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初名宝鈺式如叔蕴叔言雪堂商遺先生,晚年别署贞松老人[1],江苏省淮安府人,中国金石学家。在甲骨文和敦煌写卷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甲骨四堂」之一。他的四个儿子罗福成罗福苌、罗福葆和罗福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卒恭敏

羅振玉
出生(1866-08-08)1866年8月8日
 大清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
(今淮安区
逝世1940年5月14日(1940歲-05-14)(73歲)
日屬關東州旅順
职业語言學家

生平

原籍浙江上虞,祖辈迁居江苏淮安河下罗家桥,1860年庚申之劫时河下遭焚毁,于是迁居南门内更楼东。1866年8月8日罗振玉出生于此。

罗氏曾有一篇“自挽联语”,概括了他一生的几件大事,内容如下:

毕生寝馈书丛,历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秘藏,守缺抱残差自幸。

半世沉沦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补天浴日竟何成。[2]

“洹水遗文”

殷墟甲骨文。1898至1899年间,王襄、孟定生、王懿荣分别判断出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开始加以收藏。1903年罗氏在上海见到刘鹗收藏的甲骨,“一见诧为奇宝,怂恿刘君亟拓墨,为选千纸付影印”,《铁云藏龟》由此面世。1907年罗氏进入学部后开始收藏甲骨,并深感其珍贵和濒危,为此,1910年前后大量搜求,毕生收藏甲骨数以万计。

1911年罗氏编辑甲骨文资料,并出版《殷虚书契》前三卷,至1933年陆续出版了八卷本《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菁华》(1914年)、《后编》(1916年)、《续编》(1933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等,刊布甲骨文资料五千四百余版,占同期海内外刊布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传统国学的研究提供大量新资料。

1903年罗氏在《铁云藏龟序》中已论证甲骨文为“夏殷”遗物,有助于古文字研究,“且可证经史”。1908年进一步向古董商访求到甲骨的真实出土地[3],1910年发表《殷商貞卜文字考》,第一次考定甲骨真实出土地为史称“殷墟”的安阳小屯,又对照《殷本纪》,首次确认了这批历史资料的性质。1915年初罗氏完成并刊印《殷虚书契考释》,提出形音义可考的甲骨文485字;考订出商先王庙号十八、先公庙号二,至今该书仍然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资料,由于罗氏在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称为“甲骨四堂”之首。

“西陲坠简”

是指汉代烽燧遗址简牍的发现与研究,自1901年以来,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在中国尼雅楼兰等地进行调查发掘,并带走大量汉晋简帛文书,八年后国人才辗转得知此事。罗氏写道“光绪戊申(1908年),予闻斯坦因博士访古于我西陲,得汉魏简册载归英伦,神物去国,恻焉疚怀”[4],同时文物被收藏海外后“典守森严,不殊秘阁,苟非其人,不得纵览”[5]。于是,罗氏设法通过伯希和与整理这批简牍沙畹建立了联系,沙畹允诺简牍整理好后,即提供文书写本。辛亥革命后,罗氏虽身在日本,但仍惦念简帛一事,1912年再次向沙畹催问,终于在1913年得到手校稿本。经三子罗福苌翻译,重新按内容分类,与王国维分任考释,于1914年出版近代简牍学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

“鸿都石刻”

鸿都是汉代朝廷藏书的地。这里罗氏是指汉魏石经,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经原立于太学,汉魏以后屡遭破坏,原碑不复存在,仅有残石陆续出土。宋代开始有学者收集传拓石经残字并校勘经文,罗氏致力于儒学经典的传承,1928年开始收集经石的诸家拓本,整理考订,后又陆续增补,1938年重编为《增订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二卷》“计七经之文,总得五千五百九十三言,诸经校记一百八十言,合以序记残石,总得六千一百六十三言”,)[6]使“绝于永嘉之乱”的珍贵文物得以重现人间。

“柱下秘藏”

