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棄嬰保護艙

棄嬰保護艙[1]baby hatch)是一種容器或場所,讓因為某些理由而無法繼續養育嬰兒(通常是新生兒)的家長,能匿名的將嬰兒放置於其中,之後會有特定人士前來收取並照顧。這樣的設施在中世紀和十八至十九世紀間相當常見,當時稱為「棄嬰輪盤」(foundling wheel)。棄嬰輪盤在1880年代晚期漸漸消失,直到近代以「棄嬰保護艙」的新形態在1996年首次出現,2000年起許多國家皆設有棄嬰保護艙,其中在德國目前約設置有80個棄嬰保護艙。

德國的棄嬰保護艙

在以使用德語為主的國家中,棄嬰保護艙被稱為 Babyklappe,是英語Baby(嬰兒)加上德語的 klappe(有艙、會發出聲音的門蓋之意)的組合單字,或稱作 Babyfenster(嬰兒窗口);在義大利語中則是 Culle per la vita(生命的搖籃)。在日本被稱為「赤ちゃんポスト」,為嬰兒郵箱之意。

保護艙通常設置於醫院或社會服務中心,外表是一扇小門,打開之後其中會有一張柔軟的床,可能會有暖氣裝置或至少不會太過寒冷。在床上裝有偵測感應器,當嬰兒被放入時,能自動通知負責管理的特定人士,以便即時前來取走並照顧嬰兒。在德國,將嬰兒放置於保護艙的家長可以在八週內反悔,並前來取回自己的孩子,而不須負擔任何法律責任。八週後被棄置的嬰兒將會開放領養

歷史

 
在羅馬教廷內的棄嬰輪盤

數個世紀以來,棄嬰保護艙一直以各種形式存在。這套系統在中世紀時非常普遍。最早在1198年,第一個棄嬰輪盤(ruota dei trovatelli)在義大利設立,在教宗諾森三世指示下裝設,教宗認為這樣將能夠讓母親以隱密的方式放棄自己的嬰兒,而不是用殺害嬰兒的方式。棄嬰輪盤是一個圓柱形狀的裝置,設在建築物的外牆,與旋轉門類似。母親將嬰兒放入圓柱內,將圓柱旋轉之後就能將嬰兒送入教堂內,接著再以旁邊的鈴鐺通知教堂內的人。今天在教廷內的 Santo Spirito 醫院仍然可以看到這種裝置,這個棄嬰輪盤是在中世紀設置,並一直被使用直到十九世紀。

德國漢堡市,一名德國商人於1709年在一間孤兒院內設置了棄嬰輪盤(Drehladen)。但在五年後(1714年)便關閉不再使用,因為棄嬰的數量實在太多,已經超出孤兒院的財務負擔範圍。其他早期著名的棄嬰輪盤設置在卡塞爾(1764年)和美因茨(1811年)

法律觀點

棄嬰保護艙也帶來一些法律上的爭議,許多人認為孩子有權力知道自己的身分為何,聯合國的兒童權力公約第八條也也肯定了這點。此外,棄嬰保護艙可能也會讓父親失去知道自己孩子狀況的權力。

奥地利法律將在保護艙內發現的嬰兒定義為「棄嬰」(foundlings)。當地的兒童和青少年社會服務機構會照顧棄嬰六個月,之後便會送交相關單位準備讓其他家庭領養。而女性則沒有匿名生產的權力。

捷克社會事務部門在2006年證實棄嬰保護艙符合該國法律規範。但是一位警察克隆奈爾·安納·皮斯科瓦(Colonel Anna Piskova)卻表示警方將會設法找出拋棄嬰兒的母親。對此捷克棄嬰保護艙機構的主導人路德維克·海斯(Ludvik Hess)提出抗議,並受到國際性組織「拯救孩童」(Save the Children)的正式支持。

法國維希政府於1941年9月2日通過了一項關於生育保護的法案,允許女性匿名生產。這項法律在幾經修正後,成為現今法國的匿名生產權(accouchement sous X),並在「法國社會活動和家庭法」(French Social Action and Families Code, Art.22-6)中規範。

