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黄淮

黃淮(1367年-1449年),字宗豫,号介庵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今浙江溫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大学士進士

黃淮

籍貫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宗豫,号介庵
諡號 文简
出生 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
永嘉縣
逝世 正统十四年(1449年)
永嘉縣茶山南柳寿征庵
墓葬 大罗山南柳黄府山
親屬 黃應發(曾祖父)
黃通(祖父)
黃性(父)
黃采、黃來(子)
出身
  •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進士出身
著作

生平

洪武年间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黃淮应薦入南京國子監。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應天府乡试中舉人,次年登進士春榜二甲第五名,授官中书舍人[1]

永乐年间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黃淮召對稱旨,被命与解縉常在左右询政,有时至深夜,朱棣入寢,仍然赐坐到榻前对话商谈机要。[2]同年八月,黃淮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共七人先后进入文渊阁,黄淮改为翰林編修,之后升为侍讀,专掌制敕。同年,其与解缙等奉敕撰《列女传》;另奉敕与杨士奇编撰《历代名臣奏议》。

当时朝议立太子事,黄淮請立嫡长子朱高炽。储君确立后,黃淮晋升为左庶子兼侍讀。[3]永乐五年(1407年),解縉被罢免,黃淮進右春坊大學士,次年與胡廣、金幼孜、楊榮、楊士奇共同辅导皇长孙朱瞻基。永乐七年,明成祖北巡,命黄淮与蹇義金忠、楊士奇等人辅助皇太子监国。监国期间,长沙妖人李发良造反,朱高炽命丰城侯李彬讨伐,当时汉王朱高煦忌太子有功,诡言李彬不可用。黄淮则称其为老将,必能平叛。结果叛乱果然平定。[4]之后,明朝迁都北京,有官员请求“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黄淮坚决反对,主张“恐示人不广”。其意见得到明成祖赞同。此外,漠北元主本雅失里部属阿鲁台归款,请统一属吐蕃诸部并要求明廷刻金作誓词,使得诸酋长得以结盟。朝廷官员均认为可以,唯独黄淮则称:“他们势力分开则易于管制,统一的话则很难做到了。”朱棣因此赞许道:“黃淮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5]

永乐十一年,朱棣再北巡,仍命黄淮留守。次年,朱棣北征瓦剌,因为太子朱高炽遣使迎接稍迟,加上汉王朱高煦向朱棣譖言,东宫官屬均因此下詔獄,黃淮、楊溥、金問均因此下狱十年。[6]黃淮在狱中撰寫出文集《省愆集》两卷。[7]

洪熙、宣德、正统年间

朱棣(1424年七月十八日)驾崩后,朱高熾(八月十五日)即位,为明仁宗。八月十六日黄淮出狱,七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金幼孜、楊士奇同掌內制。之后因母丧丁憂乞归制,不得批准,敕命允其“乘驿传回温奔丧,即返京任职”。次(1425)年正月初五日,朱高炽手谕晋升黄淮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學士。仁宗(1425年五月十二日)驾崩时,太子朱瞻基仍在南京。汉王朱高煦此时叛变蓄谋已久,当时朝廷内外均议论纷纷,黄淮此时忧虑以致呕血。宣德元(1426)年,即位的明宣宗亲征其叔父朱高煦叛变,命黄淮等留守[8]。次年,黄淮因病请归,得到批准。黄淮父亲黄性年有九十,黄淮奉養甚勤。黄性于1431年享年九十三岁逝世,明宣宗敕谕礼部按一品礼祭葬。因此,黄淮从温州跋涉三千里地赴北京谢恩,被宣宗赐留过年,宣德八年(1433)年被命主持癸丑科会试主考官。当其归乡前,明宣宗在太液池设宴款待,并写長歌送别,并说:“明年我生日的时候,您再来。”次(1434)年,黄淮于二月初七抵京入贺宣宗三十六岁(二月初九)万圣节,并逗留至九月初九重阳节后才乘驿返回温州。明英宗(1435年)即位后,黄淮再次入朝进香,五月初四(即黄淮生日)启程返温州。黄淮晚年居住於茶山南柳寿征庵达二十来年。正统十四年六月初三日,去世。諡文簡、赠太保。赐葬南柳黄府山。[9]黃淮的子孫多窮困,竟典賣祖墳的神道碑[10]

