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电负性

电负性(英語:electronegativity,簡寫EN),也譯作離子性負電性陰電性,是综合考虑了电离能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為电负性。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周期性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有效核電荷递增,原子半径却递减,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渐强,因而电负性值递增;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元素电负性值递减。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就总体而言,周期表右上方的典型非金属元素都有较大电负性数值,的电负性值数最大(4.0);周期表左下方的金属元素电负性值都较小,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1)。一般來說,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2.0,金属元素电负性小于2.0。

应用

电负性概念还可以用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和化学键的类型。电负性值较大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由于对成键电子吸引较强,往往表现为负化合价;而电负性值较小者表现为正化合价。在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电子对會偏移向电负性较强的原子而使键带有极性,电负性差越大,键的极性越强。当化学键两端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很大时(例如大于1.9)所形成的键则以离子键为主。

计算方法

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电子的倾向愈大,非金属性也愈强。电负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多种,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种:

  1. 莱纳斯·鲍林1932年提出的标度。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键能,指定的电负性为3.98,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2. R.S.马利肯1934年取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的絕對值平均值作为元素的绝对电负性:  
  3. A.L.阿莱和E.罗周1957年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静电作用基础上的电负性:  ,其中 为原子核有效电荷, 为原子半径。

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进行比较。

同时,电负性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分子中元素的氧化态、键合轨道的形状、周围原子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元素的电负性。

  1. 氧化态的影响:由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阳离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大于原子,而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又大于阴离子。故氧化态较高的元素比其氧化态较低的状态电负性更强。
  2. 轨道杂化的影响:原子核对不同电子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吸引能力。例如s轨道上的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力比p轨道上的电子更强。故杂化轨道中,s轨道的成分越多,该元素显示出越强的电负性。例如乙炔sp杂化的碳比甲烷中sp3杂化的碳电负性更强,已经接近氯原子的电负性水平。
  3. 周围原子的影响:如果某原子与强电负性原子相连,会使得自身电子雲密度下降,因此增强了电负性。例如   分子中,由于碳原子与三个氟原子相连,氟原子的诱导效应使得碳原子附近的电子雲密度大幅度下降,增强了碳原子的电负性,使其电负性比碘原子更强。 [1]

元素电负性表

原子半径减小 → 电离能增加 → 电负性增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周期
1 H

2.2
He

0
2 Li

0.98
Be

1.57
B

2.04
C

2.55
N

3.04
O

3.44
F

3.98
Ne

0
3 Na

0.93
Mg

1.31
Al

1.61
Si

1.98
P

2.19
S

2.58
Cl

3.16
Ar

0
4 K

0.82
Ca

1
Sc

1.36
Ti

1.54
V

1.63
Cr

1.66
Mn

1.55
Fe

1.83
Co

1.88
Ni

1.92
Cu

1.9
Zn

1.65
Ga

1.81
Ge

2.01
As

2.18
Se

2.55
Br

2.96
Kr

3
5 Rb

0.82
Sr

0.95
Y

1.22
Zr

1.33
Nb

1.59
Mo

2.16
Tc

1.91
Ru

2.2
Rh

2.28
Pd

2.2
Ag

1.93
Cd

1.69
In

1.78
Sn

1.96
Sb

2.05
Te

2.12
I

2.66
Xe

2.6
6 Cs

0.79
Ba

0.89
*
 
Hf

1.32
Ta

1.51
W

2.36
Re

1.93
Os

2.18
Ir

2.2
Pt

2.28
Au

2.54
Hg

2
Tl

1.62
Pb

1.87
Bi

2.02
Po

1.99
At

2.22
Rn

2.43
7 Fr

0.71
Ra

0.92
**
 
Rf
𬬻
 
Db
𬭊
 
Sg
𬭳
 
Bh
𬭛
 
Hs
𬭶
 
Mt

 
Ds
𫟼
 
Rg
𬬭
 
Cn

 
Nh

 
Fl

 
Mc

 
Lv

 
Ts

 
Og

 
镧系 *
 
La

1.11
Ce

1.12
Pr

1.13
Nd

1.14
Pm

1.13
Sm

1.17
Eu

1.19
Gd

1.21
Tb

1.13
Dy

1.22
Ho

1.23
Er

1.24
Tm

1.25
Yb

1.26
Lu

1.27
锕系 **
 
Ac

1.09
Th

1.32
Pa

1.54
U

1.38
Np

1.36
Pu

1.28
Am

1.13
Cm

1.28
Bk

1.35
Cf

1.29
Es

1.31
Fm

1.34
Md

1.33
No

1.36
Lr

1.34
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电负性(鲍林标度)

記憶法

  • F O N Cl Br I S C H
    • F(氟) > O(氧) > N(氮) ~ Cl(氯) > Br(溴) > I(碘) > S(硫) > C(碳) > H(氫)
      • 氫鍵 : F > O > N
      • 鹵素(除氟) : Cl > Br > I
      • School : S > C > H

