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受体 (生物化学)

受體(receptors),又称受器接收器,是一個生物化學上的概念,指一類能傳導細胞外信號,並在細胞內產生特定效應的分子。產生的效應可能僅在短時間內持續,比如改變細胞的代謝或者細胞的運動。也可能是長效的效應,比如上調或下調某個或某些基因表達[1][2][3]

圖爲受體作用機理的示意簡圖。細胞外配體分子(圖中標爲1)在與受體(圖中標爲2)結合後,受體結構發生改變,使細胞內產生相應的效應,這可能是由第二信使分子(圖中標爲3)誘導的

受體通過與特定的配體結合而感知到細胞外的信號。隨後,受體的結構發生變化,並誘導細胞內產生相應的效應。受體通過信号级联效應,逐步以指數級擴大細胞內產生的效應的強度。信號級聯的第一步可能是產生cAMP第二信使分子,誘導下一級反應[3]。根據受體所在的位置,可以分爲細胞表面受體和細胞內受體兩類。其中細胞表面受體位於細胞表面,處於內環境中的配體可以直接與之結合。大部分的細胞內受體都屬於核受體。在未與配體結合時,這些受體位於細胞質中,配體需要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才能與該受體結合。在與配體結合後,核受體會轉入細胞核中發揮效應。另一類細胞內受體是細胞內的RNA核糖體等,配體通過與這些受體結合發揮效應[4][5]

細胞表面受體

 
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用彩色標出的是其七次穿膜的結構

細胞表面受體是一類位於細胞表面的受體,可與細胞外的配體結合結合,並引發細胞內的反應。目前已發現的細胞表面受體中,較經典的有5類: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受體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Guanylate cyclase-coupled receptor)、離子通道(ion channel),以及黏附受體(adhesion receptor),其中以G蛋白偶連受體的數量最多,相關的研究也是最深入的,諾貝爾化學獎以及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都有授予給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者的紀錄[6][7][3][8]

G蛋白偶聯受體

G蛋白偶聯受體是目前發現最主要的一種細胞表面受體,對它的研究也是最透徹的。G蛋白偶聯受體可分爲A-F六類,不同分類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同源關係[9][10][11][12]。G蛋白偶聯受體的一個特徵是,它有一個穿膜7次結構域的受體,肽鏈的N端位於細胞外側,C端則位於細胞內。另一個特徵則是該受體與G蛋白偶聯。G蛋白通常含有三個亞基α、β、γ,其中α亞基靜息狀態下與GDP結合。當受體被配體激活後,受體會使與G蛋白結合的GDP轉化爲GTP,從而使G蛋白活化,α亞基分離,引起下一步反應,通過肌醇三磷酸(IP3)、cAMP等第二信使引發下一級反應[3][8]

受體酪氨酸激酶

受體酪氨酸激酶是一類有著單次穿膜結構域的受體,在細胞內側偶聯着酪氨酸激酶。當該類受體激活後,內側的酪氨酸激酶會發生活化,對蛋白肽鏈上的酪氨酸(Tyr)進行磷酸化,進而產生下一步效應。胰島素受體英语insulin receptorIGF1R,以及IGF2R英语IGF2R都屬於受體酪氨酸激酶[13][14][8]

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

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Guanylate cyclase-coupled receptor),亦稱爲受體鳥苷酸環化酶(Receptor guanylate cyclase),是一種單次穿膜的細胞表面受體,該受體因爲可在激活後將鳥苷酸環化爲cGMP,以cGMP分子作爲第二信使而得名。在人體內,因爲不同組織中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的類型不同,這類受體的具體功能也不同。腎臟中的心房利鈉肽(ANF)受體NRP1英语NRP1NRP2英语NRP2NRP3英语NRP3就屬於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另外,亦存在位於細胞內的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比如可溶性一氧化氮激活鳥苷酸環化酶(soluble NO-activated guanylate cyclase)[8][15]

