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配位聚合物

配位聚合物是無機或含有金屬陽離子中心金屬有機聚合物藉由有機配體相連的結構。更正式的配位聚合物說法是具有重複的1,2或3個維度上延伸的配位實體。[1]

配位聚合物的重複單元是配合物。配位聚合物包含子類的配位網絡就是配位化合物的延伸,為1個維度上透過配位實體重複,與具有兩個或更多個單獨的鏈、環、螺形鏈接或透過配位實體在2或3維度上延伸在配位化合物之間的交叉連接。這些含有空洞的有機配體所產生的配位網絡有潛力應用在金屬-有機骨架材料方面。[1]

配位聚合物與許多領域相關,例如有機無機化學生物化學材料學電化學,和藥理學,都有很大應用潛力[2]。這個跨學科性質,使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被廣泛的研究[3]

配位聚合物可以根據它們的結構和組成分成許多不同的方法。一個重要的分類被稱為維度。一個結構可以被決定為一維,二維或三維是取決於在空間中其延伸方向的排列。一維結構以直線延伸(沿著x軸);二維結構在平面中延伸(兩個方向為X和Y軸);而三維結構向三個方向延伸(X,Y,和Z軸)[4]。敘述於右圖:

Figure 1. 一維,二維和三維的配位聚合物

歷史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和他同時代的諾貝爾獲獎作品奠定了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基礎。普遍存在這方面的領域,例如配位數,由沃納創造。許多很久時間研究的材料現在被確定為配位聚合物。這些包括氰化物複合物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和霍夫曼包合物[5]

合成與傳遞

 
Figure 2. 三配位和六配位的平面几何结构

配位聚合物通常透過分子自組裝合成,涉及金屬與配體的結晶;和分子自組裝合成的機制相關[2]

用來產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通常與用於生成任何晶體的方法相同。這些一般包括溶劑分層(緩慢擴散),緩慢揮發,緩慢冷卻。得知配位聚合物特性表徵的主要方法是X射线晶体学,因此使晶體生長到足夠尺寸和質量非常重要。

分子間作用力與鍵結

金屬-配體錯合物的分子間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π-π相互作用氫鍵,和π鍵的穩定是透過除了金屬和配體之間形成的配位鍵之外的極性鍵。這些分子間作用力因為其鍵長較長,而比共價鍵弱。苯環之間π-π的相互作用,例如:兩個平行的苯環間,能量大約5-10千焦/莫耳,間距大約在3.4-3.8

配位

配位聚合物的晶體結構和維度的連接是由配位的金屬中心的幾何形狀來決定。維度通常是由配位聚合物的金屬中心對於鍵結到例如16功能位點上的能力來驅動。這些可能產生的鍵結就是配位數。配位數的大小通常是2到10之間,而且每個鍵結點會因為鍵角而互相分開。圖2為平面結構的配位數。圖1中的1-D結構是2個配位數,平面是4個配位數,和3D是6個配位數。圖3中的三個結構表示可以藉由改變中心原子而造成配位聚合物的幾何結構改變。

金屬中心

 
Figure 3. 如圖所示是三個不同維度_配位聚合物。這三個均使用相同的配位體(4,5-二羥基苯-1,3-二磺酸(L)),但與不同的金屬陽離子進行配位。所有的金屬都來自於元素週期表鹼土金屬)第2族,在這種情況下,維度會隨著陽離子大小與極性增加而增加。 A. [Ca(L)(H2O)4]•H2O B. [Sr(L)(H2O)4]•H2O C.[Ba(L)(H2O)]•H2O[6]圖中金屬表示為綠色。

金屬中心,也被稱為節點,會依鍵角而有特定的鍵結數,鍵結到位點上。位點鍵結到一個節點的數量稱為配位數,而鍵角用來決定結構的維度。金屬中心的配位數配合物结构是因為其周圍電子密度分布不平均而造成,且通常配位數會隨陽離子大小增加而增加。在幾種模式中,最常見的是混成模型和分子軌道理論,且因為環境對電子密度分佈的影響相當複雜,而用薛丁格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來預測和解釋配位幾何形狀[7]

過渡金屬

過渡金屬通常可以用來當作節點。因為電子填充部分的d軌道,因此無論是在原子離子狀態,會因為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混成軌域。這種電子結構使他們可以有更多種不同的配位幾何構造,特別是銅離子和金離子,因為中性原子有足夠的電子能夠填滿d軌域。

鑭系元素

鑭系元素是屬於大的原子,具有不同配位數,通常為7至10個。鑭系配位錯合物的環境對於配位數的影響很難預測,因此它們當成節點使用時,具有相當的難度。鑭系元素有摻入發光元件的可能性。

鹼金屬和鹼土金屬

鹼金屬鹼土金屬作為穩定陽離子。鹼金屬容易形成陽離子與穩定的價殼層,因此鹼金屬會比鑭系元素與過渡元素有不一樣的配位。他們是從合成用的鹽中解離出來,因此相對離子的影響相當強烈,且很難避免。如圖3所示,金屬均來自鹼土族,在這情況下,這些結構的維度會隨著原子半徑增加(從)而增加[8]

