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德語: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縮寫MPS)是一個德國的天文學研究機構,位於哥廷根東北方 20 公里的卡特倫堡-林道(Katlenburg-Lindau)。該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太陽系的研究。該研究所分為三個部門:太陽與太陽圈、行星與彗星、太陽與類太陽恆星內部物理(原日震與星震學研究群)。此外,2002年起該學會也是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國際研究生學校的參與機構。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
簡稱MPS
成立時間1934年(原德國空軍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李希林拉斯機場的測試基地) / 2004年7月1日(更改為現名)
類型研究機構
總部哥廷根 
地址
坐標51°33′37″N 9°56′55″E / 51.560278°N 9.948611°E / 51.560278; 9.948611
隸屬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 / 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
Managing Director
烏爾里希·R·克里斯坦森(Prof. Ulrich R. Christensen)
上級組織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員工数410
網站www.mps.mpg.de

該研究所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德國的 80 個研究機構的其中一個。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致力於達到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最近五年間該研究所成員每年發表 270 篇文章在國際期刊和書籍上,並有 360 篇研討會論文。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辦公室,2006年4月

科學任務 编辑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參加多個國際任務如下[1]

太陽軌道探測器、太陽動力學天文台、日出望遠鏡、日地关系天文台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尤里西斯号貝皮可倫坡號ExoMars月船1号凤凰号火星探测器赫雪爾太空望遠鏡曙光號金星快车SMART-1同溫層紅外線天文台羅塞塔號火星快車號、Mars DFG、卡西尼-惠更斯号、Cluster衛星、太陽神號伽利略号探测器喬托號

這些任務也包含了儀器的開發和科學研究活動。

歷任研究所所長 编辑

  • 1955–1964 尤利烏斯·巴特斯[2][3]
  • 1951–1975 沃爾特·迪明格[4][5]
  • 1965–1971 阿爾弗雷德·埃默特(Alfred Ehmert)[6]
  • 1965–1977 格奧爾格·福契爾(Georg Pfotzer)[7]
  • 1974–1990 伊恩·艾克斯弗(Ian Axford)[8]
  • 1992–1998 托爾·哈格福什(Tor Hagfors)[9]
  • 1977–2004 赫爾穆特·盧森堡爾(Helmut Rosenbauer)[10]
  • 1977–2007 維特尼斯·華勝隆納(Vytenis Vasyliunas)
  • 1999- 薩米·索蘭基(Sami Solanki) (The Sun and Heliosphere Department)
  • 2002- 烏爾里希·R·克里斯坦森 (Planets and Comets Department)
  • 2011- Laurent Gizon (Physics of the interior of the Sun and Sun-like stars Department)

名稱演變 编辑

  • 1934年 Erprobungsstelle der Luftwaffe
  • 1943年 Zentralstelle für Funkberatung
  • 1949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Ionensphärenforschung (馬克斯·普朗克電離層研究所)
  • 1958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Aeronomie (馬克斯·普朗克高層大氣研究所)
  • 2004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參考資料 编辑