離子通道

離子通道是一類位於細胞表面的蛋白,平時屬於關閉狀態,離子不能通過,在被激活後,通道才會打開,離子方可通過離子通道轉移到細胞膜另一側。一類離子通道,即配體門控離子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可在與配體結合後激活,使對應的離子得以通過。神經突觸中突觸後膜上的毒蕈鹼受體就是一類配體門控離子通道,在與乙醯膽鹼結合後,會打開離子通道,允許鈣離子(Ca2+)、鈉離子(Na+)內流,引發突觸後膜興奮[16][17][18]

黏附受體

黏附受體(adhesion receptor)是一類與細胞黏附英语cell adhesion相關的受體,主要接收與細胞黏附的信號。細胞膜上的整合素就是一種黏附受體。整合素在細胞外會與配體膠原蛋白硫酸乙酰肝素英语Heparan sulfate等結合,而細胞內的結構域則是與細胞骨架結合(結合可能是直接結合,也可能由talin蛋白英语Talin Protein等作爲連接的中間體),通過感知細胞外膠原蛋白等的變化,調節細胞內的細胞極性英语cell polarity、細胞生長存活狀態,以及基因表達強度等,同時,整合素也可以反過來對細胞外產生影響,如調節細胞黏附和遷移,以及細胞外基質的聚合[8]

細胞內受體

 
圖爲一種核受體PPAR-γ與DNA結合結構的晶體衍射圖

位於細胞內的受體稱爲細胞內受體。大部分的細胞內受體是核受體,在未激活時位於細胞質中。因爲配體需要穿過細胞膜,擴散入細胞質中後才可以與核受體結合,因而核受體的配體大部分是小分子脂類物質。核受體在與配體結合後,會進入細胞核內,對基因的表達進行調控,因而核受體可認爲是一類轉錄因子。因爲核受體的效應是改變基因表達,因而相比細胞表面受體,核受體產生效應所需時間相對較長,同時產生的效應相對也能持續較長時間[19][20][5]

除核受體外,還有一類細胞內受體的化學本質是細胞內的、結構性蛋白、核糖體RNA。比如藥物(配體)甲氧苄氨嘧啶英语trimethoprim可以作用於受體微管紅黴素可以作用於細菌的50s核糖體亞基[5]

信號級聯

受體在接受胞外信號後,會向細胞內傳遞信號。在這個過程中,信號通過不斷向下一級傳遞的方式逐漸增大,這個過程稱爲信號級聯。雖然受體最初只能產生小部分的效應分子,但每個效應分子又能激活幾個下一級的信號分子,這樣,一個受體的信號會以指數級的方式不斷擴大,最後在細胞內產生明顯的效應,比如使數個基因的表達發生變化。一些受體在激活後會產生一些效應分子,如cAMP等,並由這些分子開始信號級聯反應,這樣的分子稱爲第二信使[21][22][8]

