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镇江之战 (1842年)

镇江之战发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六月(1842年7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是英国远征军为进攻清朝战略要地镇江清军进行的一场战役。此战是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次作战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也是伤亡最为重的一次。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此战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3]

镇江之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进攻镇江的英军同清军在城門外战斗
日期1842年7月6日-1842年7月21日
地点
结果 英军胜
参战方

 英國

大清
指挥官与领导者
郭富子爵
巴加爵士
海龄(自杀)
兵力
陆军:6907名[1] 旗兵:1580名
汉兵:2700名
伤亡与损失
死亡:37人
受伤:128人
失蹤:3人[2]
500+人

缘起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在广东福建等地发起进攻,虽然取得进展,但亦受到清朝军队的抵抗。为尽快结束战争,英军改变军事策略,于1841年9月从厦门北上舟山,转攻清朝的经济重地浙江沿海地区,陆续攻陷了浙东定海镇海宁波等地。在英军占领浙东期间,为寻求尽快实现其目的之途径,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认为:北京虽为京师要地,但比较贫瘠,清政府的物资银财主要仰给于南方各省,并经由运河输送。如进攻北京,清政府必迁都于更远的内地,届时难以找到谈判的对象,势必迁延时日,达不到迅速结束战争的目的。同时,清政府正全力加强北京一带防务,对长江的防御则未予重视。只要沿着长江攻入江苏安徽,占领南京,控制京杭大运河,并占领乍浦上海,扼住主要的航道,切断清朝的漕运咽喉命脉,最终使清政府求和妥协。[4][5]

战前准备

 
1903年英國人出版的镇江地图

英国

英国方面在确定扬子江战役计划后,将进攻发起时间选在春夏之交,因为那时正是粮食等物资北运的季节。自1841年9月至1842年4月,英军陆续从印度向中国战场调兵,这批奉调来华的海陆军,计有军舰七艘和陆军约七个团,从而使英军在中国战场共“拥有军舰二十五艘,载炮六百六十八门,轮船十四艘,载炮五十六门,医院船、测量船及其他船舰共九艘,另有大量辅助作战的运输舰。地面部队,除了炮兵以外,有步兵一万余人”[6]。从1842年5月上旬开始主动从浙东一带收缩兵力,集中兵力从长江口进攻,相继攻占乍浦、吴淞、等地。此后,英军集结兵力于长江口外,扬言北上京津,实则准备溯江西进镇江,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清朝

早在1841年冬,道光帝即风闻英军可能进犯上海,曾谕令新任两江总督牛鉴加以防备。但牛鉴却认为,“下游之堵御既严,瓜洲之防护又密”,英舰“断不敢飞越数百里重兵驻守之地,冒险入江,阻我漕运”,结果未有效加强在长江一带防务,导致英军相继攻陷乍浦吴淞。1842年6月,英军攻陷吴淞口后扬言北上,清廷中计,在催促耆英伊里布等由浙江驰赴江苏,会同牛鉴“办理夷务”,加紧议和的同时紧急从华北东北调集援兵,加强京津地区防务,而对于长江下游的防务,仍未予以足够重视。只是同意由浙江调兵二千,协助江苏驻军(五六千名)防守沿江要隘及江宁府,其中镇江守军有旗兵1583名(包括400名青州兵);西南郊的汉兵有2700名,由满族将领海龄指挥。[7]

作战过程

 
進攻西門的英軍

1842年7月初,英军援兵全部抵达,璞鼎查巴加臥乌古随即于7月6日率领十一艘军舰、九艘轮船、四艘运兵船和四十八艘运输船,装载陆军一万余人,驶离吴淞口,溯长江而上。所有舰船编组成先锋舰队和五个纵队,每个纵队有八至十三艘运输船,由一艘战舰率领(第三纵队由一艘运兵船率领),并接受该舰舰长的指挥。每纵队之间保持三至五公里距离。沿途以测量船为先导,边测量,边前进。另外,英军在吴淞口留有军舰两艘,用以封锁长江口,保证后路安全。英军西进过程中,福山、鹅鼻咀和圌山等长江险隘处的炮台守军,因兵力薄弱,稍事抵抗,即弃阵而走。

7月14日下午,英军摧毁镇江东面五十里的圌山关炮台(有炮二十门)。之后,因风小暂停西进,只派测量船继续上驶,进行侦察。17日,大队英舰进入镇江江面,随即封锁瓜洲运河北口,阻断漕运。

