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绝对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主义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一元论哲学,主要与黑格尔(G. W. F. Hegel)和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有关,他们都是 19 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这一标签也被贴在其他哲学家身上,如深受黑格尔作品影响的美国哲学家约西亚-罗伊斯(Josiah Royce),以及英国唯心主义者。[1][2]

作为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绝对唯心主义是黑格尔关于存在如何最终被理解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das Absolute)的论述。黑格尔认为,为了使思维主体(人类理性或意识)能够认识其客体(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思维与存在必须具有同一性。否则,主体就永远无法接触客体,我们对世界的任何认识都不会有确定性。

然而,为了解释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就不能表述为 "我=我 "的抽象同一性。绝对唯心主义试图用一种新的 思辨的哲学方法来证明这种统一性,这就需要新的概念和逻辑规则。黑格尔认为,存在的绝对基础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必然过程,它以日益复杂的存在形式和意识形式自行展开,最终导致世界以及我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概念的多样性。[1]

绝对唯心主义立场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和德国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美国的影响力则要小得多。绝对唯心主义立场应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康德的超验唯心主义或费希特和早期谢林[3]的后康德超验唯心主义(又称 "批判唯心主义")[4]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Absolute Idealism | German Philosophy, Hegel & Kant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07-23]. (原始内容于2018-01-11) (英语). 
  2. ^ The term absoluter Idealismus occurs for the first time in Schelling's Ideen zu einer Philosophie der Natur als Einleitung in das Studium dieser Wissenschaft (Ideas for a Philosophy of Nature: as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is Science), Vol. 1, P. Krüll, 1803 [1797], p. 80.
  3. ^ Nectarios G. Limnatis, German Ide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Kant, Fichte, Schelling, and Hegel, Springer, 2008, pp. 138, 166, 177.
  4. ^ Frederick C. Beiser, German Idealism: The Struggle Against Subjectivism, 1781-180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3.

绝对唯心主义, 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一元论哲学, 主要与黑格尔, hegel, 和谢林, friedrich, schelling, 有关, 他们都是, 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一标签也被贴在其他哲学家身上, 如深受黑格尔作品影响的美国哲学家约西亚, 罗伊斯, josiah, royce, 以及英国唯心主义者, 作为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是黑格尔关于存在如何最终被理解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 absolute, 的论述, 黑格尔认为, 为了使思维主体, 人类理性或意识, 能够认识其客体, 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 思维. 绝对唯心主义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一元论哲学 主要与黑格尔 G W F Hegel 和谢林 Friedrich Schelling 有关 他们都是 19 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一标签也被贴在其他哲学家身上 如深受黑格尔作品影响的美国哲学家约西亚 罗伊斯 Josiah Royce 以及英国唯心主义者 1 2 作为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绝对唯心主义是黑格尔关于存在如何最终被理解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 das Absolute 的论述 黑格尔认为 为了使思维主体 人类理性或意识 能够认识其客体 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 思维与存在必须具有同一性 否则 主体就永远无法接触客体 我们对世界的任何认识都不会有确定性 然而 为了解释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差异 以及各自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就不能表述为 我 我 的抽象同一性 绝对唯心主义试图用一种新的 思辨的哲学方法来证明这种统一性 这就需要新的概念和逻辑规则 黑格尔认为 存在的绝对基础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 历史的必然过程 它以日益复杂的存在形式和意识形式自行展开 最终导致世界以及我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概念的多样性 1 绝对唯心主义立场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和德国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美国的影响力则要小得多 绝对唯心主义立场应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康德的超验唯心主义或费希特和早期谢林 3 的后康德超验唯心主义 又称 批判唯心主义 4 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Absolute Idealism German Philosophy Hegel amp Kant Britannica www britannica com 2023 07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11 英语 The term absoluter Idealismus occurs for the first time in Schelling s Ideen zu einer Philosophie der Natur als Einleitung in das Studium dieser Wissenschaft Ideas for a Philosophy of Nature as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is Science Vol 1 P Krull 1803 1797 p 80 Nectarios G Limnatis German Ide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Kant Fichte Schelling and Hegel Springer 2008 pp 138 166 177 Frederick C Beiser German Idealism The Struggle Against Subjectivism 1781 180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绝对唯心主义 amp oldid 7902660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