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打耳祭

射耳祭(郡社群布農語Malahtangia,為「射耳」之意),有學者稱鹿耳祭,早期舊譯打耳祭,是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是該族每年最盛大的狩獵與尚武祭典[1]:141。約在每年的四、五月間,依所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有調整,小米田除草完成後的農閒時,由祭司祈福,狩獵團出獵一兩個星期,獵得動物返回後,由頭目召集本部落所有男性族人到祭場舉行祭儀,女性與外人則不能進入祭場。祭儀的過程會經過獵前槍祭、火祭燻槍、射耳儀式、分肉與祭骨儀式等幾個流程,隨後的頌功酒宴,女性與外人也一起歡聚飲酒同樂。從祭典當中,可見到布農族熱情好客與樂於分享的豪邁個性,亦可展現布農族的傳統服飾與音樂特色。

沿革

射耳祭是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各社群布農語Manaqtainga[2]:278Malaqtainga(郡社群以外)、Malaqtenga(巒社群)、[3]ManahtangiaMalahtangia[4]:4Malastangia(郡社群)等稱法,布農語manaq(郡社群以外)、manah(郡社群)意為「射」,[5]tainga(郡社群以外)、tenga(巒社群)、tangia(郡社群)意為「耳」,[6]祭典中使用的獸耳為鹿耳或羌耳,不可為豬耳、羊耳(布農傳說認為豬的前世與人有親緣、羊為石頭的化身,不屬野獸),[4]:6故又稱鹿耳祭,是布農族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祭典活動。 這個節慶並不屬於歲時祭儀的活動,並非由兩個太陽、祭月傳說buan minhamisan)所發展而來的農事祭典。[7]:101

傳統上射耳祭是同一氏族家族以小分散的聚居形式所舉辦,日治初期並不太干涉傳統祭儀活動,到了末期(皇民化),尤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後,開始積極的阻止,當時日本急需戰備物資,全國都處於積極戰備狀態,加上理蕃已有一定成果,認為進行太多祭儀是浪費時間和有礙農作,故一改過去的默許而反對各項祭儀的進行。而在部落被集團移住、遷徙,不同社群氏族家族被混居,與新住地文化的連結薄弱,傳統祭儀活動,由於生活方式與環境改變,而逐漸失去與原來生活關係的意義,日治末期受高壓管制,幾乎陷入停滯。戰後初期,似乎有復甦現象,但隨後國民政府進行「山地生活之改進」等一系列「山地平地化」政策下而被沒落。到1950年代以後,除政策的反推動,復因基督教之普及而加速消失。此時幾乎沒有、或為數極少的部落氏族家族仍在舉行射耳祭。1980年代,原住民意識之逐步抬頭及重視傳統文化,開始有「村落」復行舉辦射耳祭,初期這些村落舉辦的祭典還算是「滿傳統的」,之後繼續逐一展開以「鄉」、「全省」、「全國」為單位舉辦射耳祭,其活動多有現代政治的干預,官方辦理的射耳祭,為擴大活動規模及凝聚更多族人參與,以及吸引外地遊客之前來「觀光」與消費在地特產、美食及手工藝品,在辦理的宗旨及立場上,可以說幾乎已完全脫離了傳統的意義與精神,甚至將時序不相關的不同祭典混合在一起舉辦。[4]:6-10 海端鄉各部落的射耳祭,也選在4–5月舉行,為考慮在外遊子也可以返家共同參與這個年度盛事,日期大多會訂在假日舉行。

祭場

射耳祭傳統上是部落中同一個氏族(siduh)家族舉行,通常由氏族中最有靈力(mamangan)的氏族長老來擔任司祭(tanghapu lus'an),通常部落裡也會有該氏族家族固定的祭場(lulus'anan)來進行。在過去,此祭場通常是在civalan(頭骨架/獸骨架)處附近,或當年狩獵/獵首所得最多者、或固定在氏族長老的家屋內。civalan通常會在一棵大樹下以石板整齊堆置,vahvah(野獸下巴骨)有的會以繩子吊掛排列。[4]:4

部落移住到低海拔後,射耳祭的祭場通常選擇人跡較少、有雀榕的隱密處,選擇雀榕係因為其生命力強、耐箭射。除了射耳祭的時間之外,平日族人會視此處為禁忌之地,尤其女性完全不可進入祭場這個區域。[8]

流程

射耳祭的舉行時間依所居住地的海拔調整沒有一定,各社群氏族的方式亦略有差異,[4][7][9]族人多選在每年四、五月間小米成長、除草祭後(manatu)而農事告一段落時舉行[10]:2,此際正好山林間當年的新生幼獸也結束哺乳階段,故選在此時進行較大規模的狩獵,亦較能顧及生態的平衡。[4]:4

