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物質波

德布罗意波,也称为物质波(英語:Matter waves)是量子力学理论的中心部分,同时也是波粒二象性的一个例子。该理论指出所有物质都表现出波动性。例如,电子束可以像光或水波一样发生衍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像网球或人这样的常见物体的波长太小,物质波无法对日常活动产生实际影响。

物质波的概念最早由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的德布罗意假说中首次描述[1]

德布罗意波波长是与具有质量的粒子相关的波长 λ ,并与普朗克常数 h和它的动量 p有关:

物质波首先由乔治·汤姆孙的电子薄金属衍射实验证明[2]。在戴维森-革末(Davisson-Germer)实验中也使用了电子。物质波也可以在其他基本粒子原子、甚至分子中被观测到。

历史背景

在19世纪末,人們认为光由按照馬克士威方程式传播的电磁波组成,而物质由粒子组成(请参阅波和粒子对偶的历史)。然而在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在对黑体辐射进行研究时提出光由离散的能量子组成,造成物质的粒子性在1905年受到了彻底的挑战。隨後,爱因斯坦通过多种方式扩展了普朗克的研究,包括与光电效应的联系,並提出光以量子(光子)的形式传播和吸收。这些量子可依照普朗克-爱因斯坦关系式求出其能量值:

 

和动量值

 

其中νλ分别表示光的频率和波长,c表示光速,h表示普朗克常数[3] 在现代惯例中,频率由f表示,如本文其余部分所述。爱因斯坦的假设被罗伯特·密立根阿瑟·康普顿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通过实验证实。

德布罗意假设

 
德布罗意波在一维上的传播- 振幅的实部为蓝色,虚部为绿色。 在给定点x上找到粒子的概率(显示为颜色d不透明度 )像波一样散布开来;粒子没有明确的位置。 随着幅度增加到零以上, 斜率减小,因此幅度再次减小,反之亦然。 结果是一个交替的振幅:一个波。 上图: 平面波 。 下图: 波包

德布罗意(De Broglie)在其1924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就像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电子也具有波的性质。通过调整上一节所述的动量方程,我们可通过普朗克常数 h [4]找到电子的波长 λ和其动量 p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物质,即所有的物质都同时具有粒子和波的性质。

当我在1923-1924年构思波动力学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时,我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像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论一样但包含所有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德布罗意[5]

1926年,薛定谔发表了一个等式来描述物质波是如何演变的,类似于麦克斯韦方程,并用它来导出了光谱

实验证明

 
电子衍射中物质波的演示

乔治·汤姆孙的阴极射线衍射实验[2]戴维森-革末实验首先证明了物质波,而其他元素粒子的德布罗意假说随后也得到了证实。此外,在中性原子甚至分子中也观察到了物质波。[來源請求]

电子

1927年,克林顿·戴维孙雷斯特·革末在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向晶体靶发射了缓慢移动的电子,并测量了衍射电子强度的角度依赖性,并确定其具有与布拉格预测的X射线相同的衍射图形。同时,阿伯丁大学的乔治·佩吉特·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向非常薄的金属箔上发射电子,发现了相同的效果。[2]在德布罗意假说被认可之前,衍射是一种被认为仅由波表现出的性质。因此,物质的任何衍射效应的存在证明了物质的波动性质。当将德布罗意波长代入布拉格定律时,可以预测观察到的衍射图,从而通过实验证实了电子的德布罗意假设。 [6]

这是量子力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结果。就像光电效应证明了光的粒子性一样,戴维森-革末(Davisson-Germer)实验显示了物质的波的性质,并完善了波粒二象性理论。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一理论很重要,因为它不仅意味着任何粒子都可以表现出波的特征,而且如果运用德布罗意波长,则可以通过波动方程来描述物质的现象。

菲涅耳衍射 [7]原子反射镜对中性原子进行镜面反射 [8] [9]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假说在原子上的应用,即粒子可发生衍射干涉量子反射[10] 激光冷却技术的进步已可将中性原子冷却至纳开尔文温度。在这些温度下,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达到微米级别。使用原子的布拉格衍射和拉姆塞干涉测量技术,科学家明确测量了冷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并与其他方法吻合。 [11]

