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第3號交響曲 (舒曼)

E大調第3號交響曲,作品97,別題《萊茵交響曲》(德語:Rheinische Sinfonie),是罗伯特·舒曼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創作,寫於1850年11月2日至12月9日間。[註 1][1]

第3號交響曲
罗伯特·舒曼作品
其他名称萊茵交響曲
(Rheinische Sinfonie)
調性E大調
作品号97
创作1850年
时长33分鐘
樂章5
配器管弦樂團
首演
日期1851年2月6日
位置杜塞尔多夫
指挥罗伯特·舒曼

背景 编辑

1850年,舒曼應杜塞尔多夫音樂協會之邀,前往指揮樂團。舒曼一家於9月抵達杜塞尔多夫。協會提供700塔拉的年俸,工作要求是每年10場音樂會,4次教堂音樂服務,每週與130人規模的大合唱團練習一次,且舒曼可以自行決定曲目。[2]:77這樣的工作環境,對於年輕音樂家而言是相當值得發揮的。在此,除了音樂活動之外,舒曼的健康狀況也有所好轉。

寫作第3號交響曲的期間,舒曼也正在完成他的大提琴協奏曲英语Cello Concerto (Schumann)(作品129)。創作第3號交響曲的靈感,則是來自與克拉拉遊歷莱茵兰之行,旅途相當愉快。[3]舒曼將途中所見化為筆下的元素,使用在這首樂曲當中。

據指出,第3號交響曲的構思模型來自貝多芬第3號第6號交響曲。另外,柏辽兹的《幻想交響曲》(1830年)也是舒曼的參考對象。[4]:278這點可以從調性的選擇,以及樂章的布局看出,作品間的音樂手法甚是相似。[註 2]又,上述作品取之自然的特點,也與第3號交響曲的出發點頗為契合。

首演 编辑

1851年2月6日於杜塞尔多夫,舒曼親自指揮。演出的評價不一,論者指出,現場聽眾對於樂曲結尾的反應甚好。[4]:2912月25日,舒曼在科隆再次指揮演出,惜仍未獲好評。[2]:81

分析 编辑

外部音频链接
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揮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第五樂章

樂曲共五個樂章:

  1. 生動的(Lebhaft)
  2. 徐緩的詼諧曲,C大調(Scherzo. Sehr mäßig)
  3. 不過份快速的,A大調(Nicht schnell)
  4. 莊嚴的,E小調(Feierlich)
  5. 生動的(Lebhaft)

演奏用時一般約在33分鐘左右。

配器 编辑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3 0—tmp—str"。[5]

第3號交響曲的配器,可說大致遵循傳統樂隊編制,然而在細部的處理上,卻缺乏特色。其既缺少接觸成功的管弦樂法(及作品)的經驗,對各項樂器的性能也無認知理解,致使舒曼的管弦樂曲往往色彩濃重而少層次,凡此在第3號交響曲皆可得見。指揮徐頌仁在其著作《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中,對此有所批評:

舒曼配器的典型手法,是不斷使用木管、銅管與弦樂的配合與聲部的重複,在平衡上,往往使得主旋律淹沒在沉重的和聲中。在色彩對比上,由於這種大組合的連續進行,樂器本身的特色無法原原本本地浮現出來,使人覺得有如同樣色彩的漫長延伸。弦樂聲部的寫法奏起來往往覺得吃力而沒有效果。在需要強調某一樂段時,唯一的方法就是同音的連續上下弓⋯⋯對活塞法國號與小號過份自由之使用,也使得他的配器成為沉重而缺乏變化的典型,並且導致後來德國式配器法的一種缺失。[2]:78

