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迫击炮

迫击炮(英語: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曲率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尾翼稳定的炮弹曲射火炮。其名称来源于可以“迫近射击”。

特点

 
 
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英语Stokes mortar

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射击时多人操作(2-5人),砲管后坐能量通过底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砲管、底座钣、瞄準具可分解。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毒氣彈等特种炮弹。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營)作战,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歷史

迫擊炮由臼炮演變而來。1904年日俄戰爭旅順攻城戰中,日軍官兵離俄軍戰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機槍無法發揮威力。俄國炮兵軍官、旅顺要塞炮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英语Leonid Gobyato利用臼炮彈道高、射程近的特點,和旅順城防司令康德拉堅科將軍一道設計出了第一門迫擊炮,其炮身為海軍的47毫米海军炮英语QF 3-pounder Hotchkiss,安裝在輪式炮架上,便於推行,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炮弹,弹重11.5kg,射程500步。

然而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海軍臼炮改裝而來,雖然射程近,但無法拆成可攜帶的部件,步兵小單位作戰使用起來仍然不方便,因此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英语Stokes mortar,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是世界上装备迫擊砲最多的國家,共34.8萬門。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

世上最大的迫擊砲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製造的小大衛,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公分。它所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1]

进入现代后。迫擊砲又出现了可以后膛装填的线膛炮、可以曲平射兩用、或可以自動連發的新种类;大口徑型也正趨向可自力移動的自行火砲。另外,迫擊砲由於使用簡單,除了正規軍隊外,連一些游擊隊都會裝備。

分类

迫击炮有多个分类方法:

  • 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炮和后装迫击炮;
  • 按炮身结构可分为滑膛迫击炮和线膛迫击炮;
  •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驼载式、车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

杆式迫击炮

 
布莱克尔迫击炮是典型的杆式迫击炮

杆式迫击炮(英語:spigot mortar)主要由一根带插头的,有时末端空心的发射杆组成。在发射时炮手会把炮弹的空心底端套在这根杆子上,而不是像在发射传统迫击炮那样把炮弹放入炮管里。发射杆的顶端和炮弹的外壳一起构成了一段较短的空心炮管。所以杆式式迫击炮的结构是颠倒的,不是炮管环绕着炮弹,而是炮弹环绕着炮管。通常在杆子的底部内置一个触发机构,击发时长的击针沿杆向上撞击,从而激发弹丸内部的底火并引爆炮管内的发射药。

杆式迫击炮的优势在于,与同等有效载荷和射程的常规迫击炮相比,其火力部分(底板和发射杆)更小、更轻,制造也比较简单。此外,大多数杆式迫击炮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口径,这意味着可以从同一门迫击炮发射几乎任何重量和直径的弹药。缺点是,尽管大多数迫击炮弹的后部呈流线型,非常适合改造为杆式迫击炮炮弹,但让炮弹的尾端具有空心炮管会让浪费体积和质量,进而减小弹丸的有效载荷。如果士兵仅携带少量弹药,则重量缺点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大量携行弹药,杆式迫击炮在弹药上浪费的重量就抵消了其原本的低重量优点了。

有些杆式迫击炮被设计为无声迫击炮。每发炮弹的炮管上内部都有一个紧密配合的滑套,该滑套可以紧紧地套在发射杆上。开火时,滑套和发射杆之间的火药燃气膨胀将弹丸从杆上推出,而滑套在和发射杆彻底分离之前则会被卡住。这样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就会被滑套捕获,从而实现无声的设计。二战后的比利时Fly-K无声迫击炮是此类设计的典型例子。

 
刺猬弹发射器,注意左下角的发射杆

随着时代发展,杆式迫击炮逐渐被常规设计的小口径迫击炮所取代,变得十分少见。 典型的杆式迫击炮设计有:

較常見的迫擊砲口徑

  • 60公厘:
此口徑為法國布朗德公司在1930年代開發的布朗德迫擊砲家族中最小口徑的版本,適合讓步兵單獨攜帶,為步兵連級支援武器。此口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快速茁壯,成為西方國家最普及的步兵迫擊炮。
  • 81毫米:
此口徑為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英语Stokes mortar量產使用的尺寸,後來被大部份國家接受成為標準營級迫擊炮的技術規格標準。包括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公釐英语Brandt Mle 27/31迫擊炮、美軍M1迫擊炮英语M1 mortar、日本九七式迫擊炮。英國二战期间使用的ML3英寸迫击炮的口径为81.5毫米,但在冷戰中期開發的L16式迫擊炮回歸81毫米。
  • 82毫米:
蘇聯中華民國在1930年代開發的口徑規格,目前主要是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營級編制的武器。
  • 4.2英吋(107毫米):
最初為化學兵部隊使用,又稱化學迫擊砲。後來轉型為步兵團級支援兵器,知名的包括美國M2型4.2英寸迫擊砲、英國4.2英吋迫擊炮。
  • 120毫米:
法國在1930年代開發的布朗德迫擊炮系列口徑最大的系列,後授權給芬蘭量產,蘇聯也依照該口徑標準製造了120公厘迫擊炮,同樣為步兵團級支援武器。冷戰期間除了蘇聯與共產國家,以色列也獲得芬蘭授權在國內產製,並獲得部分西方國家運用。美國則是在1980年代末期自以色列引進測評後接受了120公厘迫擊砲的規格,捨棄了4.2英吋標準。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常和 著:《武器百科》,漢宇,2008年。第52頁。ISBN 9789866678615
  2. ^ "Tank Hurls Flying Dust Bins and Lays Track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5-03-20.. Popular Mechanics, December 1944, p. 7.

来源

  • Ryan, J. W., Guns, Mortars and Rockets (Battlefield Weapons Systems & Technology), Brassey's publishers, London, 1982