该效应已被用于证明原子全息摄影,并且使制造具有纳米分辨率的原子探针成像系统成为可能。[12] [13] 这些现象基于中性原子的波动性,从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

该效应也已用于解释量子芝诺效应,即通过快速重复的观察可以稳定原本不稳定的物体。 [9]

分子

最近的实验甚至证实了物质波与分子甚至高分子之间的关系。1999年, 維也納的一个研究小组展示了像富勒烯这样的大分子的衍射。[14] 研究人员计算出C 60的德布罗意波长最可能为2.5pm。最近的实验证明了由810个原子组成的质量为10123 amu的分子的量子性。[15] 截至2019年,这已推至25,000 amu的分子。 [16]

比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的理论更进一步,该理论在量子力学中消除了点状经典粒子的概念,并仅通过物质波的波包来解释观察到的事实。 [17] [18] [19]

德布罗意关系

德布罗意方程将波长 λ动量 p频率 f自由粒子的总能量E关联起来:[20]

 

其中h普朗克常数。方程也可以写成

 

或者[21]

 

其中ħ = h/2π是约化普朗克常数,k波矢量β是相位常数,ω角频率

在每对方程中,第二个方程也被称为普朗克-爱因斯坦关系式,因为它是由普朗克爱因斯坦提出的。

狭义相对论

运用狭义相对论相对论动量和相对论质量公式

 
 

可以得到

 

其中 为粒子的静止质量 速度 洛伦兹因子 真空光速[22] [23]

解释

德布罗意波背后的物理本质是一个不断争论的话题。 一些理论将粒子性或波动性的一方面视为其基本性质,试图将另一方面解释为一种涌现。 有些方法(例如隐变量理论)将波和粒子视为不同的实体。 还有一些理论提出既不是波浪也不是粒子的中间实体,其只是在我们测量一个或另一个特性时才出现。 哥本哈根诠释指出,潜在现实的本质是不可知的,超出了科学探究的范围。

