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又称朵颜三卫,由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组成,位於大兴安岭以东地區和辽西走廊的西北一帶。元朝灭亡后,兀良哈三卫与鞑靼瓦剌构成了明初塞北蒙古的三大部落[註 1]。也称为乌济叶特蒙古语ᠦᠵᠢᠶᠡᠳ鲍培转写öǰiyed[註 2]。明朝所称的兀良哈与分布于蒙古肯特山兀良哈万户不同。

背景 编辑

14世纪中叶的蒙古高原东部,即大兴安岭以东,直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在這些地方有不少游牧部落活动。成吉思汗曾把大兴安岭以东的部分地区分封给其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和侄儿额勒只带(或譯按赤台,合赤温之子),作为他们的兀鲁思[註 3]。额勒只带的兀鲁思主要是由兀良哈乃蛮余部組成;铁木哥斡赤斤的兀鲁思主要是由兀者(森林部落)組成。

蒙古人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奇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首领分别源于兀良哈(者勒蔑后裔)、翁牛特和乌奇叶特(元代「东道诸王」,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往流」诸部)三部。因朵颜卫最为强势,明朝也往往把三卫统称为朵颜[等]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

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汗被朱元璋大都赶回到蒙古高原后,这一地区的蒙古各部落,为保卫自己的领地,防止明军的进攻,进行了积极的防御。当时,木华黎后裔纳哈出将军统领20万蒙古军,驻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今吉林省双辽市境内)到龙安(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图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饮马河)一带,成为上述蒙古各部的防御屏障。

 
粉红色部分为明朝初年羁縻的朵颜等三卫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朝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领20万大军绕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纳哈出军队驻地。纳哈出被迫投降。1388年末代北元皇帝托古思帖木儿汗在捕鱼儿海(今蒙古贝尔湖)被明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落失去了防御屏障,北元灭亡之后,辽王阿扎失里等人在明朝大军压境之下,只得归附了明廷。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羁縻性质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朵颜卫在屈裂儿河(今内蒙古兴安盟归洮河)上游和朵颜山(今内蒙古扎赉特旗境内)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明廷封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脱儿火察)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明廷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2]。然而在蒙古本部也速迭儿和其部臣安达纳哈出兴起后,三卫又投向蒙古一方,被明军追剿。

1399年(明建文元年),明朝发生皇室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三千名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精锐部队。1402年朱棣即位后,作为对助他一臂之力的蒙古部落的回报,明成祖永乐年间重新设置兀良哈三卫,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与明朝进行贸易活动。而随着大宁都司的内迁,三卫也逐渐南下游牧(今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以及老哈河流域)。

不过,明成祖的允诺后来并没有完全兑现,明朝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兀良哈三卫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阿速特部首领阿鲁台,不断向明朝发起进攻。1422年-1424年明成祖连续三次御驾亲征,攻打阿鲁台,并重创了兀良哈三卫。但兀良哈三卫为了争得大宁地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与明朝的抗争。不久,他们挥师南下,进入滦河流域驻牧。1428年,他们又进入大宁城旧地,并经会州(今河北平泉县)抵宽河(今河北瀑河)。在这里,兀良哈三卫与明宣宗亲率的三千骑兵进行了激战,但以失敗告終。

南迁 编辑

15世纪30年代后期(明宣宗宣德末年和英宗正统初年),伴随着明朝国力的渐微,兀良哈三卫部落从西拉木伦河辽河流域全面向南推进。到了15世纪的40年代,西蒙古的瓦剌势力逐渐壮大,对明朝形成了巨大威胁。而此时已占据兴宁重地的兀良哈三卫,再也不听命于明朝,而是臣服于瓦剌人。1449年7月1日(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部首领、执掌蒙古汗国大权的也先太师率三路大军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这场战场与其说是明朝与瓦剌的战争,不如说是明朝与“蒙古部落联盟”的战争。瓦剌的南侵大军共分三路,一路是由被瓦剌征服的傀儡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领,进攻明朝辽东地区;一路由瓦剌阿剌知院率领,主要包括部分瓦剌军以及兀良哈三卫军,进攻明朝军事重镇宣府(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最精锐一路是也先亲自统领的中路军,攻击明朝的军事重镇大同。战端一开,长城沿线烽火绵延,九边重镇自朱棣去世后二十多年的短暂安宁被彻底打破。這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和蒙古的军事力量对比的转折点,也使得兀良哈三卫与明朝的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察哈尔本部东迁之前的朵颜、泰宁、福余(扶余)等三卫,漠北的兀良哈才是蒙古史书中达延汗分封六万户的左翼兀良哈万户(乌梁海)

