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第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6號交響曲》,作品173,是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標題稱為「天國之門」(Celestial Gate),創作於1959年,並於1960年出版。作品是受商人兼慈善家愛德華·斑傑文(Edward Bernard Benjamin,1897-1980)所委托。[1]斑傑文出身於新奧爾良,一直對當地的文化藝術推動工作不遺餘力,並多次以贊助人身份,委約不同的作曲家為新奧爾良交響樂團(現時經重組後,改稱為路易斯安那管絃樂團[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撰寫作品。[2]賀凡尼斯及後亦創作了《第11號交響曲》作為樂團成立25週年時的委約作品。

創作背景 编辑

1959年,賀凡尼斯正於印度遊歷,在一封寄往亞美利亞Hairenik周報的來信中,他提及到剛剛完成了第6號及第7號交響曲。[3]樂曲的靈感源自他的一位畫家朋友喬望努英语Hermon di Giovanno(Hermon di Giovanno)所畫的一幅作品「天國之門」,這幅作品在賀凡尼斯在世時一直都在他的住所內。同時他亦稱喬望努不但是他的好友,也是他的心靈啟蒙者,讓他對自身的亞美尼亞文化根源,以及後來對東方思想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天國之門」所代表的,正正就是一種融合了不同文化精髓所衍生出來的境界。

分析 编辑

樂隊編制 编辑

樂譜上標示本曲以一個較小型的樂隊規模去演奏,所需的樂手數目和室樂團相約。管樂手只需6名,另加2名敲搫樂手以及豎琴,其餘為常規五部絃樂。但以樂曲的舖排上,絃樂器明顯地主導了整首作品,其他樂器相對地只是在合適的時候作為陪襯角色而已。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之簡記方法,上述之配器可記為"1 1 1 1—1 1 0 0—tmp+1—hp—str"。

結構 编辑

樂曲為單樂章結構,並可再細分為多個部份。

  • 引子及第1部份
開頭部份的速度為行板,在中、低音的絃樂器的撥絃及持續長音中,巴松管先帶出了引子,一連串由絃樂所奏的和絃組成各小段之間的間場,及後單簧管吹奏出第1個主題,中提琴則作出相應的對位伴奏;過場後雙簧管重新吹奏第1個主題,但減省了開頭的8小節;再過場後,速度稍為加快,由第1小提琴主導主題旋律,但主題卻被拆散為多個小片段,這些小片段以重覆、改變節奏、移位等寫作技巧穿插在其中,木管樂器則間中以齊奏突出重要旋律片段;最後一次速度回復至原速,並只由再細分為四部的第1小提琴重新拉奏出完整的主題旋律,隨即進入過場部份。
  • 過場
再可細分為兩部份:第1部份為賀凡尼斯常用的7/4節奏,以豎琴急促的琶音及低音提琴的分部撥絃襯托下,中提琴(巴松管在其中一次加入齊奏)拉奏出如聖咏般的3+4拍樂句;第2部份則為絃樂器的「自由演奏」樂段-同樣亦是賀凡尼斯慣用的寫作手法:樂手根據樂譜上所列寫的音群,各自以自己的速度拉奏及重覆,並按照音量變化營造所需效果。兩部份互相交替出現。
  • 第1部份再現
  • 第2部份
  • 過場
  • 第3部份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於樂譜首頁中標示。
  2. ^ . [201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3). 
  3. ^ 有關文章刊載於1959年12月17日的HAIRENIK WEEKLY中。
樂譜
  • Edition Peters, No. 6171. Hovhaness, Alan: Symphony No. 6 (Celestial Gate)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73.