著作

黄淮学识深厚,其主要的文集被后人收录为《黄文简公介庵集》十一卷。其中包括《退直稿》、《入觐稿》、《省愆集》等,《省愆集》亦收录于清朝《四库全书》中。此外,永乐元年,其与解缙等奉敕撰《古今列女传》、《文献大成》、《历代名臣奏议》。永乐九年,奉命重修《明太祖实录》。宣德元年,奉明宣宗朱瞻基敕,担任总编纂修《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正统年间,曾主编《温州府志》。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明史》(卷147):“黃淮,字宗豫,永嘉人。父性,方國珍據溫州,遁跡避偽命。淮舉洪武末進士,授中書舍人。”
  2. ^ 明史》(卷147):“成祖即位,召對稱旨,命與解縉常立御榻左,備顧問。或至夜分,帝就寢,猶賜坐榻前語,機密重務悉預聞。”
  3. ^ 明史》(卷147):“既而與縉等六人並直文淵閣,改翰林編修,進侍讀。議立太子,淮請立嫡以長。太子立,遷左庶子兼侍讀。”
  4. ^ 明史》(卷147):“淮性明果,達於治體。永樂中,長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監國,命豐城侯李彬討之。漢王忌太子有功,詭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將,必能滅賊,願急遣。」彬卒擒法良。”
  5. ^ 明史》(卷147):“又時有告黨逆者。淮言於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復理。」吏部追論「靖難」兵起時,南人官北地不即歸附者,當編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廣。」帝皆從之。阿魯台歸款,請得役屬吐蕃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詞,磨其金酒中,飲諸酋長以盟。眾議欲許之。淮曰:「彼勢分則易制,一則難圖矣。」帝顧左右曰:「黃淮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
  6. ^ 明史》(卷147):“永樂五年,解縉黜,淮進右春坊大學士。明年與胡廣、金幼孜、楊榮、楊士奇同輔導太孫。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義、金忠、楊士奇輔皇太子監國。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還,太子遣使迎稍緩,帝重入高煦譖,悉征東宮官屬下詔獄,淮及楊溥、金問皆坐系十年。”
  7. ^ 四库全书总目》:“此集乃其系狱时所作,故以“省愆”为名。(黄淮)当患难幽忧之日,而和平温厚无所怨尤,可谓不失风人之旨。”
  8. ^ 明史》(卷147):“仁宗即位,復官。尋擢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金幼孜、楊士奇同掌內製〔制〕。丁母憂,乞終制。不許。明年,進少保、戶部尚書,兼大學士如故。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漢王久蓄異志,中外疑懼,淮憂危嘔血。宣德元年,帝親征樂安,命淮居守。”
  9. ^ 明史》(卷147):“明年以疾乞休,許之。父性年九十,奉養甚歡。及性卒,賜葬祭,淮詣闕謝。值燈時,賜游西苑,詔乘肩輿登萬歲山。命主會試,比辭歸,餞之太液池,帝為長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復來。」明年入賀。英宗立,再入朝。正統十四年六月卒。年八十三,諡文簡。”
  10. ^ 徐咸:《西園雜記》

来源

  • 光绪九年癸未(1883)周纘卿重修《永嘉霞渡潭黄氏族谱·艺文》
  • 1930年南京国学图书馆影印《明实录》(第30~200册)
官衔
前任:
明朝內閣首輔
1402年
建文四年八月進 - 建文四年十一月降
繼任:
解縉