在此指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位于故宫东南隅(东华门内)的大库,是清代内阁存放档案和书籍的处所。1909年面临修缮,奏请焚毁无用档案。张之洞曾就宋人玉牒残页流散之事询问罗氏,罗氏提出大库所在地为明代文渊阁旧址,当还有宋版书,应加珍重。由此,张之洞奏请“片纸只字不得遗弃”,书籍和其它有关资料俱归学部,并要罗氏时时前往相助。期间,罗氏多次发现大量涉及清初历史的重要档案,包括清初绘制的“地图十大轴”等均被列入“焚毁”之列,急告张之洞。由此部分档案运至学部保存起来,更大量的由于内阁已“奏请焚毁”,遂让罗氏迅速“设法移入部中,但不得漏于外间。”于是装了八千麻袋运到学部后堂暂存,再转移至国子监敬一亭保管[7]

1921年这批档案存放于历史博物馆,除部分比较完整的被北京大学借去整理外,余下的数千麻袋档案再次被以“烂字纸”为名,经由教育部批准卖给同懋增纸店[8]。同懋增纸店以四千元买下这些“烂字纸”,除零星出售外,大部用于化纸浆。罗氏因事至京,在市上看到洪承畴揭帖和高丽国王贡物表,断定是大库所出。在金梁协助下,以三倍价钱从同懋增纸店回收尚存的所有档案。为此曾奔走于京津筹款,1924年十月,立遗嘱时着重指出,有债务约四万元,须变卖所藏书籍、字画、文物以偿清,“诸欠款中以金息侯老伯手一万元为最要, 此系京旗生计维持会公款,借以购大库史料者”[9]

1922年罗氏以一万二千元买下劫余的大库档案后,初存北京彰仪门货栈,又移商品陈列所大楼,请十余人檢視整理。发现不少有关边务战事、清初开国方略的档案,以及朝鲜琉球安南题表等等,很多都是前所未闻。消息传出人们得知纷纷要求观看,于是北洋政府想要收藏、国外有人且重金求让等,罗氏均不许。不久商部忽勒令移出,只好将少部分带回天津河北京旗生计维持会博爱工厂,大部分觅赁善果寺余屋,并连夜迁入[10]。这一阶段整理编印了《史料丛刊初集》十册等。终因人力财力的限制,以不得转售异国为约,转让李盛铎[11]。后归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2],档案才最终被保护起来。

其后,市面上仍有不少流散的大库档案,罗氏继续在北京收集,移居旅顺时,与所藏文物一起运旅。1934年成立大库旧档整理处,印行《大库史料目录》六编。除此以外,自1924年至1936年罗氏编辑、影印出版的有:《史料丛刊初编》、《清太祖实录稿》、《史料丛编》、《皇清奏议》、《皇清奏议续编》等。罗氏等学人对明清两代历史第一手资料的保护整理,使今天的清史研究得以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

其它方面

除去甲骨文研究方面贡献,罗振玉还被认为是敦煌学研究的奠基人,宣统元年,罗振玉来到北京拜访伯希和,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罗振玉极力督促官方将所余遗书悉数运往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入藏于京师图书馆。

1896年在上海创辦東文學社,培养日文翻译人才,学员有沈肱、樊少泉王國維。1909年4月-1912年2月担任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一职。

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終效忠清室。辛亥革命后,罗振玉逃往日本。1919年回国。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关东州旅顺。九一八事變後追隨溥儀,出任滿洲國參議府參議、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受當時人批判為「漢奸」。1940年5月14日在关东州旅順逝世。

