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异源生物学

异源生物学(英語:Xenobiology;簡稱XB)是合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合成和生物操纵生物学器件和系统的研究。异源生物学源于Xenos(希腊语)这个名词,意思是“陌生人,客人”。因而XB描述的是一种科学对其不熟悉或尚未熟悉、在自然界中也不存在的生物学形式。在实践中,它描述了新型的生命系统和生物化学,不同于经典的DNA-RNA‐20个氨基酸体系(见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典中心法则)。例如, XB探索的不是DNA或RNA,而是作为信息载体,定名为异源核酸(XNA)的核酸类似物。 [1] 它还侧重于遗传密码的扩展 [2] 以及非蛋白氨基酸向蛋白质的掺入。 [3]

异源, 外源 和外星之间的差异

外星指的是外星球而外源指的是外面。外太空和天体生物学都是寻找宇宙中的自然进化的生命,大多是在恒星系统的宜居带中的其他行星。相对于天体生物学家所关心的是检测和(假设性地)分析存在于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 异源生物学试图设计的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具有不同的生物化学或不同的遗传密码。 [4]

异源生物学的目标

  • 异源生物学拥有揭示生物学和生命起源的基本知识的潜力。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就必须知道为什么生命从一个早期RNA世界向DNA - RNA-蛋白质体系进化及其通用的遗传密码 。 [5]它是一次进化的“意外”或是排除了一些其他类型的生物化学形式?通过测试其他的生化“原始汤” ,它有望更好地理解形成已知生命的原理。
  • 异源生物学是通过发展具有新能力的工业生产体系的方法增强生物聚合物工程和(工程菌的)抗病性。在所有生物中遗传密码编码用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有20种经典氨基酸。在罕见的情况下,特殊氨基酸如硒代半胱氨酸,吡咯赖氨酸或硒代蛋氨酸可通过翻译,结合到一些生物体的蛋白质中。 [6]通过使用额外的氨基酸的700多个分子的生化分析,可以看到蛋白质性质被改变,产生了更有效的催化的或材料的功能。例如,欧盟资助的项目,力图把代谢衍生物(到目前为止,在活的生物体未知的有用的催化功能)结合入细菌细胞。XB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能够降低病毒噬菌体感染的风险,因为XB细胞将不再是合适的宿主细胞、让它们变得更有抗性(一个称为交换遏制的方法)。
  • 异源生物学提供了一个可设计的 “基因防火墙” ,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护系统,它可以帮助加强和丰富目前的生物遏制方法的选项。传统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其中一个关注是向环境的[水平基因转移]及其可能对人类健康的风险。在XB中的一个主要构思是设计不同的遗传密码和生化组成从而使水平基因转移成为不再可能。此外替代生物化学还将允许新的合成营养缺陷型。这一构思是创建一个正交生物系统,与自然遗传系统不兼容。 [7]

科学的途径

在异源生物学,其目的是设计和建造,在一个或多个基本水平上与他们的自然同类不同的生物系统。理想的情况是这些对自然界来说是新的生物将在每一个可能的生化方面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遗传密码。长期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将不用DNA,而用异源核酸( XNA )、用不同的碱基对、非经典的氨基酸和改变的遗传密码组成的信息聚合物中储存其遗传信息。到目前为止,已经构建的细胞只包含了其中的一两个特性。

异源核酸( XNA )

起初,这项对DNA替代方式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两个问题驱动: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的,以及为什么(化学)进化选择了RNA和DNA而不是其他可能的核酸和结构 。[8]多样化核酸化学结构的系统实验研究已经生成了承载信息的完全新的生物聚合物。到目前为止,已经合成了许多用新的化学骨架或经修饰的DNA的XNAs [9][10][11][12] ,例如:己糖核酸( HNA); 苏糖核酸(TNA),[13] [乙二醇核酸(GNA),环己烯基的核酸(CeNA)。 [14]含有3 个 HNA密码子的 XNA在质粒中的整合,已经在2003年完成。 [15]这XNA用于在体内 (大肠杆菌)作为DNA合成的模板。这个研究使用二进制( G / T)遗传元件和两个非DNA碱基( Hx / U) ,已被扩展用于CeNA ,GNA对自然生物系统而言似乎对太过陌生,不能用做DNA合成的模板。 [16]虽然有较多的限制,含有扩展碱基的DNA骨架还是可能被翻译成天然的DNA 。[17]

