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褶皱

褶皱是层状岩石受力后形成的波状弯曲。绝大多数的层状岩石是由堆积在盆地、海岸的平坦水平成层的沉积物形成,如隆升出露地面,形成水平岩层。

背斜

类型

褶皱有两种基本类型:

  •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向上隆起,被侵蝕后,其出露地表的中心核部,岩层时代较老,外侧的岩层时代较新且兩邊地層對稱。
  •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向下凹陷,被侵蝕后,其出露地表的中心核部,岩层时代较新,外侧的岩层时代较老且兩邊地層對稱。

形成

褶皱的形成与受力方式﹑变形环境、岩层变形行为相关﹕

  •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形成。一般认为岩层在褶皱前处于水平状态﹐地壳受水平挤压的结果。岩层间的力学性质差异在褶皱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在顺层挤压下﹐强硬层就会失稳发生正弦曲线状弯曲﹐形成等厚褶皱﹔相对软的层作为介质﹐在均匀压扁的同时被动地调整和适应由强硬层引起的弯曲形态。进一步挤压下﹐强硬层的褶皱变得越紧闭﹐可使翼部被压扁而成IC型褶皱。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小、平均韧性较大﹐岩层在褶皱的同时,共同受到总体的压扁﹐可形成IC~3型的褶皱。
  •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与层面近于垂直的力发生弯曲。沉积岩层初始状态是水平的﹐外力是垂向的。可以是与基底的断块升降引起盖层的弯曲﹐也可以由于盐层、其他高塑性层的重力上浮的底辟作用引起上覆地层的弯曲﹐也可由岩浆上涌引起。受褶皱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常成IA型顶薄褶皱﹐或在顶部形成地堑。当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表层的沉积同时进行(同沉积褶皱)﹐背斜表现为水下隆起﹐向斜表现为水下凹陷﹐引起沉积层的岩相、厚度的变化。
  • 剪切(滑)褶皱作用:是岩层沿著一系列与层面交切的密集面发生不均匀的剪切形成褶皱。一般发生于韧性较大的岩系(如含盐层)或较深层次的层状岩系的韧性剪切带中。这时﹐各岩性层间的韧性差极小、趋于均一化﹐而整套岩系的平均韧性较大。由于受差异性剪切而被动地弯曲。
  • 流褶皱:岩石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可以成为高韧性、低黏度的固态物质﹐类似黏性流体而变形﹐形成复杂的褶皱。深变质岩、混合岩化岩石中常见小型的流褶皱。
  • 褶皺是指岩層成波浪彎曲的現象,而非地表的高低起伏,地表的高低起伏是侵蝕的結果。

參考文獻

  • David D. Pollard; Raymond C. Fletcher. Fundamentals of structural g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17-09-30]. ISBN 0-521-83927-0. (原始内容于2016-06-10). 
  • Davis, George H.; Reynolds, Stephen J. Folds. 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6: 372–424. ISBN 0-471-52621-5. 
  • Donath, F.A., and Parker, R.B., 1964, Folds and Folding: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 75, p. 45-62
  • McKnight, Tom L; Hess, Darrel. The Internal Processes: Folding. Physical Geography: A Landscape Appreci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409–14. ISBN 0-13-020263-0. 
  • Ramsay, J.G., 1967, Folding and fracturing of rock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560p.
  • Lisle, Richard J. Fold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aps: 3rd Edition. Elsevier. 2004: 33. ISBN 0-7506-5780-4. 

外部連接

褶皱,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文內引註不足, 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2年11月3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此条目, 是层状岩石受力后形成的波状弯曲, 绝大多数的层状岩石是由堆积在盆地, 海岸的平坦水平成层的沉积物形成, 如隆升出露地面, 形成水平岩层, 背斜, 目录, 类型, 形成,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类型, 编辑有两种基本类型, 背斜, 岩层向上弯曲, 中间向上隆起, 被侵蝕后, 其出露地表的中心核部, 岩层时代较老, 外侧的岩层时代较新且兩邊地層對稱,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向下凹陷.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文內引註不足 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2年11月3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此条目 褶皱是层状岩石受力后形成的波状弯曲 绝大多数的层状岩石是由堆积在盆地 海岸的平坦水平成层的沉积物形成 如隆升出露地面 形成水平岩层 背斜 目录 1 类型 2 形成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接类型 编辑褶皱有两种基本类型 背斜 岩层向上弯曲 中间向上隆起 被侵蝕后 其出露地表的中心核部 岩层时代较老 外侧的岩层时代较新且兩邊地層對稱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向下凹陷 被侵蝕后 其出露地表的中心核部 岩层时代较新 外侧的岩层时代较老且兩邊地層對稱 形成 编辑褶皱的形成与受力方式 变形环境 岩层变形行为相关 纵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形成 一般认为岩层在褶皱前处于水平状态 地壳受水平挤压的结果 岩层间的力学性质差异在褶皱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很不一致 在顺层挤压下 强硬层就会失稳发生正弦曲线状弯曲 形成等厚褶皱 相对软的层作为介质 在均匀压扁的同时被动地调整和适应由强硬层引起的弯曲形态 进一步挤压下 强硬层的褶皱变得越紧闭 可使翼部被压扁而成IC型褶皱 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小 平均韧性较大 岩层在褶皱的同时 共同受到总体的压扁 可形成IC 3型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与层面近于垂直的力发生弯曲 沉积岩层初始状态是水平的 外力是垂向的 可以是与基底的断块升降引起盖层的弯曲 也可以由于盐层 其他高塑性层的重力上浮的底辟作用引起上覆地层的弯曲 也可由岩浆上涌引起 受褶皱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 常成IA型顶薄褶皱 或在顶部形成地堑 当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表层的沉积同时进行 同沉积褶皱 背斜表现为水下隆起 向斜表现为水下凹陷 引起沉积层的岩相 厚度的变化 剪切 滑 褶皱作用 是岩层沿著一系列与层面交切的密集面发生不均匀的剪切形成褶皱 一般发生于韧性较大的岩系 如含盐层 或较深层次的层状岩系的韧性剪切带中 这时 各岩性层间的韧性差极小 趋于均一化 而整套岩系的平均韧性较大 由于受差异性剪切而被动地弯曲 流褶皱 岩石在较高的温度 压力下可以成为高韧性 低黏度的固态物质 类似黏性流体而变形 形成复杂的褶皱 深变质岩 混合岩化岩石中常见小型的流褶皱 褶皺是指岩層成波浪彎曲的現象 而非地表的高低起伏 地表的高低起伏是侵蝕的結果 參考文獻 编辑David D Pollard Raymond C Fletcher Fundamentals of structural g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17 09 30 ISBN 0 521 83927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6 10 Davis George H Reynolds Stephen J Folds 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mp Sons 1996 372 424 ISBN 0 471 52621 5 Donath F A and Parker R B 1964 Folds and Folding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 75 p 45 62 McKnight Tom L Hess Darrel The Internal Processes Folding Physical Geography A Landscape Appreci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409 14 ISBN 0 13 020263 0 Ramsay J G 1967 Folding and fracturing of rocks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560p Lisle Richard J Fold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aps 3rd Edition Elsevier 2004 33 ISBN 0 7506 5780 4 外部連接 编辑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程 Folds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褶皱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褶皱 amp oldid 7437189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