配體

在大多數配位聚合物,配位體(原子或原子團)會提供孤對電子給金屬陽離子並形成經由一種路易斯酸/鹼關係配合物。配位聚合物形成時的配位體具有形成多個配位鍵與作為多金屬中心之間的橋樑的能力。配體可以形成一個配位鍵稱為單齒(monodentate),或形成多個配位鍵的配位聚合物稱為多齒。多齒的配位體相當重要,因為它會將多個金屬中心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無限陣列的配體。多齒的配體也可形成多重鍵,鍵結多個相同的金屬(稱為螯合)。單齒的配體也被稱為終端,因為它們不會提供可以連續鍵結的網絡。通常在這個情況下,配位聚合物會包括多齒和單齒,橋接,螯合劑,和終端配體的組合。

化學組成

幾乎任何類型且具有孤對電子的原子可以加入形成配位體。在配位聚合物中常見的配體包括聚吡啶(polypyridines),菲咯啉(phenanthrolines),羥基喹啉(hydroxyquinolines)和聚羧酸鹽(polycarboxylates)。氧原子跟氮原子是非常普遍的接合位點,還有其他的原子,例如:已經被觀察到的[9][10][11]

 
Figure 4. A flexible ligand in both a gauche and anti conformation.

配體與金屬陽離子通常都會遵循軟硬酸鹼理論(HSAB)。

這表示更大、更大的軟性金屬(硬度較低)比較容易與較大有更多極化軟性(金屬)配體形成配位鍵,而小的非極化的硬性金屬較容易與小的非極化硬性金屬形成配位鍵。

結構定向

配體可以是柔性的或是剛性的。剛性配體是不能繞著鍵結自由旋轉或重新調整內部結構。柔性的配體可以彎曲,可以繞著鍵結自由旋轉,也可重新調整結構,這使它們可以有更多不同的結構。有一些例子顯示配位聚合物的結構包括相同配體的兩種組態,[12],以及兩個獨立的結構,其中它們之間唯一的區別是配體定向。圖4是柔性配體的例子。

其他因素

 
Figure 6. 客體分子的加入或移除對所得配位聚合物的結構有很大的影響。例子如(上)線性的1-D結構變成鋸齒狀結構;(中)交錯的2-D片狀結構變為重疊;(下) 3-D立方結構變得更寬大。

相對離子

除了金屬和配位體的選擇,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配位聚合物的結構。例如,大多數金屬中心帶正電的離子,平時以鹽形式存在。鹽當中的相對離子會影響整體結構。例如,銀鹽如硝酸銀,AgNO3, AgBF4, AgClO4, AgPF6, AgAsF6 and AgSbF 均與具有相同的配位體產生結晶,這些都與使金屬結構改變的配位環境和整個配位聚合物的維度相關。[13]

結晶環境

在結晶環境中也可以改變的結構。 改變pH[14]、溫度[15]或是暴露在光照下,都可以改變所得到的結構;但是對於改變結晶的環境影響所得構造,還是需要視情況而定。

客體分子

配位聚合物的結構通常與空的空間組成的孔或通道接合,但是這個空間是熱力學不利的。為了要穩定的結構和防止坍塌,因此孔或通道通常由客體分子填滿。客體分子不會與周遭的晶格形成鍵結,但有時會透過分子間作用力相互作用,例如:氫鍵或π堆疊。在多數情況下,配位聚合物可以在客體分子當成溶劑的環境下結晶,但也可以是任意(其它鹽類或是大氣中的氣體,如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的客體分子,因填滿孔或通道而影響結構變化,否則會沒有可以影響結構改變的東西。圖5表示結構會因客體分子進行加成或是離開而改變的示意圖。

應用

配位聚合物可以當作商業化染料。特別是氨基苯酚(aminophenol)的衍生物。的金屬錯合物染料通常用於製備無光澤的顏色,因為三齒配位體染料相較於單齒與兩齒對應物更加有用、穩定。[16][17]

   

有一種早期商業化的配位聚合物是霍夫曼化合物,其化學式為 Ni(CN)4Ni(NH3)2 。這些材料會與較小的芳香族客體分子(苯,某些二甲苯)形成結晶,且因具此選擇性被用在商業化烴類的分離。[18]

研究趨勢

分子儲存

雖然尚未實用但多孔配位聚合物有相當潛力可與多孔碳和沸石一樣作為分子篩[5]。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孔的大小和形狀可以由鏈接器的大小與連接配位體的鍵長和官能基團來控制。藉由修改孔徑大小,使吸收效率更高;非揮發性的客體分子會插(intercalated)在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空間中來減小孔徑,活性表面的客體分子也可以促進吸收。例如,孔徑較大的MOF-177,直徑為11.8埃(Å),其可以通過 C60 分子(直徑為6.83埃(Å))或具有良好共軛系統的聚合物,增加表面積以增加對 H2 吸附。