受體脫敏

 
受體脫敏的圖解。可見受體在反覆受到配體刺激後,可通過內吞作用被運回細胞內部,使配體無法與之結合

受體脫敏(desensitization)是指受體在反覆受到配體刺激活化後,對配體反應的敏感性的強度下降的現象。在藥理學中,快速抗藥英语Tachyphylaxis即由受體脫敏造成。受體脫敏的一種機制是,受體通過內吞作用被運回細胞內部,使細胞表面的受體數量減少,能與內環境中配體結合的受體也就減少。此外,一部分受體,如一些離子通道,在激活後需要經過一定的靜息期方可再次被激活[5][8]。  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适度的反应既涉及信号的有效刺激和启动,也依赖于信号的接触与细胞的反应终止。而解除与终止信号的重要方式,就是细胞使受体脱敏。这是一种负反馈调控机制。   概括起来,靶细胞对信号分子的脱敏机制有如下5种方式:   (1)受体没收:细胞通过配体依赖性的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减少细胞表面可利用受体的数目,以网格蛋白/AP包被膜泡的形式摄入细胞,内吞泡脱包被形成无包被的早期胞内体,受体被暂时扣留,受pH降低的影响(pH5.0)受体-配体复合物在晚期胞内体解离,扣留的受体可返回质膜再利用(如LDL受体),配体进入溶酶体被消化。这是细胞对多种肽类或其他激素受体发生脱敏反应的一种基本途径。有时即使缺乏配体结合的情况下,细胞通过批量膜流也会使细胞表面受体以相对较低的速率被内化,然后再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细胞表面可利用受体的数目。   (2)受体下调: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受体-配体复合物转移到胞内溶酶体消化降解而不能重新利用,因此细胞通过表面自由受体数目减少和配体的清除导致细胞对信号敏感性下调。   (3)受体失活:通过信号通路将受体进行一些修饰从而让其失活,这是一种快速的受体脱敏机制。以视杆细胞对周围光强度变化的适应为例,由光激活的视蛋白是视紫红质激酶的底物,活化的视蛋白其胞质面3个丝氨酸残基恰是视紫红质激酶的磷酸化位点。视蛋白的磷酸化一方面显著降低视蛋白分子激活G蛋白α亚基的能力,另一方面视蛋白胞质面磷酸-丝氨酸位点为胞质抑制蛋白β-arrestin的结合提供了锚定位点,β-arrestin的结合完全阻断G蛋白α亚基与磷酸化的视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关闭所有视杆细胞的活性。这种引发靶细胞对信号刺激的脱敏机制也是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在高配体水平条件下引发脱敏反应的普遍机制,导致受体磷酸化的激酶包括PKA、PKC和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家族。GRK只结合已经被激活的受体,使其C端胞质域特定氨基酸残基磷酸化,从而结合β-arrestin,这是G蛋白偶联受体脱敏的重要方式之一。   (4)信号蛋白失活:受体本身不受影响,但级联反应中细胞内的信号蛋白受阻,不能诱导正常的细胞反应。   (5)抑制蛋白产生:受体被激活之后,在下游的反应中产生异质性的蛋白,形成负反馈环从而阻止之后的信号转导过程。 [23]

学说发展史

1878年,约翰·牛波特·朗勒英语John Newport Langley提出了最早的受体假设,他用“受体物质”来解释阿托品毛果芸香碱唾液分泌的拮抗作用。1913年,保羅·埃爾利希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锁和钥匙”的药物与受体的互补关系,但当时认为受体和配体都是静止不动的。1933年,阿爾弗雷德·約瑟夫·克拉克英语Alfred Joseph Clark在研究药物对蛙心的量效关系中,定量的阐明了药物于受体的相互作用。这些说法为受体学说奠定了基础。[24]

20世纪50-60年代,阿里恩斯英语Everhardus Jacobus Ariëns和斯蒂芬森(R P 'Steve' Stephenson)从实验发现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不一定占领全部受体,由此提出的备用受体学说和速率学说,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的作用。[24]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蛋白质晶体学的发展,许多配体和受体的结构被人们所认识,从而阐明了受体亚型、离子通道等的分布和功能。变构学说彻底打破了蛋白质静止不动的认识,认为受体在有活性与无活性的构象状态间转化。1977年,格里夫斯(Greaves)提出的能动受体学说,把受体的微观变化同生理、生化或药理反应相联系,说明了受体在细胞膜内传递信息的作用机制。[24]

