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τ子

τ子(tauon),又稱陶子濤子,是帶負電荷自旋12基本粒子,標記為
τ
,由馬丁·佩爾實驗團隊於1975年發現。τ子、電子緲子與對應的三種中微子,都歸屬於輕子;τ子是第三代輕子,電子是第一代,緲子是第二代。對應於τ子的中微子稱為τ中微子。τ子的反粒子稱為反τ子,帶正電荷,其壽命質量自旋都和τ子相同,標記為
τ+

陶子
组成基本粒子
费米子
第三代
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电磁力
弱相互作用
符号
τ
反粒子反陶子(
τ+
发现馬丁·佩爾團隊(1975)[1][2]
质量1776.82±0.16 MeV/c2[3]
平均寿命2.906(10)×10−13 s[3]
電荷−1 e[3]
色荷
自旋½[3]

τ子的半衰期2.9×10−13 秒質量1776.82 MeV(稍加比較,電子的質量為0.511 MeV,緲子的質量為105.7 MeV)。τ子的相互作用與電子非常類似,τ子可以視為電子的特大質量版本。由於τ子的特大質量,τ子發射出的軔致輻射比電子少很多,因此,τ子比電子更具有穿透性,但是τ子的壽命很短,τ子的移動範圍主要是由衰變長度設定,由於數值過小,很難觀察到軔致輻射。只有在超高能量時,即能量超過PeV時,才能觀察到τ子的穿透性。[4]

歷史 编辑

 
馬丁·佩爾

馬丁·佩爾實驗團隊於1975年做實驗探測到τ子。[2][5]:ch5這實驗主要使用到史丹福直線加速器中心那時新裝置的史丹福正負電子非對稱圈英语Stanford Positron Electron Asymmetric Ring(SPEAR)與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磁性探測器。該實驗可以探測與分辨輕子、強子與光子,但該實驗並沒有直接探測到τ子,而是發現了64筆無法給出合理解釋的反常事件,這些事件的形式可以表示為

 至少兩個未被探測到的粒子

由於無法只用一個粒子來滿足能量守恆與動量守恆,因此必須存在有至少兩個未被探測到的粒子,可是該實驗並未探測到任何其它緲子、電子、光子、或強子,所以佩爾團隊提議,在這些事件裏,嶄新種類的
τ+

τ
粒子對被製成,然後在短暫時間後又衰變為緲子與中微子:

 

這反應很難核對,因為製成
τ+

τ
對所需的能量與製成D介子的閾值相近。後來,在德國電子加速器-漢堡史丹福正負電子非對稱圈英语Stanford Positron Electron Asymmetric Ring的直接電子計數器(Direct Electron Counter,DELCO)完成的研究工作測得了τ子的質量與自旋。佩爾因為發現τ子與對輕子物理學的開創性實驗研究、弗雷德里克·萊因斯因為發現中微子與對輕子物理學的開創性實驗研究,兩人共同榮獲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符號τ衍生自希臘語τρίτονtriton,在英文裏"第三個"的意思),τ子是第三個被發現的帶電輕子。[6]

衰變 编辑

 
τ子衰變時發射W 玻色子費曼圖

τ子是唯一可以衰變成強子輕子,其它輕子並不具有必需的質量。如同τ子的其它衰變方法,強子型衰變是通過弱相互作用進行。[7]τ子的幾個主要強子型衰變與實驗測得的分支比為[3][8]

 
 
 
 
 
 


將τ子的所有強子型衰變分支比總合起來,約為64.79%。

標準模型裏,τ子與τ中微子的τ子數Lτ為1,反τ子與反τ中微子的τ子數Lτ為-1;其它種輕子的τ子數Lτ為0。由於在弱衰變裏,τ子數守恆,每當τ子衰變為緲子或電子時,會同步產生一個τ中微子。[7]τ子的常見純輕子型衰變與實驗測得的分支比為[3]

 
 

