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Web 2.0

Web 2.0(也称为参与式网络[1]社交网络[2]),指以最终用户为目标,强调用户生成内容易用性、参与文化和互操作性(如:与其它产品、系统和设备兼容)的网站

一张显示Web 2.0相关主题与理念的标签云

Web 2.0这个词由达西·迪努奇在1999年撰写的文章《Fragmented Future》中首次创造并使用,直到2004年末的O'Reilly Media Web 2.0会议上,才由提姆·奥莱理和戴尔·多尔蒂推广我们现在所定义的概念。[3][4][5][6]Web 2.0框架只指定网站的设计和使用,并不对设计人员提出任何技术要求或规范。因为转变到Web 2.0的过程是渐进的,并没有给出这种转变开始的确切日期。

Web 2.0网站允许用户作为虚拟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的创建者,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对话进行交互和协作。这与第一代网络(Web 1.0)时代的网站形成了对比,在Web 1.0时代,人们只能被动地浏览内容。Web 2.0功能的示例,包括:社交网站社交媒体站点(如:Facebook)、博客Wiki分众分类法(在网站和链接上的关键词“标签”)、视频分享网站(如:YouTube)、托管服务网络应用程序(“app”)、协同消费平台和混搭应用程序

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一直质疑Web 2.0是否与以前的网络技术有本质区别,他将该术语称为行话[7]他对网络最初的设想,是“一种协作的媒体,一个我们(可以)见面、阅读和写作的地方”。[8][9]另一方面,蒂姆·伯纳斯-李创造了语义网(有时也称为Web 3.0)[10]一词,是指可以通过机器处理语义的内容网络。[11]

历史 编辑

Web 1.0 编辑

Web 1.0是一个返璞词,指的是万维网发展的第一阶段,时间大约从1991年2004年。根据科莫德和克里希纳穆绥的说法,“在Web 1.0中,内容创作者很少,绝大多数用户只是内容的消费者。”[12]个人网页很常见,主要由托管在ISP经营的网络服务器上或是托管在免费的网络托管服务(如:GeoCities)上的静态网页组成。[13][14]随着Web 2.0的出现,普通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低成本的网络托管服务或通过专属服务器(诸如BloggerLiveJournal),拥有社交网络个人资料(诸如MyspaceFacebook等网站)和个人博客。通常,内容是动态生成的,允许读者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发表评论。泰瑞·弗萊在他的《新媒体(第三版)》中,将Web 1.0和Web 2.0之间的区别描述为

"从个人网站变为博客和博客网站聚合,从发布变为参与,网络内容从作为前期投资的结果变为正在进行的交互过程,以及从内容管理系统变为基于“标签”网站内容的链接使用的关键字(分众分类法)的迁移。

弗萊认为,这些因素形成了导致Web 2.0“热潮”爆发的趋势。[15]

特性 编辑

Web 1.0网站的一些常见设计元素包括:[16]

Web 2.0的概述 编辑

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点有:网络社区、网络应用程序、社交网站、博客、Wiki等等。

Web 2.0的支持者认为Web的使用正日渐以交互性和未来的社会性网络为导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通过或不通过创建一个可视的、交互的网页来充分挖掘网络效应。某种观点认为,和传统网站相比,Web 2.0的网站更多表现为Point of presence英语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用户产生内容的门户网站

另一方面,其實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裡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不能使社會增值。而Web 2.0很明顯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不論是提供內容、為內容索引或評分,都能夠使他們所使用的平台增值。透過參與者的互動,好的產品或資訊本著它的口碑,從一小撮使用者擴展到一大班人,一旦超過了臨界質量,就會「像病毒一樣廣泛流傳」(葛拉威爾,2002)。

正如同创新2.0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草根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理念,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动、分享与關係,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用「互动、分享、關係」的概念來作詮釋。

該詞的來源 编辑

「Web 2.0」不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因為Web 2.0僅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的Craig Cline在共同合作的動腦會議brain storming)上提出來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时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則是Web 2.0。Ofoto英语Ofoto是Web 1.0;Flickr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

  • 將Web作為平台
  • 駕馭群體智慧
  • 資料將變成未來的「Intel Inside」
  •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永久的測試版”)
  • 輕量型程序設計模型
  • 通過内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設備
  •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 分享和参與的架構所驅動的網絡效應
  •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匯集的改革
  • 快速的反應與功能新增

