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彼得·本南森

彼得·本南森(英語:Peter Benenson,1921年7月31日—2005年2月25日),原名彼得·詹姆斯·亨利·所羅門(英語: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是一名英國律師人權活動家,也是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的創始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拒絕所有榮譽,但在80多歲時,主要是為了取悅家人,他在2001年接受英國驕傲獎英语Pride of Britain Awards的終身成就獎[3]

彼得·本南森
Peter Benenson
攝於1991年
出生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
(1921-07-31)1921年7月31日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格蘭倫敦
逝世2005年2月25日(2005歲—02—25)(83歲)
 英国英格蘭牛津
知名于國際特赦組織創始人
配偶瑪格麗特·安德森(?-1972年;2名子女)
蘇珊·布斯(1973年[1]-2005年;2名子女)[2]
父母哈羅德·本南森(父)
弗洛拉·本南森英语Flora Solomon(母)

早期生活

本南森出生於倫敦的一個猶太大家庭[4],是英國人哈羅德·本南森(Harold Solomon)和俄國人弗洛拉·本南森英语Flora Solomon的獨子;彼得·本南森後來採用了他母親婚前的姓氏。他的軍官父親在本南森9歲時因長期傷病而逝世,他在上伊頓公學之前由威斯坦·休·奧登私人輔導。16歲時,他與其他同學一起為西班牙內戰中的孤兒建立一個救濟基金。他尊從臨終前的祖父——俄羅斯金融家格里戈里·本南森(Grigori Benenson)的意願,使用了母親的婚前姓氏本南森。

他就讀於牛津大學貝里歐學院,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他的學業。他在信息部的情報兵團英语Intelligence Corps (United Kingdom)工作,並在那裡遇到了的第一任妻子瑪格麗特·安德森(Margaret Anderson)。二戰期間,他在布萊切利園的測試室工作。他被列為RSM本南森,在41號房擔任密碼員[5]

職業生涯

1946年復員後,本南森開始作為大律師執業,之後加入工黨,並於1950年參加斯特里漢姆的選舉,1951年、1955年和1959年參加希欽英语Hitchin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的選舉,但都沒有成功。他是一群於1957年成立人權和法律改革組織-JUSTICE英语Justice (organisation)的英國律師中的一員。他在1958年病倒而搬到義大利休養,並於同年皈依羅馬天主教會

行動主義

本南森說,他對報紙上關於兩名來自科英布拉的葡萄牙學生因在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執政期間舉杯為自由乾杯而遭判處七年監禁的報導感到震驚與憤怒,儘管該報導中的「乾杯」部分尚未得到證實[6]。當時,葡萄牙由專制的新國家政權統治,反政權的謀叛被葡萄牙國家警察大力鎮壓,並被視為反葡萄牙人。他給《觀察家報》的編輯大衛·阿斯特英语David Astor寫了一封信。1961年5月28日,本南森題為〈被遺忘的囚犯英语The Forgotten Prisoners〉的文章被發表,文中要求讀者寫信表示對所有因政治或宗教信仰而被監禁的人的支持。為了協調這種寫信運動,1961年7月,在本南森和其餘六人的會議上,國際特赦組織在倫敦成立,這些人包括一名保守黨、一名自由黨和一名工黨議員[7][8]。行動反應非常熱烈,以致於在這一年內有十幾個國家都成立了各種寫信團體。

國際特赦組織

本南森最初被任命為國際特赦組織的總書記,但由於其健康狀況不佳而在1964年卸任。到了1966年,國際特赦組織面臨內部危機英语Harry letters affair,於是為他設立了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這一顧問職位。1966年,在一份英國在葉門也使用酷刑的報告之後,他開始指控英國政府已經滲透進國際特赦組織的管理層中[9]。一個調查組織成立,於1967年在丹麥的赫爾辛格報告。這些指控被駁回,本南森因此從國際特赦組織辭去職務。他後來譴責該機構一昧的譴責以色列。

雖然本南森再也沒有在國際特赦組織中活躍,但他後來親自與其他高官達成和解,包括肖恩·麥克布賴德

個人生活

本南森與第一任妻子瑪格麗特·安德森的婚姻於1972年已離婚告終。他於1973年與蘇珊·布斯(Susan Booth)結婚,並有兩個孩子[1][2]

