]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
  9. ^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
  10. ^ 《战国策·卷十四·邯郸之难》。
  11. ^ 《战国策·魏策三》:初时惠王伐 赵 ,战胜乎三梁 ,十万之军拔邯郸 , 赵氏不割,而邯郸 复归。

参见

邯郸之难, 或称魏拔都邯郸, 是指中国戰國时期, 魏国攻占赵国国都邯郸的历史事件, 当时邯郸被魏国攻占是诸侯间兼并战争的一件大事, 当时人称之为, 战争最终结果是魏国无力抵御周边各国的军事行动, 只好和赵讲和归还邯郸城而结束, 目录, 背景, 过程, 结果, 影响,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背景, 编辑春秋时期赵韩魏三家关系极深, 在晋国内部结成政治联盟, 共同反对其他诸卿和晋国宫室, 虽然三方之间有矛盾, 但是面对共同的利益和敌人, 联盟仍然是三方的主流, 但是进入战国以后, 此时三方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特别是赵. 邯郸之难或称魏拔都邯郸 是指中国戰國时期 魏国攻占赵国国都邯郸的历史事件 当时邯郸被魏国攻占是诸侯间兼并战争的一件大事 当时人称之为邯郸之难 战争最终结果是魏国无力抵御周边各国的军事行动 只好和赵讲和归还邯郸城而结束 目录 1 背景 2 过程 3 结果 4 影响 5 注释 6 参考资料 7 参见背景 编辑春秋时期赵韩魏三家关系极深 在晋国内部结成政治联盟 共同反对其他诸卿和晋国宫室 虽然三方之间有矛盾 但是面对共同的利益和敌人 联盟仍然是三方的主流 但是进入战国以后 此时三方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特别是赵韩魏三家分晋后 关系由同盟变为对手 三方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 而魏国通过改革后实力大增 在军事上连连得手 占据了中原大分布地区 还控制了宋 卫 鲁等小国 一时间称雄于诸侯 而赵国迁都邯郸后 为了逐鹿中原 参与诸侯的兼并战争 当然要采取以南进为主的战略方针 这样就同相邻的魏 卫 齐等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也无法避免和魏国之间的土地争夺 參 1 赵敬侯四年 前383年 赵魏在兔台发生战争 魏国取胜 同年 赵国又筑刚平城 今河南清丰 向卫国进攻 赵军初战得手 卫国国君仓皇出逃 后来魏军救援 形势急转直下 赵国连连受挫 连续丢失掉刚平和中牟两城 參 2 第二年 赵国又联合楚国攻下魏国棘蒲 今河北魏县 參 3 赵敬侯八年 前379年 魏国进犯赵国 赵国攻下黄城 參 4 这时的赵魏两国在一系列交战中各有胜负 此后的六年里 赵魏双方相安无事 一度还曾联合韩国一起灭掉了晋国公室的残余势力 赵成侯三年 前372年 大戊午出任赵国宰相 又向卫国进攻 攻下卫国城邑七十三座 參 5 魏国以此为借口 援救卫国 赵军在此失利 这样双方又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终于引发了邯郸的陷落和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的发生 參 1 过程 编辑从史书记载来看 魏国在攻打赵国国都邯郸之前有意的使赵国靡费人力财力物力 赵成侯十七年 前358年 魏惠王和赵成侯在葛孽会见 赵成侯二十年 前355年 即战前的前一年 魏国给赵国送来一种名叫荣椽的建筑材料 后赵成侯用它来修建檀台 參 6 就是后来的信宫 是一处大型宫殿 从这也看得出魏国奉献荣椽有转移 麻痹赵国注意力并消耗赵国国力的意图 參 1 前354年 魏国十万大军突然进攻赵国 赵国与魏国爆发战争 魏军乘赵国尚未准备就绪一路北上 包围赵国国都邯郸 邯郸处于危机一下 使得赵国被迫拼死抵抗 同时向楚国和齐国求援 赵国派遣麝皮前往楚国 他向楚宣王提出了救援赵国的利弊 楚国内部围绕是否派兵救赵发生了意见分歧 楚宣王重臣昭奚恤反对出兵 他认为不去救赵 魏国可以继续保持战场优势 会对赵国提出更苛刻的土地要求 这样一来 赵国必然不会接受 并且奋力抵抗 其必然结果是两败俱伤 昭奚恤的主张实际上是坐山观虎斗 然后从中渔利 另一个大臣景舍不赞成昭奚恤的意见 他认为 魏国攻赵 本来就还怕楚国趁虚而入 袭击他的后方 现在如果不发兵救赵 一旦赵国灭亡 魏国则无所顾忌 而且实力会大增 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助魏攻赵 也会使得楚国失信于诸侯间 后患无穷 再者 魏国的割地要求过于苛刻而楚又不出兵 那么赵很有可能和魏国讲和 一起对付楚国 參 7 景舍的主张其实比昭奚恤更阴险 他企图以少量的援兵为诱饵 消耗赵国和魏国的实力 最后达到破魏的目的 楚宣王最后采取了景舍的建议 由于楚国援兵较少 再加上出兵目的不纯 无补于大局 麛皮回到邯郸后 告诉赵王 认为楚国援助不可靠 并且力主赵王和魏国讲和 但是赵成侯在战和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赵国求援楚国的计划最终落空了 參 1 但是求援齐国的努力获得了意外成功 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援后 马上召集大臣商议此时 问道 援救赵国和不救赵国哪个好呢 相国邹忌回答 不如不去救赵 段干纶说 不救赵对齐国不利 如果魏国吞并了邯郸 