較早的出現是作為語義網的同義詞。這兩個概念有點相似而且是互補的。結合了基於標籤的Folksonomy(分眾分類法)社会性網絡系统如FOAF英语FOAFXFN英语XFN,以及通過BlogWiki進行發表,已經創造了語義環境的天然基礎。

Web服务 编辑

双向的消息协议是Web 2.0架构的关键元素之一。两个主要的类型是RESTSOAP方法。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示了一种Web服务客户端传送所有的事务的状态。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和类似的轻量方法都依赖服务器来保存状态信息。两种情况下,服务是通过一个应用程序接口API)调用的。这个API常常是根据网站的特殊需求定义的,但是标准的Web服务API(例如,於Blog發表文章)的API依然被广泛使用。一般来说Web服务的通用语言是XML,但并不一定,还存在大量不同的其他语言,如JSONYAML等。

最近,出现了一个被称之为Ajax的混合形式,用来增强基于浏览器的Web应用的用户体验。这可以用于一些特别的形式(如Google Maps、UrMa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或是一些开放的形式,可以直接利用Web服务API、数据联合,甚至是绘画。

AJAXWeb應用程式最為熱門的網頁前端開發技術,可建立互動性極佳的使用者介面。包含標準化的HTMLCSS語法、具動態互動與展示效果的DOM(文件物件模型)、交換與操作XML資料以及利用XMLHttpRequest物件進行非同步的傳輸。

服务器软件 编辑

Web 2.0的功能是在已有的Web服务器架构上建立的,但是更加强调后台软件。数据联合不仅仅是名称上和内容管理發布方法不同,而且Web服务要求更加强壮的数据库工作流的支持,并且变得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网的应用服务器功能更加相似。供应商不管是用一个通用服务器方法,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功能都集中到一个服务器平台上,或者是一个Web服务器插件的方法,可以使用增强了API接口的标准发布工具和其他工具。不管选择的是哪种途径,Web 2.0的进化不会为这些选择做出重大改變。

Web 2.0相关服務 编辑

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wiki百科全书(Wiki)、網誌、社群網站(SNS)、P2P、即时訊息(IM)、基于地理訊息服务(LBS)等。

Web 2.0主要特点和基于这些特点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

  • 博客(Blog)
    最早期的Web 2.0服务之一,可使任何参与者拥有自己的专栏、成为网络内容产生源,进而形成微媒体,为网络提供文字、图片、声音或视频信息。
  • 内容源(RSS)
    伴随Blog(博客)产生的简单文本协议,将博客产生的内容进行重新格式化输出,从而将内容从页面中分离出来,便于同步到第三方网站或提供给订阅者进行阅读。
  • Wiki
    是一个众人协作的平台,方便写百科全书、词典等。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写作。
  • 参与评论与评分(Digg
    Web 2.0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Web 2.0的显著特点是分享机制去中心化,Digg机制为更多网络用户提供了参与网络建设的机制,无需进行内容贡献或创作,只要用户对网络内容进行评分或点评,即可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建设过程当中。
  • 網誌(Delicious)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网络内容的收藏于转载,并将自己的收藏或转载整理成列表、分享给更多的用户,从而在网络上起到信息聚合与过滤的作用。
  • 社会化网络(SNS)
    从原有的以网站、内容为中心,转而侧重于以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为中心,网络上每一个节点所承载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以具体的自然人为节点,形成的新型互联网形态。
  • 微博(microblog)
    博客的精简版,有较为严格的字数限制。更简单的发布流程和更随意(被限制的話題、領域)的写作方式,使得参与到网络内容贡献中的门槛降低,更大程度的推动了网络内容建设和个体信息贡献。
  • 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务(LBS
    集地理信息系统(GIS)、微博(Twitter)和移动设备(Mobile)以及A-GPS定位服务于一身的增强型微博系统,其主导思想是每一条信息不仅利用时间为索引、同时也加入了地理经纬度的索引,从而不仅可通过时间对信息进行筛选、亦可利用地理坐标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
  • 即时通讯(IM)
    即时通讯软件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聊天一直是网民们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以MSN、QQ为主要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