扩展的遗传字母表

XNAs是拥有修饰的骨架,而其它实验的目标是用非自然的碱基替换或扩展DNA的遗传字母表。例如, DNA已被设计成具有 不是四个标准碱基A, T,G和C 而是六个碱基A, T,G ,C和两个新的P和Z(其中Z代表6-Amino-5-nitro3-(l'-p-D-2'-deoxyribofuranosyl)-2(1H)-pyridone ,和P代表2-Amino-8-(1-beta-D-2'-deoxyribofuranosyl)imidazo[1,2-a]-1,3,5-triazin-4 (8H)。 [18][19][20]在一个系统化的研究中,Leconte等人测试了60个候选碱基(产生潜在的3600个碱基对),用于在DNA中可能结合。 [21]

新型聚合酶

天然聚合酶既不能识别XNA ,也不能识别非自然的碱基。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是要找到或创建新的聚合酶,将能够复制这些对自然来说是新的复合物。在某种情况下的HIV逆转录酶的修饰的变体被认为是能够PCR扩增含有第三型的碱基对的寡核苷酸 。 [22][23] Pinheiro 等人( 2012 )证明了聚合酶进化和设计的方法,成功实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核酸结构[异种核酸]的六个其他遗传聚合物的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修复(少于100个基点长度)。[24]

遗传密码工程

异源生物学的目标之一是重写通用遗传密码 。改变代码的最有效果的方法是重新分配较少使用甚至从不使用的密码子。 [25] 在理想的情况下,遗传密码将由一个密码子扩展的,因此从旧的功能中释放并完全重新定义给一个非常规的氨基酸(ncAA) ( “代码扩展” ) 。因为这些方法实现起来很是费力,可以使用一些捷径,例如,在特定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的细菌中,和在实验的某一时刻不供给其营养缺陷的常规氨基酸而是其结构类似物。在这种情况下,天然蛋白的氨基酸将被ncAAs替代。甚至多个不同的ncAAs插入同一蛋白分子也是可能的。 [26]最后, 全部20种常规氨基酸不仅可以扩大,但也可降低到19个 [27] 。通过重新分配tRNA /氨酰基-tRNA合成酶对子,密码子的特异性可以被改变。含有这样的氨酰基- tRNA合成酶 的细胞因而能够读懂现有的基因表达机制不识别的mRNA序列。 [28]替代密码子: tRNA合成酶对子能导致体内整合非常规的氨基酸到蛋白质。 [29][30]在过去,重新分配密码子的规模有限。然而,在2013年,哈佛大学的Farren Isaacs 和 George Church用同义密码子TAA置换了大肠杆菌基因组中的所有314 个TAG终止密码子,从而表明大量的取代碱基可合成更高度(修饰)而不致死的菌株。 [31]全基因组密码子置换成功之后,作者继续并取得了13个密码子的重新编程整个基因组,直接影响42重要基因。 [32]

更加激进的遗传密码改变是在无细胞体系中 (Sisido)[33]以及在细菌中 (Schultz),[34] 将一个三联密码子的改变成一个四联密码,甚至五联密码。最后,非天然型碱基对可用来在蛋白质中导引入新的氨基酸。 [35]

定向进化

由XNA替代DNA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另一途径到达,即通过设计环境,而不是遗传模块。这一途径已被Marliere和Mutzel成功地证明了,其制作的大肠杆菌菌株的DNA是由标准的A ,C和G碱基组成,但合成的胸腺嘧啶类似物5 - 氯尿嘧啶代替了序列相应位置上的胸腺嘧啶(T)。因而将这些细胞的生长依赖于外部提供的5 - 氯尿嘧啶,但除此之外,它们的外形和功能看起来和正常大肠杆菌一样。这种途径获得的细菌具备了防止与其他细菌的相互作用的两个防火墙,其一是非天然化学物的营养缺陷,其二是包含了不能由其它生物体破译的一种DNA形式。[36]

生物安全

异源生物学的系统旨在设计与自然生物正交的系统。 A类生物(仍是假设的),使用XNA [37] 、不同的碱基对、及聚合酶并具有改变的遗传密码,将很难能够在基因水平上与自然的生命形式进行互动。因此,这些异源生物学的生物体代表一个基因飞地,不能与自然的细胞进行信息交换。 [38] 改变细胞的遗传机制导致交换遏制。类似于在IT信息处理,这种安全概念被称为“遗传防火墙”。 [4][39]遗传防火墙的概念似乎克服了许多以前的生物安全系统的局限性。 [40][41] 遗传防火墙的理论概念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是在2013年实现与基因组重新编码的生物( GRO)的构建。在这一GRO中,大肠杆菌中所有已知UAG终止密码子都由UAA密码子替换,这会允许删除释放因子1并允许重新分配UAG的翻译功能。这个GRO对T7噬菌体的抗性提高从而显示出改变的遗传密码能够减少遗传兼容性。 [42] 但是,这种GRO仍然是与其自然的“母菌”非常相似,不能看作是一种遗传防火墙。大量三联密码的功能重新分配能够提供这样一个远景,可以获取综合了XNA 、新碱基对、新的遗传密码等不能与自然生物交流元件的品系。虽然遗传防火墙可以实现在新生物中纳入交换遏制机制,新型生化系统仍需评估新毒素和异源性化学物质。 [43][44]