參考

  1. ^ Hall, JE.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Philadelphia, PA: Elsevier Saunders. 2016: 930–937. ISBN 978-1-4557-7005-2. 
  2. ^ Alberts, Bruce; Bray, Dennis; Hopkin, Karen; Johnson, Alexander; Lewis, Julian; Raff, Martin; Roberts, Keith; Walter, Peter. Essential Cell Biology Fourth. New York, NY, USA: Garland Science. 2014: 534. ISBN 978-0-8153-4454-4. 
  3. ^ 3.0 3.1 3.2 3.3 Harvey Lodish; et al. Chapter 15. Molecular Cell Biology (7th edition). Macmillan Higher Education. 2013: 674–683. ISBN 978-1-4641-0981-2. 
  4. ^ Rang HP, Dale MM, Ritter JM, Flower RJ, Henderson G. Rang & Dale's Pharmacology 7th. Elsevier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12. ISBN 978-0-7020-3471-8. 
  5. ^ 5.0 5.1 5.2 5.3 Michelle A. Clark; et al. Pharmacology 5th.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3: 26–36. ISBN 978-7-5659-0620-6. 
  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4.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于2007-07-18). 
  7. ^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Robert J. Lefkowitz, Brian K. Kobilka. 2012-10-10 [2012-10-10]. (原始内容于2012-10-12).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David L. Nelson; Michael M. Cox; et al. Lehninger Priciples of Biochemistry 6th.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2013: 436-484. ISBN 978-1-4292-3414-6. 
  9. ^ Attwood TK, Findlay JB. . Protein Eng. 1994, 7 (2): 195–203 [2018-05-22]. PMID 8170923. doi:10.1093/protein/7.2.1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10. ^ Kolakowski LF Jr. GCRDb: a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database. Receptors Channels. 1994, 2 (1): 1–7. PMID 8081729. 
  11. ^ Foord SM, Bonner TI, Neubig RR, Rosser EM, Pin JP, Davenport AP, Spedding M, Harmar AJ.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armacology. XLVI.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list. Pharmacol Rev. 2005, 57 (2): 279–88. PMID 15914470. doi:10.1124/pr.57.2.5. 
  12. ^ InterPro. [2018-05-22]. (原始内容于2008-02-21). 
  13. ^ Robinson DR, Wu YM, Lin SF. The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family of the human genome. Oncogene. November 2000, 19 (49): 5548–57. PMID 11114734. doi:10.1038/sj.onc.1203957. 
  14. ^ Ségaliny et al. (2015)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Characteris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therapeutic interests for bone cancers". Bone Oncology 23;4 (1):1-1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on 2017-09-17
  15. ^ George J. Siegel; R. Wayne Albers. Basic neurochemistry: molecular, cellular, and medical aspects. Academic Press. 2006: 368– [2010-12-16]. ISBN 978-0-12-088397-4. 
  16. ^ Gene Family: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s. HUGO Gene Nomenclature Committee. [2018-05-22]. (原始内容于2017-11-14). 
  17. ^ 道兰氏医学词典中的ligand-gated channel
  18. ^ Purves, Dale, George J. Augustine, David Fitzpatrick, William C. Hall, Anthony-Samuel LaMantia, James O. McNamara, and Leonard E. White. Neuroscience. 4th ed.. Sinauer Associates. 2008: 156–7. ISBN 978-0-87893-697-7. 
  19. ^ Evans RM. The ster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superfamily. Science. May 1988, 240 (4854): 889–95. PMID 3283939. doi:10.1126/science.3283939. 
  20. ^ Olefsky JM. Nuclear receptor minireview series.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October 2001, 276 (40): 36863–4. PMID 11459855. doi:10.1074/jbc.R100047200. 
  21. ^ Lalli E, Sassone-Corsi P.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gene regulation: the nuclear response to cAMP.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ul 1994, 269 (26): 17359–62. PMID 8021233. 
  22. ^ Rosen OM. After insulin binds. Science. Sep 1987, 237 (4821): 1452–8. Bibcode:1987Sci...237.1452R. PMID 2442814. doi:10.1126/science.2442814. 
  23. ^ 定量细胞生物学(第4版),翟中和
  24. ^ 24.0 24.1 24.2 李端 殷明. 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15. ISBN 978-7-117-08905-0