镇江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会处,是运河的咽喉,江宁的屏障。镇江城雄峙长江南岸,西北有金山,东北有北固山焦山象山。战前,由副都统海龄率旗兵一千六百名、绿营兵四百名驻守。城内大炮因已大多调运吴淞,仅留下数门。英军攻占吴淞后,四川提督齐慎(4月授参赞大臣,赴浙防英)带江西兵千余名、湖北提督(6月署江南提督)刘允孝带湖北兵千余名仓卒赶到,驻扎城外,协助防守。但在英军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将领间互不协同,各自为战,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海龄未派部队控制金山与北固山等制高点,而将全部旗兵收缩城内,紧闭四门,禁止任何人出城,并以通敌为由,捕杀城内居民百余人[8]

巴加和卧乌古曾亲自登上镇江西北的金山寺,察看周围地形,所见到的景象是:坚固的城墙上没有士兵守卫,只有城西南的半山坡上新建了三座军营。于是英方判断,清军主力可能已经撤至城外,进攻镇江城将不会遇到什么抵抗。

英军进攻吴淞时,主要由海军担任,而进攻镇江,则主要由陆军负责。参战的陆军共六千九百一十五人,编为第一、二、三旅和炮兵旅。第一旅(二千三百一十八人)、第三旅(二千一百五十五人)和炮兵旅担任主攻,矛头主要指向镇江西南郊高地的清军;第二旅(一千八百三十二人)担任助攻,指向镇江东北,主要任务是牵制和分散清军兵力[9]

7月21日晨,英军开始进攻。右翼的第一、第三旅和炮兵旅在镇江西北的金山附近未遭抵抗即顺利登陆。第一旅上岸后,为分割城内外清军,直指西南山坡上的清军兵营。经过数小时激战,清军不支,齐慎、刘允孝率部退往新丰镇(今江苏丹阳北)。英军第三旅登岸后,则沿着西城根,进攻西门。

与此同时,英军第二旅在北固山一带登岸,直薄城下,冒着清军的炮火,蜂拥爬梯登城。守城旗兵誓死抵抗,有的把英军推下城去,有的扭住一起跳下城墙。上午10时许,北门被打开,大队英军冲入城内,向西门方向进攻。

进攻西门的英军第三旅遭到清军的阻击,城门久攻不下。中午,英军一个爆破小队在炮火掩护下,用三个火药包(火药一百六十磅)将瓮城门炸开。此时,由北门冲向西门的英军已将内城门打开,于是大队英军由西门蜂拥而入。

进攻镇江的英军遭到守城清军的强力抗击,英军攻入城内后,守城的旗兵从巷道内涌出,与英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和肉搏战。许多旗兵战前杀死自己的妻儿,然后才参加与英军的战斗。将士们「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10]」。最终,守卫镇江城的旗兵以极大的伤亡代价,使英军死伤160多人,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最重的伤亡。海龄督战到最后一刻,最后自杀身亡。[11][12] [13]

英军破城后大肆烧杀,“毁城垣,焚衙署,纵黑鬼奸淫妇女,道路死伤枕藉”,全城大火弥漫数日,镇江城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英国参战军人事后回忆“只要是真实的回忆,就可觉得这颗心很难说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肠最硬、资格最老,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的。”[14]

后续行动

英军在镇江的军事行动,成功的切断了京杭大运河漕运,沉重打击了清朝经济命脉。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谕耆英,只要英国息战退兵,便同意割让香港,并增开通商口岸。镇江失守后,道光帝决心专意“议抚”,并授权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并令奕经所率援军暂缓由浙赴苏,“以免该逆疑虑”。[15]然而,英方对清朝方面的“羁縻”置之不理,决心打到江宁,以争取更大的砝码。8月3日,英国远征军留下一部分兵力守卫镇江,主力舰队开始向江宁开进,9日抵达江宁江面。11日,英国陆军在观音门附近登岸,军舰摆开了攻城的架势。同日,耆英自无锡赶到江宁,在英国军队的武力威慑下,开始与英方议和。[16]

结局

在8月14日和谈中,英方在谈判中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全部接受英方提出的条件。接着,道光帝先后发出了“不得不勉允所请,借作一劳永逸之计”和“各条均准照议办理”的谕旨[17]。29日,耆英、伊里布、牛鉴等在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与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 《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18]条约签订后,英军舰船陆续撤往定海一带,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结束。[19]