管理和监管问题

异源生物学可能挑战监管框架,因为目前的遗传修饰生物的法规和指令,不直接提及化学或基因组修饰的生物体。考虑到未来的几年,真正的异源生物学生命不会出现,政策制定者确实有时间作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管理挑战。自2012年,美国政策顾问、[45] 欧洲的四个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46] 和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47] 已经着手这个主题,将其设为一个发展中的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 Pinheiro, V.B. and Holliger, P., 2012. The XNA world: Progress towards repl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synthetic genetic polymers.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16, 245
  2. ^ Bain, J. D., Switzer, C., Chamberlin, R., & Steven A. Bennert, S.A. (1992). Ribosome-mediated incorporation of a non-standard amino acid into a peptide through expansion of the genetic code, Nature 356, 537 – 539
  3. ^ Noren, C.J., Anthony-Cahill, S.J., Griffith, M.C., Schultz, P.G.(1989). A general method for site-specific incorporation of unnatural amino acids into proteins. Science 44, 82-88
  4. ^ 4.0 4.1 Schmidt M. Xenobiology: a new form of life as the ultimate biosafety to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essays Vol 32(4):322-331
  5. ^ Pace NR. 2001. The universal nature of biochemistr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8: 805–8.
  6. ^ Wiltschi, B. and N. Budisa, Natural history and experimental evolution of the genetic code.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74: p. 739-753
  7. ^ Herdewijn P, Marlière P. Toward safe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through the chemical divers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Chem Biodivers. 2009 Jun;6(6):791–808.
  8. ^ Eschenmoser, A. (1999) Chemical etiology of nucleic acid structure. Science. 284, 2118–2124.
  9. ^ Vastmans K, Froeyen M, Kerremans L, et al. (2001).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corporation of 1,5-anhydrohexitol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Res 29: 3154–63. 42
  10. ^ Jang, M et al. (2013). A synthetic substrate of DNA polymerase deviating from the bases, sugar, and leaving group of canonical deoxynucleoside triphosphates. Chemistry & Biology, 20 (3), art.nr. 10.1016/j.chembiol.2013.02.010, 416-23
  11. ^ Pinheiro, V.B. and Holliger, P., (2012) The XNA world: Progress towards repl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synthetic genetic polymers.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16, 245
  12. ^ Pinheiro, V.B., Loakes, D. and Holliger, P. (2013) Synthetic polymers and their potential as genetic materials. Bioessays, 35, 113
  13. ^ Ichida JK, Horhota A, Zou K, et al. (2005). High fidelity TNA synthesis by Therminator polymerase. Nucleic Acids Res 33: 5219–25
  14. ^ Kempeneers V, Renders M, Froeyen M, et al. (2005). Investigation of the DNA-dependent cyclohexenyl nucleic acid polymerization and the cyclohexenyl nucleic acid-dependent DNA polymerization. Nucleic Acids Res. 33: 3828–36
  15. ^ Pochet S. et al. (2003). Replication of hexitol oligonucleotides as a prelude to the propagation of a third type of nucleic acid in vivo. Comptes Rendus Biologies. 326:1175–1184
  16. ^ Pezo V. et al. (2012). Binary Genetic Cassettes for Selecting XNA-Templated DNA Synthesis In Viv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gew Chem. 52: 8139–8143
  17. ^ Krueger AT. et al. (2011). Encoding Phenotype in Bacteria with an Alternative Genetic S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 Am. Chem. Soc. 133 (45):18447–18451
  18. ^ Sismour, A.M., et al. (2004) PCR amplification of DNA containing non-standard base pairs by variants of reverse transcriptase from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Nucleic Acids Res. 32, 728–735
  19. ^ Yang, Z., Hutter, D., Sheng, P., Sismour, A.M. and Benner, S.A. (2006) Artificially expanded genetic information system: a new base pair with an alternative hydrogen bonding pattern. Nucleic Acids Res. 34, 6095–6101
  20. ^ Yang, Z., Sismour, A.M., Sheng, P., Puskar, N.L. and Benner, S.A. (2007) Enzymatic incorporation of a third nucleobase pair. Nucleic Acids Res. 35, 4238–4249
  21. ^ Leconte, A.M., Hwang, G.T., Matsuda, S., Capek, P., Hari, Y. and Romesberg, F.E. (2008) Discovery, character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n unnatural base pair for expansion of the genetic alphabet. J. Am. Chem. Soc. 130, 2336–2343
  22. ^ Sismour, A.M. and Benner, S.A. (2005) The use of thymidine analogs to improve the replication of an extra DNA base pair: a synthetic biological system. Nucleic Acids Res. 33, 5640–5646
