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军政部补充兵训练处

军政部补充兵训练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设在后方各地的新兵训练军事机关。

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陆续成立补充兵训练处,隶属于军政部,但受所在战区节制。一般编制为;

  • 中将处长:
  • 少将(上校)副处长
  • 主任处员(相当于参谋主任)
  • 补充科
  • 训练科
  • 经理科
  • 副官室
  • 军医室
  • 审核室
  • 政治部:1942年春改为特别党部。设特派员、书记长。
  • 四至六个团:每团三营,每营四或五连。
  • 军官队:训练、储备本处各团军官佐的机构。同时也收容战区临时编余的军官受训。
  • 学兵大队。其任务是为补训处培训班长人才。
  • 荣誉大队:任务是从军队后方医院接收伤病痊愈官兵进行训练,然后拨往前方部队补充。该大队士兵粮饷、医疗待迂比一般士兵稍优。编制四个连。

第一补充兵训练总处:1939年8月1日在四川内江成立,辖第1、第12、第25、第32等四个补训处;新兵训练第一总处上校军械处处长朱紫朝。1945年2月10日裁撤。处长郜子举(1939年8月1日—1945年2月10日)

第二补充兵训练总处:1939年10月来綦江,驻县城城皇庙。总处长张轸。1943年3月周振强任总处长。1944年由吴朗任总处长,后谷炳奎任总处长。副处长官全武(1940年增设),辖军政部第15、16补充兵训练处(均为师级编制),其中,第16补训处驻綦江。总处直属一个骑兵连、四个营、一个野战医院、一个野战团。骑兵团驻总处,连长徐汝朝,全连有官佐6名,士兵196人。工兵营驻县城内,营长单且岩,全营有官佐43名,士兵594人。通讯营驻两路口(今古剑乡),全营有官佐43名,士兵291人。辎重营驻南川万盛,全营有官佐23名,士兵446人。特务营驻綦江中学校,营长王跃斋,全营有官佐18 名,士兵302人。野战医院驻南川万盛,全院有官佐18人,士兵(医务兵)195人。野战团驻南川南平镇,全团有官佐93名,士兵1715人。1941年12月在重庆綦江以第二补训总处所属部队改编组成第六十六军张轸任军长,成刚任副军长。该军组成后2月27日由重庆开赴贵州普安、兴义整训。全军近3万人

  • 新编第28师,刘伯龙任师长。由军委会别动队第一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刘伯龙,辖第82团团长梁少雄,第83团团长杨砺初,第84团团长薛健仁。
  • 新编第29师,马维骥任师长。以驻綦江军政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补充团为主改编而成,师长马维骥,辖第85团团长李寅星,第86团团长何树屏,第87团团长陈海泉。
  • 新编第38师,孙立人任师长。由税警总团第2、第3、第4团及直属队改编。第112团团长陈鸣人,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第114团团长李鸿。
  • 军部直属队有辎重团、特务、工兵、搜索、通讯各营、输送连和3个医院。

第三补充兵训练总处:1940年5月15日在湖南芷江成立,辖第20补训处。1941年3月14日裁撤。处长毛炳文(1940年5月15日—1941年3月14日)

第四补充兵训练总处:1940年5月15日在陕西汉中成立,辖第6、第24、第36等3个补训处。1943年9月1日裁撤。处长祝绍周(兼)(1940年5月15日—1943年9月1日)

1944年11月20日陈诚任军政部长后开始整军。1945年2月间,军政部命令:全国补训处一律撤销。

各补充兵训练处,简称“某某补”:

  • 第一补训处:1937年11月20日成立驻川补充兵训练处(辖重庆、万县、嘉定、泸县四个区补充兵训练处)。璧山县来凤驿。1938年3月1日在重庆改编为第1补充兵训练处,辖八个补充兵团。8月改辖六个补充兵团。1939年9月改辖四个补充兵团。1939年隶属于重庆卫戍总部,由陈继承节制。1940年11月30日改编为第三十九军暂编第51师,师长贺光谦。历任处长:王继祥(黄埔三期)/夏斗寅(1938年3月1日—10月1日)贺光谦(1938年10月1日—1940年11月30日)
  • 第二补训处:驻巫山县
  • 第三补训处:1937年9月7日成立乐昌补充兵训练处。1938年3月1日在广东乐昌改称第3补充兵训练处,辖八个补充兵团。6月改辖六个补充兵团。1939年,第三补充兵训练处第四团驻罗定县城,团长楼望潮。1941年6月,第三补充兵训练处第一团驻守垫江。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1945年2月10日裁撤。历任处长:陈应龙(1938年3月1日—10月25日)梁固荣(1938年10月25日—1941年11月1日)吴琅(1941年11月1日—1942年10月1日)杨蔚(1942年10月1日—1943年12月24日)杨植之(1943年12月24日—1945年2月10日)
  • 第四补训处:1937年9月7日成立汉中补充兵训练处。1938年3月1日在陕西汉中改称第4补充兵训练处,辖八个补充兵团。6月改辖六个补充兵团。1939年3月移驻湖南常宁。191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194年9月29日裁撤。历任处长:祝绍周(1938年3月1日—10月1日)刘履德(1938年10月1日—1944年9月29日)
  • 第五补训处:1937年9月7日成立常德补充兵训练处。1938年3月1日在湖南常德改称第5补充兵训练处,辖六个补充兵团。5月抽调主力编为预备第4师。改辖四个补充兵团。1939年3月移驻福建福安。1939年5月,张宁在江西吉安任军政部第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二团上校团长。1942年3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1945年2月10日裁撤。历任处长:傅正模(1938年3月1日—5月10日)邓春华(黄埔一期1938年5月10日—1945年2月10日)
  • 第六补训处:1937年9月7日成立开封补充兵训练处。1938年3月1日在河南开封改称第6补充兵训练处,辖六个补充兵团。5月移驻陕西安康。1938年6月由第六補訓處組建國民革命軍預備第2師,陳明仁任該師中將師長。1940年3月改辖四个补充兵团。后在康县重新成立补训处,处长王认曲,1940年夏该处改编为陆军新编第一师。1941年9月10日改编为暂编第1师。 历任处长:张庆余(1938年3月1日—7月8日)王祈(1938年7月8日—1939年7月16日)王认曲(1939年7月16日—1941年9月10日)
  • 第七补训处:位于陕西咸阳。处长王万龄(黄埔一期)
  • 第八补训处:位于贵州。处长宋思一/王文彦
  • 第九补训处:1938年3月1日在江苏徐州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第一团上校团长黄霞鹏)。其任务是下令征兵和征集兵员,接收新兵以便移交,可以说是新兵收容所。5月移驻陕西西乡,改辖五个补充团。1940年3月移驻四川璧山,改辖四个补充兵团。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1945年2月10日裁撤。历任处长:钱伦体(1938年3月1日—1941年6月1日)甘登俊(1941年6月1日—1943年8月26日)邹轸善(1943年8月26日—1945年2月10日)副处长何文鼎
  • 第十补训处:1938年3月1日在湖北襄阳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上校主任吴中坚、少将督练官张铁英。1940年9月移驻老河口,改辖四个补充兵团。1941年7月28日裁撤。历任处长:李绳武 潘祖信(1938年3月1日—1939年9月1日)钟纪(1939年9月1日—1941年7月28日)
  • 第十一补训处:位于四川西昌。
  • 第十二补训处:1938年9月16日在湖南邵阳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处长成刚,副处长兼团长刘镇越,政治部主任李有莘。1939年9月移驻四川永川。1940年5月改辖四个补充兵团。1941年9月12日改编为新编第39师。历任处长:李绳武(1938年9月16日—1939年9月1日)成刚(1939年9月1日—1941年9月12日)
  • 第十三补训处:1938年9月16日在福建南平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1941年5月25日,处长李良荣请战参加太湖战役,所属装备团副团长郭志雄殉国。1942年3月移驻永春。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194年11月6日裁撤。历任处长:叶成(1938年9月16日—1939年1月10日 李良荣(1939年1月10日—1941年8月1日)严泽元(兼)(1941年8月1日—1944年11月6日)
  • 第十四补训处:1938年9月16日在四川内江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补训处少校处员兼代人事组组长罗召南。1940年1月抽调主力改编为新编第33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12月14日改编为暂编第52师。历任处长:张世希(1938年9月16日—1940年1月23日 黄埔军校一期)林英(1940年1月23日—12月14日)
  • 第十五补训处:1938年9月16日在四川合江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处长王公遐,副处长周天健少将。1939年2月8日,第十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三团驻白沙,团长袁兆璜,团部设在朱家石坝。1939年3月移驻贵州遵义。1940年7月移驻重庆白沙古镇,改辖三个补充兵团、一个野战补充兵团。1941年6月,第十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一野战补充团驻守垫江。1942年3月,第十五补充兵训练处三团三营一部驻防垫江,4月,第十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三团机炮连驻垫江县监视过境日本飞机和清乡剿匪。1942年8月15日改编为第九十三军暂编第2师,师长王公遐/曾晴初。处长:王公遐(1938年9月16日—1942年8月15日)/曾晴初/石祖德
  • 第十六补训处:1939年2月进驻綦江,处部设县城龙王庙(今北街小学),处长邱清泉,副处长竺培基。1939年12 月,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步兵第二团从四川南川移驻贵州,执行川黔公路沙子哨至乌江渡交通治安和军统驻息烽各机构的外围警戒任务。团部和三营驻息烽及境内黑神庙、排杉铺等地。1941年1月1日,步兵第团改编为“国民政府军亊委员会办公厅直属特务第二团”,划归军统节制。其第一、二营驻息烽集中营周围以及川黔公路沿线场镇。1943年邱清泉调走后由周振强任处长。处部所辖第一团三个营和附第三团的一个营,共四个营,有官佐100余名,士兵2300多人,分别驻县城和川黔、川湘公路的军事要地。第一团团部驻城商会,团长为应怀宗。第一营营长金阶平,营部驻江津杜市。第二营营部驻盖石。第三营营部驻东溪,营长曹宋纪。第一团附三团之第一营营部驻万盛,营长刘寅。该处的任务,除接收新兵加以短期训练后分送各部队外,还要保护公路桥梁和负责海孔飞机制造厂及丛林沟飞机材料厂的警卫。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调离綦江。
  • 第十七补训处:
  • 第十八补训处:位于河南渑池。
  • 第十九补训处:
  • 第二十补训处:位于四川万县
  • 第廿一补训处:处长邓经儒
  • 第廿二补训处:1938年10月25日在浙江诸暨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1940年3月移驻江山。1941年8月移驻福建建阳。1943年7月,训练处移驻县城,有官佐667人,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驻马安乡(今马屿镇),第三团驻塘下、汀田、场桥等地,每团每年约接收新兵1200多人。1944年4月11日裁撤。历任处长:冷欣(1938年10月25日—1939年2月24日)王廷柱(1939年2月24日—1940年1月18日)蒋超雄(1940年1月18日—1941年8月1日)钱东亮(1941年8月1日—1944年4月11日)
  • 第廿三补训处:1937年成立于广东清远县,中将处长陈文/1938.4.黄植楠。1938年3月北迁韶关曲江)。1940年,迁往南雄郊区。1944年底撤退和平县,继续撤至离县城百里的贝墩乡。1945年2月裁撤后,千余名裁余官兵拔交曲江第九军官总队收容随后“遣散”,文员(文职书记及党政人员)一律资遣。[1]
  • 第廿四补训处:1938年10月25日在陕西汉中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1940年4月抽调主力改编为暂编第16师,李强任师长,改辖4个补充团。1941年5月16日改编为暂编第59师。处长李强(1905--1952,江西遂川人,黄埔一期)历任处长:

李强(1938年10月25日—1940年4月25日)李洁(1940年4月25日—1941年5月16日)

  • 第廿五补训处:处长胡素(黄埔一期)。位于四川。1942年初改编成陆军新编第三十师。
  • 第廿六补训处:蒋云台任处长,辖4个补充团:第一补充团驻陇西,第二补训团驻河西,第三补训团驻陇东,第四补训团驻定西。抗日战争胜利后,该训练处撤销,业务交甘肃师管区,蒋云台调甘肃师管区任司令。1939年8月,第26补训处补充第3、4、8、10团改编为预备第7师(师长严明),该师隶属第42军,长驻陕西。同年冬,国民政府军政部派第二十六补充兵训练处的补充第二团团长梁得翼,第三团团长魏玉仑来陇驻扎,负责壮丁的编练工作。1940年4月以新编第十旅和第二十六补训处候占林团、兰州师管区马本林团合编为暂编第十五师,以刘宗宽为师长。同年夏,第二十六补训处补充第一团团长段泽民来陇驻扎。
  • 第廿七补训处:成立于1938年11月,处长潘佑强中将,副处长张际泰少将,政治部主任谢富稷,下设六个团。第一团团长漆启予上校;第二团团长何剑平;第三团团长平德鹤上校;第四团团长李振森上校;第五团团长向介江;第六团团长王亚平少将。
  • 第28补兵训练处:1939年12月10日在四川忠县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1941年9月30日,第二十八补充兵训练处第二团三营驻白沙,营长罗永忠;1942年2月7日,第二十八补充兵训练处步兵第二团三营驻白沙,营长钟一章。1942年11月30日裁撤。历任处长:唐宇纵(1939年12月10日—1940年12月28日)韩亮宇(1940年12月28日—1942年11月30日)
  • 第廿九补训处:1939年12月10日在贵州贵阳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1941年,军政部第二十九补充兵训练处调驻毕节。处长彭戟光、副处长申茂生(均为黄埔第一期学生)。政治部主任罗永年(黄埔六期炮科) 。驻毕节期间组训三个补充团开赴湖南。第二十九补训处干次年调离。1942年2月6日裁撤。
  • 第30补兵训练处:1937年10月,川康绥靖主任公署为补充出川抗战的兵员,在成都、重庆、万县、泸州、顺庆、绵阳等地设立后方补充营训练处,顺庆(今南充)为第三十补训处,处长李范章。第三十补训处驻南充县城游击街土门寺(今南充市顺庆区文明街第二石油职工医院),下设补充营4营,每营补充壮丁615名,负责接受、训练各县征送的壮丁,以备拨补。1941年冬,第三十补训处奉命撤销,处长李范章奉命出任顺营师管区副司令,其他官兵调离南充。1942年3月移驻隆昌。10月6日裁撤。