首先會由族人組成狩獵隊,獵隊的隊長在出發前到祭司家中過夜,確定夢為吉兆後,舉行稱為pislahi的祭槍儀式。許多文獻在出獵前並無特別祭槍儀式,而是出獵完回部落後,在祭當天凌晨的火祭中祭槍。祭槍限本氏族家族成年男性參加,過程是眾人蹲成一圈,槍則放在中央地上,由祭司手持茅草唱祭歌。有的部落則是將獵槍、裝獸肉的麻袋、山刀和獵犬都帶到門前放置獸肉的肉架下,祭司唸咒持瓢,將小米酒的酒渣灑向獵具與獵犬[10]:67-68

槍祭過後,狩獵隊會出發上山,途中若碰到名叫hashas的鳥自左向右飛而且不鳴叫,就是吉兆;反之則凶[10]:67。若鳥占為吉,會進行一兩個星期左右依傳統形式用獵犬追捕獵物的狩獵(pu'asumapu'asu),而留在家中的婦女,則依約定下山的前一週,開始釀製小米酒(kadavus),而有月事或懷孕的婦女不能參加釀酒工作;祭儀的前一天下午,或當天凌晨以前,狩獵隊要回到部落,約定下山的當天,家中的婦女們攜帶釀好的小米酒前往山徑上迎接,通常會行走半天的路程與丈夫會合,請丈夫享用新釀的小米酒,丈夫則將獵得的動物內臟回請夫人享用,一起邊走邊吃喝,來迎接的婦女們也幫忙分擔背負獵物,丈夫喝到微醺,沿路夫呼婦和著「ma chi lu mah」回到部落;[7]:102-103狩獵隊獵得山豬、山鹿等大型獵物,則將下顎骨保留下來稱為vahvah,象徵獵物神,在祭典前會同祭司把vahvah掛在祭場獸骨架的大樹上[11]:67。另外鹿與山羌的獸耳則會割下來,用一端被劈開的竹棍或木棍夾住,插在地上[10]:74

在祭典之前,部落中未出獵的男性,要負責收集以布農傳統的重要造林樹種赤楊qainunanhainunan)為材的柴火,以在「火祭」中使用。[7]:104[12]:46 許多文獻中的祭槍儀式,是在出獵完回部落後,祭儀當天凌晨的火祭中進行。 獵人的槍支平日就有許多禁忌,如女性不能碰觸獵槍獵具、人不能跨越獵槍獵具,祭槍儀式更只限本氏族家族的成年男性方能參加,女性、小孩、外人有不得參與、觀看、甚至經過祭場的禁忌,所以祭槍一般安排在女性、小孩多半還在睡覺的凌晨進行,也謝絕訪客來訪。

mapatuspacinsapuz(起薪火):祭典當天凌晨,成年男子們將獵槍置於自家屋簷下,此時開始其他人即有不可經過部落的禁忌;待雞啼叫的時候,將獵槍集中到祭場上,司祭長老即點燃祭場上預先備好的赤楊柴火(也有資料描述柴火多用羅氏鹽膚木、桃樹、李子樹、及長葉木薑子),點火前部落裡所有燃著的火皆須熄滅,起火後始分火重新點燃,以認定彼此是同源氏族家族,日後當更加相互關照與扶持;在祭場中火苗燃起藍色火焰時(pulut pulu),將剛長成的公雞(minhalavang)過火;待火愈來愈旺時,長老及巫師念起咒語,將一大塊獵肉過火;隨後狩獵的武器如山刀、獵槍也過火;火祭過程中主祭者期許族人如赤楊一樣又直又高、快快長大,並教導子孫應該像赤楊一樣正直、對部落有貢獻。[註 1]

mapasutnul(男子分食以薪火烤過的山肉):司祭準備將剛才過火儀式中行祭過的一大塊獵肉,分給祭典中的成年男子,先將cipul(玉米粒)每個人一粒分給祭場中的每一位男子,然後再收回,收回的玉米粒顆數即是分肉的數量,所切的肉塊大小務求慎重與公平,所切的肉塊數量避免多出,更不能短少,否則會招來極大厄運。男人分到的祭肉掉下來時不能吃,需還給司祭;吃不完的祭肉也不能讓女人、小孩吃。

pislahi(祭槍):將每個人的狩獵工具置放於男人圓蹲著的場地中央,由司祭者領唱祭槍歌(pislahi),大致上是點名各大動物,如鹿、山羌、山豬、山羊等都能進到槍口裡,希望日後狩獵,鹿、山羌、山豬、山羊等獵物都能被射中,具有布農咒語裡族語稱之Taudaniy(召喚)的意義。

Mapatvis(祭骨):祭槍完畢後,大家前往放置野獸下巴骨的獸骨棚架,只有祭師及今年獵物(出草)最多的人才能進去,向被獵殺的動物骨頭(被出草的人頭骨)進行點酒祭儀,由祭司唸禱詞,從釀小米酒留下來的酒渣朝骨棚架丟擲,以示請喝「祭酒」,以表虔誠的敬意,保佑下次makavas(出草)或狩獵時能有好成績,其他的人則在外等候。

