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英語:British Hong Kong)是指1841年至1941年及1945年至1997年期间英国治下的香港。統治時期一般稱為香港英治時期英治香港或者港英時期 (英語:Hong Kong-British period

香港
Hong Kong
1841年-1941年
1945年-1997年
格言:Dieu et mon droit(法文)
我權天授
国歌:天佑國王/女王
1842年割香港島(紅色),1860年割九龍半島(紅色),1898年租借新界(紅框內)
地位英国直轄殖民地(1842年-1941年,1945年-1981年)
英国屬地(1981年-1997年)
首都
及最大城市
赤柱[1](1841年)
維多利亞市(1841年-1941年,1945年-1997年)
常用语言英语粵语
族群香港人
英国君主 
• 1841年-1901年
维多利亚女王
• 1901年-1910年
爱德华七世
• 1910年-1936年
乔治五世
• 1936年
爱德华八世
• 1936年-1941年,1945年-1952年
乔治六世
• 1952年-1997年
伊丽莎白二世
香港總督 
• 1843年-1844年
砵甸乍(首任)
• 1992年-1997年
彭定康(末任)
輔政司/布政司 
• 1843年
麻恭(首任)
• 1993年-1997年
陳方安生(末任)
历史 
• 英军占领香港島
1841年1月26日
• 南京条约割香港島
1842年8月29日
1860年10月24日
1898年6月9日
1941年12月25日-1945年8月30日
1997年7月1日
面积
184880.4平方公里
19011,042平方公里
人口
• 1991年估计
560萬
人类发展指数0.808
极高
货币港元(HKD)(1862年起)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別行政區
  广东省深圳市(部分邊界海域)

稱謂

英屬香港經年之間,覆蓋範圍有過變遷。「香港」用作英國殖民地名之後,直指香港島及附屬領域。其後英國取得九龍、租借新界,地理上以大香港(英语:Greater Hong Kong)稱香港全境,以分別香港島和香港仔。官方以外,一般人都會直稱香港。官方英文初期拼作「Hongkong」,戰後「Hong Kong」成為通用拼法。統治香港的政府稱為香港政府(Hong Kong Government或Government of Hong Kong),日本語則作「香港政廳」。

港英政府港英當局最初是中國共產黨或香港左派媒體對英国治下的香港政府的稱呼。[來源請求]1960年代,香港親北京的左派便以「港英」稱呼當時的殖民地政府[2],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港英政府,以區別同樣簡稱香港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3],「港英」一詞亦可用來形容一切和香港殖民地時期有關的事物。例如整個殖民地時期可稱為「港英時期」[4]

歷史

割讓香港至二戰

1842年至1898年,大清先後割讓新安縣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英國,合稱割讓香港。香港自古是中原的邊陲棄土,當初連英國人也指香港「荒蕪、無價值」,後來才發掘到它是優良港口[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香港避過了德國軍艦的攻擊。1941年12月,大日本帝國偷襲美國珍珠港六小時後偷襲英佔香港,香港保衛戰爆發,英軍和加拿大援軍激戰17天後不敵,日軍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佔時期。扣除日佔時期,英國總計殖民香港55,804天(约152年9個半月)[註 1]

戰後至1960年代

日本帝國戰敗投降後,為免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乘勢收回香港,英國率先重佔香港並恢復統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高層對英屬香港的方針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6]1949年解放軍沒有「进攻香港」(詳見香港回歸#香港前途問題緣起)。而1945年起至1960年掀起逃港潮,大量中國居民為避開大陸國共內戰、49年後的各種全國群眾運動如土改大躍進三年大飢荒等禍亂,而以合法及非法途徑逃難來香港。1950年代,因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朝鲜战争,中華人民共和國遭聯合國禁運,香港亦因此從轉口港轉為發展工業

1950-1960年代有三次大型暴動。1956年10月10日親國民黨人士發起「雙十暴動」。1966年,香港爆發「六六暴動」,源自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同年文化大革命已經在中國大陸爆發,而中共中央对香港本來維持上述方針,並要求香港工委香港左派陣營不要轻举妄动,但1967年负责港澳事务的廖承志红卫兵夺权,香港左派就受到红卫兵指示在香港煽動起六七暴動。暴動期間加上中共民兵侵入英界爆發沙頭角槍戰,造成严重伤亡。香港政府最終成功鎭壓暴動。

1970-1990年代

經歷過1960年代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改善政府与普罗大众的沟通,成立民政事务处。1973年受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在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的推動下,地下鐵路開始建造,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84年12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1997年7月1日英國結束對香港的統治,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7]

1997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交接儀式進行,在國際上改稱中國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區正式成立,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依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式管治香港,五十年不變

政治

英屬香港共經歷六位君主,分別是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每位君主都在香港留下相應紀念事物或地名。

英國君主是英屬香港的最高統治者,香港總督則是英國君主的全權代表。初期香港主要官員全由英国人擔任,但後逐漸接納華人進入政府部門,如陳方安生曾蔭權都是英治時期的官員,並直接過渡至特區時期。

1842年,隨著清朝政府割讓香港島予英国,香港遂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當時仍為英國全權代表的砵甸乍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準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其後维多利亚女王在1843年4月5日頒發《英皇制誥》,《制誥》在同年6月抵港,而耆英與砵甸乍於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遂依據《制誥》,正式成為首任香港總督。

砵甸乍上任總督後,隨即依據《英皇制誥》成立香港政府(英語:Hong Kong Government),設立了行政局定例局最高法院。當中,砵甸乍在1843年8月宣佈委任三名官守議員加入定例局。該三名官守議員分別為莊士敦(前護理總督)、摩理臣(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金尼(首席裁判司),因此定例局最初連總督在內,只有四名成員。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舉行首次會議,並在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

歷來的香港總督皆由英國任命,並由英國議會監察,而行政局及定例局(其後稱為立法局)議員由政府委任,大多數為官守議員。1850年,立法局首度引入非官守議員,至1880年委任首名華人議員伍廷芳。而行政局則要到1896年才開始有非官守議員。

