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華民國國樂

中華民國國樂是指中華民國國定的傳統音樂,即以漢族樂器傳統音樂為主的中國民族音樂。在1949年兩岸分治後,「國樂」一詞僅限於在臺灣及香港使用,但當代中國大陸部分學校也開始恢復使用。

「國樂」一詞是1911年以後,結合改革過的中國樂器與西洋音樂理論,產生的新的樂種,與傳統中國民族音樂有別。

歷史

中華民國傳統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1910年代,因末洋化教育興辦,以「西樂」稱洋人傳來之音樂,而產生相對應的「國樂」一詞,用以稱呼傳統民族音樂。[1]

民國成立初期,由於政經環境不佳,國樂的發展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以後,國樂才開始穩定發展。「國樂」起於1918年,1984年起,在台灣發展的「現代國樂」。中國大陸有「民樂」,香港有「中樂」,東南亞有「華樂」。當代中國大陸學院科系,已開始採用「國樂」一詞,臺灣學院、大學科系,現改名「中國音樂系」,實為前身「國樂系」、「國樂組」。「國樂」之名出現於1910年代,中華國樂會第一屆理事長高子銘認為興辦洋化教育是在清末,始有西樂之名。中國音樂雖經失傳,仍有少數民間愛好者,集合3、5人或7、8人一起演奏,稱為絲竹合奏,民國初年才有「國樂」之名。高子銘說:現代國樂團的組織,一般以為發軔於「五四」以後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出現的「國樂隊」,其中最早且較具規模的首推民國九年由鄭覲文發起成立於上海的「大同樂會」。該會主張「研究中西音樂,籌備演作大同音樂促進世界文化運動」,初期以演奏雅樂為主,後來轉而演奏古典音樂、民間絲竹,可以視為民間絲竹與現代國樂的過渡。 正式提出現代國樂團的觀念與編組的,應屬重慶時期的中央廣播電台音樂組國樂隊。

最早國樂發展,1918年鄭覲文於上海創設「琴瑟學社」。1920年「大同樂會」成立,至1929年,劉天華協助上海音專成立國樂改進社(上海分社),1935年中央廣播電台南京成立音樂組,下屬有國樂隊,任務為電台播音。1941年,中央廣播電台管弦樂對改隸屬教育部,援經費全數歸國樂隊專用。1942年,蛻變為新式國樂團。1948年,中央電台國樂組參加臺灣省博覽會,假臺北中山堂演出。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引進新樂種「國樂」。最初臺灣聽眾以為是正統中國音樂,深入了解後,發現它不但在臺灣,在中國大陸也是新的樂種。1994年,陳裕剛將臺灣現代化分為四個階段,1997年,陳勝田的分期也有類似分期,整合而言,國樂在臺灣的發展可分為五個時期[2]

萌芽時期

1948年11月,現代國樂隊首次在臺灣出現。1949年6月,中國廣播公司(簡稱中廣)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一同隨國民政府遷臺[3],引進新樂種「國樂」。國樂家有:高子銘、黃體培、孫培章、王沛綸、黃蘭英等,後有陳孝毅、周岐峰、劉克爾歸隊,後再加入有:楊秉忠、悉富森、史順生、曹義傑等,以上為國樂現代化運動第一代在臺灣形成。陳勝田在臺灣大百科全書之分期如下:[4]

1950年,中廣國樂團推廣國樂,六期進修班培養國樂人才有:李鎮東、楊秉忠、莊本立、汪振華、林培等。國樂風氣帶動下成立國樂社團有:中信、鐵路、晨鍾、政專等國樂社,後繼有大鵬、臺大薰風、政工幹校、幼獅國樂社、中華實驗國樂團等國樂社。1953年4月19日,「中華國樂會」成立,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傳統民族音樂組織。

推廣時期

1963年,「女王唱片」開始在市面發售國樂曲集,當時為兩岸禁止交流時期。1965年,全臺音樂比賽列入初、高中團體及成人獨奏國樂項目,1966年加入大專組,1966年師範大學國樂參加國樂團奪冠軍。

