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澳門舊城

澳門舊城,又稱澳門城澳門街澳城天主聖名之城(葡萄牙語:Cidade do Nome de Deus de Macau),是指澳門發展早期在葡萄牙人治理之下,逐漸由海澳發展為城市的地區,為澳門市區最早的組成部分。2005年,澳門舊城建築遺跡以「澳門歷史城區」之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639年的澳門地圖

沿革

 
東望洋炮台的部分城牆與暸望台

最早期的澳門只有村落,沒有城市。而澳門舊城的建設可追溯至明朝,葡萄牙人在澳門正式定居,並修築永久性的建築物開始(1557年—1605年)。當時,葡萄牙人在內港北灣至下灣一帶(即現今的營地大街一帶),築成了俗稱「澳門街」的一條狹長商業住宅區。

澳葡當局開始在澳門建築城牆的時間,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慶三年(即1569年)之前,不過其後被明朝政府勒令拆毀。直至1617年,澳葡當局的官員利用賄賂中國官吏的方式,成功再次築起城墻。1622年荷蘭人入侵澳門,葡萄牙人便以抵禦為理由築起一系列城牆。明天啟三年(即1623年),葡萄牙人命荷蘭俘虜聯同西班牙士兵和華人共同進行防禦工事,初築城牆以炮台為中心向兩旁伸展。同年經明政府官員強力干涉,北部城墻曾被拆毀。及至1632年,澳門北部城牆及炮台又復建完成。實際上,葡萄牙人在明朝傾覆與清朝初立(1644年)至南明滅亡(1661年)的內亂期間,仍繼續建築澳門城墻,最後在此築成了頗具規模的城鎮。據當時的澳門城市圖可見,整個澳門城的北部、東部及南部均築有城墻,而要塞更建置了大小不一的炮台。此時的澳門城,已成為軍事嚴密的城堡,成為葡萄牙統治澳門的象徵。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總督亞馬留的指揮下驅逐城內的清政府官員,並拆毀望廈村香山縣縣丞署。自此以後,澳門城完全由葡萄牙控制。及後,葡萄牙為擴張澳門的管理範圍,將城墻陸續拆毀。隨時代變遷,澳門城墻的作用亦隨社會的發展已逐漸消失和拆卸,現存的舊城牆遺址便是昔日澳門城之一部分。

舊城牆與城門

 
左邊為舊城牆遺址

據《澳門地理》描述昔日的城牆:“其牆所經,自今東望洋山頂天文臺西側起,下山,經水坑尾細井巷,上大炮臺,連接大炮臺城,複下山,再接慈幼院,北繞白鴿花園,經大三巴圍營地之西,南通天街經窗門街萬里長城媽閣廟之東北背、繞西望洋山城至海濱,足見葡人當時所占只限于三巴門城南之地,至今牆界,尚斷續可尋。”至今,城牆只餘下小部分遺址。

《香山縣誌》記載了城牆與城門:「夷所居地,西北枕山,高建圍牆,東南倚水為界。小門三:曰小三巴門,曰沙梨頭門,曰花王廟門,今俱塞;大門三:曰三巴門,曰水坑尾門,曰新開門;炮臺六,最大為三巴炮臺,臺冠山椒,列炮四十七,銅具十六、餘鐵,上宿蕃兵,下為窟室,貯焰硝……」可見早期城牆設三道主要城門,分別是三巴門、水坑門和新開門。三巴門在澳門以北,其上的大炮臺有葡萄牙軍隊駐守。根據學者考證,三巴門位置在今天連勝街與新勝街交界處。[1]到清乾隆年間,葡萄牙人已將澳門城分四道城門,分別是大三巴門小三巴門沙梨頭門花王廟門。現在,昔日的城門已不復存在了。

相關連結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1. ^ 關俊雄:〈三巴門歷史沿革及位置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雜誌》第102期,第116-129頁

