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法語:Joris-Karl Huysmans,1848年2月5日—1907年5月12日),法国颓废派作家,艺术评论家,早期作品受到当时自然主义的影响,多倾向于个人和暴力,处女作《沉浮》(1882年, À vau-l'eau),最著名的作品为《逆流》(1884年,À rebours),描写了一个无聊贵族的颓废经历,最受争议的自传体小说《在那儿》(1891年,Là-bas)描写了19世纪一位撒旦崇拜者的故事。他最后的小说都与他重新皈依天主教有关。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父母和早期生活 编辑

于斯曼1848年出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戈弗雷德·于斯曼是荷兰人,职业是平版印刷师。他的母亲马尔维娜·巴丁·于斯曼曾是一名女教师。于斯曼的父亲在他8岁时去世。他的母亲很快就再婚了,于斯曼对他的继父朱尔斯·奥格很不满,他是新教徒,是巴黎一家书籍装订厂的部分业主。

在童年时期,于斯曼背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他在学校里很不开心,但还是完成了课程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公务员生涯 编辑

32年来,于斯曼一直是法国内政部的公务员,他认为这是一份乏味的工作。年轻的于斯曼被征召参加普法战争,但因患痢疾而退役。他把这段经历写进了早期的故事《背包》(Sac au dos)(后来被收录在他的作品集《梅丹之夜》(Les Soirées de Médan))。

1898年他从部里退休后,由于他的小说《大教堂》在商业上的成功,于斯曼计划离开巴黎,搬到利古热。他打算建立一个天主教艺术家社区,包括查尔斯·玛丽·杜拉克(1862-1898)。他曾在《大教堂》中赞美过这位年轻画家。杜拉克在怀斯曼完成迁往利古格的安排前几个月去世,他决定留在巴黎。

除了他的小说,于斯曼还以他在《现代艺术》(L'Art moderne)(1883)和《某些》(1889)中的艺术评论而闻名。他是龚古尔学院的创始成员之一。作为印象派的早期倡导者,他欣赏古斯塔夫·莫罗和奥迪隆·雷东等艺术家。

写作生涯 编辑

他在发表作品时使用乔里斯·卡尔·于斯曼的名字,以此来纪念他父亲的祖先。他的第一部重要出版物是散文诗集《Le drageoir aux épices》(1874年),这些作品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这些作品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透露出作者独特的风格。

于斯曼随后发表了小说《玛特,一个女孩的故事》(1876)。这是一个关于年轻妓女的故事,它更接近自然主义,并使他受到埃米尔·左拉的关注。他接下来的作品也是如此:阴郁、现实,充满了对巴黎的详细描写,怀斯曼斯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Les Soeurs Vatard》(1879年)是献给左拉的,讲述了一个装订厂里的妇女的生活。《En ménage》(1881年)叙述了一位作家失败的婚姻。他早期作品的高潮是长篇小说《顺流而下》(1882年),讲述了一个落魄的书记员福兰坦先生和他对体面的食物的追求。

于斯曼的小说《逆流》(Against the Grain or Against Nature or Wrong Way; 1884)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或者说是臭名昭著的作品。这部小说以一个美学家德·埃辛特为主角,果断地与自然主义决裂。它被看作是 "颓废 "文学的一个例子。对德·埃辛特与一个 "樱桃嘴青年 "的 "诱人的联系 "的描述被认为影响了颓废主义运动的其他作家,包括奥斯卡·王尔德。

于斯曼开始远离自然主义者,并在象征主义和天主教作家中找到了新的朋友,他曾在《逆流》中赞扬过这些作家的作品。他们包括儒勒·巴贝·德·奥雷维利、维利耶·德·莱尔·亚当和莱昂·布洛伊。斯特凡·马拉美对自己的诗作从这部小说中得到的宣传非常满意,他将自己最有名的诗作之一《Prose pour des Esseintes》献给了小说的主人公。Barbey d'Aurevilly告诉于斯曼,在写完《逆流》后,他将不得不在 "手枪的枪口和十字架的脚下 "之间做出选择。于斯曼在童年时接受了世俗教育并放弃了天主教,八年后他回到了天主教会。