图片集

参考文献

  1. ^ Waley, Arthur. 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 George Allen & Unwin. 1958: 197. ISBN 0-04-951012-6. 
  2. ^ William Dallas Bernard; W. H. Hall. 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 from 1840 to 1843; and of the Combined Naval and 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 Comprising a Complete Accoun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and Remarks on the Character and Habits of the Chinese. Colburn. 1844年: pp. 417–418. 
  3. ^ 军事科学院. 《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七节 英军侵入长江下游.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4. 
  4. ^ Granville G. Loch. The Closing Events of the Campaign in China: The Operations in the Yang-tze-kiang and Treaty of Nanking. London. 1843 [2014-07-13]. (原始内容于2014-07-16). 
  5. ^ 《阿伯丁伯爵致亨利·璞鼎查爵士函》·[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译本)第一卷·第755—756页。
  6. ^ [英]利洛:《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
  7. ^ 牛鉴:《防护漕船及江海情形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三),第1575页
  8. ^ 《鸦片战争》.第3册.第80页
  9. ^ [英] 穆瑞:《在华战役记》
  10. ^ 镇江府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
  11. ^ 《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九
  12. ^ 骆承烈. 《鸦片战争中镇江抗英的史料 》. 《历史研究》1978年04期. 
  13. ^ 《鸦片战争》第5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305页. 
  14. ^ 利洛:《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
  15. ^ 《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四).第2133页
  16. ^ 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 中国历史专题网. [2008-08-31]. (原始内容于2008-04-24). 
  17. ^ 《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五).第2277-2307页
  18. ^ 凤凰网. 1842年 《南京条约》条约签订. [2011年8月29日]. (原始内容于2011年8月29日). 
  19. ^ . 镇江网. [2008-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镇江之战, 1842年, 镇江之战发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六月, 1842年7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是英国远征军为进攻清朝战略要地镇江同清军进行的一场战役, 此战是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次作战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 也是伤亡最为重的一次,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 此战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 南京条约, 镇江之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进攻镇江的英军同清军在城門外战斗日期1842年7月6日, 1842年7月21日地点江苏镇江结果英军胜参战方, 英國, 英属东印度公司大清指挥官与领导者郭富子爵巴加爵. 镇江之战发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六月 1842年7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是英国远征军为进攻清朝战略要地镇江同清军进行的一场战役 此战是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次作战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 也是伤亡最为重的一次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 此战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 南京条约 3 镇江之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进攻镇江的英军同清军在城門外战斗日期1842年7月6日 1842年7月21日地点江苏镇江结果英军胜参战方 