参见

参考资料

  1. ^ Feynman, R., QED: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 Penguin 1990 Edition, p. 84.
  2. ^ 2.0 2.1 2.2 Thomson, G. P. Diffraction of Cathode Rays by a Thin Film. Nature. 1927, 119 (3007): 890. Bibcode:1927Natur.119Q.890T. doi:10.1038/119890a0. 
  3. ^ Einstein, A. (1917). Zur Quantentheorie der Strahlung, Physicalische Zeitschrift 18: 121–128. Translated in ter Haar, D. The Old Quantum Theory. Pergamon Press. 1967: 167–183. LCCN 66029628. 
  4. ^ McEvoy, J. P.; Zarate, Oscar. Introducing Quantum Theory. Totem Books. 2004: 110–114. ISBN 978-1-84046-577-8. 
  5. ^ de Broglie, Louis.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wave mechanics. Foundations of Physics. 1970, 1 (1): 5–15. Bibcode:1970FoPh....1....5D. doi:10.1007/BF00708650. 
  6. ^ Mauro Dardo, Nobel Laureates and Twentieth-Century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156–157
  7. ^ R.B.Doak; R.E.Grisenti; S.Rehbein; G.Schmahl; J.P.Toennies; Ch. Wöll. Towards Realization of an Atomic de Broglie Microscope: Helium Atom Focusing Using Fresnel Zone Plat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83 (21): 4229–4232. Bibcode:1999PhRvL..83.4229D. doi:10.1103/PhysRevLett.83.4229. 
  8. ^ F. Shimizu. Specular Reflection of Very Slow Metastable Neon Atoms from a Solid Surfa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0, 86 (6): 987–990 [2020-07-15]. Bibcode:2001PhRvL..86..987S. PMID 11177991. doi:10.1103/PhysRevLett.86.987. (原始内容于2021-03-06). 
  9. ^ 9.0 9.1 D. Kouznetsov; H. Oberst. Reflection of Waves from a Ridged Surface and the Zeno Effect. Optical Review. 2005, 12 (5): 1605–1623. Bibcode:2005OptRv..12..363K. doi:10.1007/s10043-005-0363-9. 
  10. ^ H.Friedrich; G.Jacoby; C.G.Meister. quantum reflection by Casimir–van der Waals potential tails. Physical Review A. 2002, 65 (3): 032902. Bibcode:2002PhRvA..65c2902F. doi:10.1103/PhysRevA.65.032902. 
  11. ^ Pierre Cladé; Changhyun Ryu; Anand Ramanathan; Kristian Helmerson; William D. Phillips. Observation of a 2D Bose Gas: From thermal to quasi-condensate to superfluid.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8, 102 (17): 170401. Bibcode:2009PhRvL.102q0401C. PMID 19518764. arXiv:0805.3519 . doi:10.1103/PhysRevLett.102.170401. 
  12. ^ Shimizu; J.Fujita. Reflection-Type Hologram for Atom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2, 88 (12): 123201. Bibcode:2002PhRvL..88l3201S. PMID 11909457. doi:10.1103/PhysRevLett.88.123201. 
  13. ^ D. Kouznetsov; H. Oberst; K. Shimizu; A. Neumann; Y. Kuznetsova; J.-F. Bisson; K. Ueda; S. R. J. Brueck. Ridged atomic mirrors and atomic nanoscope. Journal of Physics B. 2006, 39 (7): 1605–1623. Bibcode:10.1.1.172.7872 请检查|bibcode=值 (帮助). doi:10.1088/0953-4075/39/7/005. 
  14. ^ Arndt, M.; O. Nairz; J. Voss-Andreae; C. Keller; G. van der Zouw; A. Zeilinger, Anton Zeilinger.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C60. Nature. 14 October 1999, 401 (6754): 680–682. Bibcode:1999Natur.401..680A. PMID 18494170. doi:10.1038/44348. 
  15. ^ Eibenberger, Sandra; Gerlich, Stefan; Arndt, Markus; Mayor, Marcel; Tüxen, Jens. Matter–wave interference of particles selected from a molecular library with masses exceeding 10 000 amu.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14 August 2013, 15 (35): 14696–700. Bibcode:2013PCCP...1514696E. ISSN 1463-9084. PMID 23900710. arXiv:1310.8343 . doi:10.1039/c3cp51500a (英语). 
  16. ^ 2000 atoms in two places at once: A new record in quantum superposition. phys.org. [2019-09-25]. (原始内容于2020-12-12) (美国英语). 
  17. ^ Horodecki, R. De broglie wave and its dual wave. Phys. Lett. A. 1981, 87 (3): 95–97. Bibcode:1981PhLA...87...95H. doi:10.1016/0375-9601(81)90571-5. 
  18. ^ Horodecki, R. Superluminal singular dual wave. Lettere al Nuovo Cimento. 1983, 38 (15): 509–511. doi:10.1007/BF02817964. 
  19. ^ Jabs, Arthur: A conjecture concerning determinism, reduction, and measurement in quantum mechanics. In: Quantum Studies: Mathematics and Foundations, 3 (4), 279-292 (2016) also arXiv:1204.0614 (2017 ).
  20. ^ Resnick, R.; Eisberg, R. Quantum Physics of Atoms, Molecules, Solids, Nuclei and Particles 2n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5. ISBN 978-0-471-87373-0. 
  21. ^ Z.Y.Wang. Generalized momentum equ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 2016, 48 (2). doi:10.1007/s11082-015-0261-8. 
  22. ^ Holden, Alan. Stationary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978-0-19-501497-6. 
  23. ^ Williams, W.S.C. (2002). Introducing Special Relativity, Taylor & Francis, London, ISBN 0-415-27761-2, p. 192.

