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1931年型(3-K)76公厘高射炮

1931年型(3-K)76公厘高射炮(76-мм зенитн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1 года (3-К) ,GRAU編號:52-P-361(52-П-361))是蘇聯向德國採購之高射炮設計自製而成的第一代高射砲,為蘇聯紅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主力防空武器。

1931年型(3-K)76公厘高射炮
芬蘭所蒐藏的1931年型76公厘高射炮
类型高射炮
原产地 蘇聯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2 - 1940年代
使用方見使用者
参与战争/衝突中國抗日戰爭
冬季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产历史
研发者萊茵金屬
研发日期1930
生产商蘇聯第八火炮工廠
生产日期1932 - 1940
制造数量4,450門
衍生型1935年型(34-K)76公厘高射炮英语76.2 mm anti-aircraft gun Model 1935 (34-K)
基本规格
重量3,750公斤(8,270磅)(放列)
4,970公斤(10,960磅)(弋引)
长度6.7公尺(弋引狀態)
枪管长度4.191米(165.0英寸)(55倍徑)
宽度1.8公尺(弋引狀態)
5.357公尺(放列射擊狀態)
高度1.857公尺(弋引狀態,火炮仰角0°)
5.3公尺(火炮仰角82°)
操作人数10

炮弹76.2 x 558公厘
炮弹重量11.3 - 11.75公斤不等
口徑76.2 mm(3.00英寸)
后膛垂直滑楔式炮栓
後座力液壓彈簧複合式制退復進機,總重950公斤
制退行程弱裝藥60至70公分,強裝藥95至110公分
载具十字型砲架
射击仰角-3° - +82°
回旋角度360°
射速每分鐘20發(表訂)
15發(實戰狀態)
枪口初速813米每秒(2,670英尺每秒)
有效射程7,500米(8,200碼)(對空射高)
最大射程19,300米(21,100碼)(曲射距離)
8,500米(9,300碼)(對空射高)
供弹方式手動裝彈
瞄具PO-1光學瞄準鏡俄语Оптическая_труба_ПО-1

開發歷史

蘇聯紅軍成立後,自俄羅斯帝國陸軍庫存中取得的高射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研發的1914/15年式76毫米高射炮,裝備不但數量極少,性能也落伍,蘇聯為儘速完成軍備現代化,因此私下向受到凡爾賽條約而被限制開發新銳軍備的威瑪共和國接洽合作。

1929年,萊茵金屬為了與蘇聯連絡創立了一家人頭公司BYUTAST(技術工作與研究私人有限公司,俄文: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Бюро для технических работ и изучений»),BYUTAST公司與蘇聯政府在1930年8月8日簽署秘密合作協議,1930年8月28日協議帶往柏林正式換約,蘇聯在該合約支付了112.5萬美元,德國人則允諾協助蘇聯製造以下裝備:

  • 37公厘反戰車炮
  • 76公厘高射炮
  • 150公厘步兵炮
  • 152公厘榴彈砲
  • 20公厘自動防空機砲
  • 37公厘自動防空機砲

在高射炮的項目中,德國人提供了當時由萊茵金屬開發中的4門7.5公分/55倍徑高射炮以及相關的生產設計圖、製造工程圖,與原型不同的部分是蘇聯人要求火炮口徑需要調整為蘇聯從一戰時制定的三英寸(76.2公厘)規格。1931年6月7日,原型火炮運抵衛在列寧格勒的蘇聯砲兵實驗場進行測試,確定其技術表現合乎蘇聯要求的每秒820-830公尺初速。

在初步測試結束後,蘇聯第八火砲工廠負責將此型高射砲自製化之任務,工程在1931年開始,在1932年初完成了4門原型砲,並在1932年2月至4月間德國版本進行測評,測評過程因不明原因中斷了2個月,至1932年6月8日至7月17日恢復並完成測試,並以1931年型76公厘高射炮之名定型制式化。並在1932年簽約量產。(3-K)代碼意思是製造廠所在地點(Королёв)的第3個研發項目。

由於德國提供的僅有火炮,不包含高射計算機等專業防空器材,早期的76公厘高射炮缺乏統一節制的射控裝備,僅能倚靠火炮自備的光學瞄準鏡攻擊目標,直到1938年蘇聯科學院院士米海爾·波列耶夫克托維奇·科斯堅科俄语Костенко,_Михаил_Полиевктович開發出電控同步伺服裝置以及PUAZO-3高射計算機德语Kommandogerät PUAZO-3,甫解決高射炮指揮系統的技術瓶頸。

