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官话

官話(又称北方话官話方言、北方方言、北语)為汉语的一支,主體分布在中国北部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官话是漢語的一级方言,下分北方官话中原官话南方官话;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官話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官話下有數支官話的方言。無論劃分方式為何,官話的地位皆與吴语粤语闽语湘语客语贛语等相同,即同為獨立語言,或是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官話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母语使用人数
9.2 亿 (2017)[1]
第二语言: 2.0 亿 [1]
語系
早期形式
标准形式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汉语)
ISO 639-2chi (B) (汉语)
zho (T)
ISO 639-3cmn
ISO 639-6cmn
Glottologmand1415[2]
语言瞭望站79-AAA-b
(深綠色)官話使用者在大中華地區的分布圖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操作系统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官话是漢語诸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中國北方以外,官話也同時分佈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蘇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作为母语使用。此外,官話在江蘇省蘇州市吴江区的菀坪镇、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以及福州長樂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等地也以方言島的形式出現。[3]

現今中國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以北平话西安話成都话南京話为代表,前兩者為北方官话,後兩者為南方官話,由於官話分佈地區廣,官話內部仍有較大的差異,仍存在各官話之間不能交流的情況。兩種南方官話都有應否獨立出官話方言的地位爭議。

官話也是中國現在的主要通用語。其中,現代標準漢語中国大陆普通话臺灣國語新加坡马来西亚華語)均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音调而形成的规范语言。與認知的不同,地區之間的使用者不一定能夠有效溝通,因為地方官話的口音乃至於句法和用詞差異可能很大,特別是山東與江蘇一帶的地方所講的方言。所以今天所推行的普通話,是以官話為主要語言、加之北京音為標準的語言。

官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名称

“官话”原指官方标准语,现今已演变为指“官话方言”。[4]

官话,有时亦称为北語、北方话、官话方言、北方方言,有些場合也稱作蓝青官话。這是因為現代官话是基於北京語言。

雖然北官话已經蔓延到了中国南方創造了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北方方言”亦可指流行于中国北方的方言或北方官话,由於北方官話是南方官話聲調長經北方聲調形成是否歸於一類仍有意見,至今不同学者对于北方官话的定义并不相同。从1980年代后期起,中国大陆的汉语方言学界的期刊和专著已统一使用“官話”这一称呼。

但另一邊廂,其他漢語方言的名稱,都只代表了相對來說的通行區域,不等於該區域只通行那一種漢語方言,亦不等於該漢語方言只通用於那一片地區。例如兩粵地區不獨通行粵語,同時粵語也不單單普及於兩粵地區。特別是持認為各漢語方言地位應平等的,认为官话属于方言而非独立语言的,或者認為各漢語方言都應是語言而非方言的論者,較多採用「北語」、「北方話」、「北方方言」這些名稱。

官話的「官」字來自官僚、朝臣,西方語言稱官話為 mandarin,為葡萄牙人對明朝官員的稱呼,最早見於16世紀初期的文獻。葡萄牙人借用了馬來語menteri一詞,意為官員,而馬來語menteri一詞則源自梵文的mantrin。英語 Guan dialect 或者 Mandarin Chinese 指的也是Mandarin(朝廷官僚)使用的漢語。[5]

閩南語中,除了「北方話」(Pak-hng-oē)外,亦會稱作「北仔話」(Pak-á-ōe)、「外省仔話」。

历史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
  • 近代語言史:京
  • 内蒙
  • 川渝
  • 中国地方语言教学
方言電影史
  • 語言電影列表
    • 1949年前
    • 1950年-1978年
    • 1979年-1999年
    • 2000年-2004年
    • 2005年-2009年
    • 2010年-2014年
    • 2015年-2019年
  • 语言電影史
  • 港產片
  • 澳門電影
  • 藏語電影
  • 停產
方言童謠/民歌
  • 按地域:京
  • 内蒙
  • 川渝
  •  

方、语言電視廣播史
各地讀音字典
  • 方言口述材料庫:乡音苑(2013-)
    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2020-)

  • 各地字音速查:古音小鏡
    東方語言學(上海師大)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数据中心
WikiProject:中國傳統聲音

“官话”最早是對官方標準話的稱呼,官話是汉语的一种汉语語言。官方標準語不為某一地的語言,是中國過去做官的人所使用的共同語,以便能互相溝通,上朝奏疏。后来逐漸流行于民间,演變一種各地共同用語。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為雅言、周官話為雅言、秦漢時期沿用雅言,漢晉時期多稱「通語」,如西漢楊雄就以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元代稱“天下通语”,為域內各民族共同语。然而上述時代的這些官方共同語,跟明清二朝及以後的官話音韻已有差異。直到明代中期,官話依然保留中古漢語清濁音入声尖團音等。[6][7]