1967年,救國團合辦暑期國樂營。1969年,光仁小學音樂班國樂團參賽為當時常勝國樂團。1969年,國立藝術館成立中華國樂團。1969年,莊本立在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創設舞蹈音樂專修科國樂組,已有現代國樂合奏課程,後大學法規定,大學內不設專科,1975年停招,改由華岡藝術學校接替。

專業教育時期

1971年,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簡稱藝專,今臺灣藝術大學),董榕森領導設立五年制國樂科,五年後再設夜間部三年制國樂科,日夜間部都有現代國樂合奏。1973年,第一商標樂團成立(原名正風國樂團),由鄭思森擔任指揮。

1974年,省立臺中圖書館成立中興國樂團,楊秉忠擔任指揮。1975年,中興國樂團再度改組,招收年輕職業團員,保留老團員為業餘團員,人數達60人。1977年臺北市南門國中音樂班開始招收主修國樂器學生,成立現代國樂團,1978年參加音樂比賽獲得冠軍。

職業盛行時期

1979年9月第一個職業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成立。1982年臺中市立國樂團,林月里擔任指揮。同年臺中縣立文化中心成立國樂團。1984年9月教育部成立實驗國樂團。1985年中華國樂學會統計,全台灣國樂團有266個團體。

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1988年國樂開始與對岸接觸。1989年高雄市實驗國樂團成立,蕭青杉、賴錫中、吳宏章、林一鳳領軍。

兩岸交流時期

兩岸開放,臺灣國樂生態起了重大變化,影響層面廣大而深遠,兩岸樂器比賽、樂器改良、演奏進修等,顯然大幅提昇演奏水平。

  • 1990年,大陸笛子演奏家石家環與中廣國樂團於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社教館)演出,是大陸笛子演奏家首次於臺灣演出。
  • 1991年,政府通過「國家統一綱領」,開放兩岸交流政策。
  • 1991年,李登輝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改組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簡稱:文復會),任務改為政府與民間策略聯盟運作方式。
  • 1992年,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十位大陸演奏家來台演出,十三場次共有十六人次的演出。
  • 1993年,魯日融於香港舉行「二十世紀國樂思想研討會」,發表〈國樂教育在高等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 1995年,安寶藝術文化有限公司(目前更名為卡斯藝術文化有限公司)邀請[彭修文及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來台巡迴演出。
  • 1996年,上海民族樂團全團來臺灣,與實驗國樂團聯合演出。
  • 2009年,台灣劉江濱率領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赴西安、太原演出「2009華夏樂揚兩岸情」系列音樂會,受到兩岸專業樂評的高度肯定。
  • 2010年,台灣劉江濱指揮帶領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受「打開藝術之門」之邀,8月18日於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8月22日於北京國家大劇院、24日於天津音樂廳舉辦「2010華夏樂揚兩岸情」系列音樂會。
  • 2011年,新竹市政府主辦,新竹青年國樂團承辦第一屆「竹塹國樂節」,邀請台灣國樂團、山西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等兩岸專業樂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匯演,並邀請黃曉同、瞿春泉、唐峰、周東朝、張高翔等名家參與盛會。
  • 2012年,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青年國樂團辦理第二屆「竹塹國樂節」,邀請河北邯鄲吹歌藝術團、山西晉城上黨梆子演出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匯演,並特邀張列、郭哲誠、鄭立彬、王建民、王永德、閔惠芬、陳佐輝等兩岸名家參與。
  • 2012年,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於2011年改組增設新竹青年國樂團,赴廣東深圳、廣州、順德、中山等地舉辦「2012華夏樂揚兩岸情」系列音樂會。
  • 2012年,吳宗憲接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任。
  • 2012年11月30日,國樂家董榕森辭世,享壽80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主任林昱廷,於Facebook發表貼文:「亦宣先生已於今日中午12:35左右過世,請我們一同哀悼他。」[5]
  • 2013年1月8日,瞿春泉接任臺北市立國樂團首席指揮。[6][7]
  • 2013年2月21日,臺北市立國樂團前團長王正平中風病逝於臺北,享年六十五歲。[8]
  • 2013年,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青年國樂團辦理第三屆「竹塹國樂節」,邀請山西黃河大嗩吶藝術團、美國火鳳青年國樂團、九歌民族管絃樂團、北京第五中學金帆民樂團、中華國樂團、新加坡青年華樂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擴大國樂交流,並邀請王甫建、劉英、王銘裕、陳澄雄、張列、閻惠昌、馮少先、唐峰、孫凰等兩岸名家演出。
  • 2013年,台灣新竹青年國樂團再度受邀赴北京國家大劇院、中央民族樂團音樂廳及上海音樂廳舉辦「2013華夏樂揚兩岸情」系列音樂會。於上海音樂廳更特邀知名指揮家黃曉同擔任客席指揮。
  • 2014年,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青年國樂團辦理第四屆「竹塹國樂節」,邀請香港青少年國樂團、山西大平美固德吹打樂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匯演,閻惠昌、張列、劉炳臣、劉沙、李英、林昱廷等名家參與演出。
  • 2014年5月12日,被譽為「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之一的二胡名家閔惠芬上午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69岁。
  • 2014年11月26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院長陳裕剛(1945-2014)中風辭世,享年七十歲。12月8日假臺北第二殯儀館「懷源廳」舉行告別式,隆重莊嚴,來自各地團體、數百師生到場,風雨中泣聲,場面備極哀傷。
  • 2015年,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青年國樂團舉辦第五屆「竹塹國樂節」,邀請中央音樂學院、重慶民族樂團、琴園國樂團、河南民族樂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匯演,並邀請劉錫津、陳中申、樊慰慈、羅晶、蘇暢等兩岸名家共同參與。
  • 2015年8月24日,中國指揮界一代宗師黃曉同因病於上海辭世,享年82歲。

