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概括化他人

概括化他人(英語:generalized other),又稱概化他人類化他人[1],是由喬治·賀伯特·米德提出的社會科學概念,並主要用於符號互動領域。通常的概念是:在某一特定社會裡,一個人對自己的行動和想法的期望與他人相同,並因此表明其作為一個共享社會體系的代表成員與他人之間的關係[2]

米德認為給予個人自我統一感的組織化社區或社會團體,均可稱為是概括化他人;概括化他人的態度即是整個社區的態度。社會過程即是透過概括化他人的形式而影響個人的行為,換言之,社會藉概括化他人控制和約束個別成員的行動。概括化他人是探討個人如何從參照團體中選擇適當的角色,根據抽象的原則評斷自己的表現,並形成穩健統整的自我形象。[3]

當一名演員試圖想像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時,他便是站在概括化他人的視角。

先驅 编辑

米德對概括化他人的概念與亞當·史密斯關於中立旁觀者的想法相聯繫[4],後者源於早期约瑟夫·艾迪生愛比克泰德的想法[5]

亞當·史密斯寫道:「我們設想自己行動時有一個完全公平公正的人在場,而這個人……通常只是個男人,一名中立的旁觀者,他對我們行為舉止的看法,跟我們所認為的他人的看法一樣漠不關心。」[6]

角色扮演和遊戲 编辑

米德認為每一個人的自我是由社會經驗之中逐漸發展而成的。自我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個人的自我由特定他人或團體對自己的特殊態度所形成,譬如兒童從父母的期望、眼神或言語,想像自己即是父母所期望或描述的自我;此一時期的父母或特定的他人、團體等,均是個人成長歷程中的參照團體。自我發展的第二階段,個人的自我不僅是由父母、其他特定他人或團體的期望或態度所形成,而且是由個人所綜合歸納的周遭社會的共同價值、信念與態度,亦即所謂「概括化他人」所形成。[3]

米德首先對比了「幼兒時期的角色扮演和假裝的經歷」與「有組織的遊戲」之間的差異。其中一個角色只是簡單地被另一個角色取代,沒有任何連續性。他說:「在後者中,兒童必須得知所有參與遊戲的人的看法。」[7] 他認為有組織的遊戲是構成成熟自我意識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實現的方式只能是學習如何反應和理解,他人對(改變)與自己有關的共同許諾的態度:即「概括化他人」[8]

米德辯論道:「在遊戲中,有一個組織化、概括化的他人,這是由兒童自然發現的……例如,假設有一個球隊作為社交團體,則『概括化他人』即為球隊——就其進入球隊而言——作為一個有組織的過程或社交活動——進入到球隊每個成員個人的經歷。」[9]譬如兒童在遊戲之中,先是模仿成人而扮演父母、親人、警察、醫生、法官、工人,繼而發展遊戲的規則,各種規則的服從便是概括化他人的作用[3]

透過以未知他人的視角觀察事物,兒童可能最終得以具象化他人的意圖和期望,且看待他(自己)時從他人的觀察點出發——概括化他人的觀點。

「概括化他人」的看法即為更大社群的看法。據米德所言,概括化他人是我們與社會聯繫的媒介。

相似的心理分析概念 编辑

作為一個概念,「概括化他人」大致與佛洛德學說的「超我」的構想相同。它也被拿來跟雅各·拉岡對「父親之名英语Name of the Father」的用法對比,為第三方由所有人類互動中的社會習俗、法律和語言的存在所建立的[10]。它也與巴赫京假定以接收和理解人類溝通的「非常受話人」(superaddressee)類似。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the generalized other - 概化他人;類化他人. terms.naer.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2020-06-10]. (原始内容于2020-06-10). 
  2. ^ John O'Neill, Sociology as a Skin Trade (London 1972) p. 169
  3. ^ 3.0 3.1 3.2 高強華. Generalized Other - 類化的他人(概括化他人). terms.naer.edu.tw. 教育大辭書. [2020-06-11]. (原始内容于2020-06-10) (中文(臺灣)). 
  4. ^ Lars Udehn,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2001) p. 367n
  5. ^ Nicholas Phillipson, Adam Smith: An Enlightened Life (2011) p. 107
  6. ^ Quoted in Phillipson, pp. 164–5
  7. ^ George H. Mead,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1962) pp. 159, 154
  8. ^ Mead, p. 155
  9. ^ Mead, pp. 160, 154
  10. ^ Vincent Crapanzano, Hermes' Dilemma and Hamlet's Desire (1992) pp. 88–9

延伸閱讀 编辑

  • 1934: Mead, G. H. (C. W. Morris ed.),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1956: Natanson, Maurice英语Natanson, Maurice, The Social Dynamics of George H. Mead, Public Affairs Press, Washington, D. C.
  • 2008: Ritzer, G.R.英语George Ritzer, Sociological Theory seventh edition. McGraw-Hill Higher Companies, New York.