開埠初期在港居留的英國人曾數度力促成立自治政府,但英廷一直不予首允,稱香港華人佔多數,不會由少數歐籍人士統治。其後,一個類似市議會的機構潔淨局(市政局前身)於1883年成立,並於1887年起引入由選舉產生的成員。衞生局其後於1936年改組為市政局。初期香港殖民地政府有意從英國借調官員管理華人,但這種並行的政制,從未認真施行,其後因罪案日多,終於在1865年廢除這個制度,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取代。是年英廷大幅修訂香港總督的訓令,規定“任何法例若對亞、非裔人士有所禁制,而歐籍人士則不受其限者”,總督均不得批准施行。政府把香港當作開放的營商貿易之地,採取“放任政策”,一切秉公辦理[8]

經濟

 
1983年正在發展的沙田新市鎮
 
1988年的維多利亞港,當時中銀大廈正在興建

自從1842年成為自由港後,香港便成為區內一個重要的轉口港。多間英國洋行在香港設立,也吸引不少華人從事與貿易相關的業務,如搬運及運輸等。部份華商也來港設立南北行經商。工業方面,早年香港主要依賴造船業,在紅磡香港仔等地均設有船塢。香港開埠初期政府不收取任何稅款,只依賴賣地及牌照等收入。雖然自1850年代起雖然收取小量稅項,但由於一直不抽關稅,故對香港經濟發展影響甚微。

20世紀初,除了秉承以往的轉口貿易外,香港的工業也開始有所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工業生產受到影響,使香港多了不少工廠,以九龍一帶為多。1930年代,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及銀本位貨幣制度受到衝擊,都對香港經濟構成一定影響。1937年,港元正式成為香港法定貨幣。同年抗日戰爭爆發,使香港成為中國大陸的一個重要對外的窗口,大量物資經香港進入中國。

1980年代,香港市民的經濟漸漸改善。在1988年,香港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香港自此晉身發達地區行列。而隨著香港製造業的式微,因素甚多。在1970年代後期,香港的土地價格開始上漲,房屋、地產成為了新興的商業活動。原本預留作興建工廠的土地都被改為興建住屋及大型商場之用。此外,隨著中國在1978年實行經濟改革並開放對全球的貿易,在香港的工廠亦因為大陸更低廉的工資而逐漸北移。

與此同時,新加坡南韓台灣 (亞洲四小龍)亦經歷了與香港相類似的發展。它們生產了和香港相似的貨品,並實行保護主義以保障本地區的公司。因此,外地對香港的商品需求便減少了。

社會

醫療方面,最早建立的華人醫院為1872年創立的東華醫院,為上環華人居住區的市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至今。1874年,西營盤醫院(政府公立醫院)成立,為是香港第一所非軍用的政府醫院。當時的主要醫院還包括那打素醫院及雅麗氏紀念醫院(兩者今合併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等。1960年代,行政局嘗試改善醫療系統以提供價錢低廉的健康服務給香港市民,於是醫療部門擬出一份預測未來15年市民對醫療服務的建議書。香港流感是一種最初1968年在香港爆發的流行性感冒,該病隨後在同年傳到美國。該疫症一直持續到1969年。

治安方面,香港殖民地警隊於1844年5月1日正式成立。警隊早期的工作範圍非常廣泛,除負責治安外,還負責消防、人口登記、出入境、簽發車牌狗牌、交通以及郵政。在1967年,警隊更因在處理六七暴動有功,獲英女皇授予警隊「皇家香港警察」稱號。而輔警則獲封皇家香港輔助警察,並由雅麗珊郡主擔任榮譽總監,以增加他們的廉潔精神和歸屬感。警隊在香港的發展中對維持安全及穩定有其貢獻,但其貪污的習氣亦一直存在,對市民的生活乃至有效的施政都有不良的影響。直至1960年代暴動,港督麥理浩爵士瞭解到貪污問題嚴重,於1974年成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廉政公署的努力及時扭轉了警隊乃至整個社會的習慣,也令香港成為世界上最廉潔的城市之一。

教育

教育方面,香港政府於1847年推行公立學校教育制度,補助中文學校的經費,並於1873年將教會學校也納入在內。而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於1862年開辦。1887年,香港西醫書院成立。1971年,政府推出六年免費強制小學教育,並於1978年推廣至中三程度。在這之前,香港的小學畢業生都要參加香港小學會考,以取得學歷的確認,以便投身社會工作。自從六年強制小學教育推行後,小學會考被升中試取代,作為升讀中學的競爭準則。到「九年免費教育」推行後,升中試為學能測驗所取代,並於中三設立「中三淘汰試」,以篩選適合升讀高中教育的學生。

語文

香港开埠後,政府奉行自由港原则,尊重华人生活方式。政府文書以英文為準,中文在英治香港民间社会广泛应用。到1920年代,總督金文泰在1926年3月1日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名為官立漢文中學,由教育司署的漢文視學官兼任該校校長。1928年,金文泰進一步頒佈《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香港的中文學校與國民政府採用相同的「六三三」學制,讓中文學校學生能夠銜接到內地的學校課程。在其提倡下,香港大學又於1927年增設中文系,並請來前清遺老賴際熙區大典等翰林教授經典。

香港的中文媒体、中文电影等等中文应用都非常发达,从1930年代第一部粤语电影开始,香港便一直是粤语电影的中心,香港人讲粤语的人数,亦长期占绝大多数,自开埠以来,香港的中文报纸等媒体,亦长期是华人世界最发达的中文媒体。香港教育界及大專學生從1970年起開始爭取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香港政府於是在1971年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問題研究委員會,並最終給予中文與英文同等的法定地位。1974年,政府正式修改《法定語文條例》,中文獲立為法定語文。1987年起则進一步規定所有法例都必須以中英文制定和頒布。[9]

除了市區廣州話(通稱廣東話)之外,香港原居民主要以圍頭話客家話溝通;水上人則多用蜑家話鶴佬話。戰前戰後的英國及其他國家(包括後來自英國獨立者)的白人居民多數能用各種口音的英語。百幾年間,不少英語詞語融入廣州話中,各種廣州話詞語亦傳入英語,例如「巴士」、「士多」、「的士」均來自英語;「kowtow」、「dai pai dong」分別譯自「叩頭」、「大排檔」。