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在分子儲存方面有相當的潛力,因為它們的孔徑大小會因物理變化而改變。例如:在正常狀態下,聚合物含有氣體分子,經過壓縮後,聚合物的結構崩塌,釋放所儲存的氣體分子。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結構較有可塑性,而崩塌的孔洞是可逆的,因此該聚合物可以重新利用、吸收氣體分子[19]。前述的例子在金屬-有機骨架頁有詳細的介紹。

發光

螢光配位聚合物的典型特徵為有機發色團的配位體,會吸收光能,傳遞給金屬離子,使其激發。因為配位聚合物有發光的特性,可與客體分子耦合成為通用的發光物質。因此最近興起發光超分子結構在光電器件或作為螢光傳感器和探針方面的應用研究。配位聚合物比純有機物更穩定(耐熱與耐溶劑性)。不需要金屬連接劑的螢光配位體(不是因為LMCT)相較於單獨游離的配位體會發出強度較強的光。因此這些物質具有應用於發光二極管(LED)器件設計的潛力。螢光會有顯著的增加是因為剛性與不對稱的配位體配位到金屬中心增加而造成。[20]

導電率

 
Figure 7. 此圖代表配位聚合物當 M = Fe, Ru, OS; L = octaethylporphyrinato or pthalocyaninato; N belongs to pyrazine or bipyridine.時的導電性。

配位聚合物的結構有短鏈的無機和共軛的有機鍵結可以提供導電的途徑。如圖所示,有些一維配位聚合物的導電率範圍在 1x10−6 到 2x10−1 S/cm之間。導電率是因為金屬的d軌道和鍵結配位體的pI*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某些情況下,配位聚合物可以具有半導電特性。當金屬中心整齊排列,則其三維結構包含片狀含銀聚合物可以表現半導電性,導電性會隨銀原子從平面轉移到垂直面而減少。[20]

磁性

配位聚合物表現出多種磁性。固體的反鐵磁性鐵磁性鐵磁性是因自旋順磁中心之間的耦合而產生磁自旋的合作現象。為了更高效的磁性,金屬離子會藉由小的配體(例如氧代,氰基,疊氮基的鍵結)與金屬產生較短的鍵結。[20]

感測器的能力

配位聚合物的結構會因溶劑分子的插入而改變,顏色也跟著變化。相關例子是兩個鈷的配位聚合物 [Re6S8(CN)6]4- 基團藉由含有水的配體配位到鈷原子。用四氫呋喃(THF)把水置換出來,使原本的溶液由橙色變成紫色或綠色,再加入乙醚後變為藍色。因此,配位聚合物可以在某些溶劑中當成物理性的顏色變化的感測劑。顏色變化是因為加入的溶劑置換與鈷原子鍵結的配體的水,使其幾何構造由八面體變成四面體。[20]