官話前身

在晋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東晋南北朝以來中國的官方共同語,分為南北兩支。最早以晉代中原雅音為基礎的金陵雅音,則作為中國長期的雅言

隋、唐時代,以中原雅言音為正,人們做詩詞、寫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韻書應運而生,為的是統合共同語的音調[8]。漢唐時期的古中原漢語隨著南遷移民進入吳閩粵諸地,在古中原華夏雅言的基礎上,融入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元素。不僅唐代佛教經典的變文俗講開始以當時的官話來書寫,宋也以官話書寫的對金人的文書,這些都與後來的話本、戲曲與小說所用。

明清時期南京與北京官话

元朝時,以北方官話及大都一帶腔調為基礎,制定了天下通語,推行到全國。元朝官話在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中被記錄下來,在其中保存了大量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音(音)[8][9]

明清時期起,官方共同語稱為官话。在元朝、定都南京後,以《中原音韻》的北方官話為基礎音系,參照以南方下江官話,制定了《洪武正韻》,形成南京官話,成为国家标准漢語语音。在遷都北京後仍以南京官話為標準,因此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為標準。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華語正音会”,也以南京音為標準。南京官話與現在南京話是否相同,學界仍有爭議[10]王力等學者主張南京官話主要仍是受北方漢語影響。

域外人士为学习、教授官话,曾以字母文字转写官话,为后来的官话语音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11]。其中韩国官员申叔舟记录的明代官话较早,是以训民正音转写了官话当时的“正音”[11]。学者尉迟治平考证认为,申叔舟的记录反映了十四世纪的一种官话形式,来源于申叔舟与明朝出使朝鲜的官员倪谦之间的讨论[12]。申叔舟的记录后来被纳入《洪武正韵译训》(1455)及《四声通考》(约1450)[13]

申叔舟记录官话正音的一百五十年后,外国传教士及字典也用字母文字记录了官话的发音。如利玛窦著的《西字奇迹》(约 1600)、金尼阁著的《西儒耳目资》(1626)中,音系与申叔舟的记录一脉相承,依然以南京官话为标准官话[11]

其后西方人士在华著成的文献记录了北京官话在清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并成为标准官话的历史[11]。如马礼逊便在《华英字典》(1815)序言中批判了北京官话的部分声母腭化及入声消失等现象,但也同时评论说北京官话可能取代南京官话[14]。在明成祖遷都至北京後,北方官話的重要性上升。至清朝時,逐漸形成北京官话,成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並為推行共同語而在各級書院推廣正音教學。清末編審國語以後,北京官話正式成爲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明代官话特征

申叔舟记录的官话有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去、入),依然有浊音(但在发音上可能通过气声或者音高来区分),没有腭化声母,入声字由喉塞音表示,保留-m 尾音(如心、三等字),且部分韵母相对现代官话有更多区分(如官、关不同音)[11]。申叔舟记录的“正音”与《中原音韻》有所不同(如前者保存了浊音和喉塞音),更接近八思巴字的转音(约1260年),甚至保存了八思巴字中已经不存在的、更古老的对立(鱼、雨声母不同)[15]

國語、普通話、華語

1909年開始,官方共同語稱為「國語」,1913年中華民國讀音統一會以逐字一省一票投票出老國音,以兼顧南北語音。1923年改用基於北京音之新國音,1956年在大陸改稱「普通話」,新加坡獨立以來即稱之為「标准華語」;而官話一詞則演變為“官話方言”的含義。

由於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北方方言」。但實際上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兩大官話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主要是音調有不同。且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更是保留了其他官话皆已消失的入声。而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是否跟北方官話合併爲一個大方言區,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詳見下方分區的說明。

分区

分区史

官话的分類方法多种多样:

官话分区史[16]
年代 分区方式 注释
1934年 华北官话华南官话为两个独立的大方言区 “官话”首次用于汉语分区;包含现在的晋语湘语赣语
1937年-1948年 北方官话上江官话(即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即江淮官话)为三个独立的大方言区 湘语和赣语被劃出官话
1955年-1981年 较流行的方式将其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四區分类法
1987年
中国语言地图集
内部方言 晋语被划出官话

對於1987 年的分类法的常見異議是,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應該同屬一個子集,這個子集與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并列同級(1955年-1981年的四區法)。[17]異議亦包括晉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天津話岷江话等的歸屬。