Web 2.0產品的例子 编辑

全球
台灣
中国大陆

影響 编辑

社会影响 编辑

Web 2.0中出现的数据联合和消息传送能力,提出了潜在的一种可能性——在完全不同的在线社区之间创建一个更加紧密的社会构造。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术语来集合性地代表这些共同的社团,包括blogs[19]hpere:网志的世界,syndisphere:内容联合发布,以及wikisphere,然而其他的观察者认为这些措辞和内在的含义太空泛了。

由于Web 2.0的网络交互性,信息的快速传播性,以及透明性。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也可以作为推动国家民主的一种有效的工具,作为吸取广泛民众意见的参考。

商业影响 编辑

可能的由Web 2.0带来的指数级增长的业务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消费和以计算机为本的消费的区别。

对于价值的鉴定和消费的过程中无需不同人为参与,由于Web 2.0的出现,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了。各个组织会不断使用诸如RSS/Atom/RDF之类的联合格式来联合他们的价值提案。除了价值的联合外,Web服务终点发布将简化联合的价值的消费过程。

事实上,至今无人能给Web 2.0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人眼中的Web 2.0都有不同的表述。技术研究者眼中的Web 2.0是SNS、BLOG等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博客们则认为Web 2.0是人与人之间更为便捷的互动;在风险投资商眼中,Web 2.0又代表了新的商业机会和行业游戏规则。

而从营销者的角度来看,Web 2.0则至少意味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种创新的媒介形式、一个集中的社群环境,以及一种全新营销理念。

目前逐渐盛行的BLOG营销被认为是Web 2.0营销的典型形式之一。

早期的网络营销不外乎是透过电子邮件发送、弹出式窗口、横幅式广告等几种手法。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入口网站将其网页上的广告空间待价而沽,等到广告商上门之后,入口网站再依点选率或是摆放时间的长短来收取费用。这样的缺点是,广告商永远无法知道你所摆放的广告是不是真的接触到你的目标客户,还是只是在茫茫的网海中找寻一两个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就像是Tim O'Reilly所说的一样,如果Web 1.0的代表者是Netscape,那Web 2.0的代表就是Google。

Google一改以往广告商寻找消费者的思考模式,而改以消费者自行查询广告的思维模式来经营。

Google将首页保持干净,但在关键词搜寻的时候提供你想要查找信息的相关广告,不但确保每一个点选进网站的浏览者都是对该信息有兴趣的潜在消费者,也一并解决了消费者对广告窗口扰人的困扰。而前一阵子Google推出的Google Page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免费提供Blog服务的形式,从中搜集更多消费者的习性,其中的用意就是要为消费者量身订做一个个人化的Google。

針對Web 2.0的擴展和革新 编辑

Web 2.0AJAX概念為契機,提供了高仿桌面應用程序的網絡應用程序,激勵用戶生成內容和搭建具有向心力的社區,并以高耦合的技術形成輕快有效的商業模型。在此基礎上,Web 3.0被認為肩負着發揚2.0的精神,并沖破目前Web 2.0所面臨的障礙。因此通過對目前Web 2.0所面臨的瓶頸和具體實例進行分析,可以對Web 3.0作一些展望。

頻寬 编辑

用戶所在區域的網絡的頻寬均值,將直接影響到網站內容的投放和索取,是制約多樣化網際網路應用程式發展的一大瓶頸。

應用程序的速度 编辑

雖然許多網站使用異步JavaScriptXMLJSON以及各種UI Widgets來實現仿桌面應用程序的網絡應用程序,但這些前臺程序的速度都無法與傳統桌面程序媲美,為了實現桌面程序界面的一些常見功能(如拖拽、排序、縮放等),必須使用複雜的JavaScript,這樣容易造成許多用戶的瀏覽器響應延時甚至假死,進一步降低用戶體驗。

應用程序開發的草根化,社區協同化 编辑

目前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門檻仍然較高,并且較為封閉,這樣雖然可以滿足開發一般的以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為主導的應用程序,卻制約了用戶生成程序(“User-generated application”)的發展空間。在向用戶生成程序過渡的期間,值得注意的應用程序、技術和概念有:

