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葉夫根尼·基謝廖夫

葉夫根尼·阿列克謝耶維奇·基謝廖夫(俄語:Евген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Киселёв,1956年6月15日)是一位俄羅斯電視台記者,亦是NTV於1990年代每週一次的新聞節目《結果》(Итоги)的節目主持,因為批評政府和前總統鮑里斯·葉利欽的腐敗而於俄羅斯聞名。於2001年,基謝廖夫因NTV的所有權被轉移至國有控股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手中而離開了NTV[1],並加入TV-6工作,直至2002年1月時政府拒絕更新其廣播執照才離開TV-6。[2]他後來移民到烏克蘭,開始主持電視節目《重大政治》(Big Politics),並於Inter TV負責新聞生產。[3][4]

葉夫根尼·基謝廖夫
出生葉夫根尼·阿列克謝耶維奇·基謝廖夫
(1956-06-15) 1956年6月15日67歲)
俄羅斯 莫斯科
国籍俄羅斯
母校莫斯科國立大學
组织NTV(1990年代至2001年)
TV-6(2001年至2002年)
TVS(2002年至2003年)
奖项国际新闻自由奖(1995年)

背景 编辑

基謝廖夫是一位航空工程師的兒子。他於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攻波斯語,並在畢業後,於阿富汗战争期間到達伊朗阿富汗擔任傳譯員。他於1984年在俄罗斯之声提供波斯語服務,展開了其廣播生涯。三年後,他轉往電視台工作。於1991年,蘇聯開始失去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控制,而基謝廖夫亦因此拒絕報道蘇聯官方新聞。因此,他開始變得有名。[5]

節目主持 编辑

基謝廖夫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了一個革新的記者。[6]於1997年,《紐約時報》將他稱為「俄羅斯最傑出的電視記者」。[7]

在這段時間裡,他成為NTV每週熱門新聞節目《結果》的主持。[8]該節目是仿照美國長期運行的新聞節目《60分鐘》製作的。[5]基謝廖夫指出《結果》的政治取向為「反共產、親改革和親民主」,並聲稱該節目的專長是調查政府的腐敗。然而,批評者指出該節目“過於政治化”,並全部依節目統籌者的旨意製作。[9]

於1999年,基謝廖夫在《結果》中狠批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利欽的政府。他批評新內閣是由葉利欽欽點的,指出政府是以「小圈子」的形式運行,並稱葉利欽為現代的羅馬帝國暴君卡利古拉[10]

獨立電台關閉 编辑

於2001年,法院給予國有控股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對NTV的控制權。作為NTV的董事總經理,基謝廖夫表示抗議[1],並將這次接管事件稱為總統普京對持不同政見者的壓制。[11]於2001年4月,基謝廖夫和其他幾個人被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逐出NTV的董事會。NTV電視台的記者譴責這次逐出事件,並指出「本次會議的最終目標是對我們施加政治監控」。[12]被逐出董事會後,基謝廖夫與一些NTV記者加入了商業電視台TV-6。[11]

隨著NTV記者的加入,TV-6的評級上升了超過一倍。基謝廖夫亦繼續報道敏感話題,其中包括腐敗和第二次車臣戰爭[13]他也成為該台的總經理。可是,於2002年1月,TV-6的廣播許可證過期,且該許可證已被轉讓予其他電視台,迫使他們停播。[14]基謝廖夫將此事稱為「電視政變」,並指出政府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電視台閉嘴」。可是,政府認為他的發言有爭議,並指出他們這樣做「純粹是一個商業決定」。[15]

於2002年3月,基謝廖夫與親普京組織媒體伙伴集團合作,並因此重新獲得廣播許可證。英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指出政府重發廣播許可證是為了「不激怒太多記者」。[16]新的電視台,TVS,很快有了財政困難和股東不和的問題,並於2003年7月被政府關閉。[17]雖然TVS被視為較溫和的電視台,但它卻成為最後一間批評普京的電視台。隨著TVS的停播,《獨立報》將俄羅斯稱為「單頻道國家」,因為所有持不同政見的電視台都被消滅了。 而俄羅斯廣播電台《莫斯科迴聲》則指出「政府完全壟斷了全國的頻道」。[18]基謝廖夫則指出他現在需要為電視台的員工找到新工作。[17]