物質波, 德布罗意波, 也称为物质波, 英語, matter, waves, 是量子力学理论的中心部分, 同时也是波粒二象性的一个例子, 该理论指出所有物质都表现出波动性, 例如, 电子束可以像光或水波一样发生衍射, 但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像网球或人这样的常见物体的波长太小, 物质波无法对日常活动产生实际影响, 物质波的概念最早由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的德布罗意假说中首次描述, 德布罗意波波长是与具有质量的粒子相关的波长, 并与普朗克常数, 和它的动量, 有关, displaystyle, lambda,. 德布罗意波 也称为物质波 英語 Matter waves 是量子力学理论的中心部分 同时也是波粒二象性的一个例子 该理论指出所有物质都表现出波动性 例如 电子束可以像光或水波一样发生衍射 但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像网球或人这样的常见物体的波长太小 物质波无法对日常活动产生实际影响 物质波的概念最早由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的德布罗意假说中首次描述 1 德布罗意波波长是与具有质量的粒子相关的波长 l 并与普朗克常数 h 和它的动量 p 有关 l h p h m v displaystyle lambda frac h p frac h mv 物质波首先由乔治 汤姆孙的电子薄金属衍射实验证明 2 在戴维森 革末 Davisson Germer 实验中也使用了电子 物质波也可以在其他基本粒子 原子 甚至分子中被观测到 目录 1 历史背景 2 德布罗意假设 3 实验证明 3 1 电子 3 2 分子 4 德布罗意关系 4 1 狭义相对论 5 解释 6 参见 7 参考资料历史背景 编辑在19世纪末 人們认为光由按照馬克士威方程式传播的电磁波组成 而物质由粒子组成 请参阅波和粒子对偶的历史 然而在1900年 马克斯 普朗克在对黑体辐射进行研究时提出光由离散的能量子组成 造成物质的粒子性在1905年受到了彻底的挑战 隨後 爱因斯坦通过多种方式扩展了普朗克的研究 包括与光电效应的联系 並提出光以量子 光子 的形式传播和吸收 这些量子可依照普朗克 爱因斯坦关系式求出其能量值 E h n displaystyle E h nu 和动量值 p E c h l displaystyle p frac E c frac h lambda 其中n 和l 分别表示光的频率和波长 c 表示光速 h 表示普朗克常数 3 在现代惯例中 频率由f表示 如本文其余部分所述 爱因斯坦的假设被罗伯特 密立根和阿瑟 康普顿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通过实验证实 德布罗意假设 编辑 德布罗意波在一维上的传播 复振幅的实部为蓝色 虚部为绿色 在给定点x上找到粒子的概率 显示为颜色d不透明度 像波一样散布开来 粒子没有明确的位置 随着幅度增加到零以上 斜率减小 因此幅度再次减小 反之亦然 结果是一个交替的振幅 一个波 上图 平面波 下图 波包 德布罗意 De Broglie 在其1924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 就像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 电子也具有波的性质 通过调整上一节所述的动量方程 我们可通过普朗克常数 h 4 找到电子的波长 l 和其动量 p 之间的关系 l h p displaystyle lambda frac h p 这种关系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物质 即所有的物质都同时具有粒子和波的性质 当我在1923 1924年构思波动力学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时 我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像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论一样但包含所有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德布罗意 5 1926年 薛定谔发表了一个等式来描述物质波是如何演变的 类似于麦克斯韦方程 并用它来导出了氢的光谱 实验证明 编辑 电子衍射中物质波的演示 乔治 汤姆孙的阴极射线衍射实验 2 和戴维森 革末实验首先证明了物质波 而其他元素粒子的德布罗意假说随后也得到了证实 此外 在中性原子甚至分子中也观察到了物质波 來源請求 电子 编辑 1927年 克林顿 戴维孙和雷斯特 革末在贝尔实验室 Bell Labs 向晶体镍靶发射了缓慢移动的电子 并测量了衍射电子强度的角度依赖性 并确定其具有与布拉格预测的X射线相同的衍射图形 同时 阿伯丁大学的乔治 佩吉特 汤姆森 George Paget Thomson 向非常薄的金属箔上发射电子 发现了相同的效果 2 在德布罗意假说被认可之前 衍射是一种被认为仅由波表现出的性质 因此 物质的任何衍射效应的存在证明了物质的波动性质 当将德布罗意波长代入布拉格定律时 可以预测观察到的衍射图 从而通过实验证实了电子的德布罗意假设 6 这是量子力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结果 就像光电效应证明了光的粒子性一样 戴维森 革末 Davisson Germer 实验显示了物质的波的性质 并完善了波粒二象性理论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 这一理论很重要 因为它不仅意味着任何粒子都可以表现出波的特征 而且如果运用德布罗意波长 则可以通过波动方程来描述物质的现象 用菲涅耳衍射 7 和原子反射镜对中性原子进行镜面反射 8 9 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假说在原子上的应用 即粒子可发生衍射 干涉和量子反射 10 激光冷却技术的进步已可将中性原子冷却至纳开尔文温度 在这些温度下 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达到微米级别 使用原子的布拉格衍射和拉姆塞干涉测量技术 科学家明确测量了冷钠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并与其他方法吻合 11 该效应已被用于证明原子全息摄影 并且使制造具有纳米分辨率的原子探针成像系统成为可能 12 13 