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花地瑪堂區

花地瑪堂區(葡萄牙語: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是澳門七堂區及澳門半島五堂區之一。位於澳門半島最北面,又稱澳門北區,位於聖安多尼堂區望德堂區的東北面,是澳門半島五個堂區中面積第二大的堂區,僅次於大堂區。本堂區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面積達3.2平方公里(佔澳門半島34.4%)[1],人口約246,600(佔全澳門人口37.8%,目前為澳門最高人口堂區。)[2]人口密度約68,500人每平方公里(澳門第二高人口密度堂區,僅次於聖安多尼堂區)。花地瑪堂區原來為農地,於1970年代開始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

澳門花地瑪堂區位置

歷史

花地瑪堂區較其他堂區開發得最遲,過去一直是以農牧業為主的郊區,平民房屋也多集中於此。花地瑪堂區的平地原來為農地,隨著澳門的經濟迅速發展,於1970年代開始已逐漸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現時已成為住宅及工業區,主要行業有紡織、製衣、塑膠、玩具、皮革、電子、電力等等,全澳41%的工業場所均集中於此區。本區北接珠海,也成為來往澳門與內地陸路交通的主要通道。近年在青洲西岸填海興建珠澳跨境工業區澳門園區。

花地瑪教堂始建於1929年,是澳門較為“新”的天主教堂。教堂由聖安多尼堂主任司鐸蒙神父(Jose Antonio Augusto Monteiro)應當時教友所需而興建,建立之初是附屬於聖安多尼堂區的一個傳教中心。

直至1960年代,大量人口從中國內地湧入澳門,北區人口激增,教會因應需要,將花地瑪傳教區升格。行政當局在聽取了時任澳門教區主教戴維理(Paulo José Tavares)的提議後,認為有需要將當時各行政堂區的區劃,與現行以及教會計劃把1929年創立的花地瑪傳教區升格為宗教堂區的區劃一致。為此,行政當局民政廳在1965年4月10日發出訓令,組成一個由澳門市政廳局長擔任主席、澳門教區兩名代表、澳門市政廳和工務運輸廳各一名代表為成員的委員會,研究新的澳門半島行政堂區劃分。1965年8月7日行政當局頒佈第1676號立法性法規,將原來澳門的3個行政堂區,擴充為5個,即風順堂區、大堂區、望德堂區、花王堂區和花地瑪堂區。至此,花地瑪堂區正式成立。教堂的建設,以及隨後升格為堂區,印證了當地社區從組織鬆散到嚴密的發展歷程。

本堂區南面望廈山、螺絲山及馬交石一帶為天然土地,西北面的青洲山原為澳門半島對出一個孤懸海面的小島。關閘馬路則是由西江沙泥沖積而成的狹窄沙隄,古稱蓮花莖。

天然土地只占本堂區的四分之一左右的面積,其餘土地皆為填海所得。1890年,澳葡政府築海堤使青洲山與半島連成一體。

此外,因應港珠澳大橋開通,於2018年3月15日凌晨零時起,珠澳口岸人工島上75公頃的澳門口岸區,正式由珠海市香洲區劃歸澳門花地瑪堂區,使本堂區面積相應增加。

下分地域

花地瑪堂區包括以下地方:

景點

周邊地區

参考文献

  1. ^ . [201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8). 
  2. ^ . [201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1). 

花地瑪堂區, 葡萄牙語, freguesia, nossa, senhora, fátima, 是澳門七堂區及澳門半島五堂區之一, 位於澳門半島最北面, 又稱澳門北區, 位於聖安多尼堂區和望德堂區的東北面, 是澳門半島五個堂區中面積第二大的堂區, 僅次於大堂區, 本堂區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 面積達3, 2平方公里, 佔澳門半島34, 人口約246, 佔全澳門人口37, 目前為澳門最高人口堂區, 人口密度約68, 500人每平方公里, 澳門第二高人口密度堂區, 僅次於聖安多尼堂區, 原來為農地, 於1970年代開. 花地瑪堂區 葡萄牙語 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atima 是澳門七堂區及澳門半島五堂區之一 位於澳門半島最北面 又稱澳門北區 位於聖安多尼堂區和望德堂區的東北面 是澳門半島五個堂區中面積第二大的堂區 僅次於大堂區 本堂區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 面積達3 2平方公里 佔澳門半島34 4 1 人口約246 600 佔全澳門人口37 8 目前為澳門最高人口堂區 2 人口密度約68 500人每平方公里 澳門第二高人口密度堂區 僅次於聖安多尼堂區 花地瑪堂區原來為農地 於1970年代開始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 澳門花地瑪堂區位置 目录 1 歷史 2 下分地域 3 景點 4 周邊地區 5 参考文献歷史 编辑花地瑪堂區較其他堂區開發得最遲 過去一直是以農牧業為主的郊區 平民房屋也多集中於此 花地瑪堂區的平地原來為農地 隨著澳門的經濟迅速發展 於1970年代開始已逐漸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 現時已成為住宅及工業區 主要行業有紡織 製衣 塑膠 玩具 皮革 電子 電力等等 全澳41 的工業場所均集中於此區 本區北接珠海 也成為來往澳門與內地陸路交通的主要通道 近年在青洲西岸填海興建珠澳跨境工業區澳門園區 花地瑪教堂始建於1929年 是澳門較為 新 的天主教堂 教堂由聖安多尼堂主任司鐸蒙神父 Jose Antonio Augusto Monteiro 應當時教友所需而興建 建立之初是附屬於聖安多尼堂區的一個傳教中心 直至1960年代 大量人口從中國內地湧入澳門 北區人口激增 教會因應需要 將花地瑪傳教區升格 行政當局在聽取了時任澳門教區主教戴維理 Paulo Jose Tavares 的提議後 認為有需要將當時各行政堂區的區劃 與現行以及教會計劃把1929年創立的花地瑪傳教區升格為宗教堂區的區劃一致 為此 行政當局民政廳在1965年4月10日發出訓令 組成一個由澳門市政廳局長擔任主席 澳門教區兩名代表 澳門市政廳和工務運輸廳各一名代表為成員的委員會 研究新的澳門半島行政堂區劃分 1965年8月7日行政當局頒佈第1676號立法性法規 將原來澳門的3個行政堂區 擴充為5個 即風順堂區 大堂區 望德堂區 花王堂區和花地瑪堂區 至此 花地瑪堂區正式成立 教堂的建設 以及隨後升格為堂區 印證了當地社區從組織鬆散到嚴密的發展歷程 本堂區南面望廈山 螺絲山及馬交石一帶為天然土地 西北面的青洲山原為澳門半島對出一個孤懸海面的小島 關閘馬路則是由西江沙泥沖積而成的狹窄沙隄 古稱蓮花莖 天然土地只占本堂區的四分之一左右的面積 其餘土地皆為填海所得 1890年 澳葡政府築海堤使青洲山與半島連成一體 此外 因應港珠澳大橋開通 於2018年3月15日凌晨零時起 珠澳口岸人工島上75公頃的澳門口岸區 正式由珠海市香洲區劃歸澳門花地瑪堂區 使本堂區面積相應增加 下分地域 编辑花地瑪堂區包括以下地方 青洲 台山 關閘 馬場 黑沙環 祐漢新村 合稱 馬黑祐 望廈 筷子基 慕拉士 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景點 编辑關閘 普濟禪院 望廈聖方濟各堂 澳門林則徐紀念館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又名 鴨涌河公園 周邊地區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堂區土地面積 2012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0 08 2011人口普查初步結果 2012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9 01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花地瑪堂區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花地瑪堂區 amp oldid 6593520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