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火星分界

火星南北半球之間的分界Martian dichotomy)是火星最明顯的地理特徵,該分界線是崎嶇的南半球隕擊高原和平坦的北半球盆地分界線。兩個半球間的高程差約 1 至 3 公里。而火星地殼平均厚度是 45 公里;而南半球地殼厚度約 58 公里,北半球則是 32 公里。

火星地形圖,可明顯看出火星南北半球之間的差異。

分界線上的地形特徵

分界線上的地形相當複雜。一個明顯的地形特徵被稱為銳蝕地形(Fretted terrain)[1]。這區域的地形包含桌山、丘陵和兩側峭壁高度超過 1 英里的底部平坦谷地。周圍的許多桌山和丘陵是已經被認為是被岩石覆蓋的冰川,又稱為舌狀岩屑坡(Lobate debris apron)[2]

在這個區域有許多被認為是河谷的大型谷地切穿[3][4][5]

該分界線包含以下三個區域: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Deuteronilus Mensae)、普羅敦尼勒斯桌山群(Protonilus Mensae)、尼羅瑟提斯桌山群(Nilosyrtis Mensae)。這三個區域被廣泛研究,因為一般認為這些區域的地形是因為冰的移動造成[6][7]

火星北半球的低地約佔有火星三分之一表面,並相對平坦偶有撞擊坑;其他三分之二表面則是地勢較高的火星南半球。兩個半球之間高度差異相當顯著。由單位面積撞擊坑密度研判,火星南半球表面形成年代遠比北半球古老[8]。受到大量撞擊的南半球高地其年代可追溯到後期重轟炸期

目前有三個主要的假說來解釋火星地殼形成南北差異的原因:內生起源假說(地函作用)、單次撞擊假說、多次撞擊假說。兩種與撞擊事件相關的假說都是發生在原始太陽系撞擊時期結束以前,暗示將火星地殼地形一分為二的過程可追溯至火星早期歷史。

形成原因

單次撞擊假說

一次巨大的撞擊事件可能在火星外表形成一個巨大的圓型凹陷地形。而該凹陷地形已經被命名為北極盆地(North Polar Basin 或 Borealis Basin)。但大多數模型預測的低地形狀卻是明顯偏離圓形[9]。其他外在過程可能使該撞擊區域型狀因此偏離圓形。如果北極盆地確實是因為單次撞擊形成,這將是太陽系中最巨大的撞擊坑。而如此巨大,足以形成該撞擊坑的物體一般認為是在吸積中的太陽星雲時期存在。

一般預期在如此規模的撞擊下會有噴發物圍繞在低地附近的區域。但如果該撞擊在約 45 億年前發生,侵蝕作用就可解釋無法找到噴發物的原因。同時巨大撞擊可能也會使許多物質噴入太空或降落在火星南半球。噴發殘餘物的地質證據將是支持該假說的強力證據。

2008年的一篇論文提出其他支持單次撞擊的研究成果[10]。先前對因為塔爾西斯火山隆起而使地貌變得複雜的撞擊邊緣進行研究,發現塔爾西斯區域的隆起可能使原本的分界線被覆蓋在約 30 公里厚的玄武岩之下。麻省理工學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學家以火星重力場和地形限制了塔爾西斯隆起之下的火星南北分界線,因此產生了火星分界線的橢圓模式。橢圓形的北極盆地也進一步證實單次撞擊假說。該假說因為相對簡單,且此種規模的撞擊會在太陽系形成早期歷史中發生而廣為人所接受。

內生起源假說

一般認為早期的火星擁有板塊運動。在地球上,板塊運動能使大範圍的岩石圈物質移動而重新分布。地函對流的形式包括對流胞或地函熱柱,目前仍未完全了解地函作用如何影響板塊運動。因為地球的內部運動仍待完全理解,在火星上研究類似作用是相當困難的。

該分界線可以在火星形成核心時一起形成。大致圓形的低地形成可以歸因於核心快速形成造成的羽毛狀一階翻轉。有證據顯示在火星低地所發生的由內部引起的板塊運動是發生在早期撞擊時期(Early bombardment phase)結束的時候。

2005年的一篇論文[11]提出,Degree-1 地函對流可能造成火星的南北分界。Degree-1 地函對流是其中一個半球主要是上升流,另一半球則主要是下降流的對流過程。一些證據則是許多張性破裂面和諾亞紀晚期至赫斯珀利亞紀早期的火成岩活動。一個內生起源假說的相反論點則是發生在北極盆地的的板塊運動是因為撞擊後地殼強度變弱造成。為了進一步支持內生起源假說,必須要有地殼上的斷層和伸縮地形發生在早期撞擊結束之前的證據。