调类分区

語言學家李榮羅傑瑞與劉勳寧等人提出的官話分區標準基本相同,都是古入聲字調類在各地之演化情況:入聲字分派是根據該字之聲母派至平上去三調,同時韻母隨之變化,同區演變規律大致相同,而此法可分出一個個大區[18]。李榮據此將官話分為八區,是最流行的官話分區方式。而羅傑瑞、劉勳寧的分區法則更為概括,羅傑瑞依據入聲分化類型的多寡將官話分為2區:入聲未發生分化的南方官話、入聲發生分化的北方官話[19]。劉勳寧則將官話分為三區:入聲未發生分化的南方官話、入聲一分為二的中原官話以及入聲一分為三的北方官話[20]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提出的官話分區法也採用羅之標準。民族語言網則劃官話為四大分區(北方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21]。以下為基於各種分區方式的各區特徵和分布區域:

史语所 民族網 罗杰瑞 劉勳寧 李荣 张世方 古全浊入 古次浊入 古清入 主要分布区域
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 东北官话 北京官话 阳平 去声 多派上聲,例外亦多 辽宁中、北部、黑龙江吉林大部、内蒙古东部地区
北京官话 派陰平、陽平、上、去四声 北京天津(除大港区外)、河北保定霸州一线以北[除张家口(晋语)外]所有地区、辽宁西部、内蒙古赤峰等地区
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 上声 辽宁辽东半岛山东胶东半岛
冀鲁官话 冀鲁官话 阴平 天津市大港区河北石家庄沧州一线以南[除邯鄲(晋语)外]等地区、山东西部(含济南德州
北方官話

西北官話
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 阴平 河南山东西南,安徽北部,江苏徐州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和陕南大部地区,山西西南,宁夏甘肃南部,新疆西南部,青海东部
兰银官话 兰银官话 去声 甘肃北部、宁夏北部、新疆东南部
晉語 晉語 多保留爲陽入 多保留爲陰入 山西內蒙古南部
上江官话 上江官话 南方官话 南方官话 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 整体保留或整体混入它调
(多阳平,或阴平/去声)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北部,陕西南部
下江官话 下江官话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 整体保留入聲 安徽中部、江苏中、北部、湖北东部、江西沿江地区

其它分区方式

有學者依據方言特徵詞的研究將官話分為官話核心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官話過渡區膠遼官話晉語)、官話邊緣區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其中官話核心區詞彙很一致,而官話邊緣區與核心區共有的特徵詞很少、詞彙差異很大,官話過渡區則是核心區與邊緣區的過渡,但是也有部分明顯的差異之處[22]。此等學者認為劉勳寧的分區法亦有一定可取之處[22]

争议

对官话分区的常见争论如下:

特征

音韵

官话内部一致性相對各方言比较大,除用词语调有些许差异的地區,在百里內的城市居民大部分可以基本沟通,相近地区完全互通。 官话的主要特徵包括:

  • 中古的知、章、庄三组声母合并为卷舌塞擦音,并与平舌音的精组字相对立。但大部分西南官话中这种对立现象已经消失[23]
  • 中古全濁声母,在平声字中变为送气清声母,在仄聲字中變為不送氣清聲母。但西南官话成渝片和赤灌片(即四川话)较为特殊,部分中古全浊仄声字读送气清声母;西南官话黔北片部分点(如吉首)更为特殊,遇平声保留了全浊。
  • 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消失,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声调类型少,一般来讲有3至5个声调,大部分地區只有平声区分阴阳,且中古汉语的入声在官话大部分地區内消失。但中国南方的江淮官話全部地区和西南官話部分地区(岷江小片、丽川小片、武天片部分、黔南片部分、湘南片部分和岑江片部分等)[23]入声仍然得到保留。(同時,晉語被劃出官話,原則和依據也是因其保留入聲。)
  • 古微母字今不读双唇音声母 m-
各处方言“尾”、“蚊”、“网”的读音[24]
方言 地点
官话 北京 i˨˩˦(白读)
weɪ̯˨˩˦(文读)
wən˧˥ wɑŋ˨˩˦
南京 uɵi˨˩˨ uən˩˧ uaŋ˨˩˨
成都 uei˥˧ uən˨˩ uaŋ˥˧
西安 vi˥˧ vẽ˨˦ vɑɣ̃˥˧
吴语 苏州 ȵij˨˧˩
vij˨˧˩
mən˨˨˧
vən˨˨˧
mã˨˧˩
mɒ̃˨˨˧
粤语 广州 mei˩˧ mɐn˥˥ mɔŋ˩˧
闽语 福州 muei˧˨ muɔŋ˥˨(白读)
uŋ˥˨(文读)
mœyŋ˨˦˨(白读)
uɔŋ˧˨(文读)
  • 古日母字今不读鼻音声母 n- ŋ- ȵ- 等
各处方言“耳”、“忍”、“肉”的读音[25]
方言 地点
官话 北京 ɚ˨˩˦ ʐən˨˩˦ ʐɤʊ̯˥˩
南京 ɚ˨˩˨ ʐən˨˩˨ ʐəɯ˦˦(白读)
ʐuʔ˥(文读)
成都 ɚ˥˧ zən˥˧ zəu˨˩˧
zu˨˩
天水 ʒɿ˥˧ ʐẽ˥˧ ʐɤu˦˦
吴语 苏州 ȵij˨˧˩ ȵiɪn˨˧˩
zən˨˧˩
ȵioʔ˨˧
粤语 广州 ji˩˧ jɐn˧˥ jʊk˨
闽语 福州 ŋei˨˦˨(白读)
ŋi˧˨(文读)
nuŋ˧˨(白读)
yŋ˧˨(文读)
nyʔ˦