  23. ^ Havemann, S.A., Hoshika, S., Hutter, D. and Benner, S.A. (2008) Incorporation of multiple sequential pseudothymidines by DNA polymerases and their impact on DNA duplex structure.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27, 261–278
  24. ^ Pinheiro VB et al. (2012) Synthetic genetic polymers capable of heredity and evolution. Science 336: 341-344
  25. ^ Budisa, N. (2005). Engineering the Genetic Code - Expanding the Amino Acid Repertoire for the Design of Novel Proteins, WILEY-VHC Weinheim, New York, Brisbane, Singapore, Toronto
  26. ^ Hoesl, M. G., Budisa, N., (2012). Recent advances in genetic code engineering in Escherichia coli. Curr. Opin. Biotechnol. 23, 751–757
  27. ^ Pezo, V., Guérineau, V., Le Caer, J.-P., Faillon, L., Mutzel, R. & Marlière, P. (2013). A metabolic prototype for eliminating tryptophan from the genetic copde. Scientific Reports 3: 1359
  28. ^ Rackham, O. and Chin, J.W. (2005) A network of orthogonal ribosome mRNA pairs. Nat. Chem. Biol. 1, 159–166
  29. ^ Wang, L., Brock, A., Herberich, B. and Schultz, P.G. (2001) Expanding the genetic code of Escherichia coli. Science 292, 498–500
  30. ^ Hartman, M.C., Josephson, K., Lin, C.W. and Szostak, J.W. (2007) An expanded set of amino acid analogs for the ribosomal translation of unnatural peptides. PLoS ONE 2, e972
  31. ^ Isaacs FJ, et al. (2013) Precise manipulation of chromosomes in vivo enables genome-wide codon replacement. Science, 2011, 333(6040):348-53
  32. ^ Lajoie MJ, Kosuri S, Mosberg JA, Gregg CJ, Zhang D, Church GM (2013) Probing the Limits of Genetic Recoding in Essential Genes. Science. 342(6156):361-3
  33. ^ Hohsaka T, Sisido M. (2002) Incorporation of non-natural amino acids into proteins. Curr Opin Chem Biol. 6, 809-815
  34. ^ Anderson, J.C., Wu, N., Santoro, S.W., Lakshman, V., King, D.S. and Schultz, P.G. (2004) An expanded genetic code with a functional quadruplet cod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7566–7571
  35. ^ Hirao I, Ohtsuki T, Fujiwara T, Mitsui T, Yokogawa T, Okuni T, Nakayama H, Takio K, Yabuki T, Kigawa T, Kodama K, Yokogawa T, Nishikawa K, Yokoyama S. (2002). An unnatural base pair for incorporating amino acid analogs into proteins. Nat Biotechnol, 20, 177–182
  36. ^ Marliere P et al. (2011) Chemical Evolution of a Bacterium’s Genome. Angewandte Chemie Int. Ed. 50(31): 7109–7114
  37. ^ Herdewijn, P. and Marliere, P. (2009) Toward safe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through the chemical divers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Chem. Biodivers. 6, 791–808
  38. ^ Marliere, P. (2009) The farther, the safer: a manifesto for securely navigating synthetic species away from the old living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yst. Synth. Biol. 3, 77–84
  39. ^ Acevedo-Rocha CG, Budisa N (2011). On the Road towards Chem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Endowed with a Genetic Firewall.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0(31):6960–6962
  40. ^ Moe-Behrens GH, Davis R, Haynes KA. (2013) Preparing synthetic biology for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nt Microbiol. 2013;4:5
  41. ^ Wright O, Stan GB, Ellis T. (2013) Building-in biosafety for synthetic biology.[永久失效連結] Microbiology. 159 (7):1221-35
  42. ^ Lajoie MJ, et al. Genomically Recoded Organisms Exp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Science, 2013, 342(6156):357-60
  43. ^ Schmidt M, Pei L. 2011. Synthetic Toxicology: Where engineering meets biology and toxic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xicological Sciences. 120(S1), S204–S224
  44. ^ Schmidt M. 2013. Safeguarding the Genetic Firewall with Xenobiology. In: ISGP. 2013. 21st Century Borders/Synthetic Biology: Focus on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ance.
  45. ^ ISGP. 2013. 21st Century Borders/Synthetic Biology: Focus on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anc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3-12-02. p.55-65
  46. ^ Pauwels K. et al. (2013) Event report: SynBio Workshop (Paris 2012) – Risk assessment challenges of Synthetic Biology. Journal für Verbraucherschutz und Lebensmittelsicherheit. DOI 10.1007/s00003-013-0829-9
  47. ^ Garfinkel M. (2013) Biological containment of synthetic microorganisms: science and poli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port on a ESF/LESC Strategic Workshop