史学研究

一、殷商史学研究方面,考证殷都邑,研究殷世系,为甲骨文缀合提供了条件。

二、归义军史研究。

三、高昌国史研究。

主要作品

  • 《殷墟书契考释》

故居

  • 罗振玉故居,淮安市淮安区更楼东街,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出处

  1. ^ 马国权. 近代印人传.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139–142. ISBN 7-80512-963-0. 
  2. ^ 罗福颐编 《贞松老人外集》第四卷 1944(?)自印于沈阳
  3. ^ 罗振玉 《殷虚古器物图录序》
  4. ^ 罗振玉《流沙坠简序》(1914年)
  5. ^ 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序》(1913年)
  6. ^ 罗振玉 增订本《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戊寅序》)
  7. ^ 参见罗振玉《集蓼编》, 载《贞松老人遗稿》甲集;又见徐中舒《内阁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和《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 载《明清档案》第一本, 1986年台北版
  8. ^ 李光涛《记内阁大库残余档案》, 载《明清档案》第一册1985年台北版。
  9. ^ 《贞松老人外集·甲子岁谕儿辈》
  10. ^ 徐中舒《内阁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又金梁《内阁大库档案访求记》载《东方杂志》第20卷第四号。
  11. ^ 罗福颐《清内阁大库明清旧档之历史及其整理》,《岭南学报》第9卷第1期1948年2月。
  12. ^ 李泉傅斯年与大库档案之收藏整理》,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等编《傅斯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书目

  1. 张永山 罗琨. 罗振玉评传. 中国: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年12月. ISBN 7-80579-626-2 (中文). 
首任 苏州中学校长
1904年—1906年
繼任:
王仁东