语法

官話的基本語序主谓宾结构。官话的词汇主要来源于文言文中的固有词汇,以及在清朝时期从日本引入的词汇外来语较少。近年由于与外国交流日益增多,外来语逐渐增多,以及网络语言使日常口语多元化。

方言字

北方官话中的方言字保留于普通话中,如「甭」(不用)、嫑(不要)、「孬」(不好)、「俺」(我)、「咋」(怎么)、「咱」(含对方在内的我们)、「啥」(什么)。北方官话的大部分口语可以容易书写为书面语,但南方官话(如四川话所使用的四川方言字)因拥有大量不见于现代标准汉语的特有词汇,仍拥有较多独特的方言字。

参考文献

  1. ^ 1.0 1.1 官話于《民族语》的链接(第22版,2019年)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Mandarin Chinese.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4. ^ 汉语方言学大词典.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7: 150. ISBN 9787554816332. 
  5. ^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uegu.blogspot.tw. [2017-11-02]. (原始内容于2017-11-07). 
  6. ^ Coblin, W. South, A brief history of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0a, 120 (4): 539, JSTOR 606615, doi:10.2307/606615. 
  7. ^ ———, 'Phags-pa Chinese and the Standard Reading Pronunciation of Early Míng: A Comparative Study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1, 2 (2): 4 [2018-09-19],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9-22). 
  8. ^ 8.0 8.1 胡安順. 音韻學通論.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ISBN 9787101032970. 
  9. ^ 周德清 《中原音韻》1324年初版
  10. ^ 麦耘,朱晓农〈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话的基礎〉,收入《语言科学》,徐州師範大學編,2012年4期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Coblin, W. South. "A brief history of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0): 537-552.
  12. ^ 尉迟治平. 1990. “老乞大,朴通事谚解汉字的语音基础” 语言研究,1990.1:11-24
  13. ^ Kim, Kwangjo. 1991. "A Phonological Study of Middle Mandarin: Reflected in Korean Sources of the Mid- 15th and Early 16th Centu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4. ^ Coblin, W. South. 1997. "Notes on the Sound System of Late Ming Guanhua." Monumenta Serica 45: 261-307.
  15. ^ Coblin, W. South. 1999. "Thoughts on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hags-pa Dialect." In Issues in Chinese Dialect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d. Richard V. Simmons. Pp. 84-144.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o. 15.
  16. ^ 《晋语“分立”与汉语方言分区问题》,温端政,《语文研究》2000.01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 人民网-强国博客. 2009-02-17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2. 
  18. ^ 劉勳寧. 官話方言三分及其意義. 2013 [2018-11-07]. (原始内容于2018-11-08). 
  19. ^ 羅杰瑞; 梅祖麟(譯). 關於官話方言早期發展的一些想法. 《方言》. 2004, (4) [2018-03-02]. (原始内容于2018-03-02). 
  20. ^ 劉勳寧(1995年第6期),《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中國語文
  21. ^ Ethnologue. 2010-07-21 [2010-08-21]. (原始内容于2010-07-13) (英语). 
  22. ^ 22.0 22.1 劉曉梅、李如龍(2003年第1期),《官話方言特徵詞研究》,語文研究
  23. ^ 23.0 23.1 黄雪贞(1986年第4期),《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
  24.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李小凡等,116页
  25.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李小凡等,118页

