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是附屬廈村鄧氏宗祠的一座傳統學校建築,位於新界元朗廈村,於2008年2月1日聯同祠堂和其鄰接的禮賓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友恭學校

歷史

友恭學校取名源自又名「友恭堂」的祠堂,相信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之前已建成,主要為當地兒童提供教育而興建,初期是由友恭堂延聘老師前來任教的傳統卜卜齋家塾,二戰後港英政府鼓勵和資助新界辦學,友恭學校便轉型成為新式小學。在高峰時期,祠堂部份亦改作課室,而禮賓樓則用作學校的教師宿舍。當年男教師在禮賓樓留宿,而女教師則住在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全盛時約有1,000名學生,因學生眾多,於1964年遷往新生村新建校舍較大的分校,而原校則改為幼稚園。但到了1980年代,隨著鄉村適齡入學兒童減少,許多村校陸續關閉,友恭堂屬下的兩所學校亦先後結束,原友恭校舍獲得保留,經修復後有一半用作友恭校友會的會址,而另一半則展示昔日舊照,提供廈村歷史建築導賞的講座。

建築

友恭學校以青磚築砌,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及幾何圖案的灰塑。校舍最初是一座三開間建築,至1952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曾加以擴建。其山牆上仍保存著草尾灰塑裝飾。

學校於關閉後曾長期被棄置,導致校舍破落,而屋前的拱形走廊亦倒塌。直到政府出資修復,工程於2011年6月完成,才令到面貌煥然一新。

著名/傑出校友

  • 朱景玄:香港教育界人士(1966年小六、特別中一年級)[1]

參考資料

  1. ^ 元朗廈村公立 友恭學校畢業. 華僑日報. 1967-07-20: 10 [2022-04-01]. 

外部連結

  • 〈〉,《星島日報》,2008年12月8日
  • 〈〉,《明報》,2008年12月7日

友恭學校, 是附屬廈村鄧氏宗祠的一座傳統學校建築, 位於新界元朗廈村, 於2008年2月1日聯同祠堂和其鄰接的禮賓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目录, 歷史, 建築, 著名, 傑出校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取名源自又名, 友恭堂, 的祠堂, 相信在民國十三年, 1924年, 之前已建成, 主要為當地兒童提供教育而興建, 初期是由友恭堂延聘老師前來任教的傳統卜卜齋家塾, 二戰後港英政府鼓勵和資助新界辦學, 便轉型成為新式小學, 在高峰時期, 祠堂部份亦改作課室, 而禮賓樓則用作學校的教師宿舍, 當年男教師在禮賓. 友恭學校是附屬廈村鄧氏宗祠的一座傳統學校建築 位於新界元朗廈村 於2008年2月1日聯同祠堂和其鄰接的禮賓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友恭學校 目录 1 歷史 2 建築 3 著名 傑出校友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友恭學校取名源自又名 友恭堂 的祠堂 相信在民國十三年 1924年 之前已建成 主要為當地兒童提供教育而興建 初期是由友恭堂延聘老師前來任教的傳統卜卜齋家塾 二戰後港英政府鼓勵和資助新界辦學 友恭學校便轉型成為新式小學 在高峰時期 祠堂部份亦改作課室 而禮賓樓則用作學校的教師宿舍 當年男教師在禮賓樓留宿 而女教師則住在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全盛時約有1 000名學生 因學生眾多 於1964年遷往新生村新建校舍較大的分校 而原校則改為幼稚園 但到了1980年代 隨著鄉村適齡入學兒童減少 許多村校陸續關閉 友恭堂屬下的兩所學校亦先後結束 原友恭校舍獲得保留 經修復後有一半用作友恭校友會的會址 而另一半則展示昔日舊照 提供廈村歷史建築導賞的講座 建築 编辑友恭學校以青磚築砌 有兩組屋脊 綴有吉祥及幾何圖案的灰塑 校舍最初是一座三開間建築 至1952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 曾加以擴建 其山牆上仍保存著草尾灰塑裝飾 學校於關閉後曾長期被棄置 導致校舍破落 而屋前的拱形走廊亦倒塌 直到政府出資修復 工程於2011年6月完成 才令到面貌煥然一新 著名 傑出校友 编辑朱景玄 香港教育界人士 1966年小六 特別中一年級 1 參考資料 编辑 元朗廈村公立 友恭學校畢業 華僑日報 1967 07 20 10 2022 04 01 外部連結 编辑 元朗鄧氏宗祠 列歷史建築 星島日報 2008年12月8日 廈村鄧氏宗祠列為歷史建築 明報 2008年12月7日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友恭學校 amp oldid 7094148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