  • 混搭(Mash-up):更人性化的多重組和,如Microsoft Popfly等。
  • 項目協同,Basecamp,Bugzilla,Project.net,維基等。
  • API:Google Earth,Facebook API等。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Blank, Grant; Reisdorf, Bianca. The Participatory Web. Information. 2012-05-01, 15 (4): 537–554. doi:10.1080/1369118X.2012.665935. 
  2. ^ What is Web 1.0? - Definition from Techopedia. Techopedia.com. [2018-07-13]. (原始内容于2018-07-13) (英语). 
  3. ^ Graham, Paul. Web 2.0. November 2005 [2006-08-02]. (原始内容于2012-10-10). I first heard the phrase 'Web 2.0' in the name of the Web 2.0 conference in 2004. 
  4. ^ O'Reilly, Tim. What Is Web 2.0. O'Reilly Network. 2005-09-30 [2006-08-06]. (原始内容于2013-04-24). 
  5. ^ Strickland, Jonathan. How Web 2.0 Works. computer.howstuffworks.com. 2007-12-28 [2015-02-28]. (原始内容于2015-02-17). 
  6. ^ DiNucci, Darcy. Fragmented Future (PDF). Print. 1999, 53 (4): 32 [2011-11-04]. (原始内容 (PDF)于2011-11-10). 
  7. ^ developerWorks Interviews: Tim Berners-Lee. 2006-08-22 [2007-06-04]. (原始内容于2007-07-01). 
  8. ^ Berners-Lee on the read/write web. BBC News. 2005-08-09 [2012-08-05]. (原始内容于2012-09-01). 
  9. ^ Richardson, Will. Blogs, Wikis, Podcasts, and Other Powerful Web Tools for Classrooms 2nd.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2009: 1. ISBN 978-1-4129-5972-8. 
  10. ^ What is Web 3.0? Webopedia Definition. www.webopedia.com. [2017-02-15]. (原始内容于2017-02-15) (英语). 
  11. ^ Berners-Lee, Tim; James Hendler; Ora Lassila. The Semantic Web (PDF). Scientific American. 2001-05-17 [2018-10-01]. (原始内容 (PDF)于2018-10-01). 
  12. ^ Balachander Krishnamurthy, Graham Cormod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Web 1.0 and Web 2.0. First Monday. 2008-06-02, 13 (6) [2014-09-23]. (原始内容于2012-10-25). 
  13. ^ Geocities – Dead Media Archive. cultureandcommunication.org. [2014-09-23]. (原始内容于2014-05-24). 
  14. ^ So Long, GeoCities: We Forgot You Still Existed. 2009-04-23 [2014-09-23]. (原始内容于2014-10-17). 
  15. ^ Flew, Terry. New Media: An Introduction 3rd.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9. 
  16. ^ Viswanathan, Ganesh; Dutt Mathur, Punit; Yammiyavar, Pradeep. . IndiaHCI Conference. Mumbai. March 2010 [2015-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1). 
  17. ^ Is there a Web 1.0?. HowStuffWorks. 2008-01-28 [2019-02-15]. (原始内容于2019-02-22). 
  18. ^ The Right Size of Software. www.catb.org. [2015-02-20]. (原始内容于2015-06-17). 
  19.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 Web 2.0大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USA: MultiMedia. 2017 [2018-02-03]. ISBN 1-544-638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8). 