Manahtainga(射耳):以上祭祀完畢,當天清早,將獵物都集中在廣場上,全部落的男性與男孩,到射耳場上集合,由部落長老揉吹十二歲以下男孩的雙耳,祈求保佑其健康、快快成人[11]:67-68。這時射靶已裝置妥當,上排掛兩隻鹿耳,中排掛兩隻獐耳,下排擺山羊耳、山豬耳各一隻。長老們宣佈開始開始進行射耳,由村中的長老先射。pantamaun madas uvaaz manahtainga(父輩帶小孩輪流射耳):隨後由年齡最小的男孩持弓箭,由家族中最善獵者、父親或舅舅協助,在獸耳的1.5公尺外進行射擊,每個男孩依幼長序輪流射一次,必須射中鹿耳,否則會被視為不祥。bananaz manahtainga(男子輪流射鹿耳):男孩們都射完之後,就由成年男子上場,射箭距離約五十公尺左右,大人射耳的過程不必按順序,也不一定要射中目標[10]:74,打不中獸耳的會被取笑。

在射耳祭前半段的嚴肅與神秘性儀式中,婦女是被禁止靠近或觸摸獵具,她們只能在一旁觀看,多在場外忙其他的事情或照顧幼小孩子。 射耳活動儀式結束後,活動就完全開放,婦女與外人也可以一起同樂[10]:84。由長老將獸肉分給男孩們食用,其他的族人則在旁將烤肉,分給在場包括婦女與訪客的所有人。[11]:67-68婦女們將新釀的小米酒搬進廣場,此後就是大家開始飲酒共享、唱歌,由族人唱起八部合音、跳慶賀豐收的舞蹈、舉行誇功宴(Malastapang)。malastapang(誇功宴),是敘述自己過去的戰績,過去只有maikavas(出草過)的男子才有資格暢喊,戰功內容會唸出其母方氏族(tainkasia)的名號外,所報的「功」在過去即是其出草的戰績,但後來多以報大型獵獲物的戰績。

傳統的manahtainga當天會後重要的儀式,還有請司祭對小孩吹耳朵(ma'iup tangia),以祛邪或祛趕身體上的疾病惡靈。有些男子則繼續練習射耳,有的還有栗田拔邪祭,玩竹槍、象徵小米快快成長的盪鞦韆、玩陀螺、進行鞭鑼(類似打陀螺)來祈求小米的豐收等場邊活動[11]:67-68。玩竹槍是希望栗穀也能像用果子或植物所做成的子彈那樣,從竹製玩具槍裡,一顆又一顆的彈出來一般,長的多且快;也有一種說法是要嚇走到時會偷吃小米粒的小鳥。而鞦韆越盪越高,則是希望此時成長中的小米能如鞦韆盪的高一般,快快的伸高伸長。

待吃完獵肉,便向火堆及懸掛的獸骨進行撒祭儀式。最後,完成去除霉運的儀式後,整個射耳祭便結束了。

pistatahu(習巫):射耳祭結束後的當晚及其後的數個夜晚,是is'aminan(巫師)及學徒們及學習巫術的重要時刻,由於布農巫術已失傳,此活動已不再進行。

意義

豬(布農族語為Babu)因為形體大於山豬、山羊等野獸,被布農族獵人視為最想獵得的獵物。狩到獵物的族人,甚至會被視為英雄Mamagan。所以,射鹿耳就成為射耳祭的象徵基礎[13]:69

射耳祭具有團結精神的教育意義。對外來說,象徵著射獵敵首;對內來說,則象徵團結友愛。除了宗教之外,還有社會、教育、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功能[13]:231

音樂

在獵前槍祭中,祭司會領唱稱為pislahipislai(意為:「去打獵」)的歌曲,歌詞內容以祈求豐收為主,有些還會強調槍枝在儀式後,會帶有特殊法力,讓行獵順利。形式上採四音節的句型排列,並以無義的虛詞母音ka、la結尾。唱法是祭司唱一句,眾人便以泛音和聲重覆一句[10]:67-69

射耳儀式中則無吟唱pasi but butpasi but but為小米豐收歌,用以取悅天神dehanin。眾人以逆時鐘方向緩緩移動,發出「u」或「e」的聲音相和[10]:75-76。唱的方式是分為三個集團,祭司由最低音開始,徐徐地以近乎半音音程,將音高向上拉。其他人則分為三個聲部應和,一直調整到最佳的共鳴與和階狀態;當領唱者到達最高音時,合唱便終止[14]:65-66[15]:105

分肉與祭骨時則會唱捷祝歌(Masitotto)和首祭之歌(Tosaus),前者用意是招來被獵殺的動物或人的靈 (hanido),協助他們打獵順利;後者則是吟唱戰場上令人心驚的回憶,對獵得敵人之首感到驕傲、同時也撫慰敵人的亡魂[10]:81-82

宴會時吟唱的音樂則有malastapang(頌功宴)、kahuzasn(酒宴)及pistahu(成巫式)三首。

  • malastapang:每句四音節,領唱者吟誦一句、眾人複誦一句。歌詞的內容是報上個人的戰功,通常是參與狩獵行動的男子圍在內圈,由領隊先報告功績,而後盛酒交給另一名勇士,該勇士將酒喝下後再報出功績,以序類推。在報功的同時,女人們則在外圈吶喊助威。
  • kahuzas:在酒宴時,由長者反覆以「hai、ya」兩個音領唱,眾人以「he、hi」兩個虛詞母音應和,並以Do、Mi、Sol、Do的旋律反覆齊吟,邊喝酒邊唱。
  • pistahu:也是一答一應的唱法,由巫師領唱,即將晉級為正式巫師的準巫師們覆頌,用途為進行法力的傳遞以及賜福[10]:85-92