历任处长:
曾晴初(1939年12月10日—1942年10月6日

  • 第卅一补训处:位于四川江油中坝镇报恩寺(今市公安局原址)。1940年1月成立。少将处长乔树人,四川北川人,黄埔军校三期,陆军大学特二期毕业。少将副处长李华骏,四川江安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处部上校主任处员(相当于参谋长)兰国斌,四川资阳人,军校六期,陆大十三期毕业。处分四组、三室,参谋组长万子登、训练组长赵定中、总务组长龙腾骧、军需主任黎伯棠、军医室主任何镜秋、军法室主任法官唐万里。另外,处部设有国民党特党部,书记长闻汝贤。1940年春天,成茂师管区拨来周德光、赵一雪两团,归入第三十一补训处建制。第1团(团长张垿声)、第5团(团长范某某)驻中坝,第2团(团长徐震球)驻江油武都,第3团(团长黄培琎)驻彰明县,第4团(团长傅瞩瞻)驻安县塔水,第6团(团长胡敌之)驻绵阳石马坝。1941年5月,补兵训练处撤销,各补充团改由师管区管辖。
  • 第卅二补训处:1940年春由“叙泸师管区”改编,在泸州石洞镇成立。按照乙种师编制装备,辖3个步兵团,1个补充团和辎重营、工兵营、骑兵连、通讯连、特务连等。每营4连(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全处官兵将近万人,第一团团长为钱鹤阜,第二团团长为文蔚雄,第三团团长为张贵乡,补充团团长为朱紫朝,第一任处长唐三山(江西人,潮州军官学校毕业,后调叙泸师管区司令),第二任副处长夏日长(军校四期和陆大毕业),营级以上的干部,绝大部分是中央军校毕业生。同年下半年移驻隆昌,1941年春又移驻乐山。处长韩文源,副处长王章,参谋长先后为魏鸿、鲁醒群,政治部主任先后为刘綺生、傅湘临。韩文源、魏鸿、刘琦生、鲁醒群均为贵州人,系何应钦同乡,属何的派系。处部驻乐山城内老霄顶前吴家祠。处直属队驻乐山城区。辖三个团及一个野补团。第一团团长先后为钱和高、李绍登。驻城内及五通挢、牛华,一部驻扎外地。第二团驻雷(波)、马(边)、屏(山)、峨(边)、沐(川)。第三团团长鲁酲群,驻西昌,归西昌行营直接指挥。野补团先后驻苏稽、五通桥,专接收新兵。在乐山成立了“川南警备司令部”(以后改为乐山警备司令部)。处长韩文源兼任司令,政治部主任刘起生兼任副司令,文韬为参谋长(湖南人),警备区辖乐山、沐川、屏山、峨边、马边、犍为、峨眉等七个县。1945年3月,韩文源接得上级命令:“三二补”撤销番号。全部移交陈诚系统的第九十八师接收,4月第98师师长向敏思,率师部进驻岷江东岸任家坝,等候进城办理接收手续。历任处长:周建陶(1939年12月10日一1940年12月3日)韩文源(1940年12月3日一1945年2月10日)
  • 第卅三补训处:1939年12月10日在广西全县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1943年3月8日裁撤。处长王公亮(1939年12月10日—1943年3月8日)
  • 第34补兵训练处:1939年12月10日在四川合江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第2团上校团长赵德树)。1941年第34补训处第五团团长李唐在四川省眉山县驻训,1942年,第三十四补充兵训练处第四团团长万成渠在眉山县驻防。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1945年2月10日裁撤。处长李昌龄(1939年12月10日—1945年2月10日)
  • 第35补兵训练处:1940年1月17日在四川云阳成立,辖六个补充兵团。1943年3月8日裁撤。处长李奇中(1940年1月17日—1942年10月1日)郑坡(1942年10月1日—1943年3月8日)
  • 第36补兵训练处:1942年成立。司令部(处部)驻于镇南县城东街城隍庙内(现龙川派出所驻地)。辖3个步兵团,1个军官训练大队。少将处长盛家兴,宇仲宾,云南省玉溪县人,黄埔军校五期及陆军大学第七期毕业。少将副处长冯春申,云南省鹤庆县人。处部办公室上校主任处员张梦铎(相当于参谋长),湖南武冈人。处部下设秘书室、副官室、译电室、军法室、政工室、军需室、军务科、军医室等科室;处部直属部队有特务连、通讯排、军官训练大队。军官训练大队驻镇南县城北一公里的斗阁山,大队长由 第一团中校副团长陆文明兼任。中队长也系从各团挑选优秀军官担任。辖3个步兵团,每团3个营,每营4个连,每连3个排,每排3个班。第一团上校团长龙泽汇,云南昭通人;其后是由殷开本接任,殷是云南峨山人,驻镇南城郊一带。第二团上校团长杨剑秋,云南剑川人;其后是费炳接任,驻大姚县和姚安县。第三团上校团长李长雄,后由原中校副团长刘杰生代理团长,刘是云南石屏人,驻镇南城郊一带。龙陵收复以后,奉命于1945年2月撤销。
  • 第37补兵训练处:1940年3月16日在湖北谷城成立,辖四个补充兵团。1941年4月移驻河南汝南。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1944年5月28日裁撤。处长陈绍法(1940年3月16日—1944年5月28日)
  • 第38补兵训练处 1940年4月21日在湖北罗田成立,辖四个补充兵团。1943年3月25日裁撤。 历任处长: 刘尚志(兼)(1940年4月21日—1942年8月15日) 桂振远(1942年8月15日—1943年3月25日)
  • 第39补兵训练处:1940年4月21日在广东乐昌成立,辖三个补充兵团(第二团中校副团长、中校团长侯松亭)。1942年3月移驻新兴。1944年10月15日裁撤。历任处长:吴琅(1940年4月21日—1941年5月1日)梁固荣(1941年5月1日—1944年10月15日)
  • 第41补兵训练处:1940年12月1日在福建浦城成立,辖三个补充兵团。1942年8月6日裁撤。历任处长:蔡凤翁(1940年12月1日—1941年3月20日)唐光霁(1941年3月20日—1942年8月6日)
  • 第四十二补训处:1940年12月1日在浙江金华成立,辖三个补充兵团。1942年8月6日裁撤。处长:萧树经(1940年12月1日—1942年8月6日)
  • 第43补训处:1940年12月1日在广西宜山成立,辖三个补充兵团。1944年10月15日裁撤。处长杨文琏(1940年12月1日—1944年10月15日)
  • 第44补训处:1940年12月1日在陕西宝鸡成立,辖三个补充兵团,处长叶成,参谋长朱鸣刚。1941年5月30日改编为暂编第58师,叶成任师长,隶属新编第二军。1942年,第四十四补训处第三团二营进驻四川省威远县县城,年底撤走。
  • 第四十五补训处:1940年12月1日在涪陵成立,辖三个补充兵团。1944年10月15日裁撤。处长曾鲁(1940年12月1日—1944年10月15日)
  • 第46补兵训练处:1940年12月1日在福建建瓯成立,辖三个补充兵团,第三团上校团长敖建畴。1944年10月15日裁撤。历任处长:娄绍铠(1940年12月1日—1943年12月28日)张汉铎(1943年12月28日—1944年10月15日)
  • 炮兵第1补充兵训练处:1941年7月1口在陕西西安成立,辖一个炮兵补充兵团、一个基干团。1943年1月7日裁撤。处长彭孟缉(1941年7月1日—1943年1月7日)
  • 炮兵第2补充兵训练处:1941年7月1日在广西桂林成立,辖一个炮兵补充兵团、一个基干团。1943年1月7日裁撤。历任处长:秋宗鼎(1941年7月1日—1942年9月15日)史宏熹(1942年9月15日—1943年1月7日)

参考文献

  1. ^ 黄植农 李友庄:“抗日时期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二十三补训处概况忆述”,《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九辑