多次撞擊假說

支持多次撞擊假說的證據有包含數個與大撞擊盆地外環有關聯的數段南北分界線;但北極盆地有一大部分是位於這些撞擊盆地邊緣之外。如果火星北部的低地是由多個撞擊盆地形成,那內部的撞擊坑外環和噴發物高度應該比南半球高地高,但實際上仍遠低於高地。還有低地的部份區域是在任一撞擊盆地之外,而這些區域必須被多個撞擊坑的噴發物覆蓋,且高度應該接近當地原始高程;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一種解釋就是消失的噴發物曾代表這些噴發物並非永遠存在[12]。由巨大撞擊產生的噴發物會因為被噴進太空而無法找到。另一種解釋則是該地形南北分界是因為深度造成的冷卻和晚期火山活動造成的地殼加載而形成。

多重撞擊假說在統計上也難以成立;因為多個撞擊盆地的形成和覆蓋不可能主要都集中在火星北半球。

參見

參考資料

  1. ^ Greeley, R. and J. Guest. 1987. Geological map of the eastern equatorial region of Mars, scale 1:15,000,000. U. S. Geol. Ser. Misc. Invest. Map I-802-B, Reston, Virginia
  2. ^ Plaut, Jeffrey J.; Safaeinili, Ali; Holt, John W.; Phillips, Roger J.; Head, James W.; Seu, Roberto; Putzig, Nathaniel E.; Frigeri, Alessandro. Radar evidence for ice in lobate debris aprons in the mid-northern latitudes of Mars: RADAR EVIDENCE FOR MID-LATITUDE MARS I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9-01, 36 (2): n/a–n/a. doi:10.1029/2008GL036379 (英语). 
  3. ^ Watters, Thomas R.; McGovern, Patrick J.; Irwin III, Rossman P. .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07-05-01, 35 (1): 621–652 [2022-04-20]. ISSN 0084-6597. doi:10.1146/annurev.earth.35.031306.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英语). 
  4. ^ Irwin, Rossman P. Sedimentary resurfacing and fretted terrain development along the crustal dichotomy boundary, Aeolis Mensae, Ma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4, 109 (E9): E09011. ISSN 0148-0227. doi:10.1029/2004JE002248 (英语). 
  5. ^ Tanaka, K. L. Resurfacing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plains of Mars based on geologic mapping of Mars Global Surveyor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108 (E4): 8043. ISSN 0148-0227. doi:10.1029/2002JE001908 (英语). 
  6. ^ Baker, D. M.; Head, J. W.; Marchant, D. R. : 1822. 2009-03-01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7. ^ Glacier? (ESP_018857_2225). HiRISE. [2011-05-07]. (原始内容于2017-05-30). 
  8. ^ Scott, D. and M. Carr. 1978. Geological map of Mars. U.S. Geol. Surv. Misc. Invest. Map I-803, Reston VA
  9. ^ McGill, G. E. & Squyres, S. W Origin of the martian crustal dichotomy: Evaluating hypotheses. Icarus 93, 386–393 (1991)
  10. ^ Andrews-Hanna, Jeffrey C.; Zuber, Maria T.; Banerdt, W. Bruce. . Nature. 2008-06, 453 (7199): 1212–1215 [2022-04-20]. ISSN 0028-0836. doi:10.1038/nature07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英语). 
  11. ^ Roberts, James H.; Zhong, Shijie. Degree-1 convection in the Martian mantle and the origin of the hemispheric dichotom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6, 111 (E6): E06013. ISSN 0148-0227. doi:10.1029/2005JE002668 (英语). 
  12. ^ Frey, Herbert; Schultz, Richard A. Large impact basins and the mega-impact origin for the crustal dichotomy on Mar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88-03, 15 (3): 229–232. doi:10.1029/GL015i003p00229 (英语). 