黄淮, 关于地名, 请见, 华北平原, 关于名为黄文简的其他人物, 請見, 黄文简, 黃淮, 1367年, 1449年, 字宗豫, 号介庵,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 今浙江溫州, 明朝政治人物, 大学士, 進士, 黃淮大明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學士籍貫,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族裔, 漢族字號, 字宗豫, 号介庵諡號, 文简出生, 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7年, 永嘉縣逝世, 明正统十四年, 1449年, 永嘉縣茶山南柳寿征庵墓葬, 大罗山南柳黄府山親屬, 黃應發, 曾祖父, 黃通, 祖父, 黃性, 黃采. 关于地名 请见 华北平原 关于名为黄文简的其他人物 請見 黄文简 黃淮 1367年 1449年 字宗豫 号介庵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 今浙江溫州 人 明朝政治人物 大学士 進士 黃淮大明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學士籍貫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族裔 漢族字號 字宗豫 号介庵諡號 文简出生 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7年 永嘉縣逝世 明正统十四年 1449年 永嘉縣茶山南柳寿征庵墓葬 大罗山南柳黄府山親屬 黃應發 曾祖父 黃通 祖父 黃性 父 黃采 黃來 子 出身洪武三十年丁丑科進士出身著作主修 列女傳 历代名臣奏议 省愆集 黄文简公介庵集 等 目录 1 生平 1 1 洪武年间 1 2 永乐年间 1 3 洪熙 宣德 正统年间 2 著作 3 参考文献 3 1 引用 3 2 来源生平 编辑洪武年间 编辑 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 黃淮应薦入南京國子監 洪武二十九年 1396年 應天府乡试中舉人 次年登進士春榜二甲第五名 授官中书舍人 1 永乐年间 编辑 靖难之役后 明成祖即位 黃淮召對稱旨 被命与解縉常在左右询政 有时至深夜 朱棣入寢 仍然赐坐到榻前对话商谈机要 2 同年八月 黃淮与解缙 杨士奇 胡广 金幼孜 杨荣 胡俨共七人先后进入文渊阁 黄淮改为翰林編修 之后升为侍讀 专掌制敕 同年 其与解缙等奉敕撰 列女传 另奉敕与杨士奇编撰 历代名臣奏议 当时朝议立太子事 黄淮請立嫡长子朱高炽 储君确立后 黃淮晋升为左庶子兼侍讀 3 永乐五年 1407年 解縉被罢免 黃淮進右春坊大學士 次年與胡廣 金幼孜 楊榮 楊士奇共同辅导皇长孙朱瞻基 永乐七年 明成祖北巡 命黄淮与蹇義 金忠 楊士奇等人辅助皇太子监国 监国期间 长沙妖人李发良造反 朱高炽命丰城侯李彬讨伐 当时汉王朱高煦忌太子有功 诡言李彬不可用 黄淮则称其为老将 必能平叛 结果叛乱果然平定 4 之后 明朝迁都北京 有官员请求 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 当编戍 黄淮坚决反对 主张 恐示人不广 其意见得到明成祖赞同 此外 漠北元主本雅失里部属阿鲁台归款 请统一属吐蕃诸部并要求明廷刻金作誓词 使得诸酋长得以结盟 朝廷官员均认为可以 唯独黄淮则称 他们势力分开则易于管制 统一的话则很难做到了 朱棣因此赞许道 黃淮論事 如立高岡 無遠不見 5 永乐十一年 朱棣再北巡 仍命黄淮留守 次年 朱棣北征瓦剌 因为太子朱高炽遣使迎接稍迟 加上汉王朱高煦向朱棣譖言 东宫官屬均因此下詔獄 黃淮 楊溥 金問均因此下狱十年 6 黃淮在狱中撰寫出文集 省愆集 两卷 7 洪熙 宣德 正统年间 编辑 朱棣 1424年七月十八日 驾崩后 朱高熾 八月十五日 即位 为明仁宗 八月十六日黄淮出狱 七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 與楊榮 金幼孜 楊士奇同掌內制 之后因母丧丁憂乞归制 不得批准 敕命允其 乘驿传回温奔丧 即返京任职 次 1425 年正月初五日 