參見

外部連結

受体, 生物化学, 此條目介紹的是生物化學術語, 关于固態物理學術語, 请见, 受體, 物理學, 受體, receptors, 又称受器, 接收器, 是一個生物化學上的概念, 指一類能傳導細胞外信號, 並在細胞內產生特定效應的分子, 產生的效應可能僅在短時間內持續, 比如改變細胞的代謝或者細胞的運動, 也可能是長效的效應, 比如上調或下調某個或某些基因的表達, 圖爲受體作用機理的示意簡圖, 細胞外的配體分子, 圖中標爲1, 在與受體, 圖中標爲2, 結合後, 受體結構發生改變, 使細胞內產生相應的效應, 這可能是由. 此條目介紹的是生物化學術語 关于固態物理學術語 请见 受體 物理學 受體 receptors 又称受器 接收器 是一個生物化學上的概念 指一類能傳導細胞外信號 並在細胞內產生特定效應的分子 產生的效應可能僅在短時間內持續 比如改變細胞的代謝或者細胞的運動 也可能是長效的效應 比如上調或下調某個或某些基因的表達 1 2 3 圖爲受體作用機理的示意簡圖 細胞外的配體分子 圖中標爲1 在與受體 圖中標爲2 結合後 受體結構發生改變 使細胞內產生相應的效應 這可能是由第二信使分子 圖中標爲3 誘導的 受體通過與特定的配體結合而感知到細胞外的信號 隨後 受體的結構發生變化 並誘導細胞內產生相應的效應 受體通過信号级联效應 逐步以指數級擴大細胞內產生的效應的強度 信號級聯的第一步可能是產生cAMP等第二信使分子 誘導下一級反應 3 根據受體所在的位置 可以分爲細胞表面受體和細胞內受體兩類 其中細胞表面受體位於細胞表面 處於內環境中的配體可以直接與之結合 大部分的細胞內受體都屬於核受體 在未與配體結合時 這些受體位於細胞質中 配體需要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 才能與該受體結合 在與配體結合後 核受體會轉入細胞核中發揮效應 另一類細胞內受體是細胞內的酶 RNA 核糖體等 配體通過與這些受體結合發揮效應 4 5 目录 1 細胞表面受體 1 1 G蛋白偶聯受體 1 2 受體酪氨酸激酶 1 3 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 1 4 離子通道 1 5 黏附受體 2 細胞內受體 3 信號級聯 4 受體脫敏 5 学说发展史 6 參考 7 參見 8 外部連結細胞表面受體 编辑 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用彩色標出的是其七次穿膜的結構 主条目 細胞表面受體 細胞表面受體是一類位於細胞表面的受體 可與細胞外的配體結合結合 並引發細胞內的反應 目前已發現的細胞表面受體中 較經典的有5類 G蛋白偶聯受體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受體酪氨酸激酶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 Guanylate cyclase coupled receptor 離子通道 ion channel 以及黏附受體 adhesion receptor 其中以G蛋白偶連受體的數量最多 相關的研究也是最深入的 諾貝爾化學獎以及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都有授予給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者的紀錄 6 7 3 8 G蛋白偶聯受體 编辑 主条目 G蛋白偶聯受體 G蛋白偶聯受體是目前發現最主要的一種細胞表面受體 對它的研究也是最透徹的 G蛋白偶聯受體可分爲A F六類 不同分類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同源關係 9 10 11 12 G蛋白偶聯受體的一個特徵是 它有一個穿膜7次結構域的受體 肽鏈的N端位於細胞外側 C端則位於細胞內 另一個特徵則是該受體與G蛋白偶聯 G蛋白通常含有三個亞基a b g 其中a亞基靜息狀態下與GDP結合 當受體被配體激活後 受體會使與G蛋白結合的GDP轉化爲GTP 從而使G蛋白活化 a亞基分離 引起下一步反應 通過肌醇三磷酸 IP3 cAMP等第二信使引發下一級反應 3 8 受體酪氨酸激酶 编辑 主条目 受體酪氨酸激酶 受體酪氨酸激酶是一類有著單次穿膜結構域的受體 在細胞內側偶聯着酪氨酸激酶 當該類受體激活後 內側的酪氨酸激酶會發生活化 對蛋白肽鏈上的酪氨酸 Tyr 進行磷酸化 進而產生下一步效應 胰島素受體 英语 insulin receptor IGF1R 以及IGF2R 英语 IGF2R 都屬於受體酪氨酸激酶 13 14 8 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 编辑 主条目 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 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 Guanylate cyclase coupled receptor 亦稱爲受體鳥苷酸環化酶 Receptor guanylate cyclase 是一種單次穿膜的細胞表面受體 該受體因爲可在激活後將鳥苷酸環化爲cGMP 以cGMP分子作爲第二信使而得名 在人體內 因爲不同組織中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的類型不同 這類受體的具體功能也不同 腎臟中的心房利鈉肽 ANF 受體NRP1 英语 NRP1 NRP2 英语 NRP2 NRP3 英语 NRP3 就屬於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 