漢字書體方面,英治香港沿用晚清以來之傳承字形。與中國大陆、星馬分別推行簡化字不同,香港政府並無大力干涉書體習慣。民間時有為求方便與快捷而使用各種簡筆字,但文件來往、街邊招牌、電視台、學校教學等等皆使用傳承字,正、俗體並存。1986年,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出版《常用字字形表》,作為教育參考字形。

文化

文學小說

影視

戰前香港電影業始於20世紀最初。戰後香港電影及電視業在上海和東南亞華人製片人同來香港之下,發展逢勃。初年主要電影語言有國語、廣東話兩種,而國語佔大部份。自70年代初起,廣東話佔比例。香港電影業全盛時期,號稱「東方荷里活」,當中亦奠定了功夫片和英雄式血灑風格動作片的地位。

流行音樂

體育

足球賽馬是香港最受大眾歡迎的體育運動,其中香港足球代表隊於1920年代開始直到1960年代後期是亞洲中具實力的足球隊,部份香港足球員更選擇代表中華民國出戰亞洲杯亞運會奧運會

香港賽馬大中華地區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體育項目,香港賽馬會是全球具有影響力的賽馬會之一,每年繳付大量博彩稅予香港政府。

單車網球壁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亦由英國人在早期帶入到香港,成為大中華地區最早接受這些運動的地區。香港最後以英國屬土身份參與的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香港代表隊李麗珊奪得滑浪風帆項目的金牌,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

節日

早在香港開埠初期的1875年,香港政府已訂立《公眾假期條例》(Public Holidays Ordinance),訂明哪些日子是公眾假期和銀行假期,所以公眾假期也俗稱「銀行假期」。其後條例經多次修訂,英文名稱亦改為General Holidays Ordinance。該條例指明政府部門在假期當日暫停辦公,亦規定銀行在假期當日無須辦理與可轉讓票據有關的付款等事宜。值得注意的是,該條例只是方便政府和商業運作,並無規定僱主必須讓僱員於公眾假期當天放假,部份僱員可在公眾假期放假,純粹是僱主給予的額外福利。

當時洋人一般跟隨英國的習慣慶祝節日,而華人則會慶祝中國傳統節日。當時洋人的假日包括公曆新年復活節、英皇壽辰及聖誕節;而華人的假日則主要為農曆新年冬節,而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及節氣,也會進行一些應節的活動,但是不會放假。

20世紀初香港社會新增了兩個紀念日,分別是1912年起華人的中華民國國慶日10月10日)及1918年起洋人的和平紀念日11月11日)。至二次大戰期間的1941年日本軍事佔領香港前,華人與洋人的節假日通常各自為政,也沒有公眾假期的概念

1945年8月30日英國恢復管治香港,節假日的習慣得以恢復。1947年1月10日香港政府修訂《公眾假期條例》,新制訂的假期有香港重光紀念日。值得留意的是,當時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日也是香港的公眾假期之一,至大約1950年代初期,才因為中國大陸政權交替、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而取消。這些公眾假期主要是政府、銀行業以及與銀行業關係較密切的行業(如貿易公司)所採納。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間,香港已經有正式的公眾假期,但是當時香港經濟模式及就業市場的職位分佈,以製造業藍領職業為主,基於前述的《公眾假期條例》適用範圍問題,大部份香港市民都不能夠享有公眾假期。1962年4月,香港政府因遵循國際勞工公約每年最少6天有薪假期的規定,實施《工業僱傭(有薪假期與疾病津貼)條例》(Industrial Employment(Holidays with Pay and Sickness Allowance) Ordinance),首次為法定假日立法,規定在工廠工作的勞動工人或月薪700港元以下的非勞動工人,可享每年6天有薪假期,分別是農曆年初一、農曆除夕或年初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或隨後的元旦(由僱主選擇其中1天)。這6天假期就是「法定假日」,因初期實施時的適用對象關係,所以也俗稱「勞工假期」、「工廠假期」等[10]

該法例於1974年1月廢除,有關法定假日的條文則納入《僱傭條例》,使《僱傭條例》涵蓋的所有僱員,不論是否受僱於工廠,一律享有法定假日。法定假日的日數其後數度增加,1977年,新增元旦、農曆年初三、重陽節、1天浮動假期(由僱主選擇何時發放,下同),即增至10天;1983年,新增1天浮動假期,即增至11天;至特區時期的1997年,取消2天浮動假期,新增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國慶日1999年,新增勞動節,即增至12天,一直至今。惟與每年17天的公眾假期相比,仍然少了5天。

至約1980年代1997年6月30日英治時期結束期間,香港公眾假期如下:

名稱 公曆日期 農曆日期 簡介及備註
每個星期日 每個星期日 見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元旦 1月1日 見上文。
農曆年初一 1月下旬 至
2月下旬
其中連續三天
正月初一 見上文。
農曆年初二 正月初二
農曆年初三 正月初三
清明 4月4日
4月5日
其中一天
見上文。
耶穌受難節 3月下旬 至
4月下旬
其中一個連續的
星期五、六、一
見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耶穌受難節翌日
復活節星期一
端午節 5月下旬 至
6月下旬
其中一天
五月初五 見上文。
英女皇壽辰 6月第2或第3個星期六、

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

慶祝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生日,但伊利沙伯二世真正的生日是4月21日
19501980年代初,公眾假期定於4月21日,即伊利沙伯二世真正的生日。及後考慮到4月已有清明節及泛復活節假期,為免太多假期集中在4月,及英女皇官方壽辰為6月(因英國的天氣以6月較好)。故由1983年開始,公眾假期改為6月,通常為6月第2或第3個星期六,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而由19501980年代初,7月1日亦為公眾假期。