军政部补充兵训练处, 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设在后方各地的新兵训练军事机关, 历史, 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陆续成立补充兵训练处, 隶属于军政部, 但受所在战区节制, 一般编制为, 中将处长, 少将, 上校, 副处长, 主任处员, 相当于参谋主任, 补充科, 训练科, 经理科, 副官室, 军医室, 审核室, 政治部, 1942年春改为特别党部, 设特派员, 书记长, 四至六个团, 每团三营, 每营四或五连, 军官队, 训练, 储备本处各团军官佐的机构, 同时也收容战区临时编余的军官受训, 学兵大队, 其. 军政部补充兵训练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设在后方各地的新兵训练军事机关 历史 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陆续成立补充兵训练处 隶属于军政部 但受所在战区节制 一般编制为 中将处长 少将 上校 副处长 主任处员 相当于参谋主任 补充科 训练科 经理科 副官室 军医室 审核室 政治部 1942年春改为特别党部 设特派员 书记长 四至六个团 每团三营 每营四或五连 军官队 训练 储备本处各团军官佐的机构 同时也收容战区临时编余的军官受训 学兵大队 其任务是为补训处培训班长人才 荣誉大队 任务是从军队后方医院接收伤病痊愈官兵进行训练 然后拨往前方部队补充 该大队士兵粮饷 医疗待迂比一般士兵稍优 编制四个连 第一补充兵训练总处 1939年8月1日在四川内江成立 辖第1 第12 第25 第32等四个补训处 新兵训练第一总处上校军械处处长朱紫朝 1945年2月10日裁撤 处长郜子举 1939年8月1日 1945年2月10日 第二补充兵训练总处 1939年10月来綦江 驻县城城皇庙 总处长张轸 1943年3月周振强任总处长 1944年由吴朗任总处长 后谷炳奎任总处长 副处长官全武 1940年增设 辖军政部第15 16补充兵训练处 均为师级编制 其中 第16补训处驻綦江 总处直属一个骑兵连 四个营 一个野战医院 一个野战团 骑兵团驻总处 连长徐汝朝 全连有官佐6名 士兵196人 工兵营驻县城内 营长单且岩 全营有官佐43名 士兵594人 通讯营驻两路口 今古剑乡 全营有官佐43名 士兵291人 辎重营驻南川万盛 全营有官佐23名 士兵446人 特务营驻綦江中学校 营长王跃斋 全营有官佐18 名 士兵302人 野战医院驻南川万盛 全院有官佐18人 士兵 医务兵 195人 野战团驻南川南平镇 全团有官佐93名 士兵1715人 1941年12月在重庆綦江以第二补训总处所属部队改编组成第六十六军 张轸任军长 成刚任副军长 该军组成后2月27日由重庆开赴贵州普安 兴义整训 全军近3万人 新编第28师 刘伯龙任师长 由军委会别动队第一纵队改编而成 师长刘伯龙 辖第82团团长梁少雄 第83团团长杨砺初 第84团团长薛健仁 新编第29师 马维骥任师长 以驻綦江军政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补充团为主改编而成 师长马维骥 辖第85团团长李寅星 第86团团长何树屏 第87团团长陈海泉 新编第38师 孙立人任师长 由税警总团第2 第3 第4团及直属队改编 第112团团长陈鸣人 第113团团长刘放吾 第114团团长李鸿 军部直属队有辎重团 特务 工兵 搜索 通讯各营 输送连和3个医院 第三补充兵训练总处 1940年5月15日在湖南芷江成立 辖第20补训处 1941年3月14日裁撤 处长毛炳文 1940年5月15日 1941年3月14日 第四补充兵训练总处 1940年5月15日在陕西汉中成立 辖第6 第24 第36等3个补训处 1943年9月1日裁撤 处长祝绍周 兼 1940年5月15日 1943年9月1日 1944年11月20日陈诚任军政部长后开始整军 1945年2月间 军政部命令 全国补训处一律撤销 各补充兵训练处 简称 某某补 第一补训处 1937年11月20日成立驻川补充兵训练处 辖重庆 万县 嘉定 泸县四个区补充兵训练处 璧山县来凤驿 1938年3月1日在重庆改编为第1补充兵训练处 辖八个补充兵团 8月改辖六个补充兵团 1939年9月改辖四个补充兵团 1939年隶属于重庆卫戍总部 由陈继承节制 1940年11月30日改编为第三十九军暂编第51师 师长贺光谦 历任处长 王继祥 黄埔三期 夏斗寅 1938年3月1日 10月1日 贺光谦 1938年10月1日 1940年11月30日 第二补训处 驻巫山县 第三补训处 1937年9月7日成立乐昌补充兵训练处 1938年3月1日在广东乐昌改称第3补充兵训练处 辖八个补充兵团 6月改辖六个补充兵团 1939年 第三补充兵训练处第四团驻罗定县城 团长楼望潮 1941年6月 第三补充兵训练处第一团驻守垫江 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5年2月10日裁撤 历任处长 陈应龙 1938年3月1日 10月25日 梁固荣 1938年10月25日 1941年11月1日 吴琅 1941年11月1日 1942年10月1日 杨蔚 1942年10月1日 1943年12月24日 杨植之 1943年12月24日 1945年2月10日 第四补训处 1937年9月7日成立汉中补充兵训练处 1938年3月1日在陕西汉中改称第4补充兵训练处 辖八个补充兵团 6月改辖六个补充兵团 1939年3月移驻湖南常宁 191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年9月29日裁撤 历任处长 祝绍周 1938年3月1日 10月1日 刘履德 1938年10月1日 1944年9月29日 第五补训处 1937年9月7日成立常德补充兵训练处 1938年3月1日在湖南常德改称第5补充兵训练处 辖六个补充兵团 5月抽调主力编为预备第4师 改辖四个补充兵团 1939年3月移驻福建福安 1939年5月 