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陈望道

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原名参一,后改望道任重,笔名佛突雪帆浙江义乌人,中國学者、教育家。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主要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中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

陳望道
个人资料
出生1891年1月18日
 大清浙江省义乌县
逝世1977年10月29日(1977歲—10—29)(86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政党 中国共产党(1921-1923) 中国民主同盟(1951-1957) 中国共产党(1957-)
五四时期的陈望道

生平 编辑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陈望道旧居

早年 编辑

1891年1月18日(清光绪十六年农历腊月初九),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河里乡(今夏演乡)分水塘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父陈孟坡务农同时兼营靛青(一种染土布的染料),逐渐积累了一些家产。父亲陈君元继承家业,克勤克俭,购田置屋,家道达于小康。6岁起,陈望道在分水塘当地私塾学习“四书五经”。16岁时,进入义乌县城的绣湖书院学习,之后赴金华府立中学堂(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学习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知识四年,他“以为欧美的科学发达,要兴办实业,富国强民,不得不借助欧美科学”,毕业后便积极为留学欧美做准备。1913年赴上海一所补习学校补习英语,之后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学习数学和英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陈望道最终选择赴日留学,父亲陈君元变卖部分田产作为他的学费。[1]

赴日留学 编辑

1915年起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日华同人共立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进修日语,期间与同学参与反对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和袁世凯复辟。1916年后,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法科、东洋大学文科、中央大学法科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同时还在东京物理夜校学习数理课程。在日期间,通过日本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意识到救国不仅要兴办实业,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同时在学术上,从“一时泛览无所归,转而逐渐形成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为自己的专业”。[1]

新文化运动时期 编辑

191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回国,经沈仲九介绍,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之聘,任该校国文教员。他与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三位国文教员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和改革语文教育,四人被称为“四大金刚”。他们的语文改革遭到了北洋政府的打压和强烈抵制,引发了“一师风潮”。陈望道与广大师生一起与军警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浙江当局被迫收回成命,陈望道等人则辞职离校。[2][1]

1920年4月,在分水塘家中依据日文本与英文本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书的中文翻译[3],成为《共产党宣言》的首位全本中译者。4月底,应邀前往上海担任《星期评论》编辑,抵沪后由于刊物因故停刊,旋应陈独秀之请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筹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与创办通俗性刊物《劳动界》和《共产党》月刊。此外陳望道還设立工人补习夜校,自己親自给工人上课[4],並创办邮电工会。同年8月,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他是上海地區推選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但未參會。9月,应聘至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开设文法、修辞课程,同時還在外国语学社擔任教員以及負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事務。同年11月,陈望道組建上海机器工会[5]。同年年底,继陈独秀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1]

1921年11月,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书记。1922年5月底正式提出辞呈辞去书记职务,次年8月脱党。1923年后担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1926年担任上海艺术协会执行委员。1927年出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及复旦实验中学校长。1928年创办大江书铺并任经理。1929年秋出任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校長,次年“左聯”在該校成立。[1]

抗战和内战时期 编辑

1931年辞去复旦大学教职,在上海寓所完成《修辞学发凡》的写作。1932年,同鲁迅郁达夫叶圣陶丁玲等43人,就日本侵华“一·二八”事变,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此外,还参与发起“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并担任秘书长。之后赴省立安徽大学、广西桂林师范专科学校(后并入国立广西大学)任教,创刊《太白》杂志。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从广西回到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亲自到难民所从事扫盲、普及新文字工作。1940年,经香港赴重庆北碚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42年,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提出“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为科学和民主办系的一个纲领。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积极参与和平民主建国运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

1949年,担任复旦大学校委会副主任和文学院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1]

1954年,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期间并发言[6]。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195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接受他为中共党员[1]1958年起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并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任委员[4]。1960年冬,陈望道接任《辞海》总主编。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在上海病逝。其墓地位於上海福壽園[7]

主要作品 编辑

译作[8] 编辑

出版年份 译作名 出版社
1920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研究社

上海新文化书房

1921 《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 人民出版社(已佚)
1928 《文学及艺术之技术的革命》 上海大江书铺
1928 《艺术简论》 上海大江书铺
1929 《社会意识学大纲》(与施存统合译) 开明书店
1930 《苏俄文学理论》 上海大江书铺