移居烏克蘭 编辑

於2008年,基謝廖夫移民至烏克蘭[6]他指出自己選擇烏克蘭的原因是他在那裡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記者。[19]他還表示俄羅斯新聞已發展出一種自我審查文化。[6]

自2009年9月起,基謝廖夫便成為了Inter TV社會政治脫口秀《與基謝廖夫的重大政治》的主持人。[20]於2010年5月21日,烏克蘭總統事務管理局副局長漢娜·赫爾曼指出他們希望烏克蘭最受歡迎的政治談話節目由烏克蘭記者主持,因為他們想拋棄「一切來自莫斯科都是好的,一切來自烏克蘭都是壞的」這種守舊思想。[4]

於2011年,《重大政治》的觀眾人數由100萬人急跌至50萬人,顯示大眾開始對政治新聞失去興趣。[21]於2013年1月,《重大政治》被安娜·貝祖莉的政治脫口秀取代[3],而基謝廖夫則轉為另一個節目的製作人[3]

獎項 编辑

於1995年,基謝廖夫獲保護記者委員會頒發国际新闻自由奖。該獎項旨在表彰「面對攻擊、威脅或監禁時,仍然願意捍衞新聞自由的人」。[22]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Michael Wines. TV Takeover Stirs Protest In Moscow. The New York Times. 8 April 200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2. ^ Michael Wines. Russians Find Suspicions Fly As Network Goes Off Air. The New York Times. 23 January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3. ^ 3.0 3.1 3.2 Shuster back at Inter chann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yiv Post (19 February 2013)
  4. ^ 4.0 4.1 Herman wants anchorman Savik Shuster replaced by Ukrainian. zik.ua. 21 May 2010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5. ^ 5.0 5.1 Robert Thomas Teske. Votive Offerings Among Greek-Philadelphians: A Ritual Perspective. Ayer Publishing. 1980: 242–3 [24 August 2012]. 
  6. ^ 6.0 6.1 6.2 Clifford J. Levy. TV Refugees From Moscow. The New York Times. 23 January 2010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7. ^ Alessandra Stanley. Tough Side Of Albright Is Awaited In Moscow. The New York Times. 20 February 1997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8. ^ Michael Specter. Russia's New Style of Hero. The New York Times. 24 December 1995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9. ^ Michael R. Gordon. Russian Media, Free of One Master, Greet Another. The New York Times. 16 March 1997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0. ^ Celestine Bohlen. In Russia, a Power Play Acted Out on Television. The New York Times. 5 September 1999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1. ^ 11.0 11.1 Michael Wines. TV Workers End Standoff At Network In Russia. The New York Times. 15 April 200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2. ^ Russian TV station loses freedom. BBC News. 3 April 200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3. ^ Fred Weir. Did business or politics silence Russian TV statio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3 January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4. ^ Michael Wines. . The New York Times. 23 January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15. ^ Russian station taken off air. BBC News. 22 January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6. ^ Pro-Kremlin group wins TV channel. BBC News. 27 March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7. ^ 17.0 17.1 Russia pulls plug on critical TV. BBC News. 22 June 2003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8. ^ TV closure sparks 'Soviet' jibe. BBC News. 23 June 2003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19. ^ Russian journalists find haven in Ukraine. Hurriyet Daily News. 20 July 2009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20. ^ Chrystia Freeland. Russia's Free Media Find a Haven in Ukraine. The Financial Times. 11 July 2009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21. ^ Yuliya Raskevich. Tuning Out. Kyiv Post. 18 November 201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22. ^ Journalists Receive 1996 Press Freedom Awards.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1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1). 