由於輕子普適性,這兩個數值很近似。[9]:36-38

奇異原子 编辑

像其它帶電亞原子粒子一般,τ子也可能與其他亞原子粒子共同形成奇異原子。例如,與電子偶素
e+

e
緲子偶素
μ+

e
類似的τ子偶素(tauonium)
τ+

e
,被預測有製備出來的可能性。[10]

探測
τ+

τ
原子對於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極為重要,因為它是最具質量,最緊密的純量子電動力學系統之一。但是,由於τ子會非常快速地衰變,製備與研究
τ+

τ
原子是很困難的實驗。[10]

參閱 编辑

  • 小出公式英语Koide formula

參考文獻 编辑

  1. ^ L. B. Okun. Leptons and Quarks. V.I. Kisin (trans.).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1980: 103. ISBN 978-0444869241. 
  2. ^ 2.0 2.1 Martin Perl; et al. Evidence for Anomalous Lepton Production in
    e+

    e
    Annihil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75, 35 (22): 1489. Bibcode:1975PhRvL..35.1489P. doi:10.1103/PhysRevLett.35.1489.
     
  3. ^ 3.0 3.1 3.2 3.3 3.4 3.5 J. Beringer (Particle Data Group); et al.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G. 2012, 86 (1): 581–651 [2014-08-07]. Bibcode:2012PhRvD..86a0001B. doi:10.1103/PhysRevD.86.010001. (原始内容于2020-05-10).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4. ^ D. Fargion, P.G. De Sanctis Lucentini, M. De Santis, M. Grossi. Tau Air Showers from Earth.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4, 613 (2): 1285. Bibcode:2004ApJ...613.1285F. arXiv:hep-ph/0305128 . doi:10.1086/423124. 
  5. ^ Lillian Hoddeson. The Rise of the Standard Model: A History of Particle Physics from 1964 to 197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November 1997. ISBN 978-0-521-57816-5. 
  6. ^ M.L. Perl. Evidence for, and properties of, the new charged heavy lepton (PDF). T. Thanh Van (ed.) (编). Proceedings of the XII Rencontre de Moriond. 1977 [2014-08-10]. SLAC-PUB-1923.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8-22). 
  7. ^ 7.0 7.1 Riazuddin. (PDF). NCP 5th Particle Physics Sypnoisis (Islamabad,: Riazuddin, Head of High-Energy Theory Group at National Center for Physics). 2009, 1 (1): 1–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3). 
  8. ^ J. Beringer; et al. Tau Branching Fraction (PDF). 2013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Particle Data Group. [Aug 8, 2014].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4-21). 
  9. ^ B.R. Martin, G. Shaw. Chapter 2 – Leptons, quarks and hadrons. Particle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2008. ISBN 0470032944. 
  10. ^ 10.0 10.1 Brodsky, Stanley J.; Lebed, Richard F. Production of the Smallest QED Atom: True Muonium (μ+μ).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9, 102 (21): 213401. Bibcode:2009PhRvL.102u3401B. arXiv:0904.2225 . doi:10.1103/PhysRevLett.102.213401. 

外部連結 编辑

  •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Tale of Three Pap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ives the covers of the three original papers announcing the discovery.