國際現況

  • 奧地利 - 至2005年為止,共有六個城鎮設有棄嬰保護艙。
  • 比利時 - Moeder voor Moeder(母親之母)於2000年時在安特衛普博赫尔豪特地區設置了第一個棄嬰保護艙,稱作 babyschuif,或是 Moeder Mozes Mandje(母親的摩西搖籃)。設置後三年內沒有任何棄嬰被放置在該保護艙內。
  • 捷克 - 在2005年於布拉格設置了第一個棄嬰保護艙,截至2006年3月,共有三名棄嬰被放置其中。
  • 德國-2000年起開始設置,2005年時全國共有超過80個的棄嬰保護艙[2]
  • 匈牙利 - 從1996年首次設置以來,目前約有12個棄嬰保護艙,大多是位在醫院。
  • 印度 - 在泰米爾納德邦,1994年設置了第一個棄嬰保護艙,是該地區首長賈雅拉麗莎(J. Jayalalithaa)的政策,希望能藉此防止印度的殺害女嬰事件。被棄置的小孩稱為 Thottil Kuzhanthai(搖籃嬰兒),由政府撫養長大並提供免費教育。
  • 義大利 - 約有8個棄嬰保護艙,由「生命行動」(Movement for Life)組織設置。在2006年12月首次設置於羅馬,並在2007年2月收到第一名棄嬰。此外,在梵蒂岡也設有一個棄嬰保護艙,該地正是「棄嬰輪盤」的起源地。
  • 日本-2007年5月10日將在熊本縣熊本市的慈惠醫院正式啟用國內第一個棄嬰保護艙,稱為「こうのとりのゆりかご」。在日本引起贊成和反對兩極化的意見爭論,首相安倍晉三對此表達嚴重反對的立場[3]
  • 荷蘭 - 原在2003年計劃於阿姆斯特丹設置稱為 babyluik 的棄嬰保護艙,但在強烈的反對聲浪下被迫中止。健康部門秘書長 Clémence Ross 表示棄嬰保護艙可能違法。
  • 巴基斯坦 - Edhi 基金會在全國有約250個據點,提供稱為「jhoola」的接受棄嬰服務。jhoola 是一種白鐵製的懸掛式搖籃,並有床墊鋪設在其中。家長可以匿名的將棄嬰放置在基金會機構的外面,有一個搖鈴可用作通知,工作人員每個小時也會前來檢查搖籃一次。
  • 菲律賓 - 馬尼拉的聖喬斯醫院(Hospicio de San Jose)設有一個「迴轉搖籃」(turning cradle),上面寫著「這裡接受被拋棄的嬰兒」[4]
  • 南非共和國 - 非營利組織「希望之門」(Door Of Hope)在2000年8月在約翰尼斯堡的一處教堂設置了「牆上之洞」(hole in the wall)。截至2004年6月,共收到約30名棄嬰。
  • 瑞士-2001年5月9日在艾因西德倫(Einsiedeln)的一所醫院設置了棄嬰保護艙。
  • 美國 - 在國內並沒有設置任何類似裝置,但德州在1999年9月1日開始實行《安全天堂》(safe haven law)法案,之後有47州跟進。該法案允許家長合法且匿名的放棄自己的新生兒(在出生後72小時之內),並送至被稱為「安全天堂」的場所,例如醫院消防局。這項法案在不同的州份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在加州被稱為《嬰兒安全環境法》[5]

注釋與資料來源

  1. ^ 這個字詞並沒有中文的官方或慣用譯名,有些傳媒會譯為「棄嬰艙」、「棄嬰信箱」等。在英語中,hatch 有「孵化」、「孵育」的意思,同時也可指「艙」,但大多是指船艙、機艙或太空艙等空間。在此處不將 baby hatch 直譯為「棄嬰艙」,是希望能同時兼顧 hatch 一字的雙重含意。
  2. ^ Babybox - Statim. [2007-05-02]. (原始内容于2007-06-09). 
  3. ^ 日本熊本市政府批准醫院設棄嬰艙引爭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來自《現代快報》
  4. ^ 原文為:Abandoned Babies Received Here.
  5. ^ 存档副本. [2007-05-02]. (原始内容于2011-03-11). 

外部連結

  • (英文)德國民眾對於棄嬰保護艙的意見兩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來自德國之聲網站的文章
  • (英文)醫院重新設置已經停用的棄嬰輪盤 - 來自英國《泰晤士報》網站的文章
  • (德文)www.babyklappe.info棄嬰保護艙製造商的網站
  • (德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日語)
  • (英文)
  • (英文)印度為女棄嬰設計的搖籃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
  • (英文)[永久失效連結] 日本兒童人權協會網站上,一篇日本報紙的相關文章[永久失效連結]