葉夫根尼, 基謝廖夫, 葉夫根尼, 阿列克謝耶維奇, 基謝廖夫, 俄語, Евген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Киселёв, 1956年6月15日, 是一位俄羅斯電視台記者, 亦是ntv於1990年代每週一次的新聞節目, 結果, Итоги, 的節目主持, 因為批評政府和前總統鮑里斯, 葉利欽的腐敗而於俄羅斯聞名, 於2001年, 基謝廖夫因ntv的所有權被轉移至國有控股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手中而離開了ntv, 並加入tv, 6工作, 直至2002年1月時政府拒絕更新其廣播執照才離開tv, 他後來移. 葉夫根尼 阿列克謝耶維奇 基謝廖夫 俄語 Evgenij Alekseevich Kiselyov 1956年6月15日 是一位俄羅斯電視台記者 亦是NTV於1990年代每週一次的新聞節目 結果 Itogi 的節目主持 因為批評政府和前總統鮑里斯 葉利欽的腐敗而於俄羅斯聞名 於2001年 基謝廖夫因NTV的所有權被轉移至國有控股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手中而離開了NTV 1 並加入TV 6工作 直至2002年1月時政府拒絕更新其廣播執照才離開TV 6 2 他後來移民到烏克蘭 開始主持電視節目 重大政治 Big Politics 並於Inter TV負責新聞生產 3 4 葉夫根尼 基謝廖夫出生葉夫根尼 阿列克謝耶維奇 基謝廖夫 1956 06 15 1956年6月15日 67歲 俄羅斯 莫斯科国籍俄羅斯母校莫斯科國立大學组织NTV 1990年代至2001年 TV 6 2001年至2002年 TVS 2002年至2003年 奖项国际新闻自由奖 1995年 目录 1 背景 2 節目主持 3 獨立電台關閉 4 移居烏克蘭 5 獎項 6 參考文獻背景 编辑基謝廖夫是一位航空工程師的兒子 他於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攻波斯語 並在畢業後 於阿富汗战争期間到達伊朗和阿富汗擔任傳譯員 他於1984年在俄罗斯之声提供波斯語服務 展開了其廣播生涯 三年後 他轉往電視台工作 於1991年 蘇聯開始失去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控制 而基謝廖夫亦因此拒絕報道蘇聯官方新聞 因此 他開始變得有名 5 節目主持 编辑基謝廖夫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了一個革新的記者 6 於1997年 紐約時報 將他稱為 俄羅斯最傑出的電視記者 7 在這段時間裡 他成為NTV每週熱門新聞節目 結果 的主持 8 該節目是仿照美國長期運行的新聞節目 60分鐘 製作的 5 基謝廖夫指出 結果 的政治取向為 反共產 親改革和親民主 並聲稱該節目的專長是調查政府的腐敗 然而 批評者指出該節目 過於政治化 並全部依節目統籌者的旨意製作 9 於1999年 基謝廖夫在 結果 中狠批俄羅斯總統鮑里斯 葉利欽的政府 他批評新內閣是由葉利欽欽點的 指出政府是以 小圈子 的形式運行 並稱葉利欽為現代的羅馬帝國暴君卡利古拉 10 獨立電台關閉 编辑於2001年 法院給予國有控股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對NTV的控制權 作為NTV的董事總經理 基謝廖夫表示抗議 1 並將這次接管事件稱為總統普京對持不同政見者的壓制 11 於2001年4月 基謝廖夫和其他幾個人被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逐出NTV的董事會 NTV電視台的記者譴責這次逐出事件 並指出 本次會議的最終目標是對我們施加政治監控 12 被逐出董事會後 基謝廖夫與一些NTV記者加入了商業電視台TV 6 11 隨著NTV記者的加入 TV 6的評級上升了超過一倍 基謝廖夫亦繼續報道敏感話題 其中包括腐敗和第二次車臣戰爭 13 他也成為該台的總經理 可是 於2002年1月 TV 6的廣播許可證過期 且該許可證已被轉讓予其他電視台 迫使他們停播 14 基謝廖夫將此事稱為 電視政變 並指出政府這樣做的目的就是 讓電視台閉嘴 可是 政府認為他的發言有爭議 並指出他們這樣做 純粹是一個商業決定 15 於2002年3月 基謝廖夫與親普京組織媒體伙伴集團合作 並因此重新獲得廣播許可證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指出政府重發廣播許可證是為了 不激怒太多記者 16 新的電視台 TVS 很快有了財政困難和股東不和的問題 並於2003年7月被政府關閉 17 雖然TVS被視為較溫和的電視台 但它卻成為最後一間批評普京的電視台 隨著TVS的停播 獨立報 將俄羅斯稱為 單頻道國家 因為所有持不同政見的電視台都被消滅了 而俄羅斯廣播電台 莫斯科迴聲 則指出 政府完全壟斷了全國的頻道 18 基謝廖夫則指出他現在需要為電視台的員工找到新工作 17 移居烏克蘭 编辑於2008年 基謝廖夫移民至烏克蘭 6 他指出自己選擇烏克蘭的原因是他在那裡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記者 19 他還表示俄羅斯新聞已發展出一種自我審查文化 6 自2009年9月起 基謝廖夫便成為了Inter TV社會政治脫口秀 與基謝廖夫的重大政治 的主持人 20 於2010年5月21日 烏克蘭總統事務管理局副局長漢娜 赫爾曼指出他們希望烏克蘭最受歡迎的政治談話節目由烏克蘭記者主持 因為他們想拋棄 一切來自莫斯科都是好的 一切來自烏克蘭都是壞的 這種守舊思想 4 於2011年 重大政治 的觀眾人數由100萬人急跌至50萬人 顯示大眾開始對政治新聞失去興趣 21 於2013年1月 重大政治 被安娜 貝祖莉的政治脫口秀取代 3 而基謝廖夫則轉為另一個節目的製作人 3 獎項 编辑於1995年 基謝廖夫獲保護記者委員會頒發国际新闻自由奖 該獎項旨在表彰 面對攻擊 威脅或監禁時 仍然願意捍衞新聞自由的人 22 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Michael Wines TV Takeover Stirs Protest In Moscow The New York Times 8 April 200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Michael Wines Russians Find