量產與評價

與同時間授權技轉的37公厘戰防砲相同,第八工廠在初期遭遇了生產技術瓶頸,測試結果表示第八工廠需要對火炮設計進行44項更改,量產雖在1932年定案,但第一批175門火炮後留廠待修,直到1933年交貨。第二批火炮在1935年交貨,量產了374門。隨後量產開始順利進行,1936至1937年共生產約1,350門、1938年量產900門、1939年量產1,706門後停產,總產量約4,450門。

相對於它國高射砲,1931年型的特徵是高度原始的炮架設計。在1920年代末期,可360度轉向的十字型炮架是各國發展高射砲的主流,但是如何讓炮架同時兼顧弋引與開設的便利性則各有取捨。1931年型的炮架型號為 ZU-29 (ЗУ-29)採雙輪設計,炮架可折疊,但與弋引鉤分開。開設火炮陣地時除了需要放列駐鋤,炮組還需要以手動方式將弋引用輪軸與炮架分離,大幅增加了火炮收放的時間,當時計算炮組要將火炮進入作戰狀態需要5分鐘,與其它高射炮相比耗時較長。同時砲架重量也與它國野戰用高射砲要重上1公噸,因此已無法使用馱馬弋引,必須使用大型卡車拖曳。

1931年高射炮雖然火力表現差強人意,但由於炮架與射控上都不足以適應後續戰爭,因此蘇聯隨後以維持同口徑,但改良炮架設計的1938年式高射炮量產取代1931年式高射砲的量產線,但是服役中的1931年式高射砲仍大量佈署在固定陣地持續運用。在1941年德蘇開戰時,蘇聯陸軍有3,821門服役、蘇聯海軍則有682門,在二戰期間則逐漸被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1939式52-K 85毫米高射炮取代。

火炮運用彈種
類別 炮彈代號 炮彈彈頭重量(公斤) 內含裝藥重量(公斤) 炮彈總重(公斤) 引信
定時引信高射炮彈
定時引信高射炮彈 UO-361 (УО-361) 6,61 0,682 11,5 T-5 (Т-5)
UO-361D (УО-361Д) 0,458 11,57
UO-361K (УО-361К) 11,75 TKTM-1 (КТМ-1)
榴彈
榴彈 USchtsch-361 (УШ-361) 6,61 0,084 11,3 T-ZUG (Т-ЗУГ)
USchtsch-361B (УШ-361Б) 11,75 T-Z (Т-З)
穿甲彈
穿甲榴彈 UBR-361 (УБР-361) 6,6 0,119 11,3 MD-5 (МД-5)
穿甲彈 UBR-361SP (УБР-361СП)

使用國家

 
荷蘭展示的8.8 cm Flak M31 (r),砲口制退器是它與原版的最大區分特徵
  爱沙尼亚
1939年12月愛沙尼亞軍事代表團赴蘇聯談判時採購了12門1931年型防空砲,訂單還包括了可替換的內膛、6,000發砲彈、一防空營所需的指揮設備(3台光學測距儀、3台配賦有線電話與探照燈的PUAZO-3高射計算機、9組炮長用通信器材)以及相關的技術資料,裝備在1940年1月31日至2月8日間完成交付。[1]
  芬兰
冬季戰爭期間,自蘇聯陸軍中繳獲了46門,芬蘭軍編號76 ItK/31 ss。.[2]在1944年向納粹德國增購它們繳獲的同型炮72門以及配套彈藥,搭配繳獲的PUAZO-3高射計算機或自法國採購的Audiere機械高射計算機。在後續採購的新型高射砲服役後,芬蘭軍在1970年將45門同型炮轉移作為海岸炮使用,編號76 ItK 31 Rt(Rt為芬蘭文之rannikkotykistö,岸防砲),有極少量作為訓練用火炮服役到21世紀,至2013年仍有開炮紀錄。
  納粹德國
在1941年德蘇開戰後自各地戰場繳獲,德軍編號7.62 cm Flak M31 (r)(31年式7.62公分高射炮)。除了出售給芬蘭外,後來德軍使用時為了降低後勤壓力,將火炮改膛成88公厘,並在砲口加裝砲口制動器解決砲彈口徑更改後加強的後座力,編號8.8 cm Flak M31 (r)。至1944年後大多數已經報廢。
  中華民國
1937年8月21日,中華民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1938年起蘇聯對中華民國提供了2.5億美金的低利借貸用於購買蘇聯軍火以及戰爭物資。1931年型高射砲在1938年初所訂購,採購20門,每門單價20,000美金,配賦彈藥一門2,000發。訂單還包括40具替換用內膛、曳引車、高射砲配套器材,全套裝備由西北陸運進入中國。當時擔任防空砲兵總負責人的黃鎮球時驗收時才得知蘇聯提供的配套器材僅有探照燈、聽音器,無高射計算機。但蘇聯軍事顧問團防空顧問Я. М. Табунченко的回憶則表示該批軍援中有5台PUAZO-1高射計算機、4具探照燈、2部對空聽音機。[3]
國軍運用這批火炮,搭配原本防空學校的6個高射砲兵連成立直屬軍委會的砲兵第45團,該團下有3個營,7.62高射砲配置於第三,該營下編有4個高射砲連(7、8、9、10連),每連4門高射砲,未編入該營的高射砲則隸屬在防空學校下作為教育訓練運用。有3個連在民國二十七年武漢會戰前完成訓練,並在會戰期間投入武漢防空作戰。砲45團第7、8連則會戰期間1938年5月運往廣州增援民國二十七年的廣州戰役,結果因廣東遭日軍快速佔領撤退不及全數損失,大部分雖在撤退時成功銷毀,但仍有一部分遭到日軍擄獲並修復。武漢會戰後,殘存的M1931有2個連佈署在四川省成都作為重慶大轟炸期間的防空火力,1個連佈署在廣西省桂林
  蘇聯
主要用戶,包括蘇聯陸軍與蘇聯海軍皆有配備。