怀斯曼的下一部小说《En rade》讲述了在乡下度过的一个夏天,并不浪漫,但销量并不如前作好。

他的《Là-bas》(1891年)因其对19世纪80年代末法国撒旦主义的描写而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他介绍了杜尔塔这个人物,一个伪装的自画像。后来的杜尔塔小说《途中》(En route)(1895年)、《圣母院》(La cathédrale)(1898年)和《L'oblat》(1903年)探讨了杜尔塔/Huysmans皈依罗马天主教的情况。《途中》描述了杜尔塔在特拉皮斯特修道院逗留期间的精神斗争。在《大教堂》(La cathédrale)(1898年)中,主人公在沙特尔,潜心研究大教堂和它的象征意义。这本书在商业上的成功使于斯曼得以从公务员队伍中退休,并依靠他的版税收入生活。在《L'Oblat》中,Durtal成为本笃会的一名修士。他终于学会了接受世界的苦难。

于斯曼的作品以其对法语的特异性使用、大量的词汇、详细而感性的描述以及尖锐的讽刺性机智而闻名。它还显示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从 "反叛 "中的颓废拉丁作家目录到 "大教堂 "中对基督教建筑图腾的讨论。怀斯曼斯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厌恶和深刻的悲观主义。这使他首先转向阿瑟·叔本华的哲学。后来他回到了天主教会,正如他的《杜尔塔》小说中所指出的那样。

延伸阅读 编辑

  • Addleshaw, S. (1931). "French Novel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Church Quarterly Review, Vol. CXII, pp. 65–87.
  • Antosh, Ruth B. (1986). Reality and Illusion in the Novels of J-K Huysmans. Amsterdam: Rodopi.
  • Baldick, Robert (1955). The Life of J.-K. Huysma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edition revised by Brendan King, Dedalus Books, 2006).
  • Léon Bloy (1913). Sur la tombe de Huysmans. Paris: Collection of Literary Curiosities. (On Huysmans' Tomb: Critical reviews of J.-K. Huysmans and À Rebours, En Rade, and Là-Bas. Portland, OR: Sunny Lou Publishing, 2021. Includes Jules Barbey d'Aurevilly's review of À rebours from Le Constitutionnel, 28 July 1884, in appendix.)
  • Brandreth, H.R.T. (1963). Huysmans. London: Bowes & Bowes.
  • Brian R. Banks (author) (1990). The Image of Huysmans. New York: AMS Press.
  • Brian R. Banks (author) (2017) J.-K. Huysmans & the Belle Epoque: A Guided Tour of Paris. Paris, Deja Vu, introduction by Colin Wilson.
  • Blunt, Hugh F. (1921). "J.K. Huysmans." In: Great Penitent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pp. 169–193.
  • Brophy, Liam (1956). "J.–K. Huysmans, Aesthete Turned Ascetic," Irish Ecclesiastical Review, Vol. LXXXVI, pp. 43–51.
  • Cevasco, George A. (1961). J.K. Huysmans in England and America: A Bibliographical Study. Charlottesville: 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Connolly, P.J. (1907). "The Trilogy of Joris Karl Huysmans," The Dublin Review, Vol. CXLI, pp. 255–271.
  • Crawford, Virginia M. (1907). "Joris Karl Huysma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atholic World, Vol. LXXXVI, pp. 177–188.
  • Donato, Elisabeth M. (2001). Beyond the Paradox of the Nostalgic Modernist: Temporality in the Works of J.-K. Huysmans. New York: Peter Lang.
  • Doumic, René (1899). "J.–K. Huysmans." In: Contemporary French Novelists.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pp. 351–402.