参见

官话, 北方话,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 请见, 北方话, 消歧义, 此條目介紹的是方言, 关于明清官僚通用語, 请见, 明清官話, 关于法定通用語言, 请见, 官方語言, 官話, 又称北方话, 官話方言, 北方方言, 北语, 為汉语的一支, 主體分布在中国北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 則是漢語的一级方言, 下分北方, 中原和南方, 若視漢語為, 漢語族, 視官話為獨立語言的話, 則官話下有數支官話的方言, 無論劃分方式為何, 官話的地位皆與吴语, 粤语, 闽语, 湘语, 客语, 贛语等相. 北方话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 请见 北方话 消歧义 此條目介紹的是官话方言 关于明清官僚通用語 请见 明清官話 关于法定通用語言 请见 官方語言 官話 又称北方话 官話方言 北方方言 北语 為汉语的一支 主體分布在中国北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 則官话是漢語的一级方言 下分北方官话 中原官话和南方官话 若視漢語為 漢語族 視官話為獨立語言的話 則官話下有數支官話的方言 無論劃分方式為何 官話的地位皆與吴语 粤语 闽语 湘语 客语 贛语等相同 即同為獨立語言 或是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官話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马来西亚 新加坡母语使用人数9 2 亿 2017 1 第二语言 2 0 亿 1 語系汉藏語系 汉白语族汉语官話早期形式上古汉语 中古汉语明清官話官話标准形式標準官話 普通话 國語 新馬華語等 語言代碼ISO 639 1 span class plainlinks zh span 汉语 ISO 639 2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chi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chi chi a B 汉语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zho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zho zho a T ISO 639 3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cmn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cmn cmn a ISO 639 6cmnGlottologmand1415 2 语言瞭望站79 AAA b 深綠色 官話使用者在大中華地區的分布圖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符号 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 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 问号 空格等其它符号 官话是漢語诸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 除了中國北方以外 官話也同時分佈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 如南方的江蘇大部 安徽中北部 四川大部 重庆 云南 贵州 湖北大部 广西北部 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作为母语使用 此外 官話在江蘇省蘇州市吴江区的菀坪镇 福建省南平市的延平區以及福州長樂航城街道的琴江满族村等地也以方言島的形式出現 3 現今中國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 西北官话 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分别以北平话 西安話 成都话和南京話为代表 前兩者為北方官话 後兩者為南方官話 由於官話分佈地區廣 官話內部仍有較大的差異 仍存在各官話之間不能交流的情況 兩種南方官話都有應否獨立出官話方言的地位爭議 官話也是中國現在的主要通用語 其中 現代標準漢語 中国大陆的普通话 臺灣的國語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華語 均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音调而形成的规范语言 與認知的不同 地區之間的使用者不一定能夠有效溝通 因為地方官話的口音乃至於句法和用詞差異可能很大 特別是山東與江蘇一帶的地方所講的方言 所以今天所推行的普通話 是以官話為主要語言 加之北京音為標準的語言 官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 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目录 1 名称 2 历史 2 1 官話前身 2 2 明清時期南京與北京官话 2 2 1 明代官话特征 2 3 國語 普通話 華語 3 分区 3 1 分区史 3 2 调类分区 3 3 其它分区方式 3 4 争议 4 特征 4 1 音韵 4 2 语法 4 3 方言字 5 参考文献 6 参见名称 编辑 官话 原指官方标准语 现今已演变为指 官话方言 4 官话 有时亦称为北語 北方话 官话方言 北方方言 有些場合也稱作蓝青官话 這是因為現代官话是基於北京語言 雖然北官话已經蔓延到了中国南方創造了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 北方方言 亦可指流行于中国北方的方言或北方官话 由於北方官話是南方官話聲調長經北方聲調形成是否歸於一類仍有意見 至今不同学者对于北方官话的定义并不相同 从1980年代后期起 中国大陆的汉语方言学界的期刊和专著已统一使用 官話 这一称呼 但另一邊廂 其他漢語方言的名稱 都只代表了相對來說的通行區域 不等於該區域只通行那一種漢語方言 亦不等於該漢語方言只通用於那一片地區 例如兩粵地區不獨通行粵語 同時粵語也不單單普及於兩粵地區 特別是持認為各漢語方言地位應平等的 认为官话属于方言而非独立语言的 或者認為各漢語方言都應是語言而非方言的論者 較多採用 北語 北方話 北方方言 這些名稱 官話的 官 字來自官僚 朝臣 西方語言稱官話為 mandarin 為葡萄牙人對明朝官員的稱呼 最早見於16世紀初期的文獻 葡萄牙人借用了馬來語menteri一詞 