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燃素说

燃素说(英語:Phlogiston theory),是一個已被取代的化學理論,起源於17世紀。這個理論假設,任何物質在燃燒時,都會釋放出一種名叫燃素(Phlogiston)的成分。

科學家在17世紀提出燃素說,解釋燃燒及鐵锈等氧化過程。

這個學說於18世紀被法國化學家安托万-洛朗·德·拉瓦節推翻。

歷史 编辑

帕拉塞尔苏斯曾设想化学物质含有三大元素为易燃的元素,为流动性和挥发性的元素,为固定和不活动的元素。

17世纪,美因茨大学医学教授约翰·约阿希姆·贝歇尔略微修改了医疗化学的学说,于1669年主张固体的泥土物质一般含有三种成分:

  1. “石土”,存在于一切固体中的一种固定的土,相当于早期医疗化学家的盐元素
  2. “油土”,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体中的一种油性的土,相当于硫元素
  3. “汞土”,一种流动性的土,相当于汞元素

贝歇尔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含有硫质的、油性的“油土”,在燃烧过程中,它在与其他「土」结合時逃了出来;也就是说,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物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

燃素说认为,燃烧和锻烧的过程牵涉到化合物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也就是分解为硫质的“油土”和固定的“ 石土”。理论上,简单的物体不能发生燃烧,因为含有“油土”和另一种土的物质必然是化合物。

18世纪,新的化学概念和燃素学说雙方支持者展開激烈辯論。170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化学教授格奥尔格·恩斯特·史塔尔把贝歇尔的“油土”重新命名为“燃素”,并把这个理论发展成更广泛的理论体系,用以说明氧化呼吸燃烧分解等很多化学现象。金属是灰碴与燃素的化合物,加热释放了燃素而剩下灰碴。总的说来,燃素为一切可燃物体的根本要素,油、脂、木、炭及其他燃料含有特别多的燃素。当这些物体燃烧时,燃素便釋出,或则进入大气中,或则进入一个可以与它化合的物质中如灰碴,从而形成金属。

到1740年,燃素理论在法国被普遍接受;十年以后,这种观点成为化学的公认理论。

然而,燃素說未能合理解釋定量實驗的結果;根據燃素說,在燃燒後會釋出燃素,但實際上質量不減反增。其後拉瓦節證明在燃燒過程中必不可少,解釋了鎂燃燒後增加重量的現象,並為其後的熱質說奠下基礎。至於許多有機化合物燃燒後重量變輕的原因,則是因為燃燒產物為氣體,消散在空氣中,因此只留下無法燃燒的灰碴,才會有燃燒後重量變輕的錯覺。

参考文献 编辑

  • 〔英〕斯蒂芬·F·梅森,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 译,《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54-159.

参见 编辑

燃素说,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15年1月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英語, phlogiston, theory, 是一個已被取代的化學理論, 起源於17世紀, 這個理論假設, 任何物質在燃燒時, 都會釋放出一種名叫燃素, phlogiston, 的成分, 科學家在17世紀提出燃素說, 解釋燃燒及鐵锈等氧化過程, 這個.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15年1月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燃素说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燃素说 英語 Phlogiston theory 是一個已被取代的化學理論 起源於17世紀 這個理論假設 任何物質在燃燒時 都會釋放出一種名叫燃素 Phlogiston 的成分 科學家在17世紀提出燃素說 解釋燃燒及鐵锈等氧化過程 這個學說於18世紀被法國化學家安托万 洛朗 德 拉瓦節推翻 歷史 编辑帕拉塞尔苏斯曾设想化学物质含有三大元素 硫为易燃的元素 汞为流动性和挥发性的元素 盐为固定和不活动的元素 17世纪 美因茨大学医学教授约翰 约阿希姆 贝歇尔略微修改了医疗化学的学说 于1669年主张固体的泥土物质一般含有三种成分 石土 存在于一切固体中的一种固定的土 相当于早期医疗化学家的盐元素 油土 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体中的一种油性的土 相当于硫元素 汞土 一种流动性的土 相当于汞元素贝歇尔认为 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含有硫质的 油性的 油土 在燃烧过程中 它在与其他 土 结合時逃了出来 也就是说 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 物质燃烧后 留下的灰烬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 燃素说认为 燃烧和锻烧的过程牵涉到化合物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过程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 也就是分解为硫质的 油土 和固定的 石土 理论上 简单的物体不能发生燃烧 因为含有 油土 和另一种土的物质必然是化合物 18世纪 新的化学概念和燃素学说雙方支持者展開激烈辯論 1703年 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化学教授格奥尔格 恩斯特 史塔尔把贝歇尔的 油土 重新命名为 燃素 并把这个理论发展成更广泛的理论体系 用以说明氧化 呼吸 燃烧 分解等很多化学现象 金属是灰碴与燃素的化合物 加热释放了燃素而剩下灰碴 总的说来 燃素为一切可燃物体的根本要素 油 脂 木 炭及其他燃料含有特别多的燃素 当这些物体燃烧时 燃素便釋出 或则进入大气中 或则进入一个可以与它化合的物质中如灰碴 从而形成金属 到1740年 燃素理论在法国被普遍接受 十年以后 这种观点成为化学的公认理论 然而 燃素說未能合理解釋定量實驗的結果 根據燃素說 鎂在燃燒後會釋出燃素 但實際上質量不減反增 其後拉瓦節證明氧在燃燒過程中必不可少 解釋了鎂燃燒後增加重量的現象 並為其後的熱質說奠下基礎 至於許多有機化合物燃燒後重量變輕的原因 則是因為燃燒產物為氣體 消散在空氣中 因此只留下無法燃燒的灰碴 才會有燃燒後重量變輕的錯覺 参考文献 编辑 英 斯蒂芬 F 梅森 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 译 自然科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54 159 参见 编辑 nbsp 化学主题 氧化说 另一种关于燃烧的学说 特例假設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燃素说 amp oldid 7512423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