外部連結

火星分界, 火星南北半球之間的分界, martian, dichotomy, 是火星最明顯的地理特徵, 該分界線是崎嶇的南半球隕擊高原和平坦的北半球盆地分界線, 兩個半球間的高程差約, 公里, 而火星地殼平均厚度是, 公里, 而南半球地殼厚度約, 公里, 北半球則是, 公里, 火星地形圖, 可明顯看出火星南北半球之間的差異, 目录, 分界線上的地形特徵, 形成原因, 單次撞擊假說, 內生起源假說, 多次撞擊假說,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分界線上的地形特徵, 编辑分界線上的地形相當複雜, 一個明顯的地形特徵被稱. 火星南北半球之間的分界 Martian dichotomy 是火星最明顯的地理特徵 該分界線是崎嶇的南半球隕擊高原和平坦的北半球盆地分界線 兩個半球間的高程差約 1 至 3 公里 而火星地殼平均厚度是 45 公里 而南半球地殼厚度約 58 公里 北半球則是 32 公里 火星地形圖 可明顯看出火星南北半球之間的差異 目录 1 分界線上的地形特徵 2 形成原因 2 1 單次撞擊假說 2 2 內生起源假說 2 3 多次撞擊假說 3 參見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分界線上的地形特徵 编辑分界線上的地形相當複雜 一個明顯的地形特徵被稱為銳蝕地形 Fretted terrain 1 這區域的地形包含桌山 丘陵和兩側峭壁高度超過 1 英里的底部平坦谷地 周圍的許多桌山和丘陵是已經被認為是被岩石覆蓋的冰川 又稱為舌狀岩屑坡 Lobate debris apron 2 在這個區域有許多被認為是河谷的大型谷地切穿 3 4 5 該分界線包含以下三個區域 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 Deuteronilus Mensae 普羅敦尼勒斯桌山群 Protonilus Mensae 尼羅瑟提斯桌山群 Nilosyrtis Mensae 這三個區域被廣泛研究 因為一般認為這些區域的地形是因為冰的移動造成 6 7 火星北半球的低地約佔有火星三分之一表面 並相對平坦偶有撞擊坑 其他三分之二表面則是地勢較高的火星南半球 兩個半球之間高度差異相當顯著 由單位面積撞擊坑密度研判 火星南半球表面形成年代遠比北半球古老 8 受到大量撞擊的南半球高地其年代可追溯到後期重轟炸期 目前有三個主要的假說來解釋火星地殼形成南北差異的原因 內生起源假說 地函作用 單次撞擊假說 多次撞擊假說 兩種與撞擊事件相關的假說都是發生在原始太陽系撞擊時期結束以前 暗示將火星地殼地形一分為二的過程可追溯至火星早期歷史 形成原因 编辑單次撞擊假說 编辑 一次巨大的撞擊事件可能在火星外表形成一個巨大的圓型凹陷地形 而該凹陷地形已經被命名為北極盆地 North Polar Basin 或 Borealis Basin 但大多數模型預測的低地形狀卻是明顯偏離圓形 9 其他外在過程可能使該撞擊區域型狀因此偏離圓形 如果北極盆地確實是因為單次撞擊形成 這將是太陽系中最巨大的撞擊坑 而如此巨大 足以形成該撞擊坑的物體一般認為是在吸積中的太陽星雲時期存在 一般預期在如此規模的撞擊下會有噴發物圍繞在低地附近的區域 但如果該撞擊在約 45 億年前發生 侵蝕作用就可解釋無法找到噴發物的原因 同時巨大撞擊可能也會使許多物質噴入太空或降落在火星南半球 噴發殘餘物的地質證據將是支持該假說的強力證據 2008年的一篇論文提出其他支持單次撞擊的研究成果 10 先前對因為塔爾西斯火山隆起而使地貌變得複雜的撞擊邊緣進行研究 發現塔爾西斯區域的隆起可能使原本的分界線被覆蓋在約 30 公里厚的玄武岩之下 麻省理工學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學家以火星重力場和地形限制了塔爾西斯隆起之下的火星南北分界線 因此產生了火星分界線的橢圓模式 橢圓形的北極盆地也進一步證實單次撞擊假說 該假說因為相對簡單 且此種規模的撞擊會在太陽系形成早期歷史中發生而廣為人所接受 內生起源假說 编辑 一般認為早期的火星擁有板塊運動 在地球上 板塊運動能使大範圍的岩石圈物質移動而重新分布 地函對流的形式包括對流胞或地函熱柱 目前仍未完全了解地函作用如何影響板塊運動 因為地球的內部運動仍待完全理解 在火星上研究類似作用是相當困難的 該分界線可以在火星形成核心時一起形成 大致圓形的低地形成可以歸因於核心快速形成造成的羽毛狀一階翻轉 有證據顯示在火星低地所發生的由內部引起的板塊運動是發生在早期撞擊時期 Early bombardment phase 結束的時候 2005年的一篇論文 11 提出 Degree 1 地函對流可能造成火星的南北分界 Degree 1 地函對流是其中一個半球主要是上升流 另一半球則主要是下降流的對流過程 一些證據則是許多張性破裂面和諾亞紀晚期至赫斯珀利亞紀早期的火成岩活動 一個內生起源假說的相反論點則是發生在北極盆地的的板塊運動是因為撞擊後地殼強度變弱造成 為了進一步支持內生起源假說 必須要有地殼上的斷層和伸縮地形發生在早期撞擊結束之前的證據 多次撞擊假說 编辑 支持多次撞擊假說的證據有包含數個與大撞擊盆地外環有關聯的數段南北分界線 但北極盆地有一大部分是位於這些撞擊盆地邊緣之外 如果火星北部的低地是由多個撞擊盆地形成 那內部的撞擊坑外環和噴發物高度應該比南半球高地高 但實際上仍遠低於高地 還有低地的部份區域是在任一撞擊盆地之外 而這些區域必須被多個撞擊坑的噴發物覆蓋 且高度應該接近當地原始高程 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一種解釋就是消失的噴發物曾代表這些噴發物並非永遠存在 12 由巨大撞擊產生的噴發物會因為被噴進太空而無法找到 另一種解釋則是該地形南北分界是因為深度造成的冷卻和晚期火山活動造成的地殼加載而形成 多重撞擊假說在統計上也難以成立 因為多個撞擊盆地的形成和覆蓋不可能主要都集中在火星北半球 參見 编辑火星地質 火星地理 火星水文 锐蚀地形 Fretted terrain 舌状岩屑坡 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 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 