Suspicions Fly As Network Goes Off Air The New York Times 23 January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3 0 3 1 3 2 Shuster back at Inter channe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yiv Post 19 February 2013 4 0 4 1 Herman wants anchorman Savik Shuster replaced by Ukrainian zik ua 21 May 2010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5 0 5 1 Robert Thomas Teske Votive Offerings Among Greek Philadelphians A Ritual Perspective Ayer Publishing 1980 242 3 24 August 2012 6 0 6 1 6 2 Clifford J Levy TV Refugees From Moscow The New York Times 23 January 2010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Alessandra Stanley Tough Side Of Albright Is Awaited In Moscow The New York Times 20 February 1997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Michael Specter Russia s New Style of Hero The New York Times 24 December 1995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Michael R Gordon Russian Media Free of One Master Greet Another The New York Times 16 March 1997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Celestine Bohlen In Russia a Power Play Acted Out on Television The New York Times 5 September 1999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11 0 11 1 Michael Wines TV Workers End Standoff At Network In Russia The New York Times 15 April 200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Russian TV station loses freedom BBC News 3 April 200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Fred Weir Did business or politics silence Russian TV statio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3 January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Michael Wines Russians Find Suspicions Fly As Network Goes Off Air The New York Times 23 January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7 Russian station taken off air BBC News 22 January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Pro Kremlin group wins TV channel BBC News 27 March 200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17 0 17 1 Russia pulls plug on critical TV BBC News 22 June 2003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TV closure sparks Soviet jibe BBC News 23 June 2003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Russian journalists find haven in Ukraine Hurriyet Daily News 20 July 2009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Chrystia Freeland Russia s Free Media Find a Haven in Ukraine The Financial Times 11 July 2009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Yuliya Raskevich Tuning Out Kyiv Post 18 November 201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25 Journalists Receive 1996 Press Freedom Awards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1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11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葉夫根尼 基謝廖夫 amp oldid 7706647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