英國 英属东印度公司大清指挥官与领导者郭富子爵巴加爵士海龄 自杀 兵力陆军 6907名 1 旗兵 1580名汉兵 2700名伤亡与损失死亡 37人受伤 128人失蹤 3人 2 500 人 目录 1 缘起 2 战前准备 2 1 英国 2 2 清朝 3 作战过程 4 后续行动 5 结局 6 图片集 7 参考文献缘起 编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英军在广东和福建等地发起进攻 虽然取得进展 但亦受到清朝军队的抵抗 为尽快结束战争 英军改变军事策略 于1841年9月从厦门北上舟山 转攻清朝的经济重地浙江沿海地区 陆续攻陷了浙东之定海 镇海 宁波等地 在英军占领浙东期间 为寻求尽快实现其目的之途径 对清朝的政治 经济 地理等情况 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 认为 北京虽为京师要地 但比较贫瘠 清政府的物资银财主要仰给于南方各省 并经由运河输送 如进攻北京 清政府必迁都于更远的内地 届时难以找到谈判的对象 势必迁延时日 达不到迅速结束战争的目的 同时 清政府正全力加强北京一带防务 对长江的防御则未予重视 只要沿着长江攻入江苏 安徽 占领南京 控制京杭大运河 并占领乍浦和上海 扼住主要的航道 切断清朝的漕运咽喉命脉 最终使清政府求和妥协 4 5 战前准备 编辑 1903年英國人出版的镇江地图 英国 编辑 英国方面在确定扬子江战役计划后 将进攻发起时间选在春夏之交 因为那时正是粮食等物资北运的季节 自1841年9月至1842年4月 英军陆续从印度向中国战场调兵 这批奉调来华的海陆军 计有军舰七艘和陆军约七个团 从而使英军在中国战场共 拥有军舰二十五艘 载炮六百六十八门 轮船十四艘 载炮五十六门 医院船 测量船及其他船舰共九艘 另有大量辅助作战的运输舰 地面部队 除了炮兵以外 有步兵一万余人 6 从1842年5月上旬开始主动从浙东一带收缩兵力 集中兵力从长江口进攻 相继攻占乍浦 吴淞 等地 此后 英军集结兵力于长江口外 扬言北上京津 实则准备溯江西进镇江 切断中国内陆交通 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 清朝 编辑 早在1841年冬 道光帝即风闻英军可能进犯上海 曾谕令新任两江总督牛鉴加以防备 但牛鉴却认为 下游之堵御既严 瓜洲之防护又密 英舰 断不敢飞越数百里重兵驻守之地 冒险入江 阻我漕运 结果未有效加强在长江一带防务 导致英军相继攻陷乍浦和吴淞 1842年6月 英军攻陷吴淞口后扬言北上 清廷中计 在催促耆英 伊里布等由浙江驰赴江苏 会同牛鉴 办理夷务 加紧议和的同时紧急从华北 东北调集援兵 加强京津地区防务 而对于长江下游的防务 仍未予以足够重视 只是同意由浙江调兵二千 协助江苏驻军 五六千名 防守沿江要隘及江宁府 其中镇江守军有旗兵1583名 包括400名青州兵 西南郊的汉兵有2700名 由满族将领海龄指挥 7 作战过程 编辑 進攻西門的英軍 1842年7月初 英军援兵全部抵达 璞鼎查 巴加和臥乌古随即于7月6日率领十一艘军舰 九艘轮船 四艘运兵船和四十八艘运输船 装载陆军一万余人 驶离吴淞口 溯长江而上 所有舰船编组成先锋舰队和五个纵队 每个纵队有八至十三艘运输船 由一艘战舰率领 第三纵队由一艘运兵船率领 并接受该舰舰长的指挥 每纵队之间保持三至五公里距离 沿途以测量船为先导 边测量 边前进 另外 英军在吴淞口留有军舰两艘 用以封锁长江口 保证后路安全 英军西进过程中 福山 鹅鼻咀和圌山等长江险隘处的炮台守军 因兵力薄弱 稍事抵抗 即弃阵而走 7月14日下午 英军摧毁镇江东面五十里的圌山关炮台 有炮二十门 之后 因风小暂停西进 只派测量船继续上驶 进行侦察 17日 大队英舰进入镇江江面 随即封锁瓜洲运河北口 阻断漕运 镇江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会处 是运河的咽喉 江宁的屏障 镇江城雄峙长江南岸 西北有金山 东北有北固山 焦山 象山 战前 由副都统海龄率旗兵一千六百名 绿营兵四百名驻守 城内大炮因已大多调运吴淞 仅留下数门 英军攻占吴淞后 四川提督齐慎 4月授参赞大臣 赴浙防英 带江西兵千余名 湖北提督 6月署江南提督 刘允孝带湖北兵千余名仓卒赶到 驻扎城外 协助防守 但在英军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 将领间互不协同 各自为战 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 海龄未派部队控制金山与北固山等制高点 而将全部旗兵收缩城内 紧闭四门 禁止任何人出城 并以通敌为由 捕杀城内居民百余人 8 巴加和卧乌古曾亲自登上镇江西北的金山寺 察看周围地形 所见到的景象是 坚固的城墙上没有士兵守卫 只有城西南的半山坡上新建了三座军营 于是英方判断 清军主力可能已经撤至城外 进攻镇江城将不会遇到什么抵抗 英军进攻吴淞时 主要由海军担任 而进攻镇江 则主要由陆军负责 参战的陆军共六千九百一十五人 编为第一 二 三旅和炮兵旅 第一旅 二千三百一十八人 第三旅 二千一百五十五人 和炮兵旅担任主攻 矛头主要指向镇江西南郊高地的清军 第二旅 一千八百三十二人 担任助攻 指向镇江东北 主要任务是牵制和分散清军兵力 9 7月21日晨 英军开始进攻 右翼的第一 第三旅和炮兵旅在镇江西北的金山附近未遭抵抗即顺利登陆 第一旅上岸后 为分割城内外清军 直指西南山坡上的清军兵营 经过数小时激战 清军不支 齐慎 刘允孝率部退往新丰镇 今江苏丹阳北 英军第三旅登岸后 则沿着西城根 进攻西门 与此同时 英军第二旅在北固山一带登岸 直薄城下 冒着清军的炮火 蜂拥爬梯登城 守城旗兵誓死抵抗 有的把英军推下城去 有的扭住一起跳下城墙 上午10时许 北门被打开 大队英军冲入城内 向西门方向进攻 进攻西门的英军第三旅遭到清军的阻击 城门久攻不下 中午 英军一个爆破小队在炮火掩护下 用三个火药包 火药一百六十磅 将瓮城门炸开 此时 由北门冲向西门的英军已将内城门打开 于是大队英军由西门蜂拥而入 进攻镇江的英军遭到守城清军的强力抗击 英军攻入城内后 守城的旗兵从巷道内涌出 与英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和肉搏战 许多旗兵战前杀死自己的妻儿 然后才参加与英军的战斗 将士们 血积刀柄 滑不可握 犹大呼杀贼 10 最终 守卫镇江城的旗兵以极大的伤亡代价 使英军死伤160多人 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最重的伤亡 