服飾

布農族的服飾,男性有狩獵時著的皮裝,以及平日穿著的苧麻衣;女性服飾也以苧麻為原料。而不論男女,盛服、常服之間的並無明顯的分別,僅有在祭典時會在頸飾或頭飾上做較多裝飾[16]:24-25。近代由於布農族人已甚少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傳統服裝,射耳祭也成為少數展現的場合,而各地的布農族在此祭典上穿著的服飾也略有不同[16]:30.33

南投縣仁愛信義二鄉,為布農族原始住地,服飾最具傳統性,服飾分述如下。

  • 男子服飾:上身著胸衣;外罩無袖或有袖的外敞衣,背布織上色彩鮮豔、變化繁複的百步蛇紋;胸袋以紅、橙、黃或紫色的棉線挑織;下半身著遮陰布,內著裡褲、腰間佩帶彎刀。
  • 女子服飾:上身若黑色右襟長袖長上衣,領子為圓領或立領,胸前戴有項鍊;下身為滾邊貼縫的一片裙,小腿綁有護腿布[16]:30-31

高雄市台東縣花蓮縣部分的布農族,男子服飾則受到排灣族魯凱族的影響,上身為黑色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稱為「pito」;下身為黑色縐摺短裙,在左側腰間綁上紅棉布。在祭典這類正式場合,會pito之外披上布農族的無袖外敞衣habang,呈現混雜式的穿法,被當地人稱為「布農族的衣服」[16]:31-32

註釋

  1. ^ 多數部落在20世紀初陸續被集團移住至低海拔山區,周邊的森林不再有赤楊出現,也不再適合在休耕地栽種赤楊,赤楊文化遂與傳統土地連結減弱。[12]:47

參考資料

  1. ^ 徐雨村. 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臺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6年7月. ISBN 9789860058246 (中文(臺灣)). 
  2. ^ 達西烏拉彎·畢馬 [田哲益]; 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 [全妙雲]. 布農族四社神話與傳說——濁水溪上游秘境傳說. 台灣原住民傳說65 初版. 台中市: 晨星. 2020-02-05. ISBN 978-986-443-970-6. 
  3. ^ 台北市立大學 族語數位中心 (编). bnn:Malaqtenga [打耳祭]. 族語E樂園. 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 生活會話篇·巒群布農語. 
  4. ^ 4.0 4.1 4.2 4.3 4.4 4.5 Haisul Palalavi [海樹兒·犮剌拉菲]. 試論東部布農族 Manahtainga(射耳祭)的「傳承」與「創新」 (PDF) (Report) –通过台東大學. 
  5. ^ bnn:manaq [射擊]. 原住民族語單詞競賽. 原住民族委員會. 布農語·卓群·肢體動作·射擊. 
  6. ^ bnn:tainga; tenga [耳朵]. 原住民族語單詞競賽. 原住民族委員會. 布農語·巒群·身體部位·耳朵. 
  7. ^ 7.0 7.1 7.2 7.3 方有水; 印莉敏. 四–五月份打耳祭 malagh tangia (tas tu ha bu–lus an). 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 南投水里: 玉山國家公園出版社. 1995-11-30: 101–106. 
  8. ^ 文化觀光台灣文化資產
  9. ^ 祭典傳說. 台東縣立桃源國民中學.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林怡芳. 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 2003年6月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11.2 11.3 蘇文祥. 從布農族的物質文化體現環境公共標識設計之規劃-以布農部落文化園區為例.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桃園). 2005年7月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口述/耆老 Bisazu Nakaisulan [黃泰山]; 記述 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 王相華、沈恕忻、黃俐雯; 翻譯/共同作者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 Ibi Isqaqavut [田榮富]. 布農族人與台灣赤楊 (PDF). 林業研究專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017, 24 (3): 43–47. 
  13. ^ 13.0 13.1 田哲益. 臺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 臺北: 臺原. 1992. ISBN 957926130X (中文(臺灣)). 
  14. ^ 呂炳川. 臺灣土著族音樂. 中華民俗藝叢書. 台北: 百科文化. 1982 (中文(臺灣)). 
  15. ^ 吳榮順. 布農族音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與結構. 玉山國家公園研究叢刊. 南投: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3 (中文(臺灣)). 
  16. ^ 16.0 16.1 16.2 16.3 陳述巧. 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 2005年1月 (中文(臺灣)).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古惠茹”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外部連結