这些现象基于中性原子的波动性 从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 该效应也已用于解释量子芝诺效应 即通过快速重复的观察可以稳定原本不稳定的物体 9 分子 编辑 最近的实验甚至证实了物质波与分子甚至高分子之间的关系 1999年 維也納的一个研究小组展示了像富勒烯这样的大分子的衍射 14 研究人员计算出C 60的德布罗意波长最可能为2 5pm 最近的实验证明了由810个原子组成的质量为10123 amu的分子的量子性 15 截至2019年 这已推至25 000 amu的分子 16 比路易斯 德布罗意 Louis de Broglie 的理论更进一步 该理论在量子力学中消除了点状经典粒子的概念 并仅通过物质波的波包来解释观察到的事实 17 18 19 德布罗意关系 编辑德布罗意方程将波长 l 与动量 p 和频率 f 与自由粒子的总能量E 关联起来 20 l h p f E h displaystyle begin aligned amp lambda h p amp f E h end aligned 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 方程也可以写成p ℏ k E ℏ w displaystyle begin aligned amp mathbf p hbar mathbf k amp E hbar omega end aligned 或者 21 p ℏ b E ℏ w displaystyle begin aligned amp mathbf p hbar mathbf beta amp E hbar omega end aligned 其中ħ h 2p 是约化普朗克常数 k 是波矢量 b 是相位常数 w 是角频率 在每对方程中 第二个方程也被称为普朗克 爱因斯坦关系式 因为它是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的 狭义相对论 编辑 运用狭义相对论的相对论动量和相对论质量公式 E m c 2 g m 0 c 2 displaystyle E mc 2 gamma m 0 c 2 p m v g m 0 v displaystyle vec p m vec v gamma m 0 vec v 可以得到 l h g m 0 v h m 0 v 1 v 2 c 2 f c l g m 0 v c h m 0 c 2 h c 2 v 2 1 displaystyle begin aligned amp lambda frac h gamma m 0 v frac h m 0 v sqrt 1 frac v 2 c 2 amp f frac c lambda frac gamma m 0 vc h frac m 0 c 2 h bigg sqrt frac c 2 v 2 1 end aligned 其中m 0 displaystyle m 0 为粒子的静止质量 v displaystyle v 为速度 g displaystyle gamma 为洛伦兹因子 c displaystyle c 为真空光速 22 23 解释 编辑德布罗意波背后的物理本质是一个不断争论的话题 一些理论将粒子性或波动性的一方面视为其基本性质 试图将另一方面解释为一种涌现 有些方法 例如隐变量理论 将波和粒子视为不同的实体 还有一些理论提出既不是波浪也不是粒子的中间实体 其只是在我们测量一个或另一个特性时才出现 哥本哈根诠释指出 潜在现实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超出了科学探究的范围 参见 编辑波尔模型 法拉第波 卡皮查 狄拉克效应 物质波时钟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的理论和实验证明 德布罗意 波姆理论参考资料 编辑 Feynman R QED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 Penguin 1990 Edition p 84 2 0 2 1 2 2 Thomson G P Diffraction of Cathode Rays by a Thin Film Nature 1927 119 3007 890 Bibcode 1927Natur 119Q 890T doi 10 1038 119890a0 Einstein A 1917 Zur Quantentheorie der Strahlung Physicalische Zeitschrift 18 121 128 Translated in ter Haar D The Old Quantum Theory Pergamon Press 1967 167 183 LCCN 66029628 McEvoy J P Zarate Oscar Introducing Quantum Theory Totem Books 2004 110 114 ISBN 978 1 84046 577 8 de Broglie Louis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wave mechanics Foundations of Physics 1970 1 1 5 15 Bibcode 1970FoPh 1 5D doi 10 1007 BF00708650 Mauro Dardo Nobel Laureates and Twentieth Century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156 157 R B Doak R E Grisenti S Rehbein G Schmahl J P Toennies Ch Woll Towards Realization of an Atomic de Broglie Microscope Helium Atom Focusing Using Fresnel Zone Plat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83 21 4229 4232 Bibcode 1999PhRvL 83 4229D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83 4229 F Shimizu Specular Reflection of Very Slow Metastable Neon Atoms from a Solid Surfa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0 86 6 987 990 2020 07 15 Bibcode 2001PhRvL 86 987S PMID 