异源生物学,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天體生物學, 英語, xenobiology, 簡稱xb, 是合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是合成和生物操纵生物学器件和系统的研究, 源于xenos, 希腊语, 这个名词, 意思是, 陌生人, 客人, 因而xb描述的是一种科学对其不熟悉或尚未熟悉, 在自然界中也不存在的生物学形式, 在实践中, 它描述了新型的生命系统和生物化学, 不同于经典的dna, 20个氨基酸体系, 见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典中心法则, 例如, xb探索的不是dna或rna, 而是作为信息载体, 定名为异源核酸, 的核.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天體生物學 异源生物学 英語 Xenobiology 簡稱XB 是合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是合成和生物操纵生物学器件和系统的研究 异源生物学源于Xenos 希腊语 这个名词 意思是 陌生人 客人 因而XB描述的是一种科学对其不熟悉或尚未熟悉 在自然界中也不存在的生物学形式 在实践中 它描述了新型的生命系统和生物化学 不同于经典的DNA RNA 20个氨基酸体系 见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典中心法则 例如 XB探索的不是DNA或RNA 而是作为信息载体 定名为异源核酸 XNA 的核酸类似物 1 它还侧重于遗传密码的扩展 2 以及非蛋白氨基酸向蛋白质的掺入 3 目录 1 异源 外源 和外星之间的差异 2 异源生物学的目标 3 科学的途径 3 1 异源核酸 XNA 3 2 扩展的遗传字母表 3 3 新型聚合酶 3 4 遗传密码工程 3 5 定向进化 4 生物安全 5 管理和监管问题 6 参考文献异源 外源 和外星之间的差异 编辑外星指的是外星球而外源指的是外面 外太空和天体生物学都是寻找宇宙中的自然进化的生命 大多是在恒星系统的宜居带中的其他行星 相对于天体生物学家所关心的是检测和 假设性地 分析存在于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 异源生物学试图设计的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具有不同的生物化学或不同的遗传密码 4 异源生物学的目标 编辑异源生物学拥有揭示生物学和生命起源的基本知识的潜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 就必须知道为什么生命从一个早期RNA世界向DNA RNA 蛋白质体系进化及其通用的遗传密码 5 它是一次进化的 意外 或是排除了一些其他类型的生物化学形式 通过测试其他的生化 原始汤 它有望更好地理解形成已知生命的原理 异源生物学是通过发展具有新能力的工业生产体系的方法增强生物聚合物工程和 工程菌的 抗病性 在所有生物中遗传密码编码用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有20种经典氨基酸 在罕见的情况下 特殊氨基酸如硒代半胱氨酸 吡咯赖氨酸或硒代蛋氨酸可通过翻译 结合到一些生物体的蛋白质中 6 通过使用额外的氨基酸的700多个分子的生化分析 可以看到蛋白质性质被改变 产生了更有效的催化的或材料的功能 例如 欧盟资助的项目METACODE 力图把代谢衍生物 到目前为止 在活的生物体未知的有用的催化功能 结合入细菌细胞 XB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另一个原因 在于能够降低病毒或噬菌体感染的风险 因为XB细胞将不再是合适的宿主细胞 让它们变得更有抗性 一个称为交换遏制的方法 异源生物学提供了一个可设计的 基因防火墙 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护系统 它可以帮助加强和丰富目前的生物遏制方法的选项 传统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其中一个关注是向环境的 水平基因转移 及其可能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XB中的一个主要构思是设计不同的遗传密码和生化组成从而使水平基因转移成为不再可能 此外替代生物化学还将允许新的合成营养缺陷型 这一构思是创建一个正交生物系统 与自然遗传系统不兼容 7 科学的途径 编辑在异源生物学 其目的是设计和建造 在一个或多个基本水平上与他们的自然同类不同的生物系统 理想的情况是这些对自然界来说是新的生物将在每一个可能的生化方面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遗传密码 长期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细胞 这个细胞将不用DNA 而用异源核酸 XNA 用不同的碱基对 非经典的氨基酸和改变的遗传密码组成的信息聚合物中储存其遗传信息 到目前为止 已经构建的细胞只包含了其中的一两个特性 异源核酸 XNA 编辑 起初 这项对DNA替代方式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两个问题驱动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的 以及为什么 化学 进化选择了RNA和DNA而不是其他可能的核酸和结构 8 多样化核酸化学结构的系统实验研究已经生成了承载信息的完全新的生物聚合物 到目前为止 已经合成了许多用新的化学骨架或经修饰的DNA的XNAs 9 10 11 12 例如 己糖核酸 HNA 苏糖核酸 TNA 13 乙二醇核酸 GNA 环己烯基的核酸 CeNA 14 含有3 个 HNA密码子的 XNA在质粒中的整合 已经在2003年完成 15 这XNA用于在体内 大肠杆菌 作为DNA合成的模板 这个研究使用二进制 G T 遗传元件和两个非DNA碱基 Hx U 已被扩展用于CeNA GNA对自然生物系统而言似乎对太过陌生 不能用做DNA合成的模板 16 虽然有较多的限制 含有扩展碱基的DNA骨架还是可能被翻译成天然的DNA 17 扩展的遗传字母表 编辑 XNAs是拥有修饰的骨架 而其它实验的目标是用非自然的碱基替换或扩展DNA的遗传字母表 例如 DNA已被设计成具有 不是四个标准碱基A T G和C 而是六个碱基A T G C和两个新的P和Z 其中Z代表6 Amino 5 nitro3 l p D 2 deoxyribofuranosyl 2 1H pyridone 和P代表2 Amino 8 1 beta D 2 deoxyribofuranosyl imidazo 1 2 a 1 3 5 triazin 4 8H 18 19 20 在一个系统化的研究中 Leconte等人测试了60个候选碱基 产生潜在的3600个碱基对 用于在DNA中可能结合 21 新型聚合酶 编辑 天然聚合酶既不能识别XNA 也不能识别非自然的碱基 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是要找到或创建新的聚合酶 将能够复制这些对自然来说是新的复合物 在某种情况下的HIV逆转录酶的修饰的变体被认为是能够PCR扩增含有第三型的碱基对的寡核苷酸 22 