參考資料

  1. ^ М. И. Мельтюхов. Прибалтийский плацдарм (1939 - 1940 г.г.). Возвращение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на берега Балтийского моря. М., "Алгоритм", 2014. стр. 193-204
  2. ^ FINNISH ARMY 1918 - 1945: ANTIAIRCRAFT GUNS PART 3. www.jaegerplatoon.net. [2017-09-13]. (原始内容于2009-04-16). 
  3. ^ Я. М. Табунченко:Помощь верного друга. [2021-06-21]. (原始内容于2021-06-24). 

相關照片

相關條目

1931年型, 76公厘高射炮, мм, зенитн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1, года, grau編號, 是蘇聯向德國採購之高射炮設計自製而成的第一代高射砲, 為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主力防空武器, 芬蘭所蒐藏的1931年型76公厘高射炮类型高射炮原产地, 蘇聯服役记录服役期间1932, 1940年代使用方見使用者参与战争, 衝突中國抗日戰爭冬季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生产历史研发者萊茵金屬研发日期1930生产商蘇聯第八火炮工廠生产日期1932, 1940制造数量4, 450門衍生型1. 1931年型 3 K 76公厘高射炮 76 mm zenitnaya pushka obrazca 1931 goda 3 K GRAU編號 52 P 361 52 P 361 是蘇聯向德國採購之高射炮設計自製而成的第一代高射砲 為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主力防空武器 1931年型 3 K 76公厘高射炮芬蘭所蒐藏的1931年型76公厘高射炮类型高射炮原产地 蘇聯服役记录服役期间1932 1940年代使用方見使用者参与战争 衝突中國抗日戰爭冬季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生产历史研发者萊茵金屬研发日期1930生产商蘇聯第八火炮工廠生产日期1932 1940制造数量4 450門衍生型1935年型 34 K 76公厘高射炮 英语 76 2 mm anti aircraft gun Model 1935 34 K 基本规格重量3 750公斤 8 270磅 放列 4 970公斤 10 960磅 弋引 长度6 7公尺 弋引狀態 枪管长度4 191米 165 0英寸 55倍徑 宽度1 8公尺 弋引狀態 5 357公尺 放列射擊狀態 高度1 857公尺 弋引狀態 火炮仰角0 5 3公尺 火炮仰角82 操作人数10炮弹76 2 x 558公厘炮弹重量11 3 11 75公斤不等口徑76 2 mm 3 00英寸 后膛垂直滑楔式炮栓後座力液壓彈簧複合式制退復進機 總重950公斤制退行程弱裝藥60至70公分 強裝藥95至110公分载具十字型砲架射击仰角 3 82 回旋角度360 射速每分鐘20發 表訂 15發 實戰狀態 枪口初速813米每秒 2 670英尺每秒 有效射程7 500米 8 200碼 對空射高 最大射程19 300米 21 100碼 曲射距離 8 500米 9 300碼 對空射高 供弹方式手動裝彈瞄具PO 1光學瞄準鏡 俄语 Opticheskaya truba PO 1 目录 1 開發歷史 2 量產與評價 3 使用國家 4 參考資料 5 相關照片 6 相關條目開發歷史 编辑蘇聯紅軍成立後 自俄羅斯帝國陸軍庫存中取得的高射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研發的1914 15年式76毫米高射炮 裝備不但數量極少 性能也落伍 