  • 60 Jahre 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 (PDF). Max-Planck Forschung. 2006, (1): 82–83. [失效連結]
  •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05). 
  1.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2. ^ Ehmert, A. In memoriam Julius Bartels. Space Science Reviews. 1964, 3. Bibcode:1964SSRv....3....2E. doi:10.1007/BF00226642. 
  3. ^ Dieminger, W. Julius Bartels.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1964, 51: 229. Bibcode:1964NW.....51..229D. doi:10.1007/BF00641354. 
  4. ^ (PDF). [2010-04-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3-03). 
  5. ^ .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7). 
  6. ^ Ehmert A., Erbe H., Pfotzer G., Anger C.D., Brown R.R. Observation of Solar Flare Radiation ans Modulation Effects at Balloon altitudes, July 1959. J. Geophys. 1960, 65: 2685–2694. Bibcode:1960JGR....65.2685E. doi:10.1029/JZ065i009p02685. 
  7. ^ Pfotzer, G. ; Ehmert, A. ; Erbe, H. ; Keppler, E. ; Hultqvist, B. ; Ortner, J. A Contribution to the Morphology of X-ray Bursts in the Auroral Zone Creator. J. Geophys. Research. 1962, 67: 575–585. Bibcode:1962JGR....67..575P. doi:10.1029/JZ067i002p00575. 
  8. ^ S. M. Krimigis, T. P. Armstrong, W. I. Axford, C. O. Bostrom, C. Y. Fan, G. Gloeckler, L. J. Lanzerotti. The Low Energy Charged Particle (LECP) experiment on the Voyager spacecraft. Space Science Reviews. 1977, 21: 329–354. Bibcode:1977SSRv...21..329K. doi:10.1007/BF00211545. 
  9. ^ Kosch MJ, Hagfors T, Nielsen E. A new digital all-sky imager experiment for optical auroral studie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candinavian twin auroral radar experiment. Rev. Scientific Instr. 1998, 69: 578–584. Bibcode:1998RScI...69..578K. doi:10.1063/1.1148697. 
  10. ^ H. Balsiger*, K. Altwegg, F. Bühler*, J. Geiss, A. G. Ghielmetti, B. E. Goldstein, R. Goldstein, W. T. Huntress, W.-H. Ip, A. J. Lazarusparallel, A. Meier, M. Neugebauer, U. Rettenmund, H. Rosenbauer, R. Schwenn, R. D. Sharp, E. G. Shelley, E. Ungstrup, D. T. Young. Ion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at comet Halley. Nature. 1986, 321: 330–334. Bibcode:1986Natur.321..330B. doi:10.1038/321330a0. 

外部連結 编辑

  • Homepage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mpeage International Max Planck Research School (IMPRS) on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Beyo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坐标51°38′52″N 10°7′3″E / 51.64778°N 10.11750°E / 51.64778; 10.11750

