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P·L·卓華斯

海倫·林登·戈夫OBE[?](英語:Helen Lyndon Goff,1899年8月9日-1996年4月23日),筆名P·L·卓華斯P. L. Travers),全稱彭美拉·林登·卓華斯Pamela Lyndon Travers),來自澳洲英國作家,以20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撰寫的一系列《瑪麗·包萍小說聞名,小說其後於1964年被改編成為華特迪士尼音樂劇電影《歡樂滿人間》。

P·L·卓華斯
P. L. Travers
出生1899年8月9日
昆士蘭殖民地瑪麗伯勒
逝世1996年4月23日(1996歲-04-23)(96歲)
 英国倫敦
職業小說家
受影響於W·B·葉芝J·M·巴里爵士

卓華斯早年在澳洲生活,自少已在報章發表詩文和在巡迴劇團從事演藝工作。她在1924年移居英國,結交不少愛爾蘭文人,多年來在一些雜誌和周刊發表戲劇評論、詩詞和旅遊見聞,也有不少小說作品,但以《瑪麗·包萍》小說系列最廣為人知。《瑪麗·包萍》小說系列共有八集,故事主角瑪麗·包萍以一身傳統英式褓姆打扮,運用魔法為班克斯一家解決困難,形象深入民心,使作品成為20世紀英國兒童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不過,卓華斯從不認為《瑪麗·包萍》是兒童文學,她視作品為自己童年的倒影,故事內容也包含不少陰暗面和神秘元素,與後來迪士尼電影版本那種充滿歡樂和樂韻悠揚的氣氛,顯得大相逕庭。儘管卓華斯憑藉電影《歡樂滿人間》在商業上的成功賺取豐厚的回報,但她始終十分不滿迪士尼對故事的處理手法,並作出不少批評。電影在1964年上演後,她終身拒絕荷里活提出拍攝電影續集的建議。

除了寫作以外,卓華斯對神秘主義民俗學擁有濃厚的興趣,涉足過基督宗教禪宗伊斯蘭教密契主義下的蘇菲派分支等領域。終身不婚的她在生前有多段男女感情關係,後於1940年領養一名男嬰作為養子。

生平

早年生涯

卓華斯本名海倫·林登·戈夫,1899年8月9日生於昆士蘭殖民地澳洲昆士蘭省前身)瑪麗伯勒[1][2]父親名叫卓華斯·羅伯特·戈夫(Travers Robert Goff,1863年-1907年),生於英國倫敦,具有愛爾蘭血統,原本在倫敦任職文員,隨後移民昆士蘭,曾經在蔗糖農場工作,後來又當上一家銀行的經理。[3]卓華斯的母親名叫瑪嘉烈·阿格尼絲·莫爾黑德(Margaret Agnes Morehead,1874年-1928年),[4][5]具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6]其祖父羅伯特·阿奇博爾德·莫爾黑德(Robert Archibald Morehead)在1841年由蘇格蘭移民澳洲擔任蘇格蘭澳洲公司經理;[7]叔父博伊德·鄧洛普·莫爾黑德(Boyd Dunlop Morehead)曾任昆士蘭總理。[8]

 
卓華斯的舅公博伊德·鄧洛普·莫爾黑德

卓華斯在家中排行最大,家人都愛以她的中間名「林登」簡稱她作「金蒂」("Ginty")。[2]她有兩名胞妹,分別取名芭芭拉·「比迪」(Barbrar "Biddy",1902年-1979年)和西塞莉·瑪嘉烈·「莫亞」(Cicely Margaret "Moya",1905年-1987年)。[9][10][11][12]卓華斯童年家境富裕,居於市內洋房,而且擁有傭人和馬車[13]可是,父親有酗酒問題,加上銀行業務欠佳,他在1902年被調往布里斯本降職為文員,一家被迫遷到當地市郊的村屋,而且不得不依賴親戚接濟。[9]到1907年,卓華斯的父親在她只有七歲半的時候病逝,一家生活更是陷入困頓,[14]結果她跟隨母親和兩名胞妹搬到新南威爾斯省悉尼南面郊區鮑勒爾(Bowral),與她富有的外姑婆海倫·克里斯蒂娜·莫爾黑德(Helen Christina Morehead)同住。[1][15]

卓華斯10歲以前在鮑勒爾的文法學校接受教育,隨後升讀悉尼的諾曼赫斯特私立女子學校(Normanhurst Private Girls School)過寄宿生活。[1][16]她從少便喜愛撰寫詩句和仿傚新聞報導文筆的文章,詩詞風格受到W·B·葉芝的影響,[1]在學期間她還開始在澳洲不同的雜誌報章發表作品,當中包括《公告雜誌》(The Bulletin)和《三合雜誌》(The Triad)等。[1]她也曾經有兩年時間為悉尼一份地方報紙執筆撰寫人物特寫欄位。[1]

從學校畢業後,卓華斯在外姑婆的穿針引線下獲安排到澳洲煤氣照明公司的出納部任職秘書,但她很快就厭倦處理文書和數字的刻版生活。[1]辭工後,她在1921年加入新南威爾斯的艾倫·威爾基莎士比亞巡迴劇團(Allan Wilkie Shakespearian Touring Company),擔演她喜愛的戲劇演藝舞蹈角色。[1][16]在此以前,她讀書的日子已參與過不少戲劇表演,並曾得到來自英國的戲劇導師勞倫斯·坎貝爾(Lawrence Campbell)指導。[16]卓華斯在巡迴劇團中以「P·L·卓華斯」之名登台,這個名字在她早年於雜誌和報章發表作品的時候已開始使用作為筆名,取名自與她關係十分要好和對她影響很大的父親,除了作為對父親的紀念,同時希望以筆名保持低調和保障私隱。[17]

海外發展

雖然卓華斯的父親是在倫敦出生,也沒有純正的愛爾蘭血統,[3]但受到父親的影響,她認定自己是一名從母系繼承蘇格蘭血統的愛爾蘭人,她特別喜愛自己具愛爾蘭色彩的中間名「林登」,也很嚮往到愛爾蘭生活。[2][13][18][19]她從少就希望離開那個她視作化外之地的澳洲,又認為自己在澳洲出生是一個「錯誤」。[18]在這種背景驅使下,聲稱身上「只帶著10英鎊」的卓華斯在1924年隻身前往英國倫敦,[13]並很快得到《愛爾蘭政治家周刊》(Irish Statesman)的編輯喬治·羅素(George Russell,筆名「A.E.」)賞識,邀請她由1924年至1928年間在周刊發表詩詞。[1]

 
喬治·羅素(A.E.)

透過羅素的人脈關係,卓華斯很快融入了倫敦文藝界的社交圈子,她除了在倫敦結識愛爾蘭小說家喬治·摩爾(George Moore),[20]又跟隨羅素遊歷愛爾蘭,在都柏林結交W·B·葉芝詩人和作家,這些遊歷和交往使她對凱爾特民俗和東方神秘主義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其日後的寫作風格帶來深遠的影響。[20]在二十年代中期,卓華斯還曾經遊歷法國楓丹白露,在那裡追隨俄羅斯神秘主義者喬治·葛吉夫,其後又到瑞士卡爾·榮格學習心理學[1]

隨著《愛爾蘭政治家周刊》在1930年停刊,卓華斯在羅素引薦下於三十年代在A·R·柯理奇(A. R. Orage)主編的《新英文周刊》(The New English Weekly)發表戲劇評論、詩詞和旅遊見聞,並於1934年出版《莫斯科短途旅行》(Moscow Excursion)一書。[1][20]這時期的卓華斯繼續與羅素維持緊密的聯繫,直到羅素在1935年逝世為止。[21]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卓華斯在1940年前往美國逃避戰亂,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才返回英國。[22]僑居美國期間,她曾在紐約曼哈頓受聘於英政府資訊部,[23]另外又以兩名兒童在二戰時從英國撤退到美國的故事為題材,在1941年出版小說《從海路去、從陸路去》(I Go by Sea, I Go by Land),[22]以及在1941年、1943年和1944年分別發表《薩斯嬸嬸》(Aunt Sass)、《阿黃》(Ah Wong)和《強尼·德拉尼》(Johnny Delany)三本故事書作為私人禮物轉贈與親友,[22]這三本書都以她的生活背景為題材,頭一本的靈感源自與她少時同住的外姑婆,後兩本書的靈感則分別來自她小時候的家廚和僕人。[22]