蘇聯為儘速完成軍備現代化 因此私下向受到凡爾賽條約而被限制開發新銳軍備的威瑪共和國接洽合作 1929年 萊茵金屬為了與蘇聯連絡創立了一家人頭公司BYUTAST 技術工作與研究私人有限公司 俄文 obshestvo s ogranichennoj otvetstvennostyu Byuro dlya tehnicheskih rabot i izuchenij BYUTAST公司與蘇聯政府在1930年8月8日簽署秘密合作協議 1930年8月28日協議帶往柏林正式換約 蘇聯在該合約支付了112 5萬美元 德國人則允諾協助蘇聯製造以下裝備 37公厘反戰車炮 76公厘高射炮 150公厘步兵炮 152公厘榴彈砲 20公厘自動防空機砲 37公厘自動防空機砲在高射炮的項目中 德國人提供了當時由萊茵金屬開發中的4門7 5公分 55倍徑高射炮以及相關的生產設計圖 製造工程圖 與原型不同的部分是蘇聯人要求火炮口徑需要調整為蘇聯從一戰時制定的三英寸 76 2公厘 規格 1931年6月7日 原型火炮運抵衛在列寧格勒的蘇聯砲兵實驗場進行測試 確定其技術表現合乎蘇聯要求的每秒820 830公尺初速 在初步測試結束後 蘇聯第八火砲工廠負責將此型高射砲自製化之任務 工程在1931年開始 在1932年初完成了4門原型砲 並在1932年2月至4月間德國版本進行測評 測評過程因不明原因中斷了2個月 至1932年6月8日至7月17日恢復並完成測試 並以1931年型76公厘高射炮之名定型制式化 並在1932年簽約量產 3 K 代碼意思是製造廠所在地點 Korolyov 的第3個研發項目 由於德國提供的僅有火炮 不包含高射計算機等專業防空器材 早期的76公厘高射炮缺乏統一節制的射控裝備 僅能倚靠火炮自備的光學瞄準鏡攻擊目標 直到1938年蘇聯科學院院士米海爾 波列耶夫克托維奇 科斯堅科 俄语 Kostenko Mihail Polievktovich 開發出電控同步伺服裝置以及PUAZO 3高射計算機 德语 Kommandogerat PUAZO 3 甫解決高射炮指揮系統的技術瓶頸 量產與評價 编辑與同時間授權技轉的37公厘戰防砲相同 第八工廠在初期遭遇了生產技術瓶頸 測試結果表示第八工廠需要對火炮設計進行44項更改 量產雖在1932年定案 但第一批175門火炮後留廠待修 直到1933年交貨 第二批火炮在1935年交貨 量產了374門 隨後量產開始順利進行 1936至1937年共生產約1 350門 1938年量產900門 1939年量產1 706門後停產 總產量約4 450門 相對於它國高射砲 1931年型的特徵是高度原始的炮架設計 在1920年代末期 可360度轉向的十字型炮架是各國發展高射砲的主流 但是如何讓炮架同時兼顧弋引與開設的便利性則各有取捨 1931年型的炮架型號為 ZU 29 ZU 29 採雙輪設計 炮架可折疊 但與弋引鉤分開 開設火炮陣地時除了需要放列駐鋤 炮組還需要以手動方式將弋引用輪軸與炮架分離 大幅增加了火炮收放的時間 當時計算炮組要將火炮進入作戰狀態需要5分鐘 與其它高射炮相比耗時較長 同時砲架重量也與它國野戰用高射砲要重上1公噸 因此已無法使用馱馬弋引 必須使用大型卡車拖曳 1931年高射炮雖然火力表現差強人意 但由於炮架與射控上都不足以適應後續戰爭 因此蘇聯隨後以維持同口徑 但改良炮架設計的1938年式高射炮量產取代1931年式高射砲的量產線 但是服役中的1931年式高射砲仍大量佈署在固定陣地持續運用 在1941年德蘇開戰時 蘇聯陸軍有3 821門服役 蘇聯海軍則有682門 在二戰期間則逐漸被口徑更大 火力更強的1939式52 K 85毫米高射炮取代 火炮運用彈種類別 炮彈代號 炮彈彈頭重量 公斤 內含裝藥重量 公斤 炮彈總重 公斤 引信定時引信高射炮彈定時引信高射炮彈 UO 361 UO 361 6 61 0 682 11 5 T 5 T 5 UO 361D UO 361D 0 458 11 57UO 361K UO 361K 11 75 TKTM 1 KTM 1 榴彈榴彈 USchtsch 361 USh 361 6 61 0 084 11 3 T ZUG T ZUG USchtsch 361B USh 361B 11 75 T Z T Z 穿甲彈穿甲榴彈 UBR 361 UBR 