樂團

主要人物

以下人物以姓氏筆畫排序: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15-11-04]. (原始内容于2018-03-11). 
  2. ^ 陳裕剛(1994)。 〈影響台灣地區四十年來國樂器樂發展之因素〉,《中國新音樂史論集──國樂思想》,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3.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地方文化館-台中放送局〉[永久失效連結]
  4. ^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097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國樂家董榕森辭世 享壽80歲,中央社新聞
  6. ^ 存档副本. [2013-01-08]. (原始内容于2019-02-20). 
  7. ^ 存档副本. [2013-01-08]. (原始内容于2019-02-20). 
  8. ^ 存档副本. [2013-02-21].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来源

  • 高子銘 著(1959年)《現代國樂》。臺北:正中書局。
  • 梁在平、莊本立 著(1959年)《談國樂》。臺北:未詳。
  • 董榕森(1980年)〈國樂發展與文化建設〉,《中華樂訊》12月號。臺北:中華樂訊雜誌社。
  • 董榕森(1987年)〈近四十年來我國之傳統音樂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12期,頁599~634。
  • 林昱廷(1985年)〈三十年來的國樂教育〉,《藝術學報》第38期,頁173~191。
  • 王正平(1994年)〈台灣國樂發展之回顧與展望〉,《教師天地》第71期,頁30~33。
  • 劉客養(2012年)《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1970-2011)》。新北市:百川書屋。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劉客養(2010年起) 「劉客養戲曲研究室(戲曲與音樂)」[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蔡和儒(2014年)《意想國樂、風華再現:國樂在臺灣戰後初期的另類現代情境(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部連結