另外 亦存在位於細胞內的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 比如可溶性一氧化氮激活鳥苷酸環化酶 soluble NO activated guanylate cyclase 8 15 離子通道 编辑 主条目 離子通道 離子通道是一類位於細胞表面的蛋白 平時屬於關閉狀態 離子不能通過 在被激活後 通道才會打開 離子方可通過離子通道轉移到細胞膜另一側 一類離子通道 即配體門控離子通道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可在與配體結合後激活 使對應的離子得以通過 神經突觸中突觸後膜上的毒蕈鹼受體就是一類配體門控離子通道 在與乙醯膽鹼結合後 會打開離子通道 允許鈣離子 Ca2 鈉離子 Na 內流 引發突觸後膜興奮 16 17 18 黏附受體 编辑 黏附受體 adhesion receptor 是一類與細胞黏附 英语 cell adhesion 相關的受體 主要接收與細胞黏附的信號 細胞膜上的整合素就是一種黏附受體 整合素在細胞外會與配體膠原蛋白 硫酸乙酰肝素 英语 Heparan sulfate 等結合 而細胞內的結構域則是與細胞骨架結合 結合可能是直接結合 也可能由talin蛋白 英语 Talin Protein 等作爲連接的中間體 通過感知細胞外膠原蛋白等的變化 調節細胞內的細胞極性 英语 cell polarity 細胞生長存活狀態 以及基因表達強度等 同時 整合素也可以反過來對細胞外產生影響 如調節細胞黏附和遷移 以及細胞外基質的聚合 8 細胞內受體 编辑 圖爲一種核受體PPAR g與DNA結合結構的晶體衍射圖 主条目 核受體 位於細胞內的受體稱爲細胞內受體 大部分的細胞內受體是核受體 在未激活時位於細胞質中 因爲配體需要穿過細胞膜 擴散入細胞質中後才可以與核受體結合 因而核受體的配體大部分是小分子脂類物質 核受體在與配體結合後 會進入細胞核內 對基因的表達進行調控 因而核受體可認爲是一類轉錄因子 因爲核受體的效應是改變基因表達 因而相比細胞表面受體 核受體產生效應所需時間相對較長 同時產生的效應相對也能持續較長時間 19 20 5 除核受體外 還有一類細胞內受體的化學本質是細胞內的酶 結構性蛋白 核糖體或RNA 比如藥物 配體 甲氧苄氨嘧啶 英语 trimethoprim 可以作用於受體微管 紅黴素可以作用於細菌的50s核糖體亞基 5 信號級聯 编辑主条目 信号级联 参见 第二信使 受體在接受胞外信號後 會向細胞內傳遞信號 在這個過程中 信號通過不斷向下一級傳遞的方式逐漸增大 這個過程稱爲信號級聯 雖然受體最初只能產生小部分的效應分子 但每個效應分子又能激活幾個下一級的信號分子 這樣 一個受體的信號會以指數級的方式不斷擴大 最後在細胞內產生明顯的效應 比如使數個基因的表達發生變化 一些受體在激活後會產生一些效應分子 如cAMP等 並由這些分子開始信號級聯反應 這樣的分子稱爲第二信使 21 22 8 受體脫敏 编辑 受體脫敏的圖解 可見受體在反覆受到配體刺激後 可通過內吞作用被運回細胞內部 使配體無法與之結合 受體脫敏 desensitization 是指受體在反覆受到配體刺激活化後 對配體反應的敏感性的強度下降的現象 在藥理學中 快速抗藥 英语 Tachyphylaxis 即由受體脫敏造成 受體脫敏的一種機制是 受體通過內吞作用被運回細胞內部 使細胞表面的受體數量減少 能與內環境中配體結合的受體也就減少 此外 一部分受體 如一些離子通道 在激活後需要經過一定的靜息期方可再次被激活 5 8 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适度的反应既涉及信号的有效刺激和启动 也依赖于信号的接触与细胞的反应终止 而解除与终止信号的重要方式 就是细胞使受体脱敏 这是一种负反馈调控机制 概括起来 靶细胞对信号分子的脱敏机制有如下5种方式 1 受体没收 细胞通过配体依赖性的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减少细胞表面可利用受体的数目 以网格蛋白 AP包被膜泡的形式摄入细胞 内吞泡脱包被形成无包被的早期胞内体 受体被暂时扣留 受pH降低的影响 pH5 0 受体 配体复合物在晚期胞内体解离 扣留的受体可返回质膜再利用 如LDL受体 配体进入溶酶体被消化 这是细胞对多种肽类或其他激素受体发生脱敏反应的一种基本途径 有时即使缺乏配体结合的情况下 细胞通过批量膜流也会使细胞表面受体以相对较低的速率被内化 然后再循环利用 从而减少细胞表面可利用受体的数目 2 受体下调 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受体 配体复合物转移到胞内溶酶体消化降解而不能重新利用 因此细胞通过表面自由受体数目减少和配体的清除导致细胞对信号敏感性下调 3 受体失活 通过信号通路将受体进行一些修饰从而让其失活 这是一种快速的受体脱敏机制 以视杆细胞对周围光强度变化的适应为例 由光激活的视蛋白是视紫红质激酶的底物 活化的视蛋白其胞质面3个丝氨酸残基恰是视紫红质激酶的磷酸化位点 视蛋白的磷酸化一方面显著降低视蛋白分子激活G蛋白a亚基的能力 另一方面视蛋白胞质面磷酸 丝氨酸位点为胞质抑制蛋白b arrestin的结合提供了锚定位点 b arrestin的结合完全阻断G蛋白a亚基与磷酸化的视蛋白的相互作用 从而关闭所有视杆细胞的活性 这种引发靶细胞对信号刺激的脱敏机制也是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在高配体水平条件下引发脱敏反应的普遍机制 导致受体磷酸化的激酶包括PKA PKC和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GRK 