361 6 6 0 119 11 3 MD 5 MD 5 穿甲彈 UBR 361SP UBR 361SP 使用國家 编辑 在荷蘭展示的8 8 cm Flak M31 r 砲口制退器是它與原版的最大區分特徵 爱沙尼亚 1939年12月愛沙尼亞軍事代表團赴蘇聯談判時採購了12門1931年型防空砲 訂單還包括了可替換的內膛 6 000發砲彈 一防空營所需的指揮設備 3台光學測距儀 3台配賦有線電話與探照燈的PUAZO 3高射計算機 9組炮長用通信器材 以及相關的技術資料 裝備在1940年1月31日至2月8日間完成交付 1 芬兰 冬季戰爭期間 自蘇聯陸軍中繳獲了46門 芬蘭軍編號76 ItK 31 ss 2 在1944年向納粹德國增購它們繳獲的同型炮72門以及配套彈藥 搭配繳獲的PUAZO 3高射計算機或自法國採購的Audiere機械高射計算機 在後續採購的新型高射砲服役後 芬蘭軍在1970年將45門同型炮轉移作為海岸炮使用 編號76 ItK 31 Rt Rt為芬蘭文之rannikkotykisto 岸防砲 有極少量作為訓練用火炮服役到21世紀 至2013年仍有開炮紀錄 納粹德國 在1941年德蘇開戰後自各地戰場繳獲 德軍編號7 62 cm Flak M31 r 31年式7 62公分高射炮 除了出售給芬蘭外 後來德軍使用時為了降低後勤壓力 將火炮改膛成88公厘 並在砲口加裝砲口制動器解決砲彈口徑更改後加強的後座力 編號8 8 cm Flak M31 r 至1944年後大多數已經報廢 中華民國 1937年8月21日 中華民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1938年起蘇聯對中華民國提供了2 5億美金的低利借貸用於購買蘇聯軍火以及戰爭物資 1931年型高射砲在1938年初所訂購 採購20門 每門單價20 000美金 配賦彈藥一門2 000發 訂單還包括40具替換用內膛 曳引車 高射砲配套器材 全套裝備由西北陸運進入中國 當時擔任防空砲兵總負責人的黃鎮球時驗收時才得知蘇聯提供的配套器材僅有探照燈 聽音器 無高射計算機 但蘇聯軍事顧問團防空顧問Ya M Tabunchenko的回憶則表示該批軍援中有5台PUAZO 1高射計算機 4具探照燈 2部對空聽音機 3 國軍運用這批火炮 搭配原本防空學校的6個高射砲兵連成立直屬軍委會的砲兵第45團 該團下有3個營 7 62高射砲配置於第三營 該營下編有4個高射砲連 7 8 9 10連 每連4門高射砲 未編入該營的高射砲則隸屬在防空學校下作為教育訓練運用 有3個連在民國二十七年武漢會戰前完成訓練 並在會戰期間投入武漢防空作戰 砲45團第7 8連則會戰期間1938年5月運往廣州增援民國二十七年的廣州戰役 結果因廣東遭日軍快速佔領撤退不及全數損失 大部分雖在撤退時成功銷毀 但仍有一部分遭到日軍擄獲並修復 武漢會戰後 殘存的M1931有2個連佈署在四川省成都作為重慶大轟炸期間的防空火力 1個連佈署在廣西省桂林 蘇聯 主要用戶 包括蘇聯陸軍與蘇聯海軍皆有配備 參考資料 编辑 M I Meltyuhov Pribaltijskij placdarm 1939 1940 g g Vozvrashenie Sovetskogo Soyuza na berega Baltijskogo morya M Algoritm 2014 str 193 204 FINNISH ARMY 1918 1945 ANTIAIRCRAFT GUNS PART 3 www jaegerplatoon net 2017 09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16 Ya M Tabunchenko Pomosh vernogo druga 2021 06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24 相關照片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1931年型 3 K 76公厘高射炮 amp oldid 7461088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