尼羅瑟提斯桌山群 冰川參考資料 编辑 Greeley R and J Guest 1987 Geological map of the eastern equatorial region of Mars scale 1 15 000 000 U S Geol Ser Misc Invest Map I 802 B Reston Virginia Plaut Jeffrey J Safaeinili Ali Holt John W Phillips Roger J Head James W Seu Roberto Putzig Nathaniel E Frigeri Alessandro Radar evidence for ice in lobate debris aprons in the mid northern latitudes of Mars RADAR EVIDENCE FOR MID LATITUDE MARS I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9 01 36 2 n a n a doi 10 1029 2008GL036379 英语 Watters Thomas R McGovern Patrick J Irwin III Rossman P Hemispheres Apart The Crustal Dichotomy on Mars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07 05 01 35 1 621 652 2022 04 20 ISSN 0084 6597 doi 10 1146 annurev earth 35 031306 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0 英语 Irwin Rossman P Sedimentary resurfacing and fretted terrain development along the crustal dichotomy boundary Aeolis Mensae Ma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4 109 E9 E09011 ISSN 0148 0227 doi 10 1029 2004JE002248 英语 Tanaka K L Resurfacing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plains of Mars based on geologic mapping of Mars Global Surveyor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108 E4 8043 ISSN 0148 0227 doi 10 1029 2002JE001908 英语 Baker D M Head J W Marchant D R Flow Patterns of Lobate Debris Aprons and Lineated Valley Fill North of Ismeniae Fossae Mars 1822 2009 03 01 2022 04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0 Glacier ESP 018857 2225 HiRISE 2011 05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5 30 Scott D and M Carr 1978 Geological map of Mars U S Geol Surv Misc Invest Map I 803 Reston VA McGill G E amp Squyres S W Origin of the martian crustal dichotomy Evaluating hypotheses Icarus 93 386 393 1991 Andrews Hanna Jeffrey C Zuber Maria T Banerdt W Bruce The Borealis basin and the origin of the martian crustal dichotomy Nature 2008 06 453 7199 1212 1215 2022 04 20 ISSN 0028 0836 doi 10 1038 nature07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18 英语 Roberts James H Zhong Shijie Degree 1 convection in the Martian mantle and the origin of the hemispheric dichotom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6 111 E6 E06013 ISSN 0148 0227 doi 10 1029 2005JE002668 英语 Frey Herbert Schultz Richard A Large impact basins and the mega impact origin for the crustal dichotomy on Mar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88 03 15 3 229 232 doi 10 1029 GL015i003p00229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Google 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oogle Maps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火星分界 amp oldid 7254985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