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透光帶


透光帶(英語:Photic zoneEuphotic ZoneSunlight zone),又名真光层表層帶或者透光層[1],是指湖泊海洋中, 光度足以供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的深度範圍,大約從海表面至水深100〜200 m之間,這層水體受大氣層和陽光的影響,水溫常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動,具有基礎生產力,也是各類生物密度最高的水層。[2] 當深度達到200米的時候,可見光已經基本被吸收殆盡,200米以上的這一片“光照區”在海洋學中被稱為透光層。透光層是海洋光合作用的生物的主要聚集區。[3] 透光層的深度受水體水質所影響,在混沌的水體中,透光層可能少於1公尺;在乾淨的水體中卻可達到50公尺。[4]从大气-水界面开始,真光层一直延伸到光线亮度降低到表面亮度1%的区域(亦称作“真光层深度”)。

水生层
浮游生物界
透光帶
  表層帶
無光帶
  中層帶
  半深海带
  深海带
  超深渊带
底层区
底棲帶
水層英语Stratification (water)
密度躍層英语Pycnocline
等密度線英语Isopycnal
化學躍層英语Chemocline
  營養躍層英语Nutricline
  鹽躍層英语Halocline
溫躍層
  溫鹽環流
海洋棲息地英语Marine habitats
湖泊分層英语Lake stratification
水域生態系英语Aquatic ecosystem
野生漁業英语Wild fisheries

浮游生物 编辑

垂直分布浮游植物由于进行光合作用,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层(约0~200米,称为真光层)。蓝藻大多分布于真光层的上部,硅藻则可分布在整个真光层。浮游动物在上、中、下各个水层都有分布,但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5] 束毛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贫营养盐海域的表层水面,其环境特点为:水团相对稳定,水域营养盐浓度较低,光的透过率较高。通常在边界涌流(boundary current),如墨西哥湾涌流,黑潮涌流(Kuroshio current)和热带海域泻湖(lagoon)水域束毛 藻的生物量较大[6]。束毛藻能够在营养贫乏的表层水域有较高的生物量主要是因为:束毛藻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化合态氮为自身提供营养[7],由于束毛藻细胞中含有气泡为其提供浮力使藻体能浮于表层水域,同时由于细胞具有特殊的光合结构,使束毛藻能在光照度较强的透光层中生长繁殖。[8]。在海洋真光层生态系统中束毛藻群落通常提供其他生物(如硅藻,甲藻,原生动物,水螅类,桡足类)生长的良好环境,并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营养。[9]

營養鹽 编辑

铁在营养盐含量较高,叶绿素含量较低的海域对初级生产力起主要限制作用,铁主要通过大气的沉降作用进入海洋的真光层水域。[10]

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 编辑

海洋真光层中氮营养的输入主要有两个来源:生物固氮和由上升流垂直输入的硝态氮,两者在真光层对 CO2 的吸收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与固氮相比,上升流垂直输入硝态氮的同时伴随着二氧化碳和磷酸盐的大量输入,这就降低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而通过生物固氮作用输入的氮则以 Redfiled 比对应海洋真光层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11]