打耳祭, 射耳祭, 郡社群布農語, malahtangia, 射耳, 之意, 有學者稱鹿耳祭, 早期舊譯, 是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 是該族每年最盛大的狩獵與尚武祭典, 約在每年的四, 五月間, 依所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有調整, 小米田除草完成後的農閒時, 由祭司祈福, 狩獵團出獵一兩個星期, 獵得動物返回後, 由頭目召集本部落所有男性族人到祭場舉行祭儀, 女性與外人則不能進入祭場, 祭儀的過程會經過獵前槍祭, 火祭燻槍, 射耳儀式, 分肉與祭骨儀式等幾個流程, 隨後的頌功酒宴, 女性與外人也一起歡聚飲酒同. 射耳祭 郡社群布農語 Malahtangia 為 射耳 之意 有學者稱鹿耳祭 早期舊譯打耳祭 是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 是該族每年最盛大的狩獵與尚武祭典 1 141 約在每年的四 五月間 依所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有調整 小米田除草完成後的農閒時 由祭司祈福 狩獵團出獵一兩個星期 獵得動物返回後 由頭目召集本部落所有男性族人到祭場舉行祭儀 女性與外人則不能進入祭場 祭儀的過程會經過獵前槍祭 火祭燻槍 射耳儀式 分肉與祭骨儀式等幾個流程 隨後的頌功酒宴 女性與外人也一起歡聚飲酒同樂 從祭典當中 可見到布農族熱情好客與樂於分享的豪邁個性 亦可展現布農族的傳統服飾與音樂特色 目录 1 沿革 2 祭場 3 流程 4 意義 5 音樂 6 服飾 7 註釋 8 參考資料 9 外部連結沿革 编辑射耳祭是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 各社群布農語有Manaqtainga 2 278Malaqtainga 郡社群以外 Malaqtenga 巒社群 3 Manahtangia Malahtangia 4 4Malastangia 郡社群 等稱法 布農語manaq 郡社群以外 manah 郡社群 意為 射 5 tainga 郡社群以外 tenga 巒社群 tangia 郡社群 意為 耳 6 祭典中使用的獸耳為鹿耳或羌耳 不可為豬耳 羊耳 布農傳說認為豬的前世與人有親緣 羊為石頭的化身 不屬野獸 4 6故又稱鹿耳祭 是布農族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祭典活動 這個節慶並不屬於歲時祭儀的活動 並非由兩個太陽 祭月傳說 buan minhamisan 所發展而來的農事祭典 7 101傳統上射耳祭是同一氏族家族以小分散的聚居形式所舉辦 日治初期並不太干涉傳統祭儀活動 到了末期 皇民化 尤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後 開始積極的阻止 當時日本急需戰備物資 全國都處於積極戰備狀態 加上理蕃已有一定成果 認為進行太多祭儀是浪費時間和有礙農作 故一改過去的默許而反對各項祭儀的進行 而在部落被集團移住 遷徙 不同社群氏族家族被混居 與新住地文化的連結薄弱 傳統祭儀活動 由於生活方式與環境改變 而逐漸失去與原來生活關係的意義 日治末期受高壓管制 幾乎陷入停滯 戰後初期 似乎有復甦現象 但隨後國民政府進行 山地生活之改進 等一系列 山地平地化 政策下而被沒落 到1950年代以後 除政策的反推動 復因基督教之普及而加速消失 此時幾乎沒有 或為數極少的部落氏族家族仍在舉行射耳祭 1980年代 原住民意識之逐步抬頭及重視傳統文化 開始有 村落 復行舉辦射耳祭 初期這些村落舉辦的祭典還算是 滿傳統的 之後繼續逐一展開以 鄉 全省 全國 為單位舉辦射耳祭 其活動多有現代政治的干預 官方辦理的射耳祭 為擴大活動規模及凝聚更多族人參與 以及吸引外地遊客之前來 觀光 與消費在地特產 美食及手工藝品 在辦理的宗旨及立場上 可以說幾乎已完全脫離了傳統的意義與精神 甚至將時序不相關的不同祭典混合在一起舉辦 4 6 10 海端鄉各部落的射耳祭 也選在4 5月舉行 為考慮在外遊子也可以返家共同參與這個年度盛事 日期大多會訂在假日舉行 祭場 编辑射耳祭傳統上是部落中同一個氏族 siduh 家族舉行 通常由氏族中最有靈力 mamangan 的氏族長老來擔任司祭 tanghapu lus an 通常部落裡也會有該氏族家族固定的祭場 lulus anan 來進行 在過去 此祭場通常是在civalan 頭骨架 獸骨架 處附近 或當年狩獵 獵首所得最多者 或固定在氏族長老的家屋內 civalan 通常會在一棵大樹下以石板整齊堆置 vahvah 野獸下巴骨 有的會以繩子吊掛排列 4 4部落移住到低海拔後 射耳祭的祭場通常選擇人跡較少 有雀榕的隱密處 選擇雀榕係因為其生命力強 耐箭射 除了射耳祭的時間之外 平日族人會視此處為禁忌之地 尤其女性完全不可進入祭場這個區域 8 流程 编辑射耳祭的舉行時間依所居住地的海拔調整沒有一定 各社群氏族的方式亦略有差異 4 7 9 族人多選在每年四 五月間小米成長 除草祭後 manatu 而農事告一段落時舉行 10 2 此際正好山林間當年的新生幼獸也結束哺乳階段 