馬克斯,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德語, planck, 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 縮寫, 是一個德國的天文學研究機構, 位於哥廷根東北方, 公里的卡特倫堡, 林道, katlenburg, lindau, 該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太陽系的研究, 該研究所分為三個部門, 太陽與太陽圈, 行星與彗星, 太陽與類太陽恆星內部物理, 原日震與星震學研究群, 此外, 2002年起該學會也是馬克斯, 普朗克學會國際研究生學校的參與機構, planck, institut, fü. 馬克斯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德語 Max Planck Institut fur Sonnensystemforschung 縮寫 MPS 是一個德國的天文學研究機構 位於哥廷根東北方 20 公里的卡特倫堡 林道 Katlenburg Lindau 該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太陽系的研究 該研究所分為三個部門 太陽與太陽圈 行星與彗星 太陽與類太陽恆星內部物理 原日震與星震學研究群 此外 2002年起該學會也是馬克斯 普朗克學會國際研究生學校的參與機構 馬克斯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 fur Sonnensystemforschung簡稱MPS成立時間1934年 原德國空軍在梅克伦堡 前波莫瑞李希林拉斯機場的測試基地 2004年7月1日 更改為現名 類型研究機構總部哥廷根 地址德國卡特倫堡 林道坐標51 33 37 N 9 56 55 E 51 560278 N 9 948611 E 51 560278 9 948611隸屬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 Max Planck Institut fur SonnensystemforschungManaging Director烏爾里希 R 克里斯坦森 Prof Ulrich R Christensen 上級組織马克斯 普朗克学会員工数410網站www wbr mps wbr mpg wbr de該研究所是马克斯 普朗克学会在德國的 80 個研究機構的其中一個 馬克斯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致力於達到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 最近五年間該研究所成員每年發表 270 篇文章在國際期刊和書籍上 並有 360 篇研討會論文 馬克斯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辦公室 2006年4月目录 1 科學任務 2 歷任研究所所長 3 名稱演變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科學任務 编辑馬克斯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參加多個國際任務如下 1 太陽軌道探測器 太陽動力學天文台 日出望遠鏡 日地关系天文台 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 尤里西斯号 貝皮可倫坡號 ExoMars 月船1号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曙光號 金星快车 SMART 1 同溫層紅外線天文台 羅塞塔號 火星快車號 Mars DFG 卡西尼 惠更斯号 Cluster衛星 太陽神號 伽利略号探测器和喬托號 這些任務也包含了儀器的開發和科學研究活動 歷任研究所所長 编辑1955 1964 尤利烏斯 巴特斯 2 3 1951 1975 沃爾特 迪明格 4 5 1965 1971 阿爾弗雷德 埃默特 Alfred Ehmert 6 1965 1977 格奧爾格 福契爾 Georg Pfotzer 7 1974 1990 伊恩 艾克斯弗 Ian Axford 8 1992 1998 托爾 哈格福什 Tor Hagfors 9 1977 2004 赫爾穆特 盧森堡爾 Helmut Rosenbauer 10 1977 2007 維特尼斯 華勝隆納 Vytenis Vasyliunas 1999 薩米 索蘭基 Sami Solanki The Sun and Heliosphere Department 2002 烏爾里希 R 克里斯坦森 Planets and Comets Department 2011 Laurent Gizon Physics of the interior of the Sun and Sun like stars Department 名稱演變 编辑1934年 Erprobungsstelle der Luftwaffe 1943年 Zentralstelle fur Funkberatung 1949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ur Ionenspharenforschung 馬克斯 普朗克電離層研究所 1958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ur Aeronomie 馬克斯 普朗克高層大氣研究所 2004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ur Sonnensystemforschung 馬克斯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參考資料 编辑60 Jahre Max Planck Institut fur Sonnensystemforschung PDF Max Planck Forschung 2006 1 82 83 失效連結 Booklet abou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 PDF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1 05 MPS Projects and Research Team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9 28 Ehmert A In memoriam Julius Bartels Space Science Reviews 1964 3 Bibcode 1964SSRv 3 2E doi 10 1007 BF00226642 Dieminger W Julius Bartels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1964 51 229 Bibcode 1964NW 51 229D doi 10 1007 BF00641354 Year book Max Planck Society 2001 Walter E Dieminger PDF 2010 04 20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0 03 03 In Memoriam Walter E Dieminger 1907 2000 2010 04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07 Ehmert A Erbe H Pfotzer G Anger C D Brown R R Observation of Solar Flare Radiation ans Modulation Effects at Balloon altitudes July 1959 J Geophys 1960 65 2685 2694 Bibcode 1960JGR 65 2685E doi 10 1029 JZ065i009p02685 Pfotzer G Ehmert A Erbe H Keppler E Hultqvist B Ortner J A Contribution to the Morphology of X ray Bursts in the Auroral Zone Creator J Geophys Research 1962 67 575 585 Bibcode 1962JGR 67 575P doi 10 1029 JZ067i002p00575 S M Krimigis T P Armstrong W I Axford C O Bostrom C Y Fan G Gloeckler L J Lanzerotti The Low Energy Charged Particle LECP experiment on the Voyager spacecraft Space Science Reviews 1977 21 329 354 Bibcode 1977SSRv 21 329K doi 10 1007 BF00211545 Kosch MJ Hagfors T Nielsen E A new digital all sky imager experiment for optical auroral studie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candinavian twin auroral radar experiment Rev Scientific Instr 1998 69 578 584 Bibcode 1998RScI 69 578K doi 10 1063 1 1148697 H Balsiger K Altwegg F Buhler J Geiss A G Ghielmetti B E Goldstein R Goldstein W T Huntress W H Ip A J Lazarusparallel A Meier M Neugebauer U Rettenmund H Rosenbauer R Schwenn R D Sharp E G Shelley E Ungstrup D T Young Ion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at comet Halley Nature 1986 321 330 334 Bibcode 1986Natur 321 330B doi 10 1038 321330a0 外部連結 编辑Homepage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mpeage International Max Planck Research School IMPRS on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Beyo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坐标 51 38 52 N 10 7 3 E 51 64778 N 10 11750 E 51 64778 10 1175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馬克斯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amp oldid 7618302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