开明书店

1930 《艺术社会学》 上海大江书铺(已佚)
1936 《伦理学底根本问题》 上海中华书局
1939 《实证美学的基础》(与虞人合译)[9] 世界书局

著作[8] 编辑

出版年份 著作名 出版社
1922 《作文法讲义》 上海民智书局
1927 《美学概论》 上海民智书局
1931 《因明学概略》 世界书局

中华书局

1932 《修辞学发凡》 上海大江书铺、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973 《论现代汉语中的单位和单位词》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汉语提带复合谓语的探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文法简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1990 《陈望道文集》(四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陈望道语文论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陈望道修辞论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陈望道全集》(十卷) 浙江大学出版社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邓明以. 陈望道传.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7-309-04323-5. 
  2. ^ 金仁拓、周玲. . 杭州师范大学. 2021-05-31 [202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8. 
  3. ^ 霍四通. 《共产党宣言》中文本首译本用了什么底本. 文汇学人. 2020-07-10. 
  4. ^ 4.0 4.1 陈望道雕塑在复旦大学揭幕,还原他夜校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场景. [2021-06-11]. (原始内容于2021-06-11). 
  5. ^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陈望道践行信仰的一生. 光明日報. [2021-06-11]. (原始内容于2021-06-21). 
  6. ^ 张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 
  7. ^ . web.archive.org. 2008-04-09 [2023-12-06]. 
  8. ^ 8.0 8.1 陈望道. 陈望道著译编述目录. 池昌海 (编). 陈望道全集 10.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83. ISBN 978-7-308-08005-7. 
  9. ^ 陈启明. 新发现的陈望道佚(译)文. 光明网. 2017-09-20 [2023-04-14]. (原始内容于2023-04-14). 