故選在此時進行較大規模的狩獵 亦較能顧及生態的平衡 4 4首先會由族人組成狩獵隊 獵隊的隊長在出發前到祭司家中過夜 確定夢為吉兆後 舉行稱為pislahi 的祭槍儀式 許多文獻在出獵前並無特別祭槍儀式 而是出獵完回部落後 在祭當天凌晨的火祭中祭槍 祭槍限本氏族家族成年男性參加 過程是眾人蹲成一圈 槍則放在中央地上 由祭司手持茅草唱祭歌 有的部落則是將獵槍 裝獸肉的麻袋 山刀和獵犬都帶到門前放置獸肉的肉架下 祭司唸咒持瓢 將小米酒的酒渣灑向獵具與獵犬 10 67 68 槍祭過後 狩獵隊會出發上山 途中若碰到名叫hashas 的鳥自左向右飛而且不鳴叫 就是吉兆 反之則凶 10 67 若鳥占為吉 會進行一兩個星期左右依傳統形式用獵犬追捕獵物的狩獵 pu asu 或mapu asu 而留在家中的婦女 則依約定下山的前一週 開始釀製小米酒 kadavus 而有月事或懷孕的婦女不能參加釀酒工作 祭儀的前一天下午 或當天凌晨以前 狩獵隊要回到部落 約定下山的當天 家中的婦女們攜帶釀好的小米酒前往山徑上迎接 通常會行走半天的路程與丈夫會合 請丈夫享用新釀的小米酒 丈夫則將獵得的動物內臟回請夫人享用 一起邊走邊吃喝 來迎接的婦女們也幫忙分擔背負獵物 丈夫喝到微醺 沿路夫呼婦和著 ma chi lu mah 回到部落 7 102 103狩獵隊獵得山豬 山鹿等大型獵物 則將下顎骨保留下來稱為vahvah 象徵獵物神 在祭典前會同祭司把vahvah 掛在祭場獸骨架的大樹上 11 67 另外鹿與山羌的獸耳則會割下來 用一端被劈開的竹棍或木棍夾住 插在地上 10 74 在祭典之前 部落中未出獵的男性 要負責收集以布農傳統的重要造林樹種赤楊 qainunan hainunan 為材的柴火 以在 火祭 中使用 7 104 12 46 許多文獻中的祭槍儀式 是在出獵完回部落後 祭儀當天凌晨的火祭中進行 獵人的槍支平日就有許多禁忌 如女性不能碰觸獵槍獵具 人不能跨越獵槍獵具 祭槍儀式更只限本氏族家族的成年男性方能參加 女性 小孩 外人有不得參與 觀看 甚至經過祭場的禁忌 所以祭槍一般安排在女性 小孩多半還在睡覺的凌晨進行 也謝絕訪客來訪 mapatus pacinsapuz 起薪火 祭典當天凌晨 成年男子們將獵槍置於自家屋簷下 此時開始其他人即有不可經過部落的禁忌 待雞啼叫的時候 將獵槍集中到祭場上 司祭長老即點燃祭場上預先備好的赤楊柴火 也有資料描述柴火多用羅氏鹽膚木 桃樹 李子樹 及長葉木薑子 點火前部落裡所有燃著的火皆須熄滅 起火後始分火重新點燃 以認定彼此是同源氏族家族 日後當更加相互關照與扶持 在祭場中火苗燃起藍色火焰時 pulut pulu 將剛長成的公雞 minhalavang 過火 待火愈來愈旺時 長老及巫師念起咒語 將一大塊獵肉過火 隨後狩獵的武器如山刀 獵槍也過火 火祭過程中主祭者期許族人如赤楊一樣又直又高 快快長大 並教導子孫應該像赤楊一樣正直 對部落有貢獻 註 1 mapasutnul 男子分食以薪火烤過的山肉 司祭準備將剛才過火儀式中行祭過的一大塊獵肉 分給祭典中的成年男子 先將cipul 玉米粒 每個人一粒分給祭場中的每一位男子 然後再收回 收回的玉米粒顆數即是分肉的數量 所切的肉塊大小務求慎重與公平 所切的肉塊數量避免多出 更不能短少 否則會招來極大厄運 男人分到的祭肉掉下來時不能吃 需還給司祭 吃不完的祭肉也不能讓女人 小孩吃 pislahi 祭槍 將每個人的狩獵工具置放於男人圓蹲著的場地中央 由司祭者領唱祭槍歌 pislahi 大致上是點名各大動物 如鹿 山羌 山豬 山羊等都能進到槍口裡 希望日後狩獵 鹿 山羌 山豬 山羊等獵物都能被射中 具有布農咒語裡族語稱之Taudaniy 召喚 的意義 Mapatvis 祭骨 祭槍完畢後 大家前往放置野獸下巴骨的獸骨棚架 只有祭師及今年獵物 出草 最多的人才能進去 向被獵殺的動物骨頭 被出草的人頭骨 進行點酒祭儀 由祭司唸禱詞 從釀小米酒留下來的酒渣朝骨棚架丟擲 以示請喝 祭酒 以表虔誠的敬意 保佑下次makavas 出草 或狩獵時能有好成績 其他的人則在外等候 Manahtainga 射耳 以上祭祀完畢 當天清早 將獵物都集中在廣場上 全部落的男性與男孩 到射耳場上集合 由部落長老揉吹十二歲以下男孩的雙耳 祈求保佑其健康 快快成人 11 67 68 這時射靶已裝置妥當 上排掛兩隻鹿耳 中排掛兩隻獐耳 下排擺山羊耳 山豬耳各一隻 長老們宣佈開始開始進行射耳 由村中的長老先射 pantamaun madas uvaaz manahtainga 父輩帶小孩輪流射耳 隨後由年齡最小的男孩持弓箭 由家族中最善獵者 父親或舅舅協助 在獸耳的1 5公尺外進行射擊 每個男孩依幼長序輪流射一次 必須射中鹿耳 否則會被視為不祥 bananaz manahtainga 男子輪流射鹿耳 男孩們都射完之後 就由成年男子上場 射箭距離約五十公尺左右 大人射耳的過程不必按順序 也不一定要射中目標 10 74 打不中獸耳的會被取笑 在射耳祭前半段的嚴肅與神秘性儀式中 婦女是被禁止靠近或觸摸獵具 她們只能在一旁觀看 多在場外忙其他的事情或照顧幼小孩子 射耳活動儀式結束後 活動就完全開放 婦女與外人也可以一起同樂 10 84 由長老將獸肉分給男孩們食用 其他的族人則在旁將烤肉 分給在場包括婦女與訪客的所有人 11 67 68婦女們將新釀的小米酒搬進廣場 