澳門舊城, 又稱澳門城, 澳門街, 澳城, 天主聖名之城, 葡萄牙語, cidade, nome, deus, macau, 是指澳門發展早期在葡萄牙人治理之下, 逐漸由海澳發展為城市的地區, 為澳門市區最早的組成部分, 2005年, 建築遺跡以, 澳門歷史城區, 之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639年的澳門地圖, 目录, 沿革, 舊城牆與城門, 相關連結,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沿革, 编辑, 東望洋炮台的部分城牆與暸望台, 最早期的澳門只有村落, 沒有城市, 而的建設可追溯至明朝, 葡萄牙人在澳門正式定居, . 澳門舊城 又稱澳門城 澳門街 澳城 天主聖名之城 葡萄牙語 Cidade do Nome de Deus de Macau 是指澳門發展早期在葡萄牙人治理之下 逐漸由海澳發展為城市的地區 為澳門市區最早的組成部分 2005年 澳門舊城建築遺跡以 澳門歷史城區 之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639年的澳門地圖 目录 1 沿革 2 舊城牆與城門 3 相關連結 4 參見 5 參考來源 6 外部連結沿革 编辑 東望洋炮台的部分城牆與暸望台 最早期的澳門只有村落 沒有城市 而澳門舊城的建設可追溯至明朝 葡萄牙人在澳門正式定居 並修築永久性的建築物開始 1557年 1605年 當時 葡萄牙人在內港北灣至下灣一帶 即現今的營地大街一帶 築成了俗稱 澳門街 的一條狹長商業兼住宅區 澳葡當局開始在澳門建築城牆的時間 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慶三年 即1569年 之前 不過其後被明朝政府勒令拆毀 直至1617年 澳葡當局的官員利用賄賂中國官吏的方式 成功再次築起城墻 1622年荷蘭人入侵澳門 葡萄牙人便以抵禦為理由築起一系列城牆 明天啟三年 即1623年 葡萄牙人命荷蘭俘虜聯同西班牙士兵和華人共同進行防禦工事 初築城牆以炮台為中心向兩旁伸展 同年經明政府官員強力干涉 北部城墻曾被拆毀 及至1632年 澳門北部城牆及炮台又復建完成 實際上 葡萄牙人在明朝傾覆與清朝初立 1644年 至南明滅亡 1661年 的內亂期間 仍繼續建築澳門城墻 最後在此築成了頗具規模的城鎮 據當時的澳門城市圖可見 整個澳門城的北部 東部及南部均築有城墻 而要塞更建置了大小不一的炮台 此時的澳門城 已成為軍事嚴密的城堡 成為葡萄牙統治澳門的象徵 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 葡萄牙人在澳門總督亞馬留的指揮下驅逐城內的清政府官員 並拆毀望廈村的香山縣縣丞署 自此以後 澳門城完全由葡萄牙控制 及後 葡萄牙為擴張澳門的管理範圍 將城墻陸續拆毀 隨時代變遷 澳門城墻的作用亦隨社會的發展已逐漸消失和拆卸 現存的舊城牆遺址便是昔日澳門城之一部分 舊城牆與城門 编辑 左邊為舊城牆遺址 主条目 舊城牆遺址 據 澳門地理 描述昔日的城牆 其牆所經 自今東望洋山頂天文臺西側起 下山 經水坑尾細井巷 上大炮臺 連接大炮臺城 複下山 再接慈幼院 北繞白鴿花園 經大三巴圍營地之西 南通天街經窗門街過萬里長城 媽閣廟之東北背 繞西望洋山城至海濱 足見葡人當時所占只限于三巴門城南之地 至今牆界 尚斷續可尋 至今 城牆只餘下小部分遺址 香山縣誌 記載了城牆與城門 夷所居地 西北枕山 高建圍牆 東南倚水為界 小門三 曰小三巴門 曰沙梨頭門 曰花王廟門 今俱塞 大門三 曰三巴門 曰水坑尾門 曰新開門 炮臺六 最大為三巴炮臺 臺冠山椒 列炮四十七 銅具十六 餘鐵 上宿蕃兵 下為窟室 貯焰硝 可見早期城牆設三道主要城門 分別是三巴門 水坑門和新開門 三巴門在澳門以北 其上的大炮臺有葡萄牙軍隊駐守 根據學者考證 三巴門位置在今天連勝街與新勝街交界處 1 到清乾隆年間 葡萄牙人已將澳門城分四道城門 分別是大三巴門 小三巴門 沙梨頭門和花王廟門 現在 昔日的城門已不復存在了 相關連結 编辑澳門炮台 澳門歷史參見 编辑九龍寨城參考來源 编辑南方網 澳門城的三次變遷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澳門地理暨教育研究會 澳門地理概況 澳門掌故 澳門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ISBN 972 97840 1 9外部連結 编辑澳門文物網 舊城牆遺址 预告网 澳门回归纪念节日 關俊雄 三巴門歷史沿革及位置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化雜誌 第102期 第116 129頁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澳門舊城 amp oldid 6700908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