  • 國家國樂團
  • 吹鼓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劉客養戲曲研究室(戲曲與音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劉客養-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1970年-2011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華民國國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2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参见, 國樂團, 是指中華民國國定的傳統音樂, 即以漢族樂器傳統音樂為主的中國民族音樂, 在1949年兩岸分治後, 國樂, 一詞僅限於在臺灣及香港使用, 但當代中國大陸部分學校也開始恢復使用, 國樂, 一詞是1911年以後,.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2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中華民國國樂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参见 國樂團 中華民國國樂是指中華民國國定的傳統音樂 即以漢族樂器傳統音樂為主的中國民族音樂 在1949年兩岸分治後 國樂 一詞僅限於在臺灣及香港使用 但當代中國大陸部分學校也開始恢復使用 國樂 一詞是1911年以後 結合改革過的中國樂器與西洋音樂理論 產生的新的樂種 與傳統中國民族音樂有別 目录 1 歷史 1 1 萌芽時期 1 2 推廣時期 1 3 專業教育時期 1 4 職業盛行時期 1 5 兩岸交流時期 2 樂團 3 主要人物 4 參考文獻 4 1 引用 4 2 来源 5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主条目 中國音樂 中華民國傳統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 1910年代 因清末洋化教育興辦 以 西樂 稱洋人傳來之音樂 而產生相對應的 國樂 一詞 用以稱呼傳統民族音樂 1 民國成立初期 由於政經環境不佳 國樂的發展並未受到重視 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以後 國樂才開始穩定發展 國樂 起於1918年 1984年起 在台灣發展的 現代國樂 中國大陸有 民樂 香港有 中樂 東南亞有 華樂 當代中國大陸學院科系 已開始採用 國樂 一詞 臺灣學院 大學科系 現改名 中國音樂系 實為前身 國樂系 國樂組 國樂 之名出現於1910年代 中華國樂會第一屆理事長高子銘認為興辦洋化教育是在清末 始有西樂之名 中國音樂雖經失傳 仍有少數民間愛好者 集合3 5人或7 8人一起演奏 稱為絲竹合奏 民國初年才有 國樂 之名 高子銘說 現代國樂團的組織 一般以為發軔於 五四 以後在上海 北平等大城市出現的 國樂隊 其中最早且較具規模的首推民國九年由鄭覲文發起成立於上海的 大同樂會 該會主張 研究中西音樂 籌備演作大同音樂促進世界文化運動 初期以演奏雅樂為主 後來轉而演奏古典音樂 民間絲竹 可以視為民間絲竹與現代國樂的過渡 正式提出現代國樂團的觀念與編組的 應屬重慶時期的中央廣播電台音樂組國樂隊 最早國樂發展 1918年鄭覲文於上海創設 琴瑟學社 1920年 大同樂會 成立 至1929年 劉天華協助上海音專成立國樂改進社 上海分社 1935年中央廣播電台南京成立音樂組 下屬有國樂隊 任務為電台播音 1941年 中央廣播電台管弦樂對改隸屬教育部 援經費全數歸國樂隊專用 1942年 蛻變為新式國樂團 1948年 中央電台國樂組參加臺灣省博覽會 假臺北中山堂演出 1949年 國民政府遷臺 引進新樂種 國樂 最初臺灣聽眾以為是正統中國音樂 深入了解後 發現它不但在臺灣 在中國大陸也是新的樂種 1994年 陳裕剛將臺灣現代化分為四個階段 1997年 陳勝田的分期也有類似分期 整合而言 國樂在臺灣的發展可分為五個時期 2 萌芽時期 编辑 1948年11月 現代國樂隊首次在臺灣出現 1949年6月 中國廣播公司 簡稱中廣 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一同隨國民政府遷臺 3 引進新樂種 國樂 國樂家有 高子銘 黃體培 孫培章 王沛綸 黃蘭英等 後有陳孝毅 周岐峰 劉克爾歸隊 後再加入有 楊秉忠 悉富森 史順生 曹義傑等 以上為國樂現代化運動第一代在臺灣形成 陳勝田在臺灣大百科全書之分期如下 4 1950年 中廣國樂團推廣國樂 六期進修班培養國樂人才有 李鎮東 楊秉忠 莊本立 汪振華 林培等 國樂風氣帶動下成立國樂社團有 中信 鐵路 晨鍾 政專等國樂社 後繼有大鵬 臺大薰風 政工幹校 幼獅國樂社 中華實驗國樂團等國樂社 1953年4月19日 中華國樂會 成立 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傳統民族音樂組織 推廣時期 编辑 1963年 女王唱片 開始在市面發售國樂曲集 當時為兩岸禁止交流時期 1965年 全臺音樂比賽列入初 高中團體及成人獨奏國樂項目 1966年加入大專組 1966年師範大學國樂參加國樂團奪冠軍 1967年 救國團合辦暑期國樂營 1969年 光仁小學音樂班國樂團參賽為當時常勝國樂團 1969年 國立藝術館成立中華國樂團 1969年 莊本立在中國文化學院 今中國文化大學 創設舞蹈音樂專修科國樂組 