来源 编辑

  • ,义乌市档案局,2007年8月31日

外部链接 编辑

教育職務
前任:
张志让
复旦大学校长
1952年9月 - 1966年12月
繼任:
苏步青

陈望道, 1891年1月18日, 1977年10月29日, 原名参一, 后改望道, 字任重, 笔名佛突, 雪帆, 浙江义乌人, 中國学者, 教育家, 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主要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 建立了中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 对哲学, 伦理学, 文艺理论, 美学等造诣较深, 陳望道个人资料出生1891年1月18日, 大清浙江省义乌县逝世1977年10月29日, 1977歲, 86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政党, 中国共产党, 1921, 1923, 中国民主同盟, 1951, 1957, . 陈望道 1891年1月18日 1977年10月29日 原名参一 融 后改望道 字任重 笔名佛突 雪帆 浙江义乌人 中國学者 教育家 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主要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 建立了中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 对哲学 伦理学 文艺理论 美学等造诣较深 陳望道个人资料出生1891年1月18日 大清浙江省义乌县逝世1977年10月29日 1977歲 10 29 86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政党 中国共产党 1921 1923 中国民主同盟 1951 1957 中国共产党 1957 五四时期的陈望道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 1 2 赴日留学 1 3 新文化运动时期 1 4 抗战和内战时期 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 主要作品 2 1 译作 8 2 2 著作 8 3 參考文獻 3 1 引用 3 2 来源 4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 nbsp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望道旧居早年 编辑 1891年1月18日 清光绪十六年农历腊月初九 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河里乡 今夏演乡 分水塘村一个农民家庭 祖父陈孟坡务农同时兼营靛青 一种染土布的染料 逐渐积累了一些家产 父亲陈君元继承家业 克勤克俭 购田置屋 家道达于小康 6岁起 陈望道在分水塘当地私塾学习 四书五经 16岁时 进入义乌县城的绣湖书院学习 之后赴金华府立中学堂 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 学习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知识四年 他 以为欧美的科学发达 要兴办实业 富国强民 不得不借助欧美科学 毕业后便积极为留学欧美做准备 1913年赴上海一所补习学校补习英语 之后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学习数学和英语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陈望道最终选择赴日留学 父亲陈君元变卖部分田产作为他的学费 1 赴日留学 编辑 1915年起赴日本留学 在东京 日华同人共立东亚高等预备学校 进修日语 期间与同学参与反对袁世凯接受日本 二十一条 和袁世凯复辟 1916年后 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法科 东洋大学文科 中央大学法科等校学习文学 哲学 法律等 同时还在东京物理夜校学习数理课程 在日期间 通过日本学者河上肇 山川均等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意识到救国不仅要兴办实业 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同时在学术上 从 一时泛览无所归 转而逐渐形成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为自己的专业 1 新文化运动时期 编辑 191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 获法学学士学位 同年回国 经沈仲九介绍 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之聘 任该校国文教员 他与夏丏尊 刘大白 李次九三位国文教员提倡新思想 新文化和改革语文教育 四人被称为 四大金刚 他们的语文改革遭到了北洋政府的打压和强烈抵制 引发了 一师风潮 陈望道与广大师生一起与军警展开面对面的斗争 浙江当局被迫收回成命 陈望道等人则辞职离校 2 1 1920年4月 在分水塘家中依据日文本与英文本完成了 共产党宣言 全书的中文翻译 3 成为 共产党宣言 的首位全本中译者 4月底 应邀前往上海担任 星期评论 编辑 抵沪后由于刊物因故停刊 旋应陈独秀之请参加 新青年 编辑工作 并与陈独秀 李汉俊等人筹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参与创办通俗性刊物 劳动界 和 共产党 月刊 此外陳望道還设立工人补习夜校 自己親自给工人上课 4 並创办邮电工会 同年8月 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他是上海地區推選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但未參會 9月 应聘至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 开设文法 修辞课程 同時還在外国语学社擔任教員以及負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事務 同年11月 陈望道組建上海机器工会 5 同年年底 继陈独秀主持 新青年 编辑工作 1 1921年11月 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书记 1922年5月底正式提出辞呈辞去书记职务 次年8月脱党 1923年后担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 教务长 代理校务主任等职 1926年担任上海艺术协会执行委员 1927年出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及复旦实验中学校长 1928年创办大江书铺并任经理 1929年秋出任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校長 次年 左聯 在該校成立 1 抗战和内战时期 编辑 1931年辞去复旦大学教职 在上海寓所完成 修辞学发凡 的写作 1932年 同鲁迅 郁达夫 叶圣陶 丁玲等43人 就日本侵华 一 二八 事变 联名发表 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此外 还参与发起 中国著作家抗日会 并担任秘书长 之后赴省立安徽大学 广西桂林师范专科学校 后并入国立广西大学 任教 创刊 太白 杂志 1937年抗战爆发后 从广西回到上海 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亲自到难民所从事扫盲 普及新文字工作 1940年 经香港赴重庆北碚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 1942年 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 提出 宣扬真理 改革社会 为科学和民主办系的一个纲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 积极参与和平民主建国运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 1949年 担任复旦大学校委会副主任和文学院长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1年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 出任复旦大学校长 1 1954年 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9月 他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 期间并发言 6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 195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接受他为中共党员 1 1958年起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第四 五 六届主任委员 并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上海市主任委员 4 1960年冬 陈望道接任 辞海 总主编 1977年10月29日 陈望道在上海病逝 其墓地位於上海福壽園 7 主要作品 编辑译作 8 编辑 出版年份 译作名 出版社1920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研究社 上海新文化书房1921 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 人民出版社 已佚 1928 文学及艺术之技术的革命 上海大江书铺1928 艺术简论 上海大江书铺1929 社会意识学大纲 与施存统合译 开明书店1930 苏俄文学理论 上海大江书铺 开明书店1930 艺术社会学 上海大江书铺 已佚 1936 伦理学底根本问题 上海中华书局1939 实证美学的基础 与虞人合译 9 世界书局著作 8 编辑 出版年份 著作名 出版社1922 作文法讲义 上海民智书局1927 美学概论 上海民智书局1931 因明学概略 世界书局 中华书局1932 修辞学发凡 上海大江书铺 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73 论现代汉语中的单位和单位词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汉语提带复合谓语的探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文法简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990 陈望道文集 四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陈望道语文论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陈望道修辞论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陈望道全集 十卷 浙江大学出版社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邓明以 陈望道传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7 309 04323 5 金仁拓 周玲 红色校史 一师风潮 杭州师范大学 2021 05 31 2023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4 18 霍四通 共产党宣言 中文本首译本用了什么底本 文汇学人 2020 07 10 4 0 4 1 陈望道雕塑在复旦大学揭幕 还原他夜校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场景 2021 06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11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陈望道践行信仰的一生 光明日報 2021 06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21 张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 08 657 ISBN 978 7 5098 0341 7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上海名人殡葬老照片讲述先烈先贤的殡葬往事 web archive org 2008 04 09 2023 12 06 8 0 8 1 陈望道 陈望道著译编述目录 池昌海 编 陈望道全集 10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83 ISBN 978 7 308 08005 7 陈启明 新发现的陈望道佚 译 文 光明网 2017 09 20 2023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4 14 来源 编辑 陈望道 义乌市档案局 2007年8月31日外部链接 编辑陈望道译 共产党宣言 简体版 陈望道译 共产党宣言 繁体版 教育職務前任 张志让 复旦大学校长1952年9月 1966年12月 繼任 苏步青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陈望道 amp oldid 8001776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