意為官員 而馬來語menteri一詞則源自梵文的mantrin 英語 Guan dialect 或者 Mandarin Chinese 指的也是Mandarin 朝廷官僚 使用的漢語 5 在閩南語中 除了 北方話 Pak hng oe 外 亦會稱作 北仔話 Pak a ōe 外省仔話 历史 编辑参见 明清官話演變史 南京話歷史 北京話歷史和現代漢語的來源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近代語言史 京 津 冀 晉 内蒙 辽 吉 黑 滬 苏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港 澳 中国地方语言教学方言電影史語言電影列表 1949年前 1950年 1978年 1979年 1999年 2000年 2004年 2005年 2009年 2010年 2014年 2015年 2019年 语言電影史 港產片 澳門電影 藏語電影 停產 滬語片 厦语片方言童謠 民歌按地域 京 津 冀 晋 内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港 澳 按語言 國語歌 吳語歌 粵語歌 陝西話歌 四川話歌 客語歌 閩南語歌 苗語歌 彝語歌 壯語歌 藏語歌 維語歌 蒙語歌 民族唱腔方 语言電視廣播史京 津 冀 晋 内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港 澳 革命电视剧里中共领导人的方言各地讀音字典方言口述材料庫 乡音苑 2013 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 2020 各地字音速查 古音小鏡東方語言學 上海師大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数据中心WikiProject 中國傳統聲音 官话 最早是對官方標準話的稱呼 官話是汉语的一种汉语語言 官方標準語不為某一地的語言 是中國過去做官的人所使用的共同語 以便能互相溝通 上朝奏疏 后来逐漸流行于民间 演變一種各地共同用語 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為雅言 周官話為雅言 秦漢時期沿用雅言 漢晉時期多稱 通語 如西漢楊雄就以共同语 通语 来解释各地的方言 元代稱 天下通语 為域內各民族共同语 然而上述時代的這些官方共同語 跟明清二朝及以後的官話音韻已有差異 直到明代中期 官話依然保留中古漢語的清濁音 入声 尖團音等 6 7 官話前身 编辑 在晋代五胡亂華 衣冠南渡以後 中原雅音南移 東晋 南北朝以來中國的官方共同語 分為南北兩支 最早以晉代中原雅音為基礎的金陵雅音 則作為中國長期的雅言 隋 唐時代 以中原雅言音為正 人們做詩詞 寫文章非常注意 正音 因此很多韻書應運而生 為的是統合共同語的音調 8 漢唐時期的古中原漢語隨著南遷移民進入吳閩粵諸地 在古中原華夏雅言的基礎上 融入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元素 不僅唐代佛教經典的變文俗講開始以當時的官話來書寫 宋也以官話書寫的對金人的文書 這些都與後來的話本 戲曲與小說所用 明清時期南京與北京官话 编辑 参见 明清音系 在元朝時 以北方官話及大都一帶腔調為基礎 制定了天下通語 推行到全國 元朝官話在周德清的 中原音韻 中被記錄下來 在其中保存了大量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音 汴洛音 8 9 明清時期起 官方共同語稱為官话 在明滅元朝 定都南京後 以 中原音韻 的北方官話為基礎音系 參照以南方下江官話 制定了 洪武正韻 形成南京官話 成为国家标准漢語语音 在遷都北京後仍以南京官話為標準 因此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 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為標準 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 華語正音会 也以南京音為標準 南京官話與現在南京話是否相同 學界仍有爭議 10 王力等學者主張南京官話主要仍是受北方漢語影響 域外人士为学习 教授官话 曾以字母文字转写官话 为后来的官话语音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11 其中韩国官员申叔舟记录的明代官话较早 是以训民正音转写了官话当时的 正音 11 学者尉迟治平考证认为 申叔舟的记录反映了十四世纪的一种官话形式 来源于申叔舟与明朝出使朝鲜的官员倪谦之间的讨论 12 申叔舟的记录后来被纳入 洪武正韵译训 1455 及 四声通考 约1450 13 申叔舟记录官话正音的一百五十年后 外国传教士及字典也用字母文字记录了官话的发音 如利玛窦著的 西字奇迹 约 1600 金尼阁著的 西儒耳目资 1626 中 音系与申叔舟的记录一脉相承 依然以南京官话为标准官话 11 其后西方人士在华著成的文献记录了北京官话在清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 并成为标准官话的历史 11 如马礼逊便在 华英字典 1815 序言中批判了北京官话的部分声母腭化及入声消失等现象 但也同时评论说北京官话可能取代南京官话 14 在明成祖遷都至北京後 北方官話的重要性上升 至清朝時 逐漸形成北京官话 成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並為推行共同語而在各級書院推廣正音教學 清末編審國語以後 北京官話正式成爲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明代官话特征 编辑 参见 明初官话音系 申叔舟记录的官话有五个声调 阴平 阳平 上 去 入 依然有浊音 但在发音上可能通过气声或者音高来区分 没有腭化声母 入声字由喉塞音表示 保留 m 尾音 如心 三等字 且部分韵母相对现代官话有更多区分 如官 关不同音 11 申叔舟记录的 正音 与 中原音韻 有所不同 如前者保存了浊音和喉塞音 更接近八思巴字的转音 约1260年 甚至保存了八思巴字中已经不存在的 更古老的对立 鱼 雨声母不同 15 國語 普通話 華語 编辑 1909年開始 官方共同語稱為 國語 1913年中華民國讀音統一會以逐字一省一票投票出老國音 以兼顧南北語音 1923年改用基於北京音之新國音 1956年在大陸改稱 普通話 新加坡獨立以來即稱之為 标准華語 而官話一詞則演變為 官話方言 的含義 由於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 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 北方方言 但實際上西南官話 