15世纪中期之后,原兀良哈三卫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明长城边外。自此,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厉广宁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漥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3]

而女真人在兀良哈三卫的東部另行組成建州三衛,當時朝鲜人亦將中國東北的女真人通稱为兀良哈、兀狄哈,均源于对森林部落「兀者」(也称“窝集”)的称呼。

结局 编辑

16世纪中期,蒙古大汗達赉逊率领蒙古左翼察哈尔喀尔喀两个万户东迁到朵颜卫所在地区驻牧,标志着当时蒙古政治中心的转移。进入朵颜地区后,内喀尔喀与当地部落彼此联姻,也表明了兀良哈三卫诸部与蒙古汗廷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

在同一时期,右翼土默特万户、永谢布万户以及鄂尔多斯万户也相继进入朵颜地区,并于当地建立了联姻关系。结果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使得福余卫再次迁移,其中一部分迁移到了兀剌江(又称混同江,发源于长白山第二松花江)畔,其余的迁入到了朵颜卫居住的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哈剌塔剌、小兴州等地居住;泰宁卫也东迁至小兴州和克里屈劳等地居住。

瓦解及残余 编辑

朵颜-兀良哈部与土默特喀喇沁察哈尔等部的联姻、交往的结果,就是使其自己走向一分为三。与土默特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土默特(以及蒙古贞);与喀喇沁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喀喇沁;与察哈尔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察哈尔。就这样到了明末,其力量大大分解,从而朵颜-兀良哈部这一名称逐渐终止传世。后金兴起时,内喀尔喀鄂托克中的「我着」即其残余。

历史记录 编辑

明代同时期的蒙古人将当时的蒙古汗国统称为“都沁·都尔本”,即四十四万蒙古和卫拉特部落,而将一度归附明朝的兀良哈三卫视为敌人,在《俺答汗传》等书中也称之为“山阳万户”。

前面为《明史》称谓,括号内为蒙古史书称谓[4]

  • 鞑靼(“Döchin Mongol”,四十万户蒙古)
  • 瓦剌(“Dörvön Oirad”,四万户卫拉特
  • 兀良哈(“ölge yin ǰirγuγan mingγan öǰiyed”,阳六千乌济叶特)

注释 编辑

  1. ^ 明朝虽然册封其首领为羁縻卫的官员,但三卫自洪武年间就开始时降时叛,倒向蒙古汗廷一边,实力上也远不能与蒙古东西两大部相比,16世纪中期,自察哈尔东迁后朵颜三卫被融合到左翼三万户中,三卫仅存名义[1]
  2. ^ 《蒙古黄金史纲》作“兀者”,《水晶念珠》误作“乌济㰅特”,d(特)为蒙古语的复数词。驻牧于大兴安岭以东,与兀良哈三卫关系密切(福余卫亦自称“兀者”),统率6个千户,故称“六千乌济叶特”。《俺答汗传》作“乌济叶特国”(öǰiyed uls)。
  3. ^ 兀鲁思(ulus):蒙古语“人民、份地、国家”之意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明清时期察哈尔历史若干问题研究.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2013-11-05]. (原始内容于2023-01-30). 从明初开始朵颜三卫号称山阳万户,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达赉逊汗南下以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将朵颜兀良哈三卫纳入左翼三万户之事,并未急于南下侵扰明边。左翼三万户将驻牧于辽东边外的兀良哈三卫瓜分,使南下的左翼三万户势力迅速得到扩张。其中朵颜卫23支的19支被察哈尔万户吞并,其余朵颜卫人西逃投奔蒙古右翼的土默特俺答汗;泰宁卫被五鄂托克喀尔喀吞并;福余卫则被科尔沁万户吞并。达赉逊汗利用已被他彻底控制的朵颜三卫之名与明朝通贡。 
  2. ^ 《明实录》洪武22年5月癸已
  3. ^ 《明史》卷328
  4. ^ 吉田順一. 「アルタン=ハーン伝」訳注. 風間書房. 1998: 271–272頁. ISBN 978-4759910827 (日语). 