海龄督战到最后一刻 最后自杀身亡 11 12 13 英军破城后大肆烧杀 毁城垣 焚衙署 纵黑鬼奸淫妇女 道路死伤枕藉 全城大火弥漫数日 镇江城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英国参战军人事后回忆 只要是真实的回忆 就可觉得这颗心很难说是有人道的了 但即使是心肠最硬 资格最老 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 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的 14 后续行动 编辑英军在镇江的军事行动 成功的切断了京杭大运河漕运 沉重打击了清朝经济命脉 7月16日 道光帝就密谕耆英 只要英国息战退兵 便同意割让香港 并增开通商口岸 镇江失守后 道光帝决心专意 议抚 并授权耆英 伊里布 便宜行事 务须妥速办理 不可稍涉游移 并令奕经所率援军暂缓由浙赴苏 以免该逆疑虑 15 然而 英方对清朝方面的 羁縻 置之不理 决心打到江宁 以争取更大的砝码 8月3日 英国远征军留下一部分兵力守卫镇江 主力舰队开始向江宁开进 9日抵达江宁江面 11日 英国陆军在观音门附近登岸 军舰摆开了攻城的架势 同日 耆英自无锡赶到江宁 在英国军队的武力威慑下 开始与英方议和 16 结局 编辑在8月14日和谈中 英方在谈判中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全部接受英方提出的条件 接着 道光帝先后发出了 不得不勉允所请 借作一劳永逸之计 和 各条均准照议办理 的谕旨 17 29日 耆英 伊里布 牛鉴等在英军旗舰 皋华丽号 上与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 南京条约 即 江宁条约 18 条约签订后 英军舰船陆续撤往定海一带 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结束 19 图片集 编辑 清軍在鎮江城內迎擊英軍 云梯 英軍準備炸開城门参考文献 编辑 Waley Arthur 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 George Allen amp Unwin 1958 197 ISBN 0 04 951012 6 William Dallas Bernard W H Hall 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 from 1840 to 1843 and of the Combined Naval and 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 Comprising a Complete Accoun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and Remarks on the Character and Habits of the Chinese Colburn 1844年 pp 417 418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军事科学院 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七节 英军侵入长江下游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4 Granville G Loch The Closing Events of the Campaign in China The Operations in the Yang tze kiang and Treaty of Nanking London 1843 2014 07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16 阿伯丁伯爵致亨利 璞鼎查爵士函 美 马士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中译本 第一卷 第755 756页 英 利洛 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 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 牛鉴 防护漕船及江海情形折 筹办夷务始末 道光朝 三 第1575页 鸦片战争 第3册 第80页 英 穆瑞 在华战役记 镇江府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 清史稿 列传 一百五十九 骆承烈 鸦片战争中镇江抗英的史料 历史研究 1978年04期 缺少或 url 为空 帮助 鸦片战争 第5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305页 利洛 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 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 廷寄 筹办夷务始末 道光朝 四 第2133页 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南京条约 的签订 中国历史专题网 2008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4 24 廷寄 筹办夷务始末 道光朝 五 第2277 2307页 凤凰网 1842年 南京条约 条约签订 2011年8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29日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 镇江网 2008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14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镇江之战 1842年 amp oldid 7515639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