參考文獻

  1. ^ 1.0 1.1 Batten, Stuart R.; Champness, Neil R.; Chen, Xiao-Ming; Garcia-Martinez, Javier; Kitagawa, Susumu; Öhrström, Lars; O’Keeffe, Michael; Suh, Myunghyun Paik; Reedijk, Jan. Terminology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coordination polymers (IUPAC Recommendations 2013).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13-07-31, 85 (8): 1715–1724 [2020-09-20]. ISSN 0033-4545. doi:10.1351/PAC-REC-12-11-20. (原始内容于2021-01-05) (英语). 
  2. ^ 2.0 2.1 Fromm, Katharina M. Coordination polymer networks with s-block metal ion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8-04, 252 (8-9): 856–885 [2020-09-20]. doi:10.1016/j.ccr.2007.10.032. (原始内容于2020-06-07) (英语). 
  3. ^ Yang, Yong; Jiang, Guoqing; Li, Yi-Zhi; Bai, Junfeng; Pan, Yi; You, Xiao-Zeng. Synthesis,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alkaline earth metal benzene-1,4-dioxylacetates with three-dimensional hybrid networks.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06-07, 359 (10): 3257–3263 [2020-09-20]. doi:10.1016/j.ica.2006.03.038. (原始内容于2020-02-20) (英语). 
  4. ^ Ye, B; Tong, M; Chen, X. Metal-organic molecular architectures with 2,2?-bipyridyl-like and carboxylate ligand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5-03, 249 (5-6): 545–565 [2020-09-20]. doi:10.1016/j.ccr.2004.07.006. (原始内容于2020-09-27) (英语). 
  5. ^ 5.0 5.1 Kitagawa, Susumu; Kitaura, Ryo; Noro, Shin-ichiro. Functional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4-04-26, 43 (18): 2334–2375. ISSN 1433-7851. doi:10.1002/anie.200300610 (英语). 
  6. ^ Côté, Adrien P.; Shimizu, George K. H. Coordination Solids via Assembly of Adaptable Components: Systematic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Alkaline Earth Organosulfonate Networks.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2003-11-07, 9 (21): 5361–5370. ISSN 0947-6539. doi:10.1002/chem.200305102 (英语). 
  7. ^ Bernstein, Jeremy, 1929-; Gasiorowicz, Stephen. Modern physic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624. ISBN 0-13-955311-8. OCLC 43118232. 
  8. ^ alkaline earth
  9. ^ Wen, Ming; Munakata, Megumu; Suenaga, Yusaku; Kuroda-Sowa, Takayoshi; Maekawa, Masahiko; Yan, Sheng Gang. Silver(I) coordination polymers of cyclic sulfur ligand, 2,2′,3,3′-tetrahydro-4,4′-dithia-1,1′-binaphthylidene.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01-10, 322 (1-2): 133–137 [2020-09-20]. doi:10.1016/S0020-1693(01)00556-4. (原始内容于2020-02-09) (英语). 
  10. ^ Hung-Low, Fernando; Klausmeyer, Kevin K.; Gary, John Brannon. Effect of anion and ligand ratio in self-assembled silver(I) complexes of 4-(diphenylphosphinomethyl)pyridine and their derivatives with bipyridine ligands.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09-01-20, 362 (2): 426–436. ISSN 0020-1693. doi:10.1016/j.ica.2008.04.032 (英语). 
  11. ^ Ricci, Giovanni; Sommazzi, Anna; Masi, Francesco; Ricci, Marco; Boglia, Aldo; Leone, Giuseppe. Well-defined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with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ligands for 1,3-dienes polymerizatio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10-03, 254 (5-6): 661–676 [2020-09-20]. doi:10.1016/j.ccr.2009.09.023. (原始内容于2018-07-01) (英语). 
  12. ^ Knaust, Jacqueline M.; Keller, Steven W. A Mixed-Ligand Coordination Polymer from the in Situ, Cu(I)-Mediated Isomerization of Bis(4-pyridyl)ethylene. Inorganic Chemistry. 2002-11, 41 (22): 5650–5652. ISSN 0020-1669. doi:10.1021/ic025836c (英语). 
  13. ^ Carlucci, Lucia; Ciani, Gianfranco; Proserpio, Davide M.; Rizzato, Silvia. New polymeric networks from the self-assembly of silver(i) salts and the flexible ligand 1,3-bis(4-pyridyl)propane (bpp).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counterions and a survey of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bpp. CrystEngComm. 2002, 4 (22): 121. ISSN 1466-8033. doi:10.1039/b201288j (英语). 
  14. ^ Ni, Lu-Bin; Zhang, Rong-Hua; Liu, Qiong-Xin; Xia, Wen-Sheng; Wang, Hongxin; Zhou, Zhao-Hui. pH- and mol-ratio dependent formation of zinc(II)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iminodiacetic acid: Synthesis, spectroscopic, crystal structure and thermal studie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2009-10, 182 (10): 2698–2706 [2020-09-20]. PMC 2778864 . PMID 20161370. doi:10.1016/j.jssc.2009.06.042. (原始内容于2020-03-03) (英语). 
  15. ^ Tong, Ming-Liang; Hu, Sheng; Wang, Jing; Kitagawa, Susumu; Ng, Seik Weng. Supramolecular Isomerism in Cadmium Hydroxide Phases. Temperature-Dependent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Photoluminescent Coordination Polymers of α- and β-Cd 2 (OH) 2 (2,4-pyda).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5-05, 5 (3): 837–839. ISSN 1528-7483. doi:10.1021/cg049610r (英语). 
  16. ^ Grychtol, Klaus; Mennicke, Winfried. Metal-Complex Dyes.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编).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einheim, Germany: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2000-06-15: a16_299. ISBN 978-3-527-30673-2. doi:10.1002/14356007.a16_299 (英语). 
  17. ^ Atwood, Jerry L. Inclusion Compounds.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编).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einheim, Germany: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2000-06-15: a14_119. ISBN 978-3-527-30673-2. doi:10.1002/14356007.a14_119 (英语). 
  18. ^ Atwood, Jerry L. Inclusion Compounds.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编).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einheim, Germany: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2000-06-15: a14_119. ISBN 978-3-527-30673-2. doi:10.1002/14356007.a14_119 (英语). 
  19. ^ Bureekaew, Sareeya; Shimomura, Satoru; Kitagawa, Susumu. 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08-01, 9 (1): 014108 [2020-09-20]. ISSN 1468-6996. PMC 5099803 . PMID 27877934. doi:10.1088/1468-6996/9/1/014108. (原始内容于2019-11-05) (英语). 
  20. ^ 20.0 20.1 20.2 20.3 BATTEN, STUART R. COORDINATION POLYMERS : desig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ROYAL SOC OF CHEMISTRY. 2019. ISBN 1-78801-082-5. OCLC 1080276691. 