1997年6月,英治時期結束前夕,最後一次英女皇壽辰公眾假期,為配合7月1日及2日因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日公眾假期,故特別把英女皇壽辰公眾假期定於6月第4個星期六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即6月28及30日,以連同6月29日星期日、7月1日及2日,串連成連續5天公眾假期。
不是法定假日。

英女皇壽辰後第一個星期一
8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 8月最後的星期一
之前一個星期六、
8月最後的星期一
香港重光紀念日。紀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勝利 ,香港結束3年零8個月日治時期英國於同年8月下旬恢復管治香港的日子,中環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有官方紀念儀式。

1946年起,定於8月30日1968年起,改定於8月第一個星期一及8月最後的星期一。1983年起,改定於8月最後的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及8月最後的星期一。
不是法定假日。

英治時期結束後取消,曾新增性質類似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公眾假期(8月第3個星期一)(不是法定假日),雖然同為紀念二戰時對戰爭勝利,但非紀念英國恢復管治香港,而是紀念1945年8月中旬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故日期定於8月中旬的第3個星期一。僅實行了兩年(次),即1997年8月18日1998年8月17日1999年起,新增勞動節及佛誕為公眾假期,由於政府堅拒增加每年公眾假期天數,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不再是公眾假期,名義上與重陽節「合併」[11],實為取消,官方紀念儀式改為重陽節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
2015年適逢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佈該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即9月3日,為法定假日,全國放假1天。香港特區政府亦跟隨做法,把同年9月3日定為公眾假期,同時是法定假日(僅限2015年一次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定義,為1945年9月2日簽訂《降伏文書》的翌日,即9月3日)。

8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香港重光紀念日)
中秋節翌日 9月上旬 至
10月上旬
其中一天
八月十六 見上文。
重陽節 10月上旬 至
11月上旬
其中一天
九月初九 見上文。
聖誕節 12月25日 見上文。
聖誕節翌日 12月26日 見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公眾假期17天,法定假日11天,法定假日為其中9天公眾假期,另加2天由僱主選擇何時發放的浮動假期,如僱主無明文指定,則通常於英女王壽辰後第一個星期一及8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發放。

此外,1983年,政府更改了農曆年初一中秋節翌日的補假方式。之前這些假日如適逢星期日,會於該天後,即農曆年初四八月十七補假;由1983年起,更改為該天前,即農曆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三十)和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補假,如前述,這種補假方式,可能造成假期損失,且一直維持了30年,至2013年才再有更改。

當時適逢星期六的公眾假期(或其補假日),每年最多可達6天,最少也有3天,因耶穌受難節翌日、英女皇壽辰、8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是一定適逢星期六。以1992年1993年為例,該兩年適逢星期六的公眾假期,除上述3天外,1992年尚有清明節、中秋節翌日、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1993年則有農曆年初一、重陽節、聖誕節。即連續兩年,適逢星期六的公眾假期均為達上限的6天,還有1993年因農曆年初二適逢星期日,而以農曆除夕作補假。故此造成不少假期損失。

對日校中小學學生而言,泛英女皇壽辰和泛香港重光紀念日這4天公眾假期中,其中3天是一定適逢星期六及/或暑假中,也是假期損失(雖然屬泛復活節的耶穌受難節翌日也一定適逢星期六,但日校中小學學生已因復活節而獲復活節長假期,故此不論)。

另外,1981年7月29日英國皇儲查理斯王子戴安娜舉行婚禮當天,以及1986年10月21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訪港當天,當時香港政府亦跟隨英國政府的做法,將當天定為額外的公眾假期。

註釋

  1. ^ 總時期以香港島起計。自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计首尾共57,134天;扣除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计首尾共1,330天,合55,804天。單計九龍(原界限街以南)近133年1個月、單計新界(包括新九龍)近95年5個月。

参考文献

  1. ^ 《中國叢報》香港島人口統計
  2. ^ 激进分子连闯驻港部队 港舆论:不严惩将后患无穷. 人民网. [2021-12-02]. (原始内容于2021-12-02). 
  3. ^ 彭定康访港称赞狱中黄之锋,“末代港督”把末代忘了?. 环球网. [2021-12-02]. (原始内容于2021-12-02). 
  4. ^ 经略:“社会保护运动”还是“离岸政治”. 观察者网. [2021-12-02]. (原始内容于2021-12-02). 
  5. ^ Morris, Jan. 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 Faber and Faber. 1988 [2008]: 70.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英语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an early Colonial Treasurer, arriving in 1844, dismissed it almost at once as 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 
  6. ^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齐鹏飞,《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03期第23-30页。後來增刪為:齐鹏飞. .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08-11-07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通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 ^ 中英香港联合声明. 中国网. 2014-01-28 [2014-01-28]. (原始内容于2014-02-03). 
  8. ^ 香港年報. [2014-01-22]. (原始内容于2021-05-01). 
  9. ^ 〈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語文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DF),載《中大譯訊》,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2000年1月。
  10. ^ 同是打工仔 點解勞工假、銀行假相差5日?原來有段故 「1950年代始訂勞工假」. hk01.com. [2016-12-26]. 
  11.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8年假期(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會議紀要) 1998年7月16日