在美期間,卓華斯在任職美國政府印第安事務專員的朋友約翰·科利爾(John Collier)邀請下,曾到美國西部遊歷,分別與納瓦霍族霍皮族蒲蘆族的印第安人生活,學習他們的神話和民俗。[22]她與蒲蘆族人告別時,還特別獲族人頒授一個屬於她的蒲蘆族秘密名稱。[22]卓華斯認為這個名稱十分有意義,因為「名稱不單是人的一部份,而且對每人而言是非常私人的事」。[22]

《瑪麗·包萍》

創作靈感

卓華斯多年來撰寫不少小說作品,但最廣為人知的,要算她的《瑪麗·包萍》小說系列。[21]故事以愛德華時代英國倫敦為背景,講述一名叫瑪麗·包萍的褓姆,擔著黑色的雨傘乘東風從天而降,來到櫻樹里17號班克斯一家,[21]運用魔法為他們打理好家務,管教好家中頑皮的子女,還帶來很多神奇的經歷,把原來亂成一團的班克斯家恢復秩序,一向埋首專注銀行工作的父親也重拾父愛,不再忽略家中孩子。[21][24][25]就在一切都處理妥當後,包萍褓姆在故事尾聲乘著風勢轉變,擔著傘子飛向空中,與班克斯一家道別。[18][21]

卓華斯憑藉在1934年出版《瑪麗·包萍》而一舉成名,該書銷量除了高達數百萬本以外,還被翻譯上20多種語言;[6][21]此外,瑪麗·包萍一身傳統英式褓姆打扮、時刻打著一把黑色的鸚鵡手柄雨傘和手提一個舊式氈製旅行包的形象,在各地更是深入民心,被視為英國近代童畫故事的代表作之一。[1][20][26]繼1934年的《瑪麗·包萍》以後,[20]卓華斯又先後發表多本續集,當中包括在1935年出版的《瑪麗·包萍回來了》(Mary Poppins Comes Back)、[20]1944年出版的《瑪麗·包萍開門了》(Mary Poppins Opens the Door)、[1]1952年的《瑪麗·包萍在公園》(Mary Poppins in the Park)、[20]1963年的《瑪麗·包萍A到Z》(Mary Poppins from A to Z)、[22]1975年的《瑪麗·包萍在廚房》(Mary Poppins in the Kitchen)、[22]1982年的《瑪麗·包萍在櫻樹里》(Mary Poppins in Cherry Tree Lane)、[20]以及最後在1989年出版的《瑪麗·包萍與鄰家》(Mary Poppins and the House Next Door)。[20]

雖然《瑪麗·包萍》系列被廣泛視作一部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品,但卓華斯不喜歡作品被標籤為兒童文學,認為難以為一般文學和兒童文學訂下分界,並強調《瑪麗·包萍》從不是為兒童而寫。[20][22]兒童文學評論家約翰·羅爾·湯森(John Rowe Townsend)認為《瑪麗·包萍》成功展示一種似是而非的幽默感,但認為故事扭曲了英國傳統家庭生活的實貌;[22]另一位兒童文學作家珍·約倫(Jane Yolen)則讚揚卓華斯筆下的瑪麗·包萍構造了一個浩瀚的奇幻世界,並將之透過文學展現在年輕讀者眼前。[22]事實上,故事的細節含有不少陰暗面和奇幻元素,配合富詩意和神秘色彩的筆觸,構造一個從不過時的空間,並融入活生生的角色,使成人和小童都被故事內容所吸引;[6]卓華斯還曾經指出《瑪麗·包萍》的故事也滲入了禪宗的元素。[20]

卓華斯沒有確切解釋《瑪麗·包萍》的靈感來源,她表示過故事靈感源於一場大病過後,感覺到「她走來逗我開心」,而且「陪伴我的時間長得可以把她寫下來」。[13][20]她又指作品是上帝賜予的禮物,並引用C·S·路易斯的說法認為「世上只有一位造物主,我們只是把祂給我們的材料混合在一起」。[20]不過,卓華斯也曾表示「瑪麗·包萍就是我一生的故事」,[19]「就像風吹窗簾一樣,在我的一生中瑪麗·包萍的念頭在我的腦海中徘徊」;[6]研究卓華斯生平的傳記作家瓦萊麗·羅遜(Valerie Lawson)相信,《瑪麗·包萍》是卓華斯童年生活的寫照,故事中任職銀行的班克斯,其實就是她的父親;[19]透過在故事投射她不愉快的童年經歷,她創造了包萍褓姆這個角色來改寫結局。[19][21]

羅遜又指出,現實中的包萍褓姆可能就是少時與她同住的外姑婆海倫·莫爾黑德;[26]海倫終身不婚,[27]形象也與故事中包萍褓姆的造形相似,再加上卓華斯少時與外姑婆關係要好,一家人愛稱呼她為「埃莉姨姨」("Aunt Ellie"),由此可見包萍褓姆未必是完全虛構出來的角色。[19][26]至於瑪麗·包萍為何會從天而降,羅遜提到卓華斯小時候曾給胞妹作了一個故事,內容關於一隻沒有翼也會飛的白馬,在天空飛翔的情節可能就是由此萌生。[19][28]此外,也有研究《瑪麗·包萍》的評論認為,卓華斯喜愛J·M·巴里爵士筆下《小飛俠》的奇幻元素,因此《瑪麗·包萍》或多或少也受到《小飛俠》的啟發。[28]

搬上銀幕

《瑪麗·包萍》小說系列也引起了美國影視大亨華特·迪士尼的注意。[25]早在1945年,華特迪士尼公司已開始與當時身在美國的卓華斯接洽,商討向她取得版權把故事拍成電影[25]可是,卓華斯一向對荷里活電影不感興趣,因此多年來都沒有接受迪士尼方面的建議。[25]一直到1961年,隨著她的小說銷量見頂,收入倒退,開始無法維持高尚的生活,卓華斯才勉強地接受與華特·迪士尼合作,到美國加州洛杉磯與迪士尼洽談細節。[25]

雖然迪士尼方面提出向卓華斯支付10萬美元購買電影版權,額外讓她取得電影總收益的5%和劇本內容的決定權,但她面對極為優厚的條款卻是不為所動。[25]在前後兩星期與劇組的商討中,她對劇本內容和構思作出不少批評和挑剔,她除了堅持反對電影版本加入任何動畫元素,對電影中的歌曲顯得負面,劇本對白也被她改動不少,全部商討過程更在她的要求下被錄音。[21][25]她還常執著於一些電影細節,例如堅持瑪麗·包萍在電影中的購物清單絕不可以有「木薯澱粉」等。[25]經過長時間的交涉,卓華斯最終還是接受了劇本,但她此後後對電影劇本仍有很多不滿,例如她反對電影情節「美國化」,又堅持主要角色都要由英國人擔演等。[25]

 
電影《歡樂滿人間》中的瑪麗·包萍和班克斯一家居住的櫻樹里
 
電影《歡樂滿人間》中任職銀行的班克斯先生

另一方面,華特·迪士尼也被卓華斯不合作的作風嚇倒,因此當電影《歡樂滿人間》在1964年拍成上演的時候,迪士尼方面只打算邀請卓華斯出席英國的首映禮,以免她到荷里活的正式首映禮造成更多尷尬。[25]不過,卓華斯知悉事件後卻是十分不滿,表明要親自出席荷里活的首影禮,結果使迪士尼方面大感尷尬,最後要由迪士尼一名董事親自把請柬送到倫敦,才能平息事件。[25]1964年8月27日,卓華斯、華特·迪士尼夫婦和主要演員茱莉·安德絲等人出席在荷里活星光大道中國戲院舉行的正式首映禮;[25]在電影放映期間,卓華斯不知何故哭泣,以及在電影放映完畢後質問華特·迪士尼為何電影中還有動畫情節,並要求即時刪走動畫部份,再次令迪士尼大感尷尬。[21][25]面對她的質問,華特·迪士尼只能幽默地回應「彭美拉,船已經開走了」,然後再接受其他嘉賓和觀眾的歡呼和道賀。[21][25]