探微 编辑

第一樂章 编辑

第一樂章遵循奏鳴曲式的傳統,E大調的設定,則是承繼自貝多芬以降的傳統,有英雄性格的暗示。主要主題的節奏鮮明,且多次在整個樂章中再返,推進音樂的情節。過渡段轉往中音調(G小調),添增由弦樂部門演奏的八分音符,帶來一股活力。與之相對的是管樂器演奏的次要主題,這個主題便流暢、抒情許多。發展部是令人意外的G大調,基本由呈示部的三個主題所構成。舒曼的轉調手法堪稱繁複,在將近200個小節期間,從未回到主調,藉此累積主要主題再現的高潮張力。

這個樂章的演奏用時大約在9分鐘左右。

 

第二樂章 编辑

C大調的第二樂章記為「非常溫和」(Sehr mäßig),是一闕三段體詼諧曲,同時有主題與變奏在內。這個樂章本來有如同貝多芬《田園》第二樂章的標題:「萊茵之晨」,在出版前遭到刪除。[4]:278

開首的主題是一首蘭德勒,首先由低音弦樂器及低音管奏出,再行變化。中段的第二主題轉為A小調,由管樂部門所演奏。值得注意的是,舒曼在中段連續使用的C音,除了這個連續的「踏瓣」效果引人注目之外,C音與A小調之間的和聲關聯也值得討論。之後,主題再現,樂隊全體加入,之後配器漸漸減少,僅存大提琴與低音管,並且輕柔地結束。

詼諧曲樂章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第三樂章 编辑

第三樂章「不快」(Nicht schnell),A大調。舒曼捨棄了鼓號,和聲上少有驚人之舉,都為第三樂章帶來一股平靜的氛圍。這點與《幻想交響曲》第三樂章頗有相似之處。樂章的主題抒情而美麗,句間則以十六分音符的動力推進。

第三樂章的演奏用時約5分鐘。

 

第四樂章 编辑

這一樂章即著名的「大教堂」樂章,寫科隆大教堂的慶典盛況,作曲家亦指明需莊嚴地(Feierlich)演奏。[2]:78記譜雖為三個降記號,實際上是以六個降的E小調進行。在弦樂一記突強之後,由銅管樂器(圓號與長號)演奏的眾讚歌是一大特色。[註 3]之後,主題由木管、第一小提琴接替奏出,期間速度漸增。舒曼在這個樂章的配器、節奏轉換,甚至是對位寫作法都是極其精彩的,意在以音響構築建築。在這點上,堪稱是布魯克納交響曲的先行者。樂章末尾,乍現一段驚喜的B大調號曲,弦樂以回歸至E小調的主題應答之。隨著尾聲將近,節奏漸緩,主題仍時有所聞,堪比高聳教堂中樂聲繞梁之景。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與貝多芬《田園》同採不間斷進入第五樂章的手法,舒曼的第四樂章並不應該被視為第五樂章的導奏。分析後可以發現,這個樂章的規模較第五樂章更大,構思更宏偉,僅在形式上與貝多芬相似。[4]:290

第四樂章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第五樂章 编辑

終曲樂章回歸E大調, 
 
拍子記譜也格外帶來歡欣之感。此外,主要主題竟與史特勞斯的《酒、女人與歌英语Wein, Weib und Gesang》頗為神似。十六個小節之後,則是另一個更為輕盈的主題。上述的元素交替進行間,堆疊出英雄式的高潮。