此後就是大家開始飲酒共享 唱歌 由族人唱起八部合音 跳慶賀豐收的舞蹈 舉行誇功宴 Malastapang malastapang 誇功宴 是敘述自己過去的戰績 過去只有maikavas 出草過 的男子才有資格暢喊 戰功內容會唸出其母方氏族 tainkasia 的名號外 所報的 功 在過去即是其出草的戰績 但後來多以報大型獵獲物的戰績 傳統的manahtainga 當天會後重要的儀式 還有請司祭對小孩吹耳朵 ma iup tangia 以祛邪或祛趕身體上的疾病惡靈 有些男子則繼續練習射耳 有的還有栗田拔邪祭 玩竹槍 象徵小米快快成長的盪鞦韆 玩陀螺 進行鞭鑼 類似打陀螺 來祈求小米的豐收等場邊活動 11 67 68 玩竹槍是希望栗穀也能像用果子或植物所做成的子彈那樣 從竹製玩具槍裡 一顆又一顆的彈出來一般 長的多且快 也有一種說法是要嚇走到時會偷吃小米粒的小鳥 而鞦韆越盪越高 則是希望此時成長中的小米能如鞦韆盪的高一般 快快的伸高伸長 待吃完獵肉 便向火堆及懸掛的獸骨進行撒祭儀式 最後 完成去除霉運的儀式後 整個射耳祭便結束了 pistatahu 習巫 射耳祭結束後的當晚及其後的數個夜晚 是is aminan 巫師 及學徒們及學習巫術的重要時刻 由於布農巫術已失傳 此活動已不再進行 意義 编辑豬 布農族語為Babu 因為形體大於山豬 山羊等野獸 被布農族獵人視為最想獵得的獵物 狩到獵物的族人 甚至會被視為英雄Mamagan 所以 射鹿耳就成為射耳祭的象徵基礎 13 69 射耳祭具有團結精神的教育意義 對外來說 象徵著射獵敵首 對內來說 則象徵團結友愛 除了宗教之外 還有社會 教育 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功能 13 231 音樂 编辑在獵前槍祭中 祭司會領唱稱為pislahi 或pislai 意為 去打獵 的歌曲 歌詞內容以祈求豐收為主 有些還會強調槍枝在儀式後 會帶有特殊法力 讓行獵順利 形式上採四音節的句型排列 並以無義的虛詞母音ka la結尾 唱法是祭司唱一句 眾人便以泛音和聲重覆一句 10 67 69 射耳儀式中則無吟唱pasi but but pasi but but 為小米豐收歌 用以取悅天神dehanin 眾人以逆時鐘方向緩緩移動 發出 u 或 e 的聲音相和 10 75 76 唱的方式是分為三個集團 祭司由最低音開始 徐徐地以近乎半音的音程 將音高向上拉 其他人則分為三個聲部應和 一直調整到最佳的共鳴與和階狀態 當領唱者到達最高音時 合唱便終止 14 65 66 15 105 分肉與祭骨時則會唱捷祝歌 Masitotto 和首祭之歌 Tosaus 前者用意是招來被獵殺的動物或人的靈 hanido 協助他們打獵順利 後者則是吟唱戰場上令人心驚的回憶 對獵得敵人之首感到驕傲 同時也撫慰敵人的亡魂 10 81 82 宴會時吟唱的音樂則有malastapang 頌功宴 kahuzasn 酒宴 及pistahu 成巫式 三首 malastapang 每句四音節 領唱者吟誦一句 眾人複誦一句 歌詞的內容是報上個人的戰功 通常是參與狩獵行動的男子圍在內圈 由領隊先報告功績 而後盛酒交給另一名勇士 該勇士將酒喝下後再報出功績 以序類推 在報功的同時 女人們則在外圈吶喊助威 kahuzas 在酒宴時 由長者反覆以 hai ya 兩個音領唱 眾人以 he hi 兩個虛詞母音應和 並以Do Mi Sol Do的旋律反覆齊吟 邊喝酒邊唱 pistahu 也是一答一應的唱法 由巫師領唱 即將晉級為正式巫師的準巫師們覆頌 用途為進行法力的傳遞以及賜福 10 85 92 服飾 编辑布農族的服飾 男性有狩獵時著的皮裝 以及平日穿著的苧麻衣 女性服飾也以苧麻為原料 而不論男女 盛服 常服之間的並無明顯的分別 僅有在祭典時會在頸飾或頭飾上做較多裝飾 16 24 25 近代由於布農族人已甚少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傳統服裝 射耳祭也成為少數展現的場合 而各地的布農族在此祭典上穿著的服飾也略有不同 16 30 33 在南投縣的仁愛 信義二鄉 為布農族原始住地 服飾最具傳統性 服飾分述如下 男子服飾 上身著胸衣 外罩無袖或有袖的外敞衣 背布織上色彩鮮豔 變化繁複的百步蛇紋 胸袋以紅 橙 黃或紫色的棉線挑織 下半身著遮陰布 內著裡褲 腰間佩帶彎刀 女子服飾 上身若黑色右襟長袖長上衣 領子為圓領或立領 胸前戴有項鍊 下身為滾邊貼縫的一片裙 小腿綁有護腿布 16 30 31 高雄市 台東縣與花蓮縣部分的布農族 男子服飾則受到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影響 上身為黑色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 稱為 pito 下身為黑色縐摺短裙 在左側腰間綁上紅棉布 在祭典這類正式場合 會pito之外披上布農族的無袖外敞衣habang 呈現混雜式的穿法 被當地人稱為 布農族的衣服 16 31 32 註釋 编辑 多數部落在20世紀初陸續被集團移住至低海拔山區 周邊的森林不再有赤楊出現 也不再適合在休耕地栽種赤楊 赤楊文化遂與傳統土地連結減弱 12 47參考資料 编辑 徐雨村 