参见 编辑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 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 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 href, template, html, class, redirect, title, template, href, wikipedia, html, class, redirect, title, wikipedia, 提交刪除, 此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的质量标准, 需要完全重寫, 2.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 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 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 a href Template D html class mw redirect title Template D d a a href Wikipedia CSD html G13 class mw redirect title Wikipedia CSD G13 a 提交刪除 此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的质量标准 需要完全重寫 2011年12月27日 請在討論頁中討論相關議題 並參考更优秀条目写作指南 Web 2 0 也称为参与式网络 1 或社交网络 2 指以最终用户为目标 强调用户生成内容 易用性 参与文化和互操作性 如 与其它产品 系统和设备兼容 的网站 一张显示Web 2 0相关主题与理念的标签云Web 2 0这个词由达西 迪努奇在1999年撰写的文章 Fragmented Future 中首次创造并使用 直到2004年末的O Reilly Media Web 2 0会议上 才由提姆 奥莱理和戴尔 多尔蒂推广我们现在所定义的概念 3 4 5 6 Web 2 0框架只指定网站的设计和使用 并不对设计人员提出任何技术要求或规范 因为转变到Web 2 0的过程是渐进的 并没有给出这种转变开始的确切日期 Web 2 0网站允许用户作为虚拟社区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创建者 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对话进行交互和协作 这与第一代网络 Web 1 0 时代的网站形成了对比 在Web 1 0时代 人们只能被动地浏览内容 Web 2 0功能的示例 包括 社交网站或社交媒体站点 如 Facebook 博客 Wiki 分众分类法 在网站和链接上的关键词 标签 视频分享网站 如 YouTube 托管服务 网络应用程序 app 协同消费平台和混搭应用程序 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 伯纳斯 李一直质疑Web 2 0是否与以前的网络技术有本质区别 他将该术语称为行话 7 他对网络最初的设想 是 一种协作的媒体 一个我们 可以 见面 阅读和写作的地方 8 9 另一方面 蒂姆 伯纳斯 李创造了语义网 有时也称为Web 3 0 10 一词 是指可以通过机器处理语义的内容网络 11 目录 1 历史 1 1 Web 1 0 1 2 特性 1 3 Web 2 0的概述 1 4 該詞的來源 1 5 Web服务 1 6 服务器软件 1 7 Web 2 0相关服務 2 Web 2 0產品的例子 3 影響 3 1 社会影响 3 2 商业影响 3 3 針對Web 2 0的擴展和革新 3 4 頻寬 3 5 應用程序的速度 3 6 應用程序開發的草根化 社區協同化 4 參考文獻 4 1 引用 4 2 来源 5 外部链接 6 参见历史 编辑Web 1 0 编辑 Web 1 0是一个返璞词 指的是万维网发展的第一阶段 时间大约从1991年到2004年 根据科莫德和克里希纳穆绥的说法 在Web 1 0中 内容创作者很少 绝大多数用户只是内容的消费者 12 个人网页很常见 主要由托管在ISP经营的网络服务器上或是托管在免费的网络托管服务 如 GeoCities 上的静态网页组成 13 14 随着Web 2 0的出现 普通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低成本的网络托管服务或通过专属服务器 诸如Blogger或LiveJournal 拥有社交网络个人资料 诸如Myspace和Facebook等网站 和个人博客 通常 内容是动态生成的 允许读者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发表评论 泰瑞 弗萊在他的 新媒体 第三版 中 将Web 1 0和Web 2 0之间的区别描述为 从个人网站变为博客和博客网站聚合 从发布变为参与 网络内容从作为前期投资的结果变为正在进行的交互过程 以及从内容管理系统变为基于 标签 网站内容的链接使用的关键字 分众分类法 的迁移 弗萊认为 这些因素形成了导致Web 2 0 热潮 爆发的趋势 15 特性 编辑 Web 1 0网站的一些常见设计元素包括 16 静态页面而不是动态HTML 17 提供的内容来从服务器的文件系统而不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RDBMS 使用服务器端内嵌或通用网关接口 CGI 构建的页面 而不是用Perl PHP Python或Ruby等动态编程语言编写的网络应用程序 使用HTML 3 2时代的元素 例如框架和表格 来定位和对齐页面上的元素 这些通常与空白占位符GIF一起使用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期间引入了专有的HTML扩展 例如 lt blink gt 和 lt marquee gt 标记 在线留言簿 GIF按钮 图形 通常为88 31像素 被用于网页浏览器 操作系统 文本编辑器和其他各种产品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HTML表单 在此期间 在共享服务器上很少支持服务器端脚本 为了向网站访问者提供反馈机制 使用了mailto表单 用户填写表单后 单击表单的 提交 按钮 他们的电子邮件客户端将启动并尝试发送包含表单详细信息的电子邮件 mailto协议的流行和复杂性促使浏览器开发人员将电子邮件客户端整合到他们的浏览器中 18 Web 2 0的概述 编辑 Web 2 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 通过网络应用 Web Applications 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 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 典型的Web 2 0站点有 网络社区 网络应用程序 社交网站 博客 Wiki等等 Web 2 0的支持者认为Web的使用正日渐以交互性和未来的社会性网络为导向 所提供的服务内容 通过或不通过创建一个可视的 交互的网页来充分挖掘网络效应 某种观点认为 和传统网站相比 Web 2 0的网站更多表现为Point of presence 英语 Point of presence 或者是用户产生内容的门户网站 