棄嬰保護艙, baby, hatch, 是一種容器或場所, 讓因為某些理由而無法繼續養育嬰兒, 通常是新生兒, 的家長, 能匿名的將嬰兒放置於其中, 之後會有特定人士前來收取並照顧, 這樣的設施在中世紀和十八至十九世紀間相當常見, 當時稱為, 棄嬰輪盤, foundling, wheel, 棄嬰輪盤在1880年代晚期漸漸消失, 直到近代以, 的新形態在1996年首次出現, 2000年起許多國家皆設有, 其中在德國目前約設置有80個, 德國的, 在以使用德語為主的國家中, 被稱為, babyklappe, 是英語的,. 棄嬰保護艙 1 baby hatch 是一種容器或場所 讓因為某些理由而無法繼續養育嬰兒 通常是新生兒 的家長 能匿名的將嬰兒放置於其中 之後會有特定人士前來收取並照顧 這樣的設施在中世紀和十八至十九世紀間相當常見 當時稱為 棄嬰輪盤 foundling wheel 棄嬰輪盤在1880年代晚期漸漸消失 直到近代以 棄嬰保護艙 的新形態在1996年首次出現 2000年起許多國家皆設有棄嬰保護艙 其中在德國目前約設置有80個棄嬰保護艙 德國的棄嬰保護艙 在以使用德語為主的國家中 棄嬰保護艙被稱為 Babyklappe 是英語的 Baby 嬰兒 加上德語的 klappe 有艙 會發出聲音的門蓋之意 的組合單字 或稱作 Babyfenster 嬰兒窗口 在義大利語中則是 Culle per la vita 生命的搖籃 在日本被稱為 赤ちゃんポスト 為嬰兒郵箱之意 保護艙通常設置於醫院或社會服務中心 外表是一扇小門 打開之後其中會有一張柔軟的床 可能會有暖氣裝置或至少不會太過寒冷 在床上裝有偵測感應器 當嬰兒被放入時 能自動通知負責管理的特定人士 以便即時前來取走並照顧嬰兒 在德國 將嬰兒放置於保護艙的家長可以在八週內反悔 並前來取回自己的孩子 而不須負擔任何法律責任 八週後被棄置的嬰兒將會開放領養 目录 1 歷史 2 法律觀點 3 國際現況 4 注釋與資料來源 5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 在羅馬教廷內的棄嬰輪盤 數個世紀以來 棄嬰保護艙一直以各種形式存在 這套系統在中世紀時非常普遍 最早在1198年 第一個棄嬰輪盤 ruota dei trovatelli 在義大利設立 在教宗諾森三世指示下裝設 教宗認為這樣將能夠讓母親以隱密的方式放棄自己的嬰兒 而不是用殺害嬰兒的方式 棄嬰輪盤是一個圓柱形狀的裝置 設在建築物的外牆 與旋轉門類似 母親將嬰兒放入圓柱內 將圓柱旋轉之後就能將嬰兒送入教堂內 接著再以旁邊的鈴鐺通知教堂內的人 今天在教廷內的 Santo Spirito 醫院仍然可以看到這種裝置 這個棄嬰輪盤是在中世紀設置 並一直被使用直到十九世紀 在德國漢堡市 一名德國商人於1709年在一間孤兒院內設置了棄嬰輪盤 Drehladen 但在五年後 1714年 便關閉不再使用 因為棄嬰的數量實在太多 已經超出孤兒院的財務負擔範圍 其他早期著名的棄嬰輪盤設置在卡塞爾 1764年 和美因茨 1811年 法律觀點 编辑棄嬰保護艙也帶來一些法律上的爭議 許多人認為孩子有權力知道自己的身分為何 聯合國的兒童權力公約第八條也也肯定了這點 此外 棄嬰保護艙可能也會讓父親失去知道自己孩子狀況的權力 奥地利法律將在保護艙內發現的嬰兒定義為 棄嬰 foundlings 當地的兒童和青少年社會服務機構會照顧棄嬰六個月 之後便會送交相關單位準備讓其他家庭領養 而女性則沒有匿名生產的權力 捷克社會事務部門在2006年證實棄嬰保護艙符合該國法律規範 但是一位警察克隆奈爾 安納 皮斯科瓦 Colonel Anna Piskova 卻表示警方將會設法找出拋棄嬰兒的母親 對此捷克棄嬰保護艙機構的主導人路德維克 海斯 Ludvik Hess 提出抗議 並受到國際性組織 拯救孩童 Save the Children 的正式支持 在法國 維希政府於1941年9月2日通過了一項關於生育保護的法案 允許女性匿名生產 這項法律在幾經修正後 成為現今法國的匿名生產權 accouchement sous X 並在 法國社會活動和家庭法 French Social Action and Families Code Art 22 6 中規範 國際現況 编辑奧地利 至2005年為止 共有六個城鎮設有棄嬰保護艙 比利時 Moeder voor Moeder 母親之母 於2000年時在安特衛普的博赫尔豪特地區設置了第一個棄嬰保護艙 稱作 babyschuif 或是 Moeder Mozes Mandje 母親的摩西搖籃 設置後三年內沒有任何棄嬰被放置在該保護艙內 捷克 在2005年於布拉格設置了第一個棄嬰保護艙 截至2006年3月 共有三名棄嬰被放置其中 德國 