已有現代國樂合奏課程 後大學法規定 大學內不設專科 1975年停招 改由華岡藝術學校接替 專業教育時期 编辑 1971年 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簡稱藝專 今臺灣藝術大學 董榕森領導設立五年制國樂科 五年後再設夜間部三年制國樂科 日夜間部都有現代國樂合奏 1973年 第一商標樂團成立 原名正風國樂團 由鄭思森擔任指揮 1974年 省立臺中圖書館成立中興國樂團 楊秉忠擔任指揮 1975年 中興國樂團再度改組 招收年輕職業團員 保留老團員為業餘團員 人數達60人 1977年臺北市南門國中音樂班開始招收主修國樂器學生 成立現代國樂團 1978年參加音樂比賽獲得冠軍 職業盛行時期 编辑 1979年9月第一個職業國樂團 臺北市立國樂團成立 1982年臺中市立國樂團 林月里擔任指揮 同年臺中縣立文化中心成立國樂團 1984年9月教育部成立實驗國樂團 1985年中華國樂學會統計 全台灣國樂團有266個團體 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 1988年國樂開始與對岸接觸 1989年高雄市實驗國樂團成立 蕭青杉 賴錫中 吳宏章 林一鳳領軍 兩岸交流時期 编辑 兩岸開放 臺灣國樂生態起了重大變化 影響層面廣大而深遠 兩岸樂器比賽 樂器改良 演奏進修等 顯然大幅提昇演奏水平 1990年 大陸笛子演奏家石家環與中廣國樂團於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社教館 演出 是大陸笛子演奏家首次於臺灣演出 1991年 政府通過 國家統一綱領 開放兩岸交流政策 1991年 李登輝將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改組為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簡稱 文復會 任務改為政府與民間策略聯盟運作方式 1992年 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十位大陸演奏家來台演出 十三場次共有十六人次的演出 1993年 魯日融於香港舉行 二十世紀國樂思想研討會 發表 國樂教育在高等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1995年 安寶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目前更名為卡斯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邀請 彭修文及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來台巡迴演出 1996年 上海民族樂團全團來臺灣 與實驗國樂團聯合演出 2009年 台灣劉江濱率領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赴西安 太原演出 2009華夏樂揚兩岸情 系列音樂會 受到兩岸專業樂評的高度肯定 2010年 台灣劉江濱指揮帶領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受 打開藝術之門 之邀 8月18日於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 8月22日於北京國家大劇院 24日於天津音樂廳舉辦 2010華夏樂揚兩岸情 系列音樂會 2011年 新竹市政府主辦 新竹青年國樂團承辦第一屆 竹塹國樂節 邀請台灣國樂團 山西歌舞劇院民族樂團 台北市立國樂團等兩岸專業樂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匯演 並邀請黃曉同 瞿春泉 唐峰 周東朝 張高翔等名家參與盛會 2012年 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青年國樂團辦理第二屆 竹塹國樂節 邀請河北邯鄲吹歌藝術團 山西晉城上黨梆子演出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匯演 並特邀張列 郭哲誠 鄭立彬 王建民 王永德 閔惠芬 陳佐輝等兩岸名家參與 2012年 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於2011年改組增設新竹青年國樂團 赴廣東深圳 廣州 順德 中山等地舉辦 2012華夏樂揚兩岸情 系列音樂會 2012年 吳宗憲接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任 2012年11月30日 國樂家董榕森辭世 享壽80歲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主任林昱廷 於Facebook發表貼文 亦宣先生已於今日中午12 35左右過世 請我們一同哀悼他 5 2013年1月8日 瞿春泉接任臺北市立國樂團首席指揮 6 7 2013年2月21日 臺北市立國樂團前團長王正平中風病逝於臺北 享年六十五歲 8 2013年 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青年國樂團辦理第三屆 竹塹國樂節 邀請山西黃河大嗩吶藝術團 美國火鳳青年國樂團 九歌民族管絃樂團 北京第五中學金帆民樂團 中華國樂團 新加坡青年華樂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 擴大國樂交流 並邀請王甫建 