參見 编辑

無光層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透光带.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永久失效連結]
  2. ^ 戴昌鳳等.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264 [2016-09-08]. ISBN 98635004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文). 
  3. ^ 李宏. .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 [2016-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文). 
  4. ^ . terms.naer.edu.tw. [2016-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中文). 
  5. ^ 李宏 主編. .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5 [2016-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文). 
  6. ^ 张燕英,董俊德,王汉奎,王友绍,张 偲,黄良民. .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09-08]. 1000-3096(2007)03-008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原文引用:[5] Capone D G, Zehr J P, Paerl H W, et al. Trichodesmium, aglobally significant marine Cyanobacterium[J]. Science ,1997, 276:1 221-1 229.[6] Chang J, Chiang K P, Gong G C. Seasonal variation and cross-shelf distribution of the nitrogen-fixing cyanobacterium,Trichidesmium, in southern East China Sea[J]. ContinentalShelf Research, 2000, 20: 479-492. 
  7. ^ 张燕英,董俊德,王汉奎,王友绍,张 偲,黄良民. .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09-08]. 1000-3096(2007)03-008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原文引用:[7] Mulholland M R, Floge S, Carpenter E J, et al. Phosphorus dynamics in cultures and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richodesmium spp.[J]. Mar Ecol Prog Ser , 2002,239:45-55. 
  8. ^ 张燕英,董俊德,王汉奎,王友绍,张 偲,黄良民. .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09-08]. 1000-3096(2007)03-008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原文引用:[5] Capone D G, Zehr J P, Paerl H W, et al. Trichodesmium, a globally significant marine Cyanobacterium[J]. Science ,1997, 276:1 221-1 229. 
  9. ^ 张燕英,董俊德,王汉奎,王友绍,张 偲,黄良民. .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09-08]. 1000-3096(2007)03-008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原文引用:[8] Lugomela C, Lyimo T J, Bryceson I, et al. Trichodesmium in coastal waters of Tanzania: diversity, seasonality, nitrogen and carbon fixation [J]. Hydrobiologia , 2002, 477: 1-13. 
  10. ^ 张燕英,董俊德,王汉奎,王友绍,张 偲,黄良民. .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09-08]. 1000-3096(2007)03-008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原文引用:[2] Capone D G, Carpenter E J. Nitrogen fixation by marine cyanobacteria: historic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J]. Bull Inst Oceanogr Monaco,1999, 19: 235-256. [7] Mulholland M R, Floge S, Carpenter E J, et al. Phosphorus dynamics in cultures and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richodesmium spp.[J]. Mar Ecol Prog Ser , 2002,239:45-55. 
  11. ^ 张燕英,董俊德,王汉奎,王友绍,张 偲,黄良民. .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09-08]. 1000-3096(2007)03-008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原文引用:[5] Capone D G, Zehr J P, Paerl H W, et al. Trichodesmium, aglobally significant marine Cyanobacterium[J]. Science ,1997, 276:1 221-1 229.[9] Karl D, Michaels A, Bergman B, et al. Dinitrogen fixation in the world’s oceans[J]. Biogeochemistry, 2002. 57/58:47-98. 