参考资料

  1.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關條目

电负性, 注意, 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汉字, 𨧀, 𨭎, 𨨏, 𨭆, 𫟼, 𫓧, 𫟷, 𬬭, 𬬻,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英語, electronegativity, 簡寫en, 也譯作離子性, 負電性及陰電性, 是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 首先由莱纳斯, 鲍林于1932年提出, 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 称为相对, 简称為, 元素数值越大, 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目录, 周期性变化规律, 应用, 计算方法,. 注意 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汉字 鿏 鿔 鿫 鿬 鿭 𨧀 𨭎 𨨏 𨭆 𫟼 𫓧 𫟷 𬬭 𬬻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电负性 英語 electronegativity 簡寫EN 也譯作離子性 負電性及陰電性 是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 首先由莱纳斯 鲍林于1932年提出 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 称为相对电负性 简称為电负性 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 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目录 1 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应用 3 计算方法 4 元素电负性表 5 記憶法 6 参考资料 7 相關條目周期性变化规律 编辑同一周期从左至右 有效核電荷递增 原子半径却递减 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渐强 因而电负性值递增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 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 元素电负性值递减 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 就总体而言 周期表右上方的典型非金属元素都有较大电负性数值 氟的电负性值数最大 4 0 周期表左下方的金属元素电负性值都较小 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 0 71 一般來說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2 0 金属元素电负性小于2 0 应用 编辑电负性概念还可以用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和化学键的类型 电负性值较大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 由于对成键电子吸引较强 往往表现为负化合价 而电负性值较小者表现为正化合价 在形成共价键时 共用电子对會偏移向电负性较强的原子而使键带有极性 电负性差越大 键的极性越强 当化学键两端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很大时 例如大于1 9 所形成的键则以离子键为主 计算方法 编辑元素的电负性愈大 吸引电子的倾向愈大 非金属性也愈强 电负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多种 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种 莱纳斯 鲍林1932年提出的标度 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键能 指定氟的电负性为3 98 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R S 马利肯1934年取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的絕對值平均值作为元素的绝对电负性 x 1 2 I 1 E e V displaystyle chi frac 1 2 cdot frac I 1 E eV A L 阿莱和E 罗周1957年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静电作用基础上的电负性 x 0 359 Z r 2 0 744 displaystyle chi frac 0 359Z ast r 2 0 744 其中Z displaystyle Z ast 为原子核有效电荷 r displaystyle r 为原子半径 利用电负性值时 必须是同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进行比较 同时 电负性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分子中元素的氧化态 键合轨道的形状 周围原子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元素的电负性 氧化态的影响 由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 阳离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大于原子 而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又大于阴离子 故氧化态较高的元素比其氧化态较低的状态电负性更强 轨道杂化的影响 原子核对不同电子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吸引能力 例如s轨道上的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力比p轨道上的电子更强 故杂化轨道中 s轨道的成分越多 该元素显示出越强的电负性 例如乙炔中sp杂化的碳比甲烷中sp3杂化的碳电负性更强 已经接近氯原子的电负性水平 周围原子的影响 如果某原子与强电负性原子相连 会使得自身电子雲密度下降 因此增强了电负性 例如 CF 3 I displaystyle ce CF3I 分子中 由于碳原子与三个氟原子相连 氟原子的诱导效应使得碳原子附近的电子雲密度大幅度下降 增强了碳原子的电负性 使其电负性比碘原子更强 1 元素电负性表 编辑 原子半径减小 电离能增加 电负性增加 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周期1 H氢2 2 He氦02 Li锂0 98 Be铍1 57 B硼2 04 C碳2 55 N氮3 04 O氧3 44 F氟3 98 Ne氖03 Na钠0 93 Mg镁1 31 Al铝1 61 Si硅1 98 P磷2 19 S硫2 58 Cl氯3 16 Ar氬04 K钾0 82 Ca钙1 Sc钪1 36 Ti钛1 54 V钒1 63 Cr铬1 66 Mn锰1 55 Fe铁1 83 Co钴1 88 Ni镍1 92 Cu铜1 9 Zn锌1 65 Ga镓1 81 Ge锗2 01 As砷2 18 Se硒2 55 Br溴2 96 Kr氪35 Rb铷0 82 Sr锶0 95 Y钇1 22 Zr锆1 33 Nb铌1 59 Mo钼2 16 Tc锝1 91 Ru钌2 2 Rh铑2 28 Pd钯2 2 Ag银1 93 Cd镉1 69 In铟1 78 Sn锡1 96 Sb锑2 05 Te碲2 12 I碘2 66 Xe氙2 66 Cs铯0 79 Ba钡0 89 Hf铪1 32 Ta钽1 51 W钨2 36 Re铼1 93 Os锇2 18 Ir铱2 2 Pt铂2 28 Au金2 54 Hg汞2 Tl铊1 62 Pb铅1 87 Bi铋2 02 Po钋1 99 At砹2 22 Rn氡2 437 Fr钫0 71 Ra镭0 92 Rf𬬻 Db𬭊 Sg𬭳 Bh𬭛 Hs𬭶 Mt鿏 Ds𫟼 Rg𬬭 Cn鿔 Nh鉨 Fl鈇 Mc鏌 Lv鉝 Ts鿬 Og鿫 镧系 La镧1 11 Ce铈1 12 Pr镨1 13 Nd钕1 14 Pm钷1 13 Sm钐1 17 Eu铕1 19 Gd钆1 21 Tb铽1 13 Dy镝1 22 Ho钬1 23 Er铒1 24 Tm铥1 25 Yb镱1 26 Lu镥1 27锕系 Ac锕1 09 Th钍1 32 Pa镤1 54 U铀1 38 Np镎1 36 Pu钚1 28 Am镅1 13 Cm锔1 28 Bk锫1 35 Cf锎1 29 Es锿1 31 Fm镄1 34 Md钔1 33 No锘1 36 Lr铹1 34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电负性 鲍林标度 記憶法 编辑F O N Cl Br I S C H F 氟 gt O 氧 gt N 氮 Cl 氯 gt Br 溴 gt I 碘 gt S 硫 gt C 碳 gt H 氫 氫鍵 F gt O gt N 鹵素 除氟 Cl gt Br gt I School S gt C gt H参考资料 编辑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 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關條目 编辑電正度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电负性 amp oldid 7492689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