张宁在江西吉安任军政部第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二团上校团长 1942年3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5年2月10日裁撤 历任处长 傅正模 1938年3月1日 5月10日 邓春华 黄埔一期1938年5月10日 1945年2月10日 第六补训处 1937年9月7日成立开封补充兵训练处 1938年3月1日在河南开封改称第6补充兵训练处 辖六个补充兵团 5月移驻陕西安康 1938年6月由第六補訓處組建國民革命軍預備第2師 陳明仁任該師中將師長 1940年3月改辖四个补充兵团 后在康县重新成立补训处 处长王认曲 1940年夏该处改编为陆军新编第一师 1941年9月10日改编为暂编第1师 历任处长 张庆余 1938年3月1日 7月8日 王祈 1938年7月8日 1939年7月16日 王认曲 1939年7月16日 1941年9月10日 第七补训处 位于陕西咸阳 处长王万龄 黄埔一期 第八补训处 位于贵州 处长宋思一 王文彦 第九补训处 1938年3月1日在江苏徐州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第一团上校团长黄霞鹏 其任务是下令征兵和征集兵员 接收新兵以便移交 可以说是新兵收容所 5月移驻陕西西乡 改辖五个补充团 1940年3月移驻四川璧山 改辖四个补充兵团 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5年2月10日裁撤 历任处长 钱伦体 1938年3月1日 1941年6月1日 甘登俊 1941年6月1日 1943年8月26日 邹轸善 1943年8月26日 1945年2月10日 副处长何文鼎 第十补训处 1938年3月1日在湖北襄阳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上校主任吴中坚 少将督练官张铁英 1940年9月移驻老河口 改辖四个补充兵团 1941年7月28日裁撤 历任处长 李绳武 潘祖信 1938年3月1日 1939年9月1日 钟纪 1939年9月1日 1941年7月28日 第十一补训处 位于四川西昌 第十二补训处 1938年9月16日在湖南邵阳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处长成刚 副处长兼团长刘镇越 政治部主任李有莘 1939年9月移驻四川永川 1940年5月改辖四个补充兵团 1941年9月12日改编为新编第39师 历任处长 李绳武 1938年9月16日 1939年9月1日 成刚 1939年9月1日 1941年9月12日 第十三补训处 1938年9月16日在福建南平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1941年5月25日 处长李良荣请战参加太湖战役 所属装备团副团长郭志雄殉国 1942年3月移驻永春 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年11月6日裁撤 历任处长 叶成 1938年9月16日 1939年1月10日 李良荣 1939年1月10日 1941年8月1日 严泽元 兼 1941年8月1日 1944年11月6日 第十四补训处 1938年9月16日在四川内江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补训处少校处员兼代人事组组长罗召南 1940年1月抽调主力改编为新编第33师 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12月14日改编为暂编第52师 历任处长 张世希 1938年9月16日 1940年1月23日 黄埔军校一期 林英 1940年1月23日 12月14日 第十五补训处 1938年9月16日在四川合江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处长王公遐 副处长周天健少将 1939年2月8日 第十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三团驻白沙 团长袁兆璜 团部设在朱家石坝 1939年3月移驻贵州遵义 1940年7月移驻重庆白沙古镇 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一个野战补充兵团 1941年6月 第十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一野战补充团驻守垫江 1942年3月 第十五补充兵训练处三团三营一部驻防垫江 4月 第十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三团机炮连驻垫江县监视过境日本飞机和清乡剿匪 1942年8月15日改编为第九十三军暂编第2师 师长王公遐 曾晴初 处长 王公遐 1938年9月16日 1942年8月15日 曾晴初 石祖德 第十六补训处 1939年2月进驻綦江 处部设县城龙王庙 今北街小学 处长邱清泉 副处长竺培基 1939年12 月 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步兵第二团从四川南川移驻贵州 执行川黔公路沙子哨至乌江渡交通治安和军统驻息烽各机构的外围警戒任务 团部和三营驻息烽及境内黑神庙 排杉铺等地 1941年1月1日 步兵第团改编为 国民政府军亊委员会办公厅直属特务第二团 划归军统节制 其第一 二营驻息烽集中营周围以及川黔公路沿线场镇 1943年邱清泉调走后由周振强任处长 处部所辖第一团三个营和附第三团的一个营 共四个营 有官佐100余名 士兵2300多人 分别驻县城和川黔 川湘公路的军事要地 第一团团部驻城商会 团长为应怀宗 第一营营长金阶平 营部驻江津杜市 第二营营部驻盖石 第三营营部驻东溪 营长曹宋纪 第一团附三团之第一营营部驻万盛 营长刘寅 该处的任务 除接收新兵加以短期训练后分送各部队外 还要保护公路桥梁和负责海孔飞机制造厂及丛林沟飞机材料厂的警卫 抗日战争胜利后 