劉英 王銘裕 陳澄雄 張列 閻惠昌 馮少先 唐峰 孫凰等兩岸名家演出 2013年 台灣新竹青年國樂團再度受邀赴北京國家大劇院 中央民族樂團音樂廳及上海音樂廳舉辦 2013華夏樂揚兩岸情 系列音樂會 於上海音樂廳更特邀知名指揮家黃曉同擔任客席指揮 2014年 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青年國樂團辦理第四屆 竹塹國樂節 邀請香港青少年國樂團 山西大平美固德吹打樂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匯演 閻惠昌 張列 劉炳臣 劉沙 李英 林昱廷等名家參與演出 2014年5月12日 被譽為 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 之一的二胡名家閔惠芬上午因病在上海去世 享年69岁 2014年11月26日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院長陳裕剛 1945 2014 中風辭世 享年七十歲 12月8日假臺北第二殯儀館 懷源廳 舉行告別式 隆重莊嚴 來自各地團體 數百師生到場 風雨中泣聲 場面備極哀傷 2015年 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青年國樂團舉辦第五屆 竹塹國樂節 邀請中央音樂學院 重慶民族樂團 琴園國樂團 河南民族樂團及新竹在地國樂團隊匯演 並邀請劉錫津 陳中申 樊慰慈 羅晶 蘇暢等兩岸名家共同參與 2015年8月24日 中國指揮界一代宗師黃曉同因病於上海辭世 享年82歲 樂團 编辑中廣國樂團 第一個專業國樂團 臺北市立國樂團 臺灣國樂團 高雄市國樂團主要人物 编辑以下人物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明星 王正平 何立仁 李英 周成龍 周藍萍 陳中申 陳澄雄 陳能濟 郭哲誠 梁在平 彭修文 黃新財 溫以仁 董榕森 趙季平 劉學軒 劉文祥 劉文金 劉江濱 鄭思森 鄭榮興 鄭立彬 瞿春泉 盧亮輝 鍾耀光 關迺忠 蘇文慶 顧冠仁 顧寶文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15 1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11 陳裕剛 1994 影響台灣地區四十年來國樂器樂發展之因素 中國新音樂史論集 國樂思想 香港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 地方文化館 台中放送局 永久失效連結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 nrch culture tw twpedia aspx id 2097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樂家董榕森辭世 享壽80歲 中央社新聞 存档副本 2013 01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20 存档副本 2013 01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20 存档副本 2013 02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来源 编辑 高子銘 著 1959年 現代國樂 臺北 正中書局 梁在平 莊本立 著 1959年 談國樂 臺北 未詳 董榕森 1980年 國樂發展與文化建設 中華樂訊 12月號 臺北 中華樂訊雜誌社 董榕森 1987年 近四十年來我國之傳統音樂教育 教育資料集刊 第12期 頁599 634 林昱廷 1985年 三十年來的國樂教育 藝術學報 第38期 頁173 191 王正平 1994年 台灣國樂發展之回顧與展望 教師天地 第71期 頁30 33 劉客養 2012年 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 1970 2011 新北市 百川書屋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劉客養 2010年起 劉客養戲曲研究室 戲曲與音樂 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蔡和儒 2014年 意想國樂 風華再現 國樂在臺灣戰後初期的另類現代情境 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 新竹市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部連結 编辑台北市立國樂團 桃園市國樂團 2016桃園國樂節 國家國樂團 吹鼓吹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心裁國樂譜交流網站 劉客養戲曲研究室 戲曲與音樂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劉客養 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 1970年 2011年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華民國國樂 amp oldid 7324523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