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鶯歌石列車溜逸事故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官方又稱鶯歌石事件)是一起在臺灣鶯歌發生於1918年6月21日晚間的列車溜逸事故,據文獻紀載共13人於事故中死亡。

鶯歌石事件(鶯歌列車溜逸事故)
详情
日期1918年6月21日
时间晚間八點
地点臺灣鶯歌
国家或地区 日治臺灣
运营商臺灣總督府鐵路部
事件类型列車溜逸
统计
死亡6人當場死亡
受伤50餘人重傷 100餘人輕傷

概略

清代臺灣鐵路從臺北出發,原係經由新莊通往桃園,坡度較陡。後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決定變更路線,改經板橋、樹林、鶯歌再轉往桃園;雖然大幅減少坡度,但鶯歌一帶路線(西湖街至東鶯里間係平行今中山路)仍需由盆地爬升至台地,是途中坡度較大處。

大正七年(1918年)6月21日晚間,自台北站18:50發車之南下列車,於鶯歌往桃園途中,因車廂連結器斷裂而分離(當時之列車尚未安裝貫通氣軔設備),沿路線坡度下滑,造成6人當場死亡,重傷50餘人,輕傷百餘人。

事後

地方仕紳在中正二路之「萬善堂(大墓公)」設置石碑紀念。堂內安奉鐵道改築工程中,沿線無主先人之枯骨。當時在三峽鶯歌一帶行醫的劉清港(畫家李梅樹的胞兄)因協助救援傷者獲桃園廳當局頒贈賞狀。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將事故調查報告呈報日本帝國議會,並將路線改為「盤山展線」,以繞路方式減緩坡度,原經今中山路的路線,改沿文化路、中正二路、八德路通往桃園,也是目前台鐵的路線。1922年,路線改建工事完成,鶯歌車站亦於該年5月16日遷至現址。[1]

參考

  1. ^ 鶯歌鎮 鐵道悲歌唱不完,林家群、張黎駒、陳俊雄,中國時報,臺北縣,2003-10-15

<臺灣時報-漢文時報> 1918年(大正7年7月)

參見

鶯歌石列車溜逸事故,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 官方又稱鶯歌石事件, 是一起在臺灣鶯歌發生於1918年6月21日晚間的列車溜逸事故, 據文獻紀載共13人於事故中死亡, 鶯歌石事件,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 详情日期1918年6月21日时间晚間八點地点臺灣鶯歌国家或地区日治臺灣运营商臺灣總督府鐵路部事件类型列車溜逸统计死亡6人當場死亡受伤50餘人重傷, 100餘人輕傷, 目录, 概略, 事後, 參考, 參見概略, 编辑清代臺灣鐵路從臺北出發, 原係經由新莊通往桃園, 坡度較陡, 後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決定變更路線, 改經板橋, .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 官方又稱鶯歌石事件 是一起在臺灣鶯歌發生於1918年6月21日晚間的列車溜逸事故 據文獻紀載共13人於事故中死亡 鶯歌石事件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 详情日期1918年6月21日时间晚間八點地点臺灣鶯歌国家或地区日治臺灣运营商臺灣總督府鐵路部事件类型列車溜逸统计死亡6人當場死亡受伤50餘人重傷 100餘人輕傷 目录 1 概略 2 事後 3 參考 4 參見概略 编辑清代臺灣鐵路從臺北出發 原係經由新莊通往桃園 坡度較陡 後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決定變更路線 改經板橋 樹林 鶯歌再轉往桃園 雖然大幅減少坡度 但鶯歌一帶路線 西湖街至東鶯里間係平行今中山路 仍需由盆地爬升至台地 是途中坡度較大處 大正七年 1918年 6月21日晚間 自台北站18 50發車之南下列車 於鶯歌往桃園途中 因車廂連結器斷裂而分離 當時之列車尚未安裝貫通氣軔設備 沿路線坡度下滑 造成6人當場死亡 重傷50餘人 輕傷百餘人 事後 编辑地方仕紳在中正二路之 萬善堂 大墓公 設置石碑紀念 堂內安奉鐵道改築工程中 沿線無主先人之枯骨 當時在三峽鶯歌一帶行醫的劉清港 畫家李梅樹的胞兄 因協助救援傷者獲桃園廳當局頒贈賞狀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將事故調查報告呈報日本帝國議會 並將路線改為 盤山展線 以繞路方式減緩坡度 原經今中山路的路線 改沿文化路 中正二路 八德路通往桃園 也是目前台鐵的路線 1922年 路線改建工事完成 鶯歌車站亦於該年5月16日遷至現址 1 參考 编辑 鶯歌鎮 鐵道悲歌唱不完 林家群 張黎駒 陳俊雄 中國時報 臺北縣 2003 10 15 lt 臺灣時報 漢文時報 gt 1918年 大正7年7月 參見 编辑臺鐵重大死傷事故列表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鶯歌石列車溜逸事故 amp oldid 7413832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