另一方面 其實早在1999年 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 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 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 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裡的 Information 而不是 Technology 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 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 不能使社會增值 而Web 2 0很明顯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 不論是提供內容 為內容索引或評分 都能夠使他們所使用的平台增值 透過參與者的互動 好的產品或資訊本著它的口碑 從一小撮使用者擴展到一大班人 一旦超過了臨界質量 就會 像病毒一樣廣泛流傳 葛拉威爾 2002 正如同创新2 0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草根创新 开放创新 共同创新理念 Web 2 0的核心概念是互动 分享与關係 所有的網路行為 都可用 互动 分享 關係 的概念來作詮釋 該詞的來源 编辑 Web 2 0 不是一個技術的標準 因為Web 2 0僅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 這個術語是由O Reilly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的Craig Cline在共同合作的動腦會議 brain storming 上提出來的 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时期 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 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 DoubleClick是Web 1 0 Google AdSense則是Web 2 0 Ofoto 英语 Ofoto 是Web 1 0 Flickr則是Web 2 0 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 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 同時O Reilly Media Battelle和MediaLive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 0大會 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 O 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 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 將Web作為平台 駕馭群體智慧 資料將變成未來的 Intel Inside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 永久的測試版 輕量型程序設計模型 通過内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設備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分享和参與的架構所驅動的網絡效應 通過帶動分散的 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匯集的改革 快速的反應與功能新增較早的出現是作為語義網的同義詞 這兩個概念有點相似而且是互補的 結合了基於標籤的Folksonomy 分眾分類法 的社会性網絡系统如FOAF 英语 FOAF 和XFN 英语 XFN 以及通過Blog和Wiki進行發表 已經創造了語義環境的天然基礎 Web服务 编辑 双向的消息协议是Web 2 0架构的关键元素之一 两个主要的类型是REST和SOAP方法 REST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 表示了一种Web服务客户端传送所有的事务的状态 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和类似的轻量方法都依赖服务器来保存状态信息 两种情况下 服务是通过一个应用程序接口 API 调用的 这个API常常是根据网站的特殊需求定义的 但是标准的Web服务API 例如 於Blog發表文章 的API依然被广泛使用 一般来说Web服务的通用语言是XML 但并不一定 还存在大量不同的其他语言 如JSON YAML等 最近 出现了一个被称之为Ajax的混合形式 用来增强基于浏览器的Web应用的用户体验 这可以用于一些特别的形式 如Google Maps UrMap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或是一些开放的形式 可以直接利用Web服务API 数据联合 甚至是绘画 AJAX是Web應用程式最為熱門的網頁前端開發技術 可建立互動性極佳的使用者介面 包含標準化的HTML與CSS語法 具動態互動與展示效果的DOM 文件物件模型 交換與操作XML資料以及利用XMLHttpRequest物件進行非同步的傳輸 服务器软件 编辑 Web 2 0的功能是在已有的Web服务器架构上建立的 但是更加强调后台软件 数据联合不仅仅是名称上和内容管理發布方法不同 而且Web服务要求更加强壮的数据库和工作流的支持 并且变得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网的应用服务器功能更加相似 供应商不管是用一个通用服务器方法 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功能都集中到一个服务器平台上 或者是一个Web服务器插件的方法 可以使用增强了API接口的标准发布工具和其他工具 不管选择的是哪种途径 Web 2 0的进化不会为这些选择做出重大改變 Web 2 0相关服務 编辑 主要包括 博客 BLOG RSS wiki百科全书 Wiki 網誌 社群網站 SNS P2P 即时訊息 IM 基于地理訊息服务 LBS 等 Web 2 0主要特点和基于这些特点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 博客 Blog 最早期的Web 2 0服务之一 可使任何参与者拥有自己的专栏 成为网络内容产生源 进而形成微媒体 为网络提供文字 图片 声音或视频信息 内容源 RSS 伴随Blog 博客 产生的简单文本协议 将博客产生的内容进行重新格式化输出 从而将内容从页面中分离出来 便于同步到第三方网站或提供给订阅者进行阅读 Wiki是一个众人协作的平台 方便写百科全书 词典等 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写作 参与评论与评分 Digg Web 2 0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 Web 2 0的显著特点是分享机制和去中心化 