《歡樂滿人間》在上映當年是一部空前成功的音樂劇電影,電影不單止廣受好評,而且還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囊括五個獎項,也是1965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25]儘管如此,電影的成功沒有改變卓華斯的看法,她認同電影版本的劇情大致上符合原著情節,[20]但她討厭荷里活電影對故事的處理手法,不滿電影配上悅耳歡樂的音樂,抹去原著所有陰暗面和神秘元素;[20]由茱莉·安德絲飾演的瑪麗·包萍樣子甜美、溫婉善良和擁有動人的歌喉,與原著版本嚴苛和間中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婦形象,更是大相逕庭。[19]由於電影版本在她的眼中與原著落差太大,她批評電影版本「令她相當不快」。[25]在1981年接受《泰晤士報》的專訪當中,她表示自己「需要極大的意志力才能夠忍受那部電影」,[24]她說自己雖然相當欣賞華特·迪士尼,但強調「那部電影活在自己的世界,而各部原著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兩者的世界互不相干」。[24]

繼1964年上演的《歡樂滿人間》後,卓華斯終身都堅拒應荷里活方面的建議為《瑪麗·包萍》小說系列拍攝續集,[17]但她倒在臨終前的1995年批准英國音樂劇製作人卡梅倫·麥金塔爵士把《瑪麗·包萍》改編成為音樂劇,條件是不可以有任何美國出生的編劇參與製作;[17][19][20]經過多年籌備後,《瑪麗·包萍》音樂劇最終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別在倫敦西區和美國紐約百老匯公演(紐約百老匯版後於2013年落畫)。[21]有關卓華斯與迪士尼方面商討《瑪麗·包萍》電影版權的事蹟,則由華特迪士尼公司在2013年拍成電影《大夢想家》(Saving Mr. Banks)。[19][25]

 
電影《歡樂滿人間》在1964年8月27日於荷里活星光大道中國戲院舉行正式首映禮
 
美國紐約上演的《瑪麗·包萍》音樂劇

晚年生涯

《歡樂滿人間》在商業上甚為成功,歷年來衍生的總收益高達9,000萬英鎊,獲分得5%收益的卓華斯連帶獲得鉅額財富,也頓時解決她面對的財政問題。[13][25]此後,卓華斯在1965年再一次前往美國,獲聘到麻省劍橋拉德克利夫學院擔任駐院訪問作家,翌年改往北安普敦史密斯學院擔任同一教職,[22]復於1970年轉到加州克萊蒙特的斯克里普斯學院擔任克拉克講師(Clarke lecturer),至1977年才退休返回英國[22]

僑居美國期間,卓華斯不單開班講授和分享寫作心得,還繼續撰寫多部小說。[22]除《瑪麗·包萍》小說系列以外,她在1963年出版小說《馬槽中的狐狸》(The Fox at the Manger)、[20]1971年又以印度神猴哈奴曼為靈感出版三部小說《猴子朋友》(Friend Monkey)、1975年出版《關於睡公主》(About the Sleeping Beauty),以及在1980年出版小說《兩對鞋》(Two Pairs of Shoes),但這些小說都不如《瑪麗·包萍》系列成功和為人所知。[20][22]為表揚她多年來在文學創作方面的表現,卓華斯在1977年獲英廷頒授OBE勳銜[29]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匹茲堡的查塔姆學院也在翌年向她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2]

卓華斯也沉醉於研究神祕主義,並由1976年起不時在以該領域為主題的美國期刊《拋物線》(Parabola)發表文章。[22]這些文章後來結集成書,收錄到在1989年最後出版的《蜜蜂知道甚麼》(What the Bee Knows)一書中。[22]晚年的卓華斯身體狀況倒退,[20]1996年4月23日卒於倫敦切爾西豪宅區蕭菲爾德街29號(29 Shawfield Street)寓所,終年96歲,當天正好是聖喬治日[22]她的葬禮隨後於同年5月1日五朔節在切爾西的基督教堂舉行。[22]根據她的遺願,其遺體經火化後被安葬於一處秘密地點,以免《瑪麗·包萍》小說系列的讀者前往憑弔。[22]有關她生前的私人書信和相關文獻,主要存放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省立圖書館米切爾分館。[21]

個人生活

卓華斯終生不婚,但曾經有多段男女感情關係。[13][19]後人的研究指出,她早年有可能先後與她的戲劇導師勞倫斯·坎貝爾和《愛爾蘭政治家周刊》編輯喬治·羅素兩名有婦之夫發展婚外情[13]她後來經羅素介紹又認識劇作家法蘭西斯·伯南德爵士(Sir Francis Burnand)的女兒瑪奇·伯南德(Madge Burnand),兩人曾經在倫敦一個單位共賦同居,[19]到1932年還一起搬到薩塞克斯郡一所茅頂別墅同住,而卓華斯就是在那裡寫成第一本《瑪麗·包萍》小說。[19]與瑪奇同居約10年後,卓華斯改為與傑茜·奧雷奇(Jessie Orage)一起,傑茜的已故丈夫正是曾經與卓華斯合作的《新英文周刊》主編A·R·奥雷吉(A. R. Orage)。[19]不久以後,她再與愛爾蘭詩人法蘭西斯·麥克納馬拉(Francis McNamara)發展感情關係;[19]可是,麥克納馬拉的感情關係與卓華斯同樣複雜,兩人最終在1937年分手。[13][19]

卓華斯多段感情都沒有結果,但年紀漸大的她卻一直渴望擁有孩子。[13]1940年,已年滿40歲的卓華斯在前度男友麥克納馬拉安排下來到愛爾蘭都柏林基勒尼(Killiney),希望領養一個擁有愛爾蘭血統、而且來自具文藝家庭背景的男孩。[13][19]卓華斯看中了文學家約瑟夫·蒙塞爾·霍恩(Joseph Maunsel Hone)一家,由於年老的霍恩與妻子無力撫養兒子與媳婦離家出走後遺下的七名子女,所以打算讓卓華斯領養一對剛剛在1939年出生的雙生兒安東尼(Anthony)和卡美盧斯(Camillus)。[13]然而,沉迷神秘主義的卓華斯卻根據加州一名占星師塔羅牌得出的建議,決定只領養較年輕的卡美盧斯。[19]

卓華斯視自己為卡美盧斯的「瑪麗·包萍」,對他視如己出,除了帶他回倫敦供書教學外,又不時一起到國外四處遊歷,他後來還考上牛津大學新學院[13]可是,卡美盧斯的雙生兄長安東尼在他17歲那年親自走到他的倫敦寓所相認,使兩母子的關係產生極大的變化。[13]這次相認使卡美盧斯首次得悉自己的真正身世,也明白卓華斯其實不是他的生母,所以受到很大的打擊。[13]自此以後,卡美盧斯因為多次曠課而被迫從牛津大學退學,其後又沉迷酗酒,更因為酒後危險駕駛曾被判監六個月。[13]雖然卡美盧斯後來成家立室,而且在生活上得到卓華斯的接濟,但兩人關係疏離。[13][19]長年酗酒的卡美盧斯在2011年逝世,終年72歲;[13]而同樣有酗酒問題的雙生兄長安東尼則在2005年逝世。[13]

個人風格

卓華斯對神秘主義民俗學擁有濃厚的興趣,早年的她愛研究基督宗教,其後把興趣轉到禪宗,並曾多次前往日本學習。[19][22]步入晚年,她又對伊斯蘭教密契主義下的蘇菲派分支產生興趣。[22]另一方面,卓華斯十分重視私隱和著意把自己的個人生活保密,她認為正如很多古典詩詞都是由「無名氏」撰寫一樣,以「P·L·卓華斯」為筆名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希望讀者知道她的真實姓名和背景。[6][20]

源於對個人私隱的重視,卓華斯也對傳記文學感到厭惡。[20]她說過「濟慈先生在早餐吃過哪一種麥片粥是毫不重要的」,[20]並質疑「傳記根本毫無用處」。[22]終其一生,她都堅信搜集傳記資料毫無意義,對探究文學意義也沒有作用。[22]因此她每當接受訪問的時候,往往十分抗拒在訪問中談及她的個人生活和家庭背景,即使要談及的時候,也常常提供虛構和不實的答案,例如把自己的出生年份說成1906年而非1899年。[6][19][20][20][28]