  • Ellis, Havelock (1915). "Huysmans." In: Affirmations.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p. 158–211.
  • Garber, Frederick (1982). The Autonomy of the Self from Richardson to Huysma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Highet, Gilbert (1957). "The Decadent." In: Talents and Geniu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92–99.
  • Huneker, James (1909). "The Pessimists' Progress: J.–K. Huysmans." In: Egoist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p. 167–207.
  • Huneker, James (1917). "The Opinions of J.–K. Huysmans." In: Unicor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p. 111–120.
  • Kahn, Annette (1987). J.-K. Huysmans: Novelist Poet and Art Critic. Ann Arbor, Mich.: UMI Research Press.
  • Laver, James (1954). The First Decadent: Being the Strange Life of J.K. Huysmans. London: Faber & Faber.
  • Lavrin, Janko (1929). "Huysmans and Strindberg." In: Studies in European Literature. London: Constable & Co., pp. 118–130.
  • Locmant, Patrice (2007). J.-K. Huysmans, le forçat de la vie. Paris: Bartillat (Goncourt Prize for Biography).
  • Lloyd, Christopher (1990). J.-K. Huysmans and the fin-de-siecle Novel.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 Mason, Redfern (1919). "Huysmans and the Boulevar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Catholic World, Vol. CIX, pp. 360–367.
  • Mourey, Gabriel (1897). "Joris Karl Huysmans," The Fortnightly Review, Vol. LXVII, pp. 409–423.
  • Olivero, F. (1929). "J.–K. Huysmans as a Poet," The Poetry Review, Vol. XX, pp. 237–246.
  • Peck, Harry T. (1898). "The Evolution of a Mystic." In: The Personal Equ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Harper & Brothers, pp. 135–153.
  • Ridge, George Ross (1968). Joris Karl Huysman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 Shuster, George N. (1921). "Joris Karl Huysmans: Egoist and Myst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Catholic World, Vol. CXIII, pp. 452–464.
  • Symons, Arthur (1892). "J.–K. Huysmans," The Fortnightly Review, Vol. LVII, pp. 402–414.
  • Symons, Arthur (1916). "Joris–Karl Huysmans." In: Figures of Several Centuries. London: Constable and Company, pp. 268–299.
  • Thacker, Eugene (2014). "An Expiatory Pessimism." In: Transactions of the Flesh: An Homage to Joris-Karl Huysmans Bucharest: Ex Occidente Press, pp. 132-143.
  • Thorold, Algar (1909). "Joris–Karl Huysmans." In: Six Masters of Disillusion. New York: E.P. Dutton & Company, pp. 80–96.
  • Ziegler, Robert (2004). The Mirror of Divinity: The World and Creation in J.-K. Huysmans. Ne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参见 编辑