这对齐国没有好处 齐威王认为段干纶说的在理 于是出兵救赵 齐国以田忌为总将 孙膑为军师 领大军救赵 孙膑认为 魏国长驱直入赵国 其国都必然空虚 此时应当率军包围魏国国都大梁 使其魏军奔波救援 自然邯郸之围必解 这就是历史上的 围魏救赵 參 8 但是此时邯郸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赵成侯二十二年 前353年 七月 邯郸在坚守一年之后被魏军攻克 虽然国都失陷 但是赵国君臣迁到外地 很有可能就是兴建不久 位于邯郸之北的檀台宫城 后继续抵抗 在齐军围困大梁的迫使下 魏军不得不回师驰援 后来段干纶建议齐威王 赵军虽被魏军打败 但魏军又被齐国军队攻击削弱 此时应该出兵南下 进攻魏国的襄陵 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 于是齐威王派田忌南下进攻襄陵 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 大败魏军于桂陵 擒获庞涓 參 9 此时 楚国也加紧对魏国的侵攻 占领了 雎 涔之间 參 10 參 1 结果 编辑魏国在攻打赵国之中本来就消耗了大量国力 加上桂陵之战又丧失十万之众 被楚国乘机蚕食 已经没有力量再去应付两面战场的压力 更不能再有余力去继续占领邯郸 为了摆脱不利的困境 魏国只好和赵国讲和 答应归还邯郸 前351年 赵魏双方在漳河订立盟约 正式归还邯郸 齐国此时也因此释放了庞涓 这场长达数年的赵魏战争最后以 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 參 11 宣告结束 參 1 影响 编辑邯郸之难的产生了两个直接后果 作为很战国初年的强国魏国 由于桂陵之战大败后 国势大衰 赵国的南进计划一再受挫 邯郸失陷标志着这一战略方针的失败 因此 此后的赵肃侯 赵武灵王时期又开始积极实施北进战略 參 1 注释 编辑註 史记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作段干朋 参考资料 编辑參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孙继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 1990年 第57 60页 ISBN 7507404676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战国策 卷十二 齐五 苏秦说齐闵王 昔者赵氏袭卫 车舍人不休传 卫国城割平 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 此亡国之形也 卫君跣行 告迎于魏 魏王身被甲底剑 挑赵索战 邯郸之中鹜 河 山之间乱 卫得是藉也 亦收余甲而北面 残刚平 堕中牟之郭 卫非强于赵也 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 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 赵氏惧 楚人救赵而伐魏 战于州西 出梁门 军舍林中 马饮于大河 赵得是藉也 亦袭魏之河北 烧棘沟 坠黄城 故刚平之残也 中牟之堕也 黄城之坠也 棘沟之烧也 此皆非赵 魏之欲也 史记 卷四十三 赵世家 六年 前381年 借兵于楚伐魏 取棘蒲 史记 卷四十三 赵世家 八年 前379年 拔魏黄城 史记 卷四十三 赵世家 多次伐卫 攻取卫乡邑七十三与甄地 史记 卷四十三 赵世家 二十年 魏献荣椽 因以为檀台 战国策 卷十四 邯郸之难 不如少发兵以为赵援 赵恃楚劲 必须 与魏战 魏怒赵之劲 而见楚之足畏也 必不释赵 赵魏相弊 而齐 秦应楚 则魏可破也 战国策 卷八 齐策一 邯郸之难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 救赵孰与勿救 邹子曰 不如勿救 段干纶 註 1 曰 弗救 则我不利 田侯曰 何哉 夫魏氏兼邯郸 其于齐何利哉 田侯曰 善 乃起兵 曰 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 臣之求利且不利者 非此也 夫救邯郸 军于其郊 是赵不拔而魏全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 邯郸拔而承魏之弊 是赵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 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战国策 卷八 齐策一 邯郸之难 段干纶曰 臣之求利且不利者 非此也 夫救邯郸 军于其郊 是赵不拔而魏全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 邯郸拔而承魏之弊 是赵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 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战国策 卷十四 邯郸之难 战国策 魏策三 初时惠王伐 赵 战胜乎三梁 十万之军拔邯郸 赵氏不割 而邯郸 复归 参见 编辑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邯郸之难 amp oldid 7283491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