在文學風格方面,不論是《瑪麗·包萍》系列小說,抑或是其他作品,卓華斯都展露出一種用詞精準而且富有情感的文筆,並充滿神秘和密契的元素,背後代表人類經驗之間的緊密聯繫,以及對真理的無盡追求。[6]她曾說「很多詞句對我來說就像每天吃的麥片粥,但他們往往慢慢的開展生命,正如我後來所知,被引用到一首詩詞當中、或是成為一齣芭蕾舞的其中一個片段」。[6]卓華斯在她的小說中還追求E·M·福斯特提出「只有聯繫」("Only Connect")的觀念,認為要透過聯繫自己的心靈和思想,才可以把生活的片段拼湊在一起;[6][22]也就是說只有生活充滿聯繫,才可以形容她的世界和她在這個世界的位置。[22]

部份著作

《瑪麗·包萍》系列

  • Mary Poppins. London: Gerald Howe, 1934.
    • (直譯:《瑪麗·包萍》。倫敦:傑拉德·何奧,1934年。)
  • Mary Poppins Comes Back. London: L. Dickson & Thompson Ltd. 1935.
    • (直譯:《瑪麗·包萍回來了》。倫敦:L·迪克遜及湯普森公司,1935年。)
  • Mary Poppins Opens the Door. London: Peter Davies, 1944.
    • (直譯:《瑪麗·包萍開門了》。倫敦:彼得·戴維斯,1944年。)
  • Mary Poppins in the Park. London: Peter Davies, 1952.
    • (直譯:《瑪麗·包萍在公園》。倫敦:彼得·戴維斯,1952年。)
  • Mary Poppins from A to Z. London: Collins, 1963.
    • (直譯:《瑪麗·包萍A到Z》。倫敦:科林斯,1963年。)
  • Mary Poppins in the Kitchen. New York &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5. ISBN 978-0-15252-898-0
    • (直譯:《瑪麗·包萍在廚房》。紐約及倫敦:哈科特·布雷斯·祖雲奴域,1975年。)
  • Mary Poppins in Cherry Tree Lane. London: Collins, 1982. ISBN 978-0-00181-112-6
    • (直譯:《瑪麗·包萍在櫻樹里》。倫敦:科林斯,1982年。)
  • Mary Poppins and the House Next Door.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89. ISBN 978-0-38529-749-3
    • (直譯:《瑪麗·包萍與鄰家》。紐約:德拉科特出版社,1989年。)

其他作品

  • Moscow Excursion.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1934.
    • (直譯:《莫斯科短途旅行》。紐約:雷納爾及希契科克,1934年。)
  • I Go by Sea, I Go by Land. London: Peter Davies, 1941.
    • (直譯:《從海路去、從陸路去》。倫敦:彼得·戴維斯,1941年。)
  • Aunt Sass.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1941.
    • (直譯:《薩斯嬸嬸》。紐約:雷納爾及希契科克,1941年。)
  • Ah Wong.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1943.
    • (直譯:《阿黃》。紐約:雷納爾及希契科克,1943年。)
  • Johnny Delaney.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1944.
    • (直譯:《強尼·德拉尼》。紐約:雷納爾及希契科克,1944年。)
  • The Fox at the Manger. London: Collins, 1963.
    • (直譯:《馬槽中的狐狸》。倫敦:科林斯,1963年。)
  • Friend Monkey. London: Collins, 1972. ISBN 978-0-00195-240-9
    • (直譯:《猴子朋友》。倫敦:科林斯,1972年。)
  • About the Sleeping Beauty. London: Collins, 1975. ISBN 978-0-00216-027-8
    • (直譯:《關於睡公主》。倫敦:科林斯,1975年。)
  • Two Pairs of Shoes.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80. ISBN 978-0-67073-677-5
    • (直譯:《兩對鞋》。紐約:維京出版社,1980年。)
  • What the Bee Know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9. ISBN 978-0-14019-466-1
    • (直譯:《蜜蜂知道甚麼》。倫敦:企鵝圖書,1989年。)

榮譽

殊勳

榮譽學位

  • 榮譽文學博士

相關條目

注腳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Alton (2004), p.632.
  2. ^ 2.0 2.1 2.2 Lawson (2013), p.23.
  3. ^ 3.0 3.1 Lawson (2013), p.15.
  4. ^ Lawson (2013), p.21.
  5. ^ Lawson (2013), p.118.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Fox (25 April 1996)
  7. ^ Lawson (2013), p.18.
  8. ^ Lawson (2013), p.22.
  9. ^ 9.0 9.1 Lawson (2013), p.29.
  10. ^ Lawson (2013), p.30.
  11. ^ Lawson (2013), p.349.
  12. ^ Lawson (2013), p.379.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Jones (25 October 2013)
  14. ^ Lawson (2013), p.46.
  15. ^ Lawson (2013), pp.47-48.
  16. ^ 16.0 16.1 16.2 Brody (2013)
  17. ^ 17.0 17.1 17.2 Kent (4 May 1996)
  18. ^ 18.0 18.1 18.2 Saunders (June 2010)
  19.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Rainey (29 November 2013)
  20.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Guppy and Vallance (25 April 1996)
  21.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21.11 Flanagan (19 December 2005)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22.27 22.28 Alton (2004), p.633.
  23. ^ Lawson (2013), p.201.
  24. ^ 24.0 24.1 24.2 "P.L. Travers; Author of 'Mary Poppins'" (25 April 1996)
  25.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25.13 25.14 25.15 25.16 25.17 Das (25 October 2013)
  26. ^ 26.0 26.1 26.2 McDonald (18 December 2013)
  27. ^ Lawson (2013), p.19.
  28. ^ 28.0 28.1 28.2 Picardie (28 October 2008)
  29. ^ 29.0 29.1 "Supplement to Issue 471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Gazette, 30 December 1976, p.12.

參考資料

  • Guppy, Shusha, and, Vallance, Tom, "Obituary: P. L. Trav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ependent, 25 April 1996.
  • Fox, Margalit, "P. L. Travers, Creator of the Magical and Beloved Nanny Mary Poppins, Is Dead at 9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25 April 1996.
  • "P.L. Travers; Author of 'Mary Poppi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s Angeles Times, 25 April 1996.
  • Kent, Simon, "Mary, Mary, Quite Contra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n Herald, 4 May 1996.
  • Alton, Anne Hiebert, "Goff, Helen Lyndon (1899-1996)",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632–633.
  • Flanagan, Caitlan, "Life and Letters: Becoming Mary Poppi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er, 19 December 2005.
  • Picardie, Justine, "Was P L Travers the real Mary Poppi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Telegraph, 28 October 2008.
  • Saunders, Alan, "Something about Mary: PL Travers and Mary Poppi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Monthly, June 2010.
  • Lawson, Valerie, Mary Poppins, She Wrote: The Life of P. L. Trav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mon and Schuster, 2013. ISBN 978-1-47676-473-3
  • Brody, Paul, The Real Life Mary Poppins: The Life and Times of P. L. Trav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Caps Study Guides, 2013.
  • Das, Linda, "Why Disney hated Mrs Mary Poppins: New film tells the amazing true tale behind the children's classi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Mail, 25 October 2013.
  • Jones, David, "How the sexual adventuress who created Mary Poppins wrecked the lives of two innocent boys: Exploits of P L Travers that you won't see in new film Saving Mr Ban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Mail, 25 October 2013.
  • Rainey, Sarah, "Saving Mr Banks: The true story of PL Trav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Telegraph, 29 November 2013.
  • McDonald, Shae, "PL Travers biographer Valerie Lawson says the real Mary Poppins lived in Woollahr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elegraph, 18 December 2013.