朱高炽手谕晋升黄淮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 兼武英殿大學士 仁宗 1425年五月十二日 驾崩时 太子朱瞻基仍在南京 汉王朱高煦此时叛变蓄谋已久 当时朝廷内外均议论纷纷 黄淮此时忧虑以致呕血 宣德元 1426 年 即位的明宣宗亲征其叔父朱高煦叛变 命黄淮等留守 8 次年 黄淮因病请归 得到批准 黄淮父亲黄性年有九十 黄淮奉養甚勤 黄性于1431年享年九十三岁逝世 明宣宗敕谕礼部按一品礼祭葬 因此 黄淮从温州跋涉三千里地赴北京谢恩 被宣宗赐留过年 宣德八年 1433 年被命主持癸丑科会试主考官 当其归乡前 明宣宗在太液池设宴款待 并写長歌送别 并说 明年我生日的时候 您再来 次 1434 年 黄淮于二月初七抵京入贺宣宗三十六岁 二月初九 万圣节 并逗留至九月初九重阳节后才乘驿返回温州 明英宗 1435年 即位后 黄淮再次入朝进香 五月初四 即黄淮生日 启程返温州 黄淮晚年居住於茶山南柳寿征庵达二十来年 正统十四年六月初三日 去世 諡文簡 赠太保 赐葬南柳黄府山 9 黃淮的子孫多窮困 竟典賣祖墳的神道碑 10 著作 编辑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黄淮黄淮学识深厚 其主要的文集被后人收录为 黄文简公介庵集 十一卷 其中包括 退直稿 入觐稿 省愆集 等 省愆集 亦收录于清朝 四库全书 中 此外 永乐元年 其与解缙等奉敕撰 古今列女传 文献大成 历代名臣奏议 永乐九年 奉命重修 明太祖实录 宣德元年 奉明宣宗朱瞻基敕 担任总编纂修 明太宗实录 明仁宗实录 正统年间 曾主编 温州府志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明史 卷147 黃淮 字宗豫 永嘉人 父性 方國珍據溫州 遁跡避偽命 淮舉洪武末進士 授中書舍人 明史 卷147 成祖即位 召對稱旨 命與解縉常立御榻左 備顧問 或至夜分 帝就寢 猶賜坐榻前語 機密重務悉預聞 明史 卷147 既而與縉等六人並直文淵閣 改翰林編修 進侍讀 議立太子 淮請立嫡以長 太子立 遷左庶子兼侍讀 明史 卷147 淮性明果 達於治體 永樂中 長沙妖人李法良反 仁宗方監國 命豐城侯李彬討之 漢王忌太子有功 詭言彬不可用 淮曰 彬 老將 必能滅賊 願急遣 彬卒擒法良 明史 卷147 又時有告黨逆者 淮言於帝曰 洪武末年已有敕禁 不宜復理 吏部追論 靖難 兵起時 南人官北地不即歸附者 當編戍 淮曰 如是 恐示人不廣 帝皆從之 阿魯台歸款 請得役屬吐蕃諸部 求朝廷刻金作誓詞 磨其金酒中 飲諸酋長以盟 眾議欲許之 淮曰 彼勢分則易制 一則難圖矣 帝顧左右曰 黃淮論事 如立高岡 無遠不見 明史 卷147 永樂五年 解縉黜 淮進右春坊大學士 明年與胡廣 金幼孜 楊榮 楊士奇同輔導太孫 七年 帝北巡 命淮及蹇義 金忠 楊士奇輔皇太子監國 十一年 再北巡 仍留守 明年 帝征瓦剌還 太子遣使迎稍緩 帝重入高煦譖 悉征東宮官屬下詔獄 淮及楊溥 金問皆坐系十年 四库全书总目 此集乃其系狱时所作 故以 省愆 为名 黄淮 当患难幽忧之日 而和平温厚无所怨尤 可谓不失风人之旨 明史 卷147 仁宗即位 復官 尋擢為通政使 兼武英殿大學士 與楊榮 金幼孜 楊士奇同掌內製 制 丁母憂 乞終制 不許 明年 進少保 戶部尚書 兼大學士如故 仁宗崩 太子在南京 漢王久蓄異志 中外疑懼 淮憂危嘔血 宣德元年 帝親征樂安 命淮居守 明史 卷147 明年以疾乞休 許之 父性年九十 奉養甚歡 及性卒 賜葬祭 淮詣闕謝 值燈時 賜游西苑 詔乘肩輿登萬歲山 命主會試 比辭歸 餞之太液池 帝為長歌送之 且曰 朕生日 卿其復來 明年入賀 英宗立 再入朝 正統十四年六月卒 年八十三 諡文簡 徐咸 西園雜記 来源 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明史 卷147光绪九年癸未 1883 周纘卿重修 永嘉霞渡潭黄氏族谱 艺文 1930年南京国学图书馆影印 明实录 第30 200册 官衔前任 無 明朝內閣首輔1402年建文四年八月進 建文四年十一月降 繼任 解縉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黄淮 amp oldid 7525932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