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徐賁 (社會學家)

徐贲(1950年),男,江苏苏州人,中国社会学家。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1]

生平 编辑

毕业于复旦大学,获马萨诸塞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2]

观点 编辑

提倡民主、法制、公民教育。曾经多年在《南方周末》的自由谈等欄目發表文章,評論新聞及公共議題,推廣普世價值及自由民主。截至2017年3月30日,其在南方周末的文章均已刪除。

現時常在端傳媒發表文章。他說我們需要避免用浪漫情調的群體親密感、或者血缘感去設想群體的認同。現代中國成員的身份應當是中國公民,不是新浪漫主義的老百姓,也不是炎黃子孫。現代政治文化參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使人們建立一種公民之間的文化開明(civility)和團結(solidaridy)觀念。在《論黑暗時期的人性》一文中,阿倫特說:尋找親密和親情,這是被排斥在公共領域之外的群體的特徵,對於纳粹統治下的猶太人,這種親密性的代價是世界的失落(worldlessness),而這種表現是“因為共同可見世界的失落而尋找的心理補償。親情至密不是政治性的人際觀係,也不是政治性聯係的扭帶。真正的政治扭带只能是公民友誼和休戚與共的團結,訴諸家人、血缘情誼,說明群體缺乏基礎公民友誼和團結,群體成員也會喪失公眾價值判斷的獨立」。

著作 编辑

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等。[3]

著作列表 编辑

  • 《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1996)
  •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1998, 2011)
  • 《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2005)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
  •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2009)
  • 《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
  •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
  • 《统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
  •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
  • 《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
  •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2014)
  •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
  • 《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
  • 《暴政史:二十世紀的權力與民眾》(2020)[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徐学勤. . 新京报. 2019-02-16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2. ^ 观点中国网 徐贲. [2013-04-14]. (原始内容于2019-04-17). 
  3. ^ 爱思想网 徐贲. [2013-04-14]. (原始内容于2022-01-06). 
  4. ^ 徐賁. 暴政史:二十世紀的權力與民眾. 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ISBN 9780190989729. 

徐賁, 社會學家, 关于名为徐贲的其他人物, 請見, 徐贲,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4月14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徐贲, 1950年, 江苏苏州人, 中国社会学家,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 目录, 生平, 观点, . 关于名为徐贲的其他人物 請見 徐贲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4月14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徐賁 社會學家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徐贲 1950年 男 江苏苏州人 中国社会学家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 1 目录 1 生平 2 观点 3 著作 3 1 著作列表 4 参考资料生平 编辑毕业于复旦大学 获马萨诸塞大学文学博士 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 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2 观点 编辑提倡民主 法制 公民教育 曾经多年在 南方周末 的自由谈等欄目發表文章 評論新聞及公共議題 推廣普世價值及自由民主 截至2017年3月30日 其在南方周末的文章均已刪除 現時常在端傳媒發表文章 他說我們需要避免用浪漫情調的群體親密感 或者血缘感去設想群體的認同 現代中國成員的身份應當是中國公民 不是新浪漫主義的老百姓 也不是炎黃子孫 現代政治文化參與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它使人們建立一種公民之間的文化開明 civility 和團結 solidaridy 觀念 在 論黑暗時期的人性 一文中 阿倫特說 尋找親密和親情 這是被排斥在公共領域之外的群體的特徵 對於纳粹統治下的猶太人 這種親密性的代價是世界的失落 worldlessness 而這種表現是 因為共同可見世界的失落而尋找的心理補償 親情至密不是政治性的人際觀係 也不是政治性聯係的扭帶 真正的政治扭带只能是公民友誼和休戚與共的團結 訴諸家人 血缘情誼 說明群體缺乏基礎公民友誼和團結 群體成員也會喪失公眾價值判斷的獨立 著作 编辑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 Intellectuals 1992 Disenchanted Democracy 1999 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1998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2008 统治与教育 从国民到公民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2 等 3 著作列表 编辑 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 1998 2011 知识分子 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 2005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2008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 2009 在傻子和英雄之间 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 2010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2011 统治與教育 從國民到公民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2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 2013 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 2013 明亮的对话 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 阅读经典 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2015 经典之外的阅读 2018 暴政史 二十世紀的權力與民眾 2020 4 参考资料 编辑Scholia上有關徐賁的信息 徐学勤 徐贲 要让今天的人们恢复对启蒙的信心 新京报 2019 02 16 2022 04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1 观点中国网 徐贲 2013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17 爱思想网 徐贲 2013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6 徐賁 暴政史 二十世紀的權力與民眾 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ISBN 9780190989729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徐賁 社會學家 amp oldid 7763962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