配位聚合物, 是無機或含有金屬陽離子中心金屬有機聚合物藉由有機配體相連的結構, 更正式的說法是具有重複的1, 2或3個維度上延伸的配位實體, 的重複單元是配合物, 包含子類的配位網絡就是配位化合物的延伸, 為1個維度上透過配位實體重複, 與具有兩個或更多個單獨的鏈, 螺形鏈接或透過配位實體在2或3維度上延伸在配位化合物之間的交叉連接, 這些含有空洞的有機配體所產生的配位網絡有潛力應用在金屬, 有機骨架材料方面, 與許多領域相關, 例如有機和無機化學, 生物化學, 材料學, 電化學, 和藥理學, 都有很大應用潛力, . 配位聚合物是無機或含有金屬陽離子中心金屬有機聚合物藉由有機配體相連的結構 更正式的配位聚合物說法是具有重複的1 2或3個維度上延伸的配位實體 1 配位聚合物的重複單元是配合物 配位聚合物包含子類的配位網絡就是配位化合物的延伸 為1個維度上透過配位實體重複 與具有兩個或更多個單獨的鏈 環 螺形鏈接或透過配位實體在2或3維度上延伸在配位化合物之間的交叉連接 這些含有空洞的有機配體所產生的配位網絡有潛力應用在金屬 有機骨架材料方面 1 配位聚合物與許多領域相關 例如有機和無機化學 生物化學 材料學 電化學 和藥理學 都有很大應用潛力 2 這個跨學科性質 使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被廣泛的研究 3 配位聚合物可以根據它們的結構和組成分成許多不同的方法 一個重要的分類被稱為維度 一個結構可以被決定為一維 二維或三維是取決於在空間中其延伸方向的排列 一維結構以直線延伸 沿著x軸 二維結構在平面中延伸 兩個方向為X和Y軸 而三維結構向三個方向延伸 X Y 和Z軸 4 敘述於右圖 Figure 1 一維 二維和三維的配位聚合物 目录 1 歷史 2 合成與傳遞 2 1 分子間作用力與鍵結 2 2 配位 3 金屬中心 3 1 過渡金屬 3 2 鑭系元素 3 3 鹼金屬和鹼土金屬 4 配體 4 1 化學組成 4 2 結構定向 5 其他因素 5 1 相對離子 5 2 結晶環境 5 3 客體分子 6 應用 7 研究趨勢 7 1 分子儲存 7 2 發光 7 3 導電率 7 4 磁性 7 5 感測器的能力 8 參考文獻歷史 编辑阿尔弗雷德 维尔纳和他同時代的諾貝爾獲獎作品奠定了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基礎 普遍存在這方面的領域 例如配位數 由沃納創造 許多很久時間研究的材料現在被確定為配位聚合物 這些包括氰化物複合物普魯士藍 Prussian blue 和霍夫曼包合物 5 合成與傳遞 编辑 Figure 2 三配位和六配位的平面几何结构 配位聚合物通常透過分子自組裝合成 涉及金屬鹽與配體的結晶 和分子自組裝合成的機制相關 2 用來產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通常與用於生成任何晶體的方法相同 這些一般包括溶劑分層 緩慢擴散 緩慢揮發 緩慢冷卻 得知配位聚合物特性表徵的主要方法是X射线晶体学 因此使晶體生長到足夠尺寸和質量非常重要 分子間作用力與鍵結 编辑 金屬 配體錯合物的分子間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 p p相互作用 氫鍵 和p鍵的穩定是透過除了金屬和配體之間形成的配位鍵之外的極性鍵 這些分子間作用力因為其鍵長較長 而比共價鍵弱 苯環之間p p的相互作用 例如 兩個平行的苯環間 能量大約5 10千焦 莫耳 間距大約在3 4 3 8埃 配位 编辑 配位聚合物的晶體結構和維度的連接是由配位的金屬中心的幾何形狀來決定 維度通常是由配位聚合物的金屬中心對於鍵結到例如16功能位點上的能力來驅動 這些可能產生的鍵結就是配位數 配位數的大小通常是2到10之間 而且每個鍵結點會因為鍵角而互相分開 圖2為平面結構的配位數 圖1中的1 D結構是2個配位數 平面是4個配位數 和3D是6個配位數 圖3中的三個結構表示可以藉由改變中心原子而造成配位聚合物的幾何結構改變 金屬中心 编辑 Figure 3 如圖所示是三個不同維度 配位聚合物 這三個均使用相同的配位體 4 5 二羥基苯 1 3 二磺酸 L 但與不同的金屬陽離子進行配位 所有的金屬都來自於元素週期表 鹼土金屬 第2族 在這種情況下 維度會隨著陽離子大小與極性增加而增加 A Ca L H2O 4 H2O B Sr L H2O 4 H2O C Ba L H2O H2O 6 圖中金屬表示為綠色 金屬中心 也被稱為節點 會依鍵角而有特定的鍵結數 鍵結到位點上 位點鍵結到一個節點的數量稱為配位數 而鍵角用來決定結構的維度 金屬中心的配位數與配合物结构是因為其周圍電子密度分布不平均而造成 且通常配位數會隨陽離子大小增加而增加 在幾種模式中 最常見的是混成模型和分子軌道理論 且因為環境對電子密度分佈的影響相當複雜 而用薛丁格方程 Schrodinger equation 來預測和解釋配位幾何形狀 7 過渡金屬 编辑 過渡金屬通常可以用來當作節點 因為電子填充部分的d軌道 因此無論是在原子或離子狀態 會因為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混成軌域 這種電子結構使他們可以有更多種不同的配位幾何構造 特別是銅離子和金離子 因為中性原子有足夠的電子能夠填滿d軌域 鑭系元素 编辑 鑭系元素是屬於大的原子 具有不同配位數 通常為7至10個 鑭系配位錯合物的環境對於配位數的影響很難預測 因此它們當成節點使用時 具有相當的難度 鑭系元素有摻入發光元件的可能性 鹼金屬和鹼土金屬 编辑 鹼金屬和鹼土金屬作為穩定陽離子 鹼金屬容易形成陽離子與穩定的價殼層 因此鹼金屬會比鑭系元素與過渡元素有不一樣的配位 他們是從合成用的鹽中解離出來 因此相對離子的影響相當強烈 且很難避免 如圖3所示 金屬均來自鹼土族 在這情況下 這些結構的維度會隨著原子半徑增加 從鈣 鍶 鋇 而增加 8 配體 编辑在大多數配位聚合物 配位體 原子或原子團 會提供孤對電子給金屬陽離子並形成經由一種路易斯酸 鹼關係的配合物 配位聚合物形成時的配位體具有形成多個配位鍵與作為多金屬中心之間的橋樑的能力 配體可以形成一個配位鍵稱為單齒 monodentate 或形成多個配位鍵的配位聚合物稱為多齒 多齒的配位體相當重要 因為它會將多個金屬中心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無限陣列的配體 多齒的配體也可形成多重鍵 鍵結多個相同的金屬 稱為螯合 單齒的配體也被稱為終端 因為它們不會提供可以連續鍵結的網絡 通常在這個情況下 配位聚合物會包括多齒和單齒 橋接 螯合劑 和終端配體的組合 化學組成 编辑幾乎任何類型且具有孤對電子的原子可以加入形成配位體 在配位聚合物中常見的配體包括聚吡啶 polypyridines 