Digg机制为更多网络用户提供了参与网络建设的机制 无需进行内容贡献或创作 只要用户对网络内容进行评分或点评 即可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建设过程当中 網誌 Delicious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网络内容的收藏于转载 并将自己的收藏或转载整理成列表 分享给更多的用户 从而在网络上起到信息聚合与过滤的作用 社会化网络 SNS 从原有的以网站 内容为中心 转而侧重于以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为中心 网络上每一个节点所承载的不再是信息 而是以具体的自然人为节点 形成的新型互联网形态 微博 microblog 博客的精简版 有较为严格的字数限制 更简单的发布流程和更随意 被限制的話題 領域 的写作方式 使得参与到网络内容贡献中的门槛降低 更大程度的推动了网络内容建设和个体信息贡献 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务 LBS 集地理信息系统 GIS 微博 Twitter 和移动设备 Mobile 以及A GPS定位服务于一身的增强型微博系统 其主导思想是每一条信息不仅利用时间为索引 同时也加入了地理经纬度的索引 从而不仅可通过时间对信息进行筛选 亦可利用地理坐标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 即时通讯 IM 即时通讯软件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 聊天一直是网民们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 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 论坛变为以MSN QQ为主要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 Web 2 0產品的例子 编辑全球维基百科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flickr Google阅读器 Gtalk Messenger台灣噗浪中国大陆豆瓣網 互動百科 百度貼吧 人人網 新浪微博 優酷網 知乎 QQ群 品葱 腾讯影響 编辑社会影响 编辑 Web 2 0中出现的数据联合和消息传送能力 提出了潜在的一种可能性 在完全不同的在线社区之间创建一个更加紧密的社会构造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术语来集合性地代表这些共同的社团 包括blogs 19 hpere 网志的世界 syndisphere 内容联合发布 以及wikisphere 然而其他的观察者认为这些措辞和内在的含义太空泛了 由于Web 2 0的网络交互性 信息的快速传播性 以及透明性 在不久的将来 网络也可以作为推动国家民主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作为吸取广泛民众意见的参考 商业影响 编辑 可能的由Web 2 0带来的指数级增长的业务的原因 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消费和以计算机为本的消费的区别 对于价值的鉴定和消费的过程中无需不同人为参与 由于Web 2 0的出现 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了 各个组织会不断使用诸如RSS Atom RDF之类的联合格式来联合他们的价值提案 除了价值的联合外 Web服务终点发布将简化联合的价值的消费过程 事实上 至今无人能给Web 2 0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每个人眼中的Web 2 0都有不同的表述 技术研究者眼中的Web 2 0是SNS BLOG等社会性软件的兴起 博客们则认为Web 2 0是人与人之间更为便捷的互动 在风险投资商眼中 Web 2 0又代表了新的商业机会和行业游戏规则 而从营销者的角度来看 Web 2 0则至少意味着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种创新的媒介形式 一个集中的社群环境 以及一种全新营销理念 目前逐渐盛行的BLOG营销被认为是Web 2 0营销的典型形式之一 早期的网络营销不外乎是透过电子邮件发送 弹出式窗口 横幅式广告等几种手法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入口网站将其网页上的广告空间待价而沽 等到广告商上门之后 入口网站再依点选率或是摆放时间的长短来收取费用 这样的缺点是 广告商永远无法知道你所摆放的广告是不是真的接触到你的目标客户 还是只是在茫茫的网海中找寻一两个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 就像是Tim O Reilly所说的一样 如果Web 1 0的代表者是Netscape 那Web 2 0的代表就是Google Google一改以往广告商寻找消费者的思考模式 而改以消费者自行查询广告的思维模式来经营 Google将首页保持干净 但在关键词搜寻的时候提供你想要查找信息的相关广告 不但确保每一个点选进网站的浏览者都是对该信息有兴趣的潜在消费者 也一并解决了消费者对广告窗口扰人的困扰 而前一阵子Google推出的Google Page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利用免费提供Blog服务的形式 从中搜集更多消费者的习性 其中的用意就是要为消费者量身订做一个个人化的Google 針對Web 2 0的擴展和革新 编辑 Web 2 0以AJAX概念為契機 提供了高仿桌面應用程序的網絡應用程序 激勵用戶生成內容和搭建具有向心力的社區 并以高耦合的技術形成輕快有效的商業模型 在此基礎上 Web 3 0被認為肩負着發揚2 0的精神 并沖破目前Web 2 0所面臨的障礙 因此通過對目前Web 2 0所面臨的瓶頸和具體實例進行分析 可以對Web 3 0作一些展望 頻寬 编辑 用戶所在區域的網絡的頻寬均值 將直接影響到網站內容的投放和索取 是制約多樣化網際網路應用程式發展的一大瓶頸 應用程序的速度 编辑 雖然許多網站使用異步JavaScript和XML JSON以及各種UI Widgets來實現仿桌面應用程序的網絡應用程序 但這些前臺程序的速度都無法與傳統桌面程序媲美 為了實現桌面程序界面的一些常見功能 如拖拽 排序 縮放等 必須使用複雜的JavaScript 這樣容易造成許多用戶的瀏覽器響應延時甚至假死 進一步降低用戶體驗 應用程序開發的草根化 社區協同化 编辑 目前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門檻仍然較高 并且較為封閉 這樣雖然可以滿足開發一般的以用戶生成內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為主導的應用程序 卻制約了用戶生成程序 User generated application 的發展空間 在向用戶生成程序過渡的期間 值得注意的應用程序 技術和概念有 混搭 Mash up 更人性化的多重組和 如Microsoft Popfly等 項目協同 Basecamp Bugzilla Project net 維基等 API Google Earth