τ子, 本條目是介紹帶負電荷的基本粒子, 關於陶子的其他含意, 请参看陶子, tauon, 又稱陶子, 濤子, 是帶負電荷, 自旋1, 的基本粒子, 標記為τ, 由馬丁, 佩爾實驗團隊於1975年發現, 電子, 緲子與對應的三種中微子, 都歸屬於輕子, 是第三代輕子, 電子是第一代, 緲子是第二代, 對應於的中微子稱為τ中微子, 的反粒子稱為反, 帶正電荷, 其壽命, 質量, 自旋都和相同, 標記為τ, 陶子组成基本粒子系费米子代第三代基本相互作用引力, 电磁力, 弱相互作用符号τ, 反粒子反陶子, 发现馬丁, 佩. 本條目是介紹帶負電荷的基本粒子t子 關於陶子的其他含意 请参看陶子 t子 tauon 又稱陶子 濤子 是帶負電荷 自旋1 2 的基本粒子 標記為t 由馬丁 佩爾實驗團隊於1975年發現 t子 電子 緲子與對應的三種中微子 都歸屬於輕子 t子是第三代輕子 電子是第一代 緲子是第二代 對應於t子的中微子稱為t中微子 t子的反粒子稱為反t子 帶正電荷 其壽命 質量 自旋都和t子相同 標記為t 陶子组成基本粒子系费米子代第三代基本相互作用引力 电磁力 弱相互作用符号t 反粒子反陶子 t 发现馬丁 佩爾團隊 1975 1 2 质量7003177682000000000 1776 82 0 16 MeV c2 3 平均寿命6987290600000000000 2 906 10 10 13 s 3 電荷 1 e 3 色荷无自旋 3 t子的半衰期為6987290000000000000 2 9 10 13 秒 質量為6990284677922563134 1776 82 MeV 稍加比較 電子的質量為6986818712184856999 0 511 MeV 緲子的質量為6989169350054675900 105 7 MeV t子的相互作用與電子非常類似 t子可以視為電子的特大質量版本 由於t子的特大質量 t子發射出的軔致輻射比電子少很多 因此 t子比電子更具有穿透性 但是t子的壽命很短 t子的移動範圍主要是由衰變長度設定 由於數值過小 很難觀察到軔致輻射 只有在超高能量時 即能量超過PeV時 才能觀察到t子的穿透性 4 目录 1 歷史 2 衰變 3 奇異原子 4 參閱 5 參考文獻 6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 nbsp 馬丁 佩爾馬丁 佩爾實驗團隊於1975年做實驗探測到t子 2 5 ch5這實驗主要使用到史丹福直線加速器中心那時新裝置的史丹福正負電子非對稱圈 英语 Stanford Positron Electron Asymmetric Ring SPEAR 與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磁性探測器 該實驗可以探測與分辨輕子 強子與光子 但該實驗並沒有直接探測到t子 而是發現了64筆無法給出合理解釋的反常事件 這些事件的形式可以表示為 e e e m displaystyle mathrm e e xrightarrow e pm mu mp nbsp 至少兩個未被探測到的粒子由於無法只用一個粒子來滿足能量守恆與動量守恆 因此必須存在有至少兩個未被探測到的粒子 可是該實驗並未探測到任何其它緲子 電子 光子 或強子 所以佩爾團隊提議 在這些事件裏 嶄新種類的t t 粒子對被製成 然後在短暫時間後又衰變為緲子與中微子 e e t t e m 4 n displaystyle mathrm e e xrightarrow tau tau xrightarrow e pm mu mp 4 nu nbsp 這反應很難核對 因為製成t t 對所需的能量與製成D介子的閾值相近 後來 在德國電子加速器 漢堡 史丹福正負電子非對稱圈 英语 Stanford Positron Electron Asymmetric Ring 的直接電子計數器 Direct Electron Counter DELCO 完成的研究工作測得了t子的質量與自旋 佩爾因為發現t子與對輕子物理學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弗雷德里克 萊因斯因為發現中微子與對輕子物理學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兩人共同榮獲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符號t衍生自希臘語triton triton 在英文裏 第三個 的意思 t子是第三個被發現的帶電輕子 6 衰變 编辑 nbsp t子衰變時發射W 玻色子的費曼圖 t子是唯一可以衰變成強子的輕子 其它輕子並不具有必需的質量 如同t子的其它衰變方法 強子型衰變是通過弱相互作用進行 7 t子的幾個主要強子型衰變與實驗測得的分支比為 3 8 t 25 52 p p 0 n t displaystyle mathrm tau xrightarrow 25 52 pi pi 0 nu tau nbsp t 10 83 p n t displaystyle mathrm tau xrightarrow 10 83 pi nu tau nbsp t 9 30 p 2 p 0 n t displaystyle mathrm tau xrightarrow 9 30 pi 2 pi 0 nu tau nbsp t 8 99 p p p n t displaystyle mathrm tau xrightarrow 8 99 pi pi pi nu tau nbsp t 2 70 p p p p 0 n t displaystyle mathrm tau xrightarrow 2 70 pi pi pi pi 0 nu tau nbsp t 1 05 p 3 p 0 n t displaystyle mathrm tau xrightarrow 1 05 pi 3 pi 0 nu tau nbsp 將t子的所有強子型衰變分支比總合起來 約為64 79 在標準模型裏 t子與t中微子的t子數Lt為1 反t子與反t中微子的t子數Lt為 1 其它種輕子的t子數Lt為0 由於在弱衰變裏 t子數守恆 每當t子衰變為緲子或電子時 會同步產生一個t中微子 7 t子的常見純輕子型衰變與實驗測得的分支比為 3 t 17 83 n t e n e displaystyle mathrm tau xrightarrow 17 83 nu tau e bar nu e nbsp t 17 41 