外部連結

  • Find A Grave上的P·L·卓華斯
  • , hypable, 10 January 2014
  • Travers, PL, Gurdjieff, Man, Myth and Magic: Encyclopedia of the Supernatural, London: Purnell, 1970–1971 [2014-02-15], (原始内容于2014-02-27) , 12 vol., reprinted on the International Gurdjieff Revie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DF), Finding aid (PDF), New South Wales: State Library, [2014-02-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9-12) 
  • Flanagan, Caitlin, Becoming Mary Poppins: P. L. Travers, Walt Disney, and the making of a myth, The New Yorker, 2005-12-12 [2014-02-03], (原始内容于2014-02-18) .
  • Bostridge, Mark, Hail Mary, The independent 

卓華斯, 海倫, 林登, 戈夫, 英語, helen, lyndon, goff, 1899年8月9日, 1996年4月23日, 筆名, travers, 全稱彭美拉, 林登, 卓華斯, pamela, lyndon, travers, 來自澳洲的英國作家, 以20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撰寫的一系列, 瑪麗, 包萍, 小說聞名, 小說其後於1964年被改編成為華特迪士尼音樂劇電影, 歡樂滿人間, travers出生1899年8月9日昆士蘭殖民地瑪麗伯勒逝世1996年4月23日, 1996歲, 96歲, 英国倫敦職業. 海倫 林登 戈夫 OBE 英語 Helen Lyndon Goff 1899年8月9日 1996年4月23日 筆名P L 卓華斯 P L Travers 全稱彭美拉 林登 卓華斯 Pamela Lyndon Travers 來自澳洲的英國作家 以20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撰寫的一系列 瑪麗 包萍 小說聞名 小說其後於1964年被改編成為華特迪士尼音樂劇電影 歡樂滿人間 P L 卓華斯P L Travers出生1899年8月9日昆士蘭殖民地瑪麗伯勒逝世1996年4月23日 1996歲 04 23 96歲 英国倫敦職業小說家受影響於W B 葉芝 J M 巴里爵士卓華斯早年在澳洲生活 自少已在報章發表詩文和在巡迴劇團從事演藝工作 她在1924年移居英國 結交不少愛爾蘭文人 多年來在一些雜誌和周刊發表戲劇評論 詩詞和旅遊見聞 也有不少小說作品 但以 瑪麗 包萍 小說系列最廣為人知 瑪麗 包萍 小說系列共有八集 故事主角瑪麗 包萍以一身傳統英式褓姆打扮 運用魔法為班克斯一家解決困難 形象深入民心 使作品成為20世紀英國兒童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不過 卓華斯從不認為 瑪麗 包萍 是兒童文學 她視作品為自己童年的倒影 故事內容也包含不少陰暗面和神秘元素 與後來迪士尼電影版本那種充滿歡樂和樂韻悠揚的氣氛 顯得大相逕庭 儘管卓華斯憑藉電影 歡樂滿人間 在商業上的成功賺取豐厚的回報 但她始終十分不滿迪士尼對故事的處理手法 並作出不少批評 電影在1964年上演後 她終身拒絕荷里活提出拍攝電影續集的建議 除了寫作以外 卓華斯對神秘主義和民俗學擁有濃厚的興趣 涉足過基督宗教 禪宗和伊斯蘭教密契主義下的蘇菲派分支等領域 終身不婚的她在生前有多段男女感情關係 後於1940年領養一名男嬰作為養子 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生涯 1 2 海外發展 1 3 瑪麗 包萍 1 3 1 創作靈感 1 3 2 搬上銀幕 1 4 晚年生涯 2 個人生活 3 個人風格 4 部份著作 4 1 瑪麗 包萍 系列 4 2 其他作品 5 榮譽 5 1 殊勳 5 2 榮譽學位 6 相關條目 7 注腳 8 參考資料 9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早年生涯 编辑 卓華斯本名海倫 林登 戈夫 1899年8月9日生於昆士蘭殖民地 澳洲昆士蘭省前身 瑪麗伯勒 1 2 父親名叫卓華斯 羅伯特 戈夫 Travers Robert Goff 1863年 1907年 生於英國倫敦 具有愛爾蘭血統 原本在倫敦任職文員 隨後移民昆士蘭 曾經在蔗糖農場工作 後來又當上一家銀行的經理 3 卓華斯的母親名叫瑪嘉烈 阿格尼絲 莫爾黑德 Margaret Agnes Morehead 1874年 1928年 4 5 具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 6 其祖父羅伯特 阿奇博爾德 莫爾黑德 Robert Archibald Morehead 在1841年由蘇格蘭移民澳洲擔任蘇格蘭澳洲公司經理 7 叔父博伊德 鄧洛普 莫爾黑德 Boyd Dunlop Morehead 曾任昆士蘭總理 8 卓華斯的舅公博伊德 鄧洛普 莫爾黑德 卓華斯在家中排行最大 家人都愛以她的中間名 林登 簡稱她作 金蒂 Ginty 2 她有兩名胞妹 分別取名芭芭拉 比迪 Barbrar Biddy 1902年 1979年 和西塞莉 瑪嘉烈 莫亞 Cicely Margaret Moya 1905年 1987年 9 10 11 12 卓華斯童年家境富裕 居於市內洋房 而且擁有傭人和馬車 13 可是 父親有酗酒問題 加上銀行業務欠佳 他在1902年被調往布里斯本降職為文員 一家被迫遷到當地市郊的村屋 而且不得不依賴親戚接濟 9 到1907年 卓華斯的父親在她只有七歲半的時候病逝 一家生活更是陷入困頓 14 結果她跟隨母親和兩名胞妹搬到新南威爾斯省悉尼南面郊區鮑勒爾 Bowral 與她富有的外姑婆海倫 克里斯蒂娜 莫爾黑德 Helen Christina Morehead 同住 1 15 卓華斯10歲以前在鮑勒爾的文法學校接受教育 隨後升讀悉尼的諾曼赫斯特私立女子學校 Normanhurst Private Girls School 過寄宿生活 1 16 她從少便喜愛撰寫詩句和仿傚新聞報導文筆的文章 詩詞風格受到W B 葉芝的影響 1 在學期間她還開始在澳洲不同的雜誌和報章發表作品 當中包括 公告雜誌 The Bulletin 和 三合雜誌 The Triad 等 1 她也曾經有兩年時間為悉尼一份地方報紙執筆撰寫人物特寫欄位 1 從學校畢業後 卓華斯在外姑婆的穿針引線下獲安排到澳洲煤氣照明公司的出納部任職秘書 但她很快就厭倦處理文書和數字的刻版生活 1 辭工後 她在1921年加入新南威爾斯的艾倫 威爾基莎士比亞巡迴劇團 Allan Wilkie Shakespearian Touring Company 擔演她喜愛的戲劇 演藝和舞蹈角色 1 16 在此以前 她讀書的日子已參與過不少戲劇表演 並曾得到來自英國的戲劇導師勞倫斯 坎貝爾 Lawrence Campbell 指導 16 卓華斯在巡迴劇團中以 P L 卓華斯 之名登台 這個名字在她早年於雜誌和報章發表作品的時候已開始使用作為筆名 取名自與她關係十分要好和對她影響很大的父親 除了作為對父親的紀念 同時希望以筆名保持低調和保障私隱 17 海外發展 编辑 雖然卓華斯的父親是在倫敦出生 也沒有純正的愛爾蘭血統 3 但受到父親的影響 她認定自己是一名從母系繼承蘇格蘭血統的愛爾蘭人 她特別喜愛自己具愛爾蘭色彩的中間名 林登 也很嚮往到愛爾蘭生活 2 13 18 19 她從少就希望離開那個她視作化外之地的澳洲 又認為自己在澳洲出生是一個 錯誤 18 在這種背景驅使下 聲稱身上 只帶著10英鎊 的卓華斯在1924年隻身前往英國倫敦 13 並很快得到 愛爾蘭政治家周刊 Irish Statesman 的編輯喬治 羅素 George Russell 筆名 A E 賞識 邀請她由1924年至1928年間在周刊發表詩詞 1 喬治 羅素 A E 透過羅素的人脈關係 卓華斯很快融入了倫敦文藝界的社交圈子 她除了在倫敦結識愛爾蘭小說家喬治 摩爾 George Moore 20 又跟隨羅素遊歷愛爾蘭 在都柏林結交W B 葉芝等詩人和作家 這些遊歷和交往使她對凱爾特民俗和東方神秘主義產生濃厚的興趣 對其日後的寫作風格帶來深遠的影響 20 在二十年代中期 卓華斯還曾經遊歷法國楓丹白露 在那裡追隨俄羅斯神秘主義者喬治 葛吉夫 其後又到瑞士跟卡爾 榮格學習心理學 1 隨著 愛爾蘭政治家周刊 在1930年停刊 卓華斯在羅素引薦下於三十年代在A R 柯理奇 A R Orage 主編的 新英文周刊 The New English Weekly 發表戲劇評論 詩詞和旅遊見聞 並於1934年出版 莫斯科短途旅行 Moscow Excursion 一書 1 20 這時期的卓華斯繼續與羅素維持緊密的聯繫 直到羅素在1935年逝世為止 21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卓華斯在1940年前往美國逃避戰亂 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才返回英國 22 僑居美國期間 她曾在紐約曼哈頓受聘於英政府資訊部 23 另外又以兩名兒童在二戰時從英國撤退到美國的故事為題材 在1941年出版小說 從海路去 從陸路去 I Go by Sea I Go by Land 22 以及在1941年 1943年和1944年分別發表 薩斯嬸嬸 Aunt Sass 阿黃 Ah Wong 和 強尼 德拉尼 Johnny Delany 三本故事書作為私人禮物轉贈與親友 22 這三本書都以她的生活背景為題材 