于1945年10月调离綦江 第十七补训处 第十八补训处 位于河南渑池 第十九补训处 第二十补训处 位于四川万县 第廿一补训处 处长邓经儒 第廿二补训处 1938年10月25日在浙江诸暨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1940年3月移驻江山 1941年8月移驻福建建阳 1943年7月 训练处移驻县城 有官佐667人 辖第一 二 三团 第一团驻马安乡 今马屿镇 第三团驻塘下 汀田 场桥等地 每团每年约接收新兵1200多人 1944年4月11日裁撤 历任处长 冷欣 1938年10月25日 1939年2月24日 王廷柱 1939年2月24日 1940年1月18日 蒋超雄 1940年1月18日 1941年8月1日 钱东亮 1941年8月1日 1944年4月11日 第廿三补训处 1937年成立于广东清远县 中将处长陈文 1938 4 黄植楠 1938年3月北迁韶关 曲江 1940年 迁往南雄郊区 1944年底撤退和平县 继续撤至离县城百里的贝墩乡 1945年2月裁撤后 千余名裁余官兵拔交曲江第九军官总队收容随后 遣散 文员 文职书记及党政人员 一律资遣 1 第廿四补训处 1938年10月25日在陕西汉中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1940年4月抽调主力改编为暂编第16师 李强任师长 改辖4个补充团 1941年5月16日改编为暂编第59师 处长李强 1905 1952 江西遂川人 黄埔一期 历任处长 李强 1938年10月25日 1940年4月25日 李洁 1940年4月25日 1941年5月16日 第廿五补训处 处长胡素 黄埔一期 位于四川 1942年初改编成陆军新编第三十师 第廿六补训处 蒋云台任处长 辖4个补充团 第一补充团驻陇西 第二补训团驻河西 第三补训团驻陇东 第四补训团驻定西 抗日战争胜利后 该训练处撤销 业务交甘肃师管区 蒋云台调甘肃师管区任司令 1939年8月 第26补训处补充第3 4 8 10团改编为预备第7师 师长严明 该师隶属第42军 长驻陕西 同年冬 国民政府军政部派第二十六补充兵训练处的补充第二团团长梁得翼 第三团团长魏玉仑来陇驻扎 负责壮丁的编练工作 1940年4月以新编第十旅和第二十六补训处候占林团 兰州师管区马本林团合编为暂编第十五师 以刘宗宽为师长 同年夏 第二十六补训处补充第一团团长段泽民来陇驻扎 第廿七补训处 成立于1938年11月 处长潘佑强中将 副处长张际泰少将 政治部主任谢富稷 下设六个团 第一团团长漆启予上校 第二团团长何剑平 第三团团长平德鹤上校 第四团团长李振森上校 第五团团长向介江 第六团团长王亚平少将 第28补兵训练处 1939年12月10日在四川忠县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1941年9月30日 第二十八补充兵训练处第二团三营驻白沙 营长罗永忠 1942年2月7日 第二十八补充兵训练处步兵第二团三营驻白沙 营长钟一章 1942年11月30日裁撤 历任处长 唐宇纵 1939年12月10日 1940年12月28日 韩亮宇 1940年12月28日 1942年11月30日 第廿九补训处 1939年12月10日在贵州贵阳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1941年 军政部第二十九补充兵训练处调驻毕节 处长彭戟光 副处长申茂生 均为黄埔第一期学生 政治部主任罗永年 黄埔六期炮科 驻毕节期间组训三个补充团开赴湖南 第二十九补训处干次年调离 1942年2月6日裁撤 第30补兵训练处 1937年10月 川康绥靖主任公署为补充出川抗战的兵员 在成都 重庆 万县 泸州 顺庆 绵阳等地设立后方补充营训练处 顺庆 今南充 为第三十补训处 处长李范章 第三十补训处驻南充县城游击街土门寺 今南充市顺庆区文明街第二石油职工医院 下设补充营4营 每营补充壮丁615名 负责接受 训练各县征送的壮丁 以备拨补 1941年冬 第三十补训处奉命撤销 处长李范章奉命出任顺营师管区副司令 其他官兵调离南充 1942年3月移驻隆昌 10月6日裁撤 历任处长 曾晴初 1939年12月10日 1942年10月6日 第卅一补训处 位于四川江油中坝镇报恩寺 今市公安局原址 1940年1月成立 少将处长乔树人 四川北川人 黄埔军校三期 陆军大学特二期毕业 少将副处长李华骏 四川江安人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 处部上校主任处员 相当于参谋长 兰国斌 四川资阳人 军校六期 陆大十三期毕业 处分四组 三室 参谋组长万子登 训练组长赵定中 总务组长龙腾骧 军需主任黎伯棠 军医室主任何镜秋 军法室主任法官唐万里 另外 处部设有国民党特党部 书记长闻汝贤 1940年春天 成茂师管区拨来周德光 赵一雪两团 归入第三十一补训处建制 第1团 团长张垿声 第5团 团长范某某 驻中坝 第2团 团长徐震球 驻江油武都 第3团 团长黄培琎 驻彰明县 第4团 团长傅瞩瞻 驻安县塔水 第6团 团长胡敌之 驻绵阳石马坝 1941年5月 补兵训练处撤销 各补充团改由师管区管辖 第卅二补训处 1940年春由 叙泸师管区 改编 在泸州石洞镇成立 按照乙种师编制装备 辖3个步兵团 1个补充团和辎重营 工兵营 骑兵连 通讯连 特务连等 每营4连 3个步兵连 1个重机枪连 全处官兵将近万人 第一团团长为钱鹤阜 第二团团长为文蔚雄 第三团团长为张贵乡 补充团团长为朱紫朝 第一任处长唐三山 江西人 潮州军官学校毕业 后调叙泸师管区司令 第二任副处长夏日长 军校四期和陆大毕业 营级以上的干部 绝大部分是中央军校毕业生 同年下半年移驻隆昌 1941年春又移驻乐山 处长韩文源 副处长王章 参谋长先后为魏鸿 鲁醒群 政治部主任先后为刘綺生 傅湘临 韩文源 魏鸿 刘琦生 鲁醒群均为贵州人 系何应钦同乡 属何的派系 处部驻乐山城内老霄顶前吴家祠 处直属队驻乐山城区 辖三个团及一个野补团 第一团团长先后为钱和高 李绍登 驻城内及五通挢 牛华 一部驻扎外地 第二团驻雷 波 马 边 屏 山 峨 边 沐 川 第三团团长鲁酲群 驻西昌 归西昌行营直接指挥 