菲咯啉 phenanthrolines 羥基喹啉 hydroxyquinolines 和聚羧酸鹽 polycarboxylates 氧原子跟氮原子是非常普遍的接合位點 還有其他的原子 例如 已經被觀察到的硫 9 和磷 10 11 Figure 4 A flexible ligand in both a gauche and anti conformation 配體與金屬陽離子通常都會遵循軟硬酸鹼理論 HSAB 這表示更大 更大的軟性金屬 硬度較低 比較容易與較大有更多極化軟性 金屬 配體形成配位鍵 而小的非極化的硬性金屬較容易與小的非極化硬性金屬形成配位鍵 結構定向 编辑 配體可以是柔性的或是剛性的 剛性配體是不能繞著鍵結自由旋轉或重新調整內部結構 柔性的配體可以彎曲 可以繞著鍵結自由旋轉 也可重新調整結構 這使它們可以有更多不同的結構 有一些例子顯示配位聚合物的結構包括相同配體的兩種組態 12 以及兩個獨立的結構 其中它們之間唯一的區別是配體定向 圖4是柔性配體的例子 其他因素 编辑 Figure 6 客體分子的加入或移除對所得配位聚合物的結構有很大的影響 例子如 上 線性的1 D結構變成鋸齒狀結構 中 交錯的2 D片狀結構變為重疊 下 3 D立方結構變得更寬大 相對離子 编辑 除了金屬和配位體的選擇 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配位聚合物的結構 例如 大多數金屬中心帶正電的離子 平時以鹽形式存在 鹽當中的相對離子會影響整體結構 例如 銀鹽如硝酸銀 AgNO3 AgBF4 AgClO4 AgPF6 AgAsF6 and AgSbF 均與具有相同的配位體產生結晶 這些都與使金屬結構改變的配位環境和整個配位聚合物的維度相關 13 結晶環境 编辑 在結晶環境中也可以改變的結構 改變pH 14 溫度 15 或是暴露在光照下 都可以改變所得到的結構 但是對於改變結晶的環境影響所得構造 還是需要視情況而定 客體分子 编辑 配位聚合物的結構通常與空的空間組成的孔或通道接合 但是這個空間是熱力學不利的 為了要穩定的結構和防止坍塌 因此孔或通道通常由客體分子填滿 客體分子不會與周遭的晶格形成鍵結 但有時會透過分子間作用力相互作用 例如 氫鍵或p堆疊 在多數情況下 配位聚合物可以在客體分子當成溶劑的環境下結晶 但也可以是任意 其它鹽類或是大氣中的氣體 如氧氣 氮氣 二氧化碳等 的客體分子 因填滿孔或通道而影響結構變化 否則會沒有可以影響結構改變的東西 圖5表示結構會因客體分子進行加成或是離開而改變的示意圖 應用 编辑配位聚合物可以當作商業化染料 特別是氨基苯酚 aminophenol 的衍生物 銅或鉻的金屬錯合物染料通常用於製備無光澤的顏色 因為三齒配位體染料相較於單齒與兩齒對應物更加有用 穩定 16 17 有一種早期商業化的配位聚合物是霍夫曼化合物 其化學式為 Ni CN 4Ni NH3 2 這些材料會與較小的芳香族客體分子 苯 某些二甲苯 形成結晶 且因具此選擇性被用在商業化烴類的分離 18 研究趨勢 编辑分子儲存 编辑 雖然尚未實用但多孔配位聚合物有相當潛力可與多孔碳和沸石一樣作為分子篩 5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孔的大小和形狀可以由鏈接器的大小與連接配位體的鍵長和官能基團來控制 藉由修改孔徑大小 使吸收效率更高 非揮發性的客體分子會插 intercalated 在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空間中來減小孔徑 活性表面的客體分子也可以促進吸收 例如 孔徑較大的MOF 177 直徑為11 8埃 A 其可以通過 C60 分子 直徑為6 83埃 A 或具有良好共軛系統的聚合物 增加表面積以增加對 H2 吸附 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在分子儲存方面有相當的潛力 因為它們的孔徑大小會因物理變化而改變 例如 在正常狀態下 聚合物含有氣體分子 經過壓縮後 聚合物的結構崩塌 釋放所儲存的氣體分子 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結構較有可塑性 而崩塌的孔洞是可逆的 因此該聚合物可以重新利用 吸收氣體分子 19 前述的例子在金屬 有機骨架頁有詳細的介紹 發光 编辑 螢光配位聚合物的典型特徵為有機發色團的配位體 會吸收光能 傳遞給金屬離子 使其激發 因為配位聚合物有發光的特性 可與客體分子耦合成為通用的發光物質 因此最近興起發光超分子結構在光電器件或作為螢光傳感器和探針方面的應用研究 配位聚合物比純有機物更穩定 耐熱與耐溶劑性 不需要金屬連接劑的螢光配位體 不是因為LMCT 相較於單獨游離的配位體會發出強度較強的光 因此這些物質具有應用於發光二極管 LED 器件設計的潛力 螢光會有顯著的增加是因為剛性與不對稱的配位體配位到金屬中心增加而造成 20 導電率 编辑 Figure 7 此圖代表配位聚合物當 M Fe Ru OS L octaethylporphyrinato or pthalocyaninato N belongs to pyrazine or bipyridine 時的導電性 配位聚合物的結構有短鏈的無機和共軛的有機鍵結可以提供導電的途徑 如圖所示 有些一維配位聚合物的導電率範圍在 1x10 6 到 2x10 1 S cm之間 導電率是因為金屬的d軌道和鍵結配位體的pI 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某些情況下 配位聚合物可以具有半導電特性 當金屬中心整齊排列 則其三維結構包含片狀含銀聚合物可以表現半導電性 導電性會隨銀原子從平面轉移到垂直面而減少 20 磁性 编辑 配位聚合物表現出多種磁性 固體的反鐵磁性 鐵磁性 鐵磁性是因自旋順磁中心之間的耦合而產生磁自旋的合作現象 為了更高效的磁性 金屬離子會藉由小的配體 例如氧代 氰基 疊氮基的鍵結 與金屬產生較短的鍵結 20 感測器的能力 编辑 配位聚合物的結構會因溶劑分子的插入而改變 顏色也跟著變化 相關例子是兩個鈷的配位聚合物 Re6S8 CN 6 4 基團藉由含有水的配體配位到鈷原子 用四氫呋喃 THF 把水置換出來 使原本的溶液由橙色變成紫色或綠色 再加入乙醚後變為藍色 因此 配位聚合物可以在某些溶劑中當成物理性的顏色變化的感測劑 顏色變化是因為加入的溶劑置換與鈷原子鍵結的配體的水 使其幾何構造由八面體變成四面體 20 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Batten Stuart R Champness Neil R Chen Xiao Ming Garcia Martinez Javier Kitagawa Susumu Ohrstrom