江淮官話兩大官話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 主要是音調有不同 且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更是保留了其他官话皆已消失的入声 而西南官話 江淮官話是否跟北方官話合併爲一個大方言區 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 詳見下方分區的說明 分区 编辑建議将華北官話併入此條目或章節 討論 分区史 编辑 官话的分類方法多种多样 官话分区史 16 年代 分区方式 注释1934年 华北官话 华南官话为两个独立的大方言区 官话 首次用于汉语分区 包含现在的晋语 湘语 赣语1937年 1948年 北方官话 上江官话 即西南官话 下江官话 即江淮官话 为三个独立的大方言区 湘语和赣语被劃出官话1955年 1981年 较流行的方式将其分为华北官话 西北官话 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 四區分类法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 内部方言 晋语被划出官话對於1987 年的分类法的常見異議是 东北官话 北京官话 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應該同屬一個子集 這個子集與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并列同級 1955年 1981年的四區法 17 異議亦包括晉語 江淮官話 西南官話 天津話和岷江话等的歸屬 调类分区 编辑 語言學家李榮 羅傑瑞與劉勳寧等人提出的官話分區標準基本相同 都是古入聲字調類在各地之演化情況 入聲字分派是根據該字之聲母派至平上去三調 同時韻母隨之變化 同區演變規律大致相同 而此法可分出一個個大區 18 李榮據此將官話分為八區 是最流行的官話分區方式 而羅傑瑞 劉勳寧的分區法則更為概括 羅傑瑞依據入聲分化類型的多寡將官話分為2區 入聲未發生分化的南方官話 入聲發生分化的北方官話 19 劉勳寧則將官話分為三區 入聲未發生分化的南方官話 入聲一分為二的中原官話以及入聲一分為三的北方官話 20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提出的官話分區法也採用羅之標準 民族語言網則劃官話為四大分區 北方官話 西北官話 西南官話 江淮官話 21 以下為基於各種分區方式的各區特徵和分布區域 史语所 民族網 罗杰瑞 劉勳寧 李荣 张世方 古全浊入 古次浊入 古清入 主要分布区域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 东北官话 北京官话 阳平 去声 多派上聲 例外亦多 辽宁中 北部 黑龙江与吉林大部 内蒙古东部地区北京官话 派陰平 陽平 上 去四声 北京 天津 除大港区外 河北保定到霸州一线以北 除张家口 晋语 外 所有地区 辽宁西部 内蒙古赤峰等地区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 上声 辽宁辽东半岛 山东胶东半岛冀鲁官话 冀鲁官话 阴平 天津市大港区 河北石家庄到沧州一线以南 除邯鄲 晋语 外 等地区 山东西部 含济南 德州 北方官話及西北官話 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 阴平 河南 山东西南 安徽北部 江苏徐州地区 陕西关中地区和陕南大部地区 山西西南 宁夏 甘肃南部 新疆西南部 青海东部兰银官话 兰银官话 去声 甘肃北部 宁夏北部 新疆东南部晉語 晉語 多保留爲陽入 多保留爲陰入 山西 內蒙古南部上江官话 上江官话 南方官话 南方官话 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 整体保留或整体混入它调 多阳平 或阴平 去声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湖北大部 湖南西北部 广西北部 陕西南部下江官话 下江官话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 整体保留入聲 安徽中部 江苏中 北部 湖北东部 江西沿江地区其它分区方式 编辑 有學者依據方言特徵詞的研究將官話分為官話核心區 東北官話 北京官話 冀魯官話 中原官話 官話過渡區 膠遼官話 晉語 官話邊緣區 西南官話 江淮官話 蘭銀官話 其中官話核心區詞彙很一致 而官話邊緣區與核心區共有的特徵詞很少 詞彙差異很大 官話過渡區則是核心區與邊緣區的過渡 但是也有部分明顯的差異之處 22 此等學者認為劉勳寧的分區法亦有一定可取之處 22 争议 编辑 对官话分区的常见争论如下 关于官话是方言还是语言的问题存在争议 其中认为它是一种方言的人常称其为 官话方言 這種爭議實際上是 漢語方言究竟該不該集體升格成語言 的爭議的一部份 晋语 江淮官话 西南官話具有的独立出官话方言的地位问题 尤其是依据对入声的保留 它们都具有独立于其他官话方言的条件 天津話 岷江话 赣榆话在官话方言的地位问题 北京官话 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保唐片合併还是分开的问题 在2000年后的研究一般主张合併 特征 编辑音韵 编辑 官话内部一致性相對各方言比较大 除用词语调有些许差异的地區 在百里內的城市居民大部分可以基本沟通 相近地区完全互通 官话的主要特徵包括 中古的知 章 庄三组声母合并为卷舌塞擦音 并与平舌音的精组字相对立 但大部分西南官话中这种对立现象已经消失 23 中古全濁声母 在平声字中变为送气清声母 在仄聲字中變為不送氣清聲母 但西南官话成渝片和赤灌片 即四川话 较为特殊 部分中古全浊仄声字读送气清声母 西南官话黔北片部分点 如吉首 更为特殊 遇平声保留了全浊 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消失 中古汉语中的 p t k m n ng 现在已经只剩下 n ng 声调类型少 一般来讲有3至5个声调 大部分地區只有平声区分阴阳 且中古汉语的入声在官话大部分地區内消失 但中国南方的江淮官話全部地区和西南官話部分地区 岷江小片 丽川小片 武天片部分 黔南片部分 湘南片部分和岑江片部分等 23 入声仍然得到保留 同時 晉語被劃出官話 原則和依據也是因其保留入聲 古微母字今不读双唇音声母 m 各处方言 尾 蚊 网 的读音 24 方言 地点 尾 蚊 网官话 北京 i 白读 weɪ 文读 wen wɑŋ 南京 uɵi uen uaŋ 成都 uei uen uaŋ 西安 vi vẽ vɑɣ 吴语 苏州 ȵij vij men ven ma mɒ 粤语 广州 mei mɐn mɔŋ 闽语 福州 muei muɔŋ 白读 uŋ 文读 mœyŋ 白读 uɔŋ 文读 古日母字今不读鼻音声母 