23 Pinheiro 等人 2012 证明了聚合酶进化和设计的方法 成功实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核酸结构 异种核酸 的六个其他遗传聚合物的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修复 少于100个基点长度 24 遗传密码工程 编辑 异源生物学的目标之一是重写通用遗传密码 改变代码的最有效果的方法是重新分配较少使用甚至从不使用的密码子 25 在理想的情况下 遗传密码将由一个密码子扩展的 因此从旧的功能中释放并完全重新定义给一个非常规的氨基酸 ncAA 代码扩展 因为这些方法实现起来很是费力 可以使用一些捷径 例如 在特定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的细菌中 和在实验的某一时刻不供给其营养缺陷的常规氨基酸而是其结构类似物 在这种情况下 天然蛋白的氨基酸将被ncAAs替代 甚至多个不同的ncAAs插入同一蛋白分子也是可能的 26 最后 全部20种常规氨基酸不仅可以扩大 但也可降低到19个 27 通过重新分配tRNA 氨酰基 tRNA合成酶对子 密码子的特异性可以被改变 含有这样的氨酰基 tRNA合成酶 的细胞因而能够读懂现有的基因表达机制不识别的mRNA序列 28 替代密码子 tRNA合成酶对子能导致体内整合非常规的氨基酸到蛋白质 29 30 在过去 重新分配密码子的规模有限 然而 在2013年 哈佛大学的Farren Isaacs 和 George Church用同义密码子TAA置换了大肠杆菌基因组中的所有314 个TAG终止密码子 从而表明大量的取代碱基可合成更高度 修饰 而不致死的菌株 31 全基因组密码子置换成功之后 作者继续并取得了13个密码子的重新编程整个基因组 直接影响42重要基因 32 更加激进的遗传密码改变是在无细胞体系中 Sisido 33 以及在细菌中 Schultz 34 将一个三联密码子的改变成一个四联密码 甚至五联密码 最后 非天然型碱基对可用来在蛋白质中导引入新的氨基酸 35 定向进化 编辑 由XNA替代DNA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另一途径到达 即通过设计环境 而不是遗传模块 这一途径已被Marliere和Mutzel成功地证明了 其制作的大肠杆菌菌株的DNA是由标准的A C和G碱基组成 但合成的胸腺嘧啶类似物5 氯尿嘧啶代替了序列相应位置上的胸腺嘧啶 T 因而将这些细胞的生长依赖于外部提供的5 氯尿嘧啶 但除此之外 它们的外形和功能看起来和正常大肠杆菌一样 这种途径获得的细菌具备了防止与其他细菌的相互作用的两个防火墙 其一是非天然化学物的营养缺陷 其二是包含了不能由其它生物体破译的一种DNA形式 36 生物安全 编辑异源生物学的系统旨在设计与自然生物正交的系统 A类生物 仍是假设的 使用XNA 37 不同的碱基对 及聚合酶并具有改变的遗传密码 将很难能够在基因水平上与自然的生命形式进行互动 因此 这些异源生物学的生物体代表一个基因飞地 不能与自然的细胞进行信息交换 38 改变细胞的遗传机制导致交换遏制 类似于在IT信息处理 这种安全概念被称为 遗传防火墙 4 39 遗传防火墙的概念似乎克服了许多以前的生物安全系统的局限性 40 41 遗传防火墙的理论概念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是在2013年实现与基因组重新编码的生物 GRO 的构建 在这一GRO中 大肠杆菌中所有已知UAG终止密码子都由UAA密码子替换 这会允许删除释放因子1并允许重新分配UAG的翻译功能 这个GRO对T7噬菌体的抗性提高从而显示出改变的遗传密码能够减少遗传兼容性 42 但是 这种GRO仍然是与其自然的 母菌 非常相似 不能看作是一种遗传防火墙 大量三联密码的功能重新分配能够提供这样一个远景 可以获取综合了XNA 新碱基对 新的遗传密码等不能与自然生物交流元件的品系 虽然遗传防火墙可以实现在新生物中纳入交换遏制机制 新型生化系统仍需评估新毒素和异源性化学物质 43 44 管理和监管问题 编辑异源生物学可能挑战监管框架 因为目前的遗传修饰生物的法规和指令 不直接提及化学或基因组修饰的生物体 考虑到未来的几年 真正的异源生物学生命不会出现 政策制定者确实有时间作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管理挑战 自2012年 美国政策顾问 45 欧洲的四个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 46 和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47 已经着手这个主题 将其设为一个发展中的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编辑 Pinheiro V B and Holliger P 2012 The XNA world Progress towards repl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synthetic genetic polymers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16 245 Bain J D Switzer C Chamberlin R amp Steven A Bennert S A 1992 Ribosome mediated incorporation of a non standard amino acid into a peptide through expansion of the genetic code Nature 356 537 539 Noren C J Anthony Cahill S J Griffith M C Schultz P G 1989 A general method for site specific incorporation of unnatural amino acids into proteins Science 44 82 88 4 0 4 1 Schmidt M Xenobiology a new form of life as the ultimate biosafety too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essays Vol 32 4 322 331 Pace NR 2001 The universal nature of biochemistr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8 805 8 Wiltschi B and N Budisa Natural history and experimental evolution of the genetic code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74 p 739 753 Herdewijn P Marliere P Toward safe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through the chemical divers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Chem Biodivers 2009 Jun 6 6 791 808 