頭一本的靈感源自與她少時同住的外姑婆 後兩本書的靈感則分別來自她小時候的家廚和僕人 22 在美期間 卓華斯在任職美國政府印第安事務專員的朋友約翰 科利爾 John Collier 邀請下 曾到美國西部遊歷 分別與納瓦霍族 霍皮族和蒲蘆族的印第安人生活 學習他們的神話和民俗 22 她與蒲蘆族人告別時 還特別獲族人頒授一個屬於她的蒲蘆族秘密名稱 22 卓華斯認為這個名稱十分有意義 因為 名稱不單是人的一部份 而且對每人而言是非常私人的事 22 瑪麗 包萍 编辑 創作靈感 编辑 参见 瑪麗 包萍 卓華斯多年來撰寫不少小說作品 但最廣為人知的 要算她的 瑪麗 包萍 小說系列 21 故事以愛德華時代的英國倫敦為背景 講述一名叫瑪麗 包萍的褓姆 擔著黑色的雨傘乘東風從天而降 來到櫻樹里17號班克斯一家 21 運用魔法為他們打理好家務 管教好家中頑皮的子女 還帶來很多神奇的經歷 把原來亂成一團的班克斯家恢復秩序 一向埋首專注銀行工作的父親也重拾父愛 不再忽略家中孩子 21 24 25 就在一切都處理妥當後 包萍褓姆在故事尾聲乘著風勢轉變 擔著傘子飛向空中 與班克斯一家道別 18 21 卓華斯憑藉在1934年出版 瑪麗 包萍 而一舉成名 該書銷量除了高達數百萬本以外 還被翻譯上20多種語言 6 21 此外 瑪麗 包萍一身傳統英式褓姆打扮 時刻打著一把黑色的鸚鵡手柄雨傘和手提一個舊式氈製旅行包的形象 在各地更是深入民心 被視為英國近代童畫故事的代表作之一 1 20 26 繼1934年的 瑪麗 包萍 以後 20 卓華斯又先後發表多本續集 當中包括在1935年出版的 瑪麗 包萍回來了 Mary Poppins Comes Back 20 1944年出版的 瑪麗 包萍開門了 Mary Poppins Opens the Door 1 1952年的 瑪麗 包萍在公園 Mary Poppins in the Park 20 1963年的 瑪麗 包萍A到Z Mary Poppins from A to Z 22 1975年的 瑪麗 包萍在廚房 Mary Poppins in the Kitchen 22 1982年的 瑪麗 包萍在櫻樹里 Mary Poppins in Cherry Tree Lane 20 以及最後在1989年出版的 瑪麗 包萍與鄰家 Mary Poppins and the House Next Door 20 雖然 瑪麗 包萍 系列被廣泛視作一部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品 但卓華斯不喜歡作品被標籤為兒童文學 認為難以為一般文學和兒童文學訂下分界 並強調 瑪麗 包萍 從不是為兒童而寫 20 22 兒童文學評論家約翰 羅爾 湯森 John Rowe Townsend 認為 瑪麗 包萍 成功展示一種似是而非的幽默感 但認為故事扭曲了英國傳統家庭生活的實貌 22 另一位兒童文學作家珍 約倫 Jane Yolen 則讚揚卓華斯筆下的瑪麗 包萍構造了一個浩瀚的奇幻世界 並將之透過文學展現在年輕讀者眼前 22 事實上 故事的細節含有不少陰暗面和奇幻元素 配合富詩意和神秘色彩的筆觸 構造一個從不過時的空間 並融入活生生的角色 使成人和小童都被故事內容所吸引 6 卓華斯還曾經指出 瑪麗 包萍 的故事也滲入了禪宗的元素 20 卓華斯沒有確切解釋 瑪麗 包萍 的靈感來源 她表示過故事靈感源於一場大病過後 感覺到 她走來逗我開心 而且 陪伴我的時間長得可以把她寫下來 13 20 她又指作品是上帝賜予的禮物 並引用C S 路易斯的說法認為 世上只有一位造物主 我們只是把祂給我們的材料混合在一起 20 不過 卓華斯也曾表示 瑪麗 包萍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19 就像風吹窗簾一樣 在我的一生中瑪麗 包萍的念頭在我的腦海中徘徊 6 研究卓華斯生平的傳記作家瓦萊麗 羅遜 Valerie Lawson 相信 瑪麗 包萍 是卓華斯童年生活的寫照 故事中任職銀行的班克斯 其實就是她的父親 19 透過在故事投射她不愉快的童年經歷 她創造了包萍褓姆這個角色來改寫結局 19 21 羅遜又指出 現實中的包萍褓姆可能就是少時與她同住的外姑婆海倫 莫爾黑德 26 海倫終身不婚 27 形象也與故事中包萍褓姆的造形相似 再加上卓華斯少時與外姑婆關係要好 一家人愛稱呼她為 埃莉姨姨 Aunt Ellie 由此可見包萍褓姆未必是完全虛構出來的角色 19 26 至於瑪麗 包萍為何會從天而降 羅遜提到卓華斯小時候曾給胞妹作了一個故事 內容關於一隻沒有翼也會飛的白馬 在天空飛翔的情節可能就是由此萌生 19 28 此外 也有研究 瑪麗 包萍 的評論認為 卓華斯喜愛J M 巴里爵士筆下 小飛俠 的奇幻元素 因此 瑪麗 包萍 或多或少也受到 小飛俠 的啟發 28 搬上銀幕 编辑 参见 歡樂滿人間 瑪麗 包萍 小說系列也引起了美國影視大亨華特 迪士尼的注意 25 早在1945年 華特迪士尼公司已開始與當時身在美國的卓華斯接洽 商討向她取得版權把故事拍成電影 25 可是 卓華斯一向對荷里活電影不感興趣 因此多年來都沒有接受迪士尼方面的建議 25 一直到1961年 隨著她的小說銷量見頂 收入倒退 開始無法維持高尚的生活 卓華斯才勉強地接受與華特 迪士尼合作 到美國加州洛杉磯與迪士尼洽談細節 25 雖然迪士尼方面提出向卓華斯支付10萬美元購買電影版權 額外讓她取得電影總收益的5 和劇本內容的決定權 但她面對極為優厚的條款卻是不為所動 25 在前後兩星期與劇組的商討中 她對劇本內容和構思作出不少批評和挑剔 她除了堅持反對電影版本加入任何動畫元素 對電影中的歌曲顯得負面 劇本對白也被她改動不少 全部商討過程更在她的要求下被錄音 21 25 她還常執著於一些電影細節 例如堅持瑪麗 包萍在電影中的購物清單絕不可以有 木薯澱粉 等 25 經過長時間的交涉 卓華斯最終還是接受了劇本 但她此後後對電影劇本仍有很多不滿 例如她反對電影情節 美國化 又堅持主要角色都要由英國人擔演等 25 華特 迪士尼 電影 歡樂滿人間 中的瑪麗 包萍和班克斯一家居住的櫻樹里 電影 歡樂滿人間 中任職銀行的班克斯先生 另一方面 華特 迪士尼也被卓華斯不合作的作風嚇倒 因此當電影 歡樂滿人間 在1964年拍成上演的時候 迪士尼方面只打算邀請卓華斯出席英國的首映禮 以免她到荷里活的正式首映禮造成更多尷尬 25 不過 卓華斯知悉事件後卻是十分不滿 表明要親自出席荷里活的首影禮 結果使迪士尼方面大感尷尬 最後要由迪士尼一名董事親自把請柬送到倫敦 才能平息事件 25 1964年8月27日 卓華斯 華特 迪士尼夫婦和主要演員茱莉 安德絲等人出席在荷里活星光大道中國戲院舉行的正式首映禮 25 在電影放映期間 卓華斯不知何故哭泣 以及在電影放映完畢後質問華特 迪士尼為何電影中還有動畫情節 並要求即時刪走動畫部份 再次令迪士尼大感尷尬 21 25 面對她的質問 華特 迪士尼只能幽默地回應 彭美拉 船已經開走了 然後再接受其他嘉賓和觀眾的歡呼和道賀 21 25 歡樂滿人間 在上映當年是一部空前成功的音樂劇電影 電影不單止廣受好評 而且還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囊括五個獎項 也是1965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25 儘管如此 電影的成功沒有改變卓華斯的看法 她認同電影版本的劇情大致上符合原著情節 20 但她討厭荷里活電影對故事的處理手法 不滿電影配上悅耳歡樂的音樂 抹去原著所有陰暗面和神秘元素 20 由茱莉 安德絲飾演的瑪麗 包萍樣子甜美 溫婉善良和擁有動人的歌喉 與原著版本嚴苛和間中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婦形象 更是大相逕庭 19 由於電影版本在她的眼中與原著落差太大 她批評電影版本 令她相當不快 25 在1981年接受 泰晤士報 的專訪當中 她表示自己 需要極大的意志力才能夠忍受那部電影 24 她說自己雖然相當欣賞華特 迪士尼 但強調 那部電影活在自己的世界 而各部原著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 兩者的世界互不相干 24 繼1964年上演的 歡樂滿人間 後 卓華斯終身都堅拒應荷里活方面的建議為 瑪麗 包萍 小說系列拍攝續集 17 但她倒在臨終前的1995年批准英國音樂劇製作人卡梅倫 麥金塔爵士把 瑪麗 包萍 改編成為音樂劇 條件是不可以有任何美國出生的編劇參與製作 17 19 20 經過多年籌備後 瑪麗 包萍 音樂劇最終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別在倫敦西區和美國紐約百老匯公演 紐約百老匯版後於2013年落畫 21 有關卓華斯與迪士尼方面商討 瑪麗 包萍 電影版權的事蹟 則由華特迪士尼公司在2013年拍成電影 大夢想家 Saving Mr Banks 19 25 電影 歡樂滿人間 在1964年8月27日於荷里活星光大道中國戲院舉行正式首映禮 在美國紐約上演的 瑪麗 包萍 音樂劇 晚年生涯 编辑 歡樂滿人間 在商業上甚為成功 歷年來衍生的總收益高達9 000萬英鎊 獲分得5 收益的卓華斯連帶獲得鉅額財富 也頓時解決她面對的財政問題 13 25 此後 卓華斯在1965年再一次前往美國 獲聘到麻省劍橋的拉德克利夫學院擔任駐院訪問作家 翌年改往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學院擔任同一教職 22 復於1970年轉到加州克萊蒙特的斯克里普斯學院擔任克拉克講師 Clarke lecturer 至1977年才退休返回英國 22 僑居美國期間 卓華斯不單開班講授和分享寫作心得 還繼續撰寫多部小說 22 除 瑪麗 包萍 小說系列以外 她在1963年出版小說 馬槽中的狐狸 The Fox at the Manger 20 1971年又以印度神猴哈奴曼為靈感出版三部小說 猴子朋友 Friend Monkey 1975年出版 關於睡公主 About the Sleeping Beauty 以及在1980年出版小說 兩對鞋 Two Pairs of Shoes 