外部链接

英屬香港, 香港殖民地时期, 重定向至此, 關於其它用法, 請見, 香港殖民地時期, 消歧義,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10月22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英語, british, hong, kong, 是指1841年至1941年及1945年至1997年期间英国治下的香港, 統治時期一般稱為香港英. 香港殖民地时期 重定向至此 關於其它用法 請見 香港殖民地時期 消歧義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10月22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英屬香港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英屬香港 英語 British Hong Kong 是指1841年至1941年及1945年至1997年期间英国治下的香港 統治時期一般稱為香港英治時期 英治香港或者港英時期 英語 Hong Kong British period 香港 Hong Kong1841年 1941年1945年 1997年香港旗 1959年 1997年 香港紋章 1959年 1997年 格言 Dieu et mon droit 法文 我權天授 国歌 天佑國王 女王 source source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1842年割香港島 紅色 1860年割九龍半島 紅色 1898年租借新界 紅框內 地位英国直轄殖民地 1842年 1941年 1945年 1981年 英国屬地 1981年 1997年 首都及最大城市赤柱 1 1841年 維多利亞市 1841年 1941年 1945年 1997年 常用语言英语 粵语族群香港人英国君主 1841年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 1901年 1910年爱德华七世 1910年 1936年乔治五世 1936年爱德华八世 1936年 1941年 1945年 1952年乔治六世 1952年 1997年伊丽莎白二世香港總督 1843年 1844年砵甸乍 首任 1992年 1997年彭定康 末任 輔政司 布政司 1843年麻恭 首任 1993年 1997年陳方安生 末任 历史 英军占领香港島1841年1月26日 南京条约割香港島1842年8月29日 北京条约割九龍半島1860年10月24日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1898年6月9日 香港日佔時期1941年12月25日 1945年8月30日 香港主權移交1997年7月1日面积184880 4平方公里19011 042平方公里人口 1991年估计560萬人类发展指数0 808极高货币港元 HKD 1862年起 前身 继承1841年 新安縣1945年 日佔香港1993年 九龍寨城 1941年 日佔香港1997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別行政區 广东省深圳市 部分邊界海域 目录 1 稱謂 2 歷史 2 1 割讓香港至二戰 2 2 戰後至1960年代 2 3 1970 1990年代 2 4 1997年 3 政治 4 經濟 5 社會 6 教育 7 語文 8 文化 8 1 文學小說 8 2 影視 8 3 流行音樂 9 體育 10 節日 11 註釋 12 参考文献 13 外部链接稱謂 编辑英屬香港經年之間 覆蓋範圍有過變遷 香港 用作英國殖民地名之後 直指香港島及附屬領域 其後英國取得九龍 租借新界 地理上以大香港 英语 Greater Hong Kong 稱香港全境 以分別香港島和香港仔 官方以外 一般人都會直稱香港 官方英文初期拼作 Hongkong 戰後 Hong Kong 成為通用拼法 統治香港的政府稱為香港政府 Hong Kong Government或Government of Hong Kong 日本語則作 香港政廳 港英政府或港英當局最初是中國共產黨或香港左派媒體對英国治下的香港政府的稱呼 來源請求 1960年代 香港親北京的左派便以 港英 稱呼當時的殖民地政府 2 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港英政府 以區別同樣簡稱香港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3 港英 一詞亦可用來形容一切和香港殖民地時期有關的事物 例如整個殖民地時期可稱為 港英時期 4 歷史 编辑割讓香港至二戰 编辑 主条目 割讓香港 香港保衛戰和日治香港 1842年至1898年 大清先後割讓新安縣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 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予英國 合稱割讓香港 香港自古是中原的邊陲棄土 當初連英國人也指香港 荒蕪 無價值 後來才發掘到它是優良港口 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香港避過了德國軍艦的攻擊 1941年12月 大日本帝國在偷襲美國珍珠港六小時後偷襲英佔香港 香港保衛戰爆發 英軍和加拿大援軍激戰17天後不敵 日軍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佔時期 扣除日佔時期 英國總計殖民香港55 804天 约152年9個半月 註 1 1869年擺花街 圖中特設中式拱門裝飾 慶祝愛丁堡公爵亞爾菲臘來訪 1902年農曆新年間之皇后大道中 1938年廣州戰役不久 日軍和駐港英軍各自在華界和英界守衞 戰後至1960年代 编辑 主条目 香港1950年代和香港1960年代 日本帝國戰敗投降後 為免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乘勢收回香港 英國率先重佔香港並恢復統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共高層對英屬香港的方針是 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 6 1949年解放軍沒有 进攻香港 詳見香港回歸 香港前途問題緣起 而1945年起至1960年掀起逃港潮 大量中國居民為避開大陸國共內戰 49年後的各種全國群眾運動如土改 大躍進 三年大飢荒等禍亂 而以合法及非法途徑逃難來香港 1950年代 因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朝鲜战争 中華人民共和國遭聯合國禁運 香港亦因此從轉口港轉為發展工業 1950 1960年代有三次大型暴動 1956年10月10日親國民黨人士發起 雙十暴動 1966年 香港爆發 六六暴動 源自天星小輪加價事件 同年文化大革命已經在中國大陸爆發 而中共中央对香港本來維持上述方針 並要求香港工委等香港左派陣營不要轻举妄动 但1967年负责港澳事务的廖承志被红卫兵夺权 香港左派就受到红卫兵指示在香港煽動起六七暴動 暴動期間加上中共民兵侵入英界爆發沙頭角槍戰 造成严重伤亡 香港政府最終成功鎭壓暴動 1955年中環一帶 六七暴動期間殉職警員李觀生出殯 1970 1990年代 编辑 主条目 香港1970年代 香港1980年代和香港1990年代 經歷過1960年代的暴動 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 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 改善政府与普罗大众的沟通 成立民政事务处 1973年受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 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 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 1970年代中 在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的推動下 地下鐵路開始建造 廉政公署成立 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 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 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 