逝世

2005年2月25日,本南森因肺炎而在牛津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英语John Radcliffe Hospital逝世,享年83歲。他曾住在附近的紐納姆科特尼英语Nuneham Courtenay,死後被葬在那裡的公墓[10]

參考資料

  1. ^ 1.0 1.1 . benensonsociety.org.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2. ^ 2.0 2.1 Philip Steele. . 2011 [2022-05-28]. ISBN 978-1-44-8832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3. ^ Lifetime Achievement, Peter Benenson, Founder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Pride of Britain Awards. (原始内容存档于7 September 2012). 
  4. ^ . Moreorless : Heroes and killers of the 20th century.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February 2006). 
  5. ^ COLOSSUS B.Jack Copeland and others. Page 25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edition 2010.
  6. ^ Shipsey, Bill. . Huffington Post. 22 September 2011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1). 
  7. ^ Tracy McVeigh. . The Observer. 29 May 2012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8. ^ Childs, Peter; Storry, Mike, eds. (2002). "Amnest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p. 22–23.
  9. ^ Clark, Ann Marie. Diplomacy of Conscience: Amnesty International and Changing Human Rights Norm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P. 2010: 15. ISBN 978-1400814183. 
  10. ^ McFadden, Robert D. . The New York Times. 28 February 2005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來源

  • Pincock, S.: 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 Benenson (obituary). Lancet, 2 April 2005; 365: 1224.

外部連結

非营利組織職務
前任:
國際特赦組織主席
1961年-1966年
繼任:
艾瑞克·貝克英语Eric Baker (activist)