家族 GRK只结合已经被激活的受体 使其C端胞质域特定氨基酸残基磷酸化 从而结合b arrestin 这是G蛋白偶联受体脱敏的重要方式之一 4 信号蛋白失活 受体本身不受影响 但级联反应中细胞内的信号蛋白受阻 不能诱导正常的细胞反应 5 抑制蛋白产生 受体被激活之后 在下游的反应中产生异质性的蛋白 形成负反馈环从而阻止之后的信号转导过程 23 学说发展史 编辑1878年 约翰 牛波特 朗勒 英语 John Newport Langley 提出了最早的受体假设 他用 受体物质 来解释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的拮抗作用 1913年 保羅 埃爾利希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 锁和钥匙 的药物与受体的互补关系 但当时认为受体和配体都是静止不动的 1933年 阿爾弗雷德 約瑟夫 克拉克 英语 Alfred Joseph Clark 在研究药物对蛙心的量效关系中 定量的阐明了药物于受体的相互作用 这些说法为受体学说奠定了基础 24 20世纪50 60年代 阿里恩斯 英语 Everhardus Jacobus Ariens 和斯蒂芬森 R P Steve Stephenson 从实验发现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不一定占领全部受体 由此提出的备用受体学说和速率学说 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的作用 24 20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蛋白质晶体学的发展 许多配体和受体的结构被人们所认识 从而阐明了受体亚型 离子通道等的分布和功能 变构学说彻底打破了蛋白质静止不动的认识 认为受体在有活性与无活性的构象状态间转化 1977年 格里夫斯 Greaves 提出的能动受体学说 把受体的微观变化同生理 生化或药理反应相联系 说明了受体在细胞膜内传递信息的作用机制 24 參考 编辑 Hall JE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Philadelphia PA Elsevier Saunders 2016 930 937 ISBN 978 1 4557 7005 2 Alberts Bruce Bray Dennis Hopkin Karen Johnson Alexander Lewis Julian Raff Martin Roberts Keith Walter Peter Essential Cell Biology Fourth New York NY USA Garland Science 2014 534 ISBN 978 0 8153 4454 4 3 0 3 1 3 2 3 3 Harvey Lodish et al Chapter 15 Molecular Cell Biology 7th edition Macmillan Higher Education 2013 674 683 ISBN 978 1 4641 0981 2 Rang HP Dale MM Ritter JM Flower RJ Henderson G Rang amp Dale s Pharmacology 7th Elsevier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12 ISBN 978 0 7020 3471 8 5 0 5 1 5 2 5 3 Michelle A Clark et al Pharmacology 5th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3 26 36 ISBN 978 7 5659 0620 6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4 Nobel Foundation 2007 07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7 18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Robert J Lefkowitz Brian K Kobilka 2012 10 10 2012 10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0 12 8 0 8 1 8 2 8 3 8 4 8 5 8 6 David L Nelson Michael M Cox et al Lehninger Priciples of Biochemistry 6th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2013 436 484 ISBN 978 1 4292 3414 6 Attwood TK Findlay JB Fingerprinting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Protein Eng 1994 7 2 195 203 2018 05 22 PMID 8170923 doi 10 1093 protein 7 2 1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0 12 Kolakowski LF Jr GCRDb a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database Receptors