若利斯, 卡尔, 于斯曼,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6月2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法語, joris, karl, huysmans, 1848年2月5日, 1907年5月12日, 法国颓废派作家, 艺术评论家, 早期作品受到当时自然主义的影响, 多倾向于个人和暴力, 处女作, 沉浮, 1882年, 最著名的作品为, 逆流, 1884年, rebours, 描写了一个无聊贵族的颓废经历, 最受争议的.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6月2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若利斯 卡尔 于斯曼 法語 Joris Karl Huysmans 1848年2月5日 1907年5月12日 法国颓废派作家 艺术评论家 早期作品受到当时自然主义的影响 多倾向于个人和暴力 处女作 沉浮 1882年 A vau l eau 最著名的作品为 逆流 1884年 A rebours 描写了一个无聊贵族的颓废经历 最受争议的自传体小说 在那儿 1891年 La bas 描写了19世纪一位撒旦崇拜者的故事 他最后的小说都与他重新皈依天主教有关 若利斯 卡尔 于斯曼 目录 1 父母和早期生活 2 公务员生涯 3 写作生涯 4 延伸阅读 5 参见父母和早期生活 编辑于斯曼1848年出生在巴黎 他的父亲戈弗雷德 于斯曼是荷兰人 职业是平版印刷师 他的母亲马尔维娜 巴丁 于斯曼曾是一名女教师 于斯曼的父亲在他8岁时去世 他的母亲很快就再婚了 于斯曼对他的继父朱尔斯 奥格很不满 他是新教徒 是巴黎一家书籍装订厂的部分业主 在童年时期 于斯曼背离了罗马天主教会 他在学校里很不开心 但还是完成了课程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公务员生涯 编辑32年来 于斯曼一直是法国内政部的公务员 他认为这是一份乏味的工作 年轻的于斯曼被征召参加普法战争 但因患痢疾而退役 他把这段经历写进了早期的故事 背包 Sac au dos 后来被收录在他的作品集 梅丹之夜 Les Soirees de Medan 1898年他从部里退休后 由于他的小说 大教堂 在商业上的成功 于斯曼计划离开巴黎 搬到利古热 他打算建立一个天主教艺术家社区 包括查尔斯 玛丽 杜拉克 1862 1898 他曾在 大教堂 中赞美过这位年轻画家 杜拉克在怀斯曼完成迁往利古格的安排前几个月去世 他决定留在巴黎 除了他的小说 于斯曼还以他在 现代艺术 L Art moderne 1883 和 某些 1889 中的艺术评论而闻名 他是龚古尔学院的创始成员之一 作为印象派的早期倡导者 他欣赏古斯塔夫 莫罗和奥迪隆 雷东等艺术家 写作生涯 编辑他在发表作品时使用乔里斯 卡尔 于斯曼的名字 以此来纪念他父亲的祖先 他的第一部重要出版物是散文诗集 Le drageoir aux epices 1874年 这些作品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 这些作品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透露出作者独特的风格 于斯曼随后发表了小说 玛特 一个女孩的故事 1876 这是一个关于年轻妓女的故事 它更接近自然主义 并使他受到埃米尔 左拉的关注 他接下来的作品也是如此 阴郁 现实 充满了对巴黎的详细描写 怀斯曼斯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 Les Soeurs Vatard 1879年 是献给左拉的 讲述了一个装订厂里的妇女的生活 En menage 1881年 叙述了一位作家失败的婚姻 他早期作品的高潮是长篇小说 顺流而下 1882年 讲述了一个落魄的书记员福兰坦先生和他对体面的食物的追求 于斯曼的小说 逆流 Against the Grain or Against Nature or Wrong Way 1884 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 或者说是臭名昭著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一个美学家德 埃辛特为主角 果断地与自然主义决裂 它被看作是 颓废 文学的一个例子 对德 埃辛特与一个 樱桃嘴青年 的 诱人的联系 的描述被认为影响了颓废主义运动的其他作家 包括奥斯卡 王尔德 于斯曼开始远离自然主义者 并在象征主义和天主教作家中找到了新的朋友 他曾在 逆流 中赞扬过这些作家的作品 他们包括儒勒 巴贝 德 奥雷维利 维利耶 德 莱尔 亚当和莱昂 布洛伊 斯特凡 马拉美对自己的诗作从这部小说中得到的宣传非常满意 他将自己最有名的诗作之一 Prose pour des Esseintes 献给了小说的主人公 Barbey d Aurevilly告诉于斯曼 在写完 逆流 后 他将不得不在 手枪的枪口和十字架的脚下 之间做出选择 于斯曼在童年时接受了世俗教育并放弃了天主教 八年后他回到了天主教会 怀斯曼的下一部小说 En rade 讲述了在乡下度过的一个夏天 并不浪漫 但销量并不如前作好 他的 La bas 1891年 因其对19世纪80年代末法国撒旦主义的描写而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他介绍了杜尔塔这个人物 一个伪装的自画像 后来的杜尔塔小说 途中 En route 1895年 圣母院 La cathedrale 1898年 和 L oblat 1903年 探讨了杜尔塔 Huysmans皈依罗马天主教的情况 途中 描述了杜尔塔在特拉皮斯特修道院逗留期间的精神斗争 在 大教堂 La cathedrale 1898年 中 主人公在沙特尔 潜心研究大教堂和它的象征意义 这本书在商业上的成功使于斯曼得以从公务员队伍中退休 并依靠他的版税收入生活 在 L Oblat 中 Durtal成为本笃会的一名修士 他终于学会了接受世界的苦难 于斯曼的作品以其对法语的特异性使用 大量的词汇 详细而感性的描述以及尖锐的讽刺性机智而闻名 它还显示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 从 反叛 中的颓废拉丁作家目录到 大教堂 中对基督教建筑图腾的讨论 怀斯曼斯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厌恶和深刻的悲观主义 这使他首先转向阿瑟 叔本华的哲学 后来他回到了天主教会 正如他的 杜尔塔 小说中所指出的那样 延伸阅读 编辑Addleshaw S 1931 French Novel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Church Quarterly Review Vol CXII pp 65 87 Antosh Ruth B 1986 Reality and Illusion in the Novels of J K Huysmans Amsterdam Rodopi Baldick Robert 1955 The Life of J K Huysma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edition revised by Brendan King Dedalus Books 2006 Leon Bloy 1913 Sur la tombe de Huysmans Paris Collection of Literary Curiosities On Huysmans Tomb Critical reviews of J K Huysmans and A Rebours En Rade and La Bas Portland OR Sunny Lou Publishing 2021 Includes Jules Barbey d Aurevilly s review of A rebours from Le Constitutionnel 28 July 1884 