終曲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註釋 编辑

  1. ^ 在此之前完成的,是他的第1號交響曲《春》(作品38,1841年),而後是D小調的第4號(作品120,1841年),以及C大調的第2號(作品61,1845年)。作品編號則是按出版序給定,而非寫作先後。此外,D小調交響曲完成雖早,其1841年在萊比錫的首演反應不佳,舒曼放棄了原來的版本,從而進行大修。修改後於1851年出版的版本,遂為我們今日所見的作品120。
  2. ^ 我們很難不去指出,舒曼第3號與貝多芬第3號的相同調性設定。此外,《田園》和《幻想》都是五樂章體,舒曼很顯然地繼承了這點,其中不間斷的第四與第五樂章,更是與貝多芬作品相同。
  3. ^ 另外不可不提的一點則是,長號是直到第四樂章為止才加入演奏,整個作品的前半段都作壁上觀。對於長號演奏員來說,不論個人的專注力,或照顧樂器的狀態,都是一大難題。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Daverio, John; Sams, Eric. Schumann, Robert . Oxford Music Online. [2010-04-20]. 
  2. ^ 2.0 2.1 2.2 2.3 鄭雅昕. 舒曼第三交響曲「萊茵」之研究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89. 
  3. ^ Louise Elvira Cuyler, The Symphony, 2nd ed., (Warren, MI: Harmonie Park Press, 1995), 102.
  4. ^ 4.0 4.1 4.2 4.3 Brown, A. Peter. The Symphonic Repertoire, Volume III Part A: The European Symphony from ca. 1800 to ca. 1930: Germany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5.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72. ISBN 0-8108-3228-3. 