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臺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6年7月 ISBN 9789860058246 中文 臺灣 達西烏拉彎 畢馬 田哲益 達給斯海方岸 娃莉絲 全妙雲 布農族四社神話與傳說 濁水溪上游秘境傳說 台灣原住民傳說65 初版 台中市 晨星 2020 02 05 ISBN 978 986 443 970 6 台北市立大學 族語數位中心 编 bnn Malaqtenga 打耳祭 族語E樂園 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 生活會話篇 巒群布農語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Haisul Palalavi 海樹兒 犮剌拉菲 試論東部布農族 Manahtainga 射耳祭 的 傳承 與 創新 PDF Report 通过台東大學 bnn manaq 射擊 原住民族語單詞競賽 原住民族委員會 布農語 卓群 肢體動作 射擊 bnn tainga tenga 耳朵 原住民族語單詞競賽 原住民族委員會 布農語 巒群 身體部位 耳朵 7 0 7 1 7 2 7 3 方有水 印莉敏 四 五月份打耳祭 malagh tangia tas tu ha bu lus an 布農 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 南投水里 玉山國家公園出版社 1995 11 30 101 106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文化觀光台灣文化資產 祭典傳說 台東縣立桃源國民中學 10 0 10 1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10 7 10 8 10 9 林怡芳 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 2003年6月 中文 臺灣 11 0 11 1 11 2 11 3 蘇文祥 從布農族的物質文化體現環境公共標識設計之規劃 以布農部落文化園區為例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桃園 2005年7月 中文 臺灣 12 0 12 1 口述 耆老 Bisazu Nakaisulan 黃泰山 記述 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 王相華 沈恕忻 黃俐雯 翻譯 共同作者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 Ibi Isqaqavut 田榮富 布農族人與台灣赤楊 PDF 林業研究專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017 24 3 43 47 13 0 13 1 田哲益 臺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 臺北 臺原 1992 ISBN 957926130X 中文 臺灣 呂炳川 臺灣土著族音樂 中華民俗藝叢書 台北 百科文化 1982 中文 臺灣 吳榮順 布農族音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與結構 玉山國家公園研究叢刊 南投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3 中文 臺灣 16 0 16 1 16 2 16 3 陳述巧 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 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 2005年1月 中文 臺灣 引用错误 在 lt references gt 标签中name属性为 古惠茹 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外部連結 编辑羅娜村布農族射耳祭報戰功 malastapa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卓清布農族報戰功歌 malastapa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明德部落布農族報戰功 malastapa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桃源里四社成巫式之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吳榮順於1997年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打耳祭 amp oldid 7324617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