Lars O Keeffe Michael Suh Myunghyun Paik Reedijk Jan Terminology of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and coordination polymers IUPAC Recommendations 2013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13 07 31 85 8 1715 1724 2020 09 20 ISSN 0033 4545 doi 10 1351 PAC REC 12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5 英语 2 0 2 1 Fromm Katharina M Coordination polymer networks with s block metal ion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8 04 252 8 9 856 885 2020 09 20 doi 10 1016 j ccr 2007 10 0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7 英语 Yang Yong Jiang Guoqing Li Yi Zhi Bai Junfeng Pan Yi You Xiao Zeng Synthesis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alkaline earth metal benzene 1 4 dioxylacetates with three dimensional hybrid networks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06 07 359 10 3257 3263 2020 09 20 doi 10 1016 j ica 2006 03 0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20 英语 Ye B Tong M Chen X Metal organic molecular architectures with 2 2 bipyridyl like and carboxylate ligand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5 03 249 5 6 545 565 2020 09 20 doi 10 1016 j ccr 2004 07 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7 英语 5 0 5 1 Kitagawa Susumu Kitaura Ryo Noro Shin ichiro Functional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4 04 26 43 18 2334 2375 ISSN 1433 7851 doi 10 1002 anie 200300610 英语 Cote Adrien P Shimizu George K H Coordination Solids via Assembly of Adaptable Components Systematic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Alkaline Earth Organosulfonate Networks 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2003 11 07 9 21 5361 5370 ISSN 0947 6539 doi 10 1002 chem 200305102 英语 Bernstein Jeremy 1929 Gasiorowicz Stephen Modern physic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624 ISBN 0 13 955311 8 OCLC 43118232 alkaline earth Wen Ming Munakata Megumu Suenaga Yusaku Kuroda Sowa Takayoshi Maekawa Masahiko Yan Sheng Gang Silver I coordination polymers of cyclic sulfur ligand 2 2 3 3 tetrahydro 4 4 dithia 1 1 binaphthylidene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01 10 322 1 2 133 137 2020 09 20 doi 10 1016 S0020 1693 01 00556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09 英语 Hung Low Fernando Klausmeyer Kevin K Gary John Brannon Effect of anion and ligand ratio in self assembled silver I complexes of 4 diphenylphosphinomethyl pyridine and their derivatives with bipyridine ligands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09 01 20 362 2 426 436 ISSN 0020 1693 doi 10 1016 j ica 2008 04 032 英语 Ricci Giovanni Sommazzi Anna Masi Francesco Ricci Marco Boglia Aldo Leone Giuseppe Well defined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with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ligands for 1 3 dienes polymerizatio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10 03 254 5 6 661 676 2020 09 