文章 编辑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設立三衛》
  • 《谁为土木堡买单――土木堡事变前后大明政坛众生相》 作者:张嵚。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2009年11月11日)

书籍 编辑

  • 《蒙古族通史》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民族出版社(2001年)

兀良哈三卫, 又称朵颜三卫, 由朵颜卫, 泰宁卫, 福余卫组成, 位於大兴安岭以东地區和辽西走廊的西北一帶, 元朝灭亡后, 与鞑靼, 瓦剌构成了明初塞北蒙古的三大部落, 也称为乌济叶特, 蒙古语, ᠦᠵᠢᠶᠡᠳ, 鲍培转写, öǰiyed, 明朝所称的兀良哈与分布于蒙古肯特山的兀良哈万户不同, 目录, 背景, 南迁, 结局, 瓦解及残余, 历史记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文章, 书籍背景, 编辑14世纪中叶的蒙古高原东部, 即大兴安岭以东, 直到女真地区, 北抵黑龙江流域, 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 在這. 兀良哈三卫又称朵颜三卫 由朵颜卫 泰宁卫 福余卫组成 位於大兴安岭以东地區和辽西走廊的西北一帶 元朝灭亡后 兀良哈三卫与鞑靼 瓦剌构成了明初塞北蒙古的三大部落 註 1 也称为乌济叶特 蒙古语 ᠦᠵᠢᠶᠡᠳ 鲍培转写 oǰiyed 註 2 明朝所称的兀良哈与分布于蒙古肯特山的兀良哈万户不同 目录 1 背景 2 南迁 3 结局 3 1 瓦解及残余 3 2 历史记录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5 1 引用 5 2 文章 5 3 书籍背景 编辑14世纪中叶的蒙古高原东部 即大兴安岭以东 直到女真地区 北抵黑龙江流域 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 在這些地方有不少游牧部落活动 成吉思汗曾把大兴安岭以东的部分地区分封给其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和侄儿额勒只带 或譯按赤台 合赤温之子 作为他们的兀鲁思 註 3 额勒只带的兀鲁思主要是由兀良哈和乃蛮余部組成 铁木哥斡赤斤的兀鲁思主要是由兀者 森林部落 組成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 泰宁卫为翁牛特 福余卫为乌奇叶特 这是因为朵颜 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首领分别源于兀良哈 者勒蔑后裔 翁牛特和乌奇叶特 元代 东道诸王 铁木哥斡赤斤后裔 往流 诸部 三部 因朵颜卫最为强势 明朝也往往把三卫统称为朵颜 等 三卫 把朵颜 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 兀良哈 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汗被朱元璋从大都赶回到蒙古高原后 这一地区的蒙古各部落 为保卫自己的领地 防止明军的进攻 进行了积极的防御 当时 木华黎后裔纳哈出将军统领20万蒙古军 驻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 今吉林省双辽市境内 到龙安 今吉林省农安县 一图河 今伊通河 亦迷河 今饮马河 一带 成为上述蒙古各部的防御屏障 nbsp 粉红色部分为明朝初年羁縻的朵颜等三卫1387年 明洪武二十年 明朝派遣冯胜 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20万大军绕道庆州 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 包围了纳哈出军队驻地 纳哈出被迫投降 1388年末代北元皇帝托古思帖木儿汗在捕鱼儿海 今蒙古贝尔湖 被明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 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 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落失去了防御屏障 北元灭亡之后 辽王阿扎失里等人在明朝大军压境之下 只得归附了明廷 1389年 明洪武二十二年 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羁縻性质的朵颜 泰宁和福余三卫 朵颜卫在屈裂儿河 