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84年12月19日 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簽訂 中英聯合聲明 確認1997年7月1日英國結束對香港的統治 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7 1975年美軍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於維港停泊 1986年的維港兩岸 1991年九龍彌敦道一帶 1997年 编辑 主条目 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 香港交接儀式進行 在國際上改稱中國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區正式成立 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依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以一國兩制 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的方式管治香港 五十年不變 政治 编辑参见 香港政治 香港政府和香港總督 英屬香港共經歷六位君主 分別是维多利亚女王 爱德华七世 乔治五世 爱德华八世 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二世 每位君主都在香港留下相應紀念事物或地名 英國君主是英屬香港的最高統治者 香港總督則是英國君主的全權代表 初期香港主要官員全由英国人擔任 但後逐漸接納華人進入政府部門 如陳方安生 曾蔭權都是英治時期的官員 並直接過渡至特區時期 1842年 隨著清朝政府割讓香港島予英国 香港遂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當時仍為英國全權代表的砵甸乍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 指 香港乃不抽稅之埠 準各國貿易 並尊重華人習慣 其後维多利亚女王在1843年4月5日頒發 英皇制誥 制誥 在同年6月抵港 而耆英與砵甸乍於6月26日在香港就 南京條約 換約 砵甸乍遂依據 制誥 正式成為首任香港總督 砵甸乍上任總督後 隨即依據 英皇制誥 成立香港政府 英語 Hong Kong Government 設立了行政局 定例局和最高法院 當中 砵甸乍在1843年8月宣佈委任三名官守議員加入定例局 該三名官守議員分別為莊士敦 前護理總督 摩理臣 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 及金尼 首席裁判司 因此定例局最初連總督在內 只有四名成員 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舉行首次會議 並在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 歷來的香港總督皆由英國任命 並由英國議會監察 而行政局及定例局 其後稱為立法局 議員由政府委任 大多數為官守議員 1850年 立法局首度引入非官守議員 至1880年委任首名華人議員伍廷芳 而行政局則要到1896年才開始有非官守議員 開埠初期在港居留的英國人曾數度力促成立自治政府 但英廷一直不予首允 稱香港華人佔多數 不會由少數歐籍人士統治 其後 一個類似市議會的機構潔淨局 市政局前身 於1883年成立 並於1887年起引入由選舉產生的成員 衞生局其後於1936年改組為市政局 初期香港殖民地政府有意從英國借調官員管理華人 但這種並行的政制 從未認真施行 其後因罪案日多 終於在1865年廢除這個制度 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取代 是年英廷大幅修訂香港總督的訓令 規定 任何法例若對亞 非裔人士有所禁制 而歐籍人士則不受其限者 總督均不得批准施行 政府把香港當作開放的營商貿易之地 採取 放任政策 一切秉公辦理 8 經濟 编辑 1983年正在發展的沙田新市鎮 1988年的維多利亞港 當時中銀大廈正在興建 主条目 香港經濟 自從1842年成為自由港後 香港便成為區內一個重要的轉口港 多間英國洋行在香港設立 也吸引不少華人從事與貿易相關的業務 如搬運及運輸等 部份華商也來港設立南北行經商 工業方面 早年香港主要依賴造船業 在紅磡及香港仔等地均設有船塢 香港開埠初期政府不收取任何稅款 只依賴賣地及牌照等收入 雖然自1850年代起雖然收取小量稅項 但由於一直不抽關稅 故對香港經濟發展影響甚微 20世紀初 除了秉承以往的轉口貿易外 香港的工業也開始有所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工業生產受到影響 使香港多了不少工廠 以九龍一帶為多 1930年代 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及銀本位貨幣制度受到衝擊 都對香港經濟構成一定影響 1937年 港元正式成為香港法定貨幣 同年抗日戰爭爆發 使香港成為中國大陸的一個重要對外的窗口 大量物資經香港進入中國 1980年代 香港市民的經濟漸漸改善 在1988年 香港人均GDP超過10 000美元 香港自此晉身發達地區行列 而隨著香港製造業的式微 因素甚多 在1970年代後期 香港的土地價格開始上漲 房屋 地產成為了新興的商業活動 原本預留作興建工廠的土地都被改為興建住屋及大型商場之用 此外 隨著中國在1978年實行經濟改革並開放對全球的貿易 在香港的工廠亦因為大陸更低廉的工資而逐漸北移 與此同時 新加坡 南韓及台灣 亞洲四小龍 亦經歷了與香港相類似的發展 它們生產了和香港相似的貨品 並實行保護主義以保障本地區的公司 因此 外地對香港的商品需求便減少了 社會 编辑主条目 香港社會 醫療方面 最早建立的華人醫院為1872年創立的東華醫院 為上環華人居住區的市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至今 1874年 西營盤醫院 政府公立醫院 成立 為是香港第一所非軍用的政府醫院 當時的主要醫院還包括那打素醫院及雅麗氏紀念醫院 兩者今合併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等 1960年代 行政局嘗試改善醫療系統以提供價錢低廉的健康服務給香港市民 於是醫療部門擬出一份預測未來15年市民對醫療服務的建議書 香港流感是一種最初1968年在香港爆發的流行性感冒 該病隨後在同年傳到美國 該疫症一直持續到1969年 治安方面 香港殖民地警隊於1844年5月1日正式成立 警隊早期的工作範圍非常廣泛 除負責治安外 還負責消防 人口登記 出入境 簽發車牌狗牌 交通以及郵政 在1967年 警隊更因在處理六七暴動有功 獲英女皇授予警隊 皇家香港警察 稱號 而輔警則獲封皇家香港輔助警察 並由雅麗珊郡主擔任榮譽總監 以增加他們的廉潔精神和歸屬感 警隊在香港的發展中對維持安全及穩定有其貢獻 但其貪污的習氣亦一直存在 對市民的生活乃至有效的施政都有不良的影響 直至1960年代暴動 港督麥理浩爵士瞭解到貪污問題嚴重 於1974年成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 廉政公署的努力及時扭轉了警隊乃至整個社會的習慣 也令香港成為世界上最廉潔的城市之一 教育 编辑主条目 香港教育 教育方面 香港政府於1847年推行公立學校教育制度 補助中文學校的經費 並於1873年將教會學校也納入在內 而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 今皇仁書院 於1862年開辦 1887年 香港西醫書院成立 1971年 政府推出六年免費強制小學教育 並於1978年推廣至中三程度 在這之前 香港的小學畢業生都要參加香港小學會考 以取得學歷的確認 以便投身社會工作 自從六年強制小學教育推行後 小學會考被升中試取代 作為升讀中學的競爭準則 到 九年免費教育 推行後 升中試為學能測驗所取代 並於中三設立 中三淘汰試 以篩選適合升讀高中教育的學生 語文 编辑主条目 香港語文 香港开埠後 政府奉行自由港原则 尊重华人生活方式 政府文書以英文為準 中文在英治香港民间社会广泛应用 到1920年代 總督金文泰在1926年3月1日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 名為官立漢文中學 由教育司署的漢文視學官兼任該校校長 1928年 金文泰進一步頒佈 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 規定香港的中文學校與國民政府採用相同的 六三三 學制 