20 doi 10 1016 j ccr 2009 09 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01 英语 Knaust Jacqueline M Keller Steven W A Mixed Ligand Coordination Polymer from the in Situ Cu I Mediated Isomerization of Bis 4 pyridyl ethylene Inorganic Chemistry 2002 11 41 22 5650 5652 ISSN 0020 1669 doi 10 1021 ic025836c 英语 Carlucci Lucia Ciani Gianfranco Proserpio Davide M Rizzato Silvia New polymeric networks from the self assembly of silver i salts and the flexible ligand 1 3 bis 4 pyridyl propane bpp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counterions and a survey of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bpp CrystEngComm 2002 4 22 121 ISSN 1466 8033 doi 10 1039 b201288j 英语 Ni Lu Bin Zhang Rong Hua Liu Qiong Xin Xia Wen Sheng Wang Hongxin Zhou Zhao Hui pH and mol ratio dependent formation of zinc II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iminodiacetic acid Synthesis spectroscopic crystal structure and thermal studie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2009 10 182 10 2698 2706 2020 09 20 PMC 2778864 PMID 20161370 doi 10 1016 j jssc 2009 06 0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03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Tong Ming Liang Hu Sheng Wang Jing Kitagawa Susumu Ng Seik Weng Supramolecular Isomerism in Cadmium Hydroxide Phases Temperature Dependent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Photoluminescent Coordination Polymers of a and b Cd 2 OH 2 2 4 pyda Crystal Growth amp Design 2005 05 5 3 837 839 ISSN 1528 7483 doi 10 1021 cg049610r 英语 Grychtol Klaus Mennicke Winfried Metal Complex Dyes Wiley VCH Verlag GmbH amp Co KGaA 编 Ullmann 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einheim Germany Wiley VCH Verlag GmbH amp Co KGaA 2000 06 15 a16 299 ISBN 978 3 527 30673 2 doi 10 1002 14356007 a16 299 英语 Atwood Jerry L Inclusion Compounds Wiley VCH Verlag GmbH amp Co KGaA 编 Ullmann 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einheim Germany Wiley VCH Verlag GmbH amp Co KGaA 2000 06 15 a14 119 ISBN 978 3 527 30673 2 doi 10 1002 14356007 a14 119 英语 Atwood Jerry L Inclusion Compounds Wiley VCH Verlag GmbH amp Co KGaA 编 Ullmann 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einheim Germany Wiley VCH Verlag GmbH amp Co KGaA 2000 06 15 a14 119 ISBN 978 3 527 30673 2 doi 10 1002 14356007 a14 119 英语 Bureekaew Sareeya Shimomura Satoru Kitagawa Susumu 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08 01 9 1 014108 2020 09 20 ISSN 1468 6996 PMC 5099803 PMID 27877934 doi 10 1088 1468 6996 9 1 014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05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20 0 20 1 20 2 20 3 BATTEN STUART R COORDINATION POLYMERS desig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ROYAL SOC OF CHEMISTRY 2019 ISBN 1 78801 082 5 OCLC 1080276691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配位聚合物 amp oldid 7088000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