in appendix Brandreth H R T 1963 Huysmans London Bowes amp Bowes Brian R Banks author 1990 The Image of Huysmans New York AMS Press Brian R Banks author 2017 J K Huysmans amp the Belle Epoque A Guided Tour of Paris Paris Deja Vu introduction by Colin Wilson Blunt Hugh F 1921 J K Huysmans In Great Penitent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pp 169 193 Brophy Liam 1956 J K Huysmans Aesthete Turned Ascetic Irish Ecclesiastical Review Vol LXXXVI pp 43 51 Cevasco George A 1961 J K Huysmans in England and America A Bibliographical Study Charlottesville 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onnolly P J 1907 The Trilogy of Joris Karl Huysmans The Dublin Review Vol CXLI pp 255 271 Crawford Virginia M 1907 Joris Karl Huysma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atholic World Vol LXXXVI pp 177 188 Donato Elisabeth M 2001 Beyond the Paradox of the Nostalgic Modernist Temporality in the Works of J K Huysmans New York Peter Lang Doumic Rene 1899 J K Huysmans In Contemporary French Novelists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pp 351 402 Ellis Havelock 1915 Huysmans In Affirmations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p 158 211 Garber Frederick 1982 The Autonomy of the Self from Richardson to Huysmans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ighet Gilbert 1957 The Decadent In Talents and Geniu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92 99 Huneker James 1909 The Pessimists Progress J K Huysmans In Egoist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s Sons pp 167 207 Huneker James 1917 The Opinions of J K Huysmans In Unicor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s Sons pp 111 120 Kahn Annette 1987 J K Huysmans Novelist Poet and Art Critic Ann Arbor Mich UMI Research Press Laver James 1954 The First Decadent Being the Strange Life of J K Huysmans London Faber amp Faber Lavrin Janko 1929 Huysmans and Strindberg In Studies in European Literature London Constable amp Co pp 118 130 Locmant Patrice 2007 J K Huysmans le forcat de la vie Paris Bartillat Goncourt Prize for Biography Lloyd Christopher 1990 J K Huysmans and the fin de siecle Novel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Mason Redfern 1919 Huysmans and the Boulevar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atholic World Vol CIX pp 360 367 Mourey Gabriel 1897 Joris Karl Huysmans The Fortnightly Review Vol LXVII pp 409 423 Olivero F 1929 J K Huysmans as a Poet The Poetry Review Vol XX pp 237 246 Peck Harry T 1898 The Evolution of a Mystic In The Personal Equ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Harper amp Brothers pp 135 153 Ridge George Ross 1968 Joris Karl Huysman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Shuster George N 1921 Joris Karl Huysmans Egoist and Mystic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atholic World Vol CXIII pp 452 464 Symons Arthur 1892 J K Huysmans The Fortnightly Review Vol LVII pp 402 414 Symons Arthur 1916 Joris Karl Huysmans In Figures of Several Centuries London Constable and Company pp 268 299 Thacker Eugene 2014 An Expiatory Pessimism In Transactions of the Flesh An Homage to Joris Karl Huysmans Bucharest Ex Occidente Press pp 132 143 Thorold Algar 1909 Joris Karl Huysmans In Six Masters of Disillusion New York E P Dutton amp Company pp 80 96 Ziegler Robert 2004 The Mirror of Divinity The World and Creation in J K Huysmans Ne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参见 编辑恋腋窝 章鱼与海女图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若利斯 卡尔 于斯曼 amp oldid 7462677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