但這些小說都不如 瑪麗 包萍 系列成功和為人所知 20 22 為表揚她多年來在文學創作方面的表現 卓華斯在1977年獲英廷頒授OBE勳銜 29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匹茲堡的查塔姆學院也在翌年向她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2 卓華斯也沉醉於研究神祕主義 並由1976年起不時在以該領域為主題的美國期刊 拋物線 Parabola 發表文章 22 這些文章後來結集成書 收錄到在1989年最後出版的 蜜蜂知道甚麼 What the Bee Knows 一書中 22 晚年的卓華斯身體狀況倒退 20 1996年4月23日卒於倫敦切爾西豪宅區蕭菲爾德街29號 29 Shawfield Street 寓所 終年96歲 當天正好是聖喬治日 22 她的葬禮隨後於同年5月1日五朔節在切爾西的基督教堂舉行 22 根據她的遺願 其遺體經火化後被安葬於一處秘密地點 以免 瑪麗 包萍 小說系列的讀者前往憑弔 22 有關她生前的私人書信和相關文獻 主要存放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省立圖書館米切爾分館 21 個人生活 编辑卓華斯終生不婚 但曾經有多段男女感情關係 13 19 後人的研究指出 她早年有可能先後與她的戲劇導師勞倫斯 坎貝爾和 愛爾蘭政治家周刊 編輯喬治 羅素兩名有婦之夫發展婚外情 13 她後來經羅素介紹又認識劇作家法蘭西斯 伯南德爵士 Sir Francis Burnand 的女兒瑪奇 伯南德 Madge Burnand 兩人曾經在倫敦一個單位共賦同居 19 到1932年還一起搬到薩塞克斯郡一所茅頂別墅同住 而卓華斯就是在那裡寫成第一本 瑪麗 包萍 小說 19 與瑪奇同居約10年後 卓華斯改為與傑茜 奧雷奇 Jessie Orage 一起 傑茜的已故丈夫正是曾經與卓華斯合作的 新英文周刊 主編A R 奥雷吉 A R Orage 19 不久以後 她再與愛爾蘭男詩人法蘭西斯 麥克納馬拉 Francis McNamara 發展感情關係 19 可是 麥克納馬拉的感情關係與卓華斯同樣複雜 兩人最終在1937年分手 13 19 卓華斯多段感情都沒有結果 但年紀漸大的她卻一直渴望擁有孩子 13 1940年 已年滿40歲的卓華斯在前度男友麥克納馬拉安排下來到愛爾蘭都柏林基勒尼 Killiney 希望領養一個擁有愛爾蘭血統 而且來自具文藝家庭背景的男孩 13 19 卓華斯看中了文學家約瑟夫 蒙塞爾 霍恩 Joseph Maunsel Hone 一家 由於年老的霍恩與妻子無力撫養兒子與媳婦離家出走後遺下的七名子女 所以打算讓卓華斯領養一對剛剛在1939年出生的雙生兒安東尼 Anthony 和卡美盧斯 Camillus 13 然而 沉迷神秘主義的卓華斯卻根據加州一名占星師從塔羅牌得出的建議 決定只領養較年輕的卡美盧斯 19 卓華斯視自己為卡美盧斯的 瑪麗 包萍 對他視如己出 除了帶他回倫敦供書教學外 又不時一起到國外四處遊歷 他後來還考上牛津大學新學院 13 可是 卡美盧斯的雙生兄長安東尼在他17歲那年親自走到他的倫敦寓所相認 使兩母子的關係產生極大的變化 13 這次相認使卡美盧斯首次得悉自己的真正身世 也明白卓華斯其實不是他的生母 所以受到很大的打擊 13 自此以後 卡美盧斯因為多次曠課而被迫從牛津大學退學 其後又沉迷酗酒 更因為酒後危險駕駛曾被判監六個月 13 雖然卡美盧斯後來成家立室 而且在生活上得到卓華斯的接濟 但兩人關係疏離 13 19 長年酗酒的卡美盧斯在2011年逝世 終年72歲 13 而同樣有酗酒問題的雙生兄長安東尼則在2005年逝世 13 個人風格 编辑卓華斯對神秘主義和民俗學擁有濃厚的興趣 早年的她愛研究基督宗教 其後把興趣轉到禪宗 並曾多次前往日本學習 19 22 步入晚年 她又對伊斯蘭教密契主義下的蘇菲派分支產生興趣 22 另一方面 卓華斯十分重視私隱和著意把自己的個人生活保密 她認為正如很多古典詩詞都是由 無名氏 撰寫一樣 以 P L 卓華斯 為筆名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希望讀者知道她的真實姓名和背景 6 20 源於對個人私隱的重視 卓華斯也對傳記文學感到厭惡 20 她說過 濟慈先生在早餐吃過哪一種麥片粥是毫不重要的 20 並質疑 傳記根本毫無用處 22 終其一生 她都堅信搜集傳記資料毫無意義 對探究文學意義也沒有作用 22 因此她每當接受訪問的時候 往往十分抗拒在訪問中談及她的個人生活和家庭背景 即使要談及的時候 也常常提供虛構和不實的答案 例如把自己的出生年份說成1906年而非1899年 6 19 20 20 28 在文學風格方面 不論是 瑪麗 包萍 系列小說 抑或是其他作品 卓華斯都展露出一種用詞精準而且富有情感的文筆 並充滿神秘和密契的元素 背後代表人類經驗之間的緊密聯繫 以及對真理的無盡追求 6 她曾說 很多詞句對我來說就像每天吃的麥片粥 但他們往往慢慢的開展生命 正如我後來所知 被引用到一首詩詞當中 或是成為一齣芭蕾舞的其中一個片段 6 卓華斯在她的小說中還追求E M 福斯特提出 只有聯繫 Only Connect 的觀念 認為要透過聯繫自己的心靈和思想 才可以把生活的片段拼湊在一起 6 22 也就是說只有生活充滿聯繫 才可以形容她的世界和她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22 部份著作 编辑 瑪麗 包萍 系列 编辑 Mary Poppins London Gerald Howe 1934 直譯 瑪麗 包萍 倫敦 傑拉德 何奧 1934年 Mary Poppins Comes Back London L Dickson amp Thompson Ltd 1935 直譯 瑪麗 包萍回來了 倫敦 L 迪克遜及湯普森公司 1935年 Mary Poppins Opens the Door London Peter Davies 1944 直譯 瑪麗 包萍開門了 倫敦 彼得 戴維斯 1944年 Mary Poppins in the Park London Peter Davies 1952 直譯 瑪麗 包萍在公園 倫敦 彼得 戴維斯 1952年 Mary Poppins from A to Z London Collins 1963 直譯 瑪麗 包萍A到Z 倫敦 科林斯 1963年 Mary Poppins in the Kitchen New York amp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5 ISBN 978 0 15252 898 0 直譯 瑪麗 包萍在廚房 紐約及倫敦 哈科特 布雷斯 祖雲奴域 1975年 Mary Poppins in Cherry Tree Lane London Collins 1982 ISBN 978 0 00181 112 6 直譯 瑪麗 包萍在櫻樹里 倫敦 科林斯 1982年 Mary Poppins and the House Next Door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89 ISBN 978 0 38529 749 3 直譯 瑪麗 包萍與鄰家 紐約 德拉科特出版社 1989年 其他作品 编辑 Moscow Excursion New York Reynal amp Hitchcock 1934 直譯 莫斯科短途旅行 紐約 雷納爾及希契科克 1934年 I Go by Sea I Go by Land London Peter Davies 1941 直譯 從海路去 從陸路去 倫敦 彼得 戴維斯 1941年 Aunt Sass New York Reynal amp Hitchcock 1941 直譯 薩斯嬸嬸 紐約 雷納爾及希契科克 1941年 Ah Wong New York Reynal amp Hitchcock 1943 直譯 阿黃 紐約 雷納爾及希契科克 1943年 Johnny Delaney New York Reynal amp Hitchcock 1944 直譯 強尼 德拉尼 紐約 雷納爾及希契科克 1944年 The Fox at the Manger London Collins 1963 直譯 馬槽中的狐狸 倫敦 科林斯 1963年 Friend Monkey London Collins 1972 ISBN 978 0 00195 240 9 直譯 猴子朋友 倫敦 科林斯 1972年 About the Sleeping Beauty London Collins 1975 ISBN 978 0 00216 027 8 直譯 關於睡公主 倫敦 科林斯 1975年 Two Pairs of Shoes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80 ISBN 978 0 67073 677 5 直譯 兩對鞋 紐約 維京出版社 1980年 What the Bee Know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9 ISBN 978 0 14019 466 1 直譯 蜜蜂知道甚麼 倫敦 企鵝圖書 1989年 榮譽 编辑殊勳 编辑 以下列出榮譽全稱及縮寫 英帝國官佐勳章 O B E 1977年元旦授勳名單 29 榮譽學位 编辑 榮譽文學博士 查塔姆學院 美國 1978年 22 相關條目 编辑瑪麗 包萍 歡樂滿人間 華特 迪士尼 神秘主義 民俗學 大夢想家注腳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Alton 2004 p 632 2 0 2 1 2 2 Lawson 2013 p 23 3 0 3 1 Lawson 2013 p 15 Lawson 2013 p 21 Lawson 2013 p 118 6 0 6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6 8 Fox 25 April 1996 Lawson 