延伸閱讀 编辑

  • Boetticher, Wolfgang (1981). "Zur Kompositionstechnik und Originalfassung von Robert Schumanns 'III. Sinfonie.'" Acta Musicologica, vol. 53, no. 1, pp. 144-156.
  • Musgrave, Michael (1996). "Symphony and symphonic scenes: issues of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Schumann's 'Rhenish' Symphony." In Craig Ayrey and Mark Everist, eds., Analytical Strategies and Musical Interpretation: Essays o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Century Mus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0-148.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第3號交響曲, 舒曼, 大調第3號交響曲, 作品97, 別題, 萊茵交響曲, 德語, rheinische, sinfonie, 是罗伯特, 舒曼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創作, 寫於1850年11月2日至12月9日間, 第3號交響曲罗伯特, 舒曼作品其他名称萊茵交響曲, rheinische, sinfonie, 調性e, 大調作品号97创作1850年时长33分鐘樂章5配器管弦樂團首演日期1851年2月6日位置杜塞尔多夫指挥罗伯特, 舒曼, 目录, 背景, 首演, 分析, 配器, 探微,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E 大調第3號交響曲 作品97 別題 萊茵交響曲 德語 Rheinische Sinfonie 是罗伯特 舒曼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創作 寫於1850年11月2日至12月9日間 註 1 1 第3號交響曲罗伯特 舒曼作品其他名称萊茵交響曲 Rheinische Sinfonie 調性E 大調作品号97创作1850年时长33分鐘樂章5配器管弦樂團首演日期1851年2月6日位置杜塞尔多夫指挥罗伯特 舒曼 目录 1 背景 1 1 首演 2 分析 2 1 配器 2 2 探微 2 2 1 第一樂章 2 2 2 第二樂章 2 2 3 第三樂章 2 2 4 第四樂章 2 2 5 第五樂章 3 註釋 4 參考資料 5 延伸閱讀 6 參見 7 外部連結背景 编辑1850年 舒曼應杜塞尔多夫音樂協會之邀 前往指揮樂團 舒曼一家於9月抵達杜塞尔多夫 協會提供700塔拉的年俸 工作要求是每年10場音樂會 4次教堂音樂服務 每週與130人規模的大合唱團練習一次 且舒曼可以自行決定曲目 2 77這樣的工作環境 對於年輕音樂家而言是相當值得發揮的 在此 除了音樂活動之外 舒曼的健康狀況也有所好轉 寫作第3號交響曲的期間 舒曼也正在完成他的大提琴協奏曲 英语 Cello Concerto Schumann 作品129 創作第3號交響曲的靈感 則是來自與克拉拉遊歷莱茵兰之行 旅途相當愉快 3 舒曼將途中所見化為筆下的元素 使用在這首樂曲當中 據指出 第3號交響曲的構思模型來自貝多芬的第3號與第6號交響曲 另外 柏辽兹的 幻想交響曲 1830年 也是舒曼的參考對象 4 278這點可以從調性的選擇 以及樂章的布局看出 作品間的音樂手法甚是相似 註 2 又 上述作品取之自然的特點 也與第3號交響曲的出發點頗為契合 首演 编辑 1851年2月6日於杜塞尔多夫 舒曼親自指揮 演出的評價不一 論者指出 現場聽眾對於樂曲結尾的反應甚好 4 2912月25日 舒曼在科隆再次指揮演出 惜仍未獲好評 2 81分析 编辑外部音频链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赫伯特 冯 卡拉扬指揮 nbsp 第一樂章 nbsp 第二樂章 nbsp 第三樂章 nbsp 第四樂章 nbsp 第五樂章樂曲共五個樂章 生動的 Lebhaft 徐緩的詼諧曲 C大調 Scherzo Sehr massig 不過份快速的 A 大調 Nicht schnell 莊嚴的 E 小調 Feierlich 生動的 Lebhaft 演奏用時一般約在33分鐘左右 配器 编辑 木管 長笛 2 雙簧管 2 B 調單簧管 2 低音管 2 銅管 E 調圓號 4 E 調小號 2 長號 3 定音鼓 弦樂 依照工具書 管弦樂作品手冊 指示 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 2 2 2 2 4 2 3 0 tmp str 5 第3號交響曲的配器 可說大致遵循傳統樂隊編制 然而在細部的處理上 卻缺乏特色 其既缺少接觸成功的管弦樂法 及作品 的經驗 對各項樂器的性能也無認知理解 致使舒曼的管弦樂曲往往色彩濃重而少層次 凡此在第3號交響曲皆可得見 指揮徐頌仁在其著作 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 中 對此有所批評 舒曼配器的典型手法 是不斷使用木管 銅管與弦樂的配合與聲部的重複 在平衡上 往往使得主旋律淹沒在沉重的和聲中 在色彩對比上 由於這種大組合的連續進行 樂器本身的特色無法原原本本地浮現出來 使人覺得有如同樣色彩的漫長延伸 弦樂聲部的寫法奏起來往往覺得吃力而沒有效果 在需要強調某一樂段時 唯一的方法就是同音的連續上下弓 對活塞法國號與小號過份自由之使用 也使得他的配器成為沉重而缺乏變化的典型 並且導致後來德國式配器法的一種缺失 2 78 探微 编辑 第一樂章 编辑 第一樂章遵循奏鳴曲式的傳統 E 大調的設定 則是承繼自貝多芬以降的傳統 有英雄性格的暗示 主要主題的節奏鮮明 且多次在整個樂章中再返 推進音樂的情節 過渡段轉往中音調 G小調 添增由弦樂部門演奏的八分音符 