罗振玉, 1866年8月8日, 1940年5月14日, 初名宝鈺, 字式如, 叔蕴, 叔言, 号雪堂, 商遺先生, 晚年别署贞松老人, 江苏省淮安府人, 中国金石学家, 在甲骨文和敦煌写卷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甲骨四堂, 之一, 他的四个儿子罗福成, 罗福苌, 罗福葆和罗福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 卒諡恭敏, 羅振玉出生, 1866, 1866年8月8日, 大清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 今淮安区, 逝世1940年5月14日, 1940歲, 73歲, 日屬關東州旅順职业語言學家, 目录, 生平, 洹水遗文. 罗振玉 1866年8月8日 1940年5月14日 初名宝鈺 字式如 叔蕴 叔言 号雪堂 商遺先生 晚年别署贞松老人 1 江苏省淮安府人 中国金石学家 在甲骨文和敦煌写卷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是 甲骨四堂 之一 他的四个儿子罗福成 罗福苌 罗福葆和罗福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 卒諡恭敏 羅振玉出生 1866 08 08 1866年8月8日 大清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 今淮安区 逝世1940年5月14日 1940歲 05 14 73歲 日屬關東州旅順职业語言學家 目录 1 生平 1 1 洹水遗文 1 2 西陲坠简 1 3 鸿都石刻 1 4 柱下秘藏 1 5 其它方面 2 主要作品 3 故居 4 参考文献 4 1 出处 4 2 书目生平 编辑原籍浙江上虞 祖辈迁居江苏淮安河下罗家桥 1860年庚申之劫时河下遭焚毁 于是迁居南门内更楼东 1866年8月8日罗振玉出生于此 罗氏曾有一篇 自挽联语 概括了他一生的几件大事 内容如下 毕生寝馈书丛 历观洹水遗文 西陲坠简 鸿都石刻 柱下秘藏 守缺抱残差自幸 半世沉沦桑海 溯自辛亥乘桴 乙丑扈跸 壬申于役 丁丑乞身 补天浴日竟何成 2 洹水遗文 编辑 指殷墟甲骨文 1898至1899年间 王襄 孟定生 王懿荣分别判断出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 开始加以收藏 1903年罗氏在上海见到刘鹗收藏的甲骨 一见诧为奇宝 怂恿刘君亟拓墨 为选千纸付影印 铁云藏龟 由此面世 1907年罗氏进入学部后开始收藏甲骨 并深感其珍贵和濒危 为此 1910年前后大量搜求 毕生收藏甲骨数以万计 1911年罗氏编辑甲骨文资料 并出版 殷虚书契 前三卷 至1933年陆续出版了八卷本 殷虚书契前编 1913年 菁华 1914年 后编 1916年 续编 1933年 铁云藏龟之余 1915年 等 刊布甲骨文资料五千四百余版 占同期海内外刊布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为传统国学的研究提供大量新资料 1903年罗氏在 铁云藏龟序 中已论证甲骨文为 夏殷 遗物 有助于古文字研究 且可证经史 1908年进一步向古董商访求到甲骨的真实出土地 3 1910年发表 殷商貞卜文字考 第一次考定甲骨真实出土地为史称 殷墟 的安阳小屯 又对照 殷本纪 首次确认了这批历史资料的性质 1915年初罗氏完成并刊印 殷虚书契考释 提出形音义可考的甲骨文485字 考订出商先王庙号十八 先公庙号二 至今该书仍然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资料 由于罗氏在甲骨的搜集 保藏 流传 考释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被称为 甲骨四堂 之首 西陲坠简 编辑 是指汉代烽燧遗址简牍的发现与研究 自1901年以来 斯文赫定 斯坦因等在中国尼雅 楼兰等地进行调查发掘 并带走大量汉晋简帛文书 八年后国人才辗转得知此事 罗氏写道 光绪戊申 1908年 予闻斯坦因博士访古于我西陲 得汉魏简册载归英伦 神物去国 恻焉疚怀 4 同时文物被收藏海外后 典守森严 不殊秘阁 苟非其人 不得纵览 5 于是 罗氏设法通过伯希和与整理这批简牍的沙畹建立了联系 沙畹允诺简牍整理好后 即提供文书写本 辛亥革命后 罗氏虽身在日本 但仍惦念简帛一事 1912年再次向沙畹催问 终于在1913年得到手校稿本 经三子罗福苌翻译 重新按内容分类 与王国维分任考释 于1914年出版近代简牍学的奠基之作 流沙坠简 鸿都石刻 编辑 鸿都是汉代朝廷藏书的地 这里罗氏是指汉魏石经 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石经原立于太学 汉魏以后屡遭破坏 原碑不复存在 仅有残石陆续出土 宋代开始有学者收集传拓石经残字并校勘经文 罗氏致力于儒学经典的传承 1928年开始收集经石的诸家拓本 整理考订 后又陆续增补 1938年重编为 增订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二卷 计七经之文 总得五千五百九十三言 诸经校记一百八十言 合以序记残石 总得六千一百六十三言 6 使 绝于永嘉之乱 的珍贵文物得以重现人间 柱下秘藏 编辑 主条目 八千麻袋事件 在此指明清内阁大库档案 位于故宫东南隅 东华门内 的大库 是清代内阁存放档案和书籍的处所 1909年面临修缮 奏请焚毁无用档案 张之洞曾就宋人玉牒残页流散之事询问罗氏 罗氏提出大库所在地为明代文渊阁旧址 当还有宋版书 应加珍重 由此 张之洞奏请 片纸只字不得遗弃 书籍和其它有关资料俱归学部 并要罗氏时时前往相助 期间 罗氏多次发现大量涉及清初历史的重要档案 包括清初绘制的 