今内蒙古兴安盟归洮河 上游和朵颜山 今内蒙古扎赉特旗境内 一带 泰宁卫在塔儿河 今洮儿河 流域 即元代泰宁路 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 今乌裕尔河 流域 同时 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 进行笼络和羁縻 明廷封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 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 海撒男答奚为福余指挥同知 脱鲁忽察儿 脱儿火察 为朵颜卫指挥同知 明廷要求他们 各领其所部 以安畜牧 2 然而在蒙古本部的也速迭儿和其部臣安达纳哈出兴起后 三卫又投向蒙古一方 被明军追剿 1399年 明建文元年 明朝发生皇室战争 史称 靖难之役 朱棣在发动 靖难之役 前 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 挫败了镇守大宁卫 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 的宁王朱权 后来 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三千名骑兵 作为其 靖难军 的精锐部队 1402年朱棣即位后 作为对助他一臂之力的蒙古部落的回报 明成祖在永乐年间重新设置兀良哈三卫 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 指挥 千户和百户等职 决定在开原 广宁两地开设互市 供兀良哈三卫与明朝进行贸易活动 而随着大宁都司的内迁 三卫也逐渐南下游牧 今承德市 平泉县 建昌县以及老哈河流域 不过 明成祖的允诺后来并没有完全兑现 明朝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 兀良哈三卫各部 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 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阿速特部首领阿鲁台 不断向明朝发起进攻 1422年 1424年明成祖连续三次御驾亲征 攻打阿鲁台 并重创了兀良哈三卫 但兀良哈三卫为了争得大宁地区 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与明朝的抗争 不久 他们挥师南下 进入滦河流域驻牧 1428年 他们又进入大宁城旧地 并经会州 今河北平泉县 抵宽河 今河北瀑河 在这里 兀良哈三卫与明宣宗亲率的三千骑兵进行了激战 但以失敗告終 南迁 编辑15世纪30年代后期 明宣宗宣德末年和英宗正统初年 伴随着明朝国力的渐微 兀良哈三卫部落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向南推进 到了15世纪的40年代 西蒙古的瓦剌势力逐渐壮大 对明朝形成了巨大威胁 而此时已占据兴宁重地的兀良哈三卫 再也不听命于明朝 而是臣服于瓦剌人 1449年7月1日 明正统十四年 瓦剌部首领 执掌蒙古汗国大权的也先太师率三路大军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 这场战场与其说是明朝与瓦剌的战争 不如说是明朝与 蒙古部落联盟 的战争 瓦剌的南侵大军共分三路 一路是由被瓦剌征服的傀儡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领 进攻明朝辽东地区 一路由瓦剌阿剌知院率领 主要包括部分瓦剌军以及兀良哈三卫军 进攻明朝军事重镇宣府 今河北省张家口市 最精锐一路是也先亲自统领的中路军 攻击明朝的军事重镇大同 战端一开 长城沿线烽火绵延 九边重镇自朱棣去世后二十多年的短暂安宁被彻底打破 這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和蒙古的军事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也使得兀良哈三卫与明朝的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nbsp 察哈尔本部东迁之前的朵颜 泰宁 福余 扶余 等三卫 漠北的兀良哈才是蒙古史书中达延汗分封六万户的左翼兀良哈万户 乌梁海 15世纪中期之后 原兀良哈三卫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明长城边外 自此 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是 