11177991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86 9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6 9 0 9 1 D Kouznetsov H Oberst Reflection of Waves from a Ridged Surface and the Zeno Effect Optical Review 2005 12 5 1605 1623 Bibcode 2005OptRv 12 363K doi 10 1007 s10043 005 0363 9 H Friedrich G Jacoby C G Meister quantum reflection by Casimir van der Waals potential tails Physical Review A 2002 65 3 032902 Bibcode 2002PhRvA 65c2902F doi 10 1103 PhysRevA 65 032902 Pierre Clade Changhyun Ryu Anand Ramanathan Kristian Helmerson William D Phillips Observation of a 2D Bose Gas From thermal to quasi condensate to superfluid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8 102 17 170401 Bibcode 2009PhRvL 102q0401C PMID 19518764 arXiv 0805 3519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102 170401 Shimizu J Fujita Reflection Type Hologram for Atom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2 88 12 123201 Bibcode 2002PhRvL 88l3201S PMID 11909457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88 123201 D Kouznetsov H Oberst K Shimizu A Neumann Y Kuznetsova J F Bisson K Ueda S R J Brueck Ridged atomic mirrors and atomic nanoscope Journal of Physics B 2006 39 7 1605 1623 Bibcode 10 1 1 172 7872 请检查 bibcode 值 帮助 doi 10 1088 0953 4075 39 7 005 Arndt M O Nairz J Voss Andreae C Keller G van der Zouw A Zeilinger Anton Zeilinger Wave particle duality of C60 Nature 14 October 1999 401 6754 680 682 Bibcode 1999Natur 401 680A PMID 18494170 doi 10 1038 44348 Eibenberger Sandra Gerlich Stefan Arndt Markus Mayor Marcel Tuxen Jens Matter wave interference of particles selected from a molecular library with masses exceeding 10 000 amu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14 August 2013 15 35 14696 700 Bibcode 2013PCCP 1514696E ISSN 1463 9084 PMID 23900710 arXiv 1310 8343 doi 10 1039 c3cp51500a 英语 2000 atoms in two places at once A new record in quantum superposition phys org 2019 09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2 美国英语 Horodecki R De broglie wave and its dual wave Phys Lett A 1981 87 3 95 97 Bibcode 1981PhLA 87 95H doi 10 1016 0375 9601 81 90571 5 Horodecki R Superluminal singular dual wave Lettere al Nuovo Cimento 1983 38 15 509 511 doi 10 1007 BF02817964 Jabs Arthur A conjecture concerning determinism reduction and measurement in quantum mechanics In Quantum Studies Mathematics and Foundations 3 4 279 292 2016 also arXiv 1204 0614 2017 Resnick R Eisberg R Quantum Physics of Atoms Molecules Solids Nuclei and Particles 2nd New York John Wiley amp Sons 1985 ISBN 978 0 471 87373 0 Z Y Wang Generalized momentum equ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 2016 48 2 doi 10 1007 s11082 015 0261 8 Holden Alan Stationary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978 0 19 501497 6 Williams W S C 2002 Introducing Special Relativity Taylor amp Francis London ISBN 0 415 27761 2 p 192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物質波 amp oldid 7402770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