n t m n m displaystyle mathrm tau xrightarrow 17 41 nu tau mu bar nu mu nbsp 由於輕子普適性 這兩個數值很近似 9 36 38奇異原子 编辑像其它帶電亞原子粒子一般 t子也可能與其他亞原子粒子共同形成奇異原子 例如 與電子偶素e e 或緲子偶素m e 類似的t子偶素 tauonium t e 被預測有製備出來的可能性 10 探測t t 原子對於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極為重要 因為它是最具質量 最緊密的純量子電動力學系統之一 但是 由於t子會非常快速地衰變 製備與研究t t 原子是很困難的實驗 10 參閱 编辑小出公式 英语 Koide formula 參考文獻 编辑 L B Okun Leptons and Quarks V I Kisin trans 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1980 103 ISBN 978 0444869241 2 0 2 1 Martin Perl et al Evidence for Anomalous Lepton Production in e e Annihil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75 35 22 1489 Bibcode 1975PhRvL 35 1489P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35 1489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J Beringer Particle Data Group et al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G 2012 86 1 581 651 2014 08 07 Bibcode 2012PhRvD 86a0001B doi 10 1103 PhysRevD 86 01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0 chapter 被忽略 帮助 D Fargion P G De Sanctis Lucentini M De Santis M Grossi Tau Air Showers from Earth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4 613 2 1285 Bibcode 2004ApJ 613 1285F arXiv hep ph 0305128 nbsp doi 10 1086 423124 Lillian Hoddeson The Rise of the Standard Model A History of Particle Physics from 1964 to 197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November 1997 ISBN 978 0 521 57816 5 M L Perl Evidence for and properties of the new charged heavy lepton PDF T Thanh Van ed 编 Proceedings of the XII Rencontre de Moriond 1977 2014 08 10 SLAC PUB 19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8 22 7 0 7 1 Riazuddin Non standard interactions PDF NCP 5th Particle Physics Sypnoisis Islamabad Riazuddin Head of High Energy Theory Group at National Center for Physics 2009 1 1 1 2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03 03 J Beringer et al Tau Branching Fraction PDF 2013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Particle Data Group Aug 8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4 21 B R Martin G Shaw Chapter 2 Leptons quarks and hadrons Particle Physics John Wiley amp Sons 2008 ISBN 0470032944 10 0 10 1 Brodsky Stanley J Lebed Richard F Production of the Smallest QED Atom True Muonium m m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9 102 21 213401 Bibcode 2009PhRvL 102u3401B arXiv 0904 2225 nbsp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102 213401 外部連結 编辑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erl s logbook showing tau discovery A Tale of Three Pap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ives the covers of the three original papers announcing the discovery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T子 amp oldid 7527044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