帶來一股活力 與之相對的是管樂器演奏的次要主題 這個主題便流暢 抒情許多 發展部是令人意外的G大調 基本由呈示部的三個主題所構成 舒曼的轉調手法堪稱繁複 在將近200個小節期間 從未回到主調 藉此累積主要主題再現的高潮張力 這個樂章的演奏用時大約在9分鐘左右 nbsp 第二樂章 编辑 C大調的第二樂章記為 非常溫和 Sehr massig 是一闕三段體詼諧曲 同時有主題與變奏在內 這個樂章本來有如同貝多芬 田園 第二樂章的標題 萊茵之晨 在出版前遭到刪除 4 278開首的主題是一首蘭德勒 首先由低音弦樂器及低音管奏出 再行變化 中段的第二主題轉為A小調 由管樂部門所演奏 值得注意的是 舒曼在中段連續使用的C音 除了這個連續的 踏瓣 效果引人注目之外 C音與A小調之間的和聲關聯也值得討論 之後 主題再現 樂隊全體加入 之後配器漸漸減少 僅存大提琴與低音管 並且輕柔地結束 詼諧曲樂章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nbsp 第三樂章 编辑 第三樂章 不快 Nicht schnell A 大調 舒曼捨棄了鼓號 和聲上少有驚人之舉 都為第三樂章帶來一股平靜的氛圍 這點與 幻想交響曲 第三樂章頗有相似之處 樂章的主題抒情而美麗 句間則以十六分音符的動力推進 第三樂章的演奏用時約5分鐘 nbsp 第四樂章 编辑 這一樂章即著名的 大教堂 樂章 寫科隆大教堂的慶典盛況 作曲家亦指明需莊嚴地 Feierlich 演奏 2 78記譜雖為三個降記號 實際上是以六個降的E 小調進行 在弦樂一記突強之後 由銅管樂器 圓號與長號 演奏的眾讚歌是一大特色 註 3 之後 主題由木管 第一小提琴接替奏出 期間速度漸增 舒曼在這個樂章的配器 節奏轉換 甚至是對位寫作法都是極其精彩的 意在以音響構築建築 在這點上 堪稱是布魯克納交響曲的先行者 樂章末尾 乍現一段驚喜的B大調號曲 弦樂以回歸至E 小調的主題應答之 隨著尾聲將近 節奏漸緩 主題仍時有所聞 堪比高聳教堂中樂聲繞梁之景 值得指出的是 雖然與貝多芬 田園 同採不間斷進入第五樂章的手法 舒曼的第四樂章並不應該被視為第五樂章的導奏 分析後可以發現 這個樂章的規模較第五樂章更大 構思更宏偉 僅在形式上與貝多芬相似 4 290第四樂章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nbsp 第五樂章 编辑 終曲樂章回歸E 大調 nbsp nbsp 拍子記譜也格外帶來歡欣之感 此外 主要主題竟與史特勞斯的 酒 女人與歌 英语 Wein Weib und Gesang 頗為神似 十六個小節之後 則是另一個更為輕盈的主題 上述的元素交替進行間 堆疊出英雄式的高潮 終曲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nbsp 註釋 编辑 在此之前完成的 是他的第1號交響曲 春 作品38 1841年 而後是D小調的第4號 作品120 1841年 以及C大調的第2號 作品61 1845年 作品編號則是按出版序給定 而非寫作先後 此外 D小調交響曲完成雖早 其1841年在萊比錫的首演反應不佳 舒曼放棄了原來的版本 從而進行大修 修改後於1851年出版的版本 遂為我們今日所見的作品120 我們很難不去指出 舒曼第3號與貝多芬第3號的相同調性設定 此外 田園 和 幻想 都是五樂章體 舒曼很顯然地繼承了這點 其中不間斷的第四與第五樂章 更是與貝多芬作品相同 另外不可不提的一點則是 長號是直到第四樂章為止才加入演奏 整個作品的前半段都作壁上觀 對於長號演奏員來說 不論個人的專注力 或照顧樂器的狀態 都是一大難題 參考資料 编辑參照 Daverio John Sams Eric Schumann Robert nbsp Oxford Music Online 2010 04 20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2 0 2 1 2 2 2 3 鄭雅昕 舒曼第三交響曲 萊茵 之研究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89 Louise Elvira Cuyler The Symphony 2nd ed Warren MI Harmonie Park Press 1995 102 4 0 4 1 4 2 4 3 Brown A Peter The Symphonic Repertoire Volume III Part A The European Symphony from ca 1800 to ca 1930 Germany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72 ISBN 0 8108 3228 3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延伸閱讀 编辑Boetticher Wolfgang 1981 Zur Kompositionstechnik und Originalfassung von Robert Schumanns III Sinfonie Acta Musicologica vol 53 no 1 pp 144 156 Musgrave Michael 1996 Symphony and symphonic scenes issues of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Schumann s Rhenish Symphony In Craig Ayrey and Mark Everist eds Analytical Strategies and Musical Interpretation Essays o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0 148 參見 编辑 nbsp 古典音乐主题外部連結 编辑第3號交響曲 舒曼 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第3號交響曲 舒曼 amp oldid 7363427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