透光帶,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9月2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9月2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9月2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透光帶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9月2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6年9月2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透光帶 英語 Photic zone Euphotic Zone Sunlight zone 又名真光层 表層帶或者透光層 1 是指湖泊或海洋中 光度足以供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的深度範圍 大約從海表面至水深100 200 m之間 這層水體受大氣層和陽光的影響 水溫常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動 具有基礎生產力 也是各類生物密度最高的水層 2 當深度達到200米的時候 可見光已經基本被吸收殆盡 200米以上的這一片 光照區 在海洋學中被稱為透光層 透光層是海洋光合作用的生物的主要聚集區 3 透光層的深度受水體水質所影響 在混沌的水體中 透光層可能少於1公尺 在乾淨的水體中卻可達到50公尺 4 从大气 水界面开始 真光层一直延伸到光线亮度降低到表面亮度1 的区域 亦称作 真光层深度 水生层浮游生物界 透光帶 表層帶 無光帶 中層帶 半深海带 深海带 超深渊带底层区底棲帶水層 英语 Stratification water 密度躍層 英语 Pycnocline 等密度線 英语 Isopycnal 化學躍層 英语 Chemocline 營養躍層 英语 Nutricline 鹽躍層 英语 Halocline 溫躍層 溫鹽環流海洋棲息地 英语 Marine habitats 湖泊分層 英语 Lake stratification 水域生態系 英语 Aquatic ecosystem 野生漁業 英语 Wild fisheries 目录 1 浮游生物 2 營養鹽 3 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 4 參見 5 参考文献浮游生物 编辑垂直分布浮游植物由于进行光合作用 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层 约0 200米 称为真光层 蓝藻大多分布于真光层的上部 硅藻则可分布在整个真光层 浮游动物在上 中 下各个水层都有分布 但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 5 束毛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贫营养盐海域的表层水面 其环境特点为 水团相对稳定 水域营养盐浓度较低 光的透过率较高 通常在边界涌流 boundary current 如墨西哥湾涌流 黑潮涌流 Kuroshio current 和热带海域泻湖 lagoon 水域束毛 藻的生物量较大 6 束毛藻能够在营养贫乏的表层水域有较高的生物量主要是因为 束毛藻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化合态氮为自身提供营养 7 由于束毛藻细胞中含有气泡为其提供浮力使藻体能浮于表层水域 同时由于细胞具有特殊的光合结构 使束毛藻能在光照度较强的透光层中生长繁殖 8 在海洋真光层生态系统中束毛藻群落通常提供其他生物 如硅藻 甲藻 原生动物 水螅类 桡足类 生长的良好环境 并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营养 9 營養鹽 编辑铁在营养盐含量较高 叶绿素含量较低的海域对初级生产力起主要限制作用 铁主要通过大气的沉降作用进入海洋的真光层水域 10 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 编辑海洋真光层中氮营养的输入主要有两个来源 生物固氮和由上升流垂直输入的硝态氮 两者在真光层对 CO2 的吸收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与固氮相比 上升流垂直输入硝态氮的同时伴随着二氧化碳和磷酸盐的大量输入 这就降低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 而通过生物固氮作用输入的氮则以 Redfiled 比对应海洋真光层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 11 參見 编辑無光層参考文献 编辑 透光带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永久失效連結 戴昌鳳等 臺灣區域海洋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264 2016 09 08 ISBN 98635004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3 05 中文 李宏 高新科技的开发 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 2016 09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3 05 中文 國家教育研究院 釋義 透光層 Euphotic Zone 2002年2月 環境科學大辭典 terms naer edu tw 2016 09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1 中文 李宏 主編 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丛书 套装共9册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5 2016 09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3 05 中文 张燕英 董俊德 王汉奎 王友绍 张 偲 黄良民 海洋蓝藻束毛藻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 09 08 1000 3096 2007 03 008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6 原文引用 5 Capone D G Zehr J P Paerl H W et al Trichodesmium aglobally significant marine Cyanobacterium J Science 1997 276 1 221 1 229 6 Chang J Chiang K P Gong G C Seasonal variation and cross shelf distribution of the nitrogen fixing cyanobacterium Trichidesmium in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J ContinentalShelf Research 2000 20 479 492 张燕英 董俊德 王汉奎 王友绍 张 偲 黄良民 海洋蓝藻束毛藻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 09 08 1000 3096 2007 03 008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6 原文引用 7 Mulholland M R Floge S Carpenter E J et al Phosphorus dynamics in cultures and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richodesmium spp J Mar Ecol Prog Ser 2002 239 45 55 张燕英 董俊德 王汉奎 王友绍 张 偲 黄良民 海洋蓝藻束毛藻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 09 08 1000 3096 2007 03 008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6 原文引用 5 Capone D G Zehr J P Paerl H W et al Trichodesmium a globally significant marine Cyanobacterium J Science 1997 276 1 221 1 229 张燕英 董俊德 王汉奎 王友绍 张 偲 黄良民 海洋蓝藻束毛藻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 09 08 1000 3096 2007 03 008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6 原文引用 8 Lugomela C Lyimo T J Bryceson I et al Trichodesmium in coastal waters of Tanzania diversity seasonality nitrogen and carbon fixation J Hydrobiologia 2002 477 1 13 张燕英 董俊德 王汉奎 王友绍 张 偲 黄良民 海洋蓝藻束毛藻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 09 08 1000 3096 2007 03 008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6 原文引用 2 Capone D G Carpenter E J Nitrogen fixation by marine cyanobacteria historic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J Bull Inst Oceanogr Monaco 1999 19 235 256 7 Mulholland M R Floge S Carpenter E J et al Phosphorus dynamics in cultures and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richodesmium spp J Mar Ecol Prog Ser 2002 239 45 55 张燕英 董俊德 王汉奎 王友绍 张 偲 黄良民 海洋蓝藻束毛藻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07 31 3 84 2016 09 08 1000 3096 2007 03 008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6 原文引用 5 Capone D G Zehr J P Paerl H W et al Trichodesmium aglobally significant marine Cyanobacterium J Science 1997 276 1 221 1 229 9 Karl D Michaels A Bergman B et al Dinitrogen fixation in the world s oceans J Biogeochemistry 2002 57 58 47 9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透光帶 amp oldid 7289001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