参见

迫击炮, 英語, mortar, 是一种炮身短, 射角大, 弹道曲率高, 以座钣承受后坐力, 发射尾翼稳定的炮弹的曲射火炮, 其名称来源于可以, 迫近射击, 目录, 特点, 歷史, 分类, 杆式, 較常見的迫擊砲口徑,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参见特点, 编辑, 二戰美軍的m2迫擊炮, 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 英语, stokes, mortar, 射角大, 一般为45, 弹道弯曲, 初速小, 最近射程小, 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 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射击时多人操作, 5人, 砲管后. 迫击炮 英語 mortar 是一种炮身短 射角大 弹道曲率高 以座钣承受后坐力 发射尾翼稳定的炮弹的曲射火炮 其名称来源于可以 迫近射击 目录 1 特点 2 歷史 3 分类 3 1 杆式迫击炮 4 較常見的迫擊砲口徑 5 参考文献 5 1 引用 5 2 来源 6 参见特点 编辑 二戰美軍的M2迫擊炮 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 英语 Stokes mortar 射角大 一般为45 85 弹道弯曲 初速小 最近射程小 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 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射击时多人操作 2 5人 砲管后坐能量通过底座钣由地面吸收 行军时砲管 底座钣 瞄準具可分解 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 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 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 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 毒氣彈等特种炮弹 迫击炮问世以来 被广泛运用于战争 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 配合步兵小单位 班 排 连 營 作战 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歷史 编辑迫擊炮由臼炮演變而來 1904年日俄戰爭的旅順攻城戰中 日軍官兵離俄軍戰壕很近 普通火炮和機槍無法發揮威力 俄國炮兵軍官 旅顺要塞炮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 尼古拉耶維奇 戈比亞托 英语 Leonid Gobyato 利用臼炮彈道高 射程近的特點 和旅順城防司令康德拉堅科將軍一道設計出了第一門迫擊炮 其炮身為海軍的47毫米海军炮 英语 QF 3 pounder Hotchkiss 安裝在輪式炮架上 便於推行 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炮弹 弹重11 5kg 射程500步 然而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海軍臼炮改裝而來 雖然射程近 但無法拆成可攜帶的部件 步兵小單位作戰使用起來仍然不方便 因此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 斯托克斯 Wilfred Stokes 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 英语 Stokes mortar 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 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蘇聯是世界上装备迫擊砲最多的國家 共34 8萬門 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 世上最大的迫擊砲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製造的小大衛 其炮筒重65304公斤 口徑為91 4公分 它所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 1 进入现代后 迫擊砲又出现了可以后膛装填的线膛炮 可以曲平射兩用 或可以自動連發的新种类 大口徑型也正趨向可自力移動的自行火砲 另外 迫擊砲由於使用簡單 除了正規軍隊外 連一些游擊隊都會裝備 分类 编辑迫击炮有多个分类方法 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炮和后装迫击炮 按炮身结构可分为滑膛迫击炮和线膛迫击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 驼载式 车载式 牵引式和自行式 杆式迫击炮 编辑 布莱克尔迫击炮是典型的杆式迫击炮 杆式迫击炮 英語 spigot mortar 主要由一根带插头的 有时末端空心的发射杆组成 在发射时炮手会把炮弹的空心底端套在这根杆子上 而不是像在发射传统迫击炮那样把炮弹放入炮管里 发射杆的顶端和炮弹的外壳一起构成了一段较短的空心炮管 所以杆式式迫击炮的结构是颠倒的 不是炮管环绕着炮弹 而是炮弹环绕着炮管 通常在杆子的底部内置一个触发机构 击发时长的击针沿杆向上撞击 从而激发弹丸内部的底火并引爆炮管内的发射药 杆式迫击炮的优势在于 与同等有效载荷和射程的常规迫击炮相比 其火力部分 底板和发射杆 更小 更轻 制造也比较简单 此外 大多数杆式迫击炮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口径 这意味着可以从同一门迫击炮发射几乎任何重量和直径的弹药 缺点是 尽管大多数迫击炮弹的后部呈流线型 非常适合改造为杆式迫击炮炮弹 但让炮弹的尾端具有空心炮管会让浪费体积和质量 进而减小弹丸的有效载荷 如果士兵仅携带少量弹药 则重量缺点并不明显 但是 一旦大量携行弹药 杆式迫击炮在弹药上浪费的重量就抵消了其原本的低重量优点了 有些杆式迫击炮被设计为无声迫击炮 每发炮弹的炮管上内部都有一个紧密配合的滑套 该滑套可以紧紧地套在发射杆上 开火时 滑套和发射杆之间的火药燃气膨胀将弹丸从杆上推出 而滑套在和发射杆彻底分离之前则会被卡住 这样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就会被滑套捕获 从而实现无声的设计 二战后的比利时Fly K无声迫击炮是此类设计的典型例子 刺猬弹发射器 注意左下角的发射杆 随着时代发展 杆式迫击炮逐渐被常规设计的小口径迫击炮所取代 变得十分少见 典型的杆式迫击炮设计有 英国二战时期丘吉尔 AVRE上搭载的230毫米帕塔德迫击炮 2 日本在冲绳战役和硫磺岛战役中使用的320毫米九八式臼炮 布莱克尔迫击炮和PIAT在二战中被英军用作反坦克武器 刺猬弹发射器使用了24门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反潜杆式迫击炮 开火时刺猬炮会将24枚深水炸弹同时射出 較常見的迫擊砲口徑 编辑60公厘 此口徑為法國布朗德公司在1930年代開發的布朗德迫擊砲家族中最小口徑的版本 適合讓步兵單獨攜帶 為步兵連級支援武器 此口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快速茁壯 成為西方國家最普及的步兵迫擊炮 81毫米 此口徑為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 英语 Stokes mortar 量產使用的尺寸 後來被大部份國家接受成為標準營級迫擊炮的技術規格標準 包括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公釐 英语 Brandt Mle 27 31 迫擊炮 美軍M1迫擊炮 英语 M1 mortar 日本九七式迫擊炮 英國二战期间使用的ML3英寸迫击炮的口径为81 5毫米 但在冷戰中期開發的L16式迫擊炮回歸81毫米 82毫米 蘇聯 中華民國在1930年代開發的口徑規格 目前主要是俄羅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營級編制的武器 4 2英吋 107毫米 最初為化學兵部隊使用 又稱化學迫擊砲 後來轉型為步兵團級支援兵器 知名的包括美國M2型4 2英寸迫擊砲 英國4 2英吋迫擊炮 120毫米 法國在1930年代開發的布朗德迫擊炮系列口徑最大的系列 後授權給芬蘭量產 蘇聯也依照該口徑標準製造了120公厘迫擊炮 同樣為步兵團級支援武器 冷戰期間除了蘇聯與共產國家 以色列也獲得芬蘭授權在國內產製 並獲得部分西方國家運用 美國則是在1980年代末期自以色列引進測評後接受了120公厘迫擊砲的規格 捨棄了4 2英吋標準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常和 著 武器百科 漢宇 2008年 第52頁 ISBN 9789866678615 Tank Hurls Flying Dust Bins and Lays Track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5 03 20 Popular Mechanics December 1944 p 7 来源 编辑 Ryan J W Guns Mortars and Rockets Battlefield Weapons Systems amp Technology Brassey s publishers London 1982参见 编辑 军事主题 臼炮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迫击炮 amp oldid 7562754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