外部連結 编辑

  • Roles, the Self, and the Generalized Oth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概括化他人, 英語, generalized, other, 又稱概化他人, 類化他人, 是由喬治, 賀伯特, 米德提出的社會科學概念, 並主要用於符號互動領域, 通常的概念是, 在某一特定社會裡, 一個人對自己的行動和想法的期望與他人相同, 並因此表明其作為一個共享社會體系的代表成員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米德認為給予個人自我統一感的組織化社區或社會團體, 均可稱為是, 的態度即是整個社區的態度, 社會過程即是透過的形式而影響個人的行為, 換言之, 社會藉控制和約束個別成員的行動, 是探討個人如何從參照團體中選擇適當. 概括化他人 英語 generalized other 又稱概化他人 類化他人 1 是由喬治 賀伯特 米德提出的社會科學概念 並主要用於符號互動領域 通常的概念是 在某一特定社會裡 一個人對自己的行動和想法的期望與他人相同 並因此表明其作為一個共享社會體系的代表成員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2 米德認為給予個人自我統一感的組織化社區或社會團體 均可稱為是概括化他人 概括化他人的態度即是整個社區的態度 社會過程即是透過概括化他人的形式而影響個人的行為 換言之 社會藉概括化他人控制和約束個別成員的行動 概括化他人是探討個人如何從參照團體中選擇適當的角色 根據抽象的原則評斷自己的表現 並形成穩健統整的自我形象 3 當一名演員試圖想像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時 他便是站在概括化他人的視角 目录 1 先驅 2 角色扮演和遊戲 3 相似的心理分析概念 4 參見 5 參考文獻 6 延伸閱讀 7 外部連結先驅 编辑米德對概括化他人的概念與亞當 史密斯關於中立旁觀者的想法相聯繫 4 後者源於早期约瑟夫 艾迪生和愛比克泰德的想法 5 亞當 史密斯寫道 我們設想自己行動時有一個完全公平公正的人在場 而這個人 通常只是個男人 一名中立的旁觀者 他對我們行為舉止的看法 跟我們所認為的他人的看法一樣漠不關心 6 角色扮演和遊戲 编辑米德認為每一個人的自我是由社會經驗之中逐漸發展而成的 自我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是個人的自我由特定他人或團體對自己的特殊態度所形成 譬如兒童從父母的期望 眼神或言語 想像自己即是父母所期望或描述的自我 此一時期的父母或特定的他人 團體等 均是個人成長歷程中的參照團體 自我發展的第二階段 個人的自我不僅是由父母 其他特定他人或團體的期望或態度所形成 而且是由個人所綜合歸納的周遭社會的共同價值 信念與態度 亦即所謂 概括化他人 所形成 3 米德首先對比了 幼兒時期的角色扮演和假裝的經歷 與 有組織的遊戲 之間的差異 其中一個角色只是簡單地被另一個角色取代 沒有任何連續性 他說 在後者中 兒童必須得知所有參與遊戲的人的看法 7 他認為有組織的遊戲是構成成熟自我意識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實現的方式只能是學習如何反應和理解 他人對 改變 與自己有關的共同許諾的態度 即 概括化他人 8 米德辯論道 在遊戲中 有一個組織化 概括化的他人 這是由兒童自然發現的 例如 假設有一個球隊作為社交團體 則 概括化他人 即為球隊 就其進入球隊而言 作為一個有組織的過程或社交活動 進入到球隊每個成員個人的經歷 9 譬如兒童在遊戲之中 先是模仿成人而扮演父母 親人 警察 醫生 法官 工人 繼而發展遊戲的規則 各種規則的服從便是概括化他人的作用 3 透過以未知他人的視角觀察事物 兒童可能最終得以具象化他人的意圖和期望 且看待他 自己 時從他人的觀察點出發 概括化他人的觀點 概括化他人 的看法即為更大社群的看法 據米德所言 概括化他人是我們與社會聯繫的媒介 相似的心理分析概念 编辑作為一個概念 概括化他人 大致與佛洛德學說的 超我 的構想相同 它也被拿來跟雅各 拉岡對 父親之名 英语 Name of the Father 的用法對比 為第三方由所有人類互動中的社會習俗 法律和語言的存在所建立的 10 它也與巴赫京假定以接收和理解人類溝通的 非常受話人 superaddressee 類似 參見 编辑阿尔弗雷德 舒茨 集體意識 英语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I and the me 英语 I and the me 理想型 關聯性思考 英语 Ideas of reference 小眾文化 英语 Microculture 理性自然人 初级与次级群体 角色楷模 英语 Role model 自我 社會表徵 英语 Social representations 象徵秩序 英语 Symbolic order 參考文獻 编辑 the generalized other 概化他人 類化他人 terms naer edu tw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2020 06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0 John O Neill Sociology as a Skin Trade London 1972 p 169 3 0 3 1 3 2 高強華 Generalized Other 類化的他人 概括化他人 terms naer edu tw 教育大辭書 2020 06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0 中文 臺灣 Lars Udehn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2001 p 367n Nicholas Phillipson Adam Smith An Enlightened Life 2011 p 107 Quoted in Phillipson pp 164 5 George H Mead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1962 pp 159 154 Mead p 155 Mead pp 160 154 Vincent Crapanzano Hermes Dilemma and Hamlet s Desire 1992 pp 88 9延伸閱讀 编辑1934 Mead G H C W Morris ed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56 Natanson Maurice 英语 Natanson Maurice The Social Dynamics of George H Mead Public Affairs Press Washington D C 2008 Ritzer G R 英语 George Ritzer Sociological Theory seventh edition McGraw Hill Higher Companies New York 外部連結 编辑Roles the Self and the Generalized Oth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概括化他人 amp oldid 7370180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