彼得, 本南森, 英語, peter, benenson, 1921年7月31日, 2005年2月25日, 原名彼得, 詹姆斯, 亨利, 所羅門, 英語, 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 是一名英國律師, 人權活動家, 也是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的創始人, 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拒絕所有榮譽, 但在80多歲時, 主要是為了取悅家人, 他在2001年接受英國驕傲獎, 英语, pride, britain, awards, 的終身成就獎, peter, benenson攝於1991年出生pete. 彼得 本南森 英語 Peter Benenson 1921年7月31日 2005年2月25日 原名彼得 詹姆斯 亨利 所羅門 英語 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 是一名英國律師 人權活動家 也是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的創始人 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拒絕所有榮譽 但在80多歲時 主要是為了取悅家人 他在2001年接受英國驕傲獎 英语 Pride of Britain Awards 的終身成就獎 3 彼得 本南森Peter Benenson攝於1991年出生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 1921 07 31 1921年7月31日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格蘭倫敦逝世2005年2月25日 2005歲 02 25 83歲 英国英格蘭牛津知名于國際特赦組織創始人配偶瑪格麗特 安德森 1972年 2名子女 蘇珊 布斯 1973年 1 2005年 2名子女 2 父母哈羅德 本南森 父 弗洛拉 本南森 英语 Flora Solomon 母 目录 1 早期生活 2 職業生涯 2 1 行動主義 3 國際特赦組織 4 個人生活 5 逝世 6 參考資料 7 來源 8 外部連結早期生活 编辑本南森出生於倫敦的一個猶太大家庭 4 是英國人哈羅德 本南森 Harold Solomon 和俄國人弗洛拉 本南森 英语 Flora Solomon 的獨子 彼得 本南森後來採用了他母親婚前的姓氏 他的軍官父親在本南森9歲時因長期傷病而逝世 他在上伊頓公學之前由威斯坦 休 奧登私人輔導 16歲時 他與其他同學一起為西班牙內戰中的孤兒建立一個救濟基金 他尊從臨終前的祖父 俄羅斯金融家格里戈里 本南森 Grigori Benenson 的意願 使用了母親的婚前姓氏本南森 他就讀於牛津大學貝里歐學院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他的學業 他在信息部的情報兵團 英语 Intelligence Corps United Kingdom 工作 並在那裡遇到了的第一任妻子瑪格麗特 安德森 Margaret Anderson 二戰期間 他在布萊切利園的測試室工作 他被列為RSM本南森 在41號房擔任密碼員 5 職業生涯 编辑1946年復員後 本南森開始作為大律師執業 之後加入工黨 並於1950年參加斯特里漢姆的選舉 1951年 1955年和1959年參加希欽 英语 Hitchin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的選舉 但都沒有成功 他是一群於1957年成立人權和法律改革組織 JUSTICE 英语 Justice organisation 的英國律師中的一員 他在1958年病倒而搬到義大利休養 並於同年皈依羅馬天主教會 行動主義 编辑 本南森說 他對報紙上關於兩名來自科英布拉的葡萄牙學生因在安東尼奧 德 奧利維拉 薩拉查執政期間舉杯為自由乾杯而遭判處七年監禁的報導感到震驚與憤怒 儘管該報導中的 乾杯 部分尚未得到證實 6 當時 葡萄牙由專制的新國家政權統治 反政權的謀叛被葡萄牙國家警察大力鎮壓 並被視為反葡萄牙人 他給 觀察家報 的編輯大衛 阿斯特 英语 David Astor 寫了一封信 1961年5月28日 本南森題為 被遺忘的囚犯 英语 The Forgotten Prisoners 的文章被發表 文中要求讀者寫信表示對所有因政治或宗教信仰而被監禁的人的支持 為了協調這種寫信運動 1961年7月 在本南森和其餘六人的會議上 國際特赦組織在倫敦成立 這些人包括一名保守黨 一名自由黨和一名工黨議員 7 8 行動反應非常熱烈 以致於在這一年內有十幾個國家都成立了各種寫信團體 國際特赦組織 编辑本南森最初被任命為國際特赦組織的總書記 但由於其健康狀況不佳而在1964年卸任 到了1966年 國際特赦組織面臨內部危機 英语 Harry letters affair 於是為他設立了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這一顧問職位 1966年 在一份英國在葉門也使用酷刑的報告之後 他開始指控英國政府已經滲透進國際特赦組織的管理層中 9 一個調查組織成立 於1967年在丹麥的赫爾辛格報告 這些指控被駁回 本南森因此從國際特赦組織辭去職務 他後來譴責該機構一昧的譴責以色列 雖然本南森再也沒有在國際特赦組織中活躍 但他後來親自與其他高官達成和解 包括肖恩 麥克布賴德 個人生活 编辑本南森與第一任妻子瑪格麗特 安德森的婚姻於1972年已離婚告終 他於1973年與蘇珊 布斯 Susan Booth 結婚 並有兩個孩子 1 2 逝世 编辑2005年2月25日 本南森因肺炎而在牛津的約翰 拉德克利夫醫院 英语 John Radcliffe Hospital 逝世 享年83歲 他曾住在附近的紐納姆科特尼 英语 Nuneham Courtenay 死後被葬在那裡的公墓 10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Peter Benenson benensonsociety org 2022 05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31 2 0 2 1 Philip Steele Activists 20th century lives 2011 2022 05 28 ISBN 978 1 44 883292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28 Lifetime Achievement Peter Benenson Founder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Pride of Britain Awards 原始内容存档于7 September 2012 Peter Benenson hero file Moreorless Heroes and killers of the 20th century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February 2006 COLOSSUS B Jack Copeland and others Page 25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edition 2010 Shipsey Bill The Toast to Freedom That Led to Amnesty International Huffington Post 22 September 2011 2022 05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2 01 Tracy McVeigh Amnesty International marks 50 years of fighting for free speech The Observer 29 May 2012 2022 05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4 Childs Peter Storry Mike eds 2002 Amnest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p 22 23 Clark Ann Marie Diplomacy of Conscience Amnesty International and Changing Human Rights Norm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P 2010 15 ISBN 978 1400814183 McFadden Robert D Peter Benenson Founder of Amnesty Group Dies at 83 The New York Times 28 February 2005 2022 05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0 20 來源 编辑Pincock S 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 Benenson obituary Lancet 2 April 2005 365 1224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语录上的彼得 本南森语录Obitua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The forgotten Prisoners 1961 article abridge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非营利組織職務前任 無 國際特赦組織主席1961年 1966年 繼任 艾瑞克 貝克 英语 Eric Baker activist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彼得 本南森 amp oldid 7321878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