Eschenmoser A 1999 Chemical etiology of nucleic acid structure Science 284 2118 2124 Vastmans K Froeyen M Kerremans L et al 2001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corporation of 1 5 anhydrohexitol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Res 29 3154 63 42 Jang M et al 2013 A synthetic substrate of DNA polymerase deviating from the bases sugar and leaving group of canonical deoxynucleoside triphosphates Chemistry amp Biology 20 3 art nr 10 1016 j chembiol 2013 02 010 416 23 Pinheiro V B and Holliger P 2012 The XNA world Progress towards repl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synthetic genetic polymers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16 245 Pinheiro V B Loakes D and Holliger P 2013 Synthetic polymers and their potential as genetic materials Bioessays 35 113 Ichida JK Horhota A Zou K et al 2005 High fidelity TNA synthesis by Therminator polymerase Nucleic Acids Res 33 5219 25 Kempeneers V Renders M Froeyen M et al 2005 Investigation of the DNA dependent cyclohexenyl nucleic acid polymerization and the cyclohexenyl nucleic acid dependent DNA polymerization Nucleic Acids Res 33 3828 36 Pochet S et al 2003 Replication of hexitol oligonucleotides as a prelude to the propagation of a third type of nucleic acid in vivo Comptes Rendus Biologies 326 1175 1184 Pezo V et al 2012 Binary Genetic Cassettes for Selecting XNA Templated DNA Synthesis In Viv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gew Chem 52 8139 8143 Krueger AT et al 2011 Encoding Phenotype in Bacteria with an Alternative Genetic Se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 Am Chem Soc 133 45 18447 18451 Sismour A M et al 2004 PCR amplification of DNA containing non standard base pairs by variants of reverse transcriptase from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 Nucleic Acids Res 32 728 735 Yang Z Hutter D Sheng P Sismour A M and Benner S A 2006 Artificially expanded genetic information system a new base pair with an alternative hydrogen bonding pattern Nucleic Acids Res 34 6095 6101 Yang Z Sismour A M Sheng P Puskar N L and Benner S A 2007 Enzymatic incorporation of a third nucleobase pair Nucleic Acids Res 35 4238 4249 Leconte A M Hwang G T Matsuda S Capek P Hari Y and Romesberg F E 2008 Discovery character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n unnatural base pair for expansion of the genetic alphabet J Am Chem Soc 130 2336 2343 Sismour A M and Benner S A 2005 The use of thymidine analogs to improve the replication of an extra DNA base pair a synthetic biological system Nucleic Acids Res 33 5640 5646 Havemann S A Hoshika S Hutter D and Benner S A 2008 Incorporation of multiple sequential pseudothymidines by DNA polymerases and their impact on DNA duplex structure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27 261 278 Pinheiro VB et al 2012 Synthetic genetic polymers capable of heredity and evolution Science 336 341 344 Budisa N 2005 Engineering the Genetic Code Expanding the Amino Acid Repertoire for the Design of Novel Proteins WILEY VHC Weinheim New York Brisbane Singapore Toronto Hoesl M G Budisa N 2012 Recent advances in genetic code engineering in Escherichia coli Curr Opin Biotechnol 23 751 757 Pezo V Guerineau V Le Caer J P Faillon L Mutzel R amp Marliere P 2013 A metabolic prototype for eliminating tryptophan from the