n ŋ ȵ 等各处方言 耳 忍 肉 的读音 25 方言 地点 耳 忍 肉官话 北京 ɚ ʐen ʐɤʊ 南京 ɚ ʐen ʐeɯ 白读 ʐuʔ 文读 成都 ɚ zen zeu zu 天水 ʒɿ ʐẽ ʐɤu 吴语 苏州 ȵij ȵiɪn zen ȵioʔ 粤语 广州 ji jɐn jʊk 闽语 福州 ŋei 白读 ŋi 文读 nuŋ 白读 yŋ 文读 nyʔ 语法 编辑 主条目 漢語語法 官話的基本語序为主谓宾结构 官话的词汇主要来源于文言文中的固有词汇 以及在清朝时期从日本引入的词汇 外来语较少 近年由于与外国交流日益增多 外来语逐渐增多 以及网络语言使日常口语多元化 方言字 编辑 北方官话中的方言字保留于普通话中 如 甭 不用 嫑 不要 孬 不好 俺 我 咋 怎么 咱 含对方在内的我们 啥 什么 北方官话的大部分口语可以容易书写为书面语 但南方官话 如四川话所使用的四川方言字 因拥有大量不见于现代标准汉语的特有词汇 仍拥有较多独特的方言字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官話于 民族语 的链接 第22版 2019年 Hammarstro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Mandarin Chinese Glottolog 2 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中國語言地圖集 汉语方言学大词典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7 150 ISBN 9787554816332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uegu blogspot tw 2017 1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07 Coblin W South A brief history of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0a 120 4 539 JSTOR 606615 doi 10 2307 606615 Phags pa Chinese and the Standard Reading Pronunciation of Early Ming A Comparative Study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1 2 2 4 2018 09 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9 22 8 0 8 1 胡安順 音韻學通論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ISBN 9787101032970 周德清 中原音韻 1324年初版 麦耘 朱晓农 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话的基礎 收入 语言科学 徐州師範大學編 2012年4期 11 0 11 1 11 2 11 3 11 4 Coblin W South A brief history of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0 537 552 尉迟治平 1990 老乞大 朴通事谚解汉字的语音基础 语言研究 1990 1 11 24 Kim Kwangjo 1991 A Phonological Study of Middle Mandarin Reflected in Korean Sources of the Mid 15th and Early 16th Centuries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Coblin W South 1997 Notes on the Sound System of Late Ming Guanhua Monumenta Serica 45 261 307 Coblin W South 1999 Thoughts on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hags pa Dialect In Issues in Chinese Dialect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d Richard V Simmons Pp 84 144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o 15 晋语 分立 与汉语方言分区问题 温端政 语文研究 2000 01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裴钰 方言是母语 需要伟大复兴 人民网 强国博客 2009 02 17 2020 10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22 劉勳寧 官話方言三分及其意義 2013 2018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08 羅杰瑞 梅祖麟 譯 關於官話方言早期發展的一些想法 方言 2004 4 2018 03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02 劉勳寧 1995年第6期 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 中國語文 Ethnologue 2010 07 21 2010 08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7 13 英语 22 0 22 1 劉曉梅 李如龍 2003年第1期 官話方言特徵詞研究 語文研究 23 0 23 1 黄雪贞 1986年第4期 西南官话的分区 稿 方言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李小凡等 116页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李小凡等 118页参见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官话現代標準漢語 明清官話 南京官話 北京官话 从中古汉语到官话的语音演变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官话 amp oldid 7608578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