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張旂 (長清)

張旂(15世紀—16世紀),廷順山東濟南府長清縣[1]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張旂是貢生張貞之次子,正德十一年舉人張旄的兄長;成年時已經聲震科場,到正德八年(1513年)中舉人,獲授林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年)轉任延津,兩任都以廉明仁愛知名,期間堵塞窪池、設置儲倉、開闢荒地、興辦學校、體恤貧乏、清理刑獄、緝捕盜賊,自身則穿著布袍、食用磨碎菽麥、以馬遺煮食,有歌謠「長清父,邯鄲母」歌頌他。

後來他張旂陞為饒州同知、吉府長史,兩邑都為他立生祠,死後入名宦祠、鄉賢祠[1][2]

引用 编辑

  1. ^ 1.0 1.1 道光《長清縣志·卷十一·人物志一》:正德八年癸酉科(舉人)……張旂 貞子,仕至吉府長史。傳:字邦彩,弱冠即聲震場屋後,領鄉薦授河南臨【林】延兩縣尹。平易仁恕,不事鞭扑,塞窪池、置儲倉以嚴出納,荒地給牛種以安貧乏;衣惟布袍,食則磨菽為炊、爨則馬遺,一時廉靜無比,百姓有「長清父,邯鄲母」之謠。後陞饒州府同知、吉府長史,二邑俱立生祠,檄入名宦祠、鄉賢祠。 舊志
  2. ^ 康熙《延津縣志·卷五·表揚志》:張旂 山東長清縣舉人,嘉靖元年任(延津知縣)。廉明仁愛,□正奉公,興學校、恤貧乏、清刑獄、捕賊盜,民□以安,有循吏風。居四稔,擢饒州府同知,復轉長史,延人去後思之,祀名宦。

參考文獻 编辑

  • 康熙《延津縣志》·卷五·表揚志
  • 道光《長清縣志》·卷十一·人物志一
官衔
前任:
王雲
明朝林縣知縣
正德年間
繼任:
王綸
前任:
韓貫
明朝延津縣知縣
1522年-1526年
繼任:
胡邦彥
前任:
楊翺
明朝饒州府同知
1528年-1534年
繼任:
汪玩

張旂, 長清, 張旂, 15世紀, 16世紀, 字廷順, 山東濟南府長清縣人, 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張旂是貢生張貞之次子, 正德十一年舉人張旄的兄長, 成年時已經聲震科場, 到正德八年, 1513年, 中舉人, 獲授林縣知縣, 嘉靖元年, 1522年, 轉任延津, 兩任都以廉明仁愛知名, 期間堵塞窪池, 設置儲倉, 開闢荒地, 興辦學校, 體恤貧乏, 清理刑獄, 緝捕盜賊, 自身則穿著布袍, 食用磨碎菽麥, 以馬遺煮食, 有歌謠, 長清父, 邯鄲母, 歌頌他, 後來他張旂陞為饒州同知, 吉府長史, 兩邑都為. 張旂 15世紀 16世紀 字廷順 山東濟南府長清縣人 1 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張旂是貢生張貞之次子 正德十一年舉人張旄的兄長 成年時已經聲震科場 到正德八年 1513年 中舉人 獲授林縣知縣 嘉靖元年 1522年 轉任延津 兩任都以廉明仁愛知名 期間堵塞窪池 設置儲倉 開闢荒地 興辦學校 體恤貧乏 清理刑獄 緝捕盜賊 自身則穿著布袍 食用磨碎菽麥 以馬遺煮食 有歌謠 長清父 邯鄲母 歌頌他 後來他張旂陞為饒州同知 吉府長史 兩邑都為他立生祠 死後入名宦祠 鄉賢祠 1 2 引用 编辑 1 0 1 1 道光 長清縣志 卷十一 人物志一 正德八年癸酉科 舉人 張旂 貞子 仕至吉府長史 傳 字邦彩 弱冠即聲震場屋後 領鄉薦授河南臨 林 延兩縣尹 平易仁恕 不事鞭扑 塞窪池 置儲倉以嚴出納 荒地給牛種以安貧乏 衣惟布袍 食則磨菽為炊 爨則馬遺 一時廉靜無比 百姓有 長清父 邯鄲母 之謠 後陞饒州府同知 吉府長史 二邑俱立生祠 檄入名宦祠 鄉賢祠 舊志 康熙 延津縣志 卷五 表揚志 張旂 山東長清縣舉人 嘉靖元年任 延津知縣 廉明仁愛 正奉公 興學校 恤貧乏 清刑獄 捕賊盜 民 以安 有循吏風 居四稔 擢饒州府同知 復轉長史 延人去後思之 祀名宦 參考文獻 编辑康熙 延津縣志 卷五 表揚志 道光 長清縣志 卷十一 人物志一 官衔 前任 王雲 明朝林縣知縣正德年間 繼任 王綸 前任 韓貫 明朝延津縣知縣1522年 1526年 繼任 胡邦彥 前任 楊翺 明朝饒州府同知1528年 1534年 繼任 汪玩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張旂 長清 amp oldid 8067475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