Channels 1994 2 1 1 7 PMID 8081729 Foord SM Bonner TI Neubig RR Rosser EM Pin JP Davenport AP Spedding M Harmar AJ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armacology XLVI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list Pharmacol Rev 2005 57 2 279 88 PMID 15914470 doi 10 1124 pr 57 2 5 InterPro 2018 05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2 21 Robinson DR Wu YM Lin SF The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family of the human genome Oncogene November 2000 19 49 5548 57 PMID 11114734 doi 10 1038 sj onc 1203957 Segaliny et al 2015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Characteris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therapeutic interests for bone cancers Bone Oncology 23 4 1 1 12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on 2017 09 17 George J Siegel R Wayne Albers Basic neurochemistry molecular cellular and medical aspects Academic Press 2006 368 2010 12 16 ISBN 978 0 12 088397 4 Gene Family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s HUGO Gene Nomenclature Committee 2018 05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14 道兰氏医学词典中的ligand gated channel Purves Dale George J Augustine David Fitzpatrick William C Hall Anthony Samuel LaMantia James O McNamara and Leonard E White Neuroscience 4th ed Sinauer Associates 2008 156 7 ISBN 978 0 87893 697 7 Evans RM The ster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superfamily Science May 1988 240 4854 889 95 PMID 3283939 doi 10 1126 science 3283939 Olefsky JM Nuclear receptor minireview series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October 2001 276 40 36863 4 PMID 11459855 doi 10 1074 jbc R100047200 Lalli E Sassone Corsi P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gene regulation the nuclear response to cAMP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ul 1994 269 26 17359 62 PMID 8021233 Rosen OM After insulin binds Science Sep 1987 237 4821 1452 8 Bibcode 1987Sci 237 1452R PMID 2442814 doi 10 1126 science 2442814 定量细胞生物学 第4版 翟中和 24 0 24 1 24 2 李端 殷明 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 15 ISBN 978 7 117 08905 0參見 编辑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主题 配體 生物化學 受體拮抗劑和激動劑外部連結 编辑IUPHAR GPCR Database and Ion Channels Compendiu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uman plasma membrane receptome 醫學主題詞表 MeSH Cell surface receptors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受体 生物化学 amp oldid 7399735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