第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6號交響曲, 作品173, 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 標題稱為, 天國之門, celestial, gate, 創作於1959年, 並於1960年出版, 作品是受商人兼慈善家愛德華, 斑傑文, edward, bernard, benjamin, 1897, 1980, 所委托, 斑傑文出身於新奧爾良, 一直對當地的文化藝術推動工作不遺餘力, 並多次以贊助人身份, 委約不同的作曲家為新奧爾良交響樂團, 現時經重組後, 改稱為路易斯安那管絃樂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 第6號交響曲 作品173 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 標題稱為 天國之門 Celestial Gate 創作於1959年 並於1960年出版 作品是受商人兼慈善家愛德華 斑傑文 Edward Bernard Benjamin 1897 1980 所委托 1 斑傑文出身於新奧爾良 一直對當地的文化藝術推動工作不遺餘力 並多次以贊助人身份 委約不同的作曲家為新奧爾良交響樂團 現時經重組後 改稱為路易斯安那管絃樂團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撰寫作品 2 賀凡尼斯及後亦創作了 第11號交響曲 作為樂團成立25週年時的委約作品 目录 1 創作背景 2 分析 2 1 樂隊編制 2 2 結構 3 參考資料創作背景 编辑1959年 賀凡尼斯正於印度遊歷 在一封寄往亞美利亞Hairenik周報的來信中 他提及到剛剛完成了第6號及第7號交響曲 3 樂曲的靈感源自他的一位畫家朋友喬望努 英语 Hermon di Giovanno Hermon di Giovanno 所畫的一幅作品 天國之門 這幅作品在賀凡尼斯在世時一直都在他的住所內 同時他亦稱喬望努不但是他的好友 也是他的心靈啟蒙者 讓他對自身的亞美尼亞文化根源 以及後來對東方思想文化有深入的認識 天國之門 所代表的 正正就是一種融合了不同文化精髓所衍生出來的境界 分析 编辑樂隊編制 编辑 樂譜上標示本曲以一個較小型的樂隊規模去演奏 所需的樂手數目和室樂團相約 管樂手只需6名 另加2名敲搫樂手以及豎琴 其餘為常規五部絃樂 但以樂曲的舖排上 絃樂器明顯地主導了整首作品 其他樂器相對地只是在合適的時候作為陪襯角色而已 木管樂器 長笛 雙簧管 單簧管 巴松管 銅管樂器 圓號 小號 敲擊樂器 2位 定音鼓 管鐘 絃樂器 第1小提琴 第2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豎琴依照工具書 管弦樂作品手冊 之簡記方法 上述之配器可記為 1 1 1 1 1 1 0 0 tmp 1 hp str 結構 编辑 樂曲為單樂章結構 並可再細分為多個部份 引子及第1部份開頭部份的速度為行板 在中 低音的絃樂器的撥絃及持續長音中 巴松管先帶出了引子 一連串由絃樂所奏的和絃組成各小段之間的間場 及後單簧管吹奏出第1個主題 中提琴則作出相應的對位伴奏 過場後雙簧管重新吹奏第1個主題 但減省了開頭的8小節 再過場後 速度稍為加快 由第1小提琴主導主題旋律 但主題卻被拆散為多個小片段 這些小片段以重覆 改變節奏 移位等寫作技巧穿插在其中 木管樂器則間中以齊奏突出重要旋律片段 最後一次速度回復至原速 並只由再細分為四部的第1小提琴重新拉奏出完整的主題旋律 隨即進入過場部份 過場再可細分為兩部份 第1部份為賀凡尼斯常用的7 4節奏 以豎琴急促的琶音及低音提琴的分部撥絃襯托下 中提琴 巴松管在其中一次加入齊奏 拉奏出如聖咏般的3 4拍樂句 第2部份則為絃樂器的 自由演奏 樂段 同樣亦是賀凡尼斯慣用的寫作手法 樂手根據樂譜上所列寫的音群 各自以自己的速度拉奏及重覆 並按照音量變化營造所需效果 兩部份互相交替出現 第1部份再現 第2部份 過場 第3部份參考資料 编辑參照 於樂譜首頁中標示 存档副本 2011 02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0 13 有關文章刊載於1959年12月17日的HAIRENIK WEEKLY中 樂譜Edition Peters No 6171 Hovhaness Alan Symphony No 6 Celestial Gate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7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第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amp oldid 7018789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