Facebook API等 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 Blank Grant Reisdorf Bianca The Participatory Web Information 2012 05 01 15 4 537 554 doi 10 1080 1369118X 2012 665935 What is Web 1 0 Definition from Techopedia Techopedia com 2018 07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13 英语 Graham Paul Web 2 0 November 2005 2006 08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0 10 I first heard the phrase Web 2 0 in the name of the Web 2 0 conference in 2004 O Reilly Tim What Is Web 2 0 O Reilly Network 2005 09 30 2006 08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4 24 Strickland Jonathan How Web 2 0 Works computer howstuffworks com 2007 12 28 2015 02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17 DiNucci Darcy Fragmented Future PDF Print 1999 53 4 32 2011 11 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 11 10 developerWorks Interviews Tim Berners Lee 2006 08 22 2007 06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7 01 Berners Lee on the read write web BBC News 2005 08 09 2012 08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9 01 Richardson Will Blogs Wikis Podcasts and Other Powerful Web Tools for Classrooms 2nd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2009 1 ISBN 978 1 4129 5972 8 What is Web 3 0 Webopedia Definition www webopedia com 2017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2 15 英语 Berners Lee Tim James Hendler Ora Lassila The Semantic Web PDF Scientific American 2001 05 17 2018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10 01 Balachander Krishnamurthy Graham Cormod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Web 1 0 and Web 2 0 First Monday 2008 06 02 13 6 2014 09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0 25 Geocities Dead Media Archive cultureandcommunication org 2014 09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5 24 So Long GeoCities We Forgot You Still Existed 2009 04 23 2014 09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0 17 Flew Terry New Media An Introduction 3rd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9 Viswanathan Ganesh Dutt Mathur Punit Yammiyavar Pradeep From Web 1 0 to Web 2 0 and beyond Reviewing usability heuristic criteria taking music sites as case studies IndiaHCI Conference Mumbai March 2010 2015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21 Is there a Web 1 0 HowStuffWorks 2008 01 28 201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22 The Right Size of Software www catb org 2015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17 引证错误 没有为名为 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来源 编辑 Web 2 0 Summit 2010 Mary Meeker Internet Trends http www youtube com watch v 7yL9yrttESI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et Trends Presentation http www scribd com doc 42793400 Internet Trends Present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Web 2 0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 Web 2 0Web 2 0大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 2 0 Social Media Social Networks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USA MultiMedia 2017 2018 02 03 ISBN 1 544 63831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08 参见 编辑 nbsp 互联网主题 社交网站 语义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Web 2 0 amp oldid 7812943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