自大宁前抵喜峰口 近宣府 曰朵颜 自锦 州 义 州 厉广宁至辽河 曰泰宁 自黄泥漥逾沈阳 铁岭至开原 曰福余 3 而女真人在兀良哈三卫的東部另行組成建州三衛 當時朝鲜人亦將中國東北的女真人通稱为兀良哈 兀狄哈 均源于对森林部落 兀者 也称 窝集 的称呼 结局 编辑16世纪中期 蒙古大汗達赉逊率领蒙古左翼察哈尔和喀尔喀两个万户东迁到朵颜卫所在地区驻牧 标志着当时蒙古政治中心的转移 进入朵颜地区后 内喀尔喀与当地部落彼此联姻 也表明了兀良哈三卫诸部与蒙古汗廷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 在同一时期 右翼土默特万户 永谢布万户以及鄂尔多斯万户也相继进入朵颜地区 并于当地建立了联姻关系 结果出现 人满为患 的情况 使得福余卫再次迁移 其中一部分迁移到了兀剌江 又称混同江 发源于长白山的第二松花江 畔 其余的迁入到了朵颜卫居住的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哈剌塔剌 小兴州等地居住 泰宁卫也东迁至小兴州和克里屈劳等地居住 瓦解及残余 编辑 朵颜 兀良哈部与土默特 喀喇沁 察哈尔等部的联姻 交往的结果 就是使其自己走向一分为三 与土默特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土默特 以及蒙古贞 与喀喇沁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喀喇沁 与察哈尔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察哈尔 就这样到了明末 其力量大大分解 从而朵颜 兀良哈部这一名称逐渐终止传世 后金兴起时 内喀尔喀五鄂托克中的 我着 即其残余 历史记录 编辑 明代同时期的蒙古人将当时的蒙古汗国统称为 都沁 都尔本 即四十四万蒙古和卫拉特部落 而将一度归附明朝的兀良哈三卫视为敌人 在 俺答汗传 等书中也称之为 山阳万户 前面为 明史 称谓 括号内为蒙古史书称谓 4 鞑靼 Dochin Mongol 四十万户蒙古 瓦剌 Dorvon Oirad 四万户卫拉特 兀良哈 olge yin ǰirgugan minggan oǰiyed 山阳六千乌济叶特 注释 编辑 明朝虽然册封其首领为羁縻卫的官员 但三卫自洪武年间就开始时降时叛 倒向蒙古汗廷一边 实力上也远不能与蒙古东西两大部相比 16世纪中期 自察哈尔东迁后朵颜三卫被融合到左翼三万户中 三卫仅存名义 1 蒙古黄金史纲 作 兀者 水晶念珠 误作 乌济㰅特 d 特 为蒙古语的复数词 驻牧于大兴安岭以东 与兀良哈三卫关系密切 福余卫亦自称 兀者 统率6个千户 故称 六千乌济叶特 俺答汗传 作 乌济叶特国 oǰiyed uls 兀鲁思 ulus 蒙古语 人民 份地 国家 之意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明清时期察哈尔历史若干问题研究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2013 11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0 从明初开始朵颜三卫号称山阳万户 一直处于独立状态 达赉逊汗南下以后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将朵颜兀良哈三卫纳入左翼三万户之事 并未急于南下侵扰明边 左翼三万户将驻牧于辽东边外的兀良哈三卫瓜分 使南下的左翼三万户势力迅速得到扩张 其中朵颜卫23支的19支被察哈尔万户吞并 其余朵颜卫人西逃投奔蒙古右翼的土默特俺答汗 泰宁卫被五鄂托克喀尔喀吞并 福余卫则被科尔沁万户吞并 达赉逊汗利用已被他彻底控制的朵颜三卫之名与明朝通贡 明实录 洪武22年5月癸已 明史 卷328 吉田順一 アルタン ハーン伝 訳注 風間書房 1998 271 272頁 ISBN 978 4759910827 日语 文章 编辑 nbsp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 明史紀事本末 卷二十 設立三衛 谁为土木堡买单 土木堡事变前后大明政坛众生相 作者 张嵚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 2009年11月11日 书籍 编辑 蒙古族通史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民族出版社 2001年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兀良哈三卫 amp oldid 7977729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