genetic copde Scientific Reports 3 1359 Rackham O and Chin J W 2005 A network of orthogonal ribosome mRNA pairs Nat Chem Biol 1 159 166 Wang L Brock A Herberich B and Schultz P G 2001 Expanding the genetic code of Escherichia coli Science 292 498 500 Hartman M C Josephson K Lin C W and Szostak J W 2007 An expanded set of amino acid analogs for the ribosomal translation of unnatural peptides PLoS ONE 2 e972 Isaacs FJ et al 2013 Precise manipulation of chromosomes in vivo enables genome wide codon replacement Science 2011 333 6040 348 53 Lajoie MJ Kosuri S Mosberg JA Gregg CJ Zhang D Church GM 2013 Probing the Limits of Genetic Recoding in Essential Genes Science 342 6156 361 3 Hohsaka T Sisido M 2002 Incorporation of non natural amino acids into proteins Curr Opin Chem Biol 6 809 815 Anderson J C Wu N Santoro S W Lakshman V King D S and Schultz P G 2004 An expanded genetic code with a functional quadruplet cod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7566 7571 Hirao I Ohtsuki T Fujiwara T Mitsui T Yokogawa T Okuni T Nakayama H Takio K Yabuki T Kigawa T Kodama K Yokogawa T Nishikawa K Yokoyama S 2002 An unnatural base pair for incorporating amino acid analogs into proteins Nat Biotechnol 20 177 182 Marliere P et al 2011 Chemical Evolution of a Bacterium s Genome Angewandte Chemie Int Ed 50 31 7109 7114 Herdewijn P and Marliere P 2009 Toward safe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through the chemical divers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Chem Biodivers 6 791 808 Marliere P 2009 The farther the safer a manifesto for securely navigating synthetic species away from the old living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yst Synth Biol 3 77 84 Acevedo Rocha CG Budisa N 2011 On the Road towards Chem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Endowed with a Genetic Firewall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0 31 6960 6962 Moe Behrens GH Davis R Haynes KA 2013 Preparing synthetic biology for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nt Microbiol 2013 4 5 Wright O Stan GB Ellis T 2013 Building in biosafety for synthetic biology 永久失效連結 Microbiology 159 7 1221 35 Lajoie MJ et al Genomically Recoded Organisms Exp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Science 2013 342 6156 357 60 Schmidt M Pei L 2011 Synthetic Toxicology Where engineering meets biology and toxicolog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xicological Sciences 120 S1 S204 S224 Schmidt M 2013 Safeguarding the Genetic Firewall with Xenobiology In ISGP 2013 21st Century Borders Synthetic Biology Focus on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ance ISGP 2013 21st Century Borders Synthetic Biology Focus on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anc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3 12 02 p 55 65 Pauwels K et al 2013 Event report SynBio Workshop Paris 2012 Risk assessment challenges of Synthetic Biology Journal fur Verbraucherschutz und Lebensmittelsicherheit DOI 10 1007 s00003 013 0829 9 Garfinkel M 2013 Biological containment of synthetic microorganisms science and polic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port on a ESF LESC Strategic Workshop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异源生物学 amp oldid 7229528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