2013 p 18 Lawson 2013 p 22 9 0 9 1 Lawson 2013 p 29 Lawson 2013 p 30 Lawson 2013 p 349 Lawson 2013 p 379 13 00 13 01 13 02 13 03 13 04 13 05 13 06 13 07 13 08 13 09 13 10 13 11 13 12 13 13 13 14 13 15 13 16 13 17 Jones 25 October 2013 Lawson 2013 p 46 Lawson 2013 pp 47 48 16 0 16 1 16 2 Brody 2013 17 0 17 1 17 2 Kent 4 May 1996 18 0 18 1 18 2 Saunders June 2010 19 00 19 01 19 02 19 03 19 04 19 05 19 06 19 07 19 08 19 09 19 10 19 11 19 12 19 13 19 14 19 15 19 16 19 17 19 18 19 19 Rainey 29 November 2013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20 09 20 10 20 11 20 12 20 13 20 14 20 15 20 16 20 17 20 18 20 19 20 20 20 21 20 22 20 23 Guppy and Vallance 25 April 1996 21 00 21 01 21 02 21 03 21 04 21 05 21 06 21 07 21 08 21 09 21 10 21 11 Flanagan 19 December 2005 22 00 22 01 22 02 22 03 22 04 22 05 22 06 22 07 22 08 22 09 22 10 22 11 22 12 22 13 22 14 22 15 22 16 22 17 22 18 22 19 22 20 22 21 22 22 22 23 22 24 22 25 22 26 22 27 22 28 Alton 2004 p 633 Lawson 2013 p 201 24 0 24 1 24 2 P L Travers Author of Mary Poppins 25 April 1996 25 00 25 01 25 02 25 03 25 04 25 05 25 06 25 07 25 08 25 09 25 10 25 11 25 12 25 13 25 14 25 15 25 16 25 17 Das 25 October 2013 26 0 26 1 26 2 McDonald 18 December 2013 Lawson 2013 p 19 28 0 28 1 28 2 Picardie 28 October 2008 29 0 29 1 Supplement to Issue 4710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Gazette 30 December 1976 p 12 參考資料 编辑Guppy Shusha and Vallance Tom Obituary P L Trav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ependent 25 April 1996 Fox Margalit P L Travers Creator of the Magical and Beloved Nanny Mary Poppins Is Dead at 96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25 April 1996 P L Travers Author of Mary Poppi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s Angeles Times 25 April 1996 Kent Simon Mary Mary Quite Contra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n Herald 4 May 1996 Alton Anne Hiebert Goff Helen Lyndon 1899 1996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632 633 Flanagan Caitlan Life and Letters Becoming Mary Poppi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er 19 December 2005 Picardie Justine Was P L Travers the real Mary Poppi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Telegraph 28 October 2008 Saunders Alan Something about Mary PL Travers and Mary Poppi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Monthly June 2010 Lawson Valerie Mary Poppins She Wrote The Life of P L Trav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mon and Schuster 2013 ISBN 978 1 47676 473 3 Brody Paul The Real Life Mary Poppins The Life and Times of P L Trav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Caps Study Guides 2013 Das Linda Why Disney hated Mrs Mary Poppins New film tells the amazing true tale behind the children s classic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Mail 25 October 2013 Jones David How the sexual adventuress who created Mary Poppins wrecked the lives of two innocent boys Exploits of P L Travers that you won t see in new film Saving Mr Bank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Mail 25 October 2013 Rainey Sarah Saving Mr Banks The true story of PL Trav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Telegraph 29 November 2013 McDonald Shae PL Travers biographer Valerie Lawson says the real Mary Poppins lived in Woollahr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elegraph 18 December 2013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P L 卓華斯在Find A Grave上的P L 卓華斯 Nine Mary Poppins facts Saving Mr Banks did not get right hypable 10 January 2014 Travers PL Gurdjieff Man Myth and Magic Encyclopedia of the Supernatural London Purnell 1970 1971 2014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27 12 vol reprinted on the International Gurdjieff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pers of P L Travers PDF Finding aid PDF 使用 format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New South Wales State Library 2014 02 0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 09 12 Flanagan Caitlin Becoming Mary Poppins P L Travers Walt Disney and the making of a myth The New Yorker 2005 12 12 2014 0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18 Bostridge Mark Hail Mary The independent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P L 卓華斯 amp oldid 7122304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