野补团先后驻苏稽 五通桥 专接收新兵 在乐山成立了 川南警备司令部 以后改为乐山警备司令部 处长韩文源兼任司令 政治部主任刘起生兼任副司令 文韬为参谋长 湖南人 警备区辖乐山 沐川 屏山 峨边 马边 犍为 峨眉等七个县 1945年3月 韩文源接得上级命令 三二补 撤销番号 全部移交陈诚系统的第九十八师接收 4月第98师师长向敏思 率师部进驻岷江东岸任家坝 等候进城办理接收手续 历任处长 周建陶 1939年12月10日一1940年12月3日 韩文源 1940年12月3日一1945年2月10日 第卅三补训处 1939年12月10日在广西全县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1943年3月8日裁撤 处长王公亮 1939年12月10日 1943年3月8日 第34补兵训练处 1939年12月10日在四川合江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第2团上校团长赵德树 1941年第34补训处第五团团长李唐在四川省眉山县驻训 1942年 第三十四补充兵训练处第四团团长万成渠在眉山县驻防 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5年2月10日裁撤 处长李昌龄 1939年12月10日 1945年2月10日 第35补兵训练处 1940年1月17日在四川云阳成立 辖六个补充兵团 1943年3月8日裁撤 处长李奇中 1940年1月17日 1942年10月1日 郑坡 1942年10月1日 1943年3月8日 第36补兵训练处 1942年成立 司令部 处部 驻于镇南县城东街城隍庙内 现龙川派出所驻地 辖3个步兵团 1个军官训练大队 少将处长盛家兴 宇仲宾 云南省玉溪县人 黄埔军校五期及陆军大学第七期毕业 少将副处长冯春申 云南省鹤庆县人 处部办公室上校主任处员张梦铎 相当于参谋长 湖南武冈人 处部下设秘书室 副官室 译电室 军法室 政工室 军需室 军务科 军医室等科室 处部直属部队有特务连 通讯排 军官训练大队 军官训练大队驻镇南县城北一公里的斗阁山 大队长由 第一团中校副团长陆文明兼任 中队长也系从各团挑选优秀军官担任 辖3个步兵团 每团3个营 每营4个连 每连3个排 每排3个班 第一团上校团长龙泽汇 云南昭通人 其后是由殷开本接任 殷是云南峨山人 驻镇南城郊一带 第二团上校团长杨剑秋 云南剑川人 其后是费炳接任 驻大姚县和姚安县 第三团上校团长李长雄 后由原中校副团长刘杰生代理团长 刘是云南石屏人 驻镇南城郊一带 龙陵收复以后 奉命于1945年2月撤销 第37补兵训练处 1940年3月16日在湖北谷城成立 辖四个补充兵团 1941年4月移驻河南汝南 1943年9月改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4年5月28日裁撤 处长陈绍法 1940年3月16日 1944年5月28日 第38补兵训练处 1940年4月21日在湖北罗田成立 辖四个补充兵团 1943年3月25日裁撤 历任处长 刘尚志 兼 1940年4月21日 1942年8月15日 桂振远 1942年8月15日 1943年3月25日 第39补兵训练处 1940年4月21日在广东乐昌成立 辖三个补充兵团 第二团中校副团长 中校团长侯松亭 1942年3月移驻新兴 1944年10月15日裁撤 历任处长 吴琅 1940年4月21日 1941年5月1日 梁固荣 1941年5月1日 1944年10月15日 第41补兵训练处 1940年12月1日在福建浦城成立 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2年8月6日裁撤 历任处长 蔡凤翁 1940年12月1日 1941年3月20日 唐光霁 1941年3月20日 1942年8月6日 第四十二补训处 1940年12月1日在浙江金华成立 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2年8月6日裁撤 处长 萧树经 1940年12月1日 1942年8月6日 第43补训处 1940年12月1日在广西宜山成立 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4年10月15日裁撤 处长杨文琏 1940年12月1日 1944年10月15日 第44补训处 1940年12月1日在陕西宝鸡成立 辖三个补充兵团 处长叶成 参谋长朱鸣刚 1941年5月30日改编为暂编第58师 叶成任师长 隶属新编第二军 1942年 第四十四补训处第三团二营进驻四川省威远县县城 年底撤走 第四十五补训处 1940年12月1日在涪陵成立 辖三个补充兵团 1944年10月15日裁撤 处长曾鲁 1940年12月1日 1944年10月15日 第46补兵训练处 1940年12月1日在福建建瓯成立 辖三个补充兵团 第三团上校团长敖建畴 1944年10月15日裁撤 历任处长 娄绍铠 1940年12月1日 1943年12月28日 张汉铎 1943年12月28日 1944年10月15日 炮兵第1补充兵训练处 1941年7月1口在陕西西安成立 辖一个炮兵补充兵团 一个基干团 1943年1月7日裁撤 处长彭孟缉 1941年7月1日 1943年1月7日 炮兵第2补充兵训练处 1941年7月1日在广西桂林成立 辖一个炮兵补充兵团 一个基干团 1943年1月7日裁撤 历任处长 秋宗鼎 1941年7月1日 1942年9月15日 史宏熹 1942年9月15日 1943年1月7日 参考文献 编辑 黄植农 李友庄 抗日时期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二十三补训处概况忆述 广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九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军政部补充兵训练处 amp oldid 7561867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