地图十大轴 等均被列入 焚毁 之列 急告张之洞 由此部分档案运至学部保存起来 更大量的由于内阁已 奏请焚毁 遂让罗氏迅速 设法移入部中 但不得漏于外间 于是装了八千麻袋运到学部后堂暂存 再转移至国子监敬一亭保管 7 1921年这批档案存放于历史博物馆 除部分比较完整的被北京大学借去整理外 余下的数千麻袋档案再次被以 烂字纸 为名 经由教育部批准卖给同懋增纸店 8 同懋增纸店以四千元买下这些 烂字纸 除零星出售外 大部用于化纸浆 罗氏因事至京 在市上看到洪承畴揭帖和高丽国王贡物表 断定是大库所出 在金梁协助下 以三倍价钱从同懋增纸店回收尚存的所有档案 为此曾奔走于京津筹款 1924年十月 立遗嘱时着重指出 有债务约四万元 须变卖所藏书籍 字画 文物以偿清 诸欠款中以金息侯老伯手一万元为最要 此系京旗生计维持会公款 借以购大库史料者 9 1922年罗氏以一万二千元买下劫余的大库档案后 初存北京彰仪门货栈 又移商品陈列所大楼 请十余人檢視整理 发现不少有关边务战事 清初开国方略的档案 以及朝鲜 琉球 安南题表等等 很多都是前所未闻 消息传出人们得知纷纷要求观看 于是北洋政府想要收藏 国外有人且重金求让等 罗氏均不许 不久商部忽勒令移出 只好将少部分带回天津河北京旗生计维持会博爱工厂 大部分觅赁善果寺余屋 并连夜迁入 10 这一阶段整理编印了 史料丛刊初集 十册等 终因人力财力的限制 以不得转售异国为约 转让李盛铎 11 后归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2 档案才最终被保护起来 其后 市面上仍有不少流散的大库档案 罗氏继续在北京收集 移居旅顺时 与所藏文物一起运旅 1934年成立大库旧档整理处 印行 大库史料目录 六编 除此以外 自1924年至1936年罗氏编辑 影印出版的有 史料丛刊初编 清太祖实录稿 史料丛编 皇清奏议 皇清奏议续编 等 罗氏等学人对明清两代历史第一手资料的保护整理 使今天的清史研究得以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 其它方面 编辑 除去甲骨文研究方面贡献 罗振玉还被认为是敦煌学研究的奠基人 宣统元年 罗振玉来到北京拜访伯希和 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 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 罗振玉极力督促官方将所余遗书悉数运往京师 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 入藏于京师图书馆 1896年在上海创辦東文學社 培养日文翻译人才 学员有沈肱 樊少泉及王國維 1909年4月 1912年2月担任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现中国农业大学 校长 一职 政治上十分保守 始終效忠清室 辛亥革命后 罗振玉逃往日本 1919年回国 1924年奉溥仪之召 入值南书房 1928年迁居关东州旅顺 九一八事變後追隨溥儀 出任滿洲國參議府參議 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 受當時人批判為 漢奸 1940年5月14日在关东州旅順逝世 史学研究一 殷商史学研究方面 考证殷都邑 研究殷世系 为甲骨文缀合提供了条件 二 归义军史研究 三 高昌国史研究 主要作品 编辑 殷墟书契考释 故居 编辑罗振玉故居 淮安市淮安区更楼东街 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编辑出处 编辑 马国权 近代印人传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139 142 ISBN 7 80512 963 0 罗福颐编 贞松老人外集 第四卷 1944 自印于沈阳 罗振玉 殷虚古器物图录序 罗振玉 流沙坠简序 1914年 罗振玉 鸣沙石室佚书序 1913年 罗振玉 增订本 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 戊寅序 参见罗振玉 集蓼编 载 贞松老人遗稿 甲集 又见徐中舒 内阁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 和 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 载 明清档案 第一本 1986年台北版 李光涛 记内阁大库残余档案 载 明清档案 第一册1985年台北版 贞松老人外集 甲子岁谕儿辈 见徐中舒 内阁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 又金梁 内阁大库档案访求记 载 东方杂志 第20卷第四号 罗福颐 清内阁大库明清旧档之历史及其整理 岭南学报 第9卷第1期1948年2月 李泉 傅斯年与大库档案之收藏整理 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等编 傅斯年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书目 编辑 张永山 罗琨 罗振玉评传 中国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年12月 ISBN 7 80579 626 2 中文 甲骨學四堂羅雪堂 王觀堂 董彥堂 郭鼎堂首任 苏州中学校长1904年 1906年 繼任 王仁东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罗振玉 amp oldid 7252324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