讓中文學校學生能夠銜接到內地的學校課程 在其提倡下 香港大學又於1927年增設中文系 並請來前清遺老賴際熙與區大典等翰林教授經典 香港的中文媒体 中文电影等等中文应用都非常发达 从1930年代第一部粤语电影开始 香港便一直是粤语电影的中心 香港人讲粤语的人数 亦长期占绝大多数 自开埠以来 香港的中文报纸等媒体 亦长期是华人世界最发达的中文媒体 香港教育界及大專學生從1970年起開始爭取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成為法定語文 香港政府於是在1971年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問題研究委員會 並最終給予中文與英文同等的法定地位 1974年 政府正式修改 法定語文條例 中文獲立為法定語文 1987年起则進一步規定所有法例都必須以中英文制定和頒布 9 除了市區廣州話 通稱廣東話 之外 香港原居民主要以圍頭話 客家話溝通 水上人則多用蜑家話 鶴佬話 戰前戰後的英國及其他國家 包括後來自英國獨立者 的白人居民多數能用各種口音的英語 百幾年間 不少英語詞語融入廣州話中 各種廣州話詞語亦傳入英語 例如 巴士 士多 的士 均來自英語 kowtow dai pai dong 分別譯自 叩頭 大排檔 漢字書體方面 英治香港沿用晚清以來之傳承字形 與中國大陆 星馬分別推行簡化字不同 香港政府並無大力干涉書體習慣 民間時有為求方便與快捷而使用各種簡筆字 但文件來往 街邊招牌 電視台 學校教學等等皆使用傳承字 正 俗體並存 1986年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出版 常用字字形表 作為教育參考字形 文化 编辑主条目 香港文化 文學小說 编辑 影視 编辑 戰前香港電影業始於20世紀最初 戰後香港電影及電視業在上海和東南亞華人製片人同來香港之下 發展逢勃 初年主要電影語言有國語 廣東話兩種 而國語佔大部份 自70年代初起 廣東話佔比例 香港電影業全盛時期 號稱 東方荷里活 當中亦奠定了功夫片和英雄式血灑風格動作片的地位 流行音樂 编辑體育 编辑主条目 香港體育 足球和賽馬是香港最受大眾歡迎的體育運動 其中香港足球代表隊於1920年代開始直到1960年代後期是亞洲中具實力的足球隊 部份香港足球員更選擇代表中華民國出戰亞洲杯 亞運會和奧運會 香港賽馬是大中華地區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體育項目 香港賽馬會是全球具有影響力的賽馬會之一 每年繳付大量博彩稅予香港政府 單車 網球 壁球 羽毛球等運動項目亦由英國人在早期帶入到香港 成為大中華地區最早接受這些運動的地區 香港最後以英國屬土身份參與的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 香港代表隊的李麗珊奪得滑浪風帆項目的金牌 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 節日 编辑主条目 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 早在香港開埠初期的1875年 香港政府已訂立 公眾假期條例 Public Holidays Ordinance 訂明哪些日子是公眾假期和銀行假期 所以公眾假期也俗稱 銀行假期 其後條例經多次修訂 英文名稱亦改為General Holidays Ordinance 該條例指明政府部門在假期當日暫停辦公 亦規定銀行在假期當日無須辦理與可轉讓票據有關的付款等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 該條例只是方便政府和商業運作 並無規定僱主必須讓僱員於公眾假期當天放假 部份僱員可在公眾假期放假 純粹是僱主給予的額外福利 當時洋人一般跟隨英國的習慣慶祝節日 而華人則會慶祝中國傳統節日 當時洋人的假日包括公曆新年 復活節 英皇壽辰及聖誕節 而華人的假日則主要為農曆新年及冬節 而在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及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及節氣 也會進行一些應節的活動 但是不會放假 20世紀初 香港社會新增了兩個紀念日 分別是1912年起華人的中華民國國慶日 10月10日 及1918年起洋人的和平紀念日 11月11日 至二次大戰期間的1941年日本軍事佔領香港前 華人與洋人的節假日通常各自為政 也沒有公眾假期的概念 1945年8月30日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節假日的習慣得以恢復 1947年1月10日 香港政府修訂 公眾假期條例 新制訂的假期有香港重光紀念日 值得留意的是 當時10月10日的中華民國國慶日也是香港的公眾假期之一 至大約1950年代初期 才因為中國大陸政權交替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而取消 這些公眾假期主要是政府 銀行業以及與銀行業關係較密切的行業 如貿易公司 所採納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間 香港已經有正式的公眾假期 但是當時香港經濟模式及就業市場的職位分佈 以製造業等藍領職業為主 基於前述的 公眾假期條例 適用範圍問題 大部份香港市民都不能夠享有公眾假期 1962年4月 香港政府因遵循國際勞工公約每年最少6天有薪假期的規定 實施 工業僱傭 有薪假期與疾病津貼 條例 Industrial Employment Holidays with Pay and Sickness Allowance Ordinance 首次為法定假日立法 規定在工廠工作的勞動工人或月薪700港元以下的非勞動工人 可享每年6天有薪假期 分別是農曆年初一 農曆除夕或年初二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冬至或隨後的元旦 由僱主選擇其中1天 這6天假期就是 法定假日 因初期實施時的適用對象關係 所以也俗稱 勞工假期 工廠假期 等 10 該法例於1974年1月廢除 有關法定假日的條文則納入 僱傭條例 使 僱傭條例 涵蓋的所有僱員 不論是否受僱於工廠 一律享有法定假日 法定假日的日數其後數度增加 1977年 新增元旦 農曆年初三 重陽節 1天浮動假期 由僱主選擇何時發放 下同 即增至10天 1983年 新增1天浮動假期 即增至11天 至特區時期的1997年 取消2天浮動假期 新增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國慶日 1999年 新增勞動節 即增至12天 一直至今 惟與每年17天的公眾假期相比 仍然少了5天 至約1980年代至1997年6月30日英治時期結束期間 香港公眾假期如下 名稱 公曆日期 農曆日期 簡介及備註每個星期日 每個星期日 見上文 不是法定假日元旦 1月1日 見上文 農曆年初一 1月下旬 至2月下旬其中連續三天 正月初一 見上文 農曆年初二 正月初二農曆年初三 正月初三清明節 4月4日 4月5日其中一天 見上文 耶穌受難節 3月下旬 至4月下旬其中一個連續的星期五 六 一 見上文 不是法定假日耶穌受難節翌日復活節星期一端午節 5月下旬 至6月下旬其中一天 五月初五 見上文 英女皇壽辰 6月第2或第3個星期六 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 慶祝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生日 但伊利沙伯二世真正的生日是4月21日 1950至1980年代初 公眾假期定於4月21日 即伊利沙伯二世真正的生日 及後考慮到4月已有清明節及泛復活節假期 為免太多假期集中在4月 及英女皇官方壽辰為6月 因英國的天氣以6月較好 故由1983年開始 公眾假期改為6月 通常為6月第2或第3個星期六 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 而由1950至1980年代初 7月1日亦為公眾假期 1997年6月 英治時期結束前夕 最後一次英女皇壽辰公眾假期 為配合7月1日及2日因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日公眾假期 故特別把英女皇壽辰公眾假期定於6月第4個星期六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 即6月28及30日 以連同6月29日星期日 7月1日及2日 串連成連續5天公眾假期 不是法定假日 英女皇壽辰後第一個星期一8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 