2000年起開始設置 2005年時全國共有超過80個的棄嬰保護艙 2 匈牙利 從1996年首次設置以來 目前約有12個棄嬰保護艙 大多是位在醫院 印度 在泰米爾納德邦 1994年設置了第一個棄嬰保護艙 是該地區首長賈雅拉麗莎 J Jayalalithaa 的政策 希望能藉此防止印度的殺害女嬰事件 被棄置的小孩稱為 Thottil Kuzhanthai 搖籃嬰兒 由政府撫養長大並提供免費教育 義大利 約有8個棄嬰保護艙 由 生命行動 Movement for Life 組織設置 在2006年12月首次設置於羅馬 並在2007年2月收到第一名棄嬰 此外 在梵蒂岡也設有一個棄嬰保護艙 該地正是 棄嬰輪盤 的起源地 日本 2007年5月10日將在熊本縣熊本市的慈惠醫院正式啟用國內第一個棄嬰保護艙 稱為 こうのとりのゆりかご 在日本引起贊成和反對兩極化的意見爭論 首相安倍晉三對此表達嚴重反對的立場 3 荷蘭 原在2003年計劃於阿姆斯特丹設置稱為 babyluik 的棄嬰保護艙 但在強烈的反對聲浪下被迫中止 健康部門秘書長 Clemence Ross 表示棄嬰保護艙可能違法 巴基斯坦 Edhi 基金會在全國有約250個據點 提供稱為 jhoola 的接受棄嬰服務 jhoola 是一種白鐵製的懸掛式搖籃 並有床墊鋪設在其中 家長可以匿名的將棄嬰放置在基金會機構的外面 有一個搖鈴可用作通知 工作人員每個小時也會前來檢查搖籃一次 菲律賓 馬尼拉的聖喬斯醫院 Hospicio de San Jose 設有一個 迴轉搖籃 turning cradle 上面寫著 這裡接受被拋棄的嬰兒 4 南非共和國 非營利組織 希望之門 Door Of Hope 在2000年8月在約翰尼斯堡的一處教堂設置了 牆上之洞 hole in the wall 截至2004年6月 共收到約30名棄嬰 瑞士 2001年5月9日在艾因西德倫 Einsiedeln 的一所醫院設置了棄嬰保護艙 美國 在國內並沒有設置任何類似裝置 但德州在1999年9月1日開始實行 安全天堂 safe haven law 法案 之後有47州跟進 該法案允許家長合法且匿名的放棄自己的新生兒 在出生後72小時之內 並送至被稱為 安全天堂 的場所 例如醫院或消防局 這項法案在不同的州份有不同的名稱 例如在加州被稱為 嬰兒安全環境法 5 注釋與資料來源 编辑 這個字詞並沒有中文的官方或慣用譯名 有些傳媒會譯為 棄嬰艙 棄嬰信箱 等 在英語中 hatch 有 孵化 孵育 的意思 同時也可指 艙 但大多是指船艙 機艙或太空艙等空間 在此處不將 baby hatch 直譯為 棄嬰艙 是希望能同時兼顧 hatch 一字的雙重含意 Babybox Statim 2007 05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6 09 日本熊本市政府批准醫院設棄嬰艙引爭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國中央電視台 CCTV 來自 現代快報 原文為 Abandoned Babies Received Here 存档副本 2007 05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3 11 本條目出自公有领域 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书 11th ed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11 外部連結 编辑 英文 德國民眾對於棄嬰保護艙的意見兩極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來自德國之聲網站的文章 英文 醫院重新設置已經停用的棄嬰輪盤 來自英國 泰晤士報 網站的文章 德文 www babyklappe info棄嬰保護艙製造商的網站 德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語 日本熊本縣慈惠醫院的棄嬰保護艙 こうのとりのゆりかご 網站 英文 南非希望之門 英文 印度為女棄嬰設計的搖籃計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英文 永久失效連結 日本兒童人權協會網站上 一篇日本報紙的相關文章 永久失效連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棄嬰保護艙 amp oldid 7155806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