8月最後的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 8月最後的星期一 香港重光紀念日 紀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勝利 香港結束3年零8個月日治時期 英國於同年8月下旬恢復管治香港的日子 中環皇后像廣場的和平紀念碑有官方紀念儀式 1946年起 定於8月30日 1968年起 改定於8月第一個星期一及8月最後的星期一 1983年起 改定於8月最後的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 及8月最後的星期一 不是法定假日 英治時期結束後取消 曾新增性質類似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公眾假期 8月第3個星期一 不是法定假日 雖然同為紀念二戰時對日戰爭勝利 但非紀念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而是紀念1945年8月中旬日本無條件投降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 故日期定於8月中旬的第3個星期一 僅實行了兩年 次 即1997年8月18日及1998年8月17日 1999年起 新增勞動節及佛誕為公眾假期 由於政府堅拒增加每年公眾假期天數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不再是公眾假期 名義上與重陽節 合併 11 實為取消 官方紀念儀式改為重陽節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 2015年適逢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佈該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即9月3日 為法定假日 全國放假1天 香港特區政府亦跟隨做法 把同年9月3日定為公眾假期 同時是法定假日 僅限2015年一次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定義 為1945年9月2日簽訂 降伏文書 的翌日 即9月3日 8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香港重光紀念日 中秋節翌日 9月上旬 至10月上旬其中一天 八月十六 見上文 重陽節 10月上旬 至11月上旬其中一天 九月初九 見上文 聖誕節 12月25日 見上文 聖誕節翌日 12月26日 見上文 不是法定假日 公眾假期17天 法定假日11天 法定假日為其中9天公眾假期 另加2天由僱主選擇何時發放的浮動假期 如僱主無明文指定 則通常於英女王壽辰後第一個星期一及8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發放 此外 1983年 政府更改了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的補假方式 之前這些假日如適逢星期日 會於該天後 即農曆年初四或八月十七補假 由1983年起 更改為該天前 即農曆除夕 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和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 補假 如前述 這種補假方式 可能造成假期損失 且一直維持了30年 至2013年才再有更改 當時適逢星期六的公眾假期 或其補假日 每年最多可達6天 最少也有3天 因耶穌受難節翌日 英女皇壽辰 8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 是一定適逢星期六 以1992年及1993年為例 該兩年適逢星期六的公眾假期 除上述3天外 1992年尚有清明節 中秋節翌日 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 1993年則有農曆年初一 重陽節 聖誕節 即連續兩年 適逢星期六的公眾假期均為達上限的6天 還有1993年因農曆年初二適逢星期日 而以農曆除夕作補假 故此造成不少假期損失 對日校中小學學生而言 泛英女皇壽辰和泛香港重光紀念日這4天公眾假期中 其中3天是一定適逢星期六及 或暑假中 也是假期損失 雖然屬泛復活節的耶穌受難節翌日也一定適逢星期六 但日校中小學學生已因復活節而獲復活節長假期 故此不論 另外 1981年7月29日英國皇儲查理斯王子與戴安娜舉行婚禮當天 以及1986年10月21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訪港當天 當時香港政府亦跟隨英國政府的做法 將當天定為額外的公眾假期 註釋 编辑 總時期以香港島起計 自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计首尾共57 134天 扣除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计首尾共1 330天 合55 804天 單計九龍 原界限街以南 近133年1個月 單計新界 包括新九龍 近95年5個月 参考文献 编辑 中國叢報 香港島人口統計 激进分子连闯驻港部队 港舆论 不严惩将后患无穷 人民网 2021 12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02 彭定康访港称赞狱中黄之锋 末代港督 把末代忘了 环球网 2021 12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02 经略 社会保护运动 还是 离岸政治 观察者网 2021 12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02 Morris Jan Hong Kong Epilogue to an Empire Faber and Faber 1988 2008 70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英语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an early Colonial Treasurer arriving in 1844 dismissed it almost at once as 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 齐鹏飞 中共党史研究 1997年第03期第23 30页 後來增刪為 齐鹏飞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 暂时不动香港 战略始末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08 11 07 2020 1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0 通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英香港联合声明 中国网 2014 01 28 2014 0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03 香港年報 2014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1 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語文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載 中大譯訊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 2000年1月 同是打工仔 點解勞工假 銀行假相差5日 原來有段故 1950年代始訂勞工假 hk01 com 2016 12 26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8年假期 修訂 條例草案 委員會 會議